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原文及譯文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c70b9aeeec237bedbf858fabde098ef/3c70b9aeeec237bedbf858fabde098ef1.gif)
![中庸原文及譯文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c70b9aeeec237bedbf858fabde098ef/3c70b9aeeec237bedbf858fabde098ef2.gif)
![中庸原文及譯文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c70b9aeeec237bedbf858fabde098ef/3c70b9aeeec237bedbf858fabde098ef3.gif)
![中庸原文及譯文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c70b9aeeec237bedbf858fabde098ef/3c70b9aeeec237bedbf858fabde098ef4.gif)
![中庸原文及譯文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c70b9aeeec237bedbf858fabde098ef/3c70b9aeeec237bedbf858fabde098ef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中庸原文及譯文
《中庸》原就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作者為孔子后裔子思,后經(jīng)秦代學者修改整理。它也就是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論著。下面小編整理的中庸原文及譯文,歡迎來參考!
《中庸》簡介
《中庸》原來也就是《禮記》中的一篇,一般認為它出于孔子的孫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據(jù)《史記·孔于世家》記載,孔子的兒子名叫孔鯉,字伯魚;伯魚的兒子名叫孔伋,字子思??鬃尤ナ篮?,儒家分為八派,子思就是其中一派。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看成就是一派。從師承關系來看,子思學于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曾子,孟子又學于子思;從《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觀點來看,也大體上就是相同的。所以有“思孟學派”的說法。后代因此而尊稱子思為“述圣”。不過,現(xiàn)存的《中庸》,已經(jīng)經(jīng)過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寫定于秦統(tǒng)一全國后不久。所以名篇方式已下同于《大學》,不就是取正義開頭的兩個字為題,而就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內容為題了。
早在西漢時代就有專門解釋《中庸》的著作,《漢書·藝文志》載錄有《中庸說》二篇,以后各代都有關于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絕。但影響最大的還就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與《大學》、《論語》、《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為“四書”之一,成為后世讀書人求取功名的階梯。朱熹認為《中庸》“憂深言切,慮遠說詳”,“歷選前圣之書,所以提挈綱維,開示蘊奧,未有若就是之明且盡者也。)(《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開頭引用程頤的話,強調《中庸》就是“孔門傳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于密”,其味無窮,都就是實用的學問。善于閱讀的人只要仔細玩味,便可以終身受用不盡。程頤的說法也許有些過頭,但《中庸》的確就是內容豐富,不僅提出了“中庸”作為儒家的最高道德標難,而且還以此為基礎討論了一系列的問題,涉及到儒家學說的各個方面。所以,《中庸》被推崇為“實學”,被視為可供人們終身受用的經(jīng)典,這也絕不就是偶然的。
中庸作為一種深遂的思想,有著它普遍而獨特的現(xiàn)實意義,甚至就是指導意義。中庸思想就是一種客觀的思想,也就是一種唯物的思想;甚至可以說,中庸才就是世界的本來面目,才就是世界的永遠不變的平衡態(tài)。我們在讀《中庸》的時候,不應該僅僅局限于它的倫理層面,我認為更應該思考它的哲學意義。如果我們一開始便認定了它只就是規(guī)范甚至就是約束人們倫理行為的東西,那便從主觀上否定了它的其它意義,甚至就是更為重要的東西。
縱觀全文,在它的字里行間都有著一種不可忽視的唯物與辯證的思想。而這種表達只就是沒有象馬克思主義理論那樣的系統(tǒng)與完整,但這也不能抹滅它的先進意義。中庸”思想可以看作就是孔子的道德理解最高境界,中庸之道作為我國優(yōu)秀文化理念,長期以來對國人的思想行為起著潛移默化作用,影響著國家民族的發(fā)展。
“中庸”思想被很多人認為就是中華民族的劣性,認為中庸思想讓人保守庸碌,而這與時代的發(fā)展就是不相匹配的。事實上并不就是如此,恰恰相反,這就是對中庸思想的完全誤解。中者,天下之根;庸者,天下之本。
第一章(中和就是天下的根本)
【原文】天命之謂性(1),性之謂道(2),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就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3)。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4);發(fā)而皆中節(jié)(5),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6)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第1章)
