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口號詩”之源流考辨,古代文學論文_第1頁
中國古代“口號詩”之源流考辨,古代文學論文_第2頁
中國古代“口號詩”之源流考辨,古代文學論文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中國古代“口號詩〞之源流考辨,古代文學論文口號,對我們來講,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既清楚明晰又模糊、既具古老傳統(tǒng)又有當代內(nèi)蘊的名詞術(shù)語或詩體名稱.一提到它,我們首先想到的大多會是20世紀那次聲勢浩大的文化革命.那是一個風雨飄搖、群情激奮的年代,人們昂首握拳,喊著各種各樣的口號.所以,在當代人的心目中,口號應是某種主義的代稱,而它作為中國古代詩歌史上的一種詩體名稱,我們反罷了頗覺陌生了.作為一種詩體名稱,口號詩與語錄體和雜文極為類似,都是古老與當代融合的典范.口號詩不管在中國文學史上還是中國文體史上都占有著重要地位,但學界對其的相關(guān)研究卻極為寥落,全面深切進入的學術(shù)成果更是付之闕如.本文試圖通過深切進入分析口號詩的文體源流、發(fā)展衍變和文體特征,以復原其本來面目.一、口號詩命名與發(fā)展:源于南朝,成于唐宋,承于明清口號,又稱為口號詩,是中國古代詩歌庭院中的一個獨特詩體.大多用為詩題,同時是一種作詩方式和手段.嚴羽(滄浪詩話〕詩體云:有口號,或四句或八句.(御定佩文韻府〕之口號詩條,以元稹詩頓愈頭風疾,因吟口號詩來解釋,都將其作為一個單獨的詩體來看待.作為詩體,口號之名皆被用于詩題中,是詩體與詩題的融合統(tǒng)一,這與宮詞和帖子詞很類似.但宮詞和帖子詞作為詩題的同時,也限定了其大體的題材范圍和詩作內(nèi)容,而口號則不然,其雅類無題,內(nèi)容上,包羅萬象,意蘊頗廣.口號在詩題中的含義有二,讀音亦不同.一作名詞,去聲,音ho,就是口號詩;一作動詞,陽平聲,音ho,指作詩、吟詩.關(guān)于這一點,清人已給予了很大關(guān)注,并曾引起廣泛爭議.如清胡鳴玉(訂偽雜錄〕云:詩題用口號字,近見注杜詩者于(紫宸殿退朝口號〕等題輒作平聲,謂隨口號吟也.講似近理,然李義山詩柏臺成口號,云閣暫肩隨,昌黎詩五言出漢時,蘇李首更號.東都漸彌漫,派別百川導,號乃名稱之義,非號吟也.又王摩詰(凝碧池〕詩題云:私成口號,誦示裴迪,若作平聲,于解不通.胡氏所指為仇兆鰲(杜詩詳注〕,華而不實對(晚行口號〕(紫宸殿退朝口號〕(西閣口號〕(喜聞盜賊總退口號五首〕等,俱于號字旁小字標注平聲字樣.胡氏所謂口號為名詞,頗多例子,如:劉禹錫(闕下口號呈柳儀曹〕題下云洛中逢韓增之吳興忽夢同游,因成口號見寄元稹(西川李六醉后見寄口號〕云頓愈頭風疾,因吟口號詩劉敞(對月口號〕(過臨潢口號〕題下云閣后叢條中自生梧桐,手封植之,因作口號呈范,及(詔賜御書稽古兩字,作口號示子弟〕等.其他詩題,如李綱輒成口號謾成口號,葉夢得淮兩軍連日告捷,喜成口號二首,程俱因成口號作歡喜口號偶成口號戲為口號戲成口號等等,顯然這些口號都為名詞,為去聲,是口號詩的意思.