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當代文學
作品選》
課程講稿課件河套大學師范學院語文教育專業(yè)李金娥教授目錄第一講:中國當代文學發(fā)展史簡介第二講:中國當代詩歌創(chuàng)作第三講:中國當代散文創(chuàng)作第四講:中國當代戲劇創(chuàng)作第五講:中國當代小說創(chuàng)作第一編中國當代文學史簡介第一章十七年的文學發(fā)展史第一節(jié)文學史概述
第二節(jié)文學運動第三節(jié)文學論爭第三節(jié)文學思潮第一編中國當代文學史簡介
第一章1949—1976年的文學發(fā)展史
第一節(jié)概述
一、中國當代文學的概念二、中國當代文學的分期三、中國當代文學的性質第一節(jié)文學史概述
一、“中國當代文學”:是指“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大陸以及臺、港、澳地區(qū)的文學。它包括在此期間發(fā)生的文學運動、文學論爭、文學思潮、文學社團、文學流派以及不同類型的作家的創(chuàng)作?!?/p>
第一節(jié)文學史概述
二、中國當代文學分期:分為三個時期(一)建國十七年的文學(1949-1966)(二)“文革”十年的文學(1966-1976)(三)“新時期”的文學(1976-現(xiàn)在)
第一節(jié)文學史概述
三、確定當代文學性質的三個因素:1.社會對文藝的要求2.文藝的主導方針3.文藝自身的實踐道路賦予了當代文學有別于現(xiàn)代文學的性質
第一節(jié)文學史概述
四、中國當代文學的性質:中國當代文學限定于中國共產黨領導之下的社會主義多元化的文學。這種性質這種性質使當代文學一極其復雜的面貌和特征,顯著的區(qū)別于以往任何社會形態(tài)與時代的文學。
第二節(jié)十七年文學史簡介一、文學運動(一)第一次文代大會(重點掌握)(二)第二次文代大會(一般掌握)二、文學批評(一般了解)(一)關于文學創(chuàng)作(二)關于文學批評(三)關于文學理論第二節(jié)十七年文學史簡介三、文學思潮(一)“雙百”方針(重點掌握)(二)文藝政策調整(一般掌握)三次會議:
1.新橋會議2.廣州會議
3.大連會議4.“文藝八條”第二章“文革”十年文學史簡介
一、《部隊文藝座談會紀要》
(一)《紀要》的出籠
(二)《紀要》的核心二、“四人幫”的陰謀文藝:(一)理論(二)創(chuàng)作三、不屈從“陰謀文藝”的創(chuàng)作(一)不愿遵從政治使命的文學(二)地下文學第三章新時期文學史簡介第一節(jié)新時期文學的復蘇(略)第二節(jié)80年代前期文學(詳)第三節(jié)80年代后期文學(詳)第四節(jié)90年代的文學(詳略結合)第一節(jié)新時期文學的復蘇
一、撥亂反正二、第四次文代會三、文學爭鳴第二節(jié)80年代前期文學史簡介一、傷痕文學思潮二、反思文學思潮三、改革文學思潮四、現(xiàn)代派文學思潮五、關于人性、人情、人道主義文學思潮第三節(jié)80年代后期文學史簡介
一、文化尋根文學思潮二、通俗文學思潮
第四節(jié)90年代的文學史簡介一、“新寫實”文學思潮二、“女性”文學思潮三、新生代文學思潮四、新歷史題材文學思潮五、其他文學思潮第二講當代詩歌創(chuàng)作第一章十七年詩歌創(chuàng)作概述第二章政治抒情詩人第一節(jié)郭小川的詩歌第二節(jié)賀敬之的詩歌第三章生活抒情詩人第一節(jié)聞捷的詩歌第二節(jié)其他抒情詩人的詩歌
第一章十七年詩歌創(chuàng)作概述
一、十七年詩歌創(chuàng)作的分期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1949——1956)平穩(wěn)發(fā)展第二個時期:(1957——1966)曲折發(fā)展
1.反“右”擴大化(寒潮)
2.五八年新民歌運動(熱風)第一章十七年詩歌創(chuàng)作概述二、十七年詩歌創(chuàng)作的特點
1.頌歌潮流:祖國、黨和領袖、新生活、新時代、新的人民謝冕教授評論:共和國詩歌的實質是對新生活的歌頌。
2.抒情主人公的變異:詩人“自我”與階級、人民的“大我”相結合。
3.抒情詩的兩種模式:(1)政治抒情詩(2)生活抒情詩
第二章政治抒情詩人
(概念解釋)
政治抒情詩:是積極對現(xiàn)實政治做出呼應而充分體現(xiàn)了時代激情的一種詩歌潮流。這一概念的提出,約在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這一詩體在建國初期就已出現(xiàn),進入60年代由郭小川、賀敬之兩位詩人的藝術實踐而走向成熟。第一節(jié)郭小川的詩歌一、郭小川的詩歌創(chuàng)作可分為兩類:1.政治抒情詩:《致青年公民》、向困難進軍》、《望星空》、《林區(qū)三唱》、《甘蔗林——青紗帳》、《團泊洼的秋天》等2.長篇敘事詩:《將軍三部曲》、《白雪的贊歌》、《深深的山谷》、《一個與八個》、《嚴厲的愛》等。二、《甘蔗林——青紗帳》簡析
鮮明的藝術特點:
1.詠物詩
2.象征、想象、聯(lián)想等藝術表現(xiàn)手法的運用
3.新辭賦體的詩體形式背景:六十年代初期,我國遇到了罕見的自然災害。在此前后,郭小川創(chuàng)作了許多克服困難,繼續(xù)保持艱苦奮斗作風的詩篇,這是其中的一首。
1.這是一首別具一格的詠物詩。詩人繼承我國古典詩歌詠物抒懷的傳統(tǒng),運用豐富的藝術想象和聯(lián)想以表現(xiàn)作品深刻的主題。詩中歌詠的甘蔗林和青紗帳,一在南方,一在北方,作者借助藝術想象的翅膀,通過感情的紐帶,賦予事物以特定的象征意義。以南方的甘蔗林象征今天的幸福生活,以北方的青紗帳象征過去的艱苦歲月,并從二者的聯(lián)系中表現(xiàn)繼續(xù)保持革命傳統(tǒng)的主題。
2.巧妙地藝術構思:詩歌不僅有豐富的藝術想象,而且有竅門的藝術構思。具體表現(xiàn)在:平中見奇,小中見大。甘蔗林和青紗帳,均屬生活中常見事物,二詩人確能獨具慧眼,從中發(fā)現(xiàn)內在蘊含的詩意,開掘深刻的生活哲理;透過平凡的生活想象,揭示具有重大意義的時代主題。詩人詠物而不滯于物,只是以此為契機,抒發(fā)了詩人的情懷。這是詩人獨特的發(fā)現(xiàn)。
3.新辭賦體的詩體形式。繼承學習了我國楚辭、漢賦的某些特點,形成鋪成排比的長句格式,每句都在二十個字左右,詩中大量采用半逗律,將幾個并不整齊的短句加在一起組成一個長句。一般四行或兩行一節(jié),非常注意對仗和押韻。(修辭手法的運用:鋪成、排比、對仗、擬人、比興、比喻)三、《團泊洼的秋天》賞析(2)生活抒情詩是與政治抒情詩并行的另一種詩歌潮流。代表詩人有聞捷、李季等。詩人所追求的是,如何在對生活場景與事件進行具體描繪的基礎上,表現(xiàn)新的生活風貌和詩人的精神境界。創(chuàng)作方法源于現(xiàn)實主義和解放區(qū)詩歌的敘事熱潮,另外受前蘇聯(lián)伊薩科夫斯基樂觀的田園牧歌的影響。三、《團泊洼的秋天》動靜結合的構思特點:第一部分以寫景開頭,著意描繪團泊洼秋天的美麗和寧靜。第二部分以充滿豪情的筆,抒發(fā)生活在團泊洼的人們心中的聲音,重在寫團泊洼社會生活的“不寧靜”,描寫了團泊洼內藏的戰(zhàn)斗的偉力,胸中的怒火。第三部與第一部分相呼應,寫出團泊洼的靜中寓動,靜動結合的特點。四、《望星空》
發(fā)表于1959年。這一時期,中國經歷了1957年的“反右派”、1958年的“大躍進”等運動,面對國家政治生活的混亂、斗爭的激烈、人民生活的困窘,詩人內心感到了猶疑和困惑。這一點與同作為政治抒情詩人的賀敬之有了區(qū)別。第二節(jié)賀敬之的詩歌一、賀敬之的詩歌創(chuàng)作可分為兩類:(一)長篇政治抒情詩:《放聲歌唱》、《十年頌歌》、《雷鋒之歌》等(二)抒情短詩:《回延安》、《三門峽——梳妝臺》、《桂林山水歌》等二、《桂林山水歌》1.虛實結合的藝術構思:賀敬之卻獨辟蹊徑,以人意想不到的比喻來形容桂林山水。他不再拘泥于以實比實,而采取了以虛喻實的寫法。在賀敬之的筆下,桂林的山成了云中的神,霧中的仙,漓江的水成了深的情,美的夢。神仙誰也沒見過,但那飄渺的云霧之中,影影綽綽的仙女形象,引起人們豐富的想象;詩人讓我們用最深沉的情愛和最美麗的夢境去想象那黛色的漓江之水。二、《桂林山水歌》2.以情寫景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詩人寫桂林山水并沒有停留于靜止的描寫,而是通過主觀的感受從側面來表現(xiàn)桂林山水的神奇與誘人。詩人完全把自己熱愛祖國的感情完全融入了桂林山水之中,把自己的形象寫進了桂林山水之中。這樣的構思,這樣的寫法,真是新穎別致。二、《桂林山水歌》3.抒發(fā)了自我、戰(zhàn)士和人民的豪情:《桂林山水歌》和賀敬之的其他詩一樣,活躍著詩人的自我形象;不僅寫出了戰(zhàn)士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同時表達了戰(zhàn)士對祖國社會主義建設的贊頌;把建設事業(yè)中涌現(xiàn)出的英雄人物比喻為美麗的“獨秀峰”,數(shù)不勝數(shù)。(三)《三門峽——梳妝臺》
