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西土意識與周人的克商戰(zhàn)略_第1頁
我國西土意識與周人的克商戰(zhàn)略_第2頁
我國西土意識與周人的克商戰(zhàn)略_第3頁
我國西土意識與周人的克商戰(zhàn)略_第4頁
我國西土意識與周人的克商戰(zhàn)略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我國西土意識與周人的克商戰(zhàn)略

有學者研究指出,周人以蕞爾小邦而克伐“大邑商”,既不能以經濟實力強弱作理由,又不能由軍事力量的優(yōu)劣來分高低,周之勝利當只能由戰(zhàn)略的運用以尋求解釋了。[1]筆者以為,西土意識是配合周人戰(zhàn)略運用的重要意識形態(tài)。一何為“西土意識”“西土”一詞,常見于周初的命誥,顯為當時的慣語,也是事實與意識的反映。本文所說的西土意識,概言之是指“西土之人”的群體意識?!拔魍痢币辉~始見于殷墟卜辭,與卜辭中的“東土”“南土”一樣屬于地域方向的概念詞,唐儒孔穎達對《尚書》中的“西土”也是如此理解。[2]目前西周彝銘未見“西土”一稱,傳世文獻關涉殷末周初歷史者,則屢見“西土”,集中出現(xiàn)在《尚書》《逸周書》中,如:惟乃丕顯考文王,克明德慎罰……用肇造我區(qū)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惟時怙冒,聞于上帝,帝休。(《尚書·康誥》)乃穆考文王,肇國在西土。(《尚書·酒誥》)我西土棐徂邦君、御事、小子,尚克用文王教,不腆于酒。(《尚書·酒誥》)文王若日若月,乍照光于四方,于西土。(《墨子·兼愛下》引《尚書·秦誓》逸文)逖矣西土之人!……弗迓克奔,以役西土。(《尚書·牧誓》)我有大艱于西土,西土人亦不靜,越茲蠢。(《尚書·大誥》)肆商先誓,王維厥故,斯用顯我西土?!魍良睬?,其斯有何重?天維用重勤,興起我罪,勤我無克,乃一心爾多子,其人自敬助天,永休于我西土。(《逸周書·商誓解》)日夜勞來,定我于西土。(《逸周書·度邑解》)綜觀以上八例可知,“西土”一稱皆是周初的領導者誓師或誥命之用詞。[3]它不僅是方位之稱,似乎還帶有某種地域的群體意識。譬如《逸周書·商誓》記周武王向殷商大族的訓話,語氣激昂:“予來致上帝之威命明罰”。上帝是當時殷、周的普遍信仰,武王以之作為理據(jù),言周代殷是奉帝命,以說服商人,同時也勸慰說:“肆商先誓,王維厥故,斯用顯我西土。今在商紂,昏憂天下,弗顯上帝,昏虐百姓,奉天之命,上帝弗顯,乃命朕文考,曰殪商之多罪?!边@里的“百姓”是指商王朝的貴族而言。意謂周人遠來不是爭共主之位,而為解救商眾百姓于水火,亦唯有這樣才能“永休于我西土”。在《商誓》中,西土之人和商百姓被區(qū)別開來,但兩者并無任何尊卑差別,都只是渴求過上“安處”的日子,這樣的訓誥儼然是后代興師討伐的檄文之鼻祖。與《商誓》中低姿態(tài)的西土之人相比,《尚書·牧誓》則不僅是“惟恭行天之罰”而已,其為武王向西土之人的誓師檄文,意在激勵士氣,鼓舞軍心,并用以申述征殷緣由及其正當性。武王在誓師時開口即呼“逖矣西土之人!”告誡他們要“如虎如貔,如熊如羆”,英勇奮戰(zhàn);對于降敵,應予接納,“以役西土”。與“永休于我西土”相比,“以役西土”則在顯示“西土意識”是對殷發(fā)動戰(zhàn)爭之藍本。面對不同的聽眾,周武王使用“西土”一稱時,格外用心,其間微妙的差別,頗堪玩味。