小學語文-【課堂實錄】古詩兩首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1頁
小學語文-【課堂實錄】古詩兩首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2頁
小學語文-【課堂實錄】古詩兩首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3頁
小學語文-【課堂實錄】古詩兩首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4頁
小學語文-【課堂實錄】古詩兩首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古詩兩首:《送元二使安西》《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教材分析:第七單元是一組以人與人之間的愛和真情為主題的文章。這組文章的主旨力在引導學生體會互相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引導學生去關心幫助他人?!饵S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和《送元二使安西》這兩首古詩都是千古傳頌、膾炙人口的送別詩,都描寫了送別好友時的依依惜別之情。相見時難別亦難,古時候因為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等種種原因,一旦離別,便很難再見,送別便成了古詩詞中永恒的話題。送別詩的共同特點就在一個“送”字上,因為同是送別,心情自然有相似之處。但是又由于送別的背景不一樣,心情又會有所不同。以此為切入點,將兩首送別詩進行整合教學,在對比中理解詩意,體會詩情?!饵S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表達了詩人送別好友時無限依戀的感情,也寫出了祖國河山的壯麗美好。詩的前兩行敘事,后兩行寫景,景中卻包含著一個詩意的情節(jié):帆影已消逝了,而詩人還在翹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將友人送到目的地。詩人巧妙地將對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對自然景物的動態(tài)描寫之中,將情與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無窮?!端驮拱参鳌肥鞘⑻浦娙?、畫家和音樂家王維所著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王維的好友元二將遠赴西北邊疆,詩人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誼,不言可知。這首詩既不刻畫酒筵場面,也不直抒離別情緒,而是別巨匠心地借別筵將盡、分手在即時的勸酒,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切和祝福。這首詩洗盡雕飾、明朗自然的語言,抒發(fā)誠摯、深厚的惜別之情,以情意殷切、韻味深永獨樹一幟。這兩首詩都是千古傳頌,膾炙人口的送別詩,雖然都描寫了送別好友時的依依惜別之情,但是詩人內心的情懷卻截然不同:一個是滿心喜歡,一個是心懷惆悵。揚州本來就以風景美麗而著稱,而孟浩然又是在柳如煙、花似景的陽春三月出發(fā),所以一路上是享不盡的人間勝景。這對于喜好游歷、縱情山水的李白來說,多少流露出他對孟浩然此行的欣羨之意。而元二即將出使的安西乃西塞邊陲,是不毛之地。漢人西出陽關,面對異域山川,風俗不同,語言有別,而且要涉足杳無人煙的大漠,所以前途茫茫,生死難料。前來送客的王維,內心自然無限凄涼。教學目標:1.認識和會寫生字,讀準多音字:朝、舍、更。2.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詩歌。3.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4.激發(fā)對祖國詩歌的熱愛,培養(yǎng)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教學重、難點: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設計特色:運用多媒體手段,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形式多樣、充滿情趣的反復誦讀中,既讀懂詩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詩的意境,獲得審美的愉悅,從中感受并熱愛中國傳統文化。教學過程:一、導入。(一)介紹《中國詩詞大會》(視頻)出示視頻。(認真觀看,視頻給我們展示的是什么內容?仔細聆聽主持人及點評嘉賓的激昂陳詞。)(看了以后,對你的內心有什么觸動沒有,老師看了以后,心潮起伏、心潮澎湃。)他向我們展示了中國輝煌歷史長河中最璀璨最迷人的文化——詩詞,這節(jié)課我們就去采擷燦爛文化中那最美的詩篇。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唐代最耀眼的明星給我們留下的千古絕句。(二)出示王維簡介(課件)。王維(公元701——761)唐代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山西永濟人。