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jié)內(nèi)經(jīng)脾藏象理論的臨床_第1頁
第三節(jié)內(nèi)經(jīng)脾藏象理論的臨床_第2頁
第三節(jié)內(nèi)經(jīng)脾藏象理論的臨床_第3頁
第三節(jié)內(nèi)經(jīng)脾藏象理論的臨床_第4頁
第三節(jié)內(nèi)經(jīng)脾藏象理論的臨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節(jié)內(nèi)經(jīng)脾藏象理論的臨床演示文稿現(xiàn)在是1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優(yōu)選第三節(jié)內(nèi)經(jīng)脾藏象理論的臨床現(xiàn)在是2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后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閉、黃疸,不能臥,強立股膝內(nèi)腫厥,足大指不用。(靈樞·經(jīng)脈第十)現(xiàn)在是3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足太陰脾經(jīng):起于足大趾內(nèi)側(cè)端(隱白穴),沿內(nèi)側(cè)赤白肉際,上行過內(nèi)踝的前緣,沿小腿內(nèi)側(cè)正中線上行,至內(nèi)踝尖上八寸處,交出足厥陰肝經(jīng)之前,上行沿大腿內(nèi)側(cè)前緣,進入腹中,屬脾,絡胃。向上穿過膈肌,沿食道兩傍,連舌本,散舌下。分支:從胃別出,上行通過膈肌,注入心中,交手少陰心經(jīng)?,F(xiàn)在是4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

二【原文】2304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篇第八)2305五味入口,藏于腸胃,味有所藏,以養(yǎng)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zhuǎn)味而入出者也。(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篇第九)現(xiàn)在是5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

2306脾脈者,土也,孤藏以灌四傍者也。脾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素問·玉機真藏論篇第十九)2307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jīng)并行,合于四時五藏陰陽,揆度以為常也。(素問·經(jīng)脈別論篇第二十一)2308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為之行其精氣。(素問·奇病論篇第四十七)現(xiàn)在是6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2309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脾與胃以膜相連耳,而能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陰者三陰也,其脈貫胃屬脾絡嗌,故太陰為之行氣于三陰。陽明者表也,五藏六府之海也,亦為之行氣于三陽。藏府各因其經(jīng)而受氣于陽明,故為胃行其津液。(素問·太陰陽明論篇第二十九)2310脾為之使。(素問·刺禁論篇第五十二)現(xiàn)在是7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導讀】(一)脾主運化:是指脾能對胃食入的水谷進行消化,吸收其精微,并轉(zhuǎn)輸至心肺乃至全身,以供給人體生命活動的需要?!端貑枴れ`蘭秘典論》將脾胃稱為“倉廩之官”?!端貑枴ち?jié)藏象論》將脾胃稱為“倉廩之本”。把脾胃比作人體的“倉廩”,實指脾胃是人體營養(yǎng)的來源,即所謂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F(xiàn)在是8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還指出:“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名曰器,能化糟粕,轉(zhuǎn)味而入出者也”,即是指脾與六腑能消化食物,吸收、轉(zhuǎn)輸水谷精微,排泄糟粕。再如《素問·太陰陽明論》所謂“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脾為胃“行其津液”,是指食物經(jīng)胃的腐熟,還需脾的進一步消化、吸收、轉(zhuǎn)運等作用,才能彰顯胃土水谷之精微對全身的作用。

“脾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素問·玉機真藏論》)現(xiàn)在是9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是將脾的功能好比土地能長養(yǎng)萬物一樣,可以灌溉其他四臟,乃至全身。《素問·刺禁論》云:“脾為之使”。使者,役使也。脾為五臟之役使,即指脾為五臟六腑提供營養(yǎng)來源,化生、精、氣、血、津液等人體必需的營養(yǎng)物質(zhì),維持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脾的運化功能正常,食物才能正常消化、吸收,人體氣血源源不斷地產(chǎn)生,供給全身臟腑、經(jīng)絡、四肢百骸及筋肉皮毛等組織。若脾的運化功能失常,就會影響食物的消化和水谷精微的吸收,從而出現(xiàn)腹脹、便溏、食欲不振等,久之氣血生化不足,以至倦怠、消瘦等癥?,F(xiàn)在是10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二)脾主升清:

是指脾將吸收的水谷精微,向上轉(zhuǎn)輸于心肺。這不僅體現(xiàn)脾主運化的功能,而且反映脾氣的運動特點是主上升。后世在此基礎上,概括為“脾主升清”?!扒濉?,是指脾從飲食物中吸收的精微物質(zhì),是化生氣血的原料,脾將這些精微物質(zhì)上輸心肺,經(jīng)心肺的氣化作用,生成氣血,以營養(yǎng)全身。脾還將水谷精微上升于頭面,以營養(yǎng)清竅、腦髓等。若脾失升清,則水谷不能運化,氣血生化之源不足,可出現(xiàn)神疲乏力、腹脹、大便溏泄等;頭面諸竅失養(yǎng),常見眩暈、耳目失聰?shù)劝Y。現(xiàn)在是11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正如《素問·通評虛實論》所言“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素問·玉機真臟淪》亦云:脾“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

治療當益氣升提,益氣常用黨參、太子參、人參、黃芪、甘草等,升提可用升麻、柴胡、葛根之類,方劑可用補中益氣湯、益氣聰明湯等。案一:王某某,男,39歲,技術員,1980年8月26日初診。主訴右耳閉脹不適感,過勞、多言或高聲朗讀(英語)則癥狀加劇,現(xiàn)在是12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伴耳鳴,聽力減退,吞咽時耳內(nèi)“啪啪”作響,歷時2月余,經(jīng)治療未效。并見面色萎黃,頭暈,倦怠乏力,食欲欠佳,舌質(zhì)淡嫩有齒痕,苔薄白,脈虛緩。檢查:右耳膜混濁,捏鼻吸氣或呼氣時,可見鼓膜內(nèi)外煽動,音叉檢查呈輕度傳導性耳聾。左耳正常,鼻腔未見特殊。診斷為耳閉(咽鼓管異常開放癥)。證屬中氣虛弱,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滯留耳竅。治宜益氣升清,化濁通竅。

