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知識點梳理_第1頁
心理學知識點梳理_第2頁
心理學知識點梳理_第3頁
心理學知識點梳理_第4頁
心理學知識點梳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章心理學的對象、任務和方法(一)心理學的研究對象1、心理學—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現(xiàn)象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2、心理現(xiàn)象一一心理現(xiàn)象是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它是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征的統(tǒng)一體。3、心理過程一一是指人的心理活動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具體而言,是指在客觀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時間內大腦反映客觀現(xiàn)實的過程。心理過程包括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4、個性心理特征一一個體身上表現(xiàn)出來的穩(wěn)定的心理特點,包括能力、氣質和性格等。5、認識過程一一是人通過感覺、知覺、記憶、想象、思維等形式反映客觀事物的特性、聯(lián)系或關系的過程。6、簡述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的關系。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不是孤立的,它們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是一個統(tǒng)一的總體。(1)認識過程和情感過程之間的關系:①認識過程是產生情感的基礎;②情感過程也反作用于認識過程。(2)認識過程與意志過程的關系:①認識過程是意志活動的前提;②意志也可以影響人的認識過程。(3)意志過程和情感過程的關系:①人的情感對意志行動有一定的影響;②意志可以調節(jié)人的情感。7、心理學真正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是從1879年德國哲學家和心理學家馮特在萊比錫建立心理學實驗室開始的。8、心理學的學科性質一一從學科性質上看,心理學是一門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都有關系的邊緣學科。9、簡述影響人的心理活動的諸因素。影響人的心理因素很多,概括起來有三類:①環(huán)境因素,就是周圍所接觸到的事物的變化;②機體因素,比如體溫的高低或饑渴等等;③心理因素,即心理對心理的影響,如昨天發(fā)生的心理對今天發(fā)生的心理的影響。10、人的心理實質:人腦是產生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腦的機能。人腦對客觀現(xiàn)實的反映是一種主觀能動的反映。(二)心理學研究任務和意義1、心理學研究的任務就是要探索心理學規(guī)律。2、心理學研究的意義(1)理論意義:為辯證唯物主義提供科學的依據(jù),同唯心主義做斗爭;心理學的研究對鄰近學科如文學、藝術、美學、管理學等等也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心理學是教育科學的理論基礎之一。(2)實踐意義:根據(jù)心理活動的規(guī)律,去影響人的心理;能夠更有準備地對待人的心理;使心理因素發(fā)生最佳地影響。(三)心理學研究的原則和方法1、心理學研究的原則①客觀性原則,即實事求是的原則,應該具備兩個條件即所研究的心理和行為應該是可以觀察的,又是可以測量的。②發(fā)展性原則,應該將人的心理活動看成是一個變化發(fā)展的過程,研究個體在不同年齡階段上心理的發(fā)生和發(fā)展。③系統(tǒng)性原則,即對心理現(xiàn)象的研究應該在各個因素的前后聯(lián)系和相互關系中去分析認識。④教育性原則,研究的選題、使用方法和程序不應該損害被試的身心發(fā)展,而應該符合教育的原則。2、心理學研究的方法:(1)觀察法: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被試在一定條件下言行的變化,作出詳盡的記錄,然后進行分析處理,從而判斷其心理活動的方法。(2)實驗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計劃地嚴格控制或創(chuàng)設條件去主動引起或改變被試的心理活動,從而進行分析研究的方法。