這些周初文誥又顯示周人在滅商前后,無論身處東方或西方,也都自稱“西土之人”。管蔡作亂,周公準備東征,占問文王留下的大寶龜曰:“我有大艱于西土,西土人亦不靜,越茲蠢?!保ā洞笳a》)西土人即指管叔鮮、蔡叔度,不因他們駐監(jiān)東方而易稱。再如上引《酒誥》篇的例子,是面向“西土之人”的“內部文宣”:勸誡西土各階層的領導者要牢記文王遺教,“不腆于酒”,否則“予其殺”;至于殷遺民諸臣等,若果沉湎于酒,則“勿庸殺之,姑惟教之有斯明享”。說明到了周成王初年[4],誥命里仍明白區(qū)分出“西土”和“殷遺”兩大族群,二者有不同的管理政策,起碼在禁酒令的執(zhí)行上有別。此外,周人在西土時,曾以“有夏”自居,這對于考察“西土意識”極為重要。在《尚書》的周誥諸篇中,“夏”有兩義:一指夏王朝,如《召誥》“有夏服天命,惟有歷年”、《多士》“惟殷先民有冊有典,殷革夏命”;一指文王為政時期的“西土”,如《君奭》“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立政》“乃伻我有夏,式商受命”。為什么周人自稱作夏呢?夏曾是天下的共主,又代表著古代一個極高的文化。國小民寡的“小邦周”一旦取有天下,在力有未逮的情況下,周人以夏自居,不失為拉攏各國支持的辦法。[5]而且,“夏”這個字的出現(xiàn),又與文王在西土受命有關,它是周人受天命的一個表征。[6]上引《康誥》之例,孔傳釋云:“(文王)用此明德慎罰之道,始為政于我區(qū)域諸夏,故于我一二邦皆以修治。我西土岐周,惟是怙恃文王之道,故其政教冒被四表,上聞于天,天美其治。”說明“區(qū)夏”是由文王所創(chuàng),即周人自稱為“夏”是始于文王。文王行明德慎罰之道,使“我一二邦皆以修治”,又使“其政教冒被四表”,這透露出文王曾組織過西土諸國,其過程并且受到上帝的嘉許,也就是受天命??傃灾^沉傳世典籍中的遺聞舊事,以今時簡化的概括命義,可以確信殷周之際的政治理念中,存在著一種“西土意識”。顧名思義,“西土”一稱,顯然帶有類似今天所謂的地方主義、鄉(xiāng)土主義的意涵,可以說是周人與其同盟的地域群體意識。其具體內容和細節(jié)雖因文獻不足而難詳知,但它之所以能成為一種“意識”,當與周人天命信仰密切相關,此信仰的具體落實則是“文王西土受命”說,其形成亦在文王世。所以上引的周初的誥誓中,文王與西土屢屢并見,絕非偶然,文王在西土之人心目中地位之崇隆,說是西土之人的“精神領袖”也不為過。二“文王西土受命說”“西土”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得以建立,并于短時間內引起廣泛影響,使之成為聯(lián)盟內的精神信仰與行動綱領,若僅僅高舉伐商旗幟,何能吸納如此廣土眾民?因此,若要強化西土聯(lián)盟的凝聚性和行動力,務必培養(yǎng)聯(lián)盟內部諸方國一種自覺精神,視彼此休戚與共。在當時的歷史情境下,這種自覺精神的建立,必須披上宗教的外衣才能得到貫徹,考諸傳世文獻,此一嶄新的宗教論述便是“文王西土受命說”的提出,《史記·周本紀》云:西伯陰行善,諸侯皆來決平。于是虞、芮之人有獄不能決,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讓畔,民俗皆讓長。虞、芮之人,未見西伯,皆慚,相謂曰:“吾所爭,周人所恥,何往為?只取辱耳?!彼爝€,俱讓而去。諸侯聞之曰:“西伯蓋受命之君也?!