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課 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 課件 高中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一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1頁
第16課 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 課件 高中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一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2頁
第16課 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 課件 高中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一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3頁
第16課 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 課件 高中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一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4頁
第16課 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 課件 高中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一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課程標準:了解中國古代賦役制度的演變以及關稅、個人所得稅制度在中國的產生和實行

重難點:關稅制度的演變;

古代賦役制度的發(fā)展脈絡課程結構:子目之間的邏輯關系為時間先后關系:從古代稅收制度到近現(xiàn)代稅收制度

一個國家賦稅制度的優(yōu)劣,以及老百姓賦稅負擔的輕重,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一個國家政權的興衰存亡。稅收自古以來就與國家、社稷、政權有著天然的、緊密的血肉聯(lián)系。沒有稅收,國家和政權就沒有存在的物質基礎和物質保障。稅收是國家機器,包括國家機關、官吏、軍隊、警察等社會公器得以運轉的補給源、經濟命脈和生命線。中國歷代王朝的興衰存亡,幾乎無一例外與人民的田賦、口賦、徭役的總體負擔有著直接或簡介的關系?!鴩椤顿x稅與國運興衰》思考:賦役制度意味著什么?其又有怎樣的特征?賦役制度賦稅徭役(庸)田賦(租):

以田畝為依據的土地稅丁稅(口賦、算賦):以人丁為依據的人頭稅戶稅(調):以戶為依據的財產稅(類似人頭稅)其它雜稅(車船稅)兵役力役雜役賦役制度:統(tǒng)治者為維護國家機器運轉,以土地和人口為依據,向人民征收一定數量的田賦、人頭稅,征發(fā)徭役而形成的基本制度。具有無償性、強制性、固定性。

1、先秦時期:夏朝:任土作貢(實物稅)(有待進一步考證)材料:禹別九州,量遠近,制五服,任土作貢,分田定稅,十一而賦?!?/p>

——《史記·夏本紀》禹將土地分為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分上中下三級,按三等九級因田制賦,確定了各州每年應向朝廷進貢的物品種類和數量。就距王城一百里,將割下的莊稼納貢;距城二百里,把莊稼割去秸桿后納貢;距城四百里,以粟納貢。我國千年賦稅制度,即由此肇始。1、先秦時期:商周:貢賦制度(勞役地租為主,建立在井田制基礎之上)材料: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yǎng)公田。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薄睹献印る墓稀坟暎合某矫衩繎魪膰沂芴?0畝,然后將收獲物的一部分貢納給國家。貢納物根據百姓距王城遠近的不同而不同。助:又稱籍法,籍就是借,借民力以耕公田。每戶平民領田七十畝為私田,另外為官府貴族耕種七畝公田。徹:周代的井田中,每塊土地為100畝,900畝土地分給八家共同耕種,其中100畝的收獲作為田賦上交國家。1、先秦時期:春秋戰(zhàn)國:實物地租和勞役地租相結合;土地稅和人頭稅的開始(建立在土地私有制基礎上)春秋戰(zhàn)國土地國有到土地私有的轉變:①齊國管仲“相地而衰征”根據土地多少和好壞征收賦稅②魯國“初稅畝”無論公私田,按畝數實數收稅③秦國商鞅變法“除井田,開阡陌”商鞅變法

一是打破公田和私田的界限,所有土地都按統(tǒng)一的標準征稅;二是賦稅一律征粟,繳納糧食,以鼓勵百姓務農;三是制定戶籍制度,登記人口勞動力數字,按人口抽人頭稅,征伐徭役和兵役。商鞅變法是中國古代土地稅的開端,是封建賦稅制度在中國歷史上基本確立的標志。秦朝田賦口賦極重的原因?

秦漢的賦役制度基本特點?

秦朝

漢朝田賦人頭稅徭役2.秦漢時期:田賦稅率極高(收泰半之賦)口賦(人頭稅)極重更卒

休養(yǎng)生息、稅率大大降低(十五稅一、三十稅一)口賦(7—14)每人每年20錢算賦(15—56)每人每年120錢,商人和奴婢加倍)財產稅(如車船稅、算緡錢、稅民資等)正卒戍卒田賦口賦極重原因:官僚政治運行成本高;法家治國政策沿襲;特點:人丁稅遠高于土地稅(統(tǒng)治者和剝削者對人民的控制力較強)漢朝每戶一年賦稅負擔表3、魏晉時期:租調制(建立在均田制和屯田制基礎上;輕徭薄賦;)196年,曹操在許昌招募流民屯田。204年,實行租調制。①田租:每畝田地繳粟四升;以定額田租代替漢代的定率田租→

