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印章_第1頁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印章_第2頁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印章_第3頁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印章_第4頁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印章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印章

知行書畫社

璽印是憑證工具之一。國家、官吏與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皆須以印記為憑證,于是官、私璽印產生了。璽印的起源或說商代,或說殷代,至今尚無定論。根據遺物和歷史記載,至少在春秋戰(zhàn)國時已出現(xiàn),戰(zhàn)國時代已普遍使用。可分四期:

1、散制作期:

傳世的出土古璽印最早為戰(zhàn)國時代的制作,印體有大小、方圓、一二三層之分,頂端作小鼻紐者最多,印文有三晉、齊、楚等國古文,布局疏朗,錯落有致。

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印鉨鉨銅鑄,鼻鈕。鉨文為戰(zhàn)國古文字體,朱文,右上起順讀。鉨文“外司”,是掌管鑄造的職官,這種官鉨目前僅見于燕國官鉨。戰(zhàn)國時期楚國掌管某一關的官鉨齊國負責管理東武城工匠之吏的職官鉨戰(zhàn)國時期韓國武遂邑的大夫官鉨齊國陽文鉨中的代表之作

古璽是先秦印章的通稱。我們現(xiàn)在所能看到的一般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戰(zhàn)國古璽。這些古璽的許多文字,現(xiàn)在我們還下認識。朱文古璽大都配上寬邊。印文筆畫細如毫發(fā),都出于鑄造。白文古璽大多加邊欄,或在中間加一豎界格,文字有鑄有鑿?!皬V陰都左司馬”鉨,戰(zhàn)國·燕,印面2.1×2.1cm,通高1.5cm戰(zhàn)國時期齊國官鉨戰(zhàn)國時期楚國掌管居民“連”一級事務之官的官鉨此鉨為戰(zhàn)國時期魏國文臺所在苑囿之西部地區(qū)負責糾察等事務的司寇之官鉨。雜形璽

戰(zhàn)國以來的印章中,雜形璽也是甚為別致的一類。其式樣沒有定例,大小從數(shù)寸至數(shù)分不等,變化極為豐富,除了方圓長寬更有凹凸形印、方、圓、三角合印,二圓三圓聯(lián)珠,以及三葉分展狀等,朱白都有,不勝枚舉。雜形璽因其獨特的諧趣與官印的莊嚴、沉著的要求不同,故只用于私印。戰(zhàn)國時期私印,青玉琢造,鼻鈕,印面有陰線邊欄,印文字體為戰(zhàn)國古文。印臺四面各有一組減地凸起的竊曲紋,印臺四面上斂成斜坡狀,斜面滿布陰刻勾蓮雷紋。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青銅器多以竊曲紋和勾蓮雷紋作裝飾,此后的銅器上則基本未見。戰(zhàn)國時期的玉印上也多采用這兩種紋飾。中國古代玉印在印身上雕有紋飾者本已少見,此件戰(zhàn)國玉印兼具這兩種紋飾更屬罕見,且此玉印整體保存完好,是難得一見的珍品。戰(zhàn)國時期楚國印,青玉琢造,鼻鈕。印文字體為戰(zhàn)國古文。印文篆體筆畫挺拔。印面有陰線邊欄,與同時期銅印印面常見格式相同。

傳世的古代璽印,多數(shù)出于古城廢墟、河流和古墓中。有的是戰(zhàn)爭中戰(zhàn)敗者流亡時所遺棄,也有在戰(zhàn)爭中殉職者遺棄在戰(zhàn)場上的,而當時發(fā)動機慣例,凡在戰(zhàn)場上虜獲的印章必須上交,而官吏遷職、死后也須脫解印綬上交。其它有不少如官職連姓名的,以及吉語印、肖形印等一般是殉葬之物,而不是實品。其它在戰(zhàn)國時代的陶器和標準量器上,以及有些諸侯國的金幣上,都用印章蓋上名稱和記錄上制造工匠的名姓或圖記性質的符號,也被流傳下來?!袄椎┒妓竟ぁ便b銅鑄,鼻鈕。鉨面有陰線邊欄,鉨文為戰(zhàn)國古文字體,白文,右上起順讀。此鉨為戰(zhàn)國時期燕國雷旦邑負責工程建設的司空官鉨。“平陰都司徒”鉨,戰(zhàn)國·燕,印面2.4×2.4cm,通高1.5cm2、形制統(tǒng)一期:

秦漢魏晉皆有統(tǒng)一印制,南北朝因之?;实蹖S糜褓|,稱璽,余者用銅,稱印。這段時間之印章有大小方圓、長方等等形式,印體日漸厚重,以鼻紐、龜紐居多。印文形式秦代刻陰文小篆,有界格,兩漢魏晉的入印篆書方圓俱備,被作為典范,稱為謬篆。此外有鳥蟲書及與其相類之文字,印文外加裝飾及有形印皆為東漢所常見。南北朝印章繼承魏晉之作,饒有古趣。