1.象征的手法:黃河女兒2.對比的手法:黃河及兩岸人民過去與現(xiàn)在的對比3.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頂針、對偶、擬任、引用典故、神話傳說、古詩改寫。第三章生活抒情詩第一節(jié)聞捷的詩歌一、聞捷的創(chuàng)作可大致分為兩類:1.長篇敘事詩:《復仇的火焰》等2.抒情短詩:《吐魯番情歌》、《果子溝山謠》最受歡迎的是兩個愛情組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詩歌:《蘋果樹下》、《舞會結束以后》、《葡萄成熟了》、《種瓜姑娘》、《夜鶯飛去了》和《婚禮》等。二、分析《蘋果樹下》
1.《蘋果樹下》以蘋果比喻愛情,通過季節(jié)的變化,果實的成熟,贊美了青年們的純真愛情。2.《蘋果樹下》構思新穎、別致。詩人巧用比喻,運用倒敘手法,先寫結果,再追敘過程。由春而夏,由夏而秋,蘋果豐收了,一對青年男女的愛情也成熟了。
三、《舞會結束以后》《舞會結束以后》全詩八節(jié),按情節(jié)推進可分為五個層次:1.第一節(jié)敘述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事件。2.第二、三節(jié)描述琴師和鼓手向姑娘傾訴愛情。3.第四、五節(jié)描述琴師和鼓手請求姑娘自由選擇。4.第六、七節(jié)姑娘的回答使兩位小伙子感到困惑。5.第八節(jié)姑娘坦承表白了自己忠貞、專一的愛情。三、《舞會結束以后》《舞會結束以后》通過發(fā)生在青年男女愛情生活中的動人故事,一方面熱情地表現(xiàn)和贊美了美好的心靈和高尚德品質;另一方面也表現(xiàn)了愛情與祖國建的密切關系。三、《舞會結束以后》藝術手法:《舞會結束以后》運用了烘托和陪襯的藝術手法。琴師和鼓手的真摯熱烈地求愛,烘托了姑娘愛情的專一與忠貞;姑娘對愛情的選擇,琴師和鼓手又與發(fā)電廠的工人阿西爾形成了對比。第四章新時期的詩歌創(chuàng)作第一節(jié):理想主義者—舒婷(現(xiàn)代朦朧派人)第一節(jié)理想主義者—舒婷
一、舒婷是朦朧詩派的代表詩人。二、舒婷、顧城、楊煉號稱“新詩三杰”三、舒婷的代表詩作:
1.《致橡樹》(愛情詩)
2.《祖國呵,我親愛的祖國》(愛國詩)三、分析《致橡樹》象征手法:《致橡樹》:寫于1977年3月,是舒婷的成名作,這是一首大膽的愛情宣言詩。但詩人表達愛情采用的是整體象征的手法——用“木棉”、“橡樹”來象征抒情主人公“我”與“我的愛人”?!吨孪饦洹返膼矍橛^詩歌一開篇,就以連續(xù)否定的形式來表達自己對愛情的認識,詩人選擇了六個在一般閱讀習慣中代表美好事物的意象:凌霄花、鳥兒、泉源、險峰、日光、春雨,對他們固有的性質進行了顛覆性的使用。詩人以“凌霄花”和“橡樹”的關系比喻依附的愛情;以癡情的“鳥兒”和“橡樹”的關系比喻從屬的愛情;以“泉源”、“日光”、“春雨”與橡樹的關系比喻給予和奉獻的愛情;以“險峰”與“橡樹”的關系比喻陪襯式的愛情?!吨孪饦洹返膼矍橛^以“凌霄花”和“橡樹”的關系比喻依附的情;以癡情的“鳥兒”和“橡樹”的關系比喻從屬的愛情;以“泉源”、“日光”、“春雨”與橡樹的關系比喻給予和奉獻的愛情;以“險峰”與“橡樹”的關系比喻陪襯式的愛情?!吨孪饦洹返膼矍橛^她所追求的理想的愛情形式是獨立的、平等的、自主的愛情:“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棵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痹谶@種形式中,最重要的是兩個人平等的關系,各自都有著獨立的尊嚴和各自完整的個性:“你有你的銅枝鐵干……”“我有我的紅碩花朵……”;決定了同甘苦共患難的生活原則:“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由于各自獨立的性格,使彼此“仿佛永遠分離”,有由于共同的信仰,共同的經歷,使他們“又終身相依”?!案?,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云里。”“握”和“觸”,又一次顯示了兩個平等個體之間的互相的交流?!吨孪饦洹返膼矍橛^
詩人的愛情理想,同時也包含著她對高尚人格、自我價值的追求。這與封建主義門閥觀念、人身依附的婚姻觀;資本主義金錢和愛情至上的愛情觀有著質的區(qū)別。四、《祖國呵,我親愛的祖國》
詩歌充分展現(xiàn)詩人藝術敏銳性和創(chuàng)造力。這首詩抒發(fā)了其時蘊藏在千萬人心中對祖國的那一份復雜但卻共通的情感。對祖國積貧積弱的無盡哀思,對民族復興騰飛的不絕念想,對回報國家哺育之恩的殷殷之情,這一切使得該詩格調深沉蘊藉,音韻婉轉動人。五、簡析《雙桅船》
從表面上看,這首詩像是贈別之作,然而如果細細讀之,不難發(fā)覺詩人在借戀人送別的話題來表現(xiàn)一種生活現(xiàn)實與心中理想的極大落差,以及因這種落差而引起的朦朧的凄涼和哀傷。在詩中,“船”和“岸”是兩個對舉的意象,它們的分離聚合分別代表了人生的理想和現(xiàn)實兩極所處的狀態(tài)。
六、意象:
是客觀物象經過創(chuàng)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表現(xiàn)抽象意義的藝術形象。是“以象寓意”的藝術形象。第二節(jié)現(xiàn)代派詩人——顧城的詩
一、《孤線》簡析:這首詩外表看是動物、植物、人類社會、物質世界的四個剪接畫面,用一個共同的“弧線”相連;似在說:一切運動、一切進取和退避,都是采用“弧線”的形式。在潛在內容上,《弧線》卻有一種疊加在一起的贊美和嘲諷:對其中展現(xiàn)的自然美是贊嘆的,對其中隱含的社會現(xiàn)象是嘲諷的。二、《感覺》簡析《感覺》是幾個大色塊的拼合,像一幅印象派畫,簡單,鮮明,強烈。讀者欣賞時,不必一一追究,“灰”,“紅”,“綠”三種顏色象征什么,主題又是什么。這首詩歸納不出主題思想,只給人一種印象。從詩名得知,詩中所攝取的畫面,可能是詩人瞬間的感覺:對單調的厭惡,對新美的歡悅。
第三節(jié)現(xiàn)實主義詩人雷抒雁一、詩人簡介:雷抒雁(1942—)陜西涇陽人。西北大學畢業(yè)后參軍,唱著兵歌長大。詩歌創(chuàng)作既有50、60年代的傳統(tǒng)影響,又有新時期詩歌的特點。二、主要詩文集:《小草在歌唱》、《云雀》、《春神》、《父母之河》等。三、政治抒情長詩《小草在歌唱》1.《小草在歌唱》發(fā)表于1979年,是雷抒雁的政治抒情詩的代表作。沿著《小草在歌唱》的創(chuàng)作路線,寫了一批政治抒情詩。2.雷抒雁還有一批哲理小詩。這些詩或取材自然景物,從抽象到抽象,《紅葉》、《雨后》;或落筆抽象命題,予以形象闡釋,如《生活》、《愛情》。四、《小草在歌唱》的思想意義.詩人以生長在烈士就義刑場上的“小草”這一形象貫穿全詩,從人民群眾這一視角去觀察和思考“四人幫”殺害張志新事件,抒發(fā)人民群眾郁積于心中的悲憤和表達人們對烈士的敬仰。詩人在詩中還坦承地揭示了自己從受騙到覺醒的心靈歷程,通過真誠嚴厲的自我譴責來烘托烈士的崇高形象,表達了一代人覺醒后反思和懺悔。五、《小草在歌唱》的藝術特點1.象征意義:“小草”一是象征張志新烈士;一是象征人民群眾。2.對比手法的運用:烈士與“我”進行對比3.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象征、比喻、對比、幻覺、排比等手法。第五章臺灣詩人余光中一、作者簡介生平:1928年陰歷9月9日生于南京??箲?zhàn)時期隨母親流亡于華東和西南一帶,1949年5月去香港,次年5月遷居臺灣,1952年在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yè),1958年赴美國愛荷華大學攻讀藝術碩士學位,后在臺灣省的幾所大學任教。1975年,離臺赴港,任香港中文大學聯(lián)合書院中文系主任,后返臺。創(chuàng)作:他的創(chuàng)作頗豐,有散文、評論、譯作、英文論著等,詩歌成就為最。他曾說“詩是我的妻子,散文是我的情人,評論和翻譯則是外遇!”二、《鄉(xiāng)愁》創(chuàng)作經過
