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源性疾病_第1頁
化學源性疾病_第2頁
化學源性疾病_第3頁
化學源性疾病_第4頁
化學源性疾病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化學源性疾病第1頁/共83頁

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環(huán)境、造福子孫、功在千秋是當今面臨的全球性挑戰(zhàn)的研究主題。第2頁/共83頁外來化學物(xenobiotics)

即人類生存的外界環(huán)境中存在的可能與機體接觸并能進入機體的化學物質(非人體正常組分、非生存所需營養(yǎng)物質或需要量極微即可滿足的)?;瘜W物是目前主要環(huán)境污染因素之一。

第3頁/共83頁毒理學(toxicology)

是研究化學物質的毒性、進入途徑、中毒機制和合理使用解毒劑,為診斷、治療和預防中毒及制訂衛(wèi)生標準,提供依據(jù)的一門學科,屬于預防醫(yī)學的范疇。第4頁/共83頁

第一節(jié)概述毒物(toxicant):

在一定條件下,投予較小劑量時可造成生物體功能性或器官性損害的化學物。毒性(toxicant):

凡少量物質進入機體,與機體組織發(fā)生化學或物理作用,引起機體暫時性或永久性病理狀態(tài)。中毒(poisoning):

生物體因毒物作用受到損害出現(xiàn)的疾病狀態(tài)。通常將在從事生產勞動過程中,由于接觸毒物(不同類型/形態(tài)/影響系統(tǒng))發(fā)生的中毒稱職業(yè)中毒(occupationalpoisoning)。第5頁/共83頁人類在從事、參與生產勞動過程中,由于生產環(huán)境與生產勞動過程中存在某些可能危害勞動者健康的因素,即職業(yè)性危害因素(occupationalhazard),對勞動者健康產生不良影響,嚴重時可致職業(yè)病(occupationaldisease)。

第6頁/共83頁一、毒物在環(huán)境中存在的形態(tài)與接觸機會

生產性毒物主要來源于工業(yè)生產的原料、輔助材料,生產過程中的中間產物、半成品、成品、副產品或廢棄物。

主要以氣體、蒸氣、霧、粉塵和煙的形式存在于生產環(huán)境中。

粉塵、煙和霧統(tǒng)稱為氣溶膠。

生產性毒物是最重要的一類職業(yè)性有害因素,接觸機會十分廣泛,職業(yè)中毒是一類常見的職業(yè)病。

第7頁/共83頁(1)氣體(gas)

指在常溫、常壓下呈氣態(tài)的物質。例如二氧化硫、氯氣、一氧化碳、硫化氫等。

(2)蒸氣(vapor)液體物質蒸發(fā)(或揮發(fā)),固體物質升華時形成蒸氣。前者如苯蒸氣、汞蒸氣,后者如熔磷產生的磷蒸氣

。第8頁/共83頁(3)霧(mist):

是指懸浮于空氣中的液態(tài)微粒,多由

蒸氣冷凝或液體噴灑形成,例如電鍍時的鉻酸霧、金屬酸洗時的硫酸霧、液體農藥噴灑時在空氣中形成的霧滴等。第9頁/共83頁(4)粉塵(dust)

是指懸浮于空氣體中直徑大于0.1微米(m)的固體微粒。多由固體物質經機械粉碎或碾磨,過篩時產生。例如,制造含鉛顏料時形成的鉛塵。

第10頁/共83頁(5)煙(smoke):是指懸浮于空氣中直徑小于0.1微米(m)的固體微粒。某些金屬熔融時產生的蒸氣在空氣中冷凝或氧化后也能形成煙。例如熔煉鉛時可產生鉛煙;熔煉黃銅(含鋅)時可產生鋅蒸氣并氧化形成鋅煙;有機物質加熱或燃燒也可產生煙。第11頁/共83頁接觸機會

