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師說》教案_第1頁
古文《師說》教案_第2頁
古文《師說》教案_第3頁
古文《師說》教案_第4頁
古文《師說》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第頁古文《師說》教案

1、認識老師的作用、從師的意義,以及能者為師的道理。

2、學習本文正反論證,用對比方法透辟地說明問題的寫作技巧。掌控實詞“師”和虛詞“之”、“者”的幾種用法。

教學設想:

1、以串講為主,用讀讀講講,逐段歸結的方法,把詞句講解和作品分析結合起來。

2、安排兩教時。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解題、簡約介紹、讀講課文第一、二兩段。

教學內容和步驟:

1、板書課題。

2、解題:“說”是談論文的一種?!皫熣f”即“說師”,意思是“說說關于從師的道理”。韓愈說寫這篇文章是送給他的同學李蟠的,其實也是針砭時弊之作。

3、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由于昌黎〔今河北昌黎縣〕韓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稱他為韓昌黎。他二十五歲中進士,二十九歲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中間曾幾度被貶,他的整個中年時代是不得志的。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提倡者。他反對六朝以來浮華絢麗的文風,竭力主見“文以載道”,提出了“惟陳言之務去”、“辭必己出”的口號,對當時和后世的影響極其深遠。

韓愈不僅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很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yōu)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風格剛健,氣概雄壯,因此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師說》是韓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柳宗元很推崇這篇文章,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曾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行,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晚輩〕,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抗顏,端正容顏??诡伓鵀閹?,正正經(jīng)經(jīng)地做起老師來了〕,世果群怪聚罵,指目〔手指而目視〕牽引〔拉拉扯扯〕,而增與為言辭〔增加一些言辭來毀謗韓愈〕。愈以是得狂名。”文章針對當時士大夫恥于從師的惡劣社會風氣,闡述了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立場,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辟的見解還突破了孔子學說的框框,因有進步的一面,在當時是具有移風易俗影響的。

4、老師范讀。

5、讀講課文第1、2兩段:

第1段,總述“師”的作用,從師學習的須要性以及應當拜什么人為師的問題。

文章首句直截了當?shù)刂赋觯骸肮胖畬W者必有師?!薄肮拧?,古時候,指兩漢以前?!爸?,結構助詞,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的”?!罢摺?,附在動詞“學”的后面,結合成一個名詞性的結構,叫“者”字結構,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里的“的”字結構“……的〔人〕”“學者”是學習的'人,不同于今日所說的有學問的人。三字“必有師”,鮮亮地針對時弊提出問題,突出地強調了論點,是全文論述的總綱。第二句“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薄八浴保盟?。這里的“者”是個語氣助詞,用在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頓?!啊?,……也”是古漢語中判斷句的格式。以上從正面說?!叭朔巧?,孰能無惑?”“知”,懂得、明白;“之”,代詞,代“知”的對象,指知識和道理?!盎蠖粡膸煛保辛艘呻y問題而不去跟隨老師學習,“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最末也得不到解決了。以上再從反面說。一正一反,強調了從師學習的須要性。接著,提出對“師”的看法:凡先聞道者,都可以為師。運用排比句和反問句,并且一口氣連用了八個“吾”字,語勢流暢,跌宕有力?!胺蛴怪淠曛群笊谖岷酰俊笔且粋€難句?!胺颉保袅x同“彼”。“庸”是疑問語氣助詞,可譯成“怎么”。動詞“知”后面的結構繁復。“其年之先后生于吾”,“先生于吾”是“大”,“后生于吾”是“小”。這句意思是:那怎么去管他們的年齡是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道之所存,師之存也”,有不恥下問、能者為師的觀點。在結構上,既照應開頭“傳道”是“師”的首要職能,又為下段談論張本。〔讀講至此,老師可帶領同學集體朗讀本段一至三遍,力求把文章的語勢讀出來?!?/p>

讀后小結:這一段論述師的職能和從師的須要性,中心圍繞一個“道”字。這和自命繼承儒家道統(tǒng)有關。文中提出從師不論長少、貴賤,有他破除對長者、貴者的迷信的一面,也有為也自己“抗顏為師”〔一本正經(jīng)地做老師〕申說理由的一面。

第2段,批判當時社會上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文章緊承上文“學者必有師”的觀點,感情劇烈地慨嘆今日師道之不傳,轉入對恥于從師的批判,過渡極為自然。這一段,運用反復對比的方法來加強文章的勸服力。

先是以“今之眾人”與“古之圣人”來對比。

板書:

說明假如不從師學習,那么愚人就更加“愚”了?!笆ト酥詾槭?,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其”,音義同“豈”,表推想語氣,“大略”的意思?!按恕保~,指從師與否。這一句中的兩個“所以”,與文章開頭“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中的“所以”有什么不同呢?這一句中的兩個“所以”,由“憑借它”的意思引伸為“……的緣由”;文章開頭句中的“所以”那么是“用他來”或“靠他來”的意思。都跟現(xiàn)代漢語中表因果關系的連詞“所以”不同。