詩人在60年代就就創(chuàng)作了不少懷鄉(xiāng)詩,如人們爭誦一時的“當我死時,葬我在黃河與長江之間,白發(fā)覆蓋著黑土,在最美最母親的國土”。《鄉(xiāng)愁》創(chuàng)作于70年代初。他說:“隨著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懷鄉(xiāng)之情便日重,在離開大陸整整20年的時候,我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一揮而就,僅用了20分鐘便寫出了《鄉(xiāng)愁》?!比?、《鄉(xiāng)愁》的構思特點:
鄉(xiāng)愁原本是一種非常抽象的情感,而詩要講究形象性,這首詩是怎樣把抽象的鄉(xiāng)愁形象化的?三、《鄉(xiāng)愁》的構思特點:詩人把鄉(xiāng)愁投射于“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具體可感的對象上,采用了詩歌創(chuàng)作中常用的一種構思技巧:托物寄情的象征手法的運用。四、
《鄉(xiāng)愁》的結構特點
時空交織的結構特點:這首詩是以時間的變化、推移來組織全詩的,全詩共四節(jié),對應的是四個人生階段: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啊、而現(xiàn)在。詩人為這四個人生階段分別找了一個最能表達鄉(xiāng)愁的對應物:小時候的郵票、長大后的船票、后來的墳墓、現(xiàn)在的海峽。那么,它們分別表達了怎樣的鄉(xiāng)愁呢?五、《鄉(xiāng)愁》的思想情感
“一枚”“一張”“一方”“一灣”四個數(shù)學量詞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四個形容詞都以一種看似輕描淡寫的方式,把鄉(xiāng)愁濃縮于四個面積小程度輕的對象之上,恰恰反襯出詩人內心深處濃烈的思鄉(xiāng)情感。六、詩歌所表現(xiàn)的“鄉(xiāng)愁”小時候母子分離對母親的思念,長大后夫妻分離對妻子的思念;后來母子死別再也無法溝通的思念;現(xiàn)在游子與大陸分離對故土的思念。這四節(jié)詩層層推進,由個人的故鄉(xiāng)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國之思。
七、《鄉(xiāng)愁》的意象
意象:是客觀物象經過創(chuàng)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是“以象寓意”的藝術形象。在意象的擷取和提煉上,余光中的《鄉(xiāng)愁》具有單純而豐富的美,它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了四個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四個意象正好成為各個不同時期同一感情的象征物。八、《鄉(xiāng)愁》的感情物化
全詩四小節(jié),按照“小時侯”、“長大后”、“后來呵”、“而現(xiàn)在”的時空順序來抒寫。在廣遠的時空中,詩人又提煉了四個特征鮮明的物象,即郵票、船票和海峽,用以來表達詩人戀國思鄉(xiāng)的思緒。這些思緒的對應物表達出了漂泊、隔離、絕望和望而不能歸的離愁別恨。九、《鄉(xiāng)愁》的涵義
《鄉(xiāng)愁》前三節(jié)以自己的成長經歷為內容,寫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家別離愁:少時出門求學戀母,成年后謀生在外念妻,后來陰陽兩隔思娘,寫盡生離死別之愁。最后一節(jié)擴大了鄉(xiāng)愁的表現(xiàn)范圍,羈旅孤島,游子望歸,這就代表了渴望海峽兩岸統(tǒng)一的整個中華民族的感情和愿望。十、《鄉(xiāng)愁》的思想意義《鄉(xiāng)愁》具有深廣的時代內容、鮮明的地域感和現(xiàn)實感。由于歷史原因,臺灣同胞長期不能與大陸同胞團聚。這是民族和臺灣同胞的悲劇。詩人在這首詩中,將個人的悲歡離合與對祖國的無限熱愛之情,融合在一起進行了表現(xiàn),寄寓了臺灣赤子綿長的思鄉(xiāng)愛國之情和希望祖國統(tǒng)一的殷切期望。十一、《鄉(xiāng)愁》的形式美
1.從形式上看,《鄉(xiāng)愁》是一首自由體詩,但每節(jié)都采用三、十、四、五字數(shù)均衡對稱的句式,從外形看,整齊中有參差之美。2.詩中“鄉(xiāng)愁”、“在這(外)頭”、“在那(里)頭”的四次重復,再加之“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等疊詞在同一位置上的巧妙運用,使使得全詩低回往復,如怨如訴,恰似一支哀婉的樂曲,撩人情思。詩歌具有了和音樂美和節(jié)奏美。3.口語與經過錘煉的典雅語言的統(tǒng)一。第三講
中國當代散文第一章:中國當代散文史概述第一節(jié):50、60年代散文概述一、分期與特點:1.1949—1956年,紀實散文和敘事散文。2.1956—1966年,抒情散文、報告文學和雜文。第一節(jié):50、60年代散文概述
二、教訓:(1)由于長期“左”的思想束縛,十分自由的散文變得不自由。(2)散文書寫真情實感的美學原則。第一節(jié):新時期散文概述
一、80年代散文的分期與特點:1.散文創(chuàng)作中找回了失落的文體精神;2.散文本體意識的覺醒。3.代表作巴金的《隨想錄》、楊絳的《干校六記》等。第一節(jié):新時期散文概述二、90年代散文的特點:“散文熱”:(1)汪曾祺、張中行為代表的文人散文;(2)余秋雨為代表的文化散文(3)季羨林、金克木為代表的學者散文(4)張承志、韓少功為代表的人文關懷的散文(5)素素、黃愛東西等為代表的小女人散文(6)王小波等人散文也受到了重視第二章楊朔的《雪浪花》一、楊朔生平、創(chuàng)作楊朔,原名楊毓,少年時十分刻苦好學,堅持自學國文和英語,還學過古體詩歌的寫作。1931年之后,東北三省淪陷,在日本侵略者的鐵蹄底下生活了幾年。1936年南下,決心用筆加入反抗侵略者的行列。1937年初到了上海,“七七事變”之后,他先奔赴武漢,后來又轉道延安,1938年春還親自到山西抗日前線采訪。1939年到達重慶,參加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xié)會組織的作家訪問團,先到華北訪問,后來又隨八路軍轉戰(zhàn)山西、河北等地。1942年第二次來到延安,在中央黨校學習。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主要寫作通訊報道和報告文學。解放后,主要寫作抒情散文。代表作品有《香山紅葉》、《海市》、《荔枝蜜》、《茶花賦》、《雪浪花》、《畫山繡水》、《埃及燈》、《金字塔夜月》等
二、楊朔散文“詩化”的特點
1.楊朔散文詩化理論:我在寫每篇文章時,“總要象寫詩那樣,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字句,然后寫成文章”?!蔽宜貋硐矚g讀散文,常覺得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詩”。2.楊朔散文具有詩的意境、詩的結構、詩的語言。三、“楊朔散文模式”1.構思上寓大于小、寓遠于近;2.意境上比興取義、象征比附;3.結構上開頭設懸念、中間峰回路轉、卒章顯其志。(以寫景開篇,中間記事寫人,最后發(fā)表議論,點睛結尾;開頭往往欲揚先抑,中間出現(xiàn)明顯的轉折,而最后必然點題。)這些是楊朔散文的顯著特色。這些特色成為當時人所稱道、今人所詬病的“楊朔模式”。四、《雪浪花》內容簡析《雪浪花》是楊朔的散文名篇,也是非常具體地體現(xiàn)“楊朔散文模式”特點的一篇作品。四、《雪浪花》內容簡析1.散文開篇,即是寫景,寫海浪的壯觀:“瞧那茫茫無邊的大海上,滾滾滔滔,一浪高似一浪,撞到礁石上,唰地卷起幾丈高的雪浪花,猛力沖擊著海邊的礁石。”為全篇奠定一種壯闊的精神基調。四、《雪浪花》內容簡析2.接著寫海邊的姑娘在爭論,礁石硬得跟鐵差不多,是天生的,還是鑿成的,這才引出散文的主人公老泰山。老泰山說了一段意味深長的話:“是叫浪花咬的”,“別看浪花小,無數(shù)浪花集到一起,心齊,又有耐性,就是這樣咬啊咬的,咬上幾百年,幾千年,幾萬年,哪怕是鐵打的江山,也能叫它變個樣兒。”四、《雪浪花》內容簡析提醒注意:“是叫浪花咬的”這句話。這是全文的“文眼”。四、《雪浪花》內容簡析
