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吶喊》中的批判思想分析研究 文學專業(yè)_第1頁
魯迅《吶喊》中的批判思想分析研究 文學專業(yè)_第2頁
魯迅《吶喊》中的批判思想分析研究 文學專業(yè)_第3頁
魯迅《吶喊》中的批判思想分析研究 文學專業(yè)_第4頁
魯迅《吶喊》中的批判思想分析研究 文學專業(y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魯迅《吶喊》中的批判思想【摘要】事實上,批判思想是《吶喊》,甚至是魯迅絕大部分小說作品中最具價值的藝術手法和最值得后人玩味、賞析的精髓。如果說“引起療救的注意”是魯迅在創(chuàng)作中一貫的目的與意圖,那么其小說中獨到的批判思想則是魯迅為了實現(xiàn)這個創(chuàng)作目的而使用的一種手段、一種工具。可以說,魯迅小說的藝術魅力不僅來源于思想的深刻性,而且還表現(xiàn)在他那冷峻鋒利富有戰(zhàn)斗性的批判藝術。本文研究了魯迅《吶喊》中的批判思想?!娟P鍵詞】魯迅;《吶喊》;批判《內喊》是魯迅前期小說的代表作,它發(fā)表于1923年。小說展示了從辛亥革命前夕到第一次革命戰(zhàn)爭前十幾年間中國社會生活的畫卷,被稱為是中國民主革命的一面鏡子。在創(chuàng)作中,魯迅本著“‘為人生’,而且是要改良這人生”、“改良這社會”的目的,多采自病態(tài)的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因此,在這兩部小說集中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夕到第一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之前中國社會的本質和許多重要的問題,顯示了魯迅對社會問題的思考。一、《吶喊》簡介雖說魯迅一生中所創(chuàng)作的小說不夠多,但是,卻具有深遠而重大的社會和歷史意義。他喜歡捕捉社會最底層人們的生活狀況和精神世界,借此來揭示出當時社會中的病苦所在,表達出了急需進行社會變革,挽救社會的思想。這也是魯迅創(chuàng)作《吶喊》這一短篇小說集的原因和目的所在。既然是小說集,那它就包含了不止一篇小說。事實上,它收錄了魯迅四年間的15篇小說,其中的代表作品有《狂人日記》《阿Q正傳》《孔乙己》等都是人們非常熟悉的作品。這些作品都非常逼真地描寫了我國辛亥革命時期直到五四期間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和精神狀況,通過對各種深處的社會矛盾的揭示來較為徹底地抨擊和否定了中國的舊制度和落后的思想。但是,現(xiàn)在《吶喊》小說集中只剩下14部小說,原因是作者抽取了一部歷史小說出去。在該小說集中,魯迅首先在自序部分就表明了自己的思想歷程和棄醫(yī)從文的目的所在,并且把其中的各部小說的由來及其名稱的來源都作了相關說明。我們可以通過對這些小說的了解來對魯迅小說的文化內涵進行深刻的分析和把握。首先是魯迅的第一篇白話文小說,即《狂人日記》,它開創(chuàng)了我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白話小說的先河,也正是從這篇小說魯迅的筆名才開始使用,并一直持續(xù)用下去。在這篇小說中,魯迅通過一個“狂人”的口吻,揭示了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質,引起了社會上思想的沉重思考,反映了被壓迫者的心聲。小說《阿Q正傳》中塑造了一個辛亥革命時期赤貧的雇農形象,由于受到社會的長期壓迫和剝削,其生活非常悲慘,社會地位低下。魯迅描述的這個阿Q具有非常復雜的農民性格,既有吃苦耐勞的做事能力,但也有中國封建時代農民共有的缺點,即主觀、保守、狹隘和愚蠢。