應用實驗法進行研究時,應該有三個變量,一是自變量,二是因變量,三是無關變量。實驗法可以分為實驗室實驗法和自然實驗法。(3)測驗法:通過標準化測驗來研究個體心理或行為差異的方法。標準化測驗指那些經過標準化過程的用來測量個體差異的工具,如智力測驗、特殊能力測驗、創(chuàng)造能力測驗、人格測驗種種。(4)調查法:是指同時向一個總體的有代表性的樣本問一些同樣的問題。方式有談話、問卷、活動產品分析等。(5)個案研究法:對單一研究對象的某個或某些方面進行廣泛深入研究的方法。(四)心理學的過去和現(xiàn)在1、心理學的主要流派(1)構造主義心理學是心理學的第一個理論流派,創(chuàng)始人為馮特。認為心理學是研究意識(經驗)的科學。馮特首創(chuàng)了實驗內省法。這個理論為馮特的學生鐵欽納繼承和發(fā)展。(2)機能主義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是美國心理學家詹姆士,代表人物有杜威等,強調意識的功能和作用,認為意識的作用就是使有機體適應環(huán)境。(3)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是華生,主張研究行為,把刺激一反應(S-R)作為解釋行為的公式。新行為主義者托爾曼曾試圖引進中間變量,但斯金納反對任何形式的內因論,拒絕中間變量。認為強化和改變行為的主要動力是有機體操作環(huán)境的結果。行為主義完全否定了對人的心理、意識的研究,以行為和生理反應代替心理現(xiàn)象。(4)格式塔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是惠特海默等,后期的代表任務是勒溫,強調心理的整體性。(5)精神分析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是弗洛伊德。構造主義、機能主義和格式塔心理學主要重視意識經驗的研究,行為主義重視正常行為的分析,而精神分析則重視異常行為的分析,強調心理學應該研究無意識。認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構成。(6)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是馬斯洛和羅杰斯,被視為心理學的第三種勢力。強調人有自由意志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7)認知心理學又叫信息加工心理學。廣義的認知心理學包括皮亞杰學派,皮亞杰創(chuàng)立了發(fā)生認識論,著力探索智慧的性質,認為智力的本質就是適應。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礎(一)神經系統(tǒng)1、神經元(1)神經元一一即神經細胞,是神經系統(tǒng)最基本的結構和功能單位。一個典型的神經元由細胞體、軸突和樹突三部分組成。神經元具有接受刺激、傳遞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2)突觸一一兩個神經元接觸的部位,是控制信息傳遞的關鍵部位。不同神經元之間的聯(lián)系是通過突觸進行的。(3)神經元根據(jù)其功能特性,可以分為感覺(傳入)神經元、運動(傳出)神經元和聯(lián)絡神經元。(4)神經沖動,刺激過程和反映過程2、中樞神經系統(tǒng)和周圍神經系統(tǒng)(1)人的神經系統(tǒng)可以分為中樞神經系統(tǒng)和周圍神經系統(tǒng)。中樞神經系統(tǒng)包括腦和脊髓,周圍神經系統(tǒng)包括腦神經、脊神經和植物型神經。(2)人的大腦的兩個半球表面覆蓋著面積很大的灰質,稱為大腦皮層。大腦皮層是腦的最高級部位,是心理活動的最重要器官。(二)反射和反射弧1、反射一一是有機體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對一定的外界刺激所作的有規(guī)律的應答。反射是神經系統(tǒng)活動最基本的方式。2、反射弧一一執(zhí)行反射的全部神經結構叫做反射弧,一般包括五個部分:感受器、傳入神經纖維、中樞、傳出神經纖維和效應器。3、反射有同時進行的兩條渠道:反射弧的特殊通路和非特殊通路。非特殊通路是通過腦干網(wǎng)狀結構來實現(xiàn)的。4、反射弧的環(huán)形通路(三)無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1、無條件反射一一是先天的、與生俱來的反射,是機體的環(huán)境之間的比較恒定的聯(lián)系。它是在種族發(fā)展過程中建立并遺傳下來的,它只是那些為數(shù)有限的固定的直接刺激作用于一定的感受器引起的恒定的活動,基本上是皮層下中樞的活動。如食物直接刺激口腔引起的唾液分泌。它的反射弧是一種生來就有的固定的神經聯(lián)系。