3.中間:開始記事寫人,敘述了老泰山解放前受帝國主義欺負的經歷;解放后為建設社會主義新漁村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的精神。
4.文章結尾處:作者開始點睛,“我覺得老泰山恰似一點浪花,跟無數(shù)浪花集到一起,形成這個時代的大浪潮,激揚飛濺,早已把舊日的江山變了個樣兒,正在勤勤懇懇塑造著人民的江山?!保ㄕ諔_頭“是叫浪花咬的”這句話的深刻含義。)五、《雪浪花》“文眼”的
意義和作用1.《雪浪花》這篇散文所展現(xiàn)的意境畫面,是復雜繁多的:有礁石,有浪花;有茫茫的大海,有燦爛的晚霞;有如今的現(xiàn)實,有往昔的情景;有捕魚歸來的朗聲答話,有磨剪子時的絮絮交談;有人物自身的行動,有作者直接的感想。而意境的展現(xiàn)過程,又是起伏曲折的:時而浪花滾滾沖激著礁石,時而云霞片片鋪滿著天際;時而熱情贊頌老漁民的勤勞、質樸,時而憤恨斥責帝國主義的欺凌、訛詐。盡管如此復雜繁多、起伏曲折,讀者也并不感到難以理解。這是因為作者在創(chuàng)造意境時,注意了突出意境的“眼”。這個“眼”,就是老泰山一上場所回答的那一句話:“是叫浪花咬的”。五、《雪浪花》“文眼”的
意義和作用2.當我們讀到“是叫浪花咬的”這句話的時候,感到很新巧,引人注目。這一句話,字雖少,分量卻十分重,它向我們闡釋了開篇處背景描寫的深刻含意,它為篇末的點題埋下伏線,它又是老泰山(意境的中心構圖)這個感人形象高度濃縮的寫照。總之,有了這個藝術的“眼”,讀者通過它,才看到整個散文詩意的內涵;有了這個藝術的“眼”,形似散亂的背景、人物和作者的感想,才被集中地傳出“神”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六、《雪浪花》詩的意境1.這篇散文最大的特點是富于詩情畫意。作者從平凡的生活中捕捉富有詩意的題材。從極其平常的浪花發(fā)掘出深刻、新穎的寓意,又以浪花作比,“恰似一點浪花”的老泰山,便是一個新江山創(chuàng)造者的形象。作者追求詩情與畫意的有機結合,創(chuàng)造和諧、優(yōu)美的意境?!堆├嘶ā氛故玖艘环挥性娨獾娘L景畫,人與景融為一體,交相輝映,寄寓著深刻的含義:既象征著光芒四射的社會主義社會,又映現(xiàn)出精神矍鑠的老泰山形象。六、《雪浪花》詩的結構2.本文的又一特點是布局精巧嚴密。作者要贊美勞動人民,卻先寫浪花,由浪花引出老泰山。而寫老泰山,又先寫他對浪花的深刻見解,再寫他作為一個新江山建設者的行動,其中又引出一個雇驢的故事,使讀者了解他的過去,最后由一朵浪花引申到無數(shù)浪花,贊美了勞動人民的崇高品格。本文的又一特點是布局精巧嚴密。作者要贊美勞動人民,卻先寫浪花,由浪花引出老泰山。而寫老泰山,又先寫他對浪花的深刻見解,再寫他作為一個新江山建設者的行動,其中又引出一個雇驢的故事,使讀者了解他的過去,最后由一朵浪花引申到無數(shù)浪花,贊美了勞動人民的崇高品格。六、《雪浪花》詩的語言3.此外,這篇散文的語言也像詩一般,錘字煉句,富有韻味。第四章巴金的《懷念蕭珊》第一節(jié)巴金新時期的創(chuàng)作:《隨想錄》五集。著名作家柯靈說,這本《隨想錄》,是對“文化大革命”的總結。著名作家王西彥說:真誠在他的五本《隨想錄》里是最突出的。他是拿心與讀者交換心。一、《隨想錄》的文體特點《隨想錄》文體特殊,形式活潑。把它當散文讀,當議論文讀,當小品讀,當雜感讀……有的篇章還可當故事讀,當小說讀,都未嘗不可。而無論怎么讀,都無礙我們接受作者真誠的感情,從而獲得深刻教益。二、《隨想錄》的特點第一個特點是真誠,這是《隨想錄》最突出的特點。第二個特點是內省。第三個特點是控訴,也是最主要的內容。作者在控訴他憎恨的罪惡。三、《隨想錄》的最高藝術境界巴金在《隨想錄》中,不再受所謂“技巧”的束縛,他沒有時間也沒有必要去考慮用怎樣的技巧來表露自己心中的熱血與眼淚,充盈在他心中的熱的血,熱的淚,連著大街小巷的憂思,連著人生人世無數(shù)正直、善良心靈的話語,能夠沖破心靈之外的壓力,能夠沖破一切虛假的外殼,自由地流出來,就是勝利,就是成功。當自己抒寫的一切和自己的良知達到完全和諧的時候,藝術就成了良知的象征、良知的呼聲,此時的藝術就走向最高的境界,就天然地帶著美,天然地帶著一切迷人的原素第二節(jié)《懷念蕭珊》簡析一、《懷念蕭珊》文體:是一篇悼挽散文?!稇涯钍捝骸肥峭ㄟ^對逝者的回憶來寄托生者的哀思。二、《懷念蕭珊》的思想意義它是巴金對亡妻真摯而深沉的懷念,飽含了作者對給蕭珊帶來不幸的罪惡勢力的無比仇恨。是一篇充滿情感力量的佳作。二、《懷念蕭珊》的思想意義巴金滿懷深情地訴說著蕭珊生前的一切,訴說著他們相濡以沫的最后時光。文章開頭,寫到蕭珊不該死,不想死,也不能死,但竟然死了?!耙痪湓捠俏疫B累了她,是我害了她。”以沉重的心情點明了蕭珊的死因。二、《懷念蕭珊》的思想意義因為“四人幫”的倒行逆施,才造成迫害無辜的慘劇,也是“四人幫”株連九族的封建法西斯暴行,才使清白者受到不白之冤。像蕭珊這樣溫柔善良的弱女子尚且遭此荼毒,足見“四人幫”罪孽之深重,從而更深刻地激勵人們對“文化大革命”的徹底否定。三、《懷念蕭珊》的藝術特點《懷念蕭珊》寓理于情,情理并重,虛實并舉,輕重相宜卻是其它挽悼文所欠缺的。文章并不止于簡單的對人物形象的復制,而是常常在敘事描寫之中,夾以精辟的議論,或尖銳的批判,或憤怒的指斥,或提出發(fā)人深思的問題,以深化思想內涵。
第三節(jié)巴金《思路》的寓意《思路》這篇作品別有寓意,是《隨想錄·真話集》中很值得深入品味的一篇散文。文章分兩章。第一章主要敘述了作家在經歷浩劫、步入暮年之后,深刻地意識到思想不能像風車一樣,“風一吹風車就不能不動”。善于總結歷史經驗,從極為普通平淡的世相中,發(fā)掘出看似平凡卻并不普通的道理,正是巴金的高屋建瓴之處。第三節(jié)巴金《思路》的寓意第二章以岳飛之死并非秦檜一人所為,而是有秦檜背后強大權力——宋高宗的指使這一歷史事實,影射了六七十年代,在中國為什么會發(fā)生這樣一場歷史慘劇,而要想了解歷史事實的真相,杜絕歷史悲劇的重演,就要“用自己的腦子思考,越過種種的障礙,順著自己的思路前進,很自然地得到了應有結論?!钡谌?jié)《思路》的成功之處《思路》由于緊緊圍繞著歷史生活中的重大問題進行思考,因而在他筆下表現(xiàn)出來的社會內容,既獲得了有縱深度的歷史感,又富有很強烈的現(xiàn)實教育意義。所見者大,所寫者深,這恐怕就是《思路》的成功之處了。第五章余秋雨的《風雨天一閣》
第一節(jié)作者簡介:一、余秋雨(1946~),浙江馀姚人,上海戲劇學院教授,大陸著名美學家和作家,并曾獲“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的稱號。事實上,要談論余秋雨在中國文化界的地位,真是談何容易。這位以《文化苦旅》和《山居筆記》聞名的中國美學家,有評論家譽之為左手寫散文,不落其淺薄,右手撰述藝術理論,也不失其艱澀難明。第二節(jié)“文化散文”一、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創(chuàng)作:
《文化苦旅》、《山居筆記》、《秋雨散文》,引起廣泛影響。作者在反顧中詢問中國文化的來路,在解讀歷史中確立當代人的精神標高。二、《文化苦旅》與《山居筆記》
簡介1.《文化苦旅》與《山居筆記》是作者所作的歷史之旅成果,他借助于敘寫對象,或以敘寫對象作為載體,對中國文化進行訪問、探詢。
二、《文化苦旅》2.《文化苦旅》這個擁有雙重內含象征意義的書名,一方面指整個中國文化史的悲壯歷程,民族文化精英們差不多都是背著沉重的十字架去創(chuàng)造的,它的衰落和遺忘更是悲劇性的;另一方面是指作家心路歷程的舉步維艱,作家太熱愛我們民族文化藝術的輝煌業(yè)績了,他對它們興衰存亡歷史規(guī)律的探尋,同樣地也是背負著時代沉重的十字架的,牢愁郁勃,浩然爾哀。三、《山居筆記》《山居筆記》一書的寫作,始于一九九二年,成于一九九四年,歷時兩年有余。在總體計劃上,這本書是我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訪中華文明的第二階段記述。第一階段的記述是《文化苦旅》,那本書中的我,背負著生命的困惑,去尋找一個個文化遺跡和文化現(xiàn)場,然后把自己的驚訝和感動告訴讀者。但是等到走完寫完,發(fā)覺還有不少超越具體遺跡的整體性難題需要繼續(xù)探訪。這便構成了《山居筆記》的基本內容。