方用補益氣湯加減:現(xiàn)在是13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炙黃芪15克,黨參12克,炙甘草5克,白術10克,陳皮6克,升麻5克,柴胡15克,石菖蒲10克,川芎10克,法半夏10克,茯苓10克,5劑,水煎服。9月2日二診:癥狀減輕,仍守原方續(xù)服10劑。9月14日三診:聽力基本恢復,但早晨尚有短暫耳鳴,仍不能朗讀,若朗讀5分鐘,則覺耳閉脹不適,頭暈。舌質(zhì)淡,有齒痕,苔薄白,脈緩。癥狀雖減,氣虛仍存,于上方去陳皮、半夏、川芎、茯苓,加當歸現(xiàn)在是14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10克,白芍12克。10劑。兼服補中益氣丸。9月25日四診:諸癥悉除,朗讀較久亦無任何不適感。檢查:右耳膜混濁,捏鼻吸氣時可見耳膜向外煽動,吸氣時不見耳膜向內(nèi)煽動,音叉檢查基本正常。屬常服補中益氣丸以鞏固療效。案二:彭某,男,28歲,軍人,因反復腹瀉目暗就診。自訴于1965年秋,因食生冷,突然泄瀉腹痛,里急后重,滯下膿血,經(jīng)治好轉(zhuǎn),不愿服藥而停治?,F(xiàn)在是15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后飲食稍有不慎,即腹痛大便溏瀉,帶有白黏物。檢查大便發(fā)現(xiàn)少許膿細胞和紅細胞。服黃連素、痢特靈等藥,痛瀉好轉(zhuǎn)。自恃身體強壯,不愿繼續(xù)治療。以后腹瀉溏便,休作無常。1973年夏,自覺左眼視物出現(xiàn)圓形陰影,昏蒙不清,一月之內(nèi)視力由1.5降至0.1。至某軍醫(yī)院檢查,診為“中心性視網(wǎng)膜炎”,即令住院。經(jīng)中西藥醫(yī)治3月余,視力恢復到1.2出院。現(xiàn)在是16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1975年7月,腹瀉再作,服藥2月,病無好轉(zhuǎn),請假返成都,到成都某軍醫(yī)院診治。檢查視力為0.6,診斷同前。給服“養(yǎng)陰清熱,活血祛瘀”中藥半月,食欲更減,腹痛加劇,腹瀉每日達4次以上,并感身軟乏力,行動艱難,視物愈模糊。10月20日,某醫(yī)囑來我處會診。察其左目外觀無異常,面色淡黃,苔白,脈沉緩。綜觀脈證,認為腹瀉日久,脾胃氣陰兩傷,氣血生化不足,肝失血養(yǎng),因而目暗不明。處以人參烏梅湯:現(xiàn)在是17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黨參15克,蓮子15克,山藥15克,烏梅12克,木瓜12克,炮姜15克,白芍12克,生地10克,甘草6克,黃連3克,牡蠣30克。水煎服。服藥4劑,腹痛消失,大便恢復正常。慮其前病久反復,囑前方守服10劑,視物漸覺清楚。以后每次復診,均根據(jù)病情,在上方中加減一二味藥,共服30余劑,醫(yī)治月余,視力恢復到1.5出院。1980年隨訪,腹瀉未作,視力保持為1.5。(《當代名醫(yī)臨證精華·奇癥專輯》1992:61)現(xiàn)在是18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

【原文】2311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此至陰之類,通于土氣。(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篇第九)2312脾主肉。(素問·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2313脾之合肉也。(素問·五臟生成篇第十)2314脾主身之肌肉,……脾氣熱,則胃干而渴,肌肉不仁,發(fā)為肉痿。現(xiàn)在是19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素問·痿論第四十四)2315脾合肉。(靈樞·五色第四十九)2316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在體為肉,在藏為脾……(素問·陰陽應象大論)2317脾合胃,胃者,肉其應。脾應肉。(靈樞·本藏第四十七)2318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氣也。(素問·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2319脾藏肉。(素問·調(diào)經(jīng)論篇第六十二)2320帝曰:脾病而四支不用何也?岐伯曰:四現(xiàn)在是20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支皆稟氣于胃,而不得至經(jīng),必因于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稟水谷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帝曰:脾不主時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于時也。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頭足,不得主時也。(素問·太陰陽明論篇第二十九)2321脾愁憂而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悗亂,四支不舉……現(xiàn)在是21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脾藏營,營舍意,脾氣虛則四支不用,五臟不安,實則腹脹,經(jīng)溲不利……(靈樞·本神第八)2322四支解墮,此脾精之不行也。(素問·示從容論篇第七十六)2323脾脹者,善噦,四支煩悗,體重不能勝衣,臥不安。(靈樞·脹論第三十五)2324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脾主長夏,足太陰、陽明主治,其日戊己。(素問·藏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2325脾者牝藏,其色黃,其時長夏。(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第四十四)現(xiàn)在是22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校注】(一)脾在體合肉,脾主四肢:

全身的肌肉,都依賴于脾胃運化水谷精微的營養(yǎng)。脾胃健運,氣血化生充足,肌肉才能壯實豐滿,并發(fā)揮其收縮運動的功能。脾胃的運化功能失常,水谷精微化生不足,肌肉得不到充分營養(yǎng),則表現(xiàn)為肌肉消瘦,軟弱無力,甚至痿廢不用。所以《素問·痿論》提出“治痿獨取陽明”的治則?,F(xiàn)在是23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人體的四肢,同樣需要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營養(yǎng),才能維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動,所以說脾主四肢。

脾氣健運,則四肢的營養(yǎng)充足,活動輕勁有力;