在生產勞動過程中可能接觸到毒物的操作或生產環(huán)節(jié)與毒物本身的理化特性有關。第12頁/共83頁(一)生產性毒物進人人體的途徑

生產性毒物主要經呼吸道進入人體,皮膚次之,也可經消化道進入,但實際意義不大。第13頁/共83頁1.呼吸道凡呈氣體、蒸氣和氣溶膠形態(tài)的毒物都可經呼吸道進入人體。整個呼吸道都能吸收毒物,特別是肺泡的總表面積很大(約50m2一100m2),肺泡壁很薄(約lμm一4μm),肺泡間又有豐富的毛細血管,所以肺泡對毒物的吸收極為迅速??諝庵械亩疚餄舛扔?,分散度越大,在體液中的溶解度愈大,經呼吸道吸收的量愈快愈多。毒物經肺吸收后,不經過肝臟轉化、解毒即直接進入血液循環(huán),分布至全身。第14頁/共83頁氣態(tài)毒物吸收速率主要取決于毒物吸入后肺泡氣和血液中化學物的分壓差,分壓差愈大,毒物吸收的速度愈快。肺泡氣與血液中濃度(mg/L)之比,稱為血/氣分配系數(shù)(blood/airpartitioncoefficient)。該系數(shù)愈大,吸收量也愈大。第15頁/共83頁氣態(tài)毒物進入呼吸道的深度與其水溶性有關。水溶性大的氣體(如氨氣、硫酸二甲酯)多在上呼吸道粘膜水解吸收,除非濃度較高,一般不易達到肺泡。水溶性相對較小的氣體(如氮氧化物.光氣)在上呼吸道難以被充分吸收,故易進入深部呼吸道,到達肺泡。第16頁/共83頁氣溶膠在呼吸道的沉積與其本身的分散度有關。較大的顆粒(直徑>10m)主要被鼻腔與咽部截留。在1~5m顆粒能進入肺泡,小于1m者則能在肺泡內擴散??諝庵卸疚餄舛扔?,粉塵顆粒愈小,在體液中溶解度愈大,則經呼吸道吸收量也愈多。毒物經呼吸道吸收還受接觸者所處的勞動強度、肺通氣量、肺血流量及受生產環(huán)境的氣象條件等眾多因素影響。第17頁/共83頁2.皮膚

角質層是阻止外源性化學物進入機體的天然屏障,但生產勞動過程中的某些毒物可經皮膚吸收進入人體。第18頁/共83頁經皮吸收特點:

有些生產性毒物脂溶性強,可通過完整的皮膚進入人體。如有機磷、苯胺、硝基苯等,同時又具有一定水溶性,可通過皮膚吸收入血液,且能較快地被血液轉運,故經皮膚吸收甚快。汞、砷等金屬的無機鹽類可與脂肪酸結合,能經毛囊、皮脂腺和汗腺吸收,發(fā)際等毛囊較多的部位吸收毒物也較多。有些氣態(tài)毒物如氰化氫等也可經皮吸收。第19頁/共83頁吸收途徑:通過表皮屏障到達真皮,進入血循環(huán);通過汗腺、毛囊皮脂腺,繞過表皮屏障到達真皮。(實際意義不大)第20頁/共83頁經皮吸收后:直接觸進入大循環(huán),不經肝臟代謝轉化。脂/水分配系數(shù)(lipid/waterpartitioncoefficient):有助于估計經皮吸收的可能性。經皮吸收不僅取決于毒物本身固有的理化特性,還決定于毒物的濃度、粘稠度、皮膚接觸部位面積、溶劑種類及周圍環(huán)境的氣象條件等。第21頁/共83頁3.消化道