秦以前,無論官,私印都稱“璽”,秦統(tǒng)一六國后,規(guī)定皇帝的印獨稱“璽”,臣民只稱“印”。漢代也有諸侯王、王太后稱為“璽”的。唐武則天時因覺得“璽”與“死”近音(也有說法是與“息”同音),遂改稱為“寶”。唐至清沿舊制而“璽”“寶”并用。漢將軍印稱“章”。之后,印章根據歷代人民的習慣有:“印章”、“印信”、“記”、“朱記”、“合同”、“關防”、“圖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種稱呼。

古代多用銅、銀、金、玉、琉璃等為印材,后有牙、角、木、水晶等,元代以后盛行石章。秦國工匠之長的官印

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印章范圍擴大為證明當權者權益的法物,為當權者掌握,作為統(tǒng)治人民的工具。

秦印指的是戰(zhàn)國末期到西漢初流行的印章,使用的文字叫秦篆??雌鋾w和秦漢量,秦石刻等文字極相近,所有較戰(zhàn)國古文容易認識。秦印多為白文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為多,低級職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約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長方形,作“日”字格,稱“半通印”。私印一般也喜作長方形,此外還有圓和橢圓的形式,內容除官名、姓名、吉語外還有“敬事”、“相想得志”、“和眾”等格言成語入印。漢官印

廣義地說是漢至魏晉時期的官印的統(tǒng)稱。印文與秦篆相比,更為整齊,結體平直方正,風格雄渾典重。西漢末手工業(yè)甚為發(fā)達,所以新莽時代,(“新”為王莽的朝代名)的官印尤為精美生動,漢代的印章藝術登峰造極,因而成為后世篆刻家學習的典范。兩漢官印以白文為多,皆為鑄造。只有少數(shù)軍中急用和給兄弟民族的官印鑿而不鑄.“大師公將軍司馬印”銅印,印面2.3×2.3cm,通高2.3cm“白水弋丞”銅印,印面邊長2.5cm,印臺厚0.6cm,此印尚有秦官印遺風“中官徒府”銅印,印面2.3×2.3cm,通高1.5cm“修武庫印”銅印,印面1.7×2.2cm,通高0.9cm“常樂蒼龍曲侯”銅印,印面2.3×2.3cm,通高2.2cm。此為新莽時太衛(wèi)屬官之印?!靶藓峡h宰印”銅印,印面2.3×2.3cm,通高2.1cm此為新莽時官印。渭成令印”銅印,印面2.3×2.3cm,通高1.9cm執(zhí)灋直二十二”銅印,印面2.3×2.3cm,通高2.2cm,此為新莽時官印。皆糾察百官,督州郡。”“武陵尉印”銅印,印面2.3×2.3cm,通高2.1cm渭成“金鄉(xiāng)國丞”銅印,印面2.3×2.2cm,通高2.0cm令印”銅印,印面2.3×2.3cm,通高1.9cm“瑯邪相印章”銀印,印面2.2×2.6cm,印臺厚1.3cm此印銀質龜紐,與史籍所記之漢官印制相合,為東漢時王國官印。東漢時瑯邪國為劉京封國,此印即劉京一系瑯邪國之物。“蠡吾國相”銅印,東漢,印面2.4×2.4cm,通高2.3cm“漢盧水仟長”印,東漢,印面2.3×2.3cm,通高2.2cm.印文保留著典型的漢篆字體,駝鈕也是東漢以后此類官印的固定鈕式之一。此印即東漢政權頒賜給西北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盧水胡人的官印。

