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模擬試題_第1頁
考研政治模擬試題_第2頁
考研政治模擬試題_第3頁
考研政治模擬試題_第4頁
考研政治模擬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考研政治馬克思主義哲學部分模擬試題

單項選擇題

1把世界的本原歸結為“宇宙之磚”、“萬物的始基”、“原初物質”的哲學是

A.古代樸素唯物主義B.庸俗唯物主義

C.近代唯物主義D.宗教哲學

答案:(A)

2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xiàn)了唯物主義自然觀和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統(tǒng)一的關鍵是

A.發(fā)現(xiàn)了階級斗爭在歷史發(fā)展中的作用

B.肯定了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作用

C.探討了人與自然的關系

D.把實踐理解為對象性活動答案:(D)

3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特征是

A.理論和實踐的統(tǒng)一

B.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統(tǒng)一、唯物主義自然觀和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統(tǒng)一

C.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同意

D.實踐性、革命性和科學性的統(tǒng)一

答案:(D)

4.馬克思主義哲學是

A.從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出發(fā)解決哲學基本問題的

B.從理論和實踐的關系出發(fā)解決哲學基本問題的

C.從實踐出發(fā)解決哲學基本問題的

D.從自然和社會的關系出發(fā)解決哲學基本問題的

答案:(C)

5.恩格斯提出的哲學基本問題的重要方面是

A.思維對存在的能動作用問題

B.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

C.思維主體和思維客體的關系問題

D.思維和存在發(fā)展的不平衡性問題

答案:(B)

6.孔子提出“畏天命”,“獲罪于天,無所禱也”。這是

A.機械唯物主義觀點B.主觀唯心主義觀點

C.樸素唯物主義觀點D.客觀唯心主義觀點

答案:①)

7.我國古代哲人提出“土與金、木、火、水雜,以成百物”,“和實生物”,這是

A.多元論觀點B.機械唯物主義觀點

C.主張矛盾調和的形而上學觀點D.樸素唯物論觀點

答案:(D)

8.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的區(qū)別是

A.對物質和意識關系的兩種不同回答

B.對精神決定世界的兩種不同理解

C.對世界是否可知的兩種不同的認識

D.對世界怎樣存在的兩種不同觀點

答案:(B)

9.否認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學是

A.唯心主義B.經驗主義

C.不可知論D.二元論

答案:(C)

10.中國哲學家朱熹主張的“理在事先”是

A.客觀唯心主義觀點B.主觀唯心主義觀點

c.調和折衷主義觀點D.古代實證主義觀點

答案:(A)

11.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從根本上說在于它

A.以世界的一般規(guī)律為研究對象B.始終嚴格地以客觀事實為根據(jù)

C.提供了普遍適用的客觀真理D.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

答案:(B)

12.馬克思主義新世界觀創(chuàng)立的關鍵在于馬克思確立了

A.剩余價值論B.階級斗爭理論

C.無產階級歷史使命學說D.科學的實踐觀

答案:(D)

13.對事物從客體的或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

理解.

這是

A.主觀唯心主義觀點B.客觀唯心主義觀點

C.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觀點D.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答案:(C)

14.實踐是

A.人們社會生活中的一切自覺活動B.人們能動地改造世界的對象性活動

c.人們能動地認識世界的精神活動D.人們適應外界環(huán)境的本能活動

答案:(B)

15.人類世界從根本上說是

A.自然界的產物B.脫離自在世界而存在

C.自在之物D.人的實踐活動的對象化

答案:(D)

16.關于意識的本質問題,唯心主義的錯誤在于

A.否認意識對物質的決定作用B.夸大物質對意識的決定作用

c.否認意識對物質的依賴性D.片面強調意識對物質的依賴關系

答案:(C)

17.“當然,物質和意識的對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圍內有絕對的意義?!边@里講的

“有

限的范圍內”是指

A.物質能否為意識所正確反映B;物質和意識是否相互作用

C.意識能否反作用于物質D.物質第一性和意識第二性

答案:(D)

18.在下列命題中,屬于人本主義觀點的是

A.存在先于本質B.存在就是被感知

C.世界統(tǒng)一于存在D.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答案:(A)

19.兩點論和重點論的關系是

A.重點論以兩點論為前提,兩點論內在地包含著重點論

B.兩點論以重點論為前提,重點論內在地包含著兩點論

c.重點論以兩點論為內容,兩點論以重點論為形式

D.兩點論以重點論為內容,重點論以兩點論為形式

答案:(A)

20.唯物辯證法的根本方法是

A.觀察實驗方法B.邏輯推理方法

C.矛盾分析方法D.歸納演繹方法

答案:(C)

21.矛盾問題的精髓是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關系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系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

D.內因和外因的關系

答案:(C)

22.在矛盾雙方力量的對比中起主導作用的是

A.事物的內部矛盾B.事物的特殊矛盾

C.事物的主要矛盾D.矛盾的主要方面

答案:(D)

23.中國古代哲學家李贄提出“是非無定質”,這種觀點是

A.唯物主義的B.唯心主義的

C.形而上學的D.相對主義的

答案:(D)

24.中國古代哲學提出:“無獨必有對",“獨中又有自對”,這是一種

A.矛盾的觀點B.矛盾對立無限性的觀點

C.一分為二的觀點D.對立統(tǒng)一的觀點

答案:(B)

25.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聯(lián)系構成運動和變化,形而上學則是

A.只承認聯(lián)系,否認發(fā)展

B.只承認發(fā)展,否認聯(lián)系

C.從否認聯(lián)系到否認運動、變化和發(fā)展

D.只承認運動,否認聯(lián)系和發(fā)展

答案:(C)

26.下列屬于因果關系的有

A.白天和黑天的關系B.閃電和雷鳴的關系

C.陽光和植物的關系D.陰電和陽電的關系

答案:(C)

27.“知也者.固以行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為功者也”,這種觀點是

A.重視認識對實踐的作用B.重視實踐對認識的作用

C.認為認識可以脫離實踐D.認為實踐可以脫離認識答案:(B)

28.中國哲學史上關于知行關系問題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是

A.知行并進推動認識不斷發(fā)展B.知難行易

C.強調行是知行統(tǒng)一的基礎D.因知以進行

答案:(C)

29.在真理觀問題上,舊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根本區(qū)別在于是否承認

A.真理的本性是主觀和客觀相符合B.真理的客觀性

C.真理的辯證法D.物質世界的可知性

答案:(C)