薄娙说牢鞑w受命之年稱王,而斷虞、芮之訟?!妒酚洝氛x云:“二國相讓后,諸侯歸西伯者四十余國,咸尊西伯為王。蓋此受命之年稱王也?!蔽鞑苊笫欠穹Q王,非關本文宏旨,茲略不論。西伯在當時尚是商王朝西土諸侯,因能“陰行善”,為四方景仰,乃至有稱西伯是“受命之君”者,對已立國數(shù)百年的商王朝言,不啻驚天動地。于焉可知周人稱述文王為“受命之君”,不是克殷以后,在文王世已為西土聯(lián)盟諸方國所咸信。關于文王受命之說在《尚書》《詩經》及出土金文中常見,例如:《尚書·康誥》:“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誕受厥命。越厥邦厥民,惟時敘?!薄对娊洝ご笱拧ご竺鳌罚骸坝忻蕴欤宋耐?,于周于京?!贝笥鄱Γ骸巴跞粼唬河郏唬ㄘВ╋@文王受天有大命。”(《集成》2837)諸例顯示文王受命之說為西周一種普遍說法。[7]要討論“文王西土受天命”這一主題,首先要對周人“天”的信仰做一番考察。周人的宗教系統(tǒng)中,既有對“天”的崇拜,也有對“上帝”的信仰,二者同中有異。這方面的研究,朱鳳瀚曾立文深辨,指出殷、周雖同有“上帝”崇拜,但周人自有其悠久的傳統(tǒng),并非在殷周之際才轉承自商人;此外,周人的“天”與“上帝”有其同一性,但二者始終未能達到完全融合,周人雖視“上帝”為正義維護者而賦予一定的道德標準,但這主要是出于從思想上進一步瓦解商人,為周代商制造輿論。西周王朝建立后,上帝既被奉為王朝的保護神,其懲罰邪惡的威力不能再制約周人自身。而無形的“天”帶有命運之神的色彩,特別適應克商之后的政治需要,于是天命與道德觀結合便適應周人鞏固統(tǒng)治的需要而得到發(fā)揮與強調。這點尤其對本論文有重要的啟示。該文還指出,周人最初可能只尊上帝,對天的崇拜可能是遷岐之后才開始的,這或許同其與甘、青地區(qū)的古代民族的交融有關:從世界各民族宗教發(fā)展的歷史來看,一個民族在自己傳統(tǒng)宗教信仰基礎上,又接受新的神靈,并漸與傳統(tǒng)的神靈混同,往往是與其他民族相互融合的結果。從周人早期歷史看,他們在殷代中晚期選定了岐周一帶為政治統(tǒng)治中心,并與當時西北甘青地區(qū)處于青銅文化階段的諸民族發(fā)生密切關系,在血緣上、文化上相互融會,終于形成更廣大的周民族共同體。周人在遷岐后始尊奉天,或許同其與甘青地區(qū)的古代民族的交融有關。唯限于資料,這些古代民族的種族情況不甚清楚。[8]合而觀之,可以做出一個合理的推測,即周人在遷岐后至克殷前七十余年間,上帝與天的信仰并存,二者在神性與本質上應是相通的,在當時的周人宗教系統(tǒng)中,兩者所言實是一事,但從言異路,有層次之不同而已,若把當時的“天命”理解作“帝命”亦無不可。若按后世文獻反復強調“文王受命”的說法蠡測,這種“天”與“上帝”信仰的混同狀況宜當出現(xiàn)于文王之世。例如周原甲骨H11:96及H11:122分別見有“告于天”及“上帝”(合文)的刻辭,雖然這兩片甲骨斷代未明,其上、下限在文王至周初則可肯定;《詩經·大雅·文王》是歌頌周文王在西土創(chuàng)業(yè)的詩篇,其云: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有周不顯,帝命不時,文王陟降,在帝左右?!履挛耐?,于緝熙敬止。假哉天命!有商孫子。商之孫子,其麗不億。上帝既命,侯于周服。侯服于周,天命靡常?!咸熘d,無聲無臭。儀刑文王,萬邦作孚。