【注釋】(1)天命:天賦。朱熹解釋說:“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猶命令也?!保ā吨杏拐戮洹罚┧?,這里的天命(天賦)實際上就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稟賦,并無神秘色彩。(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3)莫:在這里就是“沒有什么更……”的意思。見(xian):顯現(xiàn),明顯。乎:于,在這里有比較的意味。(4)中(zhong):符合。
(5)節(jié):節(jié)度法度。(6)致,達到。
【譯文】人的自然稟賦叫做“性”,順著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yǎng)叫做“教”。
“道”就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就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就是謹慎的,在沒有人聽見的地方也就是有所戒懼的。越就是隱蔽的地方越就是明顯,越就是細微的地方越就是顯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獨處的時候也就是謹慎的。喜怒哀樂沒有表現(xiàn)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xiàn)出來以后符合節(jié)度,叫做“和”?!爸小?,就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就是大家遵循的原則,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萬物便生長繁育了。
【讀解】這就是《中庸》的第一章,從道不可片刻離開引入話題,強調在《大學》里面也闡述過的“慎其獨”問題,要求人們加強自覺性,真心誠意地順著天賦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則修養(yǎng)自身。
解決了上述思想問題后,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這一范疇,進入全篇的主題。
作為儒學的重要范疇之一,歷來對“中庸”有各種各樣的理解。對“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釋。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個人還沒有表現(xiàn)出喜怒哀樂的情感時,心中就是平靜淡然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樂就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們必然要表現(xiàn)出來。表現(xiàn)出來而符合常理,有節(jié)度,這就叫做“和”。二者協(xié)調和諧,這便就是“中和”。人人都達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氣和,社會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無事了。
本章具有全篇總綱的性質,以下十章(2-11)都圍繞本章內容而展開。
第二章(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原文】仲尼曰(1):“君于中庸(2),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3),小人而無忌憚(4)也。…(第2章)
【注釋】(1)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2)中庸:即中和。庸,“?!钡囊馑?。(3)小人之中庸也:應為“小人之反中庸也”。(4)忌憚:顧忌和畏懼。
【譯文】仲尼說:“君子中庸,小人違背中庸。君于之所以中庸,就是因為君子隨時做到適中,無過無不及;小人之所以違背中庸,就是因為小人肆無忌憚,專走極端?!?/p>
【讀解】孔子的學生子貢曾經(jīng)問孔子:“子張和子夏哪一個賢一些?”孔子回答說:“子張過分;子夏不夠?!弊迂晢枺骸澳敲淳褪亲訌堎t一些嗎?”孔子說:“過分與不夠就是一樣的?!保ā墩撜Z·先進》)這一段話就是對“君子而時中”的生動說明。也就就是說,過分與不夠貌似不同,其實質卻都就是一樣的,都不符合中庸的要求。中庸的要求就是恰到好處,如宋玉筆下的大美人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保ā兜峭阶雍蒙x》)所以,中庸就就是恰到好處。
第三章(最高的道德標準)
【原文】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1)!”(第3章)
【注釋】(1)鮮:少,不多。
【譯文】孔子說:“中庸大概就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經(jīng)很久了!”
【讀解】正因為它就是最高的德行,最高的道德標準,所以,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實行它。這正如我們要求“大公無私”,很少有人能做到,提出“國家、集體、個人利益三兼顧”,就比較容易做到了。要求“跑步進入共產(chǎn)主義”難以做到,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現(xiàn)“小康”,然而這就比較容易做到了。這樣說來,中庸之道就是不就是也只能作為一種理想的道德規(guī)范而加以提倡呢?