30.主體和客體之間的價值關系是

A.改造與被改造的關系B.反映與被反映的關系

C.需要與滿足需要的關系D.評價與被評價的關系

答案:(C)

31.中國哲學家王夫之認為:"由行而行則知,山知而知所行”,“行可兼知,行高于知”,

這種觀點是

A.唯心主義的知行觀B.形而上學的知行觀

C.辯證唯物主義的知行觀D.1日唯物主義的知行觀

答案:(D)

32.“聽其言必責其用,觀其行必求其功”,其涵義是

A.強調認識對實踐的作用B.強調實踐對認識的檢驗作用

C.認為認識可以脫離實踐D.認為實踐可以脫離認識

答案:(B)

33.在階級社會里,真理的根本屬性是

A.階級性B.客觀性

C.主觀性D.相對性

答案:(B)

34.對感覺是認識起點的觀點

A.唯物主義承認,唯,心主義不承認

B.唯心主義承認,唯物主義不承認

C.辯證唯物主義承認,形而上學唯物主義不承認

D.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都可以承認

答案:(D)

35.地理環(huán)境對社會發(fā)展的作用主要通過

A.對人的心理素質的影響才能實現(xiàn)

B.對人的心理結構的影響才能實現(xiàn)

C.對民族氣質的影響才能實現(xiàn)

D.對生產過程的影響才能實現(xiàn)

答案:(D)36.人類對自然界的全部“統(tǒng)治”力量在于

A.人類必須依賴自然,因為自然環(huán)境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前提

B.人類能征服和改造自然

c.人類能夠維護生態(tài)平衡

D.人類能認識和利用自然規(guī)律答案:(D)

37.“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為首的社會,蒸汽機產生的是工業(yè)資本家為首的社會?!?/p>

這句話揭示了

A.生產工具是衡量生產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c.社會形態(tài)的更替有其一定順序性D.物質生產的發(fā)展需要建立相應的生產關系

答案:(A)

38.制約人的行為和動機的根本條件是

A.傳統(tǒng)意識B.階級關系

C.生產方式D.政治制度

答案:(C)

39.社會政治結構的核心部分是

A.政治法律制度B.國家政權

C.國家D.軍隊

答案:(B)

40.在全部社會關系中,最具有決定意義的是

A.生產資料的所有制B.生產過程中的分配關系

C.生產過程中的交換關系D.生產過程中的消費關系

答案:(A)

41.社會意識形態(tài)是指

A.一切思想觀點的總和

B.一切精神現(xiàn)象的總和

C.反映一定社會經濟形態(tài)的思想、觀點的總和

D.反映一定社會經濟形態(tài)的情感、風俗習慣、情緒的總和

答案:(C)

42.經濟基礎是指

A.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有機統(tǒng)一

B.同生產力的一定發(fā)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總和

C.同生產力的?定發(fā)展階段相適應的占統(tǒng)治地位的生產關系

D.同生產力的一定發(fā)展階段相適應的占統(tǒng)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總和

答案:(D)

43.上層建筑的社會意識形式和非上層建筑的社會意識形式的區(qū)別在于

A.前者反映社會存在,后者不反映社會存在

B.前者只反映社會現(xiàn)象,后者只反映自然現(xiàn)象

C.前者反映經濟基礎,后者不反映經濟基礎D.前者具有穩(wěn)定的形式,后者沒有穩(wěn)定

的形式

答案:(C)

44.歷史唯物主義的社會形態(tài)范疇是指

A.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tǒng)一

B.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統(tǒng)一

C.同一定的生產力水平相適應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統(tǒng)一

D.技術形態(tài)和生產形態(tài)的統(tǒng)一

答案:(C)

45.上層建筑對社會發(fā)展作用的性質取決于

A.上層建筑中國家政權的性質B.上層建筑中意識形態(tài)的性質

c.上層建筑所服務的經濟基礎的性質D.上層建筑本身是否完善

答案:(C)

46.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主是要指對

A.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的反映B.科學文化的反映

C.統(tǒng)治階級意志的反映D.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反映

答案:(A)

47.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最突出表現(xiàn)是

A.社會意識的發(fā)展變化和社會存在的發(fā)展變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B.社會意識是具有自己的歷史繼承性

C.各種社會意識之間可以相互作用、相互影響

D.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答案:①)

48.“在歷史活動中,英雄人物是劇作者,人民群眾是劇中人”,這是

A.歷史唯物主義觀點B.歷史唯心主義觀點

C.歷史機械觀點D.歷史辯證法觀點

答案:(B)

49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和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這個觀點的理論出發(fā)點是

A.社會革命是歷史的火車頭原理B.生產力是社會發(fā)展的最終決定力量原理

c.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D.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原理

答案:(B)

50.在人的自覺活動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關系問題上,宿命論的錯誤在于

A.否認人的自覺活動,夸大社會規(guī)律的必然性

B.否認社會規(guī)律的必然性,夸大人的自覺活動

C.否認人的自覺活動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統(tǒng)一

D.承認社會規(guī)律的必然性

答案:(A)

51.科學技術革命作為社會動力體系中一種動力,它是

A.社會發(fā)展的直接動力B.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動力

C.社會發(fā)展的一般動力D.歷史的有力的杠桿

答案:(D)

52.人的價值中的基本關系是

A.I具和目的的關系B.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

C.反映和創(chuàng)造的關系D.具體和抽象的關系

答案:(A)

53.人生價值之所以是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統(tǒng)一,是由于人的存在具有兩重性,這兩

重性是指

A.人既具有自然性又具有社會性

B.人既是作為個體而存在又作為社會成員而存在

C.人既存在正當?shù)膫€人利益又存在自私觀念

D.人既有社會性又有階級性

答案:(B)

(二)多項選擇題

1.下列關系中具有哲學基本問題性質的有

A.天人關系B.名實關系

C.理氣關系D.形神關系

E.知行關系

答案:(ABCDE)

2.在下列命題中,屬于客觀唯心主義觀點的是

A.世界是毫無規(guī)律的堆積B.現(xiàn)實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C.“理在事先”D.“心外無物”

E.道生萬物

答案:(BCE)

3.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完備的唯物主義哲學,這是指在內容上它實現(xiàn)了