增產不增租②戶調:每戶繳絹二匹,綿二斤;以戶稅代替漢代的人頭稅,戶

調以戶為單位→增人不增調。廢除了兩漢以來按人頭征

收的算賦、口賦。

材料:收田租畝四升,戶出絹二匹、綿二斤而已,其他不得擅興發(fā)。

——曹魏《收田租令》保障了政府財政收入;以庸代役保證農民生產時間,促進農業(yè)發(fā)展和隋唐的強盛標志著從勞役地租到實物地租轉變,是我國古代賦稅制度的重大改革。4、隋唐時期:租庸調制特點建立在均田制基礎上;限制土地兼并,保證農民對小塊土地的占有權和使用權來保證國家賦稅的基礎;注重按負擔能力平均賦稅;由勞役地租到實物地租轉變;材料:租庸調項目分明,有田始有租,有身始有庸,有家始有調。此制的最高用意,在為民制產,在使有身者同時必有田有家,于是對政府征收此輕微的稅額,將會覺得易于負擔,不感痛苦。—摘編自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思考:租庸調制的特點及其意義?兩稅法材料:安史之亂后,隨著土地兼并的日益加劇,失地農民的逃亡日益嚴重,均田制難以維系,租庸調所入幾無。于是,唐朝政府不得不加強對戶稅和地稅的征收?!S師昭《楊炎“兩稅法”及其意義》4、隋唐時期:①財政原則:量出制入。中央根據財政支出先做預算,定出總稅額,再分配到各地征收;②課稅主體:不區(qū)分主戶和客戶,一律以當時居住地登入戶籍,繳納、賦稅,商人也交稅;③課稅標準:按田畝征收地稅(征糧),按資產征收戶稅(征錢);④納稅時間:每年分夏秋兩季征收;由人丁稅為主向田產、資產稅為主轉變;防止地方非法賦斂,強化中央財權。擴大了稅收對象。減輕了人身控制,簡化了稅制,以貨幣繳納租稅;按負擔能力來均賦,減輕了農民負擔。減輕了農民負擔。5、宋朝時期:宋初:兩稅加附加稅;北宋中期:王安石變法

宋代土地政策是“不抑兼并”,導致土地買賣頻繁,不利稅收宋代徭役、雜役日益繁重,嚴重擾民募役法

又稱免役法,于熙寧四年頒布實施。原本百姓按戶等輪流到州縣當差役的方法,改為由州、縣官府出錢雇人應役。募役費用由百姓繳納,稱“免役錢”,原本免役的官戶,僧道戶等,也繳納同樣的錢,稱“助役錢”。王安石變法方田均稅法「方田」是每年九月由縣長舉辦土地丈量,按土壤肥瘠定為五等,「均稅」是以「方田」丈量的結果為依據,制定稅數。意義:這兩項制度以土地財產為征收標準,一定程度減輕農民負擔,保證政府財政收入。6、元朝時期:北方征丁稅、地稅,在南方征夏稅、秋糧。在稅糧外又有“科差”,按戶等征收絲和銀兩??撇钤谄浣y(tǒng)治的北方地區(qū)實行的賦稅制度之一。元代賦稅制度比較混亂,南北方亦不同。北方的賦稅主要是稅糧和科差??撇罘譃榻z料、包銀、俸鈔三項,都是以戶為單位征收的。至元世祖時,此稅稅額穩(wěn)定,包括:絲料,每戶出絲二斤,交納有封地的封主;包銀,每戶納銀(鈔)四兩。攻占江南后,為維持統(tǒng)治穩(wěn)定,南方沿襲南宋稅制,但加收俸鈔,每戶納鈔一兩,用作官吏的俸祿。以戶征“科差”,是過去封建王朝廣征人頭稅制度的再現(xiàn)。歷史縱橫江南部分稅糧折銀征送北京賦役合并,一概征銀賦役合并田賦征銀折銀代役貨幣地租產生一條鞭法影響:①簡化了征收手續(xù),減輕了農民負擔。②賦役征銀,農民的人身依附關系松弛,促進了明朝中后期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fā)展。③是古代賦役制度的重大變革,由實物稅向貨幣稅轉變,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