生產性毒物經消化道進入體內引起職業(yè)中毒的事例少見。

主要吸入時粘附在鼻咽部、口腔中的粉塵狀態(tài)的毒物,可被吞入消化道。

個人衛(wèi)生習慣不好時,也可因污染食物、飲水而通過消化道吸收。經消化道吸收的毒物,大部分經肝臟轉化后再進入血液循環(huán)。第22頁/共83頁

了解生產性毒物進入機體的途徑,有助于采取恰當?shù)念A防措施。第23頁/共83頁(二)毒物在體內的過程

1.分布和蓄積

毒物被吸收進入血液后,隨血循環(huán)分布到全身。

毒物的分布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通過細胞膜的能力和與體內各組織成分的親和力。第24頁/共83頁一般情況下,毒物在體內各組織和器官的分布是不均勻的,常表現(xiàn)出某種毒物對某些組織和器官具有選擇性的親和力。例如,鉛早期分布在肝臟、腎臟,最后主要貯存在骨骼中;汞早期多分布于肝臟,后期主要貯存在腎臟;苯主要分布在骨髓等。第25頁/共83頁生物轉化(biotransformation)毒物進入體內,在體液與組織中參與機體一系列的復雜生化反應,使其本身化學結構改變的過程

第26頁/共83頁生物轉化的類型:

I相反應(氧化、還原和水解)和II相反應(結合)。

經過體內的代謝轉化,多數(shù)毒物毒性降低,消失或解毒(detoxification)。

第27頁/共83頁活化(activation)毒物經生物轉化其毒性反而增強

第28頁/共83頁蓄積(accumulation)

物質蓄積

某些毒物長期接觸可在體內蓄積,即貯存在體內某些組織和器官內毒物的量逐漸積累。

蓄積達到一定量后,可對機體造成損害。在飲酒、過勞或患病等誘因下,蓄積在組織器官內的毒物可重新進入血液循環(huán),引起中毒的急性發(fā)作。當體內蓄積量超過中毒劑量時,方可導致中毒。

第29頁/共83頁

貯存庫(depot):

生理“惰性”組織(特別是脂肪組織),可作為某些毒物長期貯存而不致引起明顯毒作用的場所。

貯存庫對急性中毒具有緩沖作用。但當血漿中毒物濃度降低時或在某些誘因(如疲乏,患病及酗灑等)作用下,蓄積在貯存庫內的毒物可緩慢釋放出來,使血漿中毒物濃度增高,成為體內毒物的來源,構成慢性中毒或慢性中毒急性發(fā)作的一個重要條件。第30頁/共83頁功能蓄積(functionalaccumulation)長期接觸某種毒物后體內不一定能測出毒物的蓄積,但可隨接觸毒物時間的延長引起的機能的改變,并逐漸加重,表現(xiàn)出中毒的病理征象。第31頁/共83頁排出途徑:腎臟:腎臟是體內排出毒物的有效器官,大多數(shù)毒物經此途徑排出。

尿中毒物的濃度與其在血液中濃度密切相關,因此常測定尿中毒物或其代謝產物的含量能間接衡量一定時期內接觸和吸收該毒物的水平,但與中毒的臨床表現(xiàn)不一定有直接的相關。第32頁/共83頁呼吸道:在體內不易分解或揮發(fā)性毒物主要經肺由呼氣排出,例如苯、一氧化碳、氰化氫等。消化道:

許多金屬(如鉛、錳、錳等)經膽汁排入腸道隨糞便排出。糞便中的毒物還包括經口攝入而未被吸收的部分。第33頁/共83頁其他:

鉛、汞、砷等毒物還可經毛發(fā)、唾液、乳汁和月經排出。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砷化物,鹵代烴等有少量經皮脂腺和汗腺排出。毒物在排出過程中,也可損害排泄器官和組織,如汞經腎臟排出,引起腎近曲小管損害,經唾液排出時引起口腔炎;砷從汗腺排出時引起皮炎。第34頁/共83頁(三)影響毒物毒作用的因素

1.化學結構

毒物的化學結構對毒物的毒性大小和毒作用性質有決定性的影響。

第35頁/共83頁在同類有機化合物中,從丙烷到辛烷,毒性隨著碳原子數(shù)目的增多而加強;不飽和化合物毒性大于飽和化合物;氯代飽和烴中,氯取代氫原子數(shù)目越多,肝臟毒性越大。另外,毒物的比重也應注意,尤其是比空氣重的氣態(tài)毒物,在靜止的空氣中由于比重不同可發(fā)生分層現(xiàn)象,沉積在空氣底層。當通風不良時易形成很高濃度,進入這類環(huán)境時應特別注意,如進入坑道、礦井、下水道、糞坑。第36頁/共83頁2.物理特性

