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章:關節(jié)學Arthrology第一節(jié):總論一、骨連結的分類:(1)直接連結:①纖維連結:韌帶連結、縫②骨性結合③軟骨連結:透明軟骨連結;纖維軟骨連結(2)間接連結(關節(jié)或滑膜關節(jié))二、關節(jié):是骨連結的最高分化形式,其相對骨面間互相分離,具有充以滑液的腔隙,僅借其周圍的結締組織相連結,因而一般具有較大的活動性。1.關節(jié)的基本構造:①關節(jié)面:是參與組成關節(jié)的各相關骨的接觸面。分為關節(jié)頭和關節(jié)窩,關節(jié)面上被有關節(jié)軟骨,多由透明軟骨構成,可使粗糙不平的關節(jié)面變?yōu)楣饣瑴p少關節(jié)面的磨擦,緩沖震蕩和沖擊。②關節(jié)囊:包在關節(jié)的周圍,封閉關節(jié)腔。可分為外層的纖維膜和內層的滑膜。滑膜能產生滑液,可增加潤滑,且是關節(jié)軟骨、半月板等新陳代謝的重要媒介。③關節(jié)腔:為關節(jié)囊滑膜層和關節(jié)面共同圍成的密閉腔隙,腔內有少量滑液,呈負壓,對維持關節(jié)的穩(wěn)固有一定作用。2.關節(jié)的輔助結構:①韌帶:由致密結締組織構成,分為囊內韌帶和囊外韌帶??杉訌婈P節(jié)的穩(wěn)固性和限制關節(jié)的運動
②關節(jié)盤和關節(jié)唇:關節(jié)盤是指位于兩骨關節(jié)面之間的纖維軟骨,其周緣附于關節(jié)囊,將關節(jié)腔分為兩部,關節(jié)盤使兩關節(jié)面更為適應,增加了關節(jié)的穩(wěn)固性和運動的多樣性。關節(jié)唇是附于關節(jié)窩周緣的纖維軟骨環(huán),它加深關節(jié)窩,增大關節(jié)面,增加了關節(jié)的穩(wěn)固性。③滑膜襞和滑膜囊:某些關節(jié)的滑膜層折疊突入關節(jié)腔形成滑膜襞,滑膜呈囊狀膨出形成滑膜囊,起充填和減少摩擦的作用。3.關節(jié)的運動:①移動:是指一個骨關節(jié)面在另一骨關節(jié)面的滑動。②屈和伸:沿冠狀軸上的運動,相關節(jié)的兩骨角度變小為屈,反之為伸。③收和展:沿矢狀軸上的運動,內收是向正中面靠攏的運動,反之為外展。④旋轉:沿垂直軸上所作的運動,骨的前面轉向內側稱旋內,轉向外側稱旋外。在前臂手背轉向前方的運動稱旋前,反之稱旋后。⑤環(huán)轉:冠狀軸和矢狀軸上的復合運動,骨的近端在原位轉動,遠端作圓周運動。4.關節(jié)的分類①單軸關節(jié):只有一個運動軸,作一組運動。包括屈戌關節(jié)和車軸關節(jié)。②雙軸關節(jié):有兩個相互垂直的運動軸,做兩組運動。包括橢圓關節(jié)和鞍狀關節(jié)。③多軸關節(jié):有三個互相垂直的運動軸,可作各種方向的運動。包括球窩關節(jié)和平面關節(jié)。第二節(jié):中軸骨連結Aticulationsofaxialskeleton1.顱骨分為哪幾個部分?分別包括哪些骨?顱骨可分為腦顱和面顱二部分。其中腦顱8塊:不成對的有額骨、篩骨、蝶骨和枕骨,成對的有顳骨和頂骨。它們構成顱腔。面顱有15塊:成對的有上頜骨、腭骨、顴骨、鼻骨、淚骨和下鼻甲骨,不成對的有犁骨、下頜骨和舌骨。它們圍成眶腔、鼻腔和口腔。2.顱底內面有哪些溝、管、裂、孔及通行結構:
篩孔:嗅神經視神經管:視神經,眼動脈眶上裂:動眼神經、滑車神經、展神經、眼神經,眼上靜脈頸動脈溝、頸動脈管內口:頸內動脈圓孔:上頜神經卵圓孔:下頜神經棘孔:腦膜中動脈腦膜中動脈溝:腦膜中動脈舌下神經管內口:舌下神經內耳門:面神經、前庭蝸神經,迷路動脈上矢狀竇溝、橫竇溝、乙狀竇溝:同名靜脈竇頸靜脈孔:頸內靜脈、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副神經枕大孔:延髓和脊髓交界處。椎動、靜脈,副神經,脊髓前、后動脈。3.胸骨分部與肋的概念:胸骨分為3部分:胸骨柄、胸骨體、劍突。肋由肋骨與肋軟骨組成,共12對。第1~7對肋前段直接與胸骨連接,稱為真肋;第8~12對肋不直接與胸骨相連,稱假肋;第11~12對肋前段游離于腹壁肌層中,稱浮肋。
4.脊柱組成:①椎骨24塊(頸椎7、胸椎12、腰椎5)、骶骨1、尾骨1②椎骨:1體1弓7突起:錐體,椎弓(錐體和椎弓形成椎孔,連成椎管),棘突s,橫突2,關節(jié)突4(上下關節(jié)突).③第一頸椎:寰椎:無錐體、棘突、關節(jié)突第二頸椎:樞椎:有齒突與寰椎相關節(jié)第七頸椎:隆椎:棘突特別長胸椎:有肋凹和橫突肋凹,棘突向后下,呈覆瓦狀排列腰椎:錐體大,棘突板狀水平向④脊柱彎曲:頸(后凸),胸(前凸),腰(后凸),骶(前凸)。彎曲作用:維持重心穩(wěn)定,減輕震蕩及維持人體直立姿勢和保護腦一、軀干骨的連結(一)脊柱vertebralcolumn1.椎骨間的連結(1)椎體間的連結:①椎間盤:是連接相鄰兩個椎體間的纖維軟骨,由中央的髓核和周邊的纖維環(huán)構成。纖維環(huán)由多層同心圓排列的纖維軟骨構成;髓核由富有彈性的膠狀物構成。椎間盤堅韌而又有彈性,即牢固連結兩個椎體,又可使兩個椎體之間有少量的活動。②前縱韌帶:緊貼各椎體前面,上起枕骨,下達第1或第2骶椎,有防止脊柱過伸的作用。③后縱韌帶:位于各椎體后面,縱貫脊柱全長,可限制脊柱過度前屈。椎弓間的連結:①黃韌帶:連結相鄰兩椎弓板之間,由彈性纖維構成。②棘間韌帶:連結相鄰兩棘突之間。③棘上韌帶和項韌帶:連結棘突的尖端。④橫突間韌帶:連結相鄰兩橫突之間。⑤關節(jié)突關節(jié):由相鄰椎骨的上下關節(jié)突的關節(jié)面構成。(3)寰椎與枕骨及樞椎的關節(jié):寰枕關節(jié);寰樞關節(jié)2.脊柱的形態(tài)和功能(1)形態(tài):從前面觀察脊柱,可見椎體從第2頸椎向下逐漸增大。從后面看,可見各部椎骨的棘突連貫成縱嵴。從側面觀察,可見脊柱有頸、胸、腰、骶四個生理彎曲。其中頸曲和腰曲凸向前,胸曲和骶曲凸向后。(2)功能:脊柱除支持體重、保護內臟外,還可作前屈后伸、側屈和旋轉運動。(二)胸廓thorax1.組成:胸廓由12塊胸椎、12對肋、1塊胸骨和它們之間的連結共同構成。構成胸廓的關節(jié)主要有肋椎關節(jié)和胸肋關節(jié)。(1)肋椎關節(jié)包括肋頭關節(jié)和肋橫突關節(jié),兩者為聯(lián)合關節(jié)。①肋頭關節(jié):由肋頭的關節(jié)面和與之相應胸椎體的肋凹構成。②肋橫突關節(jié):由肋結節(jié)關節(jié)面和相應的橫突肋凹構成。(2)胸肋關節(jié):由2~7肋軟骨和胸骨相應的肋切跡構成。2.胸廓的整體觀:成人胸廓近似圓錐形,容納胸腔臟器。胸廓有上、下兩口和前、后、外側壁。(1)胸廓上口:較小,由胸骨柄上緣、第1肋和第1胸椎體圍成,是胸腔和頸部的通道。(2)胸廓下口:寬而不整,由第12胸椎、第11及12對肋前端、肋弓和劍突圍成,兩側肋弓在中線構成向下開放的胸骨下角。劍突又將胸骨下角分成左、右劍肋角。3.運動:胸廓主要參與呼吸運動,吸氣時,在肌作用下,肋的前部抬高,伴以胸骨上升,從而加大胸廓前后徑。肋上舉時,肋體向外擴展,加大胸廓橫徑,使胸腔容積增大。呼氣時正好相反。二、顱骨的連結顱骨間多借縫、軟骨或骨直接連結,十分牢固,顳下頜關節(jié)是唯一可動的滑膜關節(jié)。顳下頜關節(jié)temporomandibularjoint①組成:由下頜骨的下頜頭與顳骨的下頜窩和關節(jié)結節(jié)構成。②特點:關節(jié)囊松弛,囊外由外側韌帶加強,囊內有關節(jié)盤,其周緣與關節(jié)囊相連,將關節(jié)腔分為上、下兩部分。③運動:顳下頜關節(jié)屬于聯(lián)合關節(jié),兩側必須同時運動。此關節(jié)能做下頜骨上提、下降、前進、后退以及側方運動。第三節(jié):附肢骨連結Articulationsofappendicularskeleton一、上肢骨連結上肢骨的連結包括上肢帶連結和自由上肢骨的連結。(一)上肢帶連結1.胸鎖關節(jié):是上肢骨與軀干骨連結的唯一關節(jié)。(1)組成:由鎖骨的胸骨端和胸骨的鎖切跡及第一肋軟骨的上面構成。(2)特點:屬多軸關節(jié),關節(jié)囊內有關節(jié)盤,將關節(jié)腔分為外上和內下兩部分。胸鎖關節(jié)的活動度雖小,但以此為支點擴大了上肢的活動范圍。2.肩鎖關節(jié):由鎖骨的肩峰端與肩峰的關節(jié)面構成,屬于平面關節(jié)。是肩胛骨活動的支點,關節(jié)的上方有肩鎖韌帶加強,關節(jié)囊和鎖骨下方有堅韌的喙鎖韌帶連于喙突。囊內的關節(jié)盤常出現(xiàn)于關節(jié)上部,部分分隔關節(jié),關節(jié)活動度小。3.喙肩韌帶:為三角形的扁韌帶,連于肩胛骨的喙突與肩峰之間,它與喙突、肩峰共同構成喙肩弓,架于肩關節(jié)上方,有防止肱骨頭向上脫位的作用。(二)自由上肢骨連結1.肩關節(jié)shoulderjoint:(1)組成:由肱骨頭與肩胛骨的關節(jié)盂構成,是典型的球窩關節(jié)。(2)特點:肱骨頭大,關節(jié)盂小,關節(jié)盂周緣有纖維軟骨構成的盂唇加深關節(jié)窩;關節(jié)囊薄而松弛,囊的上方附于關節(jié)盂周緣,下方附著于肱骨解剖頸,囊的上、前、后方有肌肉加強,下壁薄弱,肩關節(jié)脫位時,肱骨頭常從下方脫出。(3)運動:肩關節(jié)的運動十分靈活,能作屈、伸、收、展、旋內、旋外和環(huán)轉運動。2.肘關節(jié)elbowjoint:(1)組成:肘關節(jié)是由肱骨下端與橈、尺骨上端構成的復合關節(jié),它包括三個關節(jié)。①肱尺關節(jié):由肱骨滑車與尺骨滑車切跡構成。②肱橈關節(jié):由肱骨小頭與橈骨頭關節(jié)凹構成