若脾失健運,以致四肢失養(yǎng),可見倦怠無力,甚或痿廢不用。案:周某,女,29歲,孟湖村人。1993年10月25日初診。

患者四肢無力,身體困倦,朝輕暮重,現(xiàn)在是24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繼之出現(xiàn)雙眼瞼下垂,經(jīng)蘇州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科做新斯的明試驗,診斷為重癥肌無力,已2年余。最近3個月出現(xiàn)月經(jīng)期延長至淋漓不盡,量多夾有血塊,諸癥加重,來中醫(yī)科就診。患者面色白光白而浮腫,眼瞼下垂,四肢酥軟,精神倦怠,胸悶不舒,腰酸形寒??滔略陆?jīng)未盡,經(jīng)量頗多,下腹按之濡軟無痛感。B超檢查:子宮卵巢未見明顯異常。苔薄白舌淡,脈細弱無力。脈證相參,證屬脾氣虛弱,中氣下陷,久病耗氣傷腎,腎失封藏,擬益氣升陽、溫腎納氣?,F(xiàn)在是25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處方:生黃芪60克,黨參30克,炒白術30克,炙甘草10克,炙升麻6克,鹿角霜15克,炮姜炭6克,川斷肉15克,金毛狗脊13克,牛角腮15克,烏賊骨30克,山萸肉30克,陳棕炭10克,血余炭10克,5劑。二診:10月30日,月經(jīng)減少漸凈,四肢無力腰膝酸楚,仍需補其氣溫其腎。上方去陳棕炭、血余炭,加菟絲子15克,山藥12克,鹿角霜改為鹿角膠10克后下,7劑?,F(xiàn)在是26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三診:藥后月經(jīng)已凈,四肢無力,眼瞼下垂均已減輕。上方去牛角腮、烏賊骨,加熟地、砂仁,續(xù)服10劑。四診:經(jīng)峻補后,面色已轉(zhuǎn)紅潤,胸悶已舒,四肢無力、眼瞼下垂大減,效不更方,小其制。

黃芪30克,黨參、白術(各)15克,甘草、升麻(各)6克,山萸肉15克,炮姜3克,鹿角霜、川斷、金毛狗脊、菟絲子、山藥、巴戟天、補骨脂(各)12克,熟地20克,砂仁(后下)3克,續(xù)服30劑。

現(xiàn)在是27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經(jīng)治療后,月經(jīng)恢復正常、精神大振、四肢活動有力、眼瞼開合自如,已能上班工作。仍以上方出入調(diào)理,每隔2~3天服1劑,持續(xù)治療2月,以資鞏固療效,并囑注意休息,不妄作勞。隨訪至今,未見復發(fā)。按:重癥肌無力是一種神經(jīng)—肌肉接頭間乙酰膽堿傳遞障礙,以橫紋肌易疲勞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根據(jù)本病出現(xiàn)四肢無力痿弱不用之癥,中醫(yī)將其歸于痿證之類?,F(xiàn)在是28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眼瞼為五輪之肉輪,內(nèi)應于脾,脾虛氣弱則抬瞼無力。脾為后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脾主運化水谷精微,有賴于腎中陽氣的溫煦。腎藏精氣,亦有賴于水谷精微的供養(yǎng)與生化。

本例患者病癥淹留2年余,脾虛日久不能充養(yǎng)腎氣,腎虛不能溫養(yǎng)脾氣,致脾腎陽氣兩虛,出現(xiàn)神倦肢軟、眼瞼下垂、月經(jīng)淋漓不盡等癥。治療應峻補脾氣,升陽舉陷,溫補腎陽,固攝下焦。重用黃芪、黨參、白術、甘草補氣健脾、升陽舉陷、現(xiàn)在是29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滋生氣血;升麻升提清氣;山萸肉溫腎納氣固澀;

鹿角膠、鹿角霜溫腎壯元陽、生精髓、補氣血筋骨、止崩漏,菟絲子、補骨脂、巴戟天具溫補脾腎之功、培下焦之陽;炮姜溫脾止血;川斷、金毛狗脊補腎強腰止崩漏;熟地補養(yǎng)肝腎之血,從陰引陽;山藥健脾補腎;砂仁健脾開胃;烏賊骨、牛角腮、陳棕炭、血余炭益腎溫澀止血。全方著重益氣扶陽固本,兼顧止血。元氣足,脾氣升而健運;腎陽充,腎復司而煦和,肌肉筋脈得以灌輸營養(yǎng),漸漸康復如初。現(xiàn)在是30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二)脾主長夏與脾主四時:(1)脾氣通于長夏?!端貑枴げ貧夥〞r論》云:“脾主長夏”,《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云:“脾者……其時長夏”。

將時令分為五時——春、夏、長夏、秋、冬,分別與五行相配,長夏屬土,脾在五行亦屬土,所以說脾氣通于長夏。長夏之季,氣候炎熱,雨水較多,天氣下迫,地氣上騰,蘊釀生化,萬物華實,合于土生萬物之象,而脾主運化,化生水谷精微,現(xiàn)在是31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營養(yǎng)全身,與“土爰稼稿”的特性,故脾與長夏同氣相求而相通應。

長夏多雨潮濕,而脾喜燥惡濕,易形成濕邪困脾,脾運失健,常見食欲不振、腹脹、便溏、身體困重、舌苔白膩等癥,宜用健脾化濕之品,如藿香、佩蘭、白扁豆、蒼術、厚樸、砂仁等,同時應注意飲食清淡。(2)脾主四時?!端貑枴ぬ庩柮髡摗吩疲骸捌⒄咄烈玻沃醒?,常以四時長四臟,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于時也?!碧岢銎⒓耐谒募局└鳜F(xiàn)在是32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十八日,不單獨主某一時令,實為脾主四時。因為脾屬土,土能長養(yǎng)萬物,一年中春夏秋冬四季之物,無不需土的滋養(yǎng),四時均不可無土,所以脾主四時。在人體,脾居中央,運化水谷精微,以灌溉四旁,供給全身的營養(yǎng),維持生命活動。

《金匱要略》更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的觀點,意指脾胃功能強健,氣血充足,正氣旺盛,抗邪能力即強。

因此,李東垣指出“內(nèi)傷脾胃,百病由生”,也是強調(diào)脾胃在人體的重要性。現(xiàn)在是33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

四【原文】2326脾氣通于口,脾和則口能知五谷矣。(靈樞·脈度)2327口唇者,脾之官也?!⒉≌?,唇黃。(靈樞·五閱五使第三十七)2328中央黃色,入通于脾,開竅于口。(素問·金匱真言論篇第四)2329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其華在唇四白。(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篇第九)2330脾足太陰之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靈樞·經(jīng)脈第十)現(xiàn)在是34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2331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素問·五臟生成篇第十)2332脾為涎。(素問·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2333脾主涎。(靈樞·九針第七十八)2334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藏為脾,在色為黃,在音為宮,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在竅為口,在味為甘,在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濕傷肉,風勝濕;甘傷肉,酸勝甘。(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現(xiàn)在是35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2335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fā)也,此人必數(shù)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nèi)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zhuǎn)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素問·奇病論篇第四十七)現(xiàn)在是36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導讀】(一)脾在竅為口,在液為涎,其華在唇:《內(nèi)經(jīng)》所謂脾“開竅于口”,主要是揭示了口的功能與脾主運化的關系。