主要與毒物粒子的大小、溶解度、揮發(fā)度等有密切的關系。毒物粒子大小可影響其進入呼吸道的深度和吸收速度;毒物的水溶性和脂溶性對其進入機體的途徑、吸收速度、體內分布有很大的影響;第37頁/共83頁3.毒物的劑量

毒物進入機體并達到一定劑量才會引起中毒。在生產條件下,毒物進入人體的劑量,常與毒物在生產場所空氣中的濃度和接觸時間有密切關系。毒物的毒性大小可用引起動物某種毒性反應所需的劑量來表示。引起某種毒性反應所需毒物的劑量愈小,說明該毒物的毒性愈大。第38頁/共83頁最常用的毒性參數(shù)如下:絕對致死濃度(劑量):使全部實驗動物死亡的最低濃度(劑量),用LC100(LD100)表示;第39頁/共83頁半數(shù)致死濃度(劑量):使半數(shù)實驗動物死亡的濃度(劑量),用LC50(LD50)表示。最低致死濃度(劑量):使個別實驗動物死亡的濃度(劑量),用MLC(MLD)表示;最大耐受濃度(劑量):全部實驗動物存活的最高濃度(劑量),用LC0(LDO)表示。第40頁/共83頁這些指標是在急性毒性試驗中,對實驗動物一次染毒后觀察二周所得的結果。其中LC50(LD50)重現(xiàn)性較好,可比性較強,是最常用的一種急性毒性指標。常常根據(jù)LC50(LD50)對毒物的急性毒性進行分級。第41頁/共83頁除用死亡表示毒性反應外,還可用生理生化改變來表示,如麻醉、刺激、免疫功能等。閾濃度(thresholddose):引起機體發(fā)生某種功能改變的最小劑量(或濃度)急性閾濃度:一次染毒所引得的閾濃度。慢性閾濃度:多次反復染毒所得的閾濃度。第42頁/共83頁生產環(huán)境中有害物質容許接觸濃度的表示方法:最高容許濃度(maximumallowableconcentration,MAC)

指工作地點、在一個工作日內、任何時間均不應超過的有毒化學物質的濃度第43頁/共83頁職業(yè)接觸限值(OccupationalExposureLimit,OEL)是職業(yè)性有害因素的接觸限制量值,指勞動者在職業(yè)活動工程中長期反復接觸對機體不引起急性或慢性有害健康影響的容許接觸水平第44頁/共83頁短時間接觸容許濃度(PermissibleConcentration-ShortTermExposureLimit,PC-STEL),指一個工作日內,任何一次接觸不得超過的15分鐘時間加權平均的容許接觸水平第45頁/共83頁時間加權平均容許濃度(PermissibleConcentration-TimeWeightedAverage,PC-TWA)指以時間為權數(shù)規(guī)定的8小時工作日的平均容許接觸水平第46頁/共83頁工作場所(Workplace)

指勞動者進行職業(yè)活動的全部地點工作地點(WorkSite)指勞動者從事職業(yè)活動或進行生產管理過程而經?;蚨〞r停留的地點第47頁/共83頁4、毒物的聯(lián)合作用5、個體感受性差異第48頁/共83頁職業(yè)中毒的臨床表現(xiàn)與治療1、急性中毒的概念指毒物一次(或24小時內多次)大量進入人體后引起的中毒效應,包括死亡。2。慢性中毒的概念長時間(6個月以上)小劑量毒物進入人體所致的中毒為慢性中毒。

第49頁/共83頁3、亞急性中毒概念介于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兩者之間,在較短時間內(或“多日”,一般為1-3個月)有較大劑量的毒物連續(xù)反復地進入人體而引起的中毒