他少年聰慧,9歲以文才出名,他通音律、繪畫,長于書法,開創(chuàng)中國文人畫畫風,他的創(chuàng)作被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三)出示課題《送元二使安西》(課件)1.師讀題,你能談談你對題目的理解嗎?(出使安西)現在理解了題目的意思,誰來準確的讀題?2.自讀詩歌:請打開課本,自讀詩歌《送元二使安西》四遍,讀出詩歌的節(jié)奏及韻律,結合注釋圖片理解詩歌。二、指導朗讀詩歌出示《送元二使安西》整首詩(課件)1.初讀。師先點出“朝”、“舍”、“更”三個多音字。找學生朗讀。老師從朗讀的技巧(準確度、感情、節(jié)奏、語速等)評價朗讀詩歌學生的優(yōu)缺點。教師總結:讀詩歌要先讀準音(字正腔圓),有一定的節(jié)奏、韻律(輕重緩急、抑揚頓挫),讀出感情(聲情并茂)。根據提示再找學生讀。聽這位同學的節(jié)奏。老師按節(jié)奏讀“渭城/朝雨/邑/清塵”這叫“二二一二”節(jié)奏。2.指導朗讀:(出示課件節(jié)奏圖)這是這首詩歌的節(jié)奏,按這個節(jié)奏自己讀兩遍。不能太快不能太急,要慢一點,要讀出一定的味道,感情。3.合作讀詩:詩歌詩歌,詩中有歌,詩中有韻律。(板書:一韻律)下面咱們來合作讀,怎么讀呢?學生讀每句詩的前四個字,師讀后三個字。換一下,老師讀前四個字,學生讀后三個字。北邊的學生讀前四個字,南邊的學生讀后三個字。兩人合作。三、品味詩歌(一)讀詩品畫1.根據詩歌,想象畫面大詩人蘇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膘o靜地默讀古詩,慢慢品味,看詩人給我們描繪出了哪些景物,如果我們?yōu)樵娕渖袭?,你覺得畫面上都應該有些什么?2.“渭城朝雨浥輕塵”。你能用一個詞來形容作者筆下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春雨圖嗎?(你看到的雨是怎樣的嗎?)你從哪個詞能看出來?(浥輕塵)3.“客舍青青柳色新”。你看到了怎樣的柳樹?柳色為什么是新的?在這蒙蒙細雨的清洗、滋潤下,柳樹更加——青翠欲滴。4.讓我們閉上雙目,想象這一句詩的畫面。(師讀“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天上下著蒙蒙細雨,細細的雨絲濕潤了地上和空氣中的塵土;客舍青青,柳樹經過小雨的清洗更加青翠欲滴。)想象著:蒙蒙細雨,柳色新新,你現在就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深呼吸!有什么感覺?(空氣是那么新鮮、清新,心情是那么的清爽、愉悅。)板書:二賞畫讓我們再讀一下這句詩體會這幅充滿詩情畫意的朝雨客舍柳色。5.柳枝在古代的意義:過渡:楊柳不識人間情,抽枝長葉笑春風。課件出示關于柳的詩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詩經·小雅》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春夜洛城聞笛》(唐)李白長安陌上無窮樹,只有楊柳管離別。(劉禹錫)生自由讀,指生讀。注意節(jié)奏感情。有什么發(fā)現?為什么他們的送別詩中都寫有柳樹呢?師:古代有折柳送行的習俗,來到送別的地方,折下柳枝送給行人,表示折柳贈別。柳樹的“柳”跟“留下來”的“留”音相近,因而折柳送別有挽留、惜別、不舍之意。詩人王維就是借用柳樹來表達對好友的不舍之情。(二)對比:渭城與陽關對比,體會詩人的心情與情感。1.安西的位置: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元二這是要從渭城到哪去?你知道渭城與安西之間的距離有多遠嗎?2.課件出示地圖?!疚汲堑桨参鳈M穿了大半個中國,距離大概有3000多公里?!吭诵羞h去千里之外,與王維從此天各一方,再見面幾無可能,你能體會到詩人此時的心情嗎?是的,面對幾近永別的情形,詩人怎能不留戀?怎能不傷心呢?這是地域上的距離帶給詩人的離別傷感。3.安西陽關的圖片。(課件出示)令詩人傷感的遠不止此,我們再看幾幅圖片。(陽關以外的圖片、安西的圖片)圖上的這些地方,就是元二要經過和最終居住的地方,這里除了沙漠還是沙漠,除了戈壁還是戈壁。4.對比評讀,(課件出示兩地圖)我們結合詩句對比一下渭城和安西兩地生活的差異:渭城這兒春雨綿綿!安西那兒呢?黃沙滿天!黃沙滿地渭城這兒生機勃勃!生意盎然!安西那兒呢?滿目荒涼!荒無人煙渭城這兒有飲不盡甜甜的故鄉(xiāng)水,聽不完濃濃的家鄉(xiāng)話!安西那兒呢?舉目無親,鄉(xiāng)音不再有!詩人知道朋友要去這樣的地方任職、生活,心情是怎樣的?這是元二的生活環(huán)境帶給王維的傷心、憂慮。5.此時此刻,王維有千言萬語要對元二傾訴。此時的千言萬語、千叮萬囑,都融入酒中?!皠窬M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边@酒溢滿了著對好友的深深的祝福;這酒飽含了對好友的關心、牽掛;這酒融入了對好友的難分難舍。通過剛才的品讀,我們感受到了詩人憂慮、傷、牽掛的情感,這是學習詩歌的第三種方法——三讀悟情。板書:三悟情6.就在他們分別六年后,王維去世了,此次分別果真成了永別,當這個不幸的消息傳到元二耳中,元二的心情是?讓我們帶著王維的感情、帶著元二的感情再次讀詩。(配樂,師讀詩題,學生接下去讀。)四、導入介紹《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1.王維跟元二的這一離別蘊藏著詩人對故友的依依不舍,更多的表現了詩人的無限傷感、憂慮。無獨有偶,在唐朝還有一位詩人,為我們留下了千古送別。課件展示題目《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2.