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十二至十三講)課件_第1頁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十二至十三講)課件_第2頁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十二至十三講)課件_第3頁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十二至十三講)課件_第4頁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十二至十三講)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第十二講中國古代的飲食文化我國飲食之考究、烹調技術之高超,是早已聞名世界的。千百年來飲食技術的不斷演進提高,是我文明古國燦爛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第十二講在我國古代的優(yōu)秀詩文作品中,時??梢砸姷接嘘P飲食的記述和描寫。對古人飲食習慣有個大致了解,無疑會有助于我們對古代作品的閱讀和欣賞。下面,我們就主食、肉食、烹調、酒以及食器等方面分別作些簡單的介紹。在我國古代的優(yōu)秀詩文作品中,時??梢砸姷接嘘P飲食的記述和描一、主食我國自進入農業(yè)社會后,就以糧食作物為主食,所以自周秦以來,詩文中關于糧食的記述很多。糧食作物古代統(tǒng)稱五谷或六谷。至于五谷六谷所包括的品種,則歷來說法不一,比較可信的說法是黍、稷、麥、菽、麻為五谷,六谷即再加上稻。一、主食黍即現(xiàn)代北方的黍子,又叫黃米,狀似小米,色黃而黏。稷是今天的小米,現(xiàn)在北方稱其作物為谷子。我國西北地區(qū)適合谷子的種植,在“靠天吃飯”的古代,谷子也較能適應風雨不時的干旱氣候,因而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里,稷是最重要的糧食。黍即現(xiàn)代北方的黍子,又叫黃米,狀似小米,色黃而黏。古代以“社稷”代表國家,例如《左傳?僖公三十三年》:“服于有禮,社稷之固也。”社為社神,稷為谷神?!栋谆⑼?社稷》:“王者所以有社稷何?為天下求福報功?!别⒌倪@一突出地位是由它對人們生活的重要性所決定的。古代以“社稷”代表國家,例如《左傳?僖公三十三年》:“服于有麥子有大麥小麥之分,古代稱大麥為麰(móu)。

《孟子?告子上》:“今夫麰麥,播種而藝之。”《詩經(jīng)?周頌?思文》:“貽我來麰,帝命率育?!丙溩佑写篼溞←溨郑糯Q大麥為麰(móu)。

菽就是豆子,原指大豆,又作豆類的總名?!墩f文》:“菽,豆也。”段玉裁說,“菽、豆古今語”,“此以漢時語(豆)釋古語(菽)也?!薄对娊?jīng)?小雅?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陛木褪嵌棺樱复蠖?,又作豆類的總名。麻之所以列入谷類,是因為麻籽可以充饑。麻籽叫苴?!对娊?jīng)?七月):“九月叔(拾取)苴”。古書中還時常見到一些有關糧食作物的名稱,如粟、粱、稻、禾、谷等。

麻之所以列入谷類,是因為麻籽可以充饑。粟是黍的籽粒?!对娊?jīng)?小雅?黃鳥》:“交交黃鳥,無集于谷,無啄我粟?!焙髞?,則用粟作為糧食的通稱?!妒酚?項羽本紀》:“章邯圍鉅鹿,筑甬道而輸之粟?!彼谑鞘虻淖蚜?。粱是稷的良種?!对娊?jīng)·小雅?黃鳥》:“交交黃鳥,無集于桑,無啄我粱。”《后漢書?五行志》:“京都童謠曰:‘……以錢為室金為堂,石上慊慊舂黃粱?!绷皇丘⒌牧挤N。稻在中原地區(qū)的種植較晚。稻類有黏與不黏的分別,“稻”最初專指黏者,不黏的叫粳,又叫秫?!稌x書?陶潛傳》:“潛為彭澤令,公田悉令種秫。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拮庸陶埛N稻,乃使一頃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稻?!钡驹谥性貐^(qū)的種植較晚。“稻”作為稻類的總稱,是稍后的事。因為稻與粱都是“細糧”,所以二者常常連言以代表精美的主食。杜甫《壯游》:“國馬竭粟豆,官雞輸?shù)玖弧!薄暗尽弊鳛榈绢惖目偡Q,是稍后的事。

禾本來專指稷,后來成為糧食作物的通稱。李紳《憫農》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其中的“禾”字是泛指?,F(xiàn)在談談用糧食做成的食品。

在上古,主食的花樣似乎并不多。下面介紹幾種常見的。

禾本來專指稷,后來成為糧食作物的通稱。糗(qiǔ),是炒熟的米、麥等谷物,類似現(xiàn)在的炒米、炒豆等。炒熟后再舂或碾成粉也叫糗?!渡袝?費誓》:“峙乃糗糧,無敢不逮,汝則有大刑。”