顯然,詩中的“天”與“帝”、“上天”與“上帝”、“天命”與“帝命”都可以互訓,也暗示文王之世,天、帝信仰的混同整合的趨勢。此狀況不應簡單理解為一過渡現(xiàn)象,它是為順應克商前的政治形勢需要而發(fā)生的。殷商盛行的上帝和祖先崇拜,專屬于商人崇拜、敬祀的對象,始終不脫宗族、部落神的性格。而文王時期將“天”“帝”信仰混同整合,體現(xiàn)了周人文化整合的企圖心,欲建立一個對所有族群一視同仁的萬民之神——由氏族部落的專屬神變?yōu)樘煜滤胁孔宓纳?。[9]《詩經·大雅·皇矣》很可說明這個問題,《皇矣》是一首周人敘述自己祖先開國歷史的史詩,先寫太王開辟岐山,擊退昆夷,次言王季賡續(xù)祖業(yè),最后寫文王伐密、崇的故事。周人將歷代先公創(chuàng)業(yè)功成都托福于上帝的庇佑,而詩中上帝的形象卻是無私無偏的,類乎一種四方萬方之神:皇皇上帝,臨下有赫,監(jiān)臨四方,求民之莫。維此二國,其政不獲。……乃眷西顧,此維與宅。二國之“二”為“上”之誤,上國指殷。[10]詩言上帝憎惡殷紂之暴政,“乃眷西顧”,原因在于周之先公太王、王季、文王皆有“明德”。結合前文的討論,“天命”意味著政權的合法性,周初的為政者屢言“天命靡常”則說明天命并非一成不變的,而天命能夠轉移至文王身上,在于文王有“明德”,能夠實行有效的“德政”,這種“天命系于有德者”的政治理念宜當在文王混同天、帝信仰的文化整合過程中提出的。概括言之,西土聯(lián)盟的成員異地而殊俗,各自有氏族專屬的部落神信仰與祖先崇拜。在這樣的情況下,西伯文王乃有整合宗教信仰的必要,其表現(xiàn)為“天”“帝”信仰的混同,此時的天帝無私無偏,成為所有部族的神。而天帝授命于周人歷代先公及文王,在于他們有“明德”,能夠實行“德政”。這種嶄新的天命信仰,突破了族屬的狹隘性,乃能整合不同的族群,彌合其間的疏離,凝聚整個聯(lián)盟成為新共同體??梢哉f,此天命信仰與西土聯(lián)盟的形成是息息相關的。其信仰的核心信念就是“文王西土受命”,在此信念下,西伯文王乃擔當一種類似“精神領袖”的角色。質言之,文王在西土聯(lián)盟里,既是盟主,也是宗教領袖。三西土意識與周人克商之戰(zhàn)略部署本節(jié)擬具體考察先周至周人克殷的歷史,并順其發(fā)展的歷程加以敘述,以闡明“西土意識”發(fā)展的線索,及其與周人克殷戰(zhàn)略部署的關系。學界關于周人的克殷戰(zhàn)略,已討論甚多而具體,倘無新材料的補充,實在很難再獲深入的認識,故本文對此不再作重點敘述。不過,以天命信仰這個與西土意識緊密相關的宗教觀念為角度,來探討文王時代的克商戰(zhàn)略部署,其實仍有許多可資發(fā)掘分析之處。所以本節(jié)特以西土意識中的“天命觀”作為理解文王克商戰(zhàn)略的思考點,探尋其所起到的歷史作用。1.克殷前的殷周形勢周人先公事跡散見于《詩經·大雅》、《生民》、《公劉》、《綿》、《皇矣》、《大明》、《文王有聲》及《魯頌·宮》諸篇?!妒酚洝ぶ鼙炯o》在敘述周人這段篳路藍縷的歷程中,突出周人歷史中的“天命”與“尚德”兩大主題,也與《詩經》要旨若合符節(jié)[11]。《周本紀》載后稷屢棄不死的經歷,強調上天對其庇佑有加,要其后代興旺發(fā)達擁有天下。這固然是上古傳說的遺緒,但亦揭示周人天命信仰的源遠流長。不窋領導下的周人一度放棄了原有的農業(yè),改采戎狄的生活方式,及至公劉,“復修后稷之業(yè),務耕種,行地宜?!艿乐d自此始”。