他雖然在社會上得不到應有的價值體現(xiàn),但他卻不愿意面對現(xiàn)實,往往從精神上求得滿足,這就是阿Q著名的“精神勝利法”。這是一種虛偽的精神勝利,他的身上反映了當時中國普通國民普遍的人性弱點和病態(tài)心理特征,并由此魯迅總結出了辛亥革命失敗的根本原因,即農民問題沒有得到徹底解決。還有一篇為我們大家所熟悉的小說《孔乙己》,它塑造了一個沒落的知識分子形象,由于受到封建社會的殘害,他變得窮困、潦倒、迂腐甚至麻木。魯迅通過這樣一個舊社會知識分子的口吻,從深層次方面抨擊了國民精神的麻木以及對舊封建制度的譴責。二、魯迅《吶喊》中的批判思想1、批判平凡人的“無事的悲劇”這是《吶喊》創(chuàng)作的主格調。魯迅的這一悲劇觀主要受果戈理影響,他說“(果戈理)那獨特之處,尤其是在用平常事,平常話,深刻顯現(xiàn)出當時地主的無聊生活……這些平常的,或者簡直近于沒有事情的悲劇,正如無聲的言語一樣,非由詩人畫出它的形象來,是很不容易覺察的。然而人們滅亡于英雄的特別的悲劇者少,消磨于極平常的,或者簡直近于沒有事情的悲劇者卻多?!秴群啊贰斗箩濉繁瘎⌒缘闹鞲裾{也是如此。在兩個小說集所收錄的25篇作品中,真正具有英雄色彩的,嚴格說只有夏瑜一人。生活場景也選擇茶館、酒店、街頭、鄉(xiāng)場等為人所慣見的處所。所寫事件非常平凡,在當時的中國,象單四嫂一樣,孩子病了只求仙問卜的事,象祥林嫂一樣丈夫去世后被夫家再賣的慘劇,象愛姑一樣被夫家無故拋棄的現(xiàn)象,思想性格如阿Q者;受新思潮洗禮的青年中,象涓生和子君為自主婚姻而遭鄙棄、擠軋、終無出路者;如呂緯甫、魏連受和“我”革命起伏中或退隱或高升,等等,都是大量存在的?!秴群啊贰斗箩濉返拿鑼?,作者是有意為之。魯迅認識到中國古代小說取材偏狹的問題,他指出:“古之小說,主角是勇將策士,俠盜贓官、妖怪神仙、佳人才子,后來則有妓女縹客、無賴奴才之流。”,有些文人又把小說作為說教的工具,標榜“不害于風化,不謬于圣賢”。五四以來,隨著新思潮的傳人,部分知識分子的覺醒,文學作品開始關注生活在底層的勞農、勞工、平民、知識分子,正視他們的悲慘生活,魯迅所總結和提出的“平凡人無事的悲劇”觀念正適應了時代的要求?!秴群啊贰斗箩濉返膭?chuàng)作以農民題材為中心,采用“含淚的笑”的手法表現(xiàn)了他們的痛苦和掙扎,剖析了他們的悲劇性靈魂,標志我國小說藝術在題材和內容上的突破。2、批判社會和人的病態(tài)魯迅為改變人們的精神,為改造社會,較集中、較著力地暴露和批判社會和人的病態(tài)。因此,伴隨著幽默的就是諷刺。魯迅的諷刺幽默總是充滿著矛盾與對立。他認為,“‘幽默’既非國產,中國人也不是長于‘幽默’的人民,而現(xiàn)在又實在是難以幽默的時候。于是雖幽默也就免不了改變樣子了,非傾于對社會的諷刺,即墮入傳統(tǒng)的‘說笑話’和‘討便宜’”。他提倡笑中含刺的幽默,寄寓深刻的社會諷刺的幽默。魯迅決不屑于愉快舒適的“逗樂”,決不屑于油滑、輕薄、猥褻的“幽默”,反對“將屠戶的兇殘,使大家化為一笑”,的麻醉般的自我陶醉。這也就是為什么在閱讀《吶喊》時,讀者的心情總是復雜的,常常會陷入到一種矛盾的情感境況當中去。魯迅認為,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吶喊》作品中悲劇的實質是封建思想、封建倫理道德對有價值的東西的毀滅。魯迅經常寫到“死”,他把人的生命的喪失作為最大的悲劇。另外,人的情感無處表達、無人理解也是魯迅經常著力表現(xiàn)的悲劇主題。而“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秴群啊纷髌分邢矂〉膶嵸|是把無價值的封建社會意識形態(tài)撕破給人看,而這種喜劇并非搞笑劇,而是諷刺劇,從一系列尖銳的矛盾中,對國民的無知和虛偽進行無情的揭示和批判,從而達到諷刺的效果。3、啟蒙的悲劇命運魯迅對啟蒙可能性的懷疑由來已久,正是為了排遣由此而來的苦悶,他才埋首于抄錄古碑。其后,與錢玄同關于鐵屋子的一段對白,不啻是一道讖語預見了啟蒙的悲劇命運。