A.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高度統(tǒng)■

B.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高度統(tǒng)一

c.理論和實踐的高度統(tǒng)一,

D.唯物辯證的自然觀和歷史觀的高度統(tǒng)一

E.革命性和科學性的高度統(tǒng)一

答案:(AD)

4.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這是因為

A.它是“科學之科學”

B.它科學地規(guī)定了哲學的研究對象

C.它以科學的實踐觀為基礎

D.它體現(xiàn)了唯物論和辯證法、唯物辯證的自然觀和歷史觀的高度統(tǒng)一

E.它為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提供了科學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普遍方法

答案:(BCDE)

5.現(xiàn)代西方哲學中的兩大基本流派是

A.人本主義B.結構主義

C.科學主義D.存在主義

E.西方馬克思主義

答案:(AC)

6.人類世界在內容上是指

A.人化自然B.人類社會

C.勞動D.人的對象世界

E.社會的自然和自然的社會的統(tǒng)一體

答案:(ABDE)

7.人對物質世界實踐把握的主要環(huán)節(jié)是

A.實踐決策B.實踐目標的制定

C.實踐的組織與管理D.實踐結果的檢驗。

E.使用勞動工具

答案:(ABCD)

8,人類世界利自在世界的關系表現(xiàn)為

A.人類世界不能脫離自在世界.

B.自在世界是人類世界存在和發(fā)展的前提

C.人類世界就是自在世界

D.人類世界和自在世界在實踐基礎上統(tǒng)一和分化

E.自在世界和人類世界都具有客觀性

答案:(ABDE)

9.自然界的物質性和人類社會的物質性是統(tǒng)一的,這種統(tǒng)一是通過

A.人類社會對自然界的依賴實現(xiàn)的

B.人類社會對自然界的改造實現(xiàn)的

C.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實現(xiàn)的

D.自然界的人化實現(xiàn)的

E.人自己特殊的社會存在方式——勞動實現(xiàn)的

答案:(ABCDE)

10.下列各項對無限的含義正確理解的是

A.無限大B.無限小

C.在有限之外D.在有限之中

E.對有限的超越

答案:(ABDE)

11.在意識能動作用問題上,下列哪些判斷是正確的

A.意志越堅強,就越能迅速實現(xiàn)既定目的

B.意識能動性的實現(xiàn)取決于主觀努力的程度

C.意識能動性的發(fā)揮必須以尊重客觀規(guī)律為基礎

D.意識對客觀世界的反作用是通過實踐實現(xiàn)的

E.錯誤思想沒有能動作用

答案:(CD)12.下列成語和常用語說明意識能動作用的是

A.胸有成竹B.守株待兔C.料事如神

D.運籌帷幄E.畫餅充饑

答案:(ACD)

13.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是唯物辯證的實質和核心,因為它

A.揭示了事物發(fā)展的方向和道路

B.揭示了事物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

C.揭示了事物發(fā)展的狀態(tài)和形式

D.揭示了事物普遍聯(lián)系的本質內容

E.是貫穿于辯證法其他規(guī)律和范疇的主線

答案:(BDE)

14.在中國古代辯證法思想中的兩大優(yōu)良傳統(tǒng)是

A.天人合一觀B.知行統(tǒng)一觀

C.形神統(tǒng)一觀D.整體觀

E.矛盾觀

答案:(DE)

15.唯物辯證法就其本質來說是批判的、革命的,因為它

A.認為凡是現(xiàn)存的都是應當滅亡的

B.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從其暫時性方面去理解和對待

C.認為事物的變化發(fā)展只有間斷性,沒有連續(xù)性

D.在對現(xiàn)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對現(xiàn)存事物的否定理解

E.認為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答案:(ABD)

16.在下列命題中,包含辯證法思想的有

A.“天地變化,二端而已”B.“自動自休,自峙自流”

C.“吁炎吹冷,交錯而動”D.“萬物莫不有對”

E.“榮枯代謝而彌見其新”

答案:(ABCDE)

17.原因和結果的區(qū)分是確定的又是不確定的,是指

A.在某一具體的、特定關系中原因和結果的區(qū)分是確定的

B.在任何情況下原因和結果的區(qū)分都是不確定的

C.在現(xiàn)實世界的普遍聯(lián)系中原因和結果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D.原因和結果的區(qū)分在自然界中是確定的、在社會中則是不確定的

E.在世界復雜聯(lián)系中,同一現(xiàn)象在一種關系中是結果,在另一關系中則可能是原因

答案:(ACE)

18.具體分析事物的可能性時需區(qū)分

A.可能和不可能

B.現(xiàn)實的可能和抽象的可能

C.好的可能和壞的可能

D.不同程度的可能

E.真實的可能和虛假的可能

答案:(ABCD)

19.實踐的客觀物質性體現(xiàn)在

A.實踐的主體是客觀的B.實踐的中介是客觀的

C.實踐的客體是客觀的D.實踐的過程是客觀的

E.實踐的結果是客觀的

答案:(ABCDE)

20.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認為,認識是

A.主體對客體的反映B.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反映

C.主體對客體信息的選擇

D.主體對客體信息的思維加工和重構

E.主體對客體信息的創(chuàng)造

答案:(ABCD)

21.認識主體在反映中的創(chuàng)造性表現(xiàn)在

A.透過現(xiàn)象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

B.主體反映的超前性

C.主體反映的創(chuàng)新性

D.在人的頭腦中直接產生出一個物質世界

E.在人的頭腦中再現(xiàn)出一個物質世界

答案:(ABC)

22.主體認識活動包含有選擇、重構等成分,這里的選擇和重構是指

A.與客體相符合的選擇、重構

B.主體在認識活動中的創(chuàng)造性的選擇、重構

C.在主觀范圍內的選擇、重構

D.在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中主體對客體的選擇、重構

E.在被反映客體制約下的選擇、重構

答案:(ABDE)

23.下列觀點包含有唯物主義認識思想的是

A.“行而后知”

B.“由行而行則知,由知而知則行’

C.“聞見之知,乃物交而知”

D.“致知,是吾心無所不知”

E.“緣耳而知聲,緣目而知形”

答案:(ABCE)

24.馬克思說:“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的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

摧毀;

但是理論一經群眾掌握,也會變成物質力量?!边@段話體現(xiàn)的哲學思想是

A.理論就是巨大的物質力量B.理論對實踐有指導作用

C.理論不能代替實踐D.理論可以決定一切

E.理論對實踐不起作用

答案:(BC)