2、條件反射一一是后天的,在個體生活過程中獲得的反射。它是高等動物在無條件反射的基礎上形成的反射。是動物個體生活過程中為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而建立起來的暫時神經聯(lián)系。條件反射又可分為經典性條件反射和工具性條件反射。3、經典性條件反射的形成經典性條件反射是指一個原來并不能引起某種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它總是伴隨某個能引起該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現(xiàn),如此多次重復后,這個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該本能反射。4、工具性條件反射的形成工具性條件反射又稱操作性條件反射,是在一定刺激情境中,如果動物的某種反應的后果能滿足其某種需要,則以后它的這種反應出現(xiàn)的幾率就會高。工具性條件反射是有機體在后天生活過程中經學習而形成的一種反應形式。5、工具性條件反射和操作性條件反射的關系?共同規(guī)律:它們都是在一定條件下建立起來的發(fā)射,都需要強化,不強化就消退;在消退后又都會自然恢復。都可以建立初級強化。工具性條件反射也有泛化和分化。不同之處:①無條件刺激是否明確。②強化與刺激有關還是與反映有關。③反映方式不同。6、聯(lián)系實際分析強化時程表斯金納認為強化是行為形成和改變的最根本規(guī)律。他發(fā)現(xiàn)強化安排的效果主要取決于其時間和次數(shù)的分配,他把這種分配叫做強化時程表。斯金納把強化時程表分為5種種:①正確的反應每次都予以強化②定比間隔強化③定時間隔強化④不定比間隔強化,它的效果最好。⑤不定時間隔強化在實際生活中,最經常受到的是既不定時也不定比的間隔強化。例如兒童在日常作業(yè)中,做了正確的算術運算,并非每次都受到老師或家長的注意而得到表揚,只是有時獲得夸獎。4、第一信號系統(tǒng)和第二信號系統(tǒng)第一信號系統(tǒng)(吃梅子)一一用具體事物作為條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條件反射系統(tǒng)叫做第一信號系統(tǒng)。它是人和動物共有的。第二信號系統(tǒng)(談梅生津)一一用語詞作為條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條件反射系統(tǒng)叫做第二信號系統(tǒng)。它是人所特有的。(四)中樞神經活動的基本過程和基本規(guī)律1、中樞神經活動的基本過程一一中樞神經活動的基本過程就是興奮過程和抑制過程,有機體的一切反射活動都由這兩種神經過程的相互關系決定。抑制過程可以分為非條件抑制(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和條件抑制(又稱內抑制,包括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2、中樞神經活動的基本規(guī)律中樞神經活動的基本規(guī)律有二:(1)擴散和集中:在刺激物的作用下,興奮或抑制過程起初雖然發(fā)生于大腦一定部位的神經細胞之中,但它們不是停止不動的,而是要向臨近部位的神經細胞傳布,這就是興奮或抑制的擴散。擴散到一定程度后,它們又逐漸向原來發(fā)生的部位聚集,這就是興奮或抑制的集中。(2)相互誘導:興奮和抑制緊密聯(lián)系著,其中一種神經過程可以引起或加強另一種神經過程,這種現(xiàn)象就是神經過程的相互誘導。相互誘導分為正誘導和負誘導。由于興奮過程引起或加強周圍的抑制過程稱為負誘導。相反,由抑制過程引起或加強周圍的興奮過程稱為正誘導。第三章心理的發(fā)生與發(fā)展一、動物心理的發(fā)生與發(fā)展(一)動物心理的發(fā)生1、反映一一物質與物質相互作用后雙方留下痕跡的過程。2、感應性一一指生物以自己的活動狀態(tài)的變化對外界的影響作出反映,以維持新陳代謝正常進行的能力。3、信號性反應一一是指能夠建立條件反射,是心理發(fā)生的標志。(二)動物心理發(fā)展的三個階段是:感覺階段、知覺階段、思維萌芽階段。二、人類心理的發(fā)生與發(fā)展(一)人類心理的發(fā)生1、人類心理發(fā)生的基本條件是:一是勞動,二是語言。2、勞動在人類心理發(fā)生中的作用:勞動使人類心理有了產生的必要與可能。3、語言在人類心理發(fā)生中的作用:(1)語言產生的條件:語言為勞動所必須;勞動使語言的產生有了可能。(2)語言的作用: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xiàn)實;語言促使抽象思維的產生;語言使人類克服自身認識的局限性,促進思維向更加復雜的水平發(fā)展。(二)人類心理的發(fā)展1、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心理發(fā)展是指個體或種系心理發(fā)展和變化過程。