在其作品中,這種悲劇況味更不斷彌散開來??袢硕创┝朔饨ǘY教的吃人本質,試圖勸轉那些吃人者,然而他的見解不僅不為人接受,反而被視為精神病人的胡言亂語,最終他沒能拯救庸眾,相反卻被庸眾當做精神病人救治,且在病愈后赴某地候補。狂人由“病態(tài)”而恢復“常態(tài)”,表明他已失卻了“精神界之戰(zhàn)士”的清醒與鋒芒,而他曾經發(fā)出的“禮教吃人”、“救救孩子”的吶喊,既是精神病患者的狂亂囈語,也就大可不必引以為意。因此,小說的外在意義是思想必須啟蒙,但結論卻是悲劇性的:個人越是清醒,他的行動和言論越是會受到限制,他也越是不能對庸眾施加影響來改變他們的思想。較之狂人,子君與涓生似乎幸運得多。他們無力改變庸眾,卻率先把自己從封建禮教的桎梏中解救出來,初步實現(xiàn)了對于自身的啟蒙,在人間廣袤的沙漠中營造起一方情感的綠舟。安寧和幸福環(huán)繞著他們,悲劇的帷幕也悄然拉開:家務的繁瑣磨蝕了子君的熱烈與天真,有限的生活空間窒息了愛情的活力,環(huán)境的迫壓、生活的困頓更冰凍了兩人感情的余溫。當涓生親手把子君推向死地,又枯守寂靜和空虛傾訴所謂悔恨和悲哀時,其實他并不曾明了是什么導致了悲劇的發(fā)生。稍晚于《狂人日記》,發(fā)表于1920年10月10日上?!稌r事新報·學燈》的一篇短文就已尖銳指出了啟蒙的悲哀與局限:“改革么,武器在那里?工讀么,工廠在那里?”這些質問與魯迅關于鐵屋子的論斷如出一轍。此時的N先生既對曾經的啟蒙理想抱有懷疑、失望,也不相信任何關于未來的許諾,他已失卻了狂人那種抗爭、吶喊的熱情,成為一個向過去的告別者。如果說狂人的“病”(思想的清醒)是被治愈的,那么,N先生對理想則是有意識的忘卻,盡管這絲毫不能減輕他內心的矛盾與痛苦。無論如何,從N先生對現(xiàn)實的冷嘲和牢騷中還多少可以窺見某種不甘沉淪的掙扎,而呂緯甫、魏連殳連掙扎都放棄了,他們淡漠到無動于衷,倦怠到自我毀滅。呂緯甫是在一種懶散、凄清的氛圍中出場的。他行動迂緩、神情頹唐,全無往日的敏捷、精悍、激情、斗志。面對故友詫異的目光,他只敷衍、支吾著。在社會的迫壓下,他已放棄舊日的夢想,返回現(xiàn)實的庸常,教授子曰詩云、關心家長里短。他只要模模糊糊、隨隨便便,至于未來如何,他并不在意。魏連殳則以自戕的方式舔舐其靈魂深處的孤獨與悲愴。因為有理想、信仰,有對未來的希冀、對人世的愛,魏連殳曾經掙扎過、抗爭過、活過,并且愿意為此乞求、為此凍餒、為此寂寞、為此辛苦。但在這些藉以生存的意義和價值都不復存在時,他選擇了自戕。他躬行先前所憎惡、所反對的一切,排斥先前所崇仰、所主張的一切;以自我精神和肉體的毀滅為代價實施對敵人的報復。他以表面的舒服、快活掩飾生不如死的傷痛,最終含著冰冷的微笑離開了人世。魏連殳的悲劇令人怵然,它凸現(xiàn)了啟蒙先驅者的兩難:堅守信仰所遭遇的生的困頓,放棄理想所招致的精神與肉體的雙重毀滅??梢?啟蒙的光環(huán)雖然眩目,但啟蒙目標的實現(xiàn)卻不容樂觀。結論:魯迅的《吶喊》堪稱中國現(xiàn)代小說的豐碑。魯迅以清醒、深邃的現(xiàn)實主義筆觸,對當時的各種社會問題進行廣泛關注與思考,實現(xiàn)著他的文學“為人生”的主張。這兩部小說以深刻的思想性,執(zhí)著的探索精神,思想上的現(xiàn)代開拓性而特立于文壇,顯示了魯迅對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突出貢獻及藝術價值。參考文獻:[1]姜振昌.《吶喊》《彷徨》:中國小說敘事方式的深層嬗變[J].文學評論.2006(05)[2]杜云南,熊沛軍.魯迅對夏目漱石的理解[J].文史博覽.2006(20)[3]臧文靜.《吶喊》《彷徨》藝術風格之比較[J].淮北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02)[4]季桂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