當然,口號為動詞,即隨口號吟者,也不在少數(shù),正是從這個意義上也叫口占.如權(quán)德輿(徐孺亭馬上口號〕并序云:因于馬上口號絕句詩一首,以寄愀愴.又如白居易(游大林寺序〕云:山高地深,時節(jié)絕晚因口號絕句云.這里的口號顯然都是動詞.綜合來看,口號在詩題中或在詩序中,固然有時如上述之名詞、動詞判然可分,但在浩如煙海的古代總集別集中,口號在詩題中更多用如(晚行口號〕(西閣口號〕(舟中口號〕(馬上口號〕等等,既可理解為動詞,亦可理解為名詞.對此,我們既不必偏執(zhí)一詞,也不必強為之分,這樣才更為符合古人之意.如司馬光(寒食御筵口號二首〕云:口號成詩,用安之前韻.這首詩之后緊接著便是(效趙學士體成口號十章,獻開府太師〕一詩,兩詩相鄰,或為動詞,或為名詞,非常自然,絲毫不見矛盾之處.口號詩大多為即興即景成詩,意即沒有經(jīng)過起草和構(gòu)思.如清王琦(李太白集注〕之(口號吳王美人半醉〕云:口號即口占乃席上口占.胡鳴玉稱口號乃不起草之義.周密以為口號略不構(gòu)思,即口占.阮閱(冊府元龜〕云:口占,隱度其言,口授之,之瞻反,憑幾口占,舉筆便就,文不加點,有同宿構(gòu),固可謂敏則有功者矣.可見,口占指作文敏捷,或文人自作,或授以別人.口號與口占又不完全一樣.口號是一種詩體的約定名稱,所作者都是詩.而口占則不然,既可為詩,可以為其他文體.如宋任廣(書敘指南〕云:文檄皆以委之(嵇含),口占便就,未嘗立草注:口授曰占,口道令人寫曰口占書吏.(御定淵鑒類函〕卷197之書檄露布條稱:嵇不起草,顧以口占.嵇指嵇含,顧指顧野王.(山堂肆考〕云:(遵)憑幾口占,書數(shù)百封,親疏各有意.楊億(宋公神道碑銘并序〕云:季父溫舒以左拾遺守華原郡,公實從行.府中箋奏皆令代作,公口占,五吏應接不休,日發(fā)百函,親疏有意.季父拊背嘆息曰:真我家國器,恨吾兄之不見也.(周書〕云:(梁臺)不過識千余字,口占書啟,辭意可觀.(魏書〕云:彝臨終,口占左右上啟曰等等.很顯然,在上述例子當中,文、檄、書、啟,俱稱口占.當然,這些只是少數(shù),更多時候古代詩文典籍中所載口占,大多數(shù)則為口占詩,就這一點而言,口號與口占是沒有分別的.口號與詩在某種特殊情況下,又有所分別.如周密(齊東野語〕詩道否泰條云:詩道否泰,亦各有時.政和中,大臣有不能詩者,因建言,詩為元佑學術(shù),不可行.時李彥章為中丞,承望風旨,遂上章論淵明、李、杜而下皆貶之,因詆黃、張、晁、秦等,請為科禁.何清源至修入令式,諸士庶習詩賦者杖一百.聞喜例賜詩,自何文縝后,遂易為詔書訓戒.是歲冬,初雪,太上皇喜甚.吳居厚作詩三篇以獻,謂之口號,上和賜之.自是圣作時出,訖不能禁,而陳簡齋以(墨梅〕詩擢置館閣焉.從文中提到的事件來看,在元佑詩禍這一宋代文字獄多發(fā)的政治時代背景下,詩人不敢稱自個的作品是詩,而以口號代之,這既講明了口號與詩的不同,又在吳居厚的機智巧妙之下,從另一個角度看出了口號與詩的血脈相連,可謂是口號詩史上滑稽而浪漫的一段佳話,讀來不免令人會意一笑.