口,即指口腔,有咀嚼食物、品嘗食物的味道等功能??谇坏墓δ苷0l(fā)揮,依賴于脾主運化。脾氣健運,精氣上通于口,口得其養(yǎng),則知饑欲食,口味正常。

另一方面,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端,食物在口腔經(jīng)過細細咀嚼,便于胃的受納、現(xiàn)在是37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腐熟與脾的運化。在病理情況下,若脾氣虛弱,或濕邪困脾,脾失健運,則見食欲不振,口味異常,如口淡乏味、口膩、口甜等。后者即《素問·奇病論》所謂“脾癉”。治之當益氣健脾或化濕健脾。

脾有伏熱,上蒸于口,還可引起口瘡、口臭等,治當清瀉脾熱,芳香化濁,可用瀉黃散。

如果進食習慣不好,吃飯速度過快,狼吞虎咽,往往會增加脾胃的負擔,不利于食物的消化,所以飲食養(yǎng)生主張細嚼慢咽,以有利于脾胃的納運?,F(xiàn)在是38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內(nèi)經(jīng)》所謂“脾主涎”,也是揭示了脾主運化與涎的關系。涎為唾液中較清稀的部分,為津液所化,實即來源于脾運化的水谷精微,《靈樞·經(jīng)脈》云脾經(jīng)“挾咽,連舌本,散舌下”,故脾之陰液可隨其經(jīng)脈上行于口,即為延。

涎的正常與否還依賴于脾氣的固攝。脾氣充足,運化功能正常,涎的化生適量,上行于口,濡潤口腔而不溢于口外;并且在進食時分泌增多,以助食物的咀嚼和消化?,F(xiàn)在是39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脾病則可導致涎的分泌異常,或則過多,或則過少。涎液過多,常見于兒童,成人也有表現(xiàn)為口涎自出的,其病機多因脾胃虛寒,失于固攝,以致津液外流。除流涎質(zhì)稀外,可伴口淡乏味、食欲不振、大便溏泄、倦怠神疲、形寒肢冷等癥。治之當益氣溫中,固攝津液,可選補中益氣湯、理中湯之類加減。

涎分泌過少,可致口干,多見于成人。其病機可因脾陰不足,津液無以上承于口,還可伴有口唇干燥、大便干結(jié)、舌紅少苔現(xiàn)在是40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等癥,治之當補益脾陰,常用沙參、麥冬、石斛、玉竹、玄參、生地等?!秲?nèi)經(jīng)》所謂脾“其華在唇”,是指口唇的色澤可以反映脾氣的功能健運與否。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脾氣健旺,氣血充足,則口唇紅潤光澤;脾失健運,則氣血衰少,口唇淡白無華。案:某中年男性,患“冠心病”多年,經(jīng)中藥治療后病情大有好轉(zhuǎn),惟“口中甜”難除。證屬脾熱,濕濁不化。治以蘭草湯。佩蘭10克,澤蘭10克,七劑,沏水代茶飲,現(xiàn)在是41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每日一劑,數(shù)日之后,口甜盡去(《王洪圖,詹海洪:《黃帝醫(yī)術臨證切要》)。案:吳某,男,11歲,1975年冬季診治。家長代訴:此兒在兩歲時曾患腦炎,病愈后遺有語言不利,口角流涎,量多而清稀,終日不斷,衣襟盡濕。兼有面色蒼白,形體較瘦削。舌質(zhì)淡,苔薄白。證屬氣虛,治以兩治心脾之法,予四君子湯加味。炒白術6克,黨參8克,云茯苓10克,炙甘草5克,桂枝4克,石菖蒲6克。6劑,水煎溫服,每日1劑?,F(xiàn)在是42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此患者為在外地講學時經(jīng)治,給藥后即返京,約半月后收到其家屬來信,謂口流清涎已除,要求繼續(xù)調(diào)治其語言不利。乃用上方加減為治,寄給患者家屬,未知其語言有否改善。(《王洪圖,詹海洪:《黃帝醫(yī)術臨證切要》1993:145)現(xiàn)在是43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任某,男,20歲。門診號:472748。1963年8月9日初診:上下口唇破潰,口有穢味。襁褓時起病,反復發(fā)作,多種藥物治療未能獲效。舌紅,脈濡數(shù)。濕熱蘊于脾胃,擬清泄苦降,兼以反佐引火歸元。天花粉12克,川黃柏9克,淡子芩9克,生甘草3克,生石膏30克,大生地12克,西赤芍6克,淡竹葉30片,烏玄參12克,上肉桂1克。8月13日二診:經(jīng)清泄苦降,略佐肉桂,上下口唇之勢已減。原方再進?,F(xiàn)在是44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原方石膏改15克,加南沙參9克。8月16日三診:口唇潰破,左半已愈,大便溏泄,舌紅少苔。原方減其制而治。原方去石膏,加人中白5克。另用綠袍散外搽破潰處,每日二次。8月20日四診:癥情繼續(xù)好轉(zhuǎn),僅有右頰車內(nèi)破潰一處未愈。日來兼夾感冒,咳嗽,不發(fā)熱。前方出入再治。原方加桔梗5克,前胡6克?,F(xiàn)在是45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8月23日五診,:口唇部糜爛均愈,感冒咳嗽亦瘥,惟胃納不香。脈細數(shù),舌紅苔黃。濕熱已清,脾胃納運未復。轉(zhuǎn)當調(diào)和脾胃。南沙參9克,川石斛9克,炒白芍9克,炒白扁豆9充,黑料豆12克,焦谷芽12克,冬瓜子12克,天花粉12克,凈銀花9克,生甘草3克,鮮蘆根30克。(《張澤生醫(yī)案醫(yī)話集》)現(xiàn)在是46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二)脾在志為思:

思,即思考、思慮,屬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一部分?!鹅`樞·本神》曰:“因志而存變謂之思”,意指人們?yōu)閷崿F(xiàn)自己的志向而進行反復思考、籌劃的過程。思雖為脾志,但亦與心主神明有關。正常限度內(nèi)的思考、思慮,是人人皆有的心理活動,對機體不會產(chǎn)生不良影響。但思慮過度,或所思不遂,則會影響機體正常的生理活動,主要影響氣的運動,導致氣機郁結(jié)。特別是導致脾氣郁結(jié),運化失健,出現(xiàn)不思飲食、脘腹脹悶、大便溏泄等癥?,F(xiàn)在是47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