三、余秋雨的文化話語余秋雨創(chuàng)造了一系列他自己的話語。而這一切,正是情感和智性在文化歷史的沉思的結晶。在余秋雨心目中有一種文化中心主義的詩學,文化就是生命,生命就是哲理的詩學。他的一切獨創(chuàng)的話語實際上是以文化、個體生命為本體的話語。第二節(jié)《風雨天一閣》簡析
《風雨天一閣》是余秋雨散文的長篇力作?!讹L雨天一閣》追敘了“天一閣”悲愴的藏書歷史,歌頌了范欽及其后人可貴的文化良知。文題以“風雨”飾“天一閣”,敷設了全文的色調,結構了全文的材料,隱喻了全文的主旨。二、《風雨天一閣》內容簡析《風雨天一閣》全文分為六部分一、“天一閣”的得名。二、“天一閣”已成為一種文化奇跡。三、“天一閣”建造者范欽及與其它藏書家的對比。四、“天一閣”傳承的歷史使命。五、“天一閣”的遭受的厄運。六、“天一閣”的現(xiàn)實意義。(天一閣是“古典文化事業(yè)”的象征。)三、《風雨天一閣》的幾種筆法1.開頭,作者在高屋建瓴闡述文化傳承需要的人格特征之后,用較強的現(xiàn)場說故事的方式讓范欽出場。
緊接著,用“現(xiàn)代進行時態(tài)”來描述“過去完成時態(tài)”的歷史,使人物和事件極具現(xiàn)場戲劇感。這是作者的第一種筆法。
2.其后,作者筆鋒一轉,自然地將自己近年關注的“健全人格的文化良知”命題納入文中給予闡述,然后再用范欽的“頂撞皇親”、“嚴嵩不敢加害”等軼事作為佐證。適時介入所描寫的事件之中進行評述,這是作者的第二種筆法。3.博引及聯(lián)想式的評述,是作者的第三種筆法。四、《風雨天一閣》的意義文章的尾聲部分,通過作者的議論,將天一閣具象提升為“古典文化事業(yè)”的象征,而它建造、傳承的過程中所遭逢到的種種坎坷和問題,也就是“古老文化”產生、承繼過程的種種坎坷和問題了。這樣說來,文章的主旨就不僅是一座文化遺跡和與之相關的人了,其實可看成作者本人對歷史文化的說法。第四講中國當代戲劇第一章當代戲劇概述第一節(jié)50、60年代的戲劇概述一、分期:分為三個時期1.1949—1957年;2.1958—1976年;3.1977—第一章當代戲劇概述
第二節(jié)50、60年代的戲劇特點:一、當代戲劇的改革。改革的方針:“百花齊放、推陳出新”;二、當代戲劇的新變?!暗谒姆N劇本”和“歷史話劇”的出現(xiàn)。三、當代戲劇的發(fā)展。“新歌劇”的出現(xiàn)。第一章當代戲劇概述
第三節(jié)新時期的戲劇概述一、80年代戲劇的分期:1.1977—1979年;現(xiàn)實主義戲劇傳統(tǒng)的恢復2.1980—1985年;開始借鑒西方現(xiàn)代派戲劇3.1986—1989年;“小劇場”運動引人矚目。第二章老舍的《茶館》第一節(jié)
老舍建國后的戲劇創(chuàng)作:《方珍珠》、《龍須溝》、《春華秋實》、《女店員》、《全家福》等20多個劇本。老舍被譽為“人民藝術家”。第二章老舍的《茶館》第二節(jié)《茶館》一、《茶館》的成就:《茶館》是老舍新中國成立后戲劇創(chuàng)作的精品,它不僅是老舍戲劇代表作,也是當代戲劇的經典之作,同時也是北京人藝演劇藝術的卓越代表?!恫桊^》的三度公演,得到國內外輿論的一致好評,公認《茶館》是中國話劇史上的“扛鼎之作”。第二節(jié)《茶館》簡析二、《茶館》三幕劇反映了三個時代1.第一幕:戊戌變法失敗后的清末社會。2.第一幕:辛亥革命失敗后軍閥混戰(zhàn)時期。3.第三幕:抗戰(zhàn)勝利后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第二節(jié)《茶館》簡析三、《茶館》的主題:老舍為《茶館》確立了一個嚴肅而重大的主題:“葬送三個時代”。其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揭示從戊戌變法、軍閥混戰(zhàn)到解放前夕三個時代將近半個世紀的社會生活;二是鮮明地表現(xiàn)出作者的傾向和理想,使人們有認識舊社會的黑暗腐朽,進而去追求新的生活,熱愛新的社會制度。四、《茶館》的人物形象
1.王利發(fā):是裕泰茶館的掌柜。是一個處于社會底層的想通過不斷改良而活下去的順民形象。其性格特征是精明能干,又圓滑世故,雖有點自私,但還善良熱情。經濟地位決定了他為人處世謹小慎微、安分守己、曲意逢迎、逆來順受,并趕時髦、追潮流,對茶館的經營進行了不斷地改良。但最后在國民黨接收北京時,茶館被征做情報處,他上吊自殺。其悲劇說明:黑暗的舊中國委曲求全、不斷進行改良的老好人也是沒有出路的。四、《茶館》的人物形象
2.秦仲義:是裕泰茶館的房東,是應維新變法而產生的一個民族資本家。他的性格特征是年輕有為、血氣方剛、想實業(yè)救國。但他慘淡經營了幾十年的工廠先被日寇合并,后又被國民黨沒收而炸毀。他變得一無所以有。這個形象說明:在舊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想走失業(yè)救國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四、
《茶館》人物形象分析3.常四爺:是具有反抗性格的旗人形象。他的性格特征是有愛國心、有正義感、有反抗性、有自食其力的精神。他一輩子不服軟,但最后一事無成,成了一個孤苦伶仃的老人。這個具有中國傳統(tǒng)反抗性格的典型人物說明:在舊社會走個人反抗斗爭的道路也是行不通的。五、《茶館》的藝術特色
1.《茶館》獨特的藝術構思。(1)使用了“反描法”。(2)使用“側面透露法”。(3)采用了“人像展覽式”五、《茶館》的藝術特色
2.《茶館》在藝術結構上采用了縱橫交錯、虛實結合的坐標式結構。(1)“史”與“象”的結合;(2)“虛”與“實”的結合;(3)廣度與深度的結合。五、《茶館》的藝術特色
3.人物刻畫的特點。(1)單純個性化語言來刻畫人物;(2)動作性語言來刻畫人物;(3)在矛盾沖突中來刻畫人物;(4)精心選擇人物的閃光點來刻畫人物。第三章《關漢卿》及其他歷史?。裕┑谝还?jié):田漢的《關漢卿》1.《關漢卿》最早發(fā)表于《劇本》1958年第5期。它是田漢受世界和平理事會紀念世界文化名人關漢卿創(chuàng)作七百年的推動所作,被評論界認為達到了他戲劇創(chuàng)作的最高成就。歐陽予倩就稱之為“到現(xiàn)在為止,田漢創(chuàng)作中最好的一個”,曹禺則說“我感到這個劇本凝聚了田漢同志一生的經驗和感情……是他眾多好劇本中的瑰寶”。確實,不管是從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劇本的沖突設置和結構,還是藝術上濃厚的民族風格來看,《關漢卿》都堪稱戲劇中的精品。第三章《關漢卿》及其他歷史劇(略)2.全劇最大的成功,無疑在于關漢卿這一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劇中的關漢卿,不僅因田漢對于歷史人物的深入發(fā)掘而有新的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而且是田漢對于知識分子理想人格的想象與表達。這種表達,是借助情節(jié)、場面設置和眾多人物形象的設計來達成的。作為一個富有良知的藝術家,關漢卿性格的核心是富于“為民請命”的使命感,以及“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氣節(jié)。第三章田漢的歷史劇《關漢卿》(略)3.在《關漢卿》的戲劇結構中,戲中戲是一特色。《關漢卿》劇作中穿插了《竇娥冤》一劇的寫作、演出和因此而來的不幸遭遇。這種藝術構思是新穎而深刻的。關漢卿一生共寫了18部戲,《竇娥冤》被公認為是成就最高的,是關氏全部創(chuàng)作的靈之所在?!陡]娥冤》流傳幾百年,被改編成多種戲劇形式。以《竇娥冤》的寫作概括關漢卿的一生生活和性格精神是十分適當?shù)?。戲中戲的巧妙構思,既提高了劇作的思想性,同時也豐富了劇作的藝術性。情節(jié)曲折多變,形式多樣,虛實結合,使戲劇更富傳奇意味。第四章高行漸的《絕對信號》