宋彭百川也對此重大的政治歷史事件有所記載,闡述上有一定出入,也更簡明.(太平治跡統(tǒng)類〕卷27云:初,御史李章言作詩害經(jīng)術(shù),自陶潛至李杜皆遭譏詆.詔送勅更立法,宰臣何執(zhí)中遂禁人習詩賦.至是,儔榜不賜御詩而賜箴.未幾,知樞密院吳居厚侍御筵,進詩改為口號.后圣作屢出,士大夫亦不復守禁矣.吳氏看似簡單地將進詩改為口號,卻無疑是改變歷史的大手筆,能夠講對北宋末年的新舊爭、科舉考試和朝廷立法等都有很大影響,甚至能左右皇帝,博得最高統(tǒng)治者的認可和默許.在這一學案中,口號僅以其微薄的名稱氣力,便拯救了皇皇之詩的歷史命運,真可算是中國文學史上絕無僅有的奇聞了,而其在中國古代文體史上的地位也自此不能不讓人刮目相看.口號詩有古體、近體之分.查慎行(蘇詩補注〕云:又唐人所謂口號,皆近體詩也.但在南朝,宋鮑照、梁簡文帝等所作口號則為古體詩,唐以后漸為近體.口號以五、七言之絕句律詩為主,這是其正體.但它也有三言、四言、六言等雜體、變體,如吃檳榔也不管阿婆舞、大排口號災星去后福星至賴是五百年間生一個等等,體裁多變,具有民謠性質(zhì).再如不要鬧,不要鬧,聽取龜兒口號等,也形式獨特,頗有趣味.口號又稱白語,在語言藝術(shù)風格方面具有鄙俚通俗、曉暢達意之特征.如清宮夢仁(讀書紀數(shù)略〕對口號作了這樣的解釋:達意宣情罷了,貴在明白條暢.王昌會(詩話類編〕卷一云:曰口號者,或四句,或八句,草成速就,達意宣情罷了也.宋吳曾(能改齋漫錄〕稱杜甫(歡喜口號絕句十二首〕:觀其辭語,殆似今通俗凱歌.宋俞德鄰癸未游杭作口號十首,因事懷舊,雜以俚語,不復詮釋.周必大(送張端明赴召〕序曰:為口號十首,辭雖俚而事則實,意雖淺而情則深.由于口號在創(chuàng)作上運用的是即興偶感的思維方式,故而具有辭俚語俗、意淺情深之特征.口號詩始于南朝、成于李唐、盛于趙宋,而在元明清有所發(fā)展.關(guān)于口號之源流問題,最早在宋人便給予關(guān)注,或云始于杜甫,或云始于梁簡文帝.如吳曾云:口號:(郭思詩話〕以口號之始,引杜甫(歡喜口號絕句十二首〕云:余按梁簡文帝已有(和衛(wèi)尉新渝侯巡城口號〕,口號不始于杜甫也.然杜甫已前,張講亦有(十五夜御前口號踏歌辭〕二首.清王琦更明確提出:詩題有口號,始于梁簡文帝(和衛(wèi)尉新渝侯巡城口號〕,庾肩吾、王筠俱有此作.至唐遂相沿襲用之,即是口占之義.細檢文獻,我們以為,口號始于南朝,始作俑者當為鮑照.(鮑明遠集〕卷五有(還都口號〕一首,為五言排律.關(guān)于口號之源,有一點需要澄清,并影響我們對口號概念的界定.李商隱(詠懷寄秘閣舊僚二十六韻〕云:柏臺成口號,蕓閣暫肩隨.這里,口號是指漢武帝柏梁臺君臣聯(lián)句.(三輔黃圖〕云:武帝元鼎二年春,起柏梁臺.帝嘗置酒于其上,詔群臣二千石能為七言詩者,乃得上座.群臣聯(lián)句,俱為隨口而吟,能夠講是最早的口號形式,李商隱也是以此來追溯口號之源的.這種聯(lián)句口號的創(chuàng)作形式后世亦不乏繼作.如元代錢惟善(與默齋先生聯(lián)句成口號〕序云:七月旦日與呂彥孚、錢良、貴拉、袁鵬舉游湖,值風雨,聯(lián)成口號.