狹義的心理發(fā)展則指個體(即人)從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的過程中心理發(fā)生發(fā)展的歷史。2、心理發(fā)展的階段性有如下含義:①在不同發(fā)展階段,心理發(fā)展具有不同的質的特征;②心理發(fā)展階段是從低到高,并按一定次序進行的;③前一個心理發(fā)展階段都是后一個心理發(fā)展階段的基礎;④心理發(fā)展過程中相鄰兩個階段不能截然劃分,而有一定的交叉;⑤心理發(fā)展的階段性是指在一定年齡階段中,個體心理發(fā)展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質的特征。3、心理發(fā)展的條件人類心理發(fā)展的條件是:①遺傳素質是心理發(fā)展的生物前提;②環(huán)境和教育在心理發(fā)展中起決定作用。4、心理發(fā)展的動力在個體不斷的積極活動過程中,環(huán)境和教育向個體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個體已有心理水平或心理狀態(tài)之間的矛盾,是個體心理發(fā)展的內因或內部矛盾,就是個體心理發(fā)展的動力。三、人類心理的基本特點人類心理的基本特點主要包括概括性、目的性(預見性)、主觀能動性、社會制約性。1、概括性:“凡這樣必那樣”,對客觀事物有這樣的認識就是概括。2、目的性(預見性):是概括性的必然結果,是“要那樣就這樣”。目的性是當事物沒有出現(xiàn)之前就有所預見,按預見行動。3、主觀能動性:就是人能夠根據(jù)目的和對客觀事物規(guī)律的認識,使客觀事物服務于自己。4、社會制約性:人類的心理不僅是自然界長期發(fā)展的產物,而且也是社會的產物。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的心理,同時推動了社會的發(fā)展,人的心理的內容也日益豐富和發(fā)展。四、個體心理發(fā)展的理論(一)華生的行為主義心理發(fā)展理論華生從行為主義心理學的立場出發(fā),提出了除極少數(shù)的反射外,一切復雜行為都取決于環(huán)境的影響,即環(huán)境決定論的發(fā)展觀。在兒童教育方面主張:1、反對統(tǒng)一標準,提倡區(qū)別對待。2、反對體罰兒童。3、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兒童的各種習慣。4、提出對幼兒養(yǎng)護的要求。5、提倡對兒童青少年進行正確的性教育。(二)精神分析心理學派的心理發(fā)展理論1、弗洛伊德的心理發(fā)展理論認為個體心理的發(fā)展,特別是其人格的發(fā)展,是由原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斗爭、相互協(xié)調的結果。弗洛伊德以“性”的發(fā)展作為劃分標準,把兒童的心理發(fā)展分為五個階段:(1)口唇期<0-1歲>(2)肛門期<1-3歲>(3)前生殖期<3-6歲>(4)潛伏期<6-11、12歲>(5)生殖器期<11、12歲以后>。2、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性發(fā)展理論認為心理發(fā)展主要是個人與社會交互作用的結果。他把人的一生分為八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一個特定的心理社會任務需要解決。(1)學習信任階段(出生至1歲),主要矛盾是信任對不信任。(2)成為自主者階段(1?3歲),主要矛盾是自主性對羞怯、懷疑。(3)發(fā)展主動性階段(3?6歲),主要矛盾是主動性對內疚感。(4)變得勤奮階段(6?12歲),主要矛盾是勤奮感對自卑感。(5)建立個人同一性階段(12?20歲),主要矛盾是同一性對角色混亂。(6)承擔社會義務階段(20?40歲),主要矛盾是親密感對孤獨感。(7)顯示創(chuàng)造力階段(40?60歲),主要矛盾是創(chuàng)造力感對自我專注感。(8)達到完善階段(60歲以后),主要矛盾是完善對絕望。(三)皮亞杰的心理發(fā)展理論1、影響心理發(fā)展的因素①成熟;②練習和習得經驗;③社會經驗;④平衡。2、心理發(fā)展得動力認為心理發(fā)展起源于主體得動作,其本質是主體對客體得適應。這種適應有三種方式。(1)同化一一是指把環(huán)境因素納入有機體已有的圖式或結構之中,以加強和豐富主體的動作。(2)順應一一是指改變內部圖式,以適應環(huán)境現(xiàn)實。(3)平衡一一是指同化作用服從于客體的性質,是同化于順應相互作用過程中的一種狀態(tài)。3、心理發(fā)展的階段提出兒童青少年認知發(fā)展主要經過四個階段,即:①感知運動階段(0—2歲);②前運算階段(2-7歲);③具體運算階段(7-12歲);④形式運算階段(12歲以后)。