一條鞭法賦稅分夏稅、秋糧

(米麥實物)明初明英宗正統(tǒng)年間兩稅法金花銀

明后期7、明朝時期:補充:古代田賦,唐以前基本征實,唐兩稅法雖有按貨幣繳納,但實際繳納仍以實物為主,宋代征稅,只是偶有折銀,實際仍以糧食實物為主。攤丁入畝“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康熙年間雍正年間

所謂“攤丁入畝”,就是將歷代相沿的人頭稅(丁稅),并入田賦征收的一種賦稅制度。這是中國封建社會后期賦役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攤丁入畝制度的實行,直接廢除了延續(xù)幾千年的“人頭稅”,失地和無地農民及其他勞動者擺脫了千百年來的丁役負擔。由于加重了有土地者的賦稅負擔,攤丁入畝制度一定程度上限制或緩和了當時愈發(fā)嚴重的土地兼并現(xiàn)象。由此,朝廷放松了對戶籍的控制,農民和手工業(yè)者可以自由遷徙,出賣勞動力……廢除人頭稅后,這種對“被征稅”擔心的消失,……,中國由此進入第一波“人口大爆炸”時代,據統(tǒng)計,康熙二十四年,全國人口為1億,到嘉慶十七年已到3.6億,這僅僅花了127年時間?!幾浴稓v史上影響中國人生活的四大改革》

根據材料,概括攤丁入畝的意義①中國歷史上存在了約2000年的人頭稅徹底廢除;②國家對百姓的人身束縛進一步減弱,有利于工商業(yè)的發(fā)展;③減輕了農民的負擔,緩和階級矛盾,增加政府財政收入;④隱瞞人口的現(xiàn)象逐漸減少,促進了人口增長。8、清朝時期:趨勢變化概括征稅標準由以人丁為主逐漸向以土地財產為主轉變,人頭稅在賦稅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少,直至廢除。人丁→田畝兩稅法賦稅品種由繁到簡,稅種減少。從田租、人頭稅、雜稅簡化為土地稅等;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明清時期對商業(yè)征收重稅。繁→簡(兩稅法)(一條鞭法)征稅方式由實物地租逐漸向貨幣地租轉變,反映了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實物→貨幣(一條鞭法)征稅時間由不定時逐漸發(fā)展為基本定時不定時→定時人身控制農民由必須服徭役,逐漸發(fā)展為可以納捐代役,保證了農業(yè)生產時間,利于農業(yè)發(fā)展。服徭役→代役(租庸調制)總結:古代賦稅制度發(fā)展趨勢由于生產力水平和土地制度的差異,在不同歷史時期,中國古代專制國家財政收入的側重點有所區(qū)別,分為以“人丁為本"和以“地產為本”兩個階段。下列各項稅收制度中,屬于以“人丁為本”階段的是()A.租庸調制B.兩稅法C.一條鞭法D.攤丁入畝(2013·海南高考·5)唐初征收賦稅時,錢幣與絹布、糧食并收,財政收入以貫、匹、石等為單位計算;到南宋時,賦稅征收以錢幣為主體,以“貫”為單位計算。這表明南宋()

A.商品經濟快速發(fā)展B.農業(yè)手工業(yè)地位下降

C.重農抑商政策松弛D.經濟控制逐步加強【自主學習】根據時空定位圖示,結合教材知識梳理中國關稅的演變歷程。一、關稅的起源與演變: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早期關稅制度的特點?起源早;屬于通過稅;國內稅和國境稅并存;中國有完全的關稅自主權;1867年1894年

數量貨值(海關兩)數量貨值(海關兩)鐵113,441(擔)264,5031,185,411(擔)2,467,590錫33,502(擔)582,14697,008(擔)2,046,897火柴79,263(籮)71,3846,615,327(籮)1,638,931煤113,430(噸)992,649486,295(噸)3,221,343糖186,176(擔)754,6091,823,890(擔)9,507,153(2021·湖南高考·7)據表可知,當時中國

1867年和1894年部分進口商品統(tǒng)計表A.對外貿易由出超轉變?yōu)槿氤珺.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

C.民族工業(yè)出現(xiàn)了較快的發(fā)展D.海關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2021·山東高考·7)1913—1921年,中國海關稅征收額受國際局勢影響出現(xiàn)了一定變化。下列各項反映這一時期變化狀況的是1914北洋政府制定所得稅條例(起步)1936國民政府公布所得稅暫行條例(開始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