再以“為子的擇師”和“其身那么恥師”來對比。

板書:

證明這是“學校而大遺”的反常的做法。“句讀之不知……明也”,也是一個難句,要理解為:“句讀之不知,或師焉;惑之不解,或否焉,學校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薄皩W校”指“句讀之不知,或師焉”;“大遺”指“惑之不解,或否焉?!?/p>

再次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來對比。板書:

說明“士大夫之族”在這個問題上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都不如。最末以慨嘆從師的風尚不能復原,是一種可怪現(xiàn)象,與本段開頭相呼應。留意:“官盛那么近諛”的“諛”后面的引號應當移到上文“道相像也”的“也”后面,由于“位卑那么足羞,官盛那么近諛”是韓愈對“恥學于師”者的批判,不是“士大夫之族”講的。這段末一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句中前一“其”,指代“君子”,“智”可作“見識”講;后一“其”,音義同“豈”,表反問語氣。〔集體朗讀本段一至三遍?!?/p>

讀后小結:通過以上三層對比,極言師道不傳之可嘆與可怪,針砭時弊,發(fā)人深思。6。布置作業(yè):反復朗讀課文。并作好回講課文第1、2段的預備。

第二教時

教學要點:

讀講課文第3、4段,總結課文;結合“思索和練習”三——五題,講實詞“師”和虛詞“之”、“者”的幾種用法。

教學內容和步驟:

1、檢查復習:指名朗讀、回講課文第1、2段。

2、讀講課文第3、4段。

第3段,論述“圣人無常師”,從正面進一步闡明能者為師的道理。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其賢”的賢,是指德和才。下文“師不必賢于弟子”中的賢,那么可作高超講?!靶g業(yè)有專攻”,術,本義是道路;術業(yè),“不是技術才能和學業(yè)”,而是所從事的學業(yè)?!靶g”的相同用法如《隆中對》有“智術淺短”,智術是“聰慧和所采用的建國路徑”。“三人行”的“三”不是只表多數(shù),許多人在一起走路,當然會有老師,這就失去這一格言的警辟性?!叭笔恰吧僦幸姸唷?,即最最少的多數(shù)的人在一起行走,就必定有我的老師。

〔集體朗讀?!?/p>

讀后小結:這段引用歷史事實,從“古之圣人”中舉出孔子為例證加以申述。從孔子師郯子等人的事跡,推斷出“是故弟子……術業(yè)有專攻”這個重要結論。這個觀點,無疑是進步的。

第4段,說明寫作這篇文章的原由。贊揚李蟠“好〔hào〕古文”,“不拘于時”,“能行古道”,為的慨嘆“師道之不傳”,古今對比,虛實并舉,突出了中心,加強了文章的勸服力?!布w朗讀?!?/p>

讀后小結:篇末點明作此文的緣由和目的,首尾呼應,結構嚴謹。

3、集體朗讀全文一、二遍。

4、總結課文:

本文以“師說”為題,講了很多從師的道理。其中“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強調了從師學習的須要;“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闡述了能者為師、虛心好學的從師立場;“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辯證地指出了師生關系。這些道理,在今日仍舊有借鑒意義。當然,韓愈站在封建階級的立場上,他所說的“道”,是指“圣人之道”。他認為“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是“君子不齒”的,“士大夫之族”本應比他們高超,這是的階級局限。又如,重“傳道”,而輕“彼童子之師”的“授書”、“習句讀”。也是片面的。對于這些,應適當指出。

5、指導同學作“思索和練習”:

第一題答案見“課文總結”部分。

第二題答案見課文第二段的讀講內容。

第三題:講結構助詞“之”的幾種用法,略作補充如下:

〔1〕用在修飾語和被修飾語之間,使二者組成偏正結構,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的”。

〔2〕①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使原來的主謂結構變成一個偏正結構,作句中的主語、賓語或表示時間的短語等,有時也作復合句中的一個分句。

②用在動詞和它的賓語之間,起著把賓語提前的作用,以達到強調的目的。

答案:

1、結構助詞,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

2、代詞,代“知”的對象。

3、結構助詞,用在主謂關系中,說明這里的主謂結構并不構成獨立的句子,而只是句中的一個詞組或分句。

4、結構助詞,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使它成為句子的一個成分。

5、前一個“之”是結構助詞,作“的”講;后一個“之”是代詞,代“童子”。

6、結構助詞,用在前置賓語和動詞之間,表示賓語的前置。

7、結構助詞。“師道之不傳”是句子的主語部分,用“之”,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使之相當于一個詞組。

第四題,補充例句如下:

〔1〕“者”相當于“……的〔人〕”,如:

①捕蛇者說

②乃使其從者衣褐。

〔2〕“者”語氣助詞,用在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頓,如:

①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②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