糗(qiǔ),是炒熟的米、麥等谷物,類似現(xiàn)在的炒米、炒豆等。糗便于攜帶,無火也可就食,所以常作行路之糧。糗既熟,可以省去每餐舉火之費,所以食糗也是生活儉樸的一種表現(xiàn)。《孟子?盡心下》:“舜之飯糗茹草,若將終身焉。”糗便于攜帶,無火也可就食,所以常作行路之糧。

糗也叫糇糧?!对娊?jīng)?大雅?公劉》:

“乃裹糇糧,于橐于囊?!痹诠糯鷨握f一個“糧”字也就是指糗糧?!肚f子?逍遙游》:“適千里者三月聚糧?!?/p>

糗也叫糇糧?!稘h書?嚴助傳》:“丁壯從軍,老弱轉餉,居者無食,行者無糧?!痹谶@里糧與食對舉,食與“居”、糧與“行”分別聯(lián)在一起。我們遇到古代作品中的“糧”字,就不要隨便地一概當作今天所說的糧食?!稘h書?嚴助傳》:“丁壯從軍,老弱轉餉,居者無食,行者無糧?!蹲髠?文公十二年》:

“秦軍掩晉上軍,趙穿追之,不及,反,怒曰:

‘裹糧坐甲,固敵是求。敵至不擊,將何俟焉!”’《論語?衛(wèi)靈公》:“[孔子]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边@里的“糧”字,均指糗糧?!蹲髠?文公十二年》:

“秦軍掩晉上軍,趙穿追之,不及,反大約自漢代后期起“糧”字才泛指糧食?!逗鬂h書?和帝紀》:“詔貸被災諸郡民種糧?!?/p>

古代也有餅,麥粉做的叫餅,米粉做的叫粢。餅、粢雖然性質相近,但在古代作品中提到餅的地方更多些。大約自漢代后期起“糧”字才泛指糧食。例如《漢書?宣帝紀》:“每買餅,所從買家輒大售。”餌與餅、粢同類,為米粉所做?!恫D行》:“道逢親交,泣坐不能起,從乞求與孤買餌。”例如《漢書?宣帝紀》:“每買餅,所從買家輒大售?!倍⑷馐彻湃巳馐持幸耘?、羊、豬為最重要,狗肉、野味也是肉食的重要來源。古人以牛羊豕(豬)為三牲。祭祀或享宴時三牲齊備叫太牢,只有牛羊叫少牢,太牢是最隆重的禮。二、肉食《禮記·王制》:“天子社稷皆太牢,諸侯社稷皆少牢?!薄蹲髠鳌せ腹辍罚骸白油?魯莊公)生,以大子生之禮舉之,接以大牢?!薄抖Y記·王制》:“天子社稷皆太牢,諸侯社稷皆少牢?!迸J寝r業(yè)生產(chǎn)的重要工具,飼養(yǎng)也不及羊、豬迅速,所以《王制》上規(guī)定:“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薄蹲髠鳌べ夜辍份d,秦師襲鄭,鄭國商人弦高路遇秦師,于是以“牛十二犒師”。牛是農業(yè)生產(chǎn)的重要工具,飼養(yǎng)也不及羊、豬迅速,所以《王制》上幾萬人的軍隊只送去十二頭牛,未免太少了,但由于牛的珍貴,因此這份犒勞也不算輕。而軍隊吃牛肉,這就透露了《王制》所說并非實際情況的消息。漢代以后許多帝王也有過禁止屠牛的禁令。幾萬人的軍隊只送去十二頭牛,未免太少了,但由于牛的珍貴,因此例如梁代謝諼,

“官至司徒右長史,坐殺牛于家,免官”。但這是個別現(xiàn)象,在一般情況下這種規(guī)定同樣不能貫徹。例如《史記·范睢列傳》:“齊襄王聞睢辯口,乃使人賜睢金十斤及牛、酒。”例如梁代謝諼,

“官至司徒右長史,坐殺牛于家,免官”?!度蔟S逸史·方臘》:“眾心既歸,乃椎牛釃酒,召惡少之尤者百余人會飲?!薄芭!?、“酒”并稱而被視為美食,看來直至宋代依然。羊是較普通的肉食?!度蔟S逸史·方臘》:“眾心既歸,乃椎牛釃酒,召惡少之尤者百余楊惲《報孫會宗書》:“田家作苦,歲時伏臘,烹羊炰羔,斗酒自勞?!毖蛉庵懈崛饷烙诖笱??!对娊?jīng)·七月》:“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p>