吉語?。河∥目碳榈恼Z言。如漢印中常見的“大利”,“日利”,“大幸”,“長樂”,“長幸”,“長富”,“宜子孫”,“長康壽”,“永安寧”,“日入千石”,“日利千萬”等,皆屬此類。秦代小璽有作“?疾除,永康休,萬壽寧”。也有在姓名上下附加吉語者,多見于漢代兩面印中。青鳥圖案銅印,西漢,印面直徑2.3cm,通高0.9cm郁儡圖案銅印,西漢,印面直徑2.3cm,通高1.4cm舞樂雜技圖案銅印,西漢,印面1.4×1.4cm,通高1.3cm牛形象人圖案銅印,西漢,印面2.1×1.5cm,通高0.8cm肖形?。阂卜Q“象形印”,“圖案印”,刻有圖案印章的統(tǒng)稱。古代的肖形印,一般刻有人物,動物等的圖象,取材多樣,有龍、鳳、虎、犬、馬、魚、鳥等,以古樸取勝。肖形印多白文,有的純圖畫,有的加有文字,漢印中多有于姓名四周附以龍虎,或“四靈”(青龍、白虎、朱雀、玄武)。蹴鞠圖案銅印,西漢,印面1.6×1.6cm,印體厚0.5cm追水豹圖案銅印,西漢,印面1.4×1.3cm,通高1.1cm神虎逐鬼圖案銅印,西漢,印面1.4×1.4cm,印體厚0.7cm印銅鑄,鼻鈕。印面凹鑄鳥紋圖案,鳥小首尖喙,長頸扭轉,一足粗壯,雙翅揮展,羽飾華麗,形狀怪異。四神圖案“徐尊”銅印,東漢,印面1.6×1.6cm,通高1.8cm漢私印即為漢代的私人用印,是古印中數(shù)量最多、形式最為豐富的一類。不僅形狀各異,朱白皆備,更有朱白合為一印,或加四靈等圖案作為裝飾的,進而有多面印、套印(子母印)、帶鉤印等。印文除了姓名之外,往往還加上吉語、籍貫、表字以及“之印”、“私印”、“信印”等輔助文字,鈕制極為多樣,充分顯示了漢代工匠的巧思。兩漢私印仍以白文為多,西漢以鑿印為主,東漢則有鑄有鑿。漢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鈕,印文字體為漢篆,白文,右起順讀“趙嬰隋”三字。印文筆畫淺細流暢,似筆鋒游過。印材極佳,碧玉微青,通體一色,光潤異常。

漢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鈕,印文字體為漢篆,白文,右起橫讀“妾繻”二字。印鈕之下及印臺立面上棱處各有弦紋一周,做工精致。玉質青白,光照如鏡,潤滑如冰。

青玉琢造,鼻鈕,印文字體為漢篆,白文,左起橫讀“異”二字。印文勁秀,印面布局和字體風格與東漢標準的銅鑄兩字私印風格一致。印身遍布土沁花紋,如黑綠大理石紋.

黃玉琢造,鼻鈕,印面有陰線邊欄,印文字體為鳥蟲書篆,白文,右起橫讀“王武”二字。印身通體青黃,青者淡然若隱,黃者如浸非覆,渾然天成。此印墨玉質,琢造,鼻鈕。印文字體為漢篆,白文,右起順讀“杜安居”三字。印文有如鑄造,其篆法布局,一望而知為漢印,尤其類似東漢銅鑄單面姓名私印之風格.青玉質,琢造,鼻鈕。印文字體為漢篆,白文,右起橫讀“尹讓”二字.此玉色天成,不可多得。漢玉印兩漢玉印在古印中是十分珍貴稀少的一類。"佩玉"在古代也是名公貴卿和士大夫的一種高雅風尚。一般玉印制作精良、章法嚴謹、筆勢圓轉,粗看筆畫平方正直,卻全無板滯之意。由于玉質堅硬,不易受刀,也就產生了特殊的篆刻技法,即所謂的"平刀直下"的"切刀法"。印白玉質,琢造,瓦鈕。印文字體為漢篆,白文,印鈕較高,狀如覆瓦。印材為白玉,質如凝脂,通體無瑕,玉色皎潔,晶瑩奪目,堪稱玉印精品。

白玉琢造,龜鈕,印文字體為漢篆,白文。印文為典型的漢代私印印文.是東漢私印中印文末筆的典型處理方式?!皯椤庇裼?,漢,印面1.4×1.4cm,通高2.0cm魏晉南北朝印魏晉的官私印形式和鈕制都沿襲漢代,但鑄造上不及漢印精美。傳世的給兄弟民族的官印,文字較多,用刀如刻如鑿,書法風格表現(xiàn)為舒放自然,從而成為一個時期篆刻風格的代表。南北朝各國傳世印章不多,官印尺寸稍大,文字鑿款比較草率,官印未見鑄印?!拔涿托N尽庇?,魏,印面2.5×2.5cm,通高2.7cm,銀質“魏烏丸率善佰長”印,三國?魏,印面2.2×2.2cm,通高2.7cm此印是魏政權頒賜給東胡烏丸族下層官員的官印?!苞棑P將軍章”印,東晉,印面2.3×2.3cm,通高2.9cm晉率善氐佰長”印,晉,印面2.2×2.2cm,通高2.7cm“晉率善氐佰長”印,晉,印面2.2×2.2cm,通高2.7cm“親趙侯印”印,東晉·十六國,印面2.5×2.5cm,通高2.2cm“晉蠻夷率善仟長”印,晉,印面2.3×2.3cm,通高2.3cm“安西將軍章”印,北朝,魏晉南北朝或沿置,多為擁兵方鎮(zhèn),地位較高。北魏、北齊時秩三品,用以褒獎勛庸。