25.堅持理論創(chuàng)新和實踐創(chuàng)新也就是在哲學卜.堅持

A.認識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

B.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標準

C.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

D.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動力和源泉

E.自然與社會的統(tǒng)一

答案:(ABCD)

26.下列說法屬于唯物主義知行觀的是

A.知先行后B.知行合一

c.行先知后D.知行終始不相離

E.知之不若行知

答案:(CDE)

27.承認真理的相對性就是承認

A.相對真理不包含絕對真理的顆粒

B.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具有近似的性質,認識有待=(深化

C.世界上尚有未被認識的東西,認識有待于擴展

D.真理是具體的歷史的

E.真理本身包括著錯誤

答案:(BCD)

28.“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這句話在真理觀上認為

A.真理既有絕對性,又有相對性

B.真理是相對的沒有絕對性

C.真理是主觀的,沒有客觀性

D.真理是絕對的,沒有相對性

E.真理是發(fā)展的,不是凝固的

答案:(BC)

29.真理和價值的關系表現(xiàn)為

A.真理強調客體尺度,價值強調主體尺度

B.真理是一元的,價值是多元的

C.凡真理都是有價值的

D.凡是有價值的都具有真理性

E.真理和價值是統(tǒng)一的

答案:(ABCE)

30.辯證思維方法“由抽象上升到具體“,是指

A.由理性認識回到實踐的過程

B.在思維中再現(xiàn)具體的過程

C.思維生成現(xiàn)實具體的過程,

D.由抽象規(guī)定,經過邏輯中介,形成思維具體的過程

E.在思維中形成“許多規(guī)定的綜合”和統(tǒng)一的過程

答案:(BDE)

31.一位科學家說:“我們今天生活著的世界,與其說是自然界還不如說是人造或人為

的世界。在我們的周圍,幾乎每樣東西都刻有人的痕跡?!?/p>

A.人造的或人為的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

B.現(xiàn)實世界是人類精神的創(chuàng)造物

c.人類世界是人的實踐活動對象化的結果

D.科學技術越來越成為人類改造世界的偉大力量

E.自在自然日益轉化為人化自然EJY3

答案:(CDE)

32.馬克思說:“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這一命題的主要含義是

A.實踐是社會歷史的客體B.實踐是社會歷史的本體

C.實踐是社會歷史的主體D.實踐是社會生活的本質內容

E.實踐是人類社會的存在方式

答案:(DE)

33.生產關系的客觀性是指

A.人們不能自由選擇生產關系

B.人們不能隨意創(chuàng)造或消滅某種生產關系

C.生產關系是社會有機體中客觀實在的組成部分

D.生產關系是社會上層建筑的物質基礎

E.生產關系是由生產力決定的物質關系

答案:(ABCDE)

34.以下哪些觀點說明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A.社會意識隨著社會存在的產生而產生

B.社會意識隨著社會存在的發(fā)展而發(fā)展

C.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發(fā)展,社會意識或遲或早必然要相應變化

D.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

E.在階級社會中,同社會經濟基礎相聯(lián)系的那部分社會意識形式具有階級性

答案:(ABCDE)

35.在階級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性質決定于它所適應的

A.人類文明程度B.社會階級利益

c.社會生產力狀況D.社會經濟制度性質

E.科學技術水平

答案:(BD)

36.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公德是

A.具有法定約束力的行為規(guī)范B.最起碼的公共生活準則

C.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觀點D.協(xié)調階級關系的基本原則

E.維護社會秩序的永恒法則

答案:(BC)

37.法律和道德的區(qū)別是

A.法律產生于階級社會;道德比法律古老、長久

B.法律是國家立法機關制定或認可,具有強制性;道德依靠社會輿論、信念、傳統(tǒng)、

教育、習慣來起作用.

C.法律只適用于違法行為;道德適用于一切不道德行為

D.法律具有階級性;道德無階級性

E.法律屬于政治上層建筑;道德屬于思想上層建筑

答案:(ABCE)

38.文化是指

A.觀念體系B.自然的人化

C.純粹的精神現(xiàn)象D.人和社會的存在形式

E.一種符號

答案:(ABD)

39.人的活動的目的性不能抹煞歷史的客觀性,因為

A.人的活動受社會條件制約

B.人的活動受盲目必然性的支配

C.人的活動受社會關系制約

D.人的活動不能改變客觀條件

E.人的活動受物質生產力制約

答案:(ACE)

40.“無論哪一種社會形態(tài),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fā)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

的;

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存在的物質條件在舊社會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

現(xiàn)

的”。這段話說明

A.生產力的發(fā)展是促使社會形態(tài)更替的最終原因

B.?種生產關系的產生需要客觀的物質條件

C.無論哪一種社會都不能使生產力充分發(fā)展

D.社會形態(tài)總是具體的、歷史的

E.任何??種新的生產關系都是在舊社會中建立起來的

答案:(ABD)

41.在下列社會現(xiàn)象中,屬于上層建筑的有

A.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B.政治法律制度

C.國家政權D.社會意識形態(tài)

E.社會風俗習慣

答案:(BCD)

42.經濟基礎的變化決定上層建筑的變化,這種變化是指

A.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同步變化

B.隨著經濟基礎的變化上層建筑遲早變化

C.經濟基礎部分發(fā)生變化,上層建筑也要部分變化

D.經濟基礎全部發(fā)生變化,上層建筑也要全部變化

E.隨著經濟基礎的變化,上層建筑的變化是一個過程

答案:(BCDE)

43.判定某種上層建筑是先進的還是落后的,主要是看它

A.是否與自己的經濟基礎相適應

B.是否能幫助自己經濟基礎的形成和鞏固

C.是否推動生產力的發(fā)展

D.是否能幫助適合生產力狀況的生產關系的發(fā)展和鞏固

E.是否能限制與自己不同性質的經濟基礎的發(fā)展

答案:(CD)

44.有人說:“世界歷史好比一百個大錢,你可以擺成兩座五十的,也可以擺成四座二

十五

的,也可以擺成十座十個的?!?這段話的錯誤在于

A.把個人意志看成歷史發(fā)展的最終原因

B.把歷史看成偶然事件的堆積

C.否定社會歷史的客觀性

D.否定社會歷史的規(guī)律性

E.否定了意識的能動性

答案:(ABCD)