《禮記·曲禮》:“凡贄,卿羔,大夫雁。”楊惲《報孫會宗書》:“田家作苦,歲時伏臘,烹羊炰羔,斗酒自勞豬也較普遍。《孟子·梁惠王上》:“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滨褂址Q彘,豚是小豬,又寫作豘。孟子列數(shù)家畜時,一句話中兩次說到豬,足見它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豬也較普遍。跟羔、羊之間的關系一樣,豚比較好吃,所以羔豚并稱以代表美味?!逗鬂h書·仲長統(tǒng)傳》:“良朋萃止,則陳酒肴以娛人;嘉時吉日,則烹羔豚以奉之?!薄妒勒f新語·任誕》:“阮籍當葬母,蒸一肥豚,飲酒二斗?!备帷⒀蛑g的關系一樣,豚比較好吃,所以羔豚并稱以代表美味?!妒勒f新語·任誕》:

“劉道真少時常漁草澤,善歌嘯,聞者莫不留連。有一老嫗,識其非常人,甚樂其歌嘯,乃殺豚進之。道真食豚盡,了不謝。嫗見不飽,又進一豚,食半余半,乃還之。后為吏部郎,嫗兒為小令史,道真超用之,不知所由。問母,母告之。于是赍牛酒詣道真。道真曰:‘去,去!無可復用相報。’”《世說新語·任誕》:

“劉道真少時常漁草澤,善歌嘯,聞者《論語·陽貨》:“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古人也喜歡吃狗肉。《左傳·昭公二十三年》:“吏人之與叔孫居于箕者,請其吠狗,弗與。及將歸,殺而與之食之?!薄墩撜Z·陽貨》:“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晏子春秋》載,齊景公的“走狗”死了,景公要用棺斂之,還要祭祀。晏嬰提了意見,于是景公“趣(促)庖治狗,以會朝屬”,說明連諸侯也用狗肉請客。《晏子春秋》載,齊景公的“走狗”死了,景公要用棺斂之,還要祭因為食狗者多,所以屠狗就成了一個專門的職業(yè)。例如戰(zhàn)國時有名的刺客聶政,即“家貧,客游以為狗屠”。刺殺秦王的荊軻“既至燕,愛燕之狗屠及善筑者高漸離”。劉邦的大將樊噲也“以屠狗為事”。因為食狗者多,所以屠狗就成了一個專門的職業(yè)。對山珍水產(chǎn),古人也有特別的嗜好?!蹲髠鳌ば哪辍罚?/p>

“公子宋與子家將見,子公之食指動,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嘗異味?!叭?,宰夫將解黿,相視而笑。公問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黿,召子公而弗與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嘗之而出。公怒,欲殺子公?!睂ι秸渌a(chǎn),古人也有特別的嗜好。《左傳·宣公二年》:“晉靈公不君……宰夫靦熊蹯不孰,殺之,置諸畚(běn),使婦人載以過朝?!币虺孕苷贫鴼⑷?,既暴露了晉靈公的殘虐,也說明熊蹯的重要。

《左傳·宣公二年》:“晉靈公不君……宰夫靦熊蹯不孰,殺之,置三、烹調

早在周秦,烹調技術已經(jīng)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古書中常見的一些吃法或肉食品名稱,如炙(zhì,至)、膾(kuài,快)、醢、脯等,其中都包括烹調技術。

三、烹調

炙即烤肉。炙字下邊是火字,上邊的形體則是肉字的變形。這個字形象地表現(xiàn)了“炙”的方法。膾。《釋名》:“膾,會也。細切刀,令散,分其赤白,異切之(即把肥肉與瘦肉分開切),已,乃會合和之也?!敝思纯救狻V俗窒逻吺腔鹱?,上邊的形體則是肉字的變形。這個字形醢(hǎi),肉醬。羹,《說文》:

“羹,五味和羹也?!奔词且匀饧游逦吨蟪傻娜庵??!蹲髠鳌る[公元年》:“[潁考叔]有獻于公(鄭莊公),公賜之食。食舍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薄?hǎi),肉醬。脯,是干肉。凡肉皆可做脯,如牛、羊、豕、鹿、魚等。鄭玄注《周禮·臘人》時說:

“薄析曰脯?!奔粗谱鲿r要把肉切成條狀。脯既是一條條細長形的,所以又叫脩。

脯,是干肉。一根脩稱為一脡,十脡束扎在一起,稱為一束,因此古書上常說“束脩”?!墩撜Z·述而》:“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這是說只要給我束脩那么一點見面禮,我就會對他進行教誨。后來就以束脩稱給教師的酬金。一根脩稱為一脡,十脡束扎在一起,稱為一束,因此古書上常說“束四、酒

我國釀酒的歷史很久遠,可以說是與種植生產(chǎn)同步的。據(jù)說殷朝人特別喜歡喝酒,紂王就曾“以酒為池,懸肉為林”,“為長夜之飲”(見《史記·殷本紀》)。據(jù)說殷即因此而滅亡。四、酒

《尚書》中的《酒誥》,就是周成王告誡殷的遺民要以紂為鑒,不要沉湎于酒的?,F(xiàn)代出土的殷代酒器極多,說明當時飲酒的風氣的確很盛。其實喝酒并不是殷人獨有的嗜好。例如在《詩經(jīng)》里就有很多地方提到酒:

《尚書》中的《酒誥》,就是周成王告誡殷的遺民要以紂為鑒,不要為此春酒,以介眉壽。(《豳風·七月》)

有酒湑我,無酒酤我。(《小雅·伐木》)

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小雅·鹿鳴》)

為此春酒,以介眉壽。(《豳風·七月》)

古代的文士有很多貪杯豪飲的人,“不勝杯杓”者寥寥,女作家也不例外。他們不但喝酒,而且寫酒、歌頌酒,好像酒真的能夠澆其胸中塊壘、啟其神妙的文思。酒幾乎成了古代文學創(chuàng)作的“永恒的主題”。

古代的文士有很多貪杯豪飲的人,“不勝杯杓”者寥寥,女作家也不古代作品中所描述的喝酒情況,有的很嚇人。例如樊噲在鴻門宴上立飲斗卮酒,而且表示還能再喝;唐代的王績號稱斗酒博士:他能每天喝一斗酒;古代作品中所描述的喝酒情況,有的很嚇人。宋代的曹翰酒量更大,喝了好幾斗酒后仍然十分清醒,“奏事上前,數(shù)十條,皆默識不少差。”與這些人相比,李白斗酒詩百篇、武松過景陽岡之前一飲十八碗也就算不得什么了。其實古人之所以能喝這么多酒,奧秘在于古代的酒并不是烈性的。

宋代的曹翰酒量更大,喝了好幾斗酒后仍然十分清醒,“奏事上前,古代的酒一般都是黍、秫煮爛后加上酒母釀成的,成酒的過程很短,而且沒有經(jīng)過蒸餾,其所含酒精量遠遠不能跟“老窖”、“陳釀”、“二鍋頭”比。陶潛《和郭主簿》之一:“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古代的酒一般都是黍、秫煮爛后加上酒母釀成的,成酒的過程很短,杜甫《羌村三首》:“賴知禾黍熟,已覺糟床注?!薄澳o酒味薄,黍地無人耕?!边@些詩句不但告訴了我們造酒的原料,而且還說明酒是詩人或農民自釀自飲的。

烈性酒在我國出現(xiàn)得較晚,至早不過南宋。杜甫《羌村三首》:“賴知禾黍熟,已覺糟床注?!薄澳o酒味薄,淡酒也有濃烈程度的不同。釀造一宿即成的叫酤,也叫醴,其味甜。現(xiàn)在的糯米甜酒、醪糟即與醴相似,不同的是原料,今之醪糟系用黏稻(糯米),古代則不一定。淡酒也有濃烈程度的不同?!抖Y記·喪大記》:“始食肉者先食干肉,始飲酒者先飲醴酒。”這是說父母死后二十五個月行過“大祥”祭可以結束疏食飲水的服孝生活,但需有個過渡:第一步不可食鮮,也不可大開酒戒過癮,應由酒味不濃的醴開始?!抖Y記·喪大記》:“始食肉者先食干肉,始飲酒者先飲醴酒?!薄稘h書·楚元王傳》:“初,元王敬禮申公等,穆公不耆(嗜)酒,元王每設酒,常為穆生設醴?!薄磅病弊衷诠糯侵篙^為醇厚的酒?!妒酚洝ぴ涣袀鳌罚?/p>

“袁盎使吳見守,從史適為守盎校尉司馬,乃悉以其裝赍置二石醇醪,會天寒,士卒饑渴,飲醉?!薄稘h書·楚元王傳》:“初,元王敬禮申公等,穆公不耆(嗜)酒,歷時較長、經(jīng)多次釀制加工的酒叫酎?!抖Y記·月令》:“孟夏之月……天子飲酎,用禮樂?!编嵭ⅲ骸按壕浦链耸汲桑c群臣以禮樂飲之于朝,正尊卑也?!边@就是說酎與春酒同實而二名。歷時較長、經(jīng)多次釀制加工的酒叫酎。漢代的“飲酎”則是一種祭祀:春酒釀成時皇帝用以獻于宗廟。《漢書·景帝紀》:“高廟酎,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鳖佔⒁龔堦淘唬骸罢碌┳鳎嗽鲁?,名曰酎……至武帝時因八月嘗酎,會諸侯廟中,出金助祭,所謂‘酎金’也?!睗h代的“飲酎”則是一種祭祀:春酒釀成時皇帝用以獻于宗廟。比醪、酎更烈的酒叫醲、醇?!墩f文):“醲,厚酒也。”“醇,不澆酒也。”厚即酒味厚、酒性烈;不澆即不摻水,也就是酒精度數(shù)高。《說文》還有“醹(rǔ),厚酒也?!边@也是較烈的酒。比醪、酎更烈的酒叫醲、醇。《史記·曹相國世家》:“卿大夫已下吏及賓客見[曹]參不事,來者皆欲有言。至者,參輒飲以醇酒?!本漆劤蓵r汁與渣混在一起,是混濁的,若經(jīng)過過濾,除去渣(糟),就清澈了,所以古人常說濁酒、清酒?!妒酚洝げ芟鄧兰摇罚骸扒浯蠓蛞严吕艏百e客見[曹]參不事,來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今但愿守陋巷、教養(yǎng)子孫,時與親舊敘離闊、陳說平生,濁酒一杯,彈琴一曲,志愿畢矣?!倍鸥Α兜歉摺罚骸捌D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憋@然,濁酒是較低級的酒。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今但愿守陋巷、教養(yǎng)子孫,時與親舊敘“清酒”一詞有兩種含義。一是濾去渣滓的酒。《后漢書·南蠻傳》:“盟曰:‘秦犯夷,輸黃龍一雙;夷犯秦,輸清酒一鐘。’夷人安之。”另一種意思是專指祭祀所用的酒,其實也就是醪、酎、春酒?!扒寰啤币辉~有兩種含義?!吨芏Y·酒正》:“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日昔酒,三日清酒。”鄭玄注:“事酒,有事而飲也;昔酒,無事而飲也;清酒,祭祀之酒?!奔漓胗玫木朴纸星遄?。《周禮·酒正》:“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日昔酒,三日清酒?!抖Y記·曲禮下》:“凡祭宗廟之禮……酒曰清酌?!表n愈《祭柳子厚文》:

“維年月日,韓愈謹以清酌庶羞之奠,祭于亡友柳子厚之靈。”

古代的酒也有糯米做的,當糟滓未經(jīng)濾出時,即泛出白色,因而濁酒又稱白酒。《禮記·曲禮下》:“凡祭宗廟之禮……酒曰清酌?!崩畎住赌狭陝e兒童入京》:“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

《隴西行》:“清白各異樽,酒上正華疏?!弊钸t到唐代,酒的品種就很多了。王翰《涼州曲》中“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名句已經(jīng)是人們所熟知的了。李白《南陵別兒童入京》:“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标懹巍独蠈W庵筆記》卷五中提到:“唐人喜赤酒、甜酒、灰酒,皆不可解。李長吉云:‘琉璃鐘,琥珀濃,小槽酒滴珍珠紅?!讟诽煸疲骸笾π率祀u冠色,燒酒初開琥珀香?!抛用涝疲骸环畔沲踩缑厶稹!戶斖疲骸频位蚁闼迫ツ?。’”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五中提到:“唐人喜赤酒、甜酒、灰酒,皆不五、食器

下面介紹古代常見炊具、食具和酒具。

上古炊具有鼎、鬲、鑊、甑、甗等。

鼎是煮肉和盛肉的。當時的肉食并不像后代那樣一律切成小塊,一般都要把牲體解為幾大塊,也有不進行體解而煮全牲。因此,鼎都比較大。五、食器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十二至十三講)課件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十二至十三講)課件鼎以圓腹三足的為多,也有方腹四足的。因此后代常說“鼎足而立”,或說“鼎足”、“鼎立”,意即力量三分或三家對峙。鼎口處有直立的兩耳,可以穿進杠子以便抬舉。在鼎下燒火。因為鼎大,壁厚,燒火無灶難以集中火力,所以可以想見當時用鼎煮食多么費力、費燃料。

鼎以圓腹三足的為多,也有方腹四足的。因此后代常說“鼎足而立”鬲是煮粥的。其形與鼎相近,三足是空的,與腹相通,因為鬲都較小,承重不大,空足可以支撐而不至破損,更重要的,是為了最大限度地受火,加快米熟的速度。鬲是煮粥的。其形與鼎相近,三足是空的,與腹相通,因為鬲都較小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十二至十三講)課件鑊是專門煮肉的。鄭玄說:“鑊所以煮肉及魚臘之器,”鑊也是大腹,圓形,但沒有足。因為鼎受火過于猛烈足部容易損壞,所以鑊作為煮肉器更為常用。古代的酷刑烹,就是把人扔進鑊里。鑊是專門煮肉的。鄭玄說:“鑊所以煮肉及魚臘之器,”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十二至十三講)課件甑是蒸飯的工具,類似今天的籠屜,直口,或口邊向外翻卷,立耳,平底,底部有孔以通氣,很像現(xiàn)在的篳子。米放在甑中,甑放在鬲上,鬲中放水?!墩摵狻ぶ獙崱罚骸邦仠Y炊飯,塵落甑中,欲置之則不清,投地則棄飯,掇而食之。”甑是蒸飯的工具,類似今天的籠屜,直口,或口邊向外翻卷,立耳,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十二至十三講)課件甑鬲上下兩器合成一套就叫甗。也有把上下做成一個整體的,也叫甗。甑更常跟釜配套使用,所以古書上常以釜甑連言?!睹献印る墓稀罚骸霸S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甑鬲上下兩器合成一套就叫甗。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十二至十三講)課件釜的用途與鬲相近,但所煮的不限于粥?!稘h書·楚元王傳》:“(劉邦)時時與賓客過其丘嫂食。嫂厭叔與客來,陽羹盡轑釜?!辈苤病镀卟皆姟罚骸拜皆诟氯?,豆在釜中泣。”釜的用途與鬲相近,但所煮的不限于粥。彝為方形或長方形,有蓋,有的有耳?!墩f文》:“彝,宗廟常器也?!逼鋵嵰团c尊同類,鄭玄《周禮·司尊彝》注:“彝亦尊也。”但因為它是“常器”,所以彝即代表宗廟祭祀時所用的各種禮器。彝為方形或長方形,有蓋,有的有耳?!蹲髠鳌ざü哪辍罚骸白!⒆?、卜、史,備物、典策,官司彝器。”孔穎達正義:“官司彝器,謂百官常用之器,蓋罇罍俎豆之屬。”