第50頁/共83頁1.工業(yè)毒物:工業(yè)生產中的原料、輔助劑、中間體、成品、副產品、雜質和廢棄物等。第51頁/共83頁形態(tài):

a、氣體:如CO,Cl2,氯丙烷;b、

蒸氣:如苯、三氧化二砷、金屬汞第52頁/共83頁c、

煙塵/氣:如Cu→CuO,pb→pbo;d、

霧:漆霧、農藥霧;e、粉塵:后三者統(tǒng)稱氣溶膠(aerosol)。第53頁/共83頁2.環(huán)境污染物:(1)工業(yè)毒物處理不當,可造成環(huán)境污染,如排放的廢氣、廢水和廢渣可通過空氣、水、土壤直接或間接侵入人體。(2)生活性污染:例如房屋裝潢用料或家具中所含甲醛、苯等毒物污染空氣;日用化學品、化妝品中含有禁用的毒物或毒物含量超標;食品被污染或含有不合格的添加劑、防腐劑或色素等。第54頁/共83頁(3)農藥污染:各種農藥、化肥對環(huán)境的污染及其在食品中的殘留;誤服農藥或用以謀殺。(4)地球化學因素:如不同地區(qū)的空氣、土壤、水源中含不同的化學物,常見有砷、硒、汞、氟及其化合物等含量較高,可致地區(qū)中毒性疾病。又如火山噴射,可散布大量硫氧化合物、硫化氫等。第55頁/共83頁3.藥物:藥物品種發(fā)展迅速,目前處方藥物已達20000余種,非處方藥物則更多。作為外源性化學物,藥物中毒及不良反應是最常見的;藥物濫用,包括酗酒、吸毒如海洛因、嗎啡、苯丙胺等,危害嚴重,早已引起全世界密切關注與高度的重視。第56頁/共83頁4.軍用毒物:指用作化學武器的化學物。5.其他:如植物毒素、動物毒素、細菌毒素、真菌毒素等。第57頁/共83頁中毒臨床表現(xiàn)分類1)閃電樣中毒2)急性中毒3)亞急性中毒4)慢性中毒5)遲發(fā)性中毒一般在職業(yè)醫(yī)學中多見以急性中毒或慢性中毒分類。第58頁/共83頁職業(yè)中毒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1。特定損害品種繁多,各毒物均有以一個或數(shù)個為主的靶器官的特定損害。

第59頁/共83頁2。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損害的器官系統(tǒng)不同1)神經系統(tǒng)2)呼吸系統(tǒng)3)血液系統(tǒng)4)消化系統(tǒng)5)泌尿系統(tǒng)6)其他損害第60頁/共83頁職業(yè)中毒的診斷要求1)職業(yè)史毒物接觸情況按時間順序記錄接觸史,包括所在車間、工種、毒物的種類、接觸劑量,專業(yè)工齡及防護措施

2)勞動衛(wèi)生現(xiàn)場調查監(jiān)測第61頁/共83頁3)癥狀與體征

4)實驗室檢查A、毒化指標:反映一定時期毒物吸收的指標B、毒效應指標:毒物進入體內經代謝轉化后反映毒作用的損害指標C、毒損害指標:毒物作用于人體所導致的生物材料中病理損害指標。第62頁/共83頁職業(yè)病的健康監(jiān)護:健康監(jiān)護(healthsurveillance)是指以預防為目的,對接觸職業(yè)性有害因素人員的健康狀況進行系統(tǒng)地檢查和分析,從而發(fā)現(xiàn)早期健康損害的重要措施。健康監(jiān)護對職業(yè)病的防治有重要意義,也是職業(yè)病醫(yī)師的重要工作職責,其主要工作內容如下:第63頁/共83頁

(1)上崗前健康檢查(replacementhealthexamination):