同桌交流,從題目中,我們可以得到什么信息?學生交流自己讀題后所得:送的地點、誰送誰、“之”的含義(到、去)、你能連起來說說題目的意思嗎?3.根據意思,再讀題目(學生齊讀)五、學習朗讀詩歌1.讀詩歌:(出示全詩)讓我們穿越時空回到唐朝,跟隨李白一起到黃鶴樓去送一送他的好朋友孟浩然。好嗎?請同學們打開課本。朗讀詩歌一遍,將詩歌畫出節(jié)奏,再按照節(jié)奏朗讀三遍。讀完后結合注釋及插圖,想想詩句的意思。2.指名讀。要把節(jié)奏讀準、讀出感情。3.合作讀:我們來一個詩歌合唱怎么樣?你們每讀一句,老師跟著你們的節(jié)奏重復每一句的后三個字。換一下,老師讀前面,你們重復后三個字。找兩組學生合作。六、深入學習體會詩意:1.導入:面對離別,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會不會像王維一樣滿懷傷感、滿懷憂慮?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2.出示詩句:請看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3.故人西辭黃鶴樓:(課件出示地圖,再點黃鶴樓的簡圖)孟浩然是要從黃鶴樓到哪?辭別西邊的黃鶴樓,要到東邊的揚州去,所以說是西辭黃鶴樓。4.分別的時間“三月”,三月是什么季節(jié)?南方的三月更是早已進入春天。(出示圖片)想象一下這個季節(jié)的景象用一個詞描繪一下5.(出示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的圖片。)師小結:是啊,江南的三月繁花似錦,姹紫嫣紅、煙花爛漫、楊柳如煙。讓我們深情地讀這句詩,體會這美景。(齊讀)6.解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課件出示)孟浩然乘船離開了??衫畎走€站在江邊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看什么???(船)他看到了幾只船?(一只)你是怎么知道的?(孤帆)孤帆是?(孤孤單單的一只船)這么遼闊的江面真的就只有一只船嗎?為什么?當時是唐朝盛世??!長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應該有許許多多來往的船只。為什么李白只看見孟浩然的孤帆呢?因為李白所有的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所以,心里想到的眼睛看到的只有——孟浩然的——孤帆。“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保M——消失,盡頭,在這里,盡的是——孤帆,不盡的是什么?(不盡的是對孟浩然的無限留戀與思念,不盡的是滾滾長江水。)這一句我們能感受到詩人對孟浩然的依依不舍的深情,還能感悟到什么情感?(提示:“唯見長江天際流”詩人除了孤帆,還看到了波瀾壯闊的長江、氣勢磅礴的長江、一望無際的長江、浩浩蕩蕩的長江,波浪滾滾的長江。)在離別之際,詩人并沒有像王維一樣表現太多的傷感,而是表現出了一種豪放、自由的情懷。我們再來讀這句詩?(既要讀出詩人依依不舍的情感,又要讀出長江滾滾天際流的氣勢)7、配樂吟誦:(全詩課件)我們和李白一起,再送孟浩然,祝他一帆風順。全班配樂吟誦。小結: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兩首送別詩詩,并掌握了學習古詩的方法,在以后的學習中要運用方法去理解詩歌七、拓展:劃分節(jié)奏、韻律;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八、作業(yè):搜集關于送別的古詩。板書設計:一韻律二賞畫三悟情古詩兩首:《送元二使安西》、《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學情分析對于古詩的學習,三年級的學生并不陌生,據我觀察,一部分學生對于詩詞這一體裁比較喜歡,也具備一定的感受力,但很多學生古詩詞積累甚少,且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對古詩詞鑒賞并未入門。于是我就收集了《中國詩詞大會》的視頻讓學生鑒賞,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長安陌上無窮樹,只有楊柳管離別等名家詩句我一字一頓地吟誦,學生認真地跟誦,大家十分投入。我又不失時機地讓這些耳熟能詳的詩作在學生面前鮮活起來,立體化起來。如吟誦完《送元二使安西》,引導學生感受浥輕塵、客舍青青等,面對那么多極淺顯極優(yōu)美的詩句,他們欣喜地發(fā)現其實古詩也很通俗易懂,明白如話,更有那么多美妙之處尚待探究和發(fā)現。這樣就激發(fā)起了他們對詩歌的朦朧的情感,這正是一個良好的開端。接著,引導學生把握誦讀主線,實現含英咀華??傊b讀是語文課的本色,尤其是古詩詞教學。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方法比較匱乏,導致學習古詩沒有興趣,理解古詩表達的意境吃力。教學中注意了學生的這一特點,以層次性多樣性的誦讀為重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悟詩境,實現誦讀、領會、品評、鑒賞這樣的學習目標,示范引導,創(chuàng)設自主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主動參與,互動合作,開放發(fā)散,拓展創(chuàng)新,讓學生的知識、能力與素養(yǎng)和諧發(fā)展。