罍是大型盛酒器,有圓有方,短頸,大腹,有的口大,有的口小?!蹲髠鳌ざü哪辍罚骸白?、宗、卜、史,備物、典策,官司彝器。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十二至十三講)課件

《詩經(jīng)·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斌緭?jù)說是秦地的酒器。大概秦地采礦與冶煉較內地落后,酒器多用陶制?!妒酚洝ちH藺相如列傳》:“藺相如前日:‘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奏盆缻(同缶)秦王,以相娛樂?!?/p>

《詩經(jīng)·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敝袊糯幕WR(十二至十三講)課件

爵是古代飲酒器的通名。作為專名,其形為深腹,前邊有流酒的槽(“流”),槽與口相接處有柱,底部有三足,可以放到火上溫酒?!对娊?jīng)·小雅·賓之初筵》:“酌彼康爵,以奏爾時?!?/p>

爵是古代飲酒器的通名。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十二至十三講)課件《左傳·宣公二年》:“臣侍君宴,過三爵,非禮也?!滨亲畛S玫娘嬀破?,多與爵配套使用。觚的口像喇叭,長頸,細腰,圈足?!墩撜Z·雍也》:“觚不觚,觚哉,觚哉。”何晏《集解》:“以喻為政不得其道則不成?!薄蹲髠鳌ば辍罚骸俺际叹?,過三爵,非禮也。”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十二至十三講)課件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十二至十三講)課件斝的形狀像爵,圓口,也有圓底的。《左傳·昭公七年》:“賂以瑤甕、玉櫝、斝耳?!笨追f達正義:“斝,爵名,以玉為之,旁有耳,若今之杯,故名‘耳’?!?/p>

斝的形狀像爵,圓口,也有圓底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十二至十三講)課件觥也用以盛酒。其形像一只橫放著的獸角或瓢。有蓋,由銳端往外注酒,多作獸形?!对娊?jīng)·豳風·七月》:“稱彼兕觥,萬壽無疆。”后代詩文中提到觥則已經(jīng)是飲酒器的代稱。觥也用以盛酒。其形像一只橫放著的獸角或瓢。有蓋,由銳端往外注歐陽修《醉翁亭記》:“觥籌(行酒令時用的籌碼)交錯,坐起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觥又寫作觵。《周禮》:“凡事掌其比,觵撻罰之事?!辟Z公彥疏:“凡有失禮者,以觵酒罰之,重者以楚撻之。”

歐陽修《醉翁亭記》:“觥籌(行酒令時用的籌碼)交錯,坐起而喧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十二至十三講)課件

酒器中還有觴也是常見于詩文的,其形狀不詳。張衡《東京賦》:“執(zhí)鑾刀以袒割,奉觴豆于國叟。”顏延之《陶征士誄》:“念昔私宴,舉觴相誨?!?/p>

酒器中還有觴也是常見于詩文的,其形狀不詳。六、古人飲食的習慣古人一日兩餐,第一頓飯叫朝食,又叫饔。古人按太陽在頂空中的位置標志時間,太陽行至東南角叫隅中,朝食就在隅中之前,那個時刻叫食時,大約相當于上午九點左右。六、古人飲食的習慣《左傳·成公二年》:“余姑翦滅此而朝食!”第二頓飯叫哺食,又叫飧。一般是申時吃,所以《說文》說:“哺,申時食也?!薄痘茨献印ぬ煳挠枴罚骸叭罩劣诒龋侵^哺時。”《左傳·成公二年》:“余姑翦滅此而朝食!”《后漢書·王符傳》:“百姓廢農桑而趨府廷者,相續(xù)道路,非朝哺不得通,非意氣不得見?!背赋硶r,哺指哺食時。在這個意義上后來寫作晡。宋玉《神女賦》:“晡夕之后,精神恍惚?!薄逗鬂h書·王符傳》:“百姓廢農桑而趨府廷者,相續(xù)道路,非朝哺飧,《說文·新附》作馂,“食之余也”。前人把二字割裂開看,未得其解,其實若從古人飲食習慣上考察問題就清楚了。古代稼穡艱難產(chǎn)量不高,取火不易做飯費時,因此晚餐一般只是把朝食剩下的(或是有意多做的)熱一熱吃。飧,《說文·新附》作馂,“食之余也”。《說文》:“饔,孰(熟)食也?!币馑际乾F(xiàn)做現(xiàn)吃的飯,這就意味著與之相對的飧是食之余。