以此來看,口號有廣義、狹義之分.如李商隱所謂柏臺成口號,是講舉凡不起草、隨口而吟的詩,都可稱為廣義上的口號詩.而詩題中含口號之名的則是狹義上的口號,這也是本文所著重討論的.南朝梁簡文帝之后,其周圍的文人如劉孝綽、庾肩吾、王筠等都有和作,成為口號詩史上的一大景觀,為口號在唐宋以后的繁榮打下了一個良好的開端.唐代繼之,口號漸多起來,華而不實,當以張九齡(旅宿淮陽亭口號〕五律一首為最早,同時的張講亦有口號之作.值得一提的是,張九齡(曲江集〕卷四中詩與口號并列一類,前詩一卷,惟最后一首為五律口號,能夠看出詩與口號的一樣與不同的深奧玄妙關(guān)系.接下來,李白、杜甫作為中國詩史上的兩座高峰,通過他們的經(jīng)典口號之作,把口號這一文體的名望推向高峰.杜甫之作數(shù)量尤多,亦最為后人所稱引.其后王維、孟浩然、劉禹錫、白居易、柳宗元、賈島、元稹、李商隱等唐代著名詩人多有其作.口號詩的真正蔚為大觀是在宋代,并構(gòu)成口號別體樂語口號,一時大家紛紛執(zhí)筆捉刀,著名者如蘇舜欽、司馬光、歐陽修、蘇軾、蘇轍、黃庭堅、陳師道、秦觀、賀鑄、李綱、葉夢得、張孝祥、范成大、楊萬里、陸游、戴復古、真德秀、姜夔等等,幾乎就是一部詳盡的宋代口號文學史.一路走來,洋洋灑灑,宋人用口號記錄了他們的歌哭哀樂人生.元明清口號詩繼承唐宋傳統(tǒng)而有進一步的發(fā)展.如歷代著名者就有金代元好問,元代張養(yǎng)浩、趙孟頫、劉因、王惲、楊維楨、揭傒斯、張翥、錢惟善等,明代劉基、楊榮、楊士奇、于謙、袁凱、李東陽、楊基、張羽、李夢陽、何景明、唐順之、王世貞等,清代乾隆皇帝、錢謙益、吳偉業(yè)、施閏章、王士禎、朱彝尊、趙執(zhí)信、查慎行、厲鶚等,從中能夠看出歷代詩人對口號詩這一獨特文體的熟悉和鐘愛,也反映出其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值得一提的是,經(jīng)統(tǒng)計,乾隆皇帝所做口號詩多達七百五十余首,令人稱嘆,且所做多為登臨亭、臺、樓、閣、館、舍、廊、榭、屋、宇、堂、宅、軒、室、宮、觀之口號,這不但沿承了柏臺成口號和登高必賦的文學傳統(tǒng),而且拓展了前此口號詩的題材范圍,令這一詩體再一次大放異彩,可謂意義重大.近代以來,口號詩如涓涓細流,綿延不絕,如秋瑾的(風雨口號〕(春暮口號〕等.到了20世紀30年代,當代文學史上著名的兩個口號之爭(國防文學和民族革命戰(zhàn)爭的群眾文學)浪潮,則讓人逐步忘記了傳統(tǒng)口號詩曾經(jīng)作為一種詩體的存在.假如講兩個口號之爭中,口號尚與文學有關(guān)的話,那么接下來的那次政治運動,則完全讓口號成為了一個家喻戶曉的名詞,即為到達一定目的、實現(xiàn)某項任務(wù)而提出的,有煽動作用的、簡練明確的語句.((辭?!?其后諸如革命口號、政治口號、宣傳口號、標語口號、主題口號、廣告口號等鋪天蓋地而來,終于把這種古老的詩體徹底排斥出了人們的記憶和視野.