③橈尺近側關節(jié):由橈骨環(huán)狀關節(jié)面與尺骨橈切跡構成。(2)特點:上述三個關節(jié)包在同一個關節(jié)囊內,囊的前、后壁薄弱,兩側有橈側副韌帶和尺側附韌帶加強。在橈骨環(huán)狀關節(jié)面周圍有橈骨環(huán)狀韌帶,其兩端附于尺骨橈切跡的前、后緣,與尺骨橈切跡共同構成一個上口大、下口小的骨纖維環(huán)容納橈骨頭,防止橈骨頭脫出。(3)運動:肘關節(jié)的運動以肱尺關節(jié)為主,主要作屈、伸運動。橈尺近側關節(jié)與橈尺遠側關節(jié)聯(lián)合可使前臂旋前和旋后。3.橈尺連結①前臂骨間膜:前臂骨間膜是連結尺、橈骨體之間的纖維膜②橈尺近側關節(jié)③橈尺遠側關節(jié):由尺骨頭環(huán)狀關節(jié)面構成關節(jié)頭,由橈骨的尺切跡及自下緣至尺骨莖突根部的關節(jié)盤共同構成關節(jié)窩。關節(jié)盤將尺骨與腕骨分開。4.手關節(jié)(1)橈腕關節(jié)radiocarpaljoint是典型的橢圓關節(jié)①組成:由橈骨下端的關節(jié)面和尺骨頭下方的關節(jié)盤為關節(jié)窩,手舟骨、月骨、三角骨的近側面為關節(jié)頭構成。②運動:該關節(jié)可作屈、伸、收、展和環(huán)轉運動。除橈腕關節(jié)外,手的關節(jié)還有腕骨間關節(jié)、腕掌關節(jié)、掌指關節(jié)和手指間關節(jié)。其中前兩者活動范圍很小。掌指關節(jié)可作屈、伸、收、展和環(huán)轉運動。指間關節(jié)可作屈、伸運動。(2)拇指腕掌關節(jié):由大多角骨與第1掌骨底構成的鞍狀關節(jié),可作屈、伸、收、展、環(huán)轉和對掌運動
二、下肢骨的連結(一)下肢帶骨的連結1.骶髂關節(jié)sacroiliacjoint(1)組成:由骶骨和髂骨的耳狀面構成。(2)特點:關節(jié)面凹凸不平,彼此結合十分緊密。其前、后面分別有骶髂前、后韌帶加強。骶髂關節(jié)具有相當大的穩(wěn)定性,以適應支持體重的功能。2.恥骨聯(lián)合:由兩側的恥骨聯(lián)合面借纖維軟骨構成的恥骨間盤連結而成
其上、下方分別有恥骨上韌帶和恥骨間韌帶加強。3.骶結節(jié)韌帶和骶棘韌帶:前者連在骶骨和坐骨結節(jié)之間,呈扇形;后者連在骶骨和坐骨棘之間。這兩條韌帶將坐骨大、小切跡圍成坐骨大孔和坐骨小孔。4.骨盆pelvis(1)組成:是由骶骨、尾骨和兩側髖骨及其連結構成。(2)分部:骨盆被骶骨的岬、弓狀線、恥骨梳、恥骨結節(jié)和恥骨聯(lián)合上緣所圍成的界線分為上方的大骨盆和下方的小骨盆。小骨盆上口為界線,下口由尾骨尖、骶結節(jié)韌帶、坐骨結節(jié)、坐骨支、恥骨支和恥骨聯(lián)合下緣圍成。(3)功能:骨盆主要功能是支持體重和保護盆腔臟器。在女性,骨盆還是胎兒娩出的產道。(4)性別差異:女性骨盆外形寬短,骨盆上口近似圓形,較寬大,骨盆下口和恥骨下角較大。男性骨盆窄長,上口呈心形,骨盆下口狹小,恥骨下角小。(二)自由下肢骨的連結1.髖關節(jié)hipjoint(1)組成:由髖臼和股骨頭構成。(2)特點:髖臼深,周圍附有髖臼唇,髖臼切跡被髖臼橫韌帶封閉。股骨頭關節(jié)面約為球形的2/3,幾乎全部納入髖臼內。關節(jié)囊厚而堅韌,上端附于髖臼周緣,下方前面附于轉子間線,股骨頸的前面全部包在囊內,后面僅內側2/3包在囊內,外側1/3在囊外,故股骨頸骨折有囊內、外之分。另外,關節(jié)囊上、后及前壁均有韌帶加強,唯有下壁較薄弱,故股骨頭脫位常發(fā)生在此處。在關節(jié)腔內有股骨頭韌帶,它起自髖臼橫韌帶,止于股骨頭凹,營養(yǎng)股骨頭的血管經此韌帶進入股骨頭。(3)運動:髖關節(jié)可作屈、伸、收、展、旋內、旋外和環(huán)轉運動,但其運動幅度遠不及肩關節(jié)。2.膝關節(jié)(kneejoint)(1)組成:由股骨和脛骨的內、外側髁及髕骨構成。(2)特點:關節(jié)囊松弛,附于各關節(jié)面周緣,前面有髕韌帶加強,兩側由脛側副韌帶和腓側副韌帶加強。膝關節(jié)腔內有前、后交叉韌帶和內、外側半月板。前、后交叉韌帶可防止脛骨前后移位,內、外側半月板可加深關節(jié)窩,增強關節(jié)的穩(wěn)定性。(3)運動:膝關節(jié)主要作屈、伸運動,在半屈位時可作小幅度的旋內和旋外運動。3.踝關節(jié)(anklejoint)或距小腿關節(jié)(talocruraljoint)(1)組成:由脛、腓骨的下端與距骨滑車構成。(2)運動:主要可作背屈和跖屈的運動,在踝關節(jié)高度跖屈時,還可作輕度的側方運動。除上述關節(jié)外還有跗骨間關節(jié)、跗跖關節(jié)、跖趾關節(jié)和趾骨間關節(jié)。前兩個關節(jié)運動幅度較小,后兩個關節(jié)可作屈、伸運動。4.足弓(1)組成:跗骨和跖骨連成的凸向上的弓稱為足弓。分為前后方向上的內、外側縱弓和內外方向上的橫弓。橫弓由骰骨、三塊楔骨和跖骨構成。(2)功能:足弓可增加穩(wěn)固性和減小震蕩,還可保護足底的血管、神經免受壓迫。第三章:肌學第一節(jié):總論肌根據(jù)構造不同可分為平滑肌、心肌和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屬于不隨意肌,骨骼肌為隨意肌每塊肌都是一個器官,都有一定的位置、形態(tài)、結構和血管、神經他們大多附著于骨和關節(jié)的周圍,收縮和舒張產生運動。一、肌的形態(tài)和構造肌的外形大致可分為長肌,短肌,闊肌和輪匝肌4種。每塊骨骼肌包括肌腹和肌腱兩部分。腱膜
:闊肌的腱性部分成薄膜狀。二、肌的輔助裝置肌的輔助裝置包括筋膜、滑膜囊和腱鞘,具保持肌的位置,減少摩擦和保護的作用。
1.筋膜:有淺筋膜和深筋膜
淺筋膜位于真皮之下,由疏松結締組織構成
深筋膜由致密結締組織構成,位于淺筋膜的深面,包被在肌的表面,隨肌的分層而分層,在四肢可附著于骨,構成肌間隔等
2.滑膜囊:為封閉的結締組織小囊,位于腱與骨面接觸處
3.腱鞘:是包于肌腱外面的鞘管,位于肌腱活動度較大的部位
分為纖維層和滑膜層,滑膜層又稱為腱滑膜鞘
斜方肌:位于項部和背上部的淺層,作用是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攏;上部肌束可上提肩胛骨,下部肌束使肩胛骨下降背闊肌:位于背下半部及胸的后外側,作用使肱骨內收,旋內和后伸豎脊?。炯。┛v列于軀干的背面,脊柱兩側的溝內,使脊柱后伸和仰頭胸大肌:覆蓋胸廓前壁的大部,呈扇形,寬而厚,作用是使肱骨內收肋間外肌:位于各肋間隙的淺層,肌束斜向前下,收縮時,能提肋以助吸氣。肋間內肌:位于肋間外肌的深面,肌束方向與肋間外肌相反,收縮時,可降肋以助呼氣。腹外斜肌:為寬闊扁肌,位于腹前外側部的淺層。腹內斜?。涸诟雇庑奔∩蠲妗8箼M?。涸诟箖刃奔∩蠲娓怪奔。何挥诟骨氨谡芯€的兩旁三角?。何挥诩绮浚瑥那啊⑼?、后3個方向包繞肩關節(jié)。全肌收縮時可使上臂外展;前部肌束收縮可協(xié)助臂前屈及旋內;后部肌束收縮可協(xié)助臂后伸及旋外。胸鎖乳突?。盒绷杏陬i部兩側,大部分被頸闊肌覆蓋,該肌的起點為:胸骨柄前面和鎖骨的胸骨端,止點為顳骨的乳突。作用是:一側肌收縮使頭向同側傾斜,臉轉向對側,兩側同時收縮,頭后仰。該肌最主要的作用是維持頭的正常姿勢以及使頭在水平上從一側到另一側的觀察運動。股四頭肌:是全身中體積最大的肌,有4個頭,即股直肌、股內側肌、股外側肌和股中間肌。