3、發(fā)展變化期:隋唐以后印體增大,鼻紐變成小長方形把手,直至增高成上小下寬之柱形柄。官印文字皆作陽文,由細筆微曲之唐篆變化為九疊篆,還有以西晉文、蒙文、滿文和滿漢篆書合文入印者,印邊日漸增闊,布局日趨豐滿,筆劃與空白日趨均勻。清宮的二十五寶璽為乾隆十一年(1746年)所完成,是專用于國事的傳國寶,除一金一檀木外余皆玉質,體積碩大,作各式龍紐,為前世所無,璽文有滿文、滿漢篆書合文。其它大小寶璽多為石質,乃御筆和賞鑒所用,其性質屬私印閑章,惟石料、制紐皆極精美,具莊重珍貴的特點。隋代繼秦代之后,開啟了中國古代印章制度與風格的又一新的歷史階段。這表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首先,由于簡牘早巳全面退出日常生活,紙張在政府公文等方面的普遍使用,公印不再局限于簡牘上所能取得的狹小平面,邊長從2.3厘米左右(秦漢一寸)猛然增大到5.4厘米左右(約合隋二寸)。由于印體加大,公印不像秦漢時代那樣刊刻職官名而發(fā)給官吏本人佩帶,而是轉為發(fā)給以官吏為代表的官署,完成了由職官印向官署印的轉變。公印不再佩帶而變?yōu)橄谎b,置諸衙署。其次,由于印章不再鈐抑封泥而轉為鈐于紙帛,封泥時代結束,鈐朱時代到來。印泥(一般為紅色)出現(xiàn)了。同樣出于追求醒目的實用目的,公印也由秦漢的陰文轉為陽文。第三,秦漢印主要分鑄、鑿兩種,故所用繆篆平正謹嚴。隋代公印是用薄銅片盤曲成印文再焊于印面上,故又稱蟠條印。其印文盤曲,多為圓曲筆道。后世為將寬大的印面填滿,更將文字筆畫任意重疊折繞,發(fā)展為九疊文。第四,秦漢時代,官印從不署款。從隋代開始,官署印有了刻款的習慣。有印款隋公印凡見三例,皆刻鑄造時間,如“觀陽縣印”,背部鑿款“開皇十六年(596年)十月十五日造”。

唐代公印主要繼承了隋印的特點而略有發(fā)展。

首先,出現(xiàn)了“寶記”“朱記”等新的印章自名。其次,唐初印章鈕式從隋代接近漢魏的鼻鈕向宋以后的橛鈕又跨進了一步,鼻鈕升高,鈕穿漸向豎長方形發(fā)展。唐代后期印穿已消失,完全演化為橛鈕,如西安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唐“千牛府印”。

第三,印背多刻楷書印文,如唐“武夷縣之印”背款刻“武夷縣之印”5字,不再像隋公印印背鑿刻造印時間。

第四,出現(xiàn)了新的印章門類鑒藏印和齋館印?!爸袝≈ 庇?,唐,印面5.7×5.6cm,通高3.9cm“唐安縣之印”印,唐,印面5.7×5.9cm,通高3.6cm唐“武夷縣之印”“秦成階文等第弎指揮諸軍都虞侯印”印,五代,印面6.4×5.8cm,通高4.1cm唐一行私印唐一行私印宋代公印的演變

宋初百廢待興,官印一度襲用五代舊印。不久重鑄公印時,印文多嵌“新”或“新鑄”字樣,以區(qū)別于五代公印,如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東關縣新鑄印”等。百官印一律用銅鑄造,大小依官階高低而有所區(qū)別。

宋早期公印印文與印邊粗細相若,以后印邊逐漸加寬,如989年鑄“拱圣七都虞侯朱記”印邊已比印文寬近1倍,達0.1厘米。到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鑄“嘉興府金山防海水軍統(tǒng)領印”,印邊已寬達0.3厘米。

宋公印印文不再如隋印那樣用蟠條法制造,而是直接鑄造,印文筆畫間已不似隋唐印疏闊。方長形柄鈕已不見穿孔。

與隋唐公印偶有背款不同,北宋早期公印多刻有年款,標明鑄印年月,中期以后,在刻鑿年款的同時,還鑿有兼管頒發(fā)鑄造的機構“少府監(jiān)”的名稱。南宋公印轉由文思院統(tǒng)管,背款中“少府監(jiān)”遂為“文思院”取代。