45.“社會形態(tài)的發(fā)展是種自然歷史過程”這一命題的根據(jù)是

A.社會發(fā)展是“歷史合力”運動的結果

B.生產力從根本上決定社會的發(fā)展

c.社會發(fā)展完全是山必然性支配的

D.社會發(fā)展與歷史主體的作用無關

E.社會與自然一樣,其發(fā)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過程

答案:(ABE)

46.歷史唯心主義的抽象人性論主張

A.人的本質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B.人的本質在其現(xiàn)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C.超歷史的人與人性是歷史發(fā)展}阿動力

D.不受任何制約的個人意志是人性的體現(xiàn)

E.有生命的個人存在是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

答案:(ACD)

47.對人的價值的正確看法是

A.人是價值的主體又是價值的客體

B.人的價值是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tǒng)一

c.人的價值首先在于勞動、創(chuàng)造

D.評價人的價值應以對社會的貢獻為主

E.人的價值的實現(xiàn)要靠個人奮斗

答案:(ABCD)

48.人的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的關系是

A.個人的發(fā)展是社會發(fā)展的必要條件

B.個人的發(fā)展是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內容

C.社會發(fā)展促使人向著全面性的方向發(fā)展

D.社會發(fā)展豐富著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本質

E.人的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具有相互促進的內在聯(lián)系

答案:(ABCDE)

(三)辨析題

1.哲學的認識方式只是一種反思,是跟隨在事實后面的反復思考。

【參考答案】

(1)哲學作為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理論形態(tài),其功能首先在于反思。哲學的反思功能表現(xiàn)

在兩個方面:一是對于人和世界的認識關系或觀念關系的研究;二是對人和世界的實踐關系

的研究。

(2)哲學不僅具有反思功能,更重要的是它的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功能。正確的哲學不

僅能科學地說明世界、反思世界,更重要的是強調改造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最顯著的特點

就是它的實踐性,是無產階級改造客觀世界的思想武器。

(3)此命題夸大了哲學的反思功能,是唯心主義的觀點。

2.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之科學”。

【參考答案】

(1)此觀點錯誤的理解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系。它把哲學當成包括一切具

體科學在內的理論體系,這是不科學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關于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發(fā)展

的普遍規(guī)律的科學,是各門具體科學的概括和總結,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因此,它的

作用是為具體科學提供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

(2)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當成“科學之科學”,就會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變成包羅萬象的科學,

必然導致用哲學原則代替具體科學的研究,用主觀的聯(lián)系代替客觀的真實聯(lián)系,從而阻礙科

學的發(fā)展。

3.“物質是從各種實物總和中抽象出來的“。

【參考答案】

(1)物質是標志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它獨立于人的意識之外,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

映。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

(2)物質與具體實物是共性和個性、抽象和具體的關系。哲學的物質是從各種實物中抽

象出來的,它抽象、概括的是二切實物的共性、普遍性,即客觀實在性,這是物質的唯

一特性。因此說“物質是從各種實物總和中抽象出來的”。

4.世界是既成事物的集合體。

【參考答案】(1)一切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fā)展的,就是說一切事物都是作為過程

而存在,作為過程而發(fā)展的。把世界看成是既成事物的集合體,是片面的。

(2)所謂“既成事物的集合體”是一種形而上學的觀點。它把世界看作已經形成的永恒不

變的綜合體,從唯物辯證法看來,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

5.在矛盾的兩種基本屬性中,斗爭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因而是主要的,同一性是

有條件的,相對的,因而是次要的。

【參考答案】(1)在事物的矛盾運動中,斗爭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而同一性是有

條件的、相對的,是說明二者在事物運動中存在的狀態(tài),起作用的表現(xiàn)形式及側重點不同,

并不說明二者有主次之分。

(2)任何事物的矛盾運動都是斗爭性和同一性共同發(fā)生作用的結果。

6.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是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參考答案】(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是共性和個性、絕對和相對的關系。普

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通過特殊性表現(xiàn)出來: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但比普遍性豐富,不能完

全進入普遍性之中。

(2)整體和部分則是反映事物的包含和組合的關系。整體山部分組成,整體是部分的總

和;部分存在于整體之中,只能作為整體的一部分才能存在。

(3)可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整體和部分的關系是從不同方面反映事物不

同關系的兩對范疇,不能把二者等同。

7.必然性是偶然性的總和。

【參考答案】(1)必然性和偶然性的關系是: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過偶然

性表現(xiàn)出來;偶然性表現(xiàn)必然性,偶然性背后隱藏著必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補充和表現(xiàn)

形式。它們之間是?般和個別的關系。而不是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因而不能說必然性是偶然

性的總和。(2)此命題把必然性和偶然性的關系歪曲和歸結為整體和部分的關系,所以是錯

誤的。

8.“感亦須待有物,有物則有感,無物則何所感”。

【參考答案】

(1)此觀點中的“感”是指人的感知或感性認識;“物”是指客觀事物或客觀世界。該論斷的

意思是說,感知也依賴于客觀事物,有了客觀事物才有對客觀事物的感知,沒有客觀事物哪

里會有對客觀事物的感覺呢?

(2)此觀點包含著兩層意思:一是感知依賴于外界客觀事物:二是感知是對外界客觀事

物的反映。因此,在認識論上,該論斷反映了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傾向。

9.人類不能窮盡對世界的認識,因此,世界是不可知的。

【參考答案】

(1)世界及其聯(lián)系、發(fā)展和層次是無限的,因此,人們不能窮盡對世界的認識,這是正

確的。

(2)但由此認為世界不可知,則是錯誤的。不可知論錯誤的認識根源之?就是割裂認識

的有限性和無限性的辯證關系。世界是無限的,人的認識就其具體實現(xiàn)而言有其局限性,但

就其發(fā)展而言,又存在無限的可能性?,F(xiàn)在未認識的事物,將來可以認識。世界上的事物只

有已知和未知的區(qū)別,沒有可知和不可知之分。不能把“未知”當成“不可知”。我們人類每天

都實現(xiàn)著由未知到已知的轉化,實踐是駁斥不可知論的最有力的武器。

10.‘‘搬運夫和哲學家之間的原始差別要比家犬和獵犬之間的差別小得多。他們之間的

鴻溝是分工掘成的?!?/p>

【參考答案】

(1)認識來源于實踐并不否定人的生理素質的差異對認識的影響,但是人的生理素質只

是人們進行實踐和認識的一種物質件,并不是人們的實踐和認識本身。它對于形成人們在知

識和才能上的差別不起決定性的作用,造成人們認識和才能差別的決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會