作用:伸膝關節(jié),其中股直肌有屈髖關節(jié)的作用臀大?。何挥谕尾繙\層、大而肥厚,形成特有的臀部膨隆,覆蓋臀中肌下半部及其他小肌。作用是:使髖關節(jié)后伸和外旋。下肢固定時,能伸直軀干,防止軀干前傾,以維持身體的平衡肱二頭?。杭「篂樗笮?,有長、短兩頭,兩頭在臂中部合為一個肌腹,此肌作用主要為屈肘關節(jié);當前臂處于旋前位時,肱二頭肌能使前臂旋后肱三頭?。何挥诒酆蟛浚渲饕饔檬巧熘怅P節(jié)小腿三頭?。核膬蓚€頭位于淺表,稱腓腸肌,另一頭是位置較深的比目魚肌。3個頭會合,在小腿的上部形成膨隆的小腿肚,向下續(xù)為人體最粗大的跟腱,止于跟骨。作用是:屈踝關節(jié)(跖屈)和屈膝關節(jié)。在站立時,能固定踝關節(jié)和膝關節(jié),以防止身體向前傾斜。膈肌diaphragm①位置:位于胸、腹腔之間,成為胸腔的底和腹腔的頂。膈的肌纖維起于胸廓下口的邊緣和腰椎前方。②形態(tài)結構:膈的外周是肌性部,而中央部分是腱膜。向上膨隆,是一呈穹隆形向上膨隆的扁薄闊??;該肌的周圍為肌腹部分,中央為中心腱。形態(tài)構成上分為三部:胸骨部、肋部和腰部。③作用:收縮時,膈穹窿下降,胸腔容積擴大,以助吸氣;松弛時,隔穹窿上升恢復原位,胸腔容積減小,以助呼氣。膈與腹肌同時收縮,則能增加腹壓。④膈有3個裂孔:主動脈裂孔:(T12水平)水平緊位于脊柱前方,通過主動脈和胸導管食管裂孔:(T10水平)主動脈裂孔左前方,通過食管和迷走神經腔靜脈孔:(T8水平)食管裂孔右前方中心腱,通過下腔靜脈腹直肌鞘、腹股溝管腹直肌鞘:腹外斜肌,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的腱膜在腹直肌外側緣融合并包繞該肌形成腹直肌鞘腹股溝管:腹外斜肌、腹內斜肌和腹橫?。ɑ螂炷ぃ┫虏垦馗构蓽享g帶內側半的上方,形成一管裂狀隙。腹股溝三角:腹股溝三角位于腹前壁下部,由腹直肌外側緣、腹股溝韌帶和腹壁下動脈共同圍成的三角區(qū)域。是腹壁下部的薄弱區(qū),腹腔內容物由此區(qū)膨出形成腹股溝直疝。網膜孔的位置、界線及臨床意義:網膜孔其高度約在第12胸椎至第二腰體的前方,成人可容1~2指通過。其上界為肝尾葉,下界為十二指腸上部,前界為肝十二指腸韌帶,后界為覆蓋在下腔靜脈表面的腹膜。其臨床意義主要是手術時,遇外傷性肝破裂或肝門附近動脈出血,可將示指伸入孔內拇指在小網膜游離緣前方加壓,進行暫時止血。參與呼吸運動的肌肉:
吸氣:胸大肌、胸小肌、肋間外肌、前鋸肌、膈肌。呼氣:肋間內肌、膈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腹直肌。第五章:消化系統(tǒng)Digestiveappauatus一、口腔Mouth(1)口腔境界和分部境界:①前壁:為上、下唇,借口裂通外界
;②后界:經咽峽與咽相通
;③上壁:為腭;④下壁:為口腔底;⑤側壁:為頰
。分部:以上、下牙弓和牙齦為界,分為口腔前庭和固有口腔
(2)腭palatine腭構成口腔的頂,分隔鼻腔和口腔
腭的分部:①硬腭:位于腭的前2/3,由上頜骨腭突、腭骨水平板及表面覆蓋粘膜構成
②軟腭:位于腭的后1/3,由肌肉和粘膜構成
軟腭有關的結構:①腭帆:軟腭后部向下傾斜的部分
②腭垂:軟腭游離緣中部向下的突起
③腭舌弓:軟腭兩側連于舌根外側的粘膜皺襞
④腭咽弓:軟腭兩側連于咽側壁的粘膜皺襞
3.咽峽isthmusofthefauces:由腭垂、腭帆游離緣、兩側的腭舌弓、腭咽弓及舌根共同圍成,是口腔和咽的分界,也是口腔和咽之間的狹部。(3)牙tooth乳牙共20個,恒牙全部出齊共32個
1.牙的功能:對食物進行機械加工嚼碎,輔助發(fā)育及語言等
牙的外形分部:①牙冠:暴露在口腔內的部分,其內腔稱牙冠腔
②牙頸:介于牙冠和牙根之間縮細的部分
③牙根:嵌入上、下牙槽內的部分,其內腔稱牙根管,與牙冠腔相通,管末端細有根尖孔
牙的分類:(1)乳牙:分乳中切牙、乳側切牙、乳尖牙、乳磨牙
(2)恒牙:①切牙:牙冠扁平,一個牙根
②尖牙:牙冠呈錐形,一個牙根
③前磨牙:牙冠呈圓形,一般一個牙根,上頜第一前磨牙可以兩個牙根
④磨牙:牙冠最大呈方形,上頜磨牙3個牙根,下頜磨牙兩個牙根
牙組織:①牙本質:構成牙的大部分
②牙釉質:在牙冠部的牙本質外面覆蓋的部分
③牙骨質:在牙根部的牙本質外面包繞的部分
④牙髓:位于牙腔內,由結締組織、神經和血管共同組成
牙周組織:①牙周膜:介于牙根和牙槽骨之間的致密結締組織
②牙槽骨:屬于上、下頜骨的牙槽突
③牙齦:是覆蓋在牙頸和牙槽突表面的口腔粘膜
5.牙式:①乳牙(20):乳中切牙I,乳側切牙II,乳尖牙III,第一乳磨牙IV,第二乳磨牙V②恒牙(32):中切牙1,側切牙2,尖牙3,第一前磨牙4,第二前磨牙5,第一磨牙6,第二磨牙7,第三磨牙8(3)舌tongue舌的功能:感受味覺、協(xié)助咀嚼、攪拌食物、輔助發(fā)音
舌的形態(tài):①舌尖:舌的前端;②舌體:占舌前2/3,在舌背以界溝與舌根為界;③舌根:占舌后1/3
2.舌粘膜①輪廓乳頭:在界溝前,7-11個,司味覺
②舌扁桃體:在舌根背面的小結節(jié),由淋巴組織組成。③舌系帶:在舌底正中線上的粘膜皺襞。④舌下阜:舌系帶根部兩側小圓形隆起,是下頜下腺和舌下腺大管的開口。⑤舌下襞:舌下阜后外側粘膜皺襞,深面有舌下腺及舌下腺小管開口此處。⑥
傘襞:舌系帶兩側斜行的粘膜皺襞,內有舌靜脈
。3.舌?。荷嗉闄M紋肌,分舌固有肌和舌外肌
舌固有肌可使舌縮短、變窄或變薄
舌外肌有四對,以頦舌肌在臨床上為重要,該肌起于頦棘,肌纖維呈扇形向后上方分散,止于舌中線兩側
兩側頦舌肌同時收縮時,拉舌向后下方,即伸舌
一側收縮時,使舌伸向對側
(5)唾液腺salivarygland大唾液腺有三對,包括腮腺、下頜下腺和舌下腺
1.腮腺parotidgland:不規(guī)則三角形,分淺、深兩部位于外耳道前下方、咬肌后表面和下頜后窩。腮腺管開口于平對上頜第2磨牙牙冠的頰粘膜上的腮腺管乳頭。2.下頜下腺submandibulargland:呈卵圓形位于下頜骨下緣與二腹肌前、后腹所圍成的下頜下三角內。下頜下腺管開口與舌下阜。3.舌下腺sublingualgland:扁長圓形位于口底粘膜深面。舌下腺管開口于舌下阜和舌下襞。二、咽漏斗形的肌性管道,位于第1~6頸椎前方,上方起于顱底,下方在第六頸椎下緣與食管相接,后壁與側壁完整,前方分別與鼻腔、口腔和喉腔相通
咽分三部:鼻咽、口咽和喉咽
(一)咽腔鼻咽nasopharynx位置:是咽腔的上部
上界:顱底;下界:軟腭后緣與口咽分界
①咽扁桃體:是頂后壁粘膜下的淋巴組織,嬰幼兒較發(fā)達
②咽鼓管咽口:在側壁,距下鼻甲后1cm處,向外通中耳鼓室
③咽鼓管圓枕:在咽鼓管咽口前、上、后方的隆起
④咽鼓管扁桃體:在咽鼓管咽口周圍粘膜內的淋巴組織
⑤咽隱窩:是咽鼓管圓枕后方與咽后壁之間的凹陷,是鼻咽癌的好發(fā)部位
咽鼓管的位置、連通和生理功能;為什么兒童較易患化膿性的中耳炎?咽鼓管連通咽部和鼓室,使鼓室和外界大氣壓相等。咽鼓管分骨部和軟骨部。骨部即顳骨巖部的咽鼓管半管,以鼓室口開口于鼓室前壁。軟骨部內側端開口于鼻咽部的側壁,平對下鼻甲的后方,即咽鼓管咽口。幼兒的咽鼓管較成人短而平,管腔也較大,故咽部感染易沿咽鼓管侵入鼓室引起化膿性中耳炎。2.口咽oropharynx位置:是咽腔的中部
上界:軟腭后緣;下界:會厭上緣
①舌會厭正中襞,位于舌根后部與會厭相連的粘膜皺襞
②舌會厭谷:在舌會厭正中襞兩側的凹陷
③腭扁桃體:位于腭舌弓和腭咽弓之間的扁桃體窩內
咽淋巴環(huán):由腭扁桃、舌扁桃體、咽扁桃體、咽鼓管扁桃體共同圍成,有防御機能
3.喉咽laryngopharynx位置:是咽腔的下部
上界:會厭上緣;下界:環(huán)狀軟骨下緣。
梨狀隱窩:位于喉的兩側和甲狀軟骨內面之間,粘膜下陷形成,是異物常嵌頓停留的部位。
(二)咽肌咽縮?。河醒噬稀⒅?、下縮肌三塊,呈疊互狀排列
咽提?。喊ㄇo突咽肌、咽鼓管咽肌及腭咽肌
三、食管esophagus食管全長約25cm,為肌性管道,上端在第6頸椎下緣或環(huán)狀軟骨下緣高度起于咽,下端在第11胸椎左側續(xù)于胃的賁門
1.食管的分部:①頸部:上起環(huán)狀軟骨下緣高度,下至胸骨頸靜脈切跡水平,長約5cm
②胸部:上起胸骨頸靜脈切跡水平,下至膈食管裂孔,長約18cm
③腹部:由食管裂孔至賁門,長約1~2cm
2.食管的狹窄部:是食管內異物容易滯留及食管癌的好發(fā)部位。①第一個狹窄部:位于食管與咽交接處,距中切牙5cm
②第二個狹窄部:位于與左支氣管交叉處,距中切牙25cm
③第三個狹窄部:為膈食管裂孔處,距中切牙40cm
四、胃stomach胃是消化管最膨大的部分,上起食管,下續(xù)十二指腸
(1)胃的形態(tài)、分部1.形態(tài)①兩口:入口稱賁門,接食管