靖康元年(1126年)靖康之難后,北宋官員倉皇南渡,印信多有遺失。南宋又重鑄公印,不過在印文前“加‘行在’二字,或冠年號以別新舊”(《宋史?輿服志》)。宋代皇帝旨曰和田白玉方權印章“拱圣七都虞侯朱記”印“威武左第二十三指揮第二都朱記”印,北宋,印面5.8×5.4cm,通高3.5cm夏遼金元公印樣式

兩宋時期,與中原漢族政權對峙的皆為少數(shù)民族政權,北方有遼,西北有夏,東北有金。后來遼為金滅,后來居上的蒙古人又毫不客氣地收拾了西夏、金,最后滅宋建立了元朝。這四個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政權和朝代,在公印制度上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宋朝公印制度的影響,但又創(chuàng)造了自己一些別具一格的特點,在印文上出現(xiàn)了有趣的現(xiàn)象。西夏公印用西夏文,遼、元公印有的用漢文;有的用契丹文或八思巴文,金公印則全用漢文。1.西夏公印西夏(1038—1227年)是由黨項族建立的政權,其文字吸收了漢字筆畫的一些特點,但與漢字完全不同。西夏公印有以下幾個特色。

第一,中國古代公印基本上皆為正方形,西夏公印卻獨用圓角形式。

第二,隋唐以來,朱文公印已流行了400年,但西夏公印皆為滿白文,筆畫極粗,而且使用邊框。其印文吸收了宋朝流行的九疊文特點,印面安排勻整飽滿。

第三,印文從二字到六字不等?!笆最I”二字西夏文為上下安排,與漢人兩字印多作左右安排不同。

第四,西夏公印在印背左邊刻鑄印年代,不記月日,更不見鑄印機構。而在鈕右印背刻執(zhí)印者姓名,這在漢人公印制度上是從來不見的。

西夏首領璽印,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館

西夏文銅印章2.遼印公印也分別采用漢篆文和契丹文。契丹文又分為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

契丹文為遼神冊五年(920年)根據漢字隸書之半增損得之。1125年金滅遼后,仍繼續(xù)使用,直到金明昌二年(1191年)才廢止,前后通行300年。明清以來已無人認識,成了真正的“絕學”。

遼(916~1125年)是契丹人建立的政權。其子民分為以農業(yè)為主的漢人和渤海人,以及以畜牧業(yè)為主的契丹和奚等族人。為此,遼本著因地制宜,“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遼史?百官制》)的原則,實行南面官、北面官并行的制度。3.金朝公印

金建國之初,使用在征遼伐宋過程中掠去的遼、宋官印。正隆元年(1156年)海陵王改革金朝官印,追繳襲用之遼、宋舊印。海陵王和金世宗時期(1149—1189年)成為金代公印的典范時期,公印鑄造精工,外觀平整光滑,很少見到氣孔和毛刺。金印一般印背左側刻造印機構名稱,如少府監(jiān)、禮部、尚書禮部、行宮禮部等。右側刻鑄印年及月。印臺側面刻印文名或兼印章的編號。

金朝晚期內憂外患,金廷只好擴大軍隊,增設軍官,致使同—軍職和同級軍事機構的公印數(shù)量激增,同一名稱公印只好按順序編號。編號有兩個系統(tǒng),即五行(金、木、水、火、土)系統(tǒng)和千字文(天、地、玄、黃,宇……)系統(tǒng)。這種編號印主要流行于金末衛(wèi)紹王至哀宗時代(1209~1234年)。“移改達葛河謀克印”印,金,印面6.3×6.2cm,通高5.4cm“鷹坊之印”印,金,印面6.3×6.3cm,通高6.5cm“副統(tǒng)之印”印,金,印面6.5×6.3cm,通高4.0cm4.元朝公印

元朝(1271—1368年)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權。其公印有漢文印和八思巴文印兩類。

前者行用于八思巴文頒行以前的了元代早期,如內蒙古昭烏達盟寧城縣遼中京大名城遺址出土的至元二年(1265年)“武平縣尉司印”,印文即為標準漢文九疊篆。

至元六年(1269年),忽必烈命令國師八思巴創(chuàng)立拼音文字一—八思巴文,即所謂“蒙古新字”,

元公印印面構成的一大特點是印邊加寬,有時竟達印文筆畫寬度的6—10倍。

元八思巴文公印的一大特點就是背款皆為漢字,這也是今天我們識別八思巴文的最重要依據。而隋唐宋初,印文與印邊往往等寬,以后印邊不斷加寬。“太尉之印”印,北元,印面10.0×10.0cm,通高9.5cm

4、繼往開來期:

明清私印以石料所作為多,有少量牙角竹木之作,取代了銅質印章。印文主要由書畫家親自提刀,或由治印家鐫刻,他們皆以秦漢六朝古印為宗,創(chuàng)造出個人風格,如明文何,清浙徽派諸家,晚清趙之謙、吳昌碩都是名聲顯赫的大家,他們不僅為中國璽印的歷史寫下了燦爛的篇章,而對東方鄰國篆刻藝術的發(fā)展產生了良好的影響。