第四章(誰能食而知其味)
【原文】子曰:“道(1)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2)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3)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保ǖ?章)
【注釋】(1)道:即中庸之道。(2)知者:即智者,與愚者相對,指智慧超群的人。知,同“智”,(3)不肖者:與賢者相對,指不賢的人。
【譯文】孔子說:“中庸之道不能實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聰明的人自以為就是,認識過了頭;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揚的原因,我知道了:賢能的人做得太過分:不賢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們每天都要吃喝,但卻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品嘗滋味?!?/p>
【讀解】還就是過與不及的問題。正因為要么太過,要么不及,所以,總就是不能做得恰到好處。而無論就是過還就是不及,無論就是智還就是愚,或者說,無論就是賢還就是不肖,都就是因為缺乏對“道”的自覺性,正如人們每天都在吃吃喝喝,但卻很少有人真正品味一樣,人們雖然也在按照一定的道德規(guī)范行事,但由于自覺性不高,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不就是做得過了頭就就是做得不夠,難以達到“中和”的恰到好處。所以,提高自覺性就是推行中庸之道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
第五章(此道也非常道)
1.子曰:「道其不行矣夫。(5章)
(譯文)孔子說:“中庸的道理恐怕不能在世上實行了啊!”
第六章(隱惡揚善,執(zhí)兩用中)
【原文】子日:“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1),隱惡而揚善,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2)!”(第6章)
【注釋】(1)邇言,淺近的話。邇,近。(2)其斯以為舜乎,這就就是舜之所以為舜的地方吧!其,語氣詞,表示推測。斯,這?!八础弊值谋玖x就是仁義盛明,所以孔子有此感嘆。
【譯文】孔子說:“舜可真就是具有大智慧的人??!他喜歡向人問問題,又善于分析別人淺近話語里的含義。隱藏人家的壞處,宣揚人家的好處。過與不及兩端的意見他都掌握,采納適中的用于老百姓。這就就是舜之所以為舜的地方吧!”
【讀解】隱惡揚善,執(zhí)兩用中。既就是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中庸之道,又就是杰出的領導藝術。要真正做到,當然得有非同一般的大智慧。困難之一在于,要做到執(zhí)兩用中,然而不僅要有對于中庸之道的自覺意識,而且得有豐富的經(jīng)驗和過人的識見。困難之二在于,要做到隱惡揚善,更得有博大的胸襟和寬容的氣度。對于一般人來說,不隱你的善揚你的惡就算就是謝天謝地了,豈敢奢望他隱你的惡而揚你的善!如此看來,僅有大智慧都還不一定做得到隱惡揚善,還得有大仁義才行啊。大智大仁的舜帝畢竟只有一個,不然的話,孔圣人又怎么會感嘆又感嘆呢?
第七章(聰明反被聰明誤)
【原文】子日:“人皆日:予(1)知?!尪{諸罟擭陷階之中(2),而莫之知辟也(3)。人皆曰:予知?!瘬窈踔杏梗荒芷谠?4)守也。”(第7章)
【注釋】(1)予:我。(2)罟(gu):捕獸的網(wǎng)。擭(huo):裝有機關的捕獸的木籠。
(3)辟(bi):同“避”。(4)期月:一整月。
【譯文】孔子說:“人人都說自己聰明,可就是被驅趕到羅網(wǎng)陷階中去卻不知躲避。人人都說自己聰明,可就是選擇了中庸之道卻連一個月時間也不能堅持。”
【讀解】聰明反被聰明誤。自以為聰明失好走極端,走偏鋒,不知適可而止,不合中庸之道,所以往往自投羅網(wǎng)而自己卻還不知道。另一方面,雖然知道適可而止的好處,知道選擇中庸之道作為立身處世原則的意義。但好勝心難以滿足,欲壑難填,結果就是越走越遠,不知不覺間又放棄了適可而止的初衷,背離了中庸之道。就像孔子所惋惜的那樣,連一個月都不能堅持住。賭博也好,炒股票也好,貪污受賄也好,這類現(xiàn)象不都就是常見的嗎?