(四)維果斯基的心理發(fā)展理論1、社會文化歷史學說認為人的高級心理是隨意的心理過程,并不是人自身所固有,而是受人類文化歷史所制約。心理發(fā)展是指一個人的心理(從出生到成年),在環(huán)境與教育影響下,在低級心理機能的、基礎上,逐漸向高級心理機能的轉化過程。其標志有五點:①心理活動的隨意機能;②心理活動的抽象概括-機能;③各種心理機能之間的關系不斷變化、組合,形成間接的、以符號或詞為中介的心理結構;④心理活動的社會文化歷史制約性;⑤心理活動的個性化。2、心理發(fā)展的原因維果斯基提出個體心理機能從低級向高級發(fā)展的原因有三點:①是起源于社會文化歷史發(fā)展的產物,是受社會規(guī)律制約的。②從個體發(fā)展來看,兒童在與成人交往過程中,通過掌握高級心理機能的工具——語詞、符號,使其在低機低級心理機能基礎上形成了各種新質的心理機能。③是高級心理機能不斷內化的結果。3、教學與發(fā)展的關系主要從三個方面闡述的:①從最近發(fā)展區(qū)的角度。認為在進行教學是必須注意到兒童有2種發(fā)展水平:一種是現(xiàn)有的發(fā)展水平,另一種是即將達到的發(fā)展水平,兩者之間的差異稱為“最近發(fā)展期”。它表現(xiàn)為“在有指導的情況下,憑借成人的幫助所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與在獨立活動中所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之間的差異”。其提出說明了兒童發(fā)展的可能性,大大促進教學對發(fā)展的作用。②從“教學應當走在發(fā)展的前面”的角度。認為教學“可以定義為人為的發(fā)展”。首先教學主導著或決定著兒童智力的發(fā)展;其次教學“創(chuàng)造”著最近發(fā)展區(qū)。③從“學習的最佳期限”的角度。認為學習任何內容都有一個最佳年齡,必須將教學建立于正在開始但尚未形成的心理機能的基礎上,即教學應走在心理機能形成的前面。4、智力形成的“內化”學說內化的最初含義是社會意識向個體意識的轉化,維果斯基賦予其新含義:外部的實際動作向內部智力動作的轉化。提出一切高級的心里機能最初都是在人與人的交往中,以外部動作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后經過多次重復、變化才內化為內部的智力動作。其過程不僅可以通過教學實現(xiàn),也能通過日常的生活、游戲、勞動來實現(xiàn)。(五)朱智賢的心理發(fā)展理論第四章感覺和知覺一、感覺與知覺的概述(一)感覺的概述1、感覺一一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2、感覺的分類(1)從刺激的來源分:外受感覺、內受感覺和本受感覺。(2)從刺激的性質分:電磁的、機械的、熱的、化學的。3、感受野與特征偵察當呈現(xiàn)特定刺激的時候,可記錄到感覺神經通路及大腦皮質各水平上單個神經細胞的放電現(xiàn)象,據(jù)此可以揭示該個神經細胞所管轄的刺激區(qū)域。這個區(qū)域稱為該神經細胞的感受野。而每個神經細胞的感受野都有其偵察特定特征的功能,又稱為特征偵察器。(二)知覺的概述1、知覺一一人腦對事物的各種屬性、各個部分以及他們之間關系的綜合的整體的直接反映。是個體選擇、組織并解釋感覺的過程。2、知覺的分類(1)根據(jù)知覺中占主導地位的分析器活動來劃分:視知覺、聽知覺、嗅知覺以及視聽知覺、觸摸知覺等;(2)根據(jù)知覺對象的空間、時間存在形式和運動的特性來劃分:空間知覺、時間知覺和運動知覺;(3)根據(jù)知覺是否與客觀事物符合:正確的知覺與錯覺。3、空間知覺(1)定義:是個體對物體的空間特性即形狀、深度、方位、大小等的知覺。(2)分類:①形狀知覺一一是個體對物體各部分排列組合的反映。②深度知覺一一又稱距離知覺或立體知覺,是個體對同一物體的凹凸或對不同物體的遠近的反映。③方位知覺一一是個體對自身或物體所處的位置和方向的反映。④大小知覺一一是個體對物體的空間尺寸的反映。4、時間知覺:是個體對客觀現(xiàn)象的延續(xù)性和順序性的反映。5、運動知覺(1)定義:是個體對物體空間位移的反映。(2)分類:①真動知覺一一是對物體本身真正在空間位移的知覺。②似動知覺一一兩個靜態(tài)的物體,按一定時間依次呈現(xiàn),使人覺得是一個動態(tài)的物體,即同一個物體從一個位置移動到另一個位置。6、錯覺:是對客觀事物不正確的知覺,幾何圖形錯覺分為:大小錯覺、方向錯覺、線條彎曲錯覺、線段長短錯覺等。二、感覺與知覺的規(guī)律

(一)感覺的一般規(guī)律1、感受性與感覺閾限感受性一一感覺的一個重要規(guī)律是感受性變化,感受性是人的各種感覺器官對適宜刺激的感覺能力。感覺閾限一一能引起感覺并持續(xù)一定時間的刺激量。2、分類:感受性絕是人感覺最小的對客觀刺激量的能?2、分類:感受性絕是人感覺最小的對客觀刺激量的能?力。感覺閾限剛剛能感覺到的最小刺激量。差是對兩個刺激量別強