五【原文】2336五藏所惡:……脾惡濕……(素問·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2337風氣大來,木之勝也,土濕受邪,脾病生焉。(素問·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2338思則氣結(jié)……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jié)矣。(素問·舉痛論篇第三十九)現(xiàn)在是48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2339思傷脾。(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2340脾憂愁而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悗亂,四支不舉,毛悴色夭,死于春。(靈樞·本神第八)2341黃,脈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支,汗出當風。(素問·五臟生成篇第十)2342是故味過于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哆^于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素問·生氣通天論篇第三)現(xiàn)在是49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導讀】《內(nèi)經(jīng)》中所述脾病的病因涉及外感六淫、情志內(nèi)傷、飲食失宜與過勞等方面:(一)外感六淫:《內(nèi)經(jīng)》所述外邪侵犯于脾、引起脾病,以濕邪和寒邪較為多見。

如《素問·宣明五氣篇》云:“脾惡濕”。濕為陰邪,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濕邪侵犯人體,往往容易困遏脾陽,阻礙脾運,導致脾失健運,出現(xiàn)大便溏泄、腹脹、腸鳴等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濕勝則濡泄”?,F(xiàn)在是50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寒為陰邪,易傷陽氣,直中脾胃,傳化失司,可致嘔吐、大便泄瀉;氣血運行不暢,往往引起疼痛,按之痛止;寒凝氣滯血瘀不能消散,停積日久甚至形成腫塊。

再有熱邪蘊結(jié)小腸,氣機不利,則致腹中疼痛;

熱甚傷津,則大便干結(jié)。案:程王氏、年40余?;夹「雇?。諸醫(yī)則投歸、芍、吳萸、香附、延胡之屬,達數(shù)十劑無效,前來就診?,F(xiàn)在是51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據(jù)訴病歷三載,夏令加劇,腹部常冷而不溫,痛時則喜按喜溫,二便俱利,口中和,年雖四十而月經(jīng)不至。舌苔白,脈沉遲而澀。

《素問·舉痛論》云:寒氣客于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雖時值暑令,亦非大劑桂、附、姜、萸溫陽散寒,不可幸圖收功。

即疏:附片12克,干姜9克,肉桂9克,吳萸9克,川椒6克,故脂9克,胡蘆巴15克,甘草6克。

現(xiàn)在是52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手熬湯藥一劑,入腹,腸間即有氣動感,病勢緩解。程母喜,索藥餌。囑濃煎冷服,三劑剛完,其痛減半。二診加白芍12克,當歸12克。又進三劑,痛恙悉減。后以真武湯加人參,調(diào)理數(shù)劑,精神倍增,自此不再疼痛。(《湖南省老中醫(yī)醫(yī)案選·易聘海醫(yī)案》)?,F(xiàn)在是53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二)情志內(nèi)傷:七情中主要是思傷脾。如《素問·舉痛論》云:“思則氣結(jié)……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jié)矣。”

長期思考、計謀,思慮太過,心事重重,或精神過分集中專注,導致正氣留結(jié),不能暢行,其中特別是脾氣郁結(jié)。脾氣郁結(jié),則運化失健,出現(xiàn)飲食不馨、食少、腹脹、大便溏泄等癥?,F(xiàn)在是54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三)飲食失宜:

過食肥甘厚味,易釀生痰濕,以致濕邪困脾,脾運失健。如《素問·生氣通天論》云:“味過于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意即過食甜味,導致濕邪困脾,脾為濕滯,出現(xiàn)脘腹脹滿等癥。現(xiàn)在是55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

六【原文】2343諸濕腫滿,皆屬于脾。(素問·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2344濕勝則濡泄。(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2345脾風之狀,多汗惡風,身體怠惰,四支不欲動,色薄微黃,不嗜食,診在鼻上,其色黃。(素問·風論第四十二)

現(xiàn)在是56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2346脾熱病者,先頭重頰痛,煩心顏青,欲嘔身熱。熱爭則腰痛,不可用俛仰,腹?jié)M泄,兩頷痛。(素問·刺熱篇第三十二)2347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素問·痿論篇第四十四)2348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腳下痛;虛則腹?jié)M腸鳴,飧泄食不化。(素問·藏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2349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實則腹脹,涇溲不利。(靈摳·本神第八)現(xiàn)在是57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導讀】《內(nèi)經(jīng)》中所述脾的病證有濕證、風證、熱證、虛證、實證等。(一)脾濕證:如《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諸濕腫滿,皆屬于脾”,《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濕勝則濡泄”。大凡濕邪導致的肌膚水腫、腹部脹滿等癥,多數(shù)與脾的病變有關。因為脾主運化,不僅運化水谷精微,而且運化水液,在水液代謝中起重要作用,因而浮腫、腹?jié)M等水濕潴留之證與脾的關系最為密切。不論脾土壅滯之實證,還是脾氣、脾陽不足之虛證,皆可導致。現(xiàn)在是58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實證多由于感受濕邪,濕邪困脾,脾失健運,不能運化水液,水濕內(nèi)停,此為外濕引發(fā)內(nèi)濕,可見身重困倦、頭重如裹、脘腹脹悶、肌膚水腫較甚,治宜化濕利濕,理氣健脾。

虛證多由于脾氣虛弱、脾陽不振,運化失職,水水濕內(nèi)停,發(fā)為浮腫、腹脹,常伴有便溏、納呆、形寒肢冷、倦怠乏味等陽氣虛弱的證候。宜益氣溫陽利水。現(xiàn)在是59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二)脾風證:相當于外感風邪之證。風性開泄,風邪襲表故多汗惡風;脾主肌肉、四肢,脾氣弱則身體倦怠,四肢不欲動;脾主運化,脾運失健,則不欲食;脾色黃,鼻為脾之分部,脾病故鼻準頭色黃。

《素問經(jīng)注節(jié)解》云:“風為木化,脾所畏也,風木刑脾,肉腠不固,故脾亦多汗惡風也。脾病則氣弱,故怠惰。脾主四肢,故不欲動。脾無力,故色薄而微黃。不嗜食,脾病不知五味也。鼻居面中,屬土,故驗脾病者,其鼻必黃也?!爆F(xiàn)在是60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三)脾熱證:

實為濕熱蘊脾。濕熱外侵,或濕郁化熱,濕熱上蒸,則感頭沉重,兩頰疼痛。濕熱郁結(jié)中焦,則煩心、欲嘔。熱盛于外則身熱。土邪乘水,脾病及腎,腰為腎府,所以腰痛不可俯仰。

濕熱蘊脾,脾失轉(zhuǎn)輸則腹脹、泄瀉。濕熱交爭,浸淫于筋脈,則肌肉軟弱無力,身體沉重?,F(xiàn)在是61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濕熱郁蒸,脾色外現(xiàn),則發(fā)黃。治宜清熱利濕。(四)脾虛證與實證:脾主運化水谷精微,為氣血生化之源。

脾虛,運化失職,水谷不化,則泄瀉、腹脹、腸鳴。脾主四肢,脾虛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則四肢軟弱無力,甚至萎廢不用。脾虛日久,氣血生化之源不足,可致全身營養(yǎng)缺乏。

脾實證多為濕邪、或濕熱等邪氣蘊結(jié)于脾,以致脾土壅滯,或內(nèi)傷情志,導致脾氣郁結(jié)?,F(xiàn)在是62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

七【原文】2350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長夏,禁溫食飽食濕地濡衣。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靜。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寫之,甘補之。(素問·藏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現(xiàn)在是63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導讀】(一)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脾的生理特性是喜燥惡濕,脾主運化主要依賴于脾氣、脾陽的作用,脾氣旺盛,脾陽充足,運化正常,即葉氏所謂“太陰濕土得陽始運”。若濕氣太過,土不勝水,則運化失健,宜用苦味之品,苦能燥濕,祛除濕邪,常用厚樸、蒼術、草果、黃連等。具體運用時,應根據(jù)寒濕、濕熱的不同,選用苦溫或苦寒燥濕之品?,F(xiàn)在是64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苦溫燥濕可用平胃散加減,苦寒燥濕可用黃芩、黃連、黃柏、茵陳、通草之類。《傷寒論》茵陳蒿湯、梔子柏皮湯,所用藥物均為苦寒之品,以清熱燥濕。(二)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寫之,甘補之:

脾屬土,土性敦厚,化生萬物,脾為氣血生化之源,位居中而灌溉四旁,宜具沖和之性,才能潤澤、長養(yǎng)全身?,F(xiàn)在是65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在病理時,多因脾氣不足或中陽不振,運化無力,導致脾失去沖和之性,宜用甘味之品。因甘味性緩,順脾之好,故為補。常用黃芪、黨參、白術、山藥等。象四君子湯為補益脾胃常用之方,方中人參、茯苓、甘草均味甘,白術味苦甘。

又如小建中湯主治“傷寒陽脈澀,陰脈弦,腹中急痛”,重用飴糖為君,甘草為臣,也是取“急食甘以緩之”之義?,F(xiàn)在是66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因為脾為濕土,具有潤澤長養(yǎng)、沖和之性,苦味能燥濕而違其性,苦與甘相反,所以為瀉。臨床也可根據(jù)需要,將苦甘配伍使用。如《傷寒論》之調(diào)胃承氣湯、黃芩湯、十棗湯等方,均將“苦瀉之,甘補之”的治法巧妙配伍其中。

十棗湯中大戟、甘遂、芫花均屬苦泄逐水之藥,極易損傷中焦之氣,故而配以大棗,大棗味甘,補益脾胃,以免峻猛瀉下傷正?,F(xiàn)在是67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

八【原文】2352脾合胃,胃者,五谷之府。(靈樞·本輸?shù)诙?353脾合胃。(靈樞·本藏第四十七)2354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篇第八)2455脾與胃以膜相連耳,而能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陰者三陰也,其脈貫胃屬脾絡嗌,故太陰為之行氣于三陰。陽明者表也,五藏六府之海也,亦為之行現(xiàn)在是68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氣于三陽。藏府各因其經(jīng)而受氣于陽明,故為胃行其津液。(素問·太陰陽明論篇第二十九)2456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為之行其精氣。(素問·奇病論篇第四十七)2457五味入口,藏于腸胃,味有所藏,以養(yǎng)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zhuǎn)味而入出者也。(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篇第九)現(xiàn)在是69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2458胃為倉廩之官,五味出焉。(素問·刺法論篇第七十二)2359胃者,五臟六府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臟六腑皆稟氣于胃。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兩焦,以溉五臟。別出兩行,營衛(wèi)之道。其大氣之摶而不行者,積于胸中,命曰氣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則出,吸則入。(靈樞·五味第五十六)2360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寫而不藏,此受五藏濁氣,名曰傳化之府,此不能久留,現(xiàn)在是70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輸寫者也?!热肟?,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養(yǎng)五藏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藏六府之氣味,皆出于胃,變見于氣口。(素問·五臟別論篇第十一)2361五藏者,皆稟氣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素問·玉機真藏論篇第十九)2362胃者,水谷之海,其輸上在氣街,下至三里。(靈樞·海論第三十三)現(xiàn)在是71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2363胃為之海。(靈樞·師傳第二十九)2364胃者,太倉也。(靈樞·脹論第三十五)2366陽明常多氣多血。(靈樞·五音五味第六十五)2367陽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素問·痿論篇第四十四)2368人之所受氣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氣血之海也?!钢鰵庋?,經(jīng)隧也。經(jīng)隧者,五藏六府現(xiàn)在是72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之大絡也,……(靈樞·玉版第六十)2369人受氣于谷,谷入于胃,以傳與肺,五藏六皆以受氣,……(靈樞·營衛(wèi)生會第十六)2370營氣之道,內(nèi)谷為寶,谷入于胃,乃傳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專者,行于經(jīng)隧,常營無已,終而復始,是謂天地之紀。(靈樞·營氣第十六)2371胃為氣逆,為噦,為恐。(素問·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現(xiàn)在是73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2372人之噦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谷入于胃,胃氣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氣與新谷氣,俱還入于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并相逆,復出于胃,故為噦。(靈樞·口問第二十八)2373胃中熱則消谷,令人縣心善饑,臍以上皮熱;……胃中寒,則腹脹。(靈樞·師傳第二十九)2374大腸移熱于胃,善食而瘦入,謂之食亦。(素問·氣厥論篇第三十七)2375胃脹者,腹?jié)M,胃脘痛,鼻聞焦臭,妨于食,大便難。(靈樞·脹論第三十五)現(xiàn)在是74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2376胃病者,腹月真脹,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食飲不下,……(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第四)2377所謂惡聞食臭者,胃無氣,故惡聞食臭也。(素問·脈解篇第四十九)2378胃不和則臥不安。(素問·逆調(diào)論篇第三十四)2379已食如饑者,胃疸。(素問·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2380胃風之狀,頸多汗惡風,食飲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滿,失衣則月真脹,食寒則泄,診形瘦而腹大。(素問·風論篇第四十二)現(xiàn)在是75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2381是動則病灑灑振寒,善呻,數(shù)欠,顏黑,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塞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是為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頸腫,喉痹,大腹水腫,膝臏腫痛,循膺、乳、氣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靈樞·經(jīng)脈第十)2382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月真脹。(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現(xiàn)在是76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