明代(1368~1644年)皇帝、王府之寶用玉箸篆玉印。此外,明代內閣印用玉箸文銀印,直鈕,方一寸七分,厚六分;將軍印用柳葉文,平羌、平蠻、征西、鎮(zhèn)朔等將軍印用螭鼎文,皆銀印虎鈕,方三寸三分,厚九分;其余百官印都用九疊文,銅印直鈕,這類印比重最大。明代直鈕已由兩宋長方形板狀鈕變?yōu)樯闲∠麓蟮臋E圓柱狀,加高到8厘米左右,形成后世俗稱的“印把子”。明代官印背款皆鑿年款及編號。

“遼州之契”印,明崇禎,印面8.4×8.4cm,通高11cm此印即李自成建“大順”國號當年所頒行的地方官印“鰲山衛(wèi)后千戶所百戶印”印,明,印面7.1×7.1cm,通高8.8cm“安陵君印”玉印,明,印面2.1×2.1cm,通高1.55cm。清宮舊藏。印鈕獸大頭,巨口,盤臥,神態(tài)威懾。“南康王章”玉印,明,印面2.3×2.3cm,通高1.8cm。清宮舊藏。印鈕為弧拱形覆瓦狀,寬與印臺等齊,瓦面滿琢精美的勾蓮紋。“荊王之璽”玉印,明,印面2.6×2.7cm,通高2.3cm。清宮舊藏皆應是托名之作“殷王之璽”玉印,明,印面2.1×2.1cm,通高1.6cm。清宮舊藏遼東王璽”玉印,明,印面2.3×2.3cm,通高2.0cm。清宮舊藏,龜鈕背上飾環(huán)紋,極規(guī)整有致。龜扭首側視,神態(tài)惕惕?!疤醐t”玉印,明,印面2.25×2.25cm,通高1.95cm。清宮舊藏“安武君”玉印,明,白文印印面2.8×2.7cm,通高3.4cm。朱文印印面2.5×2.5cm,通高2.1cm。清宮舊藏印鈕為神獸辟邪,瞠目呲口,踞地扭身,動感強烈,印材色青有斑?!叭A陽君印”玉印,明,印面2.05×2.1cm,通高2.3cm。清宮舊藏韓王之璽”玉印,明,印面2.3×2.3cm,通高2.65cm。清宮舊藏““江夏王章”玉印,明,印面2.1×2.1cm,通高2.2cm。清宮舊藏印鈕為一曲腿側臥的小羊,意態(tài)恬靜?!巴T君”玉印,明,印面2.05×2.1cm,通高1.9cm。清宮舊藏“白發(fā)向人羞折腰”石章,明末,汪泓篆刻,印面3.8×3.0cm,通高5.8cm“建安君”玉印(二件)明,獸鈕印印面2.6×2.7cm,通高3.1cm;龜鈕印印面2.8×2.5cm,通高2.8cm“中山王寶”玉印,明,印面1.4×1.4cm,通高1.5cm。清宮舊藏

清代百官印等級區(qū)分同樣十分嚴格,印章普遍有所增大。其字體有蒙古文楷書、滿文、漢篆等。最常見的是漢滿文對照同時出現(xiàn)在印面上,這也是清公印的一大特點。其中漢篆中,九疊文不太興盛,出現(xiàn)了玉箸篆、懸針篆、柳葉篆、芝英篆等等。清二十五寶為清代乾隆皇帝指定的代表國家政權的二十五方御用國寶的總稱。這二十五方御寶分別為:大清受命之寶、皇帝奉天之寶、大清嗣天子寶、皇帝之寶二方、天子之寶、皇帝尊親之寶、皇帝親親之寶、皇帝行寶、皇帝信寶、天子行寶、天子信寶、敬天勤民之寶、制誥之寶、敕命之寶、垂訓之寶、命德之寶、欽文之璽、表章經史之寶、巡狩天下之寶、討罪安民之寶、制馭六師之寶、敕正萬邦之寶、敕正萬民之寶、廣運之寶。大清受命之寶皇帝奉天之寶大清嗣天子寶皇帝之寶皇帝之寶天子之寶皇帝尊親之寶皇帝親親之寶皇帝行寶皇帝信寶制誥之寶天子行寶天子信寶敬天勤民之寶敕命之寶垂訓之寶命德之寶欽文之璽表章經史之寶巡狩天下之寶討罪安民之寶制馭六師之寶敕正萬民之寶敕正萬邦之寶廣運之寶