古詩兩首:《送元二使安西》、《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效果分析一、學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洗禮。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孕育了燦爛的文化,其中最引人入勝最獨特的就是唐詩。這是中國漢語言的精髓所在。但現在的學生,對中國的傳統文化認知有點缺失,而對于國外的一些東西卻津津樂道。通過中國詩詞大會的誘發(fā),通過兩首送別詩詞的學習,讓學生感受到中國詩詞的魅力,感受到中國詩詞的博大。讓學生知道中國傳統文化已深入國人心中,中國人正掀起一股股頌揚傳統文化的熱潮。讓學生懂得了中國傳統文化需要青少年的一代代傳承,讓傳統文化植根國土,必須從現在做起。二、學生習得古詩的三種學習方法——韻律、賞畫、悟情。古詩的學習需要通過學生的讀來感悟詩歌的魅力,來體會詩人的意境,來發(fā)掘詩人的情感。在學習中,引導學生把握詩歌的節(jié)奏韻律,讀出詩歌的韻律美。然后,與學生一起欣賞詩人描繪出的畫面,并沉浸在畫面中感受詩歌的美麗。學生能走進詩歌,感悟到詩人描繪的景物,與詩人產生共鳴。欣賞了詩人描繪的畫面后,結合景物的描寫走進詩人的內心,感悟詩人在此情此景下的內心狀況,理解了詩人的內心背景,也就理解了詩歌的內涵。三、學生學到了借物抒情的寫作方法,并懂得了詩人在同一詩歌中可以表達不同的情感。借物抒情是作者經常運用的寫作手法,對于表現作者的情感起到積極地效果。在古詩詞中,作者經常運用這種手法,來表現作者一定的情懷。根據不同的年代,不同的事情,作者不同的喜好借用不同的物。學習中,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領悟出了詩人表達的依依不舍之情。同時,由于詩人的不同特點,處于不同的環(huán)境中,其所表現的情感亦有不同。《送元二使安西》中,詩人更多的是表現了傷感、憂慮。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更多的表現了詩人的豪邁。學生在學習中能根據詩人描繪的景物,使用的語言來感受到這種不一樣的情感。特別是《送元二使安西》“西出陽關無故人”表現了詩人的憂慮、牽掛;《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最后一句“唯見長江天際流”寫出了長江滾滾天際流的氣勢。學生能根據老師的朗讀感受到這種情感及氣勢,并能很好的朗讀出來。古詩兩首:《送元二使安西》《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材分析第七單元是一組以人與人之間的愛和真情為主題的文章。這組文章的主旨力在引導學生體會互相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引導學生去關心幫助他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和《送元二使安西》這兩首古詩都是千古傳頌、膾炙人口的送別詩,都描寫了送別好友時的依依惜別之情。相見時難別亦難,古時候因為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等種種原因,一旦離別,便很難再見,送別便成了古詩詞中永恒的話題。送別詩的共同特點就在一個“送”字上,因為同是送別,心情自然有相似之處。但是又由于送別的背景不一樣,心情又會有所不同。以此為切入點,將兩首送別詩進行整合教學,在對比中理解詩意,體會詩情?!饵S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表達了詩人送別好友時無限依戀的感情,也寫出了祖國河山的壯麗美好。詩的前兩行敘事,后兩行寫景,景中卻包含著一個詩意的情節(jié):帆影已消逝了,而詩人還在翹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將友人送到目的地。詩人巧妙地將對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對自然景物的動態(tài)描寫之中,將情與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無窮。《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王維所著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王維的好友元二將遠赴西北邊疆,詩人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誼,不言可知。這首詩既不刻畫酒筵場面,也不直抒離別情緒,而是別巨匠心地借別筵將盡、分手在即時的勸酒,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切和祝福。這首詩洗盡雕飾、明朗自然的語言,抒發(fā)誠摯、深厚的惜別之情,以情意殷切、韻味深永獨樹一幟。這兩首詩都是千古傳頌,膾炙人口的送別詩,雖然都描寫了送別好友時的依依惜別之情,但是詩人內心的情懷卻截然不同:一個是滿心喜歡,一個是心懷惆悵。揚州本來就以風景美麗而著稱,而孟浩然又是在柳如煙、花似景的陽春三月出發(fā),所以一路上是享不盡的人間勝景。這對于喜好游歷、縱情山水的李白來說,多少流露出他對孟浩然此行的欣羨之意。而元二即將出使的安西乃西塞邊陲,是不毛之地。漢人西出陽關,面對異域山川,風俗不同,語言有別,而且要涉足杳無人煙的大漠,所以前途茫茫,生死難料。前來送客的王維,內心自然無限凄涼。