【導讀】胃位于腹腔上部,上口與食管相接處為賁門,下口與小腸相接處為幽門。胃又稱胃脘,分為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為上脘,包括賁門;胃的下部為下脘,包括幽門;上脘與下脘之間的部分稱為中脘。胃是機體對飲食物進行消化的重要臟器。胃與脾同居中焦,“以膜相連”(《素問·太陰陽明論》),而且由足陽明胃經(jīng)與足太陰脾經(jīng)相互屬絡,所以《內(nèi)經(jīng)》認為胃與脾相表里?,F(xiàn)在是77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挾鼻上行,左右交于鼻根,旁行入目內(nèi)眥與足太陽膀胱經(jīng)相交,向下沿鼻柱外側(cè),入上齒中,出而挾口兩傍,環(huán)繞口唇,向下交會于承漿穴,退回沿下頜骨后緣到大迎穴處,沿下頜角上行至耳,經(jīng)過上關穴(客主人),沿發(fā)際,到額前。分支:從大迎穴分出,下行至人迎穴,沿喉嚨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入缺盆,深入體腔,下行穿過膈膜,屬胃,絡睥。直行者,從缺盆出體表,沿乳中線,挾臍兩旁,下行至腹股溝部氣沖穴;分支:從胃下口發(fā)出,向下沿腹內(nèi),與直行之脈會合,而后沿大腿前側(cè)下行,至膝臏,向下沿脛骨前緣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側(cè)端(厲兌穴);分支:從膝下三寸分出,下行入足中趾外側(cè);分支:從足背(沖陽穴)分出,前行進入足大趾內(nèi)側(cè)(隱白穴),交于足太陰脾經(jīng)?,F(xiàn)在是78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納和腐熟水谷。胃主受納,是指胃具有接受和容納飲食的作用。飲食從口食入,經(jīng)過食管,進入胃中,由胃接受下來,并容納于其中,所以《內(nèi)經(jīng)》中稱之為“太倉”、“倉廩之官”、“水谷之?!?;又因為這些食物是化生氣血的主要原料,是全身五臟六腑營養(yǎng)的主要來源,故《內(nèi)經(jīng)》中又稱胃為“水谷氣血之?!?、“五臟六府之?!?、“五藏之本”。

胃主腐熟,是指胃對食物的消化作用。現(xiàn)在是79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容納于胃中的飲食物,經(jīng)過胃的初步消化,變成糜樣,在胃氣的推動作用下傳于小腸。所以說,胃主通降?!端貑枴の迮K別論》將胃與小腸、大腸等同屬于“傳化之府”,即是說明了胃有消化的功能。該篇還指出:“水谷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反映了食物在胃腸中的傳導過程,食物經(jīng)胃的消化,下傳于小腸。胃的受納腐熟功能失常,可致納呆、胃脘脹悶疼痛,或嘈雜、易饑等癥。若胃氣不能通降反而上逆,則出現(xiàn)噯氣、呃逆、惡心、嘔吐、大便秘結(jié)等癥?,F(xiàn)在是80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馬某某,女,70歲。

因生日多食酒肉而發(fā)生呃忒,聲震屋瓦,不得安寧。頭之兩側(cè)太陽穴因打呃而酸痛。其人口苦而臭穢,且燥渴喜飲,腹?jié)M便秘,小溲黃赤。

辨為胃火上沖所致?!端貑枴ぶ琳嬉笳摗匪^“諸逆沖上,皆屬于火”也。治當苦寒直折,令其火降則呃自止也。

黃連10克,黃芩10克,黃柏10克,梔子10克,大金錢草20克,白花蛇舌草20克,龍膽草8克?,F(xiàn)在是81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連服3劑,病衰大半。轉(zhuǎn)方用黃連導赤湯,促使火熱之邪從小便而出。黃連10克,生地30克,木通10克,竹葉15克,生甘草6克。服5劑而病瘳。(《劉渡舟臨證驗案精選》1996:99)王某某,女,50歲,干部,1987年9月2日初診。多食易饑2年余,初起突感食難用飽,日進食四五頓仍感饑餓,每于夜間醒來還要加餐,一晝夜進食總量由原來的半公斤增至1公斤,至今已達1.2公斤,體重卻漸現(xiàn)在是82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減。曾在西安市幾家醫(yī)院門診及住院診治,經(jīng)多種檢驗排除了糖尿病及甲狀腺亢進等,西醫(yī)未能確診,辭為不治。

轉(zhuǎn)中醫(yī)治療亦近1年,多從中消論治,給予滋補之劑,效亦不著?;颊咚焓ブ委熜判?,已1年余未再治療,近因病情有加重趨勢,日進食2公斤多仍時感饑餓,四肢乏力,故來求余診治。

察患者體瘦,面色略暗,大便自罹病以來一直干燥,脈細弦,舌淡紅,苔灰白,尿黃,大便干結(jié)如栗。現(xiàn)在是83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分析此病多食而不多飲,尿黃而量不多,歷兩載有余,體雖疲而未致形削,尚可堅持輕工作,別無他苦。然究屬何疾?