出口稱幽門,下續(xù)十二指腸
②兩緣:右上緣稱胃小彎,凹向上,最低點有一切跡,稱角切跡
左下緣稱胃大彎,起自賁門切跡,呈弧形凸向左下至第10肋軟骨平面
③兩壁:前壁和后壁
2.分部①賁門部:位于賁門周圍的部分
②胃底:指賁門切跡以上的部分,亦稱胃穹窿
③胃體:位于胃底與幽門部之間的部分
④幽門部:為角切跡與幽門之間的部分
左側管腔擴大,稱幽門竇;右側管腔狹窄,稱幽門管
(2)胃的位置①胃中等充盈時,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區(qū),小部分位于腹上區(qū)
賁門和幽門位置較固定,②賁門位于第11胸椎左側,幽門位于第1腰椎右側
③前壁右側鄰肝左葉,左側鄰膈和左肋弓,在劍突下貼腹前壁
④后壁鄰左腎、左腎上腺、胰、脾和橫結腸等
⑤胃底與膈和脾相鄰
胃后壁穿孔手術時,最簡單易行的入路:切開胃結腸韌帶或橫結腸系膜進入網膜囊,其前壁即為胃后壁。
(3)胃壁的結構①粘膜層:在胃小彎處有4~5條縱行皺襞
在幽門處,粘膜覆蓋幽門括約肌形成環(huán)行皺襞,叫幽門瓣
;②粘膜下層③肌層:為外縱、中環(huán)、內斜三層平滑肌
在幽門處,環(huán)層肌發(fā)達,形成幽門括約?。?/p>
④漿膜層:即臟腹膜
五、小腸smallintestine小腸上起幽門,下續(xù)盲腸和結腸,全長5~7cm,分十二指腸、空腸和回腸三部
(1)十二指腸duodenum十二指腸緊貼腹后壁,是小腸中長度最短,管腔最大的一段
包繞胰頭,呈“C”字形,長約25cm,分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四部分
1.上部:長約5cm,起自幽門,向右后方至膽囊頸后下方轉折向下移行為降部
轉折處稱十二指腸上曲
上部近幽門處的一段腸管,壁薄內面光滑,環(huán)狀襞少,稱十二指腸球
。2.降部:長約7~8cm,在右腎內側下降至第3腰椎水平,轉折向左續(xù)水平部,轉折處稱十二指腸下曲。
降部左側貼胰頭,其后內側壁上有十二指腸縱襞。
縱襞下方有十二指腸大乳頭,是膽總管和胰管的共同開口,距中切牙約75cm
。大乳頭稍上方,可見十二指腸小乳頭,是副胰管的開口
。3.水平部:長約10cm,自右向左橫過第三腰椎,至左側續(xù)于升部
。腸系膜上動、靜脈貼前面下行
4.升部:長約2~3cm,自第3腰椎左側上升至第2腰椎左側,急轉向前下方,形成十二指腸空腸曲,移行為空腸。十二指腸空腸曲由十二指腸懸肌連于膈右腳,此肌是手術時確定空腸起點的標志。(2)空腸和回腸空腸和回腸由腸系膜連于腹后壁,又稱系膜小腸,其波動度較大
其區(qū)別如下:空腸回腸位置位于左上腹部位于右下腹部長度占全長的2/5占全長的3/5管腔較粗較細管壁較厚較薄顏色較紅較淡環(huán)狀襞明顯不明顯淋巴孤立淋巴濾泡集合、孤立淋巴濾泡血管弓少,1—2級弓多,3—4級弓直血管較長較短Meckel憩室:距回腸末端0.3~1m范圍的腸壁上,有2~5cm長的突起,是胚胎時卵黃蒂末端消失形成,出現(xiàn)率為2%
。六、大腸largeintestine盲腸和結腸的特征:結腸袋;結腸帶;脂肪垂(1)盲腸cecum位置:位于右髂窩內,長6~8cm,與回腸、結腸、闌尾連接
。回腸末端開口于盲腸稱回盲口
回盲瓣:在回盲口上、下方有兩個半月形的瓣,稱回盲瓣,是回腸突入盲腸形成
可阻止小腸內容物過快地流入大腸,還可防止盲腸內容物逆流到回腸。(2)闌尾appendixvermiformis位置:位于右髂窩內,長6~8cm,分回腸前、后位和盲腸后、下位等
三條結腸帶匯集在闌尾根部,是手術中尋找闌尾的方法
根部體表投影:①臍與右髂前上棘連線的中、外1/3交點(McBurney點)
②左、右髂前上棘連線的右、中1/3交點(lanz點)
(3)結腸colic位置:起于盲腸、續(xù)于直腸,圍繞空腸和回腸,呈“M”形排列
①升結腸:在右髂窩起于盲腸,上升至結腸右曲(肝曲)
②橫結腸:從結腸右曲向左至結腸左曲(脾曲),有系膜連于腹后壁
③降結腸:自結腸左曲下降至左髂嵴平面續(xù)于乙狀結腸
④乙狀結腸:從左髂嵴水平轉入盆腔內,至第3骶椎平面續(xù)于直腸
分布于結腸各部的動脈及其來源:①升結腸:由右結腸動脈供應,來自腸系膜上動脈;②橫結腸:由中結腸動脈供應,來自腸系膜上動脈;③降結腸:由左結腸動脈供應,來自腸系膜下動脈:④乙狀結腸:由乙狀結腸動脈供應,來自腸系膜下動脈。(4)直腸rectum位置:位于盆腔后部,從第3骶椎平面下降至盆膈,長約10~14cm
①兩個彎曲:骶曲和會陰曲
骶曲凸向后,會陰曲凸向前
②一個膨大:位于直腸下部,稱直腸壺腹。
③三條橫襞:上、下兩條位于直腸左壁;中間一條大而明顯,位置恒定,位于直腸右壁,距肛門7cm
(5)肛管analcanal境界:上界為盆膈平面,下界止于肛門,長約4cm,平時處于收縮狀態(tài)
①肛柱:肛管內面的縱行粘膜皺襞,有6~10條
②肛瓣:肛柱下端之間的半月形粘膜皺襞
③齒狀線:肛柱下端與肛瓣基部連成鋸齒狀環(huán)行線,環(huán)繞肛管內面
④肛竇:肛瓣和肛柱下端共同圍成的小隱窩
⑤白線:在肛門上方1~1.5cm處,在活體皮膚上可見有淺藍色的環(huán)形線,相當于肛門內、外括約肌之間
。⑥肛門括約?。焊亻T內括約?。簽槠交?,是腸襞環(huán)行肌增厚形成
;肛門外括約肌:屬橫紋肌,圍繞肛門內括約肌外面,又分皮下部、淺部、深部
⑧肛門直腸環(huán):肛門內括約肌、腸壁的縱行肌、肛門外括約肌的淺部、深部以及肛提肌的恥骨直腸肌等共同圍繞肛管,形成強大的肌環(huán),稱肛門直腸環(huán),對肛管起括約作用
。七、肝liver(1)肝的形態(tài):肝在活體呈紅褐色,質軟而脆,呈不規(guī)則的楔形
①上面(膈面):被鐮狀韌帶分為左、右兩葉,后部無腹膜覆蓋部分稱“裸區(qū)”
②下面(臟面):被“H”形溝分為4葉:左葉、右葉、方葉、尾狀葉
③橫溝:稱肝門:肝蒂:有肝固有動脈左右支,肝門靜脈左右支,肝左右管,神經和淋巴管等出入
肝門的結構。肝蒂內結構排列順序是:肝左、右管在前,肝固有動脈左、右支居中,肝門靜脈左、右支后。
④左縱溝:前方容納肝圓韌帶,后方容納靜脈韌帶
⑤右縱溝:前方是膽囊窩,容納膽囊;后方是腔靜脈窩,容納下腔靜脈
⑥下緣:是肝膈面和臟面之間的分界線,后方和右側圓鈍,前方和左側銳利前方有膽囊切跡和肝圓韌帶切跡。(2)肝的位置肝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區(qū)和腹上區(qū),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區(qū)
①肝上界:與膈穹窿一致,在鎖骨中線右側平第5肋,左側平第5肋間隙,在前正中線位于胸骨體與劍突結合處
。②肝下界:成人與肋弓一致,在劍突下約3cm,幼兒可低于肋弓,但不超出2cm,7歲以后與成人相等。
(3)肝的分段肝按Glisson系統(tǒng)(肝門靜脈、肝動脈和肝管)分為:兩半肝、五葉、六段
①右半肝:右前葉。右后葉:分上段和下段。左外葉:分上段和下段②左半肝左內葉。尾狀葉:分左段和右段(4)肝外膽道1.膽囊gallbladder:膽囊底,膽囊體,膽囊頸,膽囊管。位置:位于肝右葉下面膽囊窩內
①膽囊底:圓鈍、多露出肝下緣
投影部位在右腹直肌外緣與右肋弓交點處
②膽囊體:中間大部分,與底無明顯分界
③膽囊頸:膽囊體向后變細的部分,內面粘膜形成螺旋狀的皺襞,稱螺旋襞。
2.輸膽管道:包括:肝左、右管,肝總管、膽囊管、膽總管
膽囊三角:膽囊管、肝總管和肝臟面圍成的三角形區(qū)域稱膽囊三角,是膽囊手術中尋找膽囊動脈的標志。
3.膽汁和胰液的排泄途徑:試述膽汁的產生與排出途徑。答:Oddi括約肌平時保持收縮狀態(tài),由肝分泌的膽汁,經肝左、右管、肝總管、膽囊管進入膽囊內貯存。進食后,尤其進高脂肪食物,在神經體液因素的調節(jié)下,膽囊收縮,Oddi括約肌舒張,使膽汁自膽囊經膽囊管、膽總管、肝胰壺腹、十二指腸大乳頭,排入十二指腸腔內。
由肝臟分泌膽汁,肝左、右管→肝總管→膽囊管→膽囊儲存→膽囊管→膽總管→十二指腸(開口于大乳頭)。肝胰壺腹:膽總管斜穿十二指腸降部后內側壁中,與胰管匯合,形成略膨大的肝胰壺腹,開口于十二指腸大乳頭
在肝胰壺腹周圍有肝胰壺腹括約肌包繞。
患者腹部劇痛,惡心,嘔吐,鞏膜黃染,醫(yī)生初步診斷膽總管結石。用膽道造影法,需將導管從口腔送至十二指腸大乳頭處,向膽總管注造影劑:
①導管需經哪些器官、生理狹窄到達十二指腸大乳頭?②若對此患者行膽總管手術切開取石,選擇經右側腹直肌切口,請問:此切口由淺入深,需依次經過哪些結構才能暴露膽總管?切膽總管時需注意周圍哪些結構、它們與膽總管的位置關系如何?