第一節(jié)作者簡介:高行?。?940——)生于江西贛州,1962年北京外國語學院法語系畢業(yè),先后作過翻譯、中學教師,1975年調《中國建設》雜志社任法文組組長,1977年調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對外聯(lián)絡委員會工作。1979年發(fā)表中篇小說《寒夜的星辰》等。1981年出版論著《現(xiàn)代小說技巧初探》,引起反響,同年調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任專職編劇。由他執(zhí)筆的《絕對信號》上演后,引起廣泛關注。此后,高行健陸續(xù)發(fā)表劇作有《車站》、《現(xiàn)代折子戲》、《野人》、《彼岸》等。1985年出版有《高行健戲劇集》(群眾出版社)。第二節(jié)《絕對信號》簡析一、《絕對信號》簡介:(1982)是一出無場次話劇。劇情發(fā)生在一列貨運列車的守車上。貨場當臨時工的黑子為籌結婚款,答應了車匪幫同作案的要求,黑子借與見習車長小號的同學關系將車匪帶上了車,黑子的愛人蜜蜂因為誤了養(yǎng)蜂車,也來搭車。在愛人蜜蜂和同學小號的面前,黑子內心展開了激烈的交鋒,情感在邪惡與理智間掙扎。老車長及時發(fā)現(xiàn)了車匪的企圖,發(fā)出了絕對信號。在車匪欲行兇的危急時刻,黑子終于醒悟,用匕首刺殺了車匪,自己也受了傷。第二節(jié)《絕對信號》簡析2.《絕對信號》的藝術特點:卻無意在戲劇沖突上多做文章,它著意的是展示情境演變過程,劇作通過打破現(xiàn)實生活的邏輯,將正在發(fā)生的事件與黑子、蜜蜂、小號的回憶、想象有機地交織穿插,構成情境的演變過程。劇作以小劇場方式上演,在現(xiàn)代化的聲光設備的支持下,將人物的內心世界、心理時空具象化地表現(xiàn)于舞臺上,極大地拓展了戲劇的舞臺時空。同時,突破了第四堵墻,加強了劇中人與觀眾的直接交流。該劇以其小劇場的新穎的演出方式,和劇作結構、舞臺形象別具匠心的藝術構思使人矚目。劇作在北京公演時,創(chuàng)下了百場爆滿的記錄。第三節(jié)《車站》
簡析一、《車站》簡介:《車站》(載《十月》1983年第3期)是一部無場次多聲部生活抒情喜?。ā盾囌尽分械娜寺曉玫搅似邆€聲部),它致力于獨特戲劇情境的呈現(xiàn)。第三節(jié)《車站》
簡析二、荒誕手法的運用:在城郊一個公共汽車站,不同年齡、不同身份的人為了不同的目的乘車進城去:為了趕一局棋,為了約會,為了報考大學,為了喝酸牛奶,為了回家,為了赴宴,為了趕木工活……,“公共汽車”是等車的人們的唯一的希望,等車的為了排隊次序而爭論,然而沒有一輛汽車靠站,人們抱怨、詛咒,但仍然懷著希望在等待。他們是普通人,為了漫無期限的等待而消耗著生命。一年、五年……,在時間的迅速流駛中,劇作從生活的現(xiàn)實逐漸進入抽象的境界,最終達到荒誕。第三節(jié)《車站》
簡析三、象征手法的運用:人們要等的始終沒有來的那輛公共汽車顯然是一個象征,將生活的不合理、不公正乃至生活的荒誕性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俺聊娜恕奔耐辛俗髡叩南M核吹杰嚥煌:缶鸵闳粵Q然地扛起行李悄悄離去了,他象征著感應時代的召喚,爭取時間,認真進取的人。劇中多次出現(xiàn)了“沉默的人”的主題音樂。第五章馬森的《花與劍》
第一節(jié)作者簡介馬森(1932—),山東人。長期任教于歐美各國與臺灣,是在寫實主義、象征主義、表現(xiàn)主義和荒謬劇的多種影響下進行戲劇創(chuàng)作的。1967年寫作戲劇《蒼蠅與蚊子》和《一碗涼粥》,70年代在臺灣報刊上陸續(xù)發(fā)表劇作《獅子》、《弱者》、《蛙戲》、《野鵓鴿》、《朝圣者》和《在大蟒的肚子里》,1978年與《花與劍》一并結集為《馬森獨幕劇集》。1996年又加上《腳色》、《進城》結集為《腳色》。馬森是當代臺灣一位知名作家、戲劇理論家、劇作家。
第二節(jié)
《花與劍》簡析一、《花與創(chuàng)》的象征意義:
《花與創(chuàng)》是馬森戲劇中富哲理意味的劇作,花象征著愛,劍象征著恨。父親一手拿花,一手執(zhí)劍,象征愛和恨與生命同在,同為一體的兩面。父親與母親既彼此相愛又充滿仇恨,一直生活在無休止的相互依戀又相互折磨的狀態(tài)中,當父親將愛的鮮花獻給母親時,他也注定要將仇恨的劍刺向所愛人的胸膛,而自己也與之同歸于盡。劇作家為解讀《花與劍》說:“我有一個構想,對于善與惡,是與非,愛與恨,可能認為它們是一事兩面,而不認為它們是絕對對立的?!钡诙?jié)
《花與劍》簡析二、《花與劍》的母題:《花與劍》以尋父表現(xiàn)馬森戲劇現(xiàn)代孤絕的母題:只身漂泊漫游的兒子在一種無以名狀的沖動驅使下回到故鄉(xiāng),來到父親的墓前追溯他生命的淵源,他對母親說:“我必須弄清楚誰是我的父親?我的父親做過什么?然后我才能知道我是誰?我能做些什么?”尋找父親,意味著尋根、尋背景、尋偶像、尋上帝,尋理性。這是漂泊游子尋找出生地的鄉(xiāng)愁,是醒來不知走向何方的人的迷茫。同時,也是人在迷茫中自我定位和自我確認的努力,是人在孤絕中期盼溝通、期盼依托的張望,也是人在迷途中振作前行尋找出路的探索。第二節(jié)
《花與劍》簡析三、《花與劍》的人物:劇中的人物有五個人,父、母、朋友、甚至鬼都是由一個演員扮演,可男可女,當母親問及兒子在遇到丘麗葉和丘立安這兩個兄妹,兒子可嫁可娶,表現(xiàn)出人物性別的兼容性,這比社會符號的模糊更具有深層的意義,同時也在舞臺上表現(xiàn)了人物的多面性和時空的流動感。第二節(jié)
《花與劍》簡析四、《花與劍》的思想內涵:該劇以象征兼表現(xiàn)主義的手法,呈現(xiàn)了復雜的人際關系。浪跡天涯的“兒子”由于聽從冥冥之中的召喚,回到了埋葬其父親的地方。然而,他不僅一無所獲,還由于幾個鬼魂的輪番出場,講述其不同的死因和各自的恩怨,而使“兒子”變得茫然失措,迷失了方向?!痘ㄅc劍》以隱喻的方式包容了現(xiàn)代中國人失卻傳統(tǒng)之根的彷徨失措,以及在虛偽冷漠的社會中徒勞無益地尋找自我的精神悲劇。第二節(jié)
《花與劍》簡析
五、《花與劍》所反映的問題:馬森戲劇的“根本問題”概括起來有:“我是誰?”“爸爸在哪兒?”因為“水有源,樹有根,如果我不知道我父親,我實在無法生活?!薄拔冶仨毰逭l是我的父親?我的父親做過什么?然后我才能知道我是誰?我能做些什么?”……在這樣一個層面上,馬森戲劇的生命哲學便呈現(xiàn)出矛盾狀態(tài):一方面感到“為人的寂寞”,對現(xiàn)存價值的懷疑和對理性的困惑,流露著悲涼悲觀悲愴;另一方面又產生“需人了解的欲求”和與人溝通的愿望,“盡可以任性道出一己的心聲”。第二節(jié)
《花與劍》簡析六、《花與劍》的藝術手法:我所采用的戲劇表達方式與所表達的內容,不是傳統(tǒng)的,既不是西方的傳統(tǒng),更不是中國的傳統(tǒng),然而卻受著西方現(xiàn)代劇與中國現(xiàn)代人的心態(tài)的雙重支持。換一句話說,在形式方面接受了西方現(xiàn)代劇的影響,在內容方面表達的則是中國現(xiàn)代人的心態(tài)。第五講中國當代小說第一章50、60年代的小說概述第一節(jié)50、60年代特點:一、革命歷史題材;二、農村生活題材;三、激進時期的邊緣文學;四、青春寫作。第一章“革命歷史題材小說”
第一節(jié)“革命歷史題材小說”一、“革命歷史題材小說”的命名,最早是由現(xiàn)居香港的學者黃子平提出的。是對中國大陸20世紀——70年代一大批作品的文學史命名。在這一時期,革命歷史主要指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斗爭?!案锩鼩v史題材小說”,就是指描寫這段歷史的小說。它主要講述革命的起源神話、英雄傳奇、革命的艱難曲折的過程以及最終的勝利。第一章“革命歷史題材小說”