饔飧既然是一天中的兩頓正餐,因而也就可以泛指飯食?!墩f文》:“饔,孰(熟)食也?!薄睹献印る墓稀罚骸百t者與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摈逾冈谶@里即指自己燒飯吃。

《孟子·滕文公上》:“賢者與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第十三講中國古人的衣飾衣有廣狹二義。廣義的衣指一切蔽體的織品,包括頭衣、脛衣、足衣等。狹義的衣指身上所穿的;當衣和裳并舉的時候,就只指上衣而言。下面分別敘述。第十三講中國古人的衣飾一、頭衣

我們之所以沿用“頭衣”這個古代的說法,而不說“帽子”,是因為上古文獻中沒有“帽”字。直至秦漢時期,頭衣還沒定名為帽。

古代的頭衣又稱元服。因為元本指頭。一、頭衣《儀禮·士冠禮》:“令月吉日始加元服。”鄭玄注:“元,首也?!薄稘h書·昭帝紀》:“[元鳳]四年春正月丁亥,帝加元服?!鳖^衣、元服,都是統(tǒng)稱。細分起來,上古貴族男子的頭衣有冠、冕、弁?!秲x禮·士冠禮》:“令月吉日始加元服?!编嵭ⅲ骸霸?,首也。1.冠

冠,是一般貴族所戴的普通帽子。男子長到二十歲要行冠禮?!抖Y記·曲禮上》:“男子二十,冠而字?!毙泄诙Y時有很繁縟的儀節(jié)。少年男子一經(jīng)行過冠禮,社會和家庭就按成人的標準要求他了,他的一舉一動都要合于封建道德。1.冠在當時的貴族社會中,當冠而不冠是“非禮”的。這種規(guī)矩一直貫穿在整個封建社會中。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二:“先左丞平居,朝章(朝服)之外,惟服帽衫。歸鄉(xiāng),幕客來,亦必著帽與坐,延以酒食?!痹诋敃r的貴族社會中,當冠而不冠是“非禮”的。正因為冠是貴族到了一定年齡所必戴,所以也就成了他們區(qū)別于平民百姓的標志,成了達官貴人的代稱。李白《古風》:“路逢斗雞者,冠蓋何輝赫?!比缗c“童子”等表示年齡的詞語對舉,“冠”的意思便偏重于指成人。正因為冠是貴族到了一定年齡所必戴,所以也就成了他們區(qū)別于平民《論語·先進》:“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薄肚Y上》說:“人生十年曰幼,學;二十曰弱,冠?!焙蟠匆浴叭豕凇边B稱表示年歲?!墩撜Z·先進》:“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同時,因為戴冠就要束發(fā),所以古人又用“結發(fā)”、“束發(fā)”表示二十歲。《史記·主父偃列傳》:“臣結發(fā)游學四十余年?!标愖影骸陡杏觥罚骸白匝杂难嗫?,結發(fā)事遠游。”同時,因為戴冠就要束發(fā),所以古人又用“結發(fā)”、“束發(fā)”表示二古人不戴冠的只有四種人:小孩、罪犯、異族人和平民。

先說小孩。“二十而冠”,二十歲以前則垂發(fā),稱為髫。《后漢書·伏湛傳》:“髫發(fā)厲志,白首不衰。”李賢注:“髫發(fā),謂童子垂發(fā)也?!惫湃瞬淮鞴诘闹挥兴姆N人:小孩、罪犯、異族人和平民。陶潛《桃花源記》:“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惫湃耸遣患舭l(fā)的,小孩的頭發(fā)長了,就緊靠著發(fā)根扎在一起,這就叫做總發(fā)。如果不是把頭發(fā)扎成一束,而是扎成左右兩束,就叫總角,因為它像獸的兩只角。陶潛《桃花源記》:“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薄对娊?jīng)·氓》:“總角之宴,言笑晏晏”,即以總角指年幼之時。再說罪犯。古代有一種刑罰叫髡,即剃去頭發(fā)。當時的奴隸多為受了刑罰的罪人,既已剃發(fā),自然不用頭衣。《詩經(jīng)·氓》:“總角之宴,言笑晏晏”,即以總角指年幼之時。未受過髡刑的奴隸通常是青布束頭,所以“蒼頭”也是奴隸。《漢書·鮑宣傳》:“蒼頭廬兒,皆用致富?!鳖亷煿乓峡翟唬骸皾h名奴為蒼頭,非純黑,以別于良人也?!蔽词苓^髡刑的奴隸通常是青布束頭,所以“蒼頭”也是奴隸。上古軍隊也多由奴隸組成,同樣以青布裹頭,所以有蒼頭軍之稱。《戰(zhàn)國策·魏策》:“今竊聞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萬,蒼頭二十萬?!绷羧l(fā)、戴冠(平民戴巾),是當時中原地區(qū)的裝束,至于遠離中原、文化落后的地區(qū),則以披發(fā)為常。上古軍隊也多由奴隸組成,同樣以青布裹頭,所以有蒼頭軍之稱。平民的頭衣,是不戴冠的,但也要留全發(fā),上罩頭巾。2、冠的形制和部件