實踐。

(2)馬克思這段著名的論斷是說人的才能的差別是由分工掘成的,也就是由實踐的地位、

實踐的領域及其廣度和深度等等造成的,而不是天生的。

11.“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

【參考答案】

(1)情感、意志、欲望和需要等非理性因素,對人的認、,只活動的發(fā)動與停止、對主體

認識能力的發(fā)揮與抑制起著重要的控制和調節(jié)作用。

(2)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而實踐對認識發(fā)生作用,還得通過情感、意志這些非理性

因素。人總是在一定的情感、意志的影響下從事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積極的情感情緒給

認識活動注入活力,對認識的發(fā)展是一種推動力量。所以列寧說:“沒有‘人的感情',就從

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

12.人的認識是從相對真理向絕對真理永無止境的發(fā)展交:程,所以絕對真理是可望不

可及的。

【參考答案】

(1)絕對真理是指人們對客觀世界的完全正確的認識。絕對真理的這種絕對性,是存在

于相對真理之中的,而不是之外,無數(shù)相對真理的總和便構成絕對真理。人們在認識相對真

理過程中也就在認識著絕對真理。人類認識的不斷深化的過程,是從相對真理走向絕對真理、

接近絕對真理的過程。

(2)該命題把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割裂開來,不懂得人們在認識相對真理的同時也就在

認識絕對真理。

(3)人類不能一下予達到絕對真理,不等于絕對真理永遠達不到。認為絕對真理是可望

而不可及的,就否認了人的思維至上性,會導致不可知論。

13.實現(xiàn)主觀和客觀的統(tǒng)一,就是要使主觀同客觀相一致。

【參考答案】

(1)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認識論,要求人們在改造世界認識世界的過程中實現(xiàn)主觀和客觀

的統(tǒng)一,包括主觀要正確地反映客觀,符合客觀,達到真理性認識;主觀要反作用于客觀并

通過實踐改造客觀,使客觀達到主觀的目的、要求即客觀和主觀一致,實現(xiàn)價值的創(chuàng)造;在

實踐基礎上實現(xiàn)主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

(2)該命題只承認主觀同客觀相一致的方面,而未承認在實踐的基礎上實現(xiàn)客觀同主觀

相?致的方面,這是片面的形而上學的觀點。

14.知之非艱,行之惟艱。

【參考答案】

(1)“知之非艱,行之惟艱''是中國古代一種樸素的知行觀,是''知易行難'’的觀點。這種觀

點承認知和行的區(qū)別,知和行相脫節(jié)的可能,要求知必須行、知與行統(tǒng)一、知行一致,反對

只知不行、畏難不行、空說不做,這是這種觀點的合理性。

(2)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知和行即認識和實踐的關系是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認識和

實踐的易與難都是相對的,認識客觀世界的本質規(guī)律,有效地改造客觀世界都是困難的,但

只要勇于實踐、勤于思考,遵循客觀規(guī)律和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就能不斷地

變難為易,取得改造和認識客觀世界的成功。

(3)該命題將知易行難絕對化,具有形而上學觀點的傾向。

15.“思想根本不能實現(xiàn)什么東西,為了實現(xiàn)思想,就要有使用實踐力量的人?!?/p>

【參考答案】

(1)這個論斷是正確地揭示了理論與實際的關系,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思想

或理論,哪怕是正確的思想,完全科學的理論,它本身是什么也實現(xiàn)不了的,如果不把它用

于指導實踐,不與實踐相結合,那么它只能是一種空洞的理論,而空洞的理論是無用的。

(2)只有把思想理論用來指導人們的做和行動,用于指導實踐,變成一種實踐的力量,

才能實現(xiàn)對客觀世界的改造,即改變舊事物,創(chuàng)造新事物。由此可知,我們在實踐中一定要

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

16.“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肯定了真理的辯證法。

【參考答案】

(1)“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唯心主義、形而上學的真理觀。它既否定了真理觀上

的唯物論,認為真理是主觀的,沒有客觀性;又否定了真理觀上的辯證法,認為真理只是相

對的,沒有絕對性的。

(2)所謂真理的辯證法是指真理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是絕對利相對的統(tǒng)一。真理的

絕對性有兩層意義:其一,任何真理都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都具有不依賴人

和人類的客觀內容,這是無條件的、絕對的。其二,人的認識按其本性能夠正確認識無限發(fā)

展的客觀世界也是無條件的、絕對的。真理的相對性指真理的條件性,表現(xiàn)為:其一,從認

識的廣度來看,任何真理性認識都是對整個世界某一領域、某些事物和過程的一定范圍的正

確反映。其二,從認識的深度來看,任何真理都是對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層次的近似正

確的反映,因此,真理有待于擴展和深化。

17.真理具有相對性,所以真理是多元的。

【參考答案】

(1)真理的相對性是指真理的條件性,表現(xiàn)為:第一,任何真理性認識都是對整個世界

某些領域、某些事物和過程的一定范圍的正確反映。第二,從認識深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對