二、革命歷史題材小說的特點:1.宏大的敘事傾向:“革命歷史題材小說”講述革命歷史起源的故事。2.史詩般的規(guī)模:革命歷史小說的作者,多是他們所描寫的故事的親歷者,在具體的寫作中,將有影響的歷史人物和事件在小說中予以表現(xiàn)。3.新英雄人物形象的出現(xiàn):革命歷史小說中塑造出了一系列新的英雄人物形象,這些英雄人物的言行和思想品質,既促進了群眾對革命英雄的了解,也成為群眾尋找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信念可資借鑒的依據(jù),并且給群眾提供了新的仿效的榜樣。第三章英雄史詩《紅旗譜》一、作者簡介:梁斌(1914——1996),當代作家,原名梁維周。1930年入保定省立第二師范學校,投入抗日愛國的學潮斗爭,這對他的生活和創(chuàng)作有很大影響。1933年到北平,1935年發(fā)表了第一篇小說《夜之交流》,1937年發(fā)表了《三個布爾什維克的爸爸》(后擴展為中篇小說《父親》),劇本《千里堤》《》等。這些作品中開始出現(xiàn)了《紅旗譜》中的人物。1955年開始創(chuàng)作《紅旗譜》,后被改編為話劇和電影,并譯成外文出版。1963年出版了第二部《播火記》,1983年出版了第三部《風煙圖》,還出版了長篇小說《翻身記事》,作品集《筆耕余錄》以及《春潮集》、《一個小說家的自述》(自傳)等。二、《紅旗譜》的情節(jié)格局二、故事梗概《紅旗譜》情節(jié)可概括為幾個格局:序幕:朱老鞏大鬧柳樹林開端:朱老忠、嚴志和邂逅相逢鋪墊:朱老明三告馮蘭池、脯紅鳥風波起禍端朱老忠文武復仇記轉折:運濤南下革命被捕插曲:張嘉慶領導秋收起義高潮:農民反割頭稅斗爭、保定第二師范學潮尾聲:朱老忠劫獄救出張嘉慶三、《紅旗譜》的主題《紅旗譜》從新的歷史高度,深刻地概括了新民主革命時期中國農民的歷史命運。小說以朱老忠、嚴志和兩家三代人的歷史和馮蘭池一家兩代人的歷史為主線,揭示出農民階級同反動統(tǒng)治階級以及日本帝國主義的尖銳對立,農民同黨領導的民主革命的關系,再現(xiàn)了中國農民走向革命的歷程。小說通過三代農民生活道路的深刻描繪,概括了中國農民的苦難史、斗爭史、革命史,展現(xiàn)了大革命至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歷史圖景。四、《紅旗譜》人物形象分析(一)朱老忠是一個融合階級性、時代性和民族性的農民英雄典型形象。朱老忠是《紅旗譜》的主人公,他生活在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他的一生橫跨新舊兩個時代。因此,在他的身上既有舊時代農民英雄的叛逆血液,又有新時代無產階級的先進革命理論和和斗爭精神。他是在革命的實踐中逐漸成熟起來的農民英雄,具有新時代那么英雄的鮮明性格特征。四、《紅旗譜》人物形象分析首先,朱老忠具有強烈的階級愛增情感和堅定的立場,具有堅韌頑強的斗爭精神,且他膽略過人。其次,朱老忠具有強烈的階級愛增情感和堅定的立場,具有堅韌頑強的斗爭精神,且他膽略過人。再次,朱老忠具有強烈的階級愛增情感和堅定的立場,具有堅韌頑強的斗爭精神,且他膽略過人。四、《紅旗譜》人物形象分析朱老忠形象的典型意義:朱老忠的形象有力地概括了中國農民由自發(fā)反抗走向有組織斗爭的歷史過程,他是三十年代農民農民英雄的典型形象。五、《紅旗譜》的民族風格1.從主題思想和人物性格來看,《紅旗譜》描寫了中國新民主主義時期農民的革命斗爭,他們的斗爭道路、斗爭方式,無不表現(xiàn)出鮮明的民族特色。2.小說的民族風格,表現(xiàn)在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上。五、《紅旗譜》的民族風格3.小說在藝術形式和表現(xiàn)手法上,梁斌采用了一種“比西洋小說略粗一些,比中國古典小說要細一些的寫法”。(1)構布局上,小說采用了相對集中的短章節(jié)結構的手法,組織故事、安排人物,使全書的故事連貫,主干突出,層次分明(2)在表現(xiàn)手法上,作者繼承了中國古典小說,重于通過人物的行動描寫人物性格的寫法,也吸取了外國小說通過人物心理描寫來刻畫人物性格的長處。
五、《紅旗譜》的民族風格4.從語言上看,小說的語言樸實、通俗、生動、渾厚。作者寫景敘事干凈利落,十分口語化;刻畫人物的語言簡潔有力。富有個性化。第四章楊沫的成長小說《青春之歌》一、楊沫簡介:楊沫(1941——1995),原名楊成業(yè),1941年生于北平一個沒落官僚地主家庭。1928年考入北平西山溫泉女子中學讀書,后來因家庭破產而失學,曾經當過小學教員、書店店員。曾在北京大學旁聽,并開始接觸進步思想,逐步參加了革命活動。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楊沫在北京市婦聯(lián)任宣傳部長,業(yè)余時間從事寫作,1951年開始寫作《青春之歌》,1957年完成,1963年開始成為專業(yè)作家。后創(chuàng)作了《青春之歌》的續(xù)集《芳菲之歌》和《英華之歌》。二、《青春之歌》故事梗概
《青春之歌》的故事格局:林道靜通過四次“出走”,兩次思想上的“決裂”,完成了由小資產階級向無產階級先鋒戰(zhàn)士轉變的過程。二、《青春之歌》故事梗概1.北平—北戴河楊莊(第一次)反抗封建家庭的包辦婚姻,只身離家出走,想過自己養(yǎng)活自己的獨立的生活。2.楊莊—北平(第二次)不滿反動校長的思想束縛,毅然辭職出走,回到北平,尋傳單宣傳革命而被捕入獄,求獨立而自由的生活。3.北平—河北省定縣宋莊(第三次)因張貼傳單宣傳革命而被捕入獄,被保釋出獄后,到宋莊小學教書。4.宋莊—北平(第四次)在黨組織的領導下,因宣傳、組織農民反抗封建地主的斗爭,被反動當局發(fā)現(xiàn),又返回到北平。三、《青春之歌》的取材等問題1.從取材上來說,《青春之歌》帶有自傳的性質。
2.從文體上來說,《青春之歌》是一部典型的成長小說?,F(xiàn)代小說理論將以啟蒙時代的歌德為代表的“成長小說”視為現(xiàn)代小說的開端。成長小說:在成長小說中,主人公的性格發(fā)展—“成長”成為小說的主要線索,這里的“成長”與進步同義,是一個帶有鮮明的目的論色彩的現(xiàn)代性概念,“成長”不是生理學意義上的長大,而是在線性歷史中,從某個設定歷史點向某個理性方向的發(fā)展。四、林道靜形象分析
《青春之歌》這部小說中,主人公林道靜的成長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林道靜由反抗封建家庭的包辦婚姻出走,到獨立謀生的幻想破滅后投海自殺,被北大學生余永澤搭救,并相愛而同居,是她成長的第一個階段。2.林道靜在與余永澤最終決裂,構成了林道靜成長的第二個階段,即中國革命知識分子接受馬克思主義,向往革命人生的階段。3.第三個階段,即知識青年將革命的理論與中國的實踐相結合,在偉大的人民革命斗爭中成長的階段。
四、林道靜形象分析林道靜形象的典型意義:資產階級或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歷艱苦的思想改造,從個人主義到集體主義,從個人英雄式的幻想,到參加階級解放的集體斗爭,她的生命的價值才能得到真正的實現(xiàn)。五、《青春之歌》創(chuàng)作成功的原因《青春之歌》的成功在于:作者將作為知識分子的自我的人生經驗,個人的成長經歷,以革命現(xiàn)實主義的典型化方法織入到了中國革命知識分子如何由“小資產階級”成長為無產階級先鋒戰(zhàn)士的宏大敘事之中;其織入方式主要是將最具個人化氣質的愛情敘事與政治敘事進行巧妙的縫合,在經驗與超經驗之間建立暗喻轉換的關系,使知識女性林道靜的愛情經驗與革命知識分子的成長歷程統(tǒng)一起來。介紹一位國學大師張中行
張中行與季羨林、金克木兩人并稱“未名湖畔三雅士。張中行1909年出生于河北省香河縣的一個農民家庭,1935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后在中學和大學任教。他一生著述頗豐,有《負暄瑣話》、《負暄續(xù)話》等。張中行研究國學、邏輯學、哲學。熟人評價他是心地善良,有長者風范。張中行一生清貧??衫先藢Υ藚s從未有怨言,甚至還為自己的住所起了個雅號叫“都市柴門”,安于在柴門內做他的布衣學者。2006年02月25日逝世,終年98歲。
”學者散文家張中行此圖為張中行夫婦
張中行與楊沫交往始末名人軼事:張中行1931年與楊沫相識,在他的回憶里,楊沫當時“十七歲,中等身材,不胖而偏于豐滿,眼睛明亮有神。言談舉止都清爽,有理想,不世俗,也像是富于感情的”。楊沫因為反對包辦婚姻謀自立,托人請張中行幫忙,到了香河縣立小學教書。之后二人鴻雁往來,1932年春,楊沫和張中行同居在北京沙灘大豐公寓。這是張中行彌足珍戀的一段生活。1936年,張中行向楊沫提出分手,而楊沫也“面色木然”地應允了,兩人情分畫上句號。上世紀50年代,楊沫出版了長篇小說《青春之歌》,許多人認為其中丑化的余永澤就是張中行,張中行總是講自己“沒有在意”保持沉默。楊沫去世后,她的子女曾經請張中行來參加遺體告別儀式,卻遭到張中行的拒絕,“是她不再是,或早已不再是昔日的她。”在張中行的心中僅存的美好片段也終究破滅了。第五章曲波的革命英雄傳奇
《林海雪原》一、作家簡介曲波,1923年出生于山東黃縣。少時由于家貧,只讀書到小學六年級就輟學在家,除打柴干農活外,就是到武術館習武。武術館的人們在習武之余,喜歡聚在一起談古論今。曲波受其影響很大,并讀了許多古典小說。1938年,15歲的曲波參加了八路軍。1946年,曲波帶領一支小分隊,深入林海雪原進行剿匪戰(zhàn)斗,立下了不小的戰(zhàn)功。1950年專業(yè)到地方工作,在大型工廠里任黨委書記,。當他對工人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時,經常給工人講他在剿匪戰(zhàn)斗中的故事,特別是他的戰(zhàn)友楊子榮的故事,他發(fā)現(xiàn)工人們因此受到了形象生動的教育,效果相當好,于是,他下決心要將這些經力寫成一部長篇小說,將戰(zhàn)友的事跡傳變大江南北。第五章曲波的革命英雄傳奇