二、口號詩題材:國家歌頌與現(xiàn)實關(guān)心,個人書寫與戲謔笑談口號因其創(chuàng)作上無需紙筆,隨口吟出,故而多題為途中口號馬上口號舟中口號雨中口號醉后口號湖上口號夢醒口號睡覺口號雪中口號初冬口號中秋口號病中口號等,即情即景,有感而發(fā),題材內(nèi)容不拘一格.除此之外,由于某一位作家的宏大影響,后世和作、擬作者遂多,進而使某幾類題材成為口號詩史上的引人矚目之點.如存歿口號歡喜口號退朝口號聞捷口號喜雨口號等等,這類題材都有杜甫作品為鑒,由于相沿傳承,構(gòu)成了獨特的寫作手法和文體規(guī)范.大體來講,口號詩能夠分為如下幾類題材,并且具有不同的藝術(shù)風貌.一是,自口號的起源南朝宋鮑照(還都口號〕,到梁簡文帝君臣(和衛(wèi)尉新渝侯巡城口號〕唱和之作,再到唐張講(夜御前口號〕、杜甫(紫宸殿退朝口號〕,以及唐玄宗君臣唱和(潼關(guān)口號〕等等,這類題材有一個共同特征,即都與帝都皇城有關(guān),多以歌頌帝王皇都聲威和太平盛世為主,是一種典型的歌功頌德的詩篇.如鮑照(還都口號〕所謂帝華、皇宮、禮宴、朝奏、君王、京國、恩世、波功云云,一派盛世景象.梁簡文帝所謂帝京、層闕、玉署、金城、御殿、重樓云云,華麗堂皇,氣勢森嚴,盡顯皇家聲威.庾肩吾之作亦是維城、巡警、南瞻、北眺、延閣、建章、步逐、城隨之類,寫出了入漢臨云之高聳氣派.王筠之作則屢稱閶闔、凝威、文昌、武庫、銅烏、金掌之語,結(jié)尾伊余方病免,丘園保恬素暗含一絲輕愁和淡泊之志,與他作稍有不同.唐明皇君臣(潼關(guān)口號〕唱和之作,無論從人員組成到內(nèi)容形式都與梁簡文帝君臣唱和極為類似,能夠講是口號詩這一文體發(fā)展經(jīng)過中的嫡傳.如唐明皇河曲千里、關(guān)門二京、恃德設(shè)險、天下太平云云,張講奉和之作所謂天德、關(guān)門,以及張九齡奉和之作所謂城壘、戍樓、德險、王道云云,幾乎就是蕭剛君臣所言之城關(guān)巍峨與功德太平之翻版了.而張講在(十五夜御前口號〕中表現(xiàn)得尤為充分,其詩中所謂華萼樓、長安城、帝宮、金闕、千影、萬重、太平、萬歲、火樹、蓮花云云,把那種皇宮都城的華麗堂皇和百姓人民富貴和平的盛世景象描寫得淋漓盡致,堪稱佳作.這類題材以杜甫(紫宸殿退朝口號〕到達極致,詩云:戶外昭容紫袖垂,雙瞻御座引朝儀.香飄合殿春風轉(zhuǎn),花覆千宮淑景移.晝漏稀聞高閣報,天顏有喜近臣知.宮中每出歸東省,會送夔龍集鳳池.這首詩中所謂合殿、千宮、高閣、宮中、御座、天顏、夔龍、鳳池、紫袖、朝儀、香飄、花覆、春風、淑景云云,道皇威而有節(jié),稱富貴卻不媚,和婉悠然.老杜此作,與此前口號之氣象自然不同,亦屢為后人所稱道.再如明顧璘(慶禮畢辭朝口號〕云:曉漏遙辭丹鳳門,爐煙近對紫云軒.金函拜表趨王會,玉饌宣筵識圣恩.宮花影轉(zhuǎn)千官肅,海日光臨九極尊.愿使遠臣分岳牧,長瞻明主正乾坤.亦屬此類.二是,緣事而發(fā),道國家憂患困難,具有深入的現(xiàn)實感受.如杜甫(西閣口號呈元二十一〕:山木抱云稠,寒江繞上頭.雪崖才變石,風幔不依樓.社稷堪流涕,安危在運籌.看君話王室,感動幾銷憂.所謂社稷堪流涕云云,在口號這一詩體中亦不廢老杜憂國憂民之心.