考古資料亦顯示,農業(yè)在中原早在七八千年前即已發(fā)端,周人若在后稷時代始有農業(yè),在中國的新石器文化中,宜為后起。不窋時代“去稷不務”,也說明周人的農業(yè)文化還不夠穩(wěn)定。不窋所“奔”的戎狄,已在農業(yè)文化圈外,其時周人大約只能是徘徊于農業(yè)文化圈邊緣的一個集團。[12]公劉在豳重振祖業(yè),形成一發(fā)達的農耕區(qū),并使其族因善于農耕而著稱于世。到古公亶父時期,為逃避獯鬻戎狄的侵擾,周人遷岐?!吨鼙炯o》詳載了古公關于不愿驅民與戎狄作戰(zhàn)的大段獨白,以及他率領私屬遷居、豳人舉國扶老攜幼復歸之,其他旁國聞風歸附的情形等,顯示當時周人勢力尚弱,時為強敵侵襲,除了想方設法滿足他們的苛索外,自然也有必要與鄰族結盟共同抵御。鄰族中與姬姓周人休戚與共者要數(shù)姜姓族,《詩經·大雅·生民》上載有姜嫄生棄的傳說,反映姬姓周人與姜人很早就有婚姻關系。古公亶父率周人遷岐,漸使周人轉弱為強,這在周人的發(fā)展史上具有戰(zhàn)略轉移性質。[13]《詩經·大雅·皇矣》說:“帝遷明德,串夷載路”,言上帝保佑太王,打敗犬戎。逮及太王孫文王時,霸業(yè)根基已固,周人創(chuàng)業(yè)之舉一觸即發(fā)??贾T傳世文獻的記載,殷末二帝即帝乙、帝辛時期,似為殷王朝力挽余勢的時期。從考古資料上來看,殷王朝末期在西土的勢力益漸頹弱,這一點可以西安老牛坡遺址為例說明[14],此遺址堪稱商文化在西土地區(qū)聚落典型,位于渭河支流灞河和沙河的交匯處,其時間跨度歷經商代早期到晚期五六百年的歷史。老牛坡商文化早期與鄭州二里崗商文化相同,可見商文化的影響早在其建政之初已拓展至關中平原。但是,由老牛坡商文化晚期的陶器與殷墟出土的陶器相比可知,前者的器型地域特征明顯,顯示其文化晚期已具較強烈的地方性因素,從而構成自己的風格。這可能反映在晚商時期,老牛坡這一地方政權勢力已相當強盛,逐漸擺脫商王朝的控制而使自身文化特征增強,標志著商政權在西北統(tǒng)治勢力的衰弱。類似的發(fā)展軌跡,為從早商時期物質文化對都城地區(qū)的強烈依附一變而為晚商時期日益強化的本地文化特征,這一點還可以在陜西中部耀州(原耀縣)北村聚落遺址中觀察到[15],這意味著晚商時代陜西東部地區(qū)聚落文化的自主性在不斷增加。而這恰與商代中晚期商王朝與西北地區(qū)戰(zhàn)事頻繁、諸侯時叛時服的歷史記載相符。[16]雖然商末殷人在西方的勢力漸有日暮途窮之勢,但周人自身的實力似乎還未足以與殷人分庭抗禮。[17]對周人而言,結合鄰近的氏族、方國,組成聯(lián)盟以抗衡殷人,顯為必然之策略。而若求聯(lián)盟之壯大發(fā)展,則尤其要在思想和行動意識上取得突破,這一突破的契機點,便是文王時代西土意識的興起。前文已探討了西土意識中的地域觀念,闡明西土意識興起之初,應是出自某種原初的地域身份認同。就當時雙方的經濟和軍事實力而言,周人其實并無克商的把握。質言之,周之勝商當只能由戰(zhàn)略部署和運用上尋求解釋。而這些戰(zhàn)略運用的核心正是本章所論的地域觀與天命觀相結合的西土意識,此意識落實在具體的克商政略上,就是所謂的“文王德政”,它們大抵是周人根據(jù)殷末具體形勢而采取的政治原則。其中最重要者,莫過于如何將整合后的天命信仰傳播于西土聯(lián)盟內。2.靈臺、辟雍與天命信仰周人崇敬上帝的觀念悠久,“帝”為周人的保護神,逮及文王之世,漸出現(xiàn)天、帝的信仰并存匯合的現(xiàn)象,這透露出一個重要的歷史動態(tài):“天”的信仰是從其他西土民族的宗教信仰轉化而來,周人之“天”已不是任何血緣組織一宗一氏的保護神。