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層次的近似正確的反映。第三,真理有待擴展和深化。

(2)真理具有客觀性,真理是具體的,而對具體事物本質及規(guī)律正確反映,只能有一個,

即真理是一元的。

(3)多元真理觀是唯心主義的真理觀,它否認了真理內容的客觀性和檢驗真理標準的客

觀性,所以是錯誤的。

18.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是絕對的。

【參考答案】

(1)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是絕對和相對的統(tǒng)一。這是真

理標準問題上的辯證法。

(2)實踐標準的絕對性是指:①檢驗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只能是實踐,這

是無條件的、絕對的。②實踐對一切認識最終都能做出檢驗,沒有實踐檢驗不了的認識,這

一點也是無條件的、絕對的。

(3)實踐標準的相對性,是指:①任何實踐都是具體的,都受一定歷史條件的限制,因

為一定歷史條件下的實踐,不能完全駁倒或證實現(xiàn)存的一切認識。②實踐對認識的檢驗不是

一勞永逸的,是一個過程。因此,一定歷史階段的實踐對認識真理的檢驗是有條件的、相

對的。

19.人口因素在決定社會性質及其發(fā)展變革的同時,又受到社會狀況的制約。

【參考答案】

(1)說人口因素決定社會性質及其變革是錯誤的。因為一個國家的社會制度是先進還是

落后,實行何種社會制度,為什么會發(fā)生社會變革都不取決于人口因素,相反人口因素,還

要受到社會狀況的制約。

(2)人口的繁殖增長雖然依人的生物特性進行,但它歸根到底受經濟、社會發(fā)展程度的

調節(jié)制約。

20.上層建筑只要適合自己的經濟基礎就能對社會發(fā)展起推動作用。

【參考答案】

(1)上層建筑對社會發(fā)展起推動作用還是起阻礙作用,不取決于它是否適合自己的經濟

基礎,而取決于它所服務的經濟基礎的性質的先進與落后。

(2)當上層建筑所服務的經濟基礎是?種先進的生產關系時,它越是為自己的經濟基礎

服務,就越能促進生產力乃至整個社會的發(fā)展,相反當上層建筑所服務的經濟基礎是一種落

后的生產關系時,它越是為自己的經濟基礎服務,就越是阻礙生產力乃至整個社會的發(fā)展。

21.“經濟上落后的國家在哲學上仍然能夠演奏第一提琴。”

【參考答案】這是恩格斯關于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原理的正確論斷。

(1)因為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表現(xiàn)在:①社會意識和社會存在發(fā)展變化的不完全

是同步性。②社會意識同經濟發(fā)展水平的不平衡性。③社會意識的發(fā)展具有歷史繼承性。④

社會意識形式之間互相影響,相互作用。⑤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反作用。

(2)恩格斯的這個論斷主要說明社會意識同經濟發(fā)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從同一時代的不

國國家來看,經濟發(fā)展水平較高的國家,其社會意識并不一定屬于時代前列,經濟發(fā)展水平

并不高的國家,其社會意識不一定滯后,有的還超過生產發(fā)展水平較高的國家。

22.人的實踐都是有意識有目的的,因而人在歷史活動中的選擇是完全自由的人。(人

們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因此歷史發(fā)展的方向是由人自覺選定的。)

【參考答案】

(1)人們創(chuàng)造歷史的活動是自覺的活動,人的一切創(chuàng)造活動始于人的自覺選擇。但是,

人在歷史實踐的選擇不是主觀任意的,是受社會規(guī)律所制約的。

(2)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存在于人的自覺活動中,它一經形成又成為制約人們行動的客

觀力量,因此人的選擇只能在客觀規(guī)律所提供的可能范圍內進行。相反選擇就無法實現(xiàn)。并

且人的選擇還取決于主體自身的素質、文明程度與客觀因素的制約。

(3)人的自覺選擇與歷史規(guī)律在實踐的基礎上統(tǒng)一起來。

23.歷史發(fā)展的總的合力是人民群眾共叫I作用的結果,其中不包含個人意志的作川。

【參考答案】

(1)歷史發(fā)展的總的合力是從計多個意志的相互交錯、相互沖突中產生出來的,每個人

的意志都融合在這一總的合力中,都對“合力”的形成起著或大或小,或正或負的作用。

(2)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發(fā)展的決定力量,個人的意志及其活動對歷史發(fā)展也具有一定

的作用。

24.“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p>

【參考答案】

(1)這是?種以自我為中心的資產階級的人生價值觀。唯物史觀認為,在任何社會中,

社會成員都是目的又是手段,彼此之間都是互相服務的,始終是目的和手段的統(tǒng)一。

(2)馬克思提出,每個人只有作為另一個人的手段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每個人只有作

為自我目的才能成為另一個人的手段,每個人是手段同時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為手段才能

達到自己的目的。

(3)如果片面談論人是目的,實質上是把白己當作目的,把他人和社會變成滿足自己欲

望的手段。這是一種極端自私的人生價值觀。

25共產主義是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社會形態(tài),因此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可以不追求人的

全面發(fā)展的目標。

【參考答案】

(1)人的全面發(fā)展是指個人在各個方面的充分或最大限度的發(fā)展。共產主義是實現(xiàn)人的

全面發(fā)展的社會形態(tài)。馬克思指出,共產主義社會是“自由人聯(lián)合體”,是以“每個人的全面

而自由的發(fā)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p>

(2)由于人的全面發(fā)展是一個歷史過程,實現(xiàn)這個目標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但

是,沒有起點就沒有終點,這個起點就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3)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實現(xiàn)了社會關系的根本性變革,為人的全面發(fā)展開辟了無限廣

闊的前景。社會主義實踐表明,要保持社會主義強大的生命力,要體現(xiàn)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

性,社會主義的不同發(fā)展階段都要追求人的全面發(fā)展。通過追求人的全面發(fā)展實現(xiàn)黨的最低

綱領與最高綱領的統(tǒng)一,這是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所決定的。

附錄:

在選擇題和辨析題中易出題的有關哲學家或哲學派別的命題、論斷和觀點

(一)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有關哲學問題的經典論斷

1、“世界上除了運動著的物質之外,什么也沒有?!保R、恩)

2、“物質是從各種實物總和中抽象出來的。”(馬、恩)

3、“運動應當從它的反面即從靜止找到它的量度?!保R、恩)

4、“一切物質在本質上都具有類似感覺的反映特性?!保袑帲?/p>

5、“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腦并在人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保R、恩)

6、“人的意識不僅反映客觀世界,并且創(chuàng)造客觀世界?!保袑帲?/p>

7、“一切以條件、地點和時間為轉移。”(斯大林)

8、“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保R、恩)

9、“頭腦的辯證法只是觀實世界(自然界和歷史)的運動形式的反映?!保R、恩)

10、“所謂客觀辯證法是支配著整個自然界的,而所謂主觀辯證法,即辯證的思維,不

過是自然界中到處盛行的對立中運動的反映而已?!保R、恩)

11、“任何一般都是個別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質?!保袑帲?/p>

12、“辯證法對觀存事物作肯定理解的同時包含對觀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觀存事

物的必然滅亡的理解。''(馬、恩)

13、“原因和結果經常交換位置?!保R、恩)

14、“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話,那末世界歷史就會帶有非常神秘的性質?!保R恩)

15、“被斷定為必然的東西,是由純粹的偶然性構成的,而所謂偶然性的東西,是一種

有必然性隱藏在里面的形式”。(馬、恩)

16、“本質在表現(xiàn)出來;現(xiàn)象是本質的。”(列寧)