是指對準備從事某種作業(yè)的人員在參加工作以前進行的健康檢查。其目的在于掌握有關人員就業(yè)前的健康狀況及有關基礎資料和發(fā)現(xiàn)職業(yè)禁忌證。例如,從事鉛、苯作業(yè)人員的神經系統(tǒng)和血象檢查,粉塵作業(yè)人員的胸部X線檢查等,以確定該人員的健康狀況能否從事該種作業(yè),并可作為今后定期健康檢查時的對照。第64頁/共83頁

我國《職業(yè)病范圍和職業(yè)病患者處理辦法》中,將幾種主要作業(yè)的就業(yè)禁忌證作出了規(guī)定,見下表。第65頁/共83頁第66頁/共83頁(2)在崗期間健康檢查(periodichealthexamination):

是指按一定時間間隔對已從事某種作業(yè)人員的健康狀況進行檢查。其目的是及時發(fā)現(xiàn)職業(yè)性有害因素對工人健康的早期損害或可疑征象,并為生產環(huán)境的防護措施效果評價提供資料。定期檢查的時間間隔可根據(jù)有害因素的性質和危害程度、工人的接觸水平以及生產環(huán)境是否存在其他有害因素而定。第67頁/共83頁

一般認為,屬于過量接觸并可能引起嚴重后果的,每半年或一年檢查一次;低水平接觸或對健康影響不甚嚴重的,每二三年檢查一次;生產場所同時存在其他有害因素,則應相應地縮短間隔期。定期檢查的項目除一般檢查外,應針對有害因素可能損害的器官或系統(tǒng)進行重點檢查,通常與該作業(yè)就業(yè)前檢查的項目相同。第68頁/共83頁離崗時健康檢查第69頁/共83頁

為了搞好職業(yè)病防治工作,便于資料的整理和分析,應建立職工健康監(jiān)護檔案,每一人員設一健康監(jiān)護卡(或冊)。其項目包括:(1)職業(yè)史與病史;(2)接觸水平;(3)家族史;(4)個人基礎健康資料;(5)監(jiān)護項目;(6)其他(嗜好,衛(wèi)生習慣等)。第70頁/共83頁

工作有關疾病職業(yè)性有害因素還能使機體的抵抗力下降,潛在的疾病顯露或已患的疾病加重,從而表現(xiàn)為接觸人群中某些常見病的發(fā)病率增高或病倍加重,這類疾病稱為職業(yè)性多發(fā)病或工作有關疾病。例如高溫作業(yè)工人中的消化道疾病;粉塵作業(yè)工人的上呼吸道炎癥。與職業(yè)病不同,職業(yè)性有害因素不是唯一的直接病因,只是該病發(fā)生發(fā)展中的許多因素之一,故又稱與工作有關的疾病,不屬于職業(yè)病范圍。第71頁/共83頁職業(yè)中毒的急救與治療1。急性中毒現(xiàn)場急救防止或減輕發(fā)病排除或中和毒物驅除進入體內的毒物2。慢性中毒第72頁/共83頁職業(yè)中毒的預防原則1.加強法制建設組織措施

2.堅持預防為主和綜合治理

3.抓住薄弱環(huán)節(jié),強化監(jiān)督

第73頁/共83頁職業(yè)病診斷術語職業(yè)?。簅ccupationaldisease勞動者在職業(yè)活動中接觸職業(yè)性危害因素所引起的疾病。法定職業(yè)?。簆rescriptoccupationaldisease各個國家根據(jù)其社會制度、經濟條件和診斷技術水平,以法規(guī)形式規(guī)定的職業(yè)病。職業(yè)病診斷標準:diagnosiscriteriaofoccupationaldisease具有法規(guī)意義的職業(yè)病診斷技術標準。第74頁/共83頁職業(yè)病診斷分級標準:diagnosisgradationcriteriaofoccupationaldisease采用能作為職業(yè)病診斷依據(jù)的臨床及實驗室有代表性的指標,區(qū)別病情的嚴重程度。第75頁/共83頁現(xiàn)場調查:fieldsurvey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