①經口腔→咽峽→咽→食管(食管的三個狹窄:起始處,與左主支氣管交叉處,穿膈肌食管裂孔處)→胃(賁門,幽門)→十二指腸上部→十二指腸降部、大乳頭。
②皮膚→淺筋膜→腹直肌鞘前層→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層→腹橫筋膜→腹膜外脂肪→壁層腹膜→切開十二指腸韌帶,暴露膽總管。切開膽總管時需注意其左側有肝固有動脈,其左后方有肝門靜脈。
八、胰pancreas胰有內、外分泌作用,全長14~20cm,呈狹長的三棱形,橫臥于腹后壁,約平第1腰椎
。分部:①胰頭:上、下及右側被十二指腸包繞,其下份向左后方突起,鉤突
②胰體:橫過第1腰椎之前
胰體與胰頭之間狹窄部分稱胰頸
③胰尾:較細,達脾門
排泄管:①胰管:位于胰實質內,貫穿胰全長,在十二指腸降部壁內與膽總管匯合成肝胰壺腹,開口于十二指腸大乳頭。②副胰管:位于胰管上方,開口于十二指腸小乳頭。胰頭癌患者常出現(xiàn)黃疸、腸梗阻等癥狀,請解釋:
膽汁由肝臟產生,排出過程中經過左、右肝管、肝總管、膽總管,膽總管在胰頭與十二指腸之間,經肝胰壺腹進入十二指腸。胰頭癌時,癌腫壓迫膽總管,致使膽汁排出受阻,而反流入血形成黃疸。由于十二指腸與胰頭的毗鄰關系,有時可壓迫十二指腸造成腸梗阻。
:呼吸系統(tǒng)respiratory呼吸系統(tǒng)由呼吸道和肺兩大部分組成
鼻、咽、喉稱上呼吸道,氣管和各級支氣稱下呼吸道
一、鼻nose1.鼻腔:以鼻閾為界分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
①前界:鼻閾,通鼻前庭
②后界:鼻后孔,通鼻咽
③內側壁:鼻中隔,由篩骨垂直板、犁骨及鼻中隔軟骨及被覆粘膜構成
其前下份血管豐富,稱易出血區(qū)。
④頂壁:篩骨篩板被覆粘膜,鄰顱中窩
⑤底壁:骨腭及粘膜
⑥外側壁:有上、中、下鼻甲及其下方的上、中、下鼻道
:上鼻甲后上方與鼻腔頂之間的凹陷,稱蝶篩隱窩,有蝶竇開口
;中鼻道內有半月裂孔,篩漏斗;下鼻道內有鼻淚管開口,距鼻前孔3cm
以上各結構擴展了鼻粘膜的面積,有利于對吸入空氣的加溫與濕潤。
粘膜:①嗅區(qū):上鼻甲下緣平面以上的鼻腔粘膜,內有嗅細胞分布
②呼吸區(qū):嗅區(qū)以外的鼻腔粘膜,有豐富的靜脈叢和鼻腺
鼻旁竇:①上頜竇:位于上頜骨體內,開口于中鼻道。
②額竇:位于額骨眉弓深面,額骨內外板之間
.開口于中鼻道。
③蝶竇:位于蝶骨體內,開口于蝶篩隱窩。④篩竇:位篩骨迷路內,分前、中、后三群
.前群和中群開口于中鼻道,后群開口于上鼻道。
二、喉larynx(1)喉的位置:喉位于頸前部中份,上借甲狀舌骨膜與舌骨相連,向下與氣管相續(xù),前鄰舌骨下肌群,后鄰咽,兩側鄰頸部大血管、神經及甲狀腺側葉
.女性比男性稍高,小兒比成人高,老年人則較低。
(2)喉軟骨①甲狀軟骨:由兩塊甲狀軟骨板合成,構成喉外側壁,主要結構:前角、喉結、上切跡、上角、下角。
②環(huán)狀軟骨:位于喉的最下方、呈環(huán)形,前方為環(huán)狀軟骨弓,后方為環(huán)狀軟骨板
③會厭軟骨:上寬下窄似樹葉狀,下端借韌帶連于甲狀軟骨上切跡后下方
④杓狀軟骨:成對,位于環(huán)狀軟骨上方,呈三面錐體形,尖向上,底向下.
底向前的突起稱聲帶突,向外側的突起稱肌突。
(3)喉連結①環(huán)杓關節(jié)cricoarytenoidarticulation:由杓狀軟骨底和環(huán)狀軟骨板上緣構成,可作旋轉和滑行運動,使聲門開大和縮小
②環(huán)甲關節(jié)cricothyroidarticulation:由甲狀軟骨下角和環(huán)狀軟骨板側部構成,可沿冠狀軸運動,使聲帶緊張與松弛
③彈性圓錐elasticcone:位于甲狀軟骨前角內面,向下向后附著于環(huán)狀軟骨上緣和杓狀軟骨聲帶突之間
上緣游離稱聲韌帶,前面正中增厚稱環(huán)甲正中韌帶
④方形膜quadrangularmembrane:呈斜方形,自會厭軟骨側緣和甲狀軟骨前角內面向后附著于杓狀軟骨前內側緣,其下緣游離稱前庭韌帶
⑤甲狀舌骨膜thyrohyoidmembranc:介于甲狀軟骨與舌骨之間
⑥環(huán)狀軟骨氣管韌帶:連于環(huán)狀軟骨與第1氣管環(huán)之間
(4)喉肌laryngealm.①緊張聲帶:環(huán)甲肌、環(huán)杓后?、谒沙诼晭В杭阻技、坶_大聲門:環(huán)杓后?、芸s小聲門:環(huán)杓側肌、杓橫肌、甲杓肌⑤縮小喉口:杓斜肌、杓會厭肌
(5)喉腔laryngealcavity喉腔上方通過喉口通喉咽,下通氣管
喉又是發(fā)音器官。
①兩襞:喉腔內上方的一對粘膜皺襞,稱前庭襞;下方的一對粘膜皺襞,稱聲襞。
②兩裂:兩側前庭襞之間的裂隙,稱前庭裂;
兩側聲襞及杓狀軟骨基底部之間的裂隙,稱聲門裂,是喉腔最狹窄部,前3/5為膜間部,后2/5為軟骨間部。
③三部:喉前庭:喉口至前庭裂平面之間的部分,上寬下窄,前壁中央有會厭結節(jié)
喉中間腔:前庭裂平面至聲門裂平面之間的部分,向兩側延伸至前庭襞和聲襞之間的梭形隱窩,稱喉室
聲門下腔:聲門裂平面至環(huán)狀軟骨下緣的部分,上窄下寬
④喉口:朝向后上方,由會厭上緣、杓會厭襞和杓間切跡圍成
⑤聲帶:由聲襞及其覆蓋的聲韌帶和聲帶肌三部分構成
氣管與主支氣管tracheaandbronchi1.氣管trachea①位置:于頸部前正中,食管前方,上接環(huán)狀軟骨下緣(平第6頸椎下緣),下至胸骨角平面(平時第4、5胸椎體之間的平面)分為左、右主支氣管。②結構:16~20個“C”形軟骨環(huán)構成,后部由平滑肌和結締組織膜構成膜壁。
③分部:頸部:上起環(huán)狀軟骨,下至胸骨頸靜脈切跡
氣管切開在3~5氣管環(huán)處進行。
胸部:胸骨頸靜脈切跡至第四胸椎下緣(胸骨角平面)分左、右支氣管,分叉處稱氣管杈,內面呈半月形向上凸的縱嵴稱氣管隆嵴。
主支氣管:①左主支:細、長、傾斜
②右主支:粗、短、較直
氣管異物進入右主支氣管。
四、肺lung(1)位置:肺位于胸腔內,縱隔兩側,因心位置偏左,故左肺狹長,右肺略寬短。
(2)顏色:肺表面為臟胸膜被覆,光滑。
幼兒肺的顏色呈淡紅色,隨年齡增長,空氣中的塵埃吸入肺內,逐漸變成灰色至黑紫色。
(3)形態(tài):肺呈圓錐形,有一尖、一底、兩面、三緣
①肺尖:圓鈍,伸向頸根部,高出鎖骨內側1/3上方2.5cm
②肺底:又稱膈面,稍向上凹
③兩面:肋面(外側面)圓凸,貼近肋和肋間肌
縱隔面(內側面)中部有長圓形凹陷叫肺門,有支氣管、肺動脈、肺靜脈、氣管動脈、支氣管靜脈、神經和淋巴管出入
出入肺門的結構被結締組織包繞,構成肺根。肺根內結構的排列:從前向后:肺靜脈、肺動脈、支氣管
從上向下:左肺根:肺動脈、支氣管、肺靜脈
;右肺根:支氣管、肺動脈、肺靜脈。④三緣:前緣:銳薄,左肺前緣有心切跡,切跡下方為左肺小舌。
后緣:鈍圓,靠脊柱。
下緣:較銳,伸入膈和胸壁之間的肋膈隱窩內。
分葉:左肺被斜裂分為上、下兩葉
右肺被斜裂和水平裂分為上、中、下三葉。
支氣管肺段:氣管(一級支氣管)→肺葉支氣管(二級支氣管)→肺段支氣管(三級支氣管)
每個肺段支氣管及其所屬的肺組織,稱為支氣管肺段,簡稱肺段
肺動脈與支氣管伴行進入肺段,肺靜脈的屬支位于肺段之間。
每肺段呈圓錐形,尖端朝向肺門,底達肺表面
左肺分8個肺段,右肺分10個肺段。
鎖骨中線腋中線肩胛線脊柱旁肺下界第6肋第8肋第10肋平第10胸椎棘突胸膜下界第8肋第10肋第11~12肋平第12胸椎棘突右肺上葉前段膿腫,自然咳膿痰經哪些途徑:
右肺上葉前段膿腫膿痰自然咳出經右肺上葉前段支氣管→右肺上葉支氣管→右主支氣管→氣管→喉→咽→口腔→體五、胸膜pleurae(一)胸膜分部(1)臟胸膜:被覆于肺表面
(2)壁胸膜:①膈胸膜:覆蓋于膈上面