(歡喜口號〕十二首則從另一面反映了詩人對國家前途命運的關(guān)心.在這一大多歌功頌德,抒發(fā)一己情愫,尤其是游戲筆墨占很大比重的詩體中,杜甫的這類反映現(xiàn)實之作便顯得尤為難能可貴,是杜甫對口號詩的一大奉獻,進而使得口號詩也能進入中國詩歌史的堂堂之陣.再如李白(晚行口號〕:三川不可到,歸路晚山稠,落雁浮寒水,饑烏集戍樓.市朝今日異,喪亂幾時休.遠愧梁江總,還家尚黑頭.感時憫亂,在李白詩中頗為奪目.還能具體表現(xiàn)出這種現(xiàn)實精神的是王維的(凝碧池私成口號〕,也是王維并不多見的反映政治現(xiàn)實的詩歌之一.再如元劉鶚(野史口號碑四十四首〕所云:英德只今為外府,官民多怨更多愁城外城中無可那,生民憔悴轉(zhuǎn)堪哀我亦臨風長太息,一家富貴百家冤白發(fā)老臣腸欲斷,忍看民社付浮沉.這些詩句襟懷民生社稷,慷慨犀利,凜然之氣躍然口號之上,也是詩人光芒人格和傳奇經(jīng)歷的寫照.再如明張羽(哀田家口號〕云:三月連陰四月過,桑田無利有催科.行人莫訝深山虎,一入城中虎更多.針砭時弊,一針見血.三是,有感而吟,道個人懷抱苦楚,蘊涵濃郁的情感色彩.這類作品多作于舟中、馬上、醉后等,在中國古代口號詩史上數(shù)量最多,是口號詩的主體.這類詩歌增加了口號詩體的抒情意味,詩意最濃.如張九齡(旅宿淮陽亭口號〕:日暮荒亭上,悠悠旅思多.故土臨桂水,今夜眇星河.暗草霜華發(fā),空亭雁影過.興來誰與晤,勞者自為歌.李白(口號〕:食出野田美,酒臨遠水傾.東流若未盡,應見別離情.劉禹錫(闕下口號〕:彩仗神旗獵曉風,雞人一唱鼓蓬蓬.銅壺漏水何時歇,如此相催即老翁.劉商(醉后口號〕:青草秋風老此身,一瓢長醉任家貧.醒來還愛浮萍草,飄寄官河不屬人.杜甫(存歿口號二首〕之一:席謙不見近彈棋,畢耀仍傳舊小詩.玉局他年無限笑,白楊今日幾人悲.或嘆旅思客愁、離情別緒,或悲漂泊無依、光陰易老,讀來感慨萬端,神思無限.再如明薛瑄(濮州道中口號〕云:歲月多從馬上過,勛名未立鬢先皤.風霜滿面誰能識,極目蒼天一放歌.清朱彝尊(懷鄉(xiāng)口號八首〕其一云:舊日園林半已荒,惟馀曲水繞芳塘.少年最憶春游好,曾向顏家看海棠.詩下小字注云:顏家園海棠花最盛,今已摧折.不管是功名未建罷了烈士晚年之嘆,抑或老來還鄉(xiāng)卻見物是人非之感,都令人唏噓不已,掩卷深思.四是,戲謔笑談之作,近于游戲文字.這類口號多為逞一己之才情,以博友人一笑,大多標明戲為口號謾成口號口號戲之口號戲呈等.如李白(口號吳王美人半醉〕:風動荷花水殿香,姑蘇臺上見吳王.西施醉舞嬌無力,笑倚東窗白玉床.王琦注云:乃席上口占,以寓笑謔之意耳.若作詠古,味同嚼蠟.確如王琦所言,雖論吳王美人,但非詠史,無深沉的歷史興亡意蘊,不過一時戲作.王士禎(分甘余話〕口號條:也不管醫(yī)官道官,也不管兩廣四川,但通名一概年家眷.亦可一笑也.曾慥(類講〕云:郭傪出妓以宴趙紳,而舞者年已長.伶人獻口號云:相公經(jīng)文復經(jīng)武,常侍好今兼好古.昔日曾聞阿武婆,如今卻見阿婆舞.(事實類苑〕云:趙叔平罷參政,致仕,居濉陽.歐陽永叔罷參政,致仕,居汝陰.叔平一日乘安輿來訪永叔.