古詩兩首:《送元二使安西》《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評測練習一、課前預習檢測:1.檢查學生在對古詩中的生字及多音字的認讀情況。2.在授課中檢查學生對詩句的理解。二、課中評測練習:按照課上學習的品讀詩歌的方法,品讀下面詩句,并劃出詩歌的節(jié)奏韻律。1.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2.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3.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三、課后評測練習搜集關于離別的古詩,整理在本子上,并理解古詩的意思。古詩兩首:《送元二使安西》《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課后反思本課的兩首詩,都是千古傳頌、膾炙人口的送別詩,都描寫了送別好友時的依依惜別之情?!端驮参鳌返淖髡呤翘拼娙送蹙S。這首詩既不刻畫酒筵場面,也不直抒離情別緒,而是別具匠心地借別筵將盡,分手在即時的勸酒,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切與祝福,使人不難想到這對好友頻頻祝酒、殷殷話別的情景。《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所寫,表達了詩人送別好友時無限依戀的感情,也寫出了祖國河山的壯麗美好。詩人巧妙地將對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對自然景物的動態(tài)描寫之中,將情與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無窮。對于這兩首唯美的送別詩,我采用以下方式引領學生進行品鑒:一、注重多種形式的讀?!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惫旁姾w面寬,意蘊深遠,讓學生在讀詩的過程中,自由地、充分地與文本進行對話,在師生互動的閱讀實踐中披文入境,“讀”占鰲頭,讓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體驗,讀中悟美,讀中悟情。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還曾經說過:“學習語文主要是讀,聽別人讀,自己讀,七讀八讀,課文讀熟了,內容也就理解了?!彼裕疫€設計了多種形式的讀,默讀、朗讀、齊讀、引讀。做到讀有層次,讀有要求,讀有指導,讀有評價。以讀悟情,以讀入境。尤其是引導學生讀后兩句的時候,我創(chuàng)設情境發(fā)自內心的引讀,使學生不禁進入詩中意境,為情所動,隨情而讀!二、注重讓學生入情、入境地感悟。本課設計側重從搜集整理資料、潛心品析吟誦、對比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本節(jié)課的教學我沒有停留在傳統教學中字、詞、句的解析,也沒有停留在讀、背等應付考試的知識點的掌握上,而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讓學生帶著獨特的個性色彩在生動感人的離別場景中讀悟結合,品味別意,感悟真情,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要讓學生從短短四句詩中去體會詩人的情感,感悟詩歌的意境,無疑是有很大的困難。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深入文本,結合文章插圖,并超越文本,發(fā)揮想象,用自己的語言、動作、神情等,去再現這感人的“話別場面”。并且深入了解渭城與安西的距離之遠,兩地環(huán)境差異之大,一邊是新春美景一邊是黃沙漫天,經過對比使學生更深刻的理解依依惜別的情誼。學生通過想象當時分別的情景,走進了詩句,走入了詩人的內心,品味到了詩人豐富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了兩位詩人濃厚的友情。三、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詩句有其獨特的特點,有其異于其他文章的學習方式。而且這兩首詩又有許多相似的地方。因此,在第一首詩的講解上我不僅注重學生對于讀的引導,更教授學生品鑒詩句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礎上,第二首詩我就適當的更大限度地把更多的研究探索機會放給學生,引導學生運用學到的關于詩句的技巧與方法及時運用于實踐,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授之以魚的同時更授之以漁。然而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課后靜靜地反思,覺得在初讀環(huán)節(jié),還應再多找?guī)讉€學生讀讀,擴大學生的朗讀面;在學生想象朋友告別的情景時,還應再深入些,還應再多找些學生想象當時告別的畫面,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他們分別時的依依惜別之情,最后我想說,反思是為了提高,展示是為了做得更好,希望大家提出批評指正意見,謝謝大家。古詩兩首:《送元二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