二十五寶平時密藏于紫禁城交泰殿的寶盝中,一寶一盝。寶盝為兩重,皆木質,制作精美。寶盝置木幾上,外罩繡龍紋的黃緞罩,分列于御座左右。

二十五寶質地有金、玉、栴檀木,印紐有交龍、盤龍、蹲龍型制,雕制精美,同時也是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典章文物?;屎笾畬?,通高10cm,紐高6cm,印面14×14cm,重1800k太上皇帝之寶,通高15cm,紐高7.3cm,印面22.5×22.5cm乾隆帝田黃三聯(lián)璽,左“乾隆宸翰”,正方形,高1cm,邊長2.6cm;中“樂天”,橢圓形,高1cm,長徑3cm,短徑2.3cm;右“惟精惟一”,正方形,高1cm,邊長2.6cm青玉“五經萃室”印,清乾隆,印面3.2cm×3.4cm,通高7cm印是乾隆皇帝晚年經常使用的寶璽?!拌偧t旗滿州四甲喇參領之關防”印,印面7.7×6.1cm,通高11.4cm“正黃旗滿洲四甲喇十叁佐領圖記”印,清,印面5.7×5.7cm,通高9.4cm“太醫(yī)院印”印,清,印面7.7×7.8cm,通高10.8cm“大同府印”印,清,印面8.3×8.3cm,通高11.8cm此為清代官印。清代府隸屬于省,下轄州縣,其長官為知府,秩四品。“文縣守御所印”印,清康熙,印面7.6×7.6cm,通高10cm田黃石淺浮雕“秋江待渡”石章,清中期,長6.1cm,寬4.1cm,通高6.5cm,重235g印田黃石制,隨形,薄意,側款。印文篆體,朱文?!俺夹娜缢笔?,清,桂馥篆刻,通高10cm,印面邊長4.1cm“彰厥有?!笔拢?,桂馥篆刻,通高10.2cm,印面邊長4.1cm十鐘山房藏鐘”石章,清,王石經篆刻,通高6.3cm,印面邊長4.3cm印青田石制,方形,素面?zhèn)瓤?。印文篆體,白文,,款字中流露著篆“、隸書意趣。慈禧太后子母印“金石千秋”石章,清,趙之琛篆刻,通高4.7cm,印面邊長2.5cm“小紅低唱我吹簫”象牙章,清,翁大年篆刻,印面邊長1.8cm,通高2.4cm“海濱病史”石章,清,王石經篆刻,通高2.2cm,印面邊長2.4cm“陳介褀印”石章,清,翁大年篆刻,通高2.8cm,印面1.5×1.4cm吳昌碩印章,清代紅壽山石料,邊款:吳俊印文:覺道人,瓦鈕浮雕螭虎?!班l(xiāng)里高門”石章,清,趙之琛篆刻,通高6.7cm,印面3.2×3.1cm“松下清齋摘露葵”石章,清,朱文震篆刻,通高3.1cm,印面邊長3.3cm吳昌碩(1844-1927),中國清末民初畫家、書法家、篆刻家,浙江安吉人。初名俊,后改俊卿,字昌碩,號缶廬。能詩,善書畫。長于寫意花卉、竹石、山水、佛像無一不精。繪畫設色、構思、布局新穎,一變前人成法,獨具風骨。書法以石鼓文最為擅長。尤精篆刻。

收藏鑒賞?。捍朔N印多用于鈐蓋書畫文物之用。它興于唐而勝于宋。唐太宗有“貞觀”,唐玄宗有“開元”,宋徽宗有“宣和”,皆用于御藏書畫。收藏類印多加“收藏”,“珍藏”,“藏書”,“藏畫”,“珍玩”,“密玩”,“圖書”等字樣。鑒賞類多加“鑒賞”,“珍賞”,“清賞”,“心賞”,“過目”,“眼福”等字樣。校訂類印多加“校訂”,“考定”,“審定”,“鑒定”,“甑定”等字樣?!佰瘩R氏凡將齋藏書”石章,近代,馬衡篆刻,印面6.4×1.1cm,通高4.9cm“歲寒堂書畫印”石章,近代,王褆篆刻,印面邊長2.5cm,通高3.3cm“萬竹廬圖書印”石章,近代,王褆篆刻,印面邊長2.5cm,通高3.5cm“馬衡”石章,近代,馬衡篆刻,印面邊長4.9cm,通高4.9cm“海燕廔”石章,近代,齊璜篆刻,通高5.4cm,印面邊長2.6cm“處世若大夢胡為勞其生”石章,近代,徐宗浩篆刻,印面邊長3.8cm,通高4.9cm“無咎周甲后作”石章,近代,王褆篆刻,通高4.3cm,印面邊長2.1cm“避盛名求實事”石章,近代,吳隱篆刻,印面邊長3.4cm,通高6.2cm成語印自戰(zhàn)國開始就有,使用的格言、成語達百余種。如"正行"、"敬事"、"日利"、"日入千萬"、"出入大吉"等,成語字數(shù)不等,自一、二字始,多達二十字,其用途除了表示吉祥之外,也有為死者殉葬之用。