17、“假象的東西是本質的一個規(guī)定,本質的一個方面,本質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保袑帲?/p>

18、“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保R、

恩)

19、“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保袑帲?/p>

20、“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的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

理論?經群眾掌握,也就會變成物質力量?!保R、恩)

21、“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學會改變自然界而發(fā)展的?!保R、恩)

22、“人的思維既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馬、恩)

23、“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并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

問題。"(馬、恩)。

24、”實踐標準實質上決不能完全地證實或駁倒人類的任何表象。這個標準也是這樣的

‘不確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識變‘絕對',同時它又是這樣的確定,以便同唯心主義和不

可知論的一切變種進行無情的斗爭。”(列寧)

25、“思想根本不能實現(xiàn)什么東西。為了實現(xiàn)思想,就要有使用實踐力量的人?!保R、

恩)

26、“人對一定問題的判斷愈是自由,這個判斷的內容所具有的必然性就愈大?!保R、

恩)

27、“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更深刻地感覺它。”(毛

澤東)KJP?

28、“沒有抽象的真理,真理總是具體的?!保袑帲?/p>

29、“真理和謬誤的對立,只是非常有限的領域內才具有絕對的意義?!保R、恩)

30、“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邁的一小步,真理就會變成錯誤?!保袑帲?/p>

31、"實踐高于(理論的)認識,因為它不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還具有直接現(xiàn)實性的

品格?!保袑帲?/p>

32、“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保R、恩)

33、“人類社會發(fā)展是??個自然歷史過程”。(馬、恩)

34、“人的本質,在其觀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保R、恩)

35、“人們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保R、恩)

36、“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己。”(馬、恩)

37、“經濟上落后的國家在哲學上仍然能夠演奏第一捉琴。”(馬、恩)

(二)中、西哲學史上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典型命題列舉

1、“元氣是構成世界的本體?!保ㄖ袊糯鷺闼匚ㄎ镏髁x)

2、“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保ㄆ堊樱?/p>

3、“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

4、“天地合氣,萬物自生。”(王充)

5、"一天一地,并生萬物,萬物之生,俱得一氣?!保ㄍ醭洌?/p>

6、“太虛即氣”、“凡可狀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氣也?!保◤堓d)

7、“五行之氣、天與人相交勝。”(劉禹錫)

8、“水是萬物的始基?!保ü畔ED泰勒斯)

9、“萬物都從火產生,也都消滅而復歸于火?!保ü畔ED赫拉克利特)

10、“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礎?!保ü畔ED德謨克利特)

(三)中、西哲學史上古代自發(fā)辯證法典型命題列舉

1、“無平不陂,無往不復?!保ā兑捉洝?,指事物發(fā)展變化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2、“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弱之勝強,柔之勝剛,禍兮,

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保ɡ献樱该艿碾p方相互轉化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

3、“一陰一陽之謂道”,“剛柔相推而生變化”,“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易

傳》,指矛盾雙方的對立統(tǒng)一;矛盾雙方的對立統(tǒng)一是變化的原因;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都

表現(xiàn)出無窮的變化。)

4、“物必有盛衰,萬事必有弛張”,“智有所不能立,力有所不能舉”,“疆(強)有所不能

勝”,“無難之法,無害之功,天下無有也。”(韓非,是說,矛盾是普遍的,事物都是一分為

二的、相對的,絕對完善的事物和全智全能的人是不存在的,不能求全責備。

5、“動自休,自峙自流”,“吁炎吹冷,交錯而動?!保谠?、是說,萬物自己運動;

運動的根本原因在于陰陽二氣相經作用所引起。)

6、“一物兩體,氣也”,“兩不立,則一不可見;-不可見,則兩之用息”,“天地變化,

二端而已。'’(張載,是說,陰陽兩個對立面,即矛盾;氣是陰陽兩個對立面即矛盾的統(tǒng)一體;

沒有對立面,就沒有統(tǒng)一體,沒有統(tǒng)一體,對立面的相互作用也就停止了;對立面的交互作

用,是事物運動變化的內在根源。)

7、“天地萬物之理,無獨必有對”,“萬物莫不有對,一陰?陽,?善一惡?!保ǔ虧},是

說,萬事萬物都是對立面的統(tǒng)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8、“一切皆流,一切皆變,無物常住,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保ü畔ED赫拉克利

特)

(四)中國古代唯物主義認識論典型命題列舉

1、“知,材也?!保遥钦f,認識是人的感受的一種特性。)

2、“知也者,所以知也,而必知,若明?!保?,是說,人們都具備所以知的認識能力,

因此能夠產生認識,就象人有眼睛能夠看見景象一樣。)

3、“凡以(可)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保ㄆ堄?,是說,就人的本性說,是能

夠認識客觀事物的;就客觀事物的道理說,是可以被認識的。)

4、“所以知之在人者謂之知。知有所含謂之智。'’(荀子,是說,人具有認識客觀事物的

能力,即知,這種認識能力與外界事物相結合就是認識,即智。)

5、“緣(因)耳而知聲,緣目而知形?!保ㄜ髯樱?/p>

6、“循名實而定是非,因參驗而審言辭。”(韓非,是說,遵循名實相符的原則來判定是

非,根據(jù)檢驗的結果來審查言論是否正確。)

7、KJP4】“聽其言必責其用,觀其行必求其功?!保n非,是說,檢驗言行的客觀標準是

“功用”,即效用。)

8、”事實明于有效,論莫定于有證。''(王充,是說,認識和理論必須符合客觀事實,必

須通過實際效果來檢驗,凡是符合事實效果,就是正確的,否則就是錯誤的。)

9、“空言虛語,雖得道心,人猶不信。''(王充,是說,違背事實效果的思想理論,即使

說得再好聽,也是不能令人相信的。)

10、”聞見之知,乃物交而知?!保◤堓d,是說,通過耳目感官和外界相接觸而獲得認識,

外界事物是第一性的,人的認識是第二性的。)

11、“因所以發(fā)能,能必副其所?!保ㄍ醴蛑?,是說,根據(jù)客觀對象才得以發(fā)生主體認識,

主體的認識必須符合客觀對象。)

(五)中國哲學史上的“知行觀”典型觀點列舉

1、“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日未學,吾必謂之學矣?!保鬃?,是說,

“行,,是,,學,,的表現(xiàn)。)

2、“聽其言而觀其行?!保鬃樱菑娬{知行統(tǒng)一,學以致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