文王之敬天,欲使天成為西土各氏族、方國共同尊奉崇信的最高權威,從而透過天命強化自身的領導地位的合法性根源。然則文王是如何落實此一天命信仰,而得以在短期內發(fā)揮效能,達致凝聚西土意識的作用呢?除了前文所言的宣揚“有德者受天命”的宗教理念外,更為具體的措施和手段是什么呢?史跡闕如,難究其詳,然從文王酆都筑靈臺、辟雍一事延伸探索,多少還可究一點端倪?!办`臺”始見《詩經·大雅·靈臺》: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鳥翯翯。王在靈沼,于牣魚躍。虡業(yè)維樅,賁鼓維鏞。于論鼓鐘,于樂辟雍。于論鼓鐘,于樂辟雍。鼉鼓逢逢,蒙瞍奏公。此詩說的是庶民樂于為周王興建靈臺和周王游觀靈囿、靈沼,在辟雍奏樂的生動情景?!睹献印ち夯萃跎稀费造`臺建于周文王,當為可信。史載文王伐崇后都酆(今西安市長安區(qū)西南),則詩中的建筑物靈臺、辟雍,以及園景靈囿、靈沼等,似皆筑酆不久征調民力興建而成。茲分別就靈臺與辟雍的用途進行考察。就《孟子》的原文來看,他提到靈臺作游樂的用途,是緣于梁惠王在沼上觀賞鴻雁麋鹿,而問“賢者亦樂此乎?”孟子乃因之引《靈臺》詩說出一番道理來。故不能就此便斷定靈臺僅有游賞一途,況且這樣的說法有兩個令人困惑之處,一是“靈臺”的得名;二是伐崇都酆,時在創(chuàng)業(yè)維艱之際,何來閑情逸致筑臺游樂?那么,靈臺的真正功能是什么呢?《詩經·大雅·靈臺》序:“靈臺,民始附也。文王受命,而民樂其有靈德,以及鳥獸昆蟲焉。”這里以文王受命而有靈德來解釋“靈臺”的得名?!多嵐{》進言之:“天子有靈臺,所以觀祲象,察氣之妖祥也。文王受命而邑于豐,立靈臺?!痹凇敖浭检`臺”一條下《鄭箋》又云:“觀臺而曰靈者,文王化行有似神之精明,故以名焉。”這樣的講法,不免有漢人的政治觀念色彩,但至少透示出靈臺與天命信仰的關聯(lián)性。古代的靈臺是“專職的王家巫覡作法通天的壇場”。[18]巫覡在古代被視為有“絕地通天”[19]的本領,張光直認為古代政制、宗教、禮法、思想、天文、歷算無不出于巫,甚至商王也是巫,商王本身就被視為具有“通天”的本領。[20]上文提到文王在西土聯(lián)盟中具有宗教領袖的身份,這對了解文王筑靈臺的用意或許有啟示的意義。文王都酆后即趕建靈臺,與其說是供作賞樂游玩,毋寧是借此彰顯自己掌握通天的奧秘,使自己成為天帝在人間的代理者,借以昭告天命轉移。這里接著討論辟雍的問題。后世學者一般據(jù)《禮記·王制》的解釋,把辟雍視為西周的貴族學校[21],這自有其依據(jù)。但如果從西周早期的麥方尊[22]這件目前唯一記有辟雍的彝銘來看,也不宜忽略辟雍最初還有作為舉行宗教儀式場所的功能。該銘文較長,這里只引有關辟雍行禮的部分:……王令辟井(邢)侯出壞(坯),侯于井(邢),若二月,侯見于宗周,亡(尤),(會)王客(格)京祀。雩若翌日,才(在)辟雍、王乘于舟,為大豊(禮),王射大龔禽,侯乘于赤旗舟從死,咸。之日王以侯內于寢,侯易玄周戈……(《集成》6015)京大約就是酆都[23],京的辟雍有一大池,周王在此泛舟行射禮,而其附近有廟寢。邢侯朝見周王后,參加了周王的祭祖之禮,同時也進行了射禮的活動?!氨儆骸痹瓉硪墒清⑺盗鹘浧降囟a生的湖泊,這個湖泊應即是靜簋、遹簋中所稱的“大池”,亦即《靈臺》詩中的“靈沼”[24],文王在其附近所筑的祭祀場所疑因此亦稱作“辟雍”。