②縱隔胸膜:襯貼在縱隔兩側面,在中部包繞肺根移行于臟胸膜
③肋胸膜:襯貼于胸壁內面
④胸膜頂:覆蓋于肺尖上方,高出鎖骨內側1/3段上方2~3cm
(3)肺韌帶:縱隔胸膜和臟胸膜在肺根下方相互移行,前后兩層重疊而形成,連于縱隔外側面與肺內側面之間。
(二)胸膜腔pleuralcavity臟胸膜和壁胸膜在肺根下方相互移行,形成一個封閉的漿膜囊腔隙,內呈負壓,有少量漿液,可減少呼吸時臟胸膜和壁胸膜之間的摩擦
①胸膜隱窩:壁胸膜相互移行轉折之處的胸膜腔,即使在深吸氣時,肺緣也不能充滿此空間,胸膜腔的這部分稱胸膜隱窩:
②肋縱隔隱窩:縱隔胸膜與肋胸膜轉折處的間隙,當深吸氣時肺前緣未能填充的胸膜隱窩
③肋膈隱窩:肋胸膜與膈胸膜轉折處的胸膜隱窩,當深吸氣時肺下緣不能充滿其內,是胸膜腔的最低部位,胸腔積液多聚積于此
。(三)肺和胸膜下界的體表投影鎖骨中線腋中線肩胛線脊柱旁肺下界第6肋第8肋第10肋平第10胸椎棘突胸膜下界第8肋第10肋第11~12肋平第12胸椎棘突六、縱隔mediastinum(一)定義:兩側縱隔胸膜之間的全部器官、結構及結締組織的總稱
(二)界限:前界:胸骨
后界:脊柱胸段
兩側界:縱隔胸膜
上界:胸廓上口
下界:膈
(三)分部及主要結構以胸骨角平面分上縱隔和下縱隔
下縱隔又以心包為界,分為前縱隔、中縱隔和后縱隔
1.上縱隔主要內容:胸腺、頭臂靜脈、上腔靜脈、膈神經、迷走神經、喉返神經、主動脈弓及三大分支(頭臂干、左頸總動脈和左鎖骨下動脈)、氣管、食管、胸導管和淋巴結
2.下縱隔①前縱隔內容:胸腺下部、前縱隔淋巴結及疏松結締組織
②中縱隔內容:心包、心及出入大血管、奇靜脈弓、膈神經、心包膈血管及淋巴結
③后縱隔內容:主支氣管、食管、胸導管、胸主動脈及分支、奇靜脈、半奇靜脈、迷走神經、胸交感干和淋巴結
第六章:泌尿系統(tǒng)UrinarySystem第一節(jié):腎Kidney一、腎的形態(tài)外形:似蠶豆形,長約10cm,寬約5cm,厚約4cm
男性大于女性
①兩端上端:寬而薄
下端:窄而厚
②兩面前面:較凸,朝向前外側
后面:較平,貼靠腹后壁
③兩緣外側緣:隆凸
內側緣:中部凹陷,有腎血管、淋巴管、神經和腎盂出入稱腎門
腎蒂:出入腎門的結構合稱為腎蒂
排列關系:由前向后依次為:腎靜脈、腎動脈、腎盂
從上向下依次為:腎動脈、腎靜脈和腎盂
因下腔靜脈靠中線右側,故右側腎蒂較左側短。
腎竇:腎門向腎實質內伸入,由腎實質圍成的腔隙,內含腎動脈分支,腎靜脈屬支,腎小盞、腎大盞、腎盂和脂肪組織等。
二、腎的構造腎實質可分為腎皮質和腎髓質兩部分
①腎皮質:位于淺層,血管豐富,伸入髓質腎錐體之間的部分稱腎柱
②腎髓質:腎皮質腎髓質位于深部,由15~20個腎錐體構成
腎錐體的基底朝向皮質;尖端圓鈍,朝向腎竇,稱腎乳頭,2—3個腎錐體合成一個腎乳頭
腎乳頭頂端有乳頭孔,腎形成的尿液由乳頭孔流入腎小盞內。腎小盞呈漏斗狀,有7~8個
,包繞腎乳頭。2~3個腎小盞合成1個腎大盞。2~3個腎大盞匯合形成腎盂。腎盂呈前后扁平的漏斗狀
出腎門后向下彎曲變細,移行為輸尿管。三、腎的位置腎位于腹膜后隙內,脊柱兩側,貼靠腹后壁的上部
右腎低于左腎,女性低于男性,兒童低于成人。
(1)左腎:上端平第12胸椎上緣,下端平第3腰椎上緣
右腎:上端平第12胸椎下緣,下端平第3腰椎下緣
腎門約平第1腰椎,距正中線5cm
(2)以第十二指肋為標志:第12肋斜過左腎后面中部,右腎后面上部
(3)腎區(qū):豎脊肌的外緣與第12肋之間的部位,又稱脊肋角
(4)腎的毗鄰:①后面:上1/3借膈與肋膈隱窩相鄰;下2/3鄰腰大肌、腰方肌和腹橫肌
②前面:左腎:與胃、胰、空腸、脾和結腸左曲相鄰。右腎:與十二指腸、肝右葉和結腸右曲相鄰。
③上端:鄰腎上腺
四、腎被膜①纖維囊:貼腎表面、薄而堅韌,易與腎實質分離,病理情況下發(fā)生粘連不易分離
手術時縫合此膜。
②脂肪囊:為纖維囊外面的脂肪組織,通過腎門與腎竇內的脂肪組織相連續(xù)對腎起彈性墊的保護作用。
③腎筋膜:最外層,在脂肪囊外面分前、后層,向上包繞腎上腺兩層在上方和外層相互融合,在內側前層與對側前層相互延續(xù),后層與腰大肌筋膜融合
在下方兩層分開,有輸尿管通過。
腎的固定因素:腎被膜、腎血管、毗鄰器官、腹內壓及腹膜等對腎都有固定作用。
五、腎段一個腎段動脈所分布的這部分腎組織稱為一個腎段,每個腎分五個腎段:上段、上前段、下前段、下段和后段
腎段對腎疾病的定位和部分切除有實用意義
第二節(jié):輸尿管Ureter位于腹膜外位,為細長肌性管道,長約25~30cm,起于腎盂下端,止于膀胱,輸尿管按行程為三段:
①腹段:起自腎盂下端,經腰大肌前面,腹后壁腹膜后方下行,在小骨盆入口處,左側跨過髂總動脈,右側跨過髂外動脈進入盆腔
②盆段:從小骨盆入口至膀胱底外上角
先沿盆側壁向后下,再經盆壁血管神經表面,在坐骨棘水平向前入膀胱底外上方
在女性,距子宮頸外側1.5~2cm處與子宮動脈交叉,子宮動脈在前上方,輸尿管在后下方;在男性,有輸精管越過其前方
③壁內段:自膀胱底外上角向內下斜穿膀胱壁,開口于膀胱。
三個狹窄:三個狹窄是輸尿管結石易滯留的部位。①腎盂與輸尿管移行處(輸尿管起始處);②與髂血管交叉處(經過小骨盆上口處);
③壁內段
第三節(jié):膀胱UrinaryBladder膀胱是儲存尿液的肌性囊狀器官,其形狀、大小和位置均隨尿液充盈度而變化,其容量成人約300~500ml,最大容量可達800ml
一、形態(tài):膀胱空虛時呈三棱錐體形①膀胱尖:朝前上方
②膀胱底:呈三角形,朝后下方③膀胱體:尖與底之間④膀胱頸:在膀胱下部,男性與前列腺接觸,女性與尿生殖膈接觸,內有尿道內口。
膀胱三角:在膀胱底部,兩側輸尿管口與尿道內口之間的區(qū)域,此處由于缺少粘膜下層,無論膀胱膨脹或收縮時也無粘膜皺襞,是膀胱結核和腫瘤的好發(fā)部位
輸尿管間襞:兩輸尿管口之間的橫行皺襞,粘膜深面有橫行的平滑肌束,是膀胱鏡檢時尋找輸尿管口的標志。
膀胱垂:成年男性,膀胱三角前下部,尿道內口后方,因前列腺中葉形成微凸的縱行隆起
二、位置及毗鄰:1.位置:膀胱空虛時位于小骨盆腔內,膀胱尖不超過恥骨聯(lián)合上緣
充盈時,可超過恥骨聯(lián)合以上,兒童的位置高于成人,新生兒大部分位于腹腔內,隨年齡增長位置漸下降
2.毗鄰:①前方:恥骨聯(lián)合
②后方:在男性為精囊腺、輸精管壺腹和直腸;在女性為子宮和陰道
③下方:男性鄰前列腺,女性鄰尿生殖膈
④上方:有腹膜覆蓋,男性鄰小腸,女性有子宮伏臥于其上。
第七章:男性生殖系統(tǒng)MaleReproductiveSystem第一節(jié):男性內生殖器MaleInternalGenitalOrgans一、睪丸testis位于陰囊內,左、右各一。功能是產生精子和分泌男性激素
結構:睪丸表面有一層堅厚的纖維膜,稱為白膜,在睪丸后緣增厚,凸入睪丸內形成睪丸縱隔,縱隔向睪丸實質內發(fā)出小隔,將睪丸分為許多睪丸小葉,睪丸小葉內有精曲小管,是產生精子的部位。精曲小管合并成精直小管,進入睪丸縱隔形成睪丸網,從睪丸網發(fā)出15~20條睪丸輸出小管進入附睪。
二、附睪epididymis附著于睪丸上端和后緣,呈新月形
其功能是儲存精子,分泌物營養(yǎng)精子,并促進精子成熟
①附睪頭:上端膨大的部分,由睪丸輸出小管彎曲盤繞形成,末端匯合成一條附睪管
②附睪體:占中部大部分,內有附睪管盤曲
③附睪尾:下部變細的部分,向內上彎曲移行為輸精管
三、輸精管和射精管ductusdeferensandejaculatoryduct輸精管長31~32cm,是附睪管的延續(xù)、壁厚、管腔小,活體檢查時,可摸到硬的條索狀結構,輸精管全長分四部。①睪丸部:在睪丸后緣附睪內側上行,至睪丸上端
②精索部:睪丸上端至腹股溝管皮下環(huán)之間,為輸精管結扎部位
③腹股溝部:位于腹股溝管內的一段