時呂晦叔以金華學士知潁州,啟宴以召二公.于是歐陽自為優(yōu)人致語及口號,高誼清才,縉紳以為美談.口號曰:欲知盛集繼荀陳,請看當筵主與賓.金馬玉堂三學士,清風明月兩閑人.紅芳已過鶯猶囀,青杏初嘗酒正醇.好景難逢良會少,乘歡舉白莫辭貧.文同(可笑口號〕七章尤別致有趣,不惟體制獨特,自嘲中亦寓感慨萬千.能夠發(fā)現(xiàn),很多戲稱、謾成、戲作之題皆如此類,是作者的憤激之作,以游戲口氣抒寫牢騷不平之氣.再如明劉嵩(雪中騎驢口號〕云:京城去三千里,蹇驢動百十鞭.不是浩然踏雪,也同杜甫朝天.雖歷跋涉之苦,而歡欣自豪之情卻溢于罕見的六言口號之中.清趙執(zhí)信(食海族有名海腸者戲為口號〕:越國佳人空有舌,秋風公子尚無腸.假令海作便便腹,尺寸腰圍未易量.想象巧妙夸大,令人莞爾一笑.五是,總結(jié)讀書經(jīng)歷體驗,將經(jīng)史著作中的某類知識聚集為系列口號詩,以便于學者之記誦.如清代學者顧棟高就為此寫作了(列國地名口號〕(春秋地形口號〕(五禮源流口號〕(歷法口號〕等長篇巨制.其(春秋大事表〕云:余纂(春秋地形〕卷成.中有所見,與前人違背處,既為著論.復作韻語以葉之,積成一百一十三首,取便于學者之記誦輒仿元氏之意,名曰(春秋地形口號〕,貽諸學者,用為讀(左〕之一助云.除此之外,他還有(五禮源流口號〕四十四首,(歷法口號〕一首等,皆為七言絕句.華玉淳(寄復初柬五〕云:數(shù)日來與舍弟師茂披讀(春秋地形口號〕,深嘆援據(jù)精核,當日星分繡錯之勢,了若指掌.即以詩論,亦自獨絕千古.玉淳嘗愛杜工部(河北諸節(jié)度入朝口號〕,以為龍標、太白,固是絕句勝場,不若老杜此詩,高文典冊,足繼雅頌.今表叔乃復以比興之體與鄭康成、杜元凱爭席于此道中,別開生面矣.通過稱頌杜甫口號絕句之高文典冊,足繼雅頌,高度評價了顧氏(春秋地形口號〕的學術(shù)價值和文學價值.三、口號詩變體:以宋代樂語口號為例口號因其作為詩的體裁性質(zhì),故而經(jīng)常被作為某一復合文體的附屬文體或者講子文體.這些文體大多是一些俗文體,如教坊樂語、長短句詞、上梁文等,最典型的就是宋代的教坊樂語.在宋代,口號在保持它的獨立性和本來面目之外,還成為了宋代教坊樂語這一綜合性文體的最重要組成部分,稱為樂語口號(或致語口號).這能夠講是口號的一種變體,其原始功能和內(nèi)涵都因樂語這一文體的獨特性而有所轉(zhuǎn)變,并構(gòu)成了定型的文體軌范.關(guān)于教坊樂語,根據(jù)應用對象、場合及功能上的不同,可分為內(nèi)庭宴餉和吏民宴會,即官方和民間兩種形式.對于前者而言,每遇正旦、春秋、興龍、坤成等重大季節(jié),則設(shè)大宴,撰樂語口號.其詞由翰苑詞臣撰寫,交由教坊習誦,伴有隆盛的優(yōu)伶歌舞、雜劇百戲等,有帝后皇室成員及朝廷重臣參加,聲勢浩大,已經(jīng)成為宋代宮廷禮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后者而言,則舉凡普通吏民婚壽升遷、生辰宴餞、時節(jié)宴會、慶壽禮席等風俗,皆有宴餞儀式,賓客文人會當場作致語口號以相慶賀,致語口號也漸漸成為了一種固定的文體形式被沿傳下來.