“王乘于舟,為大禮”,意謂王泛舟舉行射禮,既射即以所獲的魚禽或納于寢廟,或賞賜于其從御之人。[25]這在周穆王時期的遹簋也有記載:圖1麥方尊隹六月既生霸,穆王才京,呼漁于大池,王饗酉(酒),遹御,亡遺,穆王親易(賜)遹鳧,遹拜首稽首,……(《集成》4207)圖2遹簋銘文謂穆王在京,指派遹在大池捕魚,可能是舉行射禮,而所捕之魚大概獻于饗酒禮。這可與文獻相互參照,《說文》在“雍”字下說:“天子饗飲辟雍”,在“泮”下又說:“諸侯饗射泮宮?!薄俄n詩說》云:“辟雍者,天子之學……所以教天下,春射秋饗,尊事三老五更?!盵26]《續(xù)漢書·禮儀志》:“明帝率群臣躬養(yǎng)三老五更于辟雍,行大射之禮?!笨芍儆捍_是周天子行饗、射禮的場所。[27]然則行此二禮之目的與意義為何呢?這兩方面楊寬先生皆已有專文探討[28],據(jù)其研究,饗禮源于鄉(xiāng)飲酒禮,只是層次更為高級罷了。鄉(xiāng)、饗本一字,此字有相親、共食之義,其來源很古老,大概周族處于氏族制時期已經用此字來指共同飲食的氏族聚落,鄉(xiāng)飲酒禮便是源于這種氏族聚落會食的禮儀。既為氏族聚落會食,乃特重于尊長與養(yǎng)老,這種以“尊讓”為旨的禮儀,還有防止內訌,團結氏族的功能。[29]此外,它更具有議會的性質,借以商定國家大事,特別是“定兵謀”。[30]至于射禮的源起和作用,楊寬先生亦論述甚詳,認為射禮源于狩獵,在辟雍行射禮目的在訓練和選拔軍事人才。[31]綜合上述對靈臺和辟雍最初功能的分析,可有以下的結論,即文王都酆后不久,便著手征調民力興建的靈臺與辟雍,其實是深具宗教意義和現(xiàn)實政治意義的。筑靈臺以象征天命的轉移,這對于加盟西土的各氏族方國而言,無疑象征著一個嶄新的強大政治權威在西土崛起。建辟雍的目的,則在于此舉行饗、射之禮。周人舉行的饗禮,特重養(yǎng)老尊賢之道,《周本紀》載:“伯夷、叔齊在孤竹,聞西伯善養(yǎng)老,蓋往歸之。太顛、閎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歸之?!比缜八f,西土聯(lián)盟內的各氏族、方國,強弱懸殊、習俗各異。要召集各方來議政、“定兵謀”,如何論資排輩,頗費思量。饗禮以“尚齒”定尊卑隆殺,又能少長無遺,咸受安燕之樂而不亂[32],確為上策。而射禮則是培養(yǎng)和選拔軍事人才。二者對于鞏固和壯大西土聯(lián)盟,實有莫大的裨益,可惜文獻闕如,以上僅借有限的史料做粗略的勾勒而已?;匾暋鹅`臺》詩中所出現(xiàn)的動物,肯定不是作觀賞之用,而是用于祭祀的犧牲、行射禮的目標及饗禮的肴饌,故而給時人留下深刻之印象而出現(xiàn)于詩句中。3.殷周天命觀念的消長文王筑靈臺,意在樹立天命轉移的標志;建辟雍,則是借助饗射之禮團結西土之人。這里再進而探討文王宣揚天命信仰的歷史背景,尤其是當周人遞漸強化天命信仰時,殷王朝內部天命觀念卻在逐步削弱,此正是周人觀釁的良機。殷王朝內部此一信仰的危機在武乙末年可能已經出現(xiàn),《史記·殷本紀》載:帝武乙無道,為偶人,謂之天神。與之博,令人為行。天神不勝,乃僇辱之。為革囊盛血,卬射之,命曰射天。武乙獵于河渭之間,暴雷,武乙震死。這段記載的資料來源,不知何據(jù)。關于這類傳說,引用上宜加審慎,以避免過度詮釋,但這傳說的大旨無疑表現(xiàn)了殷王對天神信仰的褻瀆。白川靜解釋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