④盆部:最長,位于盆腔內,沿盆側壁向后下,經輸尿管末端前方至膀胱底的后面,在此處膨大形成輸精管壺腹
射精管:輸精管末端變細與精囊腺的排泄管合并形成射精管,長約2 cm,穿前列腺實質,開口于尿道前列腺部。
精索:是由腹股溝管腹環(huán),至睪丸上端的圓索狀結構
主要內容是:輸精管、睪丸動脈、蔓狀靜脈叢、輸精管動脈、輸精管靜脈、神經、淋巴管和腹膜鞘突的殘余部以及外包三層被膜
其被膜從內向外為:精索內筋膜、提睪肌和精索外筋膜
四、精囊腺seminalvesicle精囊腺又稱精囊,為成對長橢圓形的囊狀器官,位于膀胱底后方,輸精管壺腹外側,排泄管與輸精管末端合成射精管
其分泌的液體參與精液的組成。
五、前列腺prostate前列腺是由腺組織和肌組織構成的不成對實質性器官,外面有筋膜包繞,稱前列腺囊。
囊與前列腺之間有靜脈叢,前列腺的分泌物是精液的主要組成部分
(一)形態(tài):前列腺好似前后稍扁的粟子形①前列腺底:上端寬大的部分,鄰膀胱頸
②前列腺尖:下端尖細的部分,向下接尿生殖膈
③前列腺體:底與尖之間的部分,后面正中有一縱行淺溝稱前列腺溝
(二)分葉:前列腺分前葉、中葉、后葉和兩側葉
(三)位置前列腺位于膀胱與尿生殖膈之間
底與膀胱頸、精囊腺和輸精管壺腹相鄰,前方為恥骨聯(lián)合,后方為直腸壺腹
直腸指診時可觸及前列腺后面,向上并可觸及輸精管壺腹和精囊腺
六、尿道球腺:是一對豌豆大小的球形器官,位于會陰深橫肌內,排泄管開口于尿道球部
第二節(jié):男性外生殖器MaleExternalGenitalOrgans一、陰囊scrotum:是位于陰莖根部后下方的皮膚囊袋,其結構是:皮膚、淺筋膜(肉膜)、精索外筋膜、提睪肌、精索內筋膜、睪丸鞘膜(臟、壁層間有鞘膜腔)
陰囊被中隔(肉膜形成)分為左、右兩側囊腔,分別容納睪丸和附睪。
二、陰莖penis:陰莖由兩個陰莖海綿體和一個尿道海棉體構成,外包以皮膚和筋膜
可分為頭、體、根三部分,
尿道海綿體位于陰莖海綿體腹側,尿道貫穿全長,前端膨大為陰莖頭,后端膨大稱尿道球。
第三節(jié):男性尿道MaleUrethra男性尿道起自膀胱的尿道內口,止于陰莖頭的尿道外口
長約16~22cm,管徑0.5~0.7cm,具有排尿和排精的功能
①前列腺部:為尿道穿過前列腺的部分,長約2.5cm,管腔寬大,在后壁上有尿道嵴、精阜、前列腺小囊、射精管開口及前列腺排泄管的開口
②膜部:為尿道穿過尿生殖膈的部分,最短,約1.2cm,管腔狹窄,在周圍有尿道外括約肌,屬隨意肌
③海綿體部:為尿道穿過尿道海棉體的部分,是最長的一段,在尿道球內的尿道,管腔寬,稱為尿道球部,尿道球腺導管開口于此,在莖頭內的尿道擴大成舟狀窩。
三個狹窄:尿道內口、尿道膜部、尿道外口
三個擴大:尿道前列腺部、尿道球部、尿道舟狀窩
兩個彎曲:恥骨下彎:在恥骨聯(lián)合下方,凹面向上,固定不變
恥骨前彎:在恥骨聯(lián)合前下方,凹面向下,將陰莖頭上提,此彎曲消失
臨床上把尿道海綿體部稱為前尿道,把尿道膜部和尿道前列腺部稱為后尿道
第八章:女性生殖系統(tǒng)FemaleReproductiveSystem第一節(jié):女性內生殖器FemaleInternalGenitalOrgans一、卵巢ovary1.是成對的實質性器官,位于骨盆腔側壁的卵巢窩內,是產生卵子和分泌女性激素的器官
年齡變化:幼女時期卵巢小,,表面光滑
性成熟期最大,由于排卵表面出現(xiàn)瘢痕,凹凸不平
30~40歲開始縮小,50歲左右隨月經停止逐漸萎縮
2.形態(tài):卵巢呈扁卵圓形
3.分部:①兩面:內側面稍凸朝向盆腔,外側面平坦貼盆壁
②兩緣:前緣有系膜連闊韌帶,稱系膜緣,中部有血管、神經等出入,稱卵巢門后緣游離,稱獨立緣
③兩端:上端與輸卵管末端接觸,又稱輸卵管端
下端稱子宮端,有韌帶連于子宮
4.固定裝置①卵巢懸韌帶:由腹膜形成,起自盆壁,止于卵巢上端,內含卵巢血管、淋巴、神經等,又稱骨盆漏斗韌帶,是手術尋找卵巢血管的標志。
②卵巢固有韌帶:由結締組織和平滑肌構成,起自卵巢下端,止于輸卵管與子宮交界處的下方,又稱卵巢子宮索。
③卵巢系膜:連于卵巢前緣和子宮闊韌帶之間,內有血管至卵巢
二、輸卵管uterinetube輸卵管位于子宮闊韌帶上緣內,連于子宮底兩側,長約10~12cm
①子宮部:穿子宮壁的一段,直徑最細約1mm,有輸卵管子宮口通子宮腔
②輸卵管峽:緊靠子宮壁外面的一段,短而狹窄,壁較厚,血管分布較少,水平向外移行為壺腹部,輸卵管結扎術常在此處進行。
③輸卵管壺腹:較粗長,壁薄,管腔大及彎曲,血液供應豐富,占輸卵管全長的2/3,是受精部位。
④輸卵管漏斗:為末端膨大的部分,向后下彎曲覆蓋卵巢
漏斗末端中央有輸卵管腹腔口,開口于腹膜腔
在輸卵管腹腔口周圍,有許多細長的突起稱輸卵管傘,蓋在卵巢表面,最大的一條稱卵巢傘。
子宮附件:臨床上將卵巢和輸卵管合稱為子宮附件
卵子產生和排出途徑。卵巢產生卵子和分泌女性激素。
卵子成熟后排至腹膜腔,再經輸卵管壺腹口進入輸卵管。三、子宮uterus子宮是壁厚、腔小的肌性器官,是胎兒發(fā)育成長的部位
(一)子宮的形態(tài):成年人子宮似前后稍扁的倒置梨形,長約7~8cm,寬4cm,厚2~3cm
①子宮底:上端寬而圓凸的部分,在兩側輸卵管子宮口平面以上
②子宮體:底與頸之間的部分
③子宮頸:下端細長的部分,成人長約2.5~3.0cm
子宮頸分子宮頸陰道上部和子宮頸陰道下部:子宮頸陰道上部:占上2/3,陰道以上的部分;子宮頸陰道部:占下1/3,即子宮頸突入陰道的部分,被陰道包繞
子宮峽:在子宮頸陰道上部與子宮體相接處,較狹細,長約1cm,妊娠期可漸伸展變長。
(二)子宮的位置:子宮位于盆腔中央,膀胱與直腸之間,下端接陰道,兩側有卵巢和輸卵管,子宮底在骨盆上口平面以下,子宮頸下端在坐骨棘平面以上,當膀胱空虛時,成年女性子宮是前傾前屈位。
前傾:整個子宮向前傾斜,子宮的長軸與陰道的長軸形成向前開放的角度
前屈:子宮體和子宮頸之間形成一個向前開放的鈍角
腹膜形成的陷凹:子宮前方為膀胱子宮陷凹。子宮后方為直腸子宮陷凹,是女性腹膜腔最低部位。
(三)子宮的固定裝置:除韌帶外,還有盆膈、尿生殖膈及陰道的承托,周圍結締組織牽拉等因素
①子宮闊韌帶:由子宮前后面的腹膜向兩側延伸至盆壁構成。又分為:輸卵管系膜、卵巢系膜、子宮系膜,主要功能限制子宮向兩側移動。
②子宮圓韌帶:起自子宮與輸卵管交界處下方,經腹股溝管,止于陰阜和大陰唇的皮下,維持子宮前傾位③子宮主韌帶:起自子宮頸兩側,止于盆側壁,防止于宮脫垂
④骶子宮韌帶:起自子宮頸后外側,繞直腸止于骶前筋膜,維持子宮前傾前屈位
(四)子宮壁的結構①外層:漿膜層,是腹膜的臟層
②中層:平滑肌層,較厚
③內層:粘膜層,稱子宮內膜,呈周期性變化
(五)子宮的年齡變化新生兒子宮高出骨盆腔上口,子宮頸較子宮體長而粗
性成熟前期,子宮發(fā)育迅速,壁增厚,性成熟期,子宮頸與子宮體長度相近,經產婦,各徑與內腔都增大,重量比未產婦大一倍,絕經期后,子宮萎縮變小,壁變薄。
四、陰道vagina陰道是前后扁的肌性管道,富有伸展性,是排出月經和娩出胎兒的通道。下端以陰道口開口于陰道前庭。陰道前鄰膀胱和尿道,后鄰直腸,下部穿尿生殖膈
陰道穹:陰道上端寬闊,包繞子宮頸陰道部,在兩者之間的環(huán)行凹陷,分前部、后部、和側部,以后部最深,稱陰道穹。
附:女性乳房Mamma乳腺葉和輸乳管是以乳頭為中心呈放射狀排列,乳房皮膚與乳腺深面胸筋膜之間,連有許多結締組織小束,稱乳房懸韌帶或Cooper韌帶,對乳房起支持作用。乳腺癌時懸韌帶受侵犯而縮短,牽拉表面皮膚產生凹陷,呈“桔皮樣變”
第九章:腹膜Peritoneum
一、概述(一)腹膜:
為全身面積最大、配布最復雜的漿膜,由間皮及少量結締組織構成,薄而光滑,呈半透明狀,襯于腹、盆腔壁內面的腹膜稱為壁腹膜或腹膜壁層;覆蓋于腹、盆臟器表面的部分稱為臟腹膜或腹膜臟層。
(二)腹膜腔:
為臟腹膜與壁腹膜互相延續(xù)、移行,共同圍成不規(guī)則的潛在性腔隙
男性腹膜腔為一封閉的腔隙;女性腹膜腔則藉輸卵管腹腔口經輸卵管、子宮、陰道與外界相通。
(三)臟、壁腹膜的差異:
壁腹膜較厚,與腹、盆壁之間有一層疏松結締組織,稱為腹膜外組織;
在腹后壁及腹前壁下部的腹膜外組織中含有較多脂肪。
臟腹膜緊貼覆于臟器表面,可視為器官的一部分。
(四)腹膜的功能:腹膜可產生少量滑液,濕潤和減少臟器間磨擦
腹膜還具有吸收能力、防御功能、修復再生能力
所形成的韌帶、系膜等結構還有固定和支持臟器的作用。二、腹膜與腹盆腔臟器的關系
①腹膜內位器官:是指全部突向腹膜腔,各面均被腹膜所覆蓋的器官,如胃、十二指腸上部、空腸、回腸、盲腸、闌尾、橫結腸、乙狀結腸、脾、卵巢、輸卵管等。
②腹膜間位器官:是指大部分被腹膜覆蓋,僅有少部分未被腹膜覆蓋的器官,如肝、膽囊、升結腸、降結腸、直腸上段、子宮、膀胱等。
③腹膜外位器官:是指僅一面被腹膜覆蓋,其余面均不覆蓋腹膜的器官,如腎、腎上腺、輸尿管、胰、十二指腸降部和下部、直腸中下部等。
三、腹膜形成的網膜、系膜和韌帶(一)網膜omentum
由雙層腹膜構成,薄而透明,兩層腹膜間夾有血管、神經、淋巴管及結締組織等
(二)系膜
1.腸系膜:是將空、回腸連于腹后壁的雙層腹膜結構,其附著于腹后壁的部分稱為腸系膜根,長約15㎝,自第2腰椎左側起,斜向右下跨過脊柱及其前方結構,止于右骶髂關節(jié)前方.
2.闌尾系膜:呈三角形,將闌尾連于腸系膜下方,闌尾的血管、淋巴管、神經走行于系膜的游離緣內,故闌尾切除時,應從系膜游離緣進行血管結扎。
3.橫結腸系膜:是將橫結腸系連于腹后壁的橫位腹膜結構,其根部自結腸右曲起始,向左跨右腎中部、十二指腸降部、胰頭等器官前方,直至結腸左曲。
4.乙狀結腸系膜:是將乙狀結腸固定于左下腹部的雙層腹膜結構,其根部附著于左髂窩和骨盆左后。。
(三)韌帶
1.肝的韌帶:
①鐮狀韌帶:是位于膈穹窿下方和肝上面之間矢狀位的雙層腹膜結構,位于前正中線右側,其前部沿腹前壁上份向下連于臍,側面觀呈鐮刀狀
其游離緣的下緣肥厚,內含肝圓韌帶
②冠狀韌帶:呈冠狀位,分前、后兩層,由膈下及肝上面的腹膜移行而成
前層向前與鐮狀韌帶相延續(xù),前、后兩層間相隔較遠處的肝表面未被腹膜覆蓋的區(qū)域稱為肝裸區(qū)
冠狀韌帶左、右兩端處,前、后兩層彼此粘和增厚形成了左、右三角韌帶
2.脾的韌帶:
①胃脾韌帶:是連于胃底和脾門之間的雙層腹膜結構,向下與大網膜左側部連續(xù),韌帶內含胃短血管和胃網膜左血管起始段及脾和胰的淋巴管、淋巴結等
②脾腎韌帶:是自脾門至左腎前面的雙層腹膜結構,韌帶內含胰尾及脾血管、淋巴管、神經叢等
③膈脾韌帶:是脾腎韌帶向上連于膈下面的結構,由膈與脾之間的腹膜構成
3.胃的韌帶:包括肝胃韌帶、胃脾韌帶、胃結腸韌帶和胃膈韌帶等
四、腹膜皺襞、隱窩和陷凹1.腹后壁的皺襞和隱窩
乙狀結腸間隱窩位于乙狀結腸左后方,在乙狀結腸系膜與腹后壁之間,其后壁內有左輸尿管經過
肝腎隱窩位于肝右葉下方與右腎之間,仰臥時為腹膜腔最低處,是液體易于積聚的部位
2.腹前壁的皺襞和隱窩
腹前壁內面正中為臍正中襞,位于臍與膀胱尖之間,內含臍尿管閉鎖后形成的臍正中韌帶
臍內側襞一對,位于臍正中襞兩側,內含臍動脈閉鎖后形成的臍內側韌帶
臍外側襞一對,分別位于左、右臍內側襞的外側,內含腹壁下動脈
在腹股溝韌帶上方,上述皺襞之間形成三對淺凹,由中線向外側依次為膀胱上窩、腹股溝內側窩和腹股溝外側窩
后兩窩分別與腹股溝管皮下環(huán)及腹股溝管腹環(huán)位置相對應
3.腹膜陷凹
主要陷凹位于盆腔內,男性在膀胱與直腸之間有直腸膀胱陷凹,凹底距肛門7.5㎝
女性在膀胱與子宮之間有膀胱子宮陷凹;直腸與子宮之間為直腸子宮陷凹,也稱Douglas腔,較深,與陰道后穹間僅隔以薄的陰道壁,凹底距肛門約3.5㎝
站立或半臥位時,男性直腸膀胱陷凹和女性直腸子宮陷凹是腹膜腔最低部位,故積液多存在于這些陷凹內
第十章:脈管系統(tǒng)第一節(jié):心臟一、心的位置:位于胸腔的中縱隔內,約2/3在身體正中線的左側,1/3在正中線的右側,前平對胸骨體和第2~6肋軟骨,后平對5~8胸椎,兩側緊貼胸膜腔和肺,上有出入心的大血管,下有膈。二、心的外形:一底(心底),一尖(心尖),兩面(前面為胸肋面,下面為膈面),三緣(左、右、下緣),四溝(冠狀溝,房間溝,前室間溝,后室間溝)三、心腔結構①右心房:是心腔中最靠右側的部分。3入口,1出口,卵圓窩。②右心室:位于右心房的左前下方,為心腔最靠前的部分。入口(右房室口,三尖瓣復合體)、流入道、流出道、出口(肺動脈瓣)③左心房:左心耳(左心耳覆蓋于肺動脈干根部左側及冠狀溝前部,因其與二尖瓣鄰近,故為心外科最常用的手術入路之一),4入口(左右上下肺靜脈口)、1出口(左心房前下部有左房室口)④左心室:位于右心室的左后下方。入口(二尖瓣復合體),流入道(竇部),流出道(主動脈前庭),出口(主動脈口,主動脈瓣)四、傳導系:心傳導系位于心壁內,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細胞所組成。包括:竇房結、結間束、房室結、房室束、左右束支以及Purkinje纖維網。其功能是產生并傳導沖動,起搏或控制心的節(jié)律性活動,使心房肌和心室肌的收縮互相協(xié)調。五、血管(1)動脈右冠狀動脈:右冠狀動脈發(fā)生阻塞,可發(fā)生后壁心肌梗塞和房室傳導阻塞。左冠狀動脈:前室間支、旋支。(2)靜脈冠狀竇:①心大靜脈;②心中靜脈;③心小靜脈。心前靜脈,心最小靜脈(3)心包:是包裹心及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的錐形囊,包括外層的纖維心包和內層的漿膜心包兩部分心包橫竇:升主動脈和肺主動脈的后方與覆蓋左心房前壁和上腔靜脈前部的臟層之間第二節(jié):動脈1.全身體表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名師一號】2020-2021學年北師大版高中數(shù)學必修1:第四章-函數(shù)應用-單元同步測試
- 2025年八年級統(tǒng)編版語文寒假預習 第09講 《經典常談》
- 【同步課堂】2020年化學人教版選修5教案:4-2-糖類
- 四年級下冊英語單詞表
- 統(tǒng)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看詞語寫拼音(無答案)
- 北京市大興區(qū)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末 歷史試題(含答案)
- 【創(chuàng)新設計】2021高考語文(福建專用)一輪規(guī)范訓練:第十單元-時文短評
- 《分子和原子公開》課件
- 三年級數(shù)學計算題專項練習匯編及答案集錦
- 2023小學教師教學工作總結怎么寫
- 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分級保護方案
- 二年級豎式計算題720道(打印排版)
- 頂管施工技術全面詳解
- 公路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交安部分)
- 整式的乘法和因式分解純計算題100道
- 東北石油大學學業(yè)預警、留級與退學制度修訂情況說明
- Consent-Letter-for-Children-Travelling-Abroad
- 護士工作量統(tǒng)計表
- 中價協(xié)[2013]35號造價取費
- 玻璃鱗片施工技術規(guī)范
- 初中物理實驗記錄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