說冠是帽子,是就戴在頭上而言,其實冠跟后代的帽子形制很不一樣。平民的頭衣,是不戴冠的,但也要留全發(fā),上罩頭巾。冠并不像現(xiàn)在的帽子那樣把頭頂全罩住,而是有個冠圈,上面有一根不寬的冠梁,從前到后覆在頭頂上。冠的作用也跟現(xiàn)在的帽子不同:主要是為把頭發(fā)束縛住,同時也是一種裝飾。

冠并不像現(xiàn)在的帽子那樣把頭頂全罩住,而是有個冠圈,上面有一根要戴冠,就要先把束在一起的頭發(fā)盤繞在頭頂處,用纚把頭發(fā)包住,然后加冠、笄、簪。纚后來又寫作縱。這是一塊整幅(二尺二寸寬)六尺長的緇帛(黑帛)。因為戴冠必先以纚韜發(fā),所以古人有時稱纚以指冠。要戴冠,就要先把束在一起的頭發(fā)盤繞在頭頂處,用纚把頭發(fā)包住,笄與簪是一個東西。先秦時叫笄,從漢代起叫簪。笄、簪的作用是橫插過頭發(fā)與冠冕,使之固定。專用以固定頭發(fā)的是發(fā)笄,固定冠冕的叫衡(橫)笄。杜甫《春望》:“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斌桥c簪是一個東西。先秦時叫笄,從漢代起叫簪。笄、簪的作用是橫3.冕、弁

冕,《說文》:“大夫以上冠也。”冕是天子、諸侯、大夫的祭服,后來只有帝王才能戴冕有旒,于是“冕旒”就成了帝王的代稱。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p>

3.冕、弁

弁,也是貴族戴的比較尊貴的頭衣,有皮弁、爵弁之分。皮弁是用白鹿皮做的,由幾塊拼接而成,縫制的形式類似后代的瓜皮帽。爵弁又稱雀弁,是紅中帶黑色的弁,因其顏色與雀頭相近而得名。弁,也是貴族戴的比較尊貴的頭衣,有皮弁、爵弁之分。冠、冕、弁雖是三物,但由于都是男子的頭服,大同小異,所以冠又是三者的總名。

4.

冠、冕、弁都是平時所服,如果是打仗,就還要戴“胄”。胄是古名,秦漢以后叫兜鍪,后代叫盔。冠、冕、弁雖是三物,但由于都是男子的頭服,大同小異,所以冠又杜甫《垂老別》:“男兒既介胄,長揖別上官。”辛棄疾《南鄉(xiāng)子》:“年少方兜鍪,坐斷東南戰(zhàn)未休?!?/p>

二、體衣

1.衣與裳

當衣與裳并舉時,衣指上衣。

杜甫《垂老別》:“男兒既介胄,長揖別上官?!倍躺弦陆旭??!墩f文》:“襦,短衣也。”《世說新語·夙惠》:“韓康伯數(shù)歲,家酷貧,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惫糯弦乱灿袉?、夾之分?!墩f文》:“褝,衣不重?!薄榜?夾),衣無絮。”短上衣叫襦?!墩f文》:“襦,短衣也?!薄妒勒Z新說·夙惠》:“晉孝武年十二時,冬天晝日不著復衣,但著單練衫五六重?!辟N身穿的上衣又稱為“褻衣”。褻衣也就是中衣,古代寫作衷衣。司馬相如《美人賦》:“女乃弛其上服,表其褻衣?!薄妒勒Z新說·夙惠》:“晉孝武年十二時,冬天晝日不著復衣,但著《紅樓夢》第六回:“[襲人]趁眾奶娘丫環(huán)不在房時,另取出一件中衣,與寶玉換上?!惫糯恼忠陆旭??!抖Y記·玉藻》:“君衣狐白裘,錦衣以裼之?!?/p>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