思之有頃,恍然悟之,此當屬“食亦”。《素問·氣厥論》云:“大腸移熱于胃,善食而瘦入,謂之食亦”。正與此病切合。此患者胃熱則消谷善饑,大便有熱則便結(jié),但因脾氣虛弱,雖納谷較多而不能較好地運化吸收水谷精微,故肌肉失養(yǎng)而形體反瘦。治宜清胃潤腸,佐以健脾。

方用白虎湯合四物湯化裁?,F(xiàn)在是84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知母10克,生石膏25克(先煎),炙甘草3克,苡仁25克,升麻9克,火麻仁25克,黨參15克,白術12克,茯苓12克。水煎服。服藥12劑后,腹中饑餓感減輕,夜間不需加餐,大便轉(zhuǎn)潤,但停藥則證復如初。遂于原方中加黃芩9克,枳殼9克,地骨皮12克,以加強清泄之力。又服12劑后,病情變化仍不明顯,且感口渴,考慮前方雖對證而清泄胃腸邪熱之力不足。故改用小承氣、白虎及四君子湯化裁。酒軍6克,枳實10克,厚樸12克,知母10克,生石膏30克(先煎),炙甘草6克,苡仁30克,白術12克,沙參15克,麥冬12克?,F(xiàn)在是85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服6劑后即顯效,繼續(xù)服12劑,各癥漸消除,飯量正常,日進主食半公斤左右,二便轉(zhuǎn)正常,近20天來體重較前增加5公斤,精神轉(zhuǎn)佳,病已告愈。為鞏固療效計,宗前法加養(yǎng)陰之品,以防燥熱復作。麥冬10克,天冬8克,丹參18克,女貞子12克,酒軍6克,枳實10克,厚樸12克,知母10克,生石膏30克(先煎),炙甘草6克,苡仁30克,白術12克。連服6劑后停藥,觀察月余,前病未再復作,體健如常。(《當代名醫(yī)臨證精華·奇癥專輯》1992:29)

現(xiàn)在是86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李某某,女性,年約六旬。1970年春,失眠癥復發(fā),屢治不愈。日漸嚴重,竟至煩躁不食,晝夜不眠,每日只得服安眠藥片,才能勉強略睡一時。當時我在曲阜開門辦學,應邀往診。按其脈澀而不流利,舌苔黃厚黏膩,顯系內(nèi)蘊濕熱。因問其胃脘滿悶否?答曰:非常滿悶。并云大便數(shù)日未行,腹部并無脹痛。我認為這就是“胃不和則臥不安”。要使安眠,先要和胃。處方:半夏瀉心湯原方加枳實。傍晚服下,當晚就酣睡了一整夜,滿悶、煩躁都大見好轉(zhuǎn)。接著又服了幾劑,終至食欲恢復,大便暢行,一切基本正常。(《傷寒解惑論》1978:144)現(xiàn)在是87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內(nèi)經(jīng)]脾胃理論對臨床的指導意義一、脾胃理論在臨床各科的應用①內(nèi)科方面:除了用于消化系統(tǒng)疾病外,其它系統(tǒng)疾病,只要有脾胃虛、實病證的,采用調(diào)理脾胃的方法,均可收到顯著效果。如張志誠氏用逍遙四君湯加黃芪隨癥加減治療慢性肝炎100例,服藥40-60劑,結(jié)果痊愈(癥狀消失,肝功能正常,乙肝表面抗原轉(zhuǎn)陰,肝體縮小在肋下1厘米以下,質(zhì)軟)61例,好轉(zhuǎn)(癥狀減輕或消失,肝功能仍有異常)31例,無效8例,動物實驗證明:四君子湯有保護肝細胞的作用?,F(xiàn)在是88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②神經(jīng)系統(tǒng)方面精神障礙、腦病、神經(jīng)炎、神經(jīng)官能癥、更年期綜合癥、重癥肌無力等,可依據(jù)“胃之支脈,上絡心腦”和“脾藏營”、“脾主肌肉、四肢”的理論,進行治療。如張華氏報道:用重劑補中益氣湯(黃芪45克,當歸30克,升麻、柴胡各10克)治療有1-5年病程的癲癇患者54例。結(jié)果一年以上不發(fā)者35例,兩年以上不發(fā)者11例,另16例發(fā)作次數(shù)明顯減少。現(xiàn)在是89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③在外科方面:如急性胰腺炎、潰瘍病穿孔、急性膽道感染、急性腸梗阻、急性闌尾炎,以及手術后腹脹等,出現(xiàn)陽明腑實證,用清熱通下;出現(xiàn)脾虛氣滯,用健脾理氣法,也有良好的效果,如毛長嶺氏用升陽益胃湯加減治療慢性膽囊炎132例,其中膽囊收縮功能較差者61例、差者65例,無收縮功能者6例。結(jié)果治愈36例,好轉(zhuǎn)67例,無效29例,有效率為77.3%

現(xiàn)在是90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

④在皮膚科方面:如蕁麻疹、慢性濕疹、皮膚瘙癢等,用健脾、益氣、養(yǎng)血、袪濕法,每獲良效。陳麗娜氏報道用加減三仁化濕湯(杏仁、厚樸、通草、地膚子、薏仁、砂仁、半夏、茯苓、竹葉、白蘚皮、冬瓜仁)治療201例丘疹樣尋麻疹。服2-10劑后,痊愈170例,因并發(fā)癥加用其它藥物治療28例,無效3例?,F(xiàn)在是91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

⑤在婦科方面:對經(jīng)、帶、胎、產(chǎn)以及其它疑難雜病,常以調(diào)理脾胃的方法而獲良效。有人介紹:功能性子宮出血80例中,屬于脾不統(tǒng)血者31例,氣不攝血者6例,用補中健脾法治療,有效率達96%。⑥在兒科方面:調(diào)理脾胃對許多小兒疾病,如小兒營養(yǎng)不良、佝僂病、腦功能障礙綜合癥等效果滿意。溫振英氏報道用四君子湯為主預防嬰兒營養(yǎng)性貧血,并與同齡同條件的空白組對照?,F(xiàn)在是92頁\一共有107頁\編輯于星期五結(jié)果投藥組營養(yǎng)性貧血的發(fā)生率為20%,對照組為44%。兩組差異顯著。⑦在五官科方面:特別是口腔病,如唇、舌、牙及口腔粘膜等疾病,用健脾升陽散火,滲濕,往往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⑧在腫瘤方面:認為腫瘤的發(fā)生與脾胃的關系十分密切,故調(diào)理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