張大千(1899~1983年),四川內江人,終生致力于水墨畫的革新與發(fā)展,主張繪畫要“明白物理,體會物情,觀察物態(tài)”。其初期以寫生臨摹、師古仿古為主,一生遍臨萬幅古畫,曾在藝術寶庫敦煌臨摹2年又7個月,被認為是二十世紀以來最重視“臨摹”與“師古”的畫家;至中晚期,大千先生畫風蛻變,破墨、潑墨、潑彩等畫法開創(chuàng)了中國傳統(tǒng)水墨的新機。徐悲鴻先生嘆譽其為“五百年來一大千”,可以說是對張大千先生的至高評價。張大千私印齊白石,中國現(xiàn)代著名花鳥畫畫家,同時他還是一名著名的篆刻家。印文大集【印章的種類】

印章種類繁多,基本上可分為官印和私印兩類。

官?。汗俜剿弥≌?。歷代官印,各有制度,不僅名稱不同,形狀、大小、印文、紐式也有差異。印章由皇家頒發(fā),代表權力,以區(qū)別官階和顯示爵秩。官印一般比私印大,謹嚴穩(wěn)重,多四方形,有鼻紐。

私?。汗儆∫酝庥≌轮y(tǒng)稱。私印體制復雜,可以從字意,文字安排,制作方法,治印材料以及構成形式上分成各種類別。從文字安排上分有:

白文印、朱文印、朱白相間印、回文印.

從制作方法上分有:

鑄印、鑿印、琢印、噴印.

從冶印材料上分有:

金印、玉印、銀印、銅印、鐵印、象牙印、犀角印、水晶印、石印等,今人尚有木質印、塑料印、有機玻璃印等。

從構成形式上分有:

一面印、二面印、六面印、子母印、套印【印章的鑒賞】

印章的美學價值可以歸結為兩個方面:印章的藝術美和印章的材質美。

印藝之美則可分化成四個部分:印文、印款、印譜以及印飾。

鑒賞印章文字,先要把握藝術表現(xiàn)手法的特征,如書法、章法、刀法,再要體會印文內容中蘊含的情趣、意味,綜合起來細細品鑒、慢慢欣賞。印文章法就是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位置安排和整體布局的方法。符合情理的章法能給人以高品位的享受,不合情理的章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底蘊不足甚至是冒牌貨。章法的基本要求是平衡、老實、大方、端正,漢印章法大多根基于此,進一步要求自然生動、別饒情趣,這樣才可供協(xié)商、玩味。章法

邊款的鑒賞

邊款,就是銘刻在印章面或周面的姓名、年月等文字記錄。按照鐘鼎等銘文的稱法,“款是陰字凹入者,識是陽字挺出者”,但是在印章領域,不論陰陽,通常統(tǒng)稱為邊款或款識,很少有把印章陽文款識稱為“邊識”的?!居≌略O計的藝術性】

印章作為藝術品,其價值一般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其外形設計,也就是印鈕的設計、鑄造技藝及后期更高層次的深加工技藝。二是印面文字的書法和鐫刻藝術。

印鈕的設計最初以實用為主,用于穿綬帶系于腰間,如瓦鈕、鼻鈕等。將我國古代的主要印鈕形態(tài)分列如現(xiàn)下:

鼻鈕:這是我國古代早期印章最多見的印鈕,因孔小如鼻而得名。先秦的官印、私印均大量采用這種形式,漢代以后的官印鼻鈕變大,故又稱之為瓦鈕、橋鈕。

龜鈕:龜鈕也是官印中最常見的鈕制。龜與蛇結合稱之為玄武,玄武是人格神,演化成赫赫有名的真武大地。此外,龜與貴同音,是長壽吉祥的象征。

蛇鈕:蛇鈕不多見,但頒給滇王的印章采用蛇鈕。

羊鈕、馬鈕、兔鈕有頒發(fā)給其他民族首領的記載。

此外,鹿鈕、羆鈕、魚鈕等神獸鈕也見于歷史記載及出土文物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螭鈕,又稱螭虎鈕,皇帝及皇后璽均用此鈕。螭為龍的一種,明清時皇帝印璽均采用螭為鈕的造型。

今天銅印章印鈕的設計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如壽星、佛像、龍鳳、獅子、瑞獸、螭虎、蒲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