關(guān)于樂語口號的體制形式,如蘇軾的(集英殿春宴教坊詞〕,先是教坊詞語,接著是口號七律一首,其后依次是勾合曲、勾小兒隊、隊名、問小兒隊、小兒致語、勾雜劇、放小兒隊、勾女童隊、隊名、問女童隊、女童致語、勾雜劇、放女童隊.其(趙倅成伯母生日致語口號〕,先致語,后口號七絕一首.在樂語口號這一文體中,口號與樂語的關(guān)系及其在這一綜合性文體中的功能特征等,清人王文浩輯注(蘇軾詩集〕所言頗詳:本集以帖子詞、樂語為類,而口號又樂語一部內(nèi)之一種也.又口號雖似七言律,而在樂府,為(瑞鷓鴣〕曲,自有聲調(diào)節(jié)拍,與詩不同.施顧二家在南宋日,習見此種排場,故僅收帖子詞,而不敢折動口號,彼非不知口號可作近體詩也.查注全不解此,乃抹殺其各題之教坊詞字樣,而割截致語口號二種,若各卷之詩敘與詩一式登載,以口號為詩,而致語為敘,故凡讀者,皆以樂人所稱臣等法部賤工諸語,誤為公之自道,不大謬哉.楊曉靄分析以為:王文浩對致語口號的講解評說有四個重點:(一)口號屬于樂語.(二)致語口號與口號不可截為二種.(三)樂語口號的應用分教坊與非教坊兩種場合.(四)口號一定是歌唱的.歌唱的方式方法是套用(瑞鷓鴣〕的曲調(diào).宋人大量的樂語口號、致語口號中之口號,均為七言八句近體或七言四句體的事實,確實是個非常值得注意的現(xiàn)象,王氏所論口號必歌以(瑞鷓鴣〕曲的講法與歌唱事實基本相符.結(jié)合上述文獻,我們對樂語口號作為綜合性文體這一變體,與口號作為獨立性詩體這一正體進行比擬,以見正變之分.首先,在應用場合和情感內(nèi)容上,二者有很大不同.樂語口號都是用于吉禮、賓禮、嘉禮、大禮、燕射、恭謝圣節(jié)、春秋宴餉、婚壽升遷、生辰宴餞、時節(jié)聚會、慶壽禮席等禮制儀式上,要遭到上述場合的嚴格限制.而傳統(tǒng)口號則不拘地點,舉凡途中、舟中、雨中、雪中、馬上、湖上、醉后、夢醒等,無所不在,沒有特殊規(guī)定.內(nèi)容上,傳統(tǒng)口號多隨意抒發(fā)個人內(nèi)心感受,喜、怒、哀、樂皆無不可.樂語口號則與傳統(tǒng)口號不同,必需要充滿喜慶色彩.值得注意的是,傳統(tǒng)口號中,有一類諸如初冬口號、中秋口號、退朝口號、秋雨口號、歡喜口號、聞捷口號、喜雨口號等,這與樂語口號中的季節(jié)風俗和喜慶色彩很類似,口號之為何被采納運用于教坊樂語,這種相通性或許能夠解釋.其次,某種意義上,二者都屬頌詩.如前文所述,傳統(tǒng)口號自南朝口號的起源鮑照到梁簡文帝君臣唱和之作,再到唐張講、杜甫以及唐玄宗君臣唱和等等,多以歌功頌德為主.而宋代教坊樂語口號與帖子詞一樣,翰苑詞臣也藉此稱揚盛世氣象和國家聲威.如秦觀(中秋口號并引〕注者云:口號,頌詩之一種.宋時于春秋節(jié)日或宴會時,獻頌詩一章,歌功頌德.第三,傳統(tǒng)口號有很多戲謔笑談之作,與游戲文字很接近.樂語口號則不同,官方的要求莊重典嚴,民間的則能夠適度調(diào)侃.這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