《林海雪原》一、作家簡介1957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了長篇小說《林海雪原》,小說一出版,就引起了很大轟動,并被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將小說中最精彩的部分改編成話劇《智取威虎山》上演,受到觀眾的熱列歡迎?!读趾Q┰肥乔ǖ牡谝徊块L篇小說,也是他的成名作。1959年先后完成了《山呼海笑》和《橋龍飆》兩部長篇小說的初稿,分別于1977年和1979年正式出版。80年代,他還寫了一部反映抗戰(zhàn)時期火線辦醫(yī)院的長篇小說《戎萼碑》
二、《林海雪原》故事梗概《林海雪原》中的四個戰(zhàn)役:
1.奇襲奶頭山
2.智取威虎山
3.綏芬草原大周旋
4.大戰(zhàn)四方臺三《林海雪原》最突出的特點《林海雪原》的通俗性特點:《林海雪原》在當時能夠取得轟動和成功,主要是由于它的“通俗性”,即作品在保證其方向和主題思想正確性的前提下,而小說吸引讀者的確是它與通俗小說相通的一面。四、小說人物塑造的特點1.少劍波:小說的主人公少劍波的身上,集中了周瑜的英俊,諸葛亮的智慧,劉備的領導才能;他的周圍還有五虎將:機智勇敢、能言善辯的楊子榮;強壯威猛、略顯魯莽的劉勛蒼;身懷絕技,詼諧有趣的欒超家;吃苦耐勞、本分老實的孫達德;聰明活潑、忠誠勤懇的高波。而少劍波與小分隊中的女衛(wèi)生員白茹的愛情關系的描寫,又受古典小說中才子佳人的影響。這些人物的設置,都構成了小說通俗性的基本因素。五、小說結構方面的通俗性特點
二元對立的模式是通俗小說所慣用的,在《林海雪原》中,表現(xiàn)得也非常鮮明。代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小分隊是完美無缺的軍隊,而各路匪徒是無惡不作。這種二元對立模式雖然有革命歷史小說所特有的階級對立觀點帶來的影響,但也是通俗小說的一種模式。小說故事情節(jié)的傳奇性、驚險性,許多情節(jié)的巧合性,都是通俗小說所具有的特點。六、小說故事情節(jié)方面
的通俗性特點小說故事情節(jié)的傳奇性、驚險性,許多情節(jié)的巧合性,都是通俗小說所具有的特點。在20世紀50年代,舊的通俗小說被取消后,《林海雪原》以革命歷史題材的內容填補了這一形式的空白。第六章土地之歌(農村題材的小說創(chuàng)作)第一節(jié)農村題材的小說特點:
首先,當代農村題材小說一開始就同農村的變革和農民的命運緊密相連,真實地再現(xiàn)了五六十年代中國農村社會主義變革的歷史進程和農民的思想情感歷程,構成了我國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部編年史。
其次,建國以來的農村題材小說注重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下開展對各種人物命運的農村人物形象。
再次,著一時期的農村題材小說在文學走向民族化、大眾化的藝術追求和探索中取得了較大的成就。第七章趙樹理的《鍛煉鍛煉》等
第一節(jié)作者簡介一、趙樹理(1906——1970)山西沁水人。解放后長期深入山西太行山區(qū)農村工作,創(chuàng)作了短篇了小說《登記》、《求雨》、《“鍛煉鍛煉”》、《賣煙葉》、《套不住的手》、《實干家潘永?!罚L篇小說《三里灣》、《靈泉洞》等?!拔母铩逼陂g,趙樹理慘遭“四人幫”的迫害與摧殘。第七章趙樹理的《鍛煉鍛煉》等二、趙樹理被譽為是農村題材小說創(chuàng)作的“鐵筆圣手”。解放后他堅持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原則,較深厚的生活積累和忠于現(xiàn)實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使他能以銳利的眼光觀察現(xiàn)實,判斷是非,真實表現(xiàn)建國后農村曲折變化的餓生活和農民在特定歷史時期的思想狀況,深刻揭示人民內部的矛盾。
第二節(jié)《“鍛煉鍛煉”》分析
一、背景:1958年,現(xiàn)實主義遭到了輕視與曲解,有人把浮夸風視為理想主義、浪漫主義而大加贊賞。而趙樹理從“摘棉花”所引起的一場風波中看到了某些農民的思想現(xiàn)狀和農村基層干部工作所存在的問題。他對阻礙社會前進的封建思想、個人主義思想以及一些干部身上存在的不良作風等,進行了善意的批評。二、故事梗概:
1.
四個人物:即“小腿疼”“吃不飽”王聚海楊小四
2.兩個事件:即隊委會摘棉花三、人物形象分析1.“小腿疼”和“吃不飽”:是我國農村合作化時期落后婦女的典型形象。她們共同的性格特征是工于心計、自私自利、好吃懶做、損公肥己。二人的殺手锏:“小腿疼”和“吃不飽”在家庭中,為了居于統(tǒng)治地位,牽制、馴服丈夫和家人,一個裝著“小腿疼”,一個裝著“吃不飽”。三、人物形象分析2.二人性格的不同之處:“小腿疼”:尖酸潑辣、仗勢欺人、好耍無賴;“吃不飽”:則善于攛掇、惹是生非、背后點火。二人性格塑造得各具風采,具體表現(xiàn)在“大字報”、“摘棉花”兩個情節(jié)之中。三三三、人物形象分析
3.王聚海是農村合作化時期基層干部的老好人形象。他思想保守,固執(zhí)己見,不講原則,息事寧人。對于“小腿疼”和“吃不飽”的問題,群眾早有反映,而他卻一味遷就,姑息迎合,從不去做思想工作,結果使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而問題的嚴重性還在于,不僅他不去解決,還反對其他人去解決;尤其對年輕干部口頭禪就是“鍛煉鍛煉”,什么事情都不讓他們去做。他的典型意義在于:要想教育農民,必須首先要教育農村基層干部,以改變其落后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新鄉(xiāng)學院《人權法》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杭州萬向職業(yè)技術學院《高級管理研究》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生物藥物分析實驗一》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泰州2024年江蘇泰州靖江市公安局補錄招聘警務輔助人員18人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哈爾濱科學技術職業(yè)學院《組織行為學(全英)》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天津理工大學《設計論文寫作》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學設計 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
- 河源廣東河源紫金縣上義衛(wèi)生院招聘臨聘工作人員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浙江外國語學院《戲劇創(chuàng)作與實踐》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數(shù)字藝術設計基礎》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工程勘察重點難點分析及解決措施
- 建筑力學(緒論)課件
- excel表格水池側壁及底板配筋計算程序(自動版)
- DB1301∕T 369-2021 設施蔬菜有機肥替代化肥技術規(guī)程
- 商業(yè)寫字樓運營費用
- 完整版:美制螺紋尺寸對照表(牙數(shù)、牙高、螺距、小徑、中徑外徑、鉆孔)
- FEMA:潛在的失效模式及影響分析解析課件
- 三腔二囊管的應用和護理--PPT課件 (3)
- 流體力學第二版蔡增基課件
- 英語書寫模板
- 湖北省機關事業(yè)單位勞動合同制工人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