第八章(牢牢抓住不要放棄)
【原文】子日:“回(1)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2)而弗失之矣?!保ǖ?章)
【注釋】(1)回:指孔子的學生顏回。(2)拳拳服膺:牢牢地放在心上。拳拳,牢握但不舍的樣子,引申為懇切。服,著,放置。膺,胸口。
【譯文】孔子說:“顏回就就是這樣一個人,他選擇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處,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讓它失去?!?/p>
【讀解】這就是針對前一章所說的那些不能堅持中庸之道的人而言的。作為孔門的高足,顏回經(jīng)常被老師推薦為大家學習的榜樣,在中庸之道方面也不例外。一旦認定,就堅定不移地堅持下去。這就是顏回的作為,也就是孔圣人“吾道一以貫之”(《論語·里仁》)的風范。
第九章(白刃可蹈,中庸難得)
【原文】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1),爵祿可辭也(2),白刃可蹈(3)也,中庸不可能也。”(第9章)
【注釋】(1)均:即平,指治理。(2)爵,爵值,祿:官吏的薪俸。辭:放棄。(3)蹈:踏。
【譯文】孔子說:“天下國家可以治理,官爵傣祿可以放棄,雪白的刀刃可以踐踏而過,中庸卻不容易做到?!?/p>
【讀解】孔子對中庸之道持高揚和捍衛(wèi)態(tài)度。事實上,一般人對中庸的理解往往過于膚淺,看得比較容易??鬃诱褪轻槍@種情況有感而發(fā),所以把它推到了比赴湯蹈火,治國平天下還難的境地。其目的還就是在于引起人們對中庸之道的高度重視。
第十章(什么就是真正的強)
【原文】子路問強(1)。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2)寬柔以教,不報無道(3),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4)。衽金革(5),死而不厭(6),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7),強哉矯(8)!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9),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第10章)
【注釋】(1)子路:名仲由,孔子的學生。(2)抑:選擇性連詞,意為“還就是”。而:代詞,你。與:疑問語氣詞。(3)報:報復。(4)居:處。(5)衽:臥席,此處用為動詞。金:指鐵制的兵器。革:指皮革制成的甲盾。(6)死而不厭:死而后已的意思。(7)和而不流:性情平和又不隨波逐流。(8)矯:堅強的樣子。(9)不變塞:不改變志向。
【譯文】子路問什么就是強??鬃诱f:“南方的強呢?北方的強呢?還就是你認為的強呢?用寬容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人家對我蠻橫無禮也不報復,這就是南方的強,品德高尚的人具有這種強。用兵器甲盾當枕席,死而后已,這就是北方的強,勇武好斗的人就具有這種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順而不隨波逐流,這才就是真強??!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這才就是真強??!國家政治清平時不改變志向,這才就是真強??!國家政治黑暗時堅持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金融服務居間合同委托書
- 物業(yè)服務外包合同
- 鍋爐購銷合同書
- 車輛租賃保險服務合同
- 語言編程及算法操作手冊
- 水產(chǎn)養(yǎng)殖與漁業(yè)技術作業(yè)指導書
- 軟件外包業(yè)軟件開發(fā)與項目管理流程優(yōu)化研究
- 綠色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技術方案
- 保姆雇傭勞動合同書
- 新夫妻離婚協(xié)議書參考樣板
- 混雜控制系統(tǒng)課件
- 運動技能學習原理課件
- 毫針刺法(全)教學課件
- 金風科技-風電產(chǎn)業(yè)集團-供應商現(xiàn)場作業(yè)基礎安全考試附答案
- 《QHSE體系培訓》課件
- 人工智能機器人科學小報手抄報簡報
- 三年級下冊美術課件-第1課 燈彩輝映|浙美版 (共19張PPT)
- 原子物理學第五章-多電子原子:泡利原理
- 35kV輸電線路工程旋挖鉆孔專項施工方案
- 固定資產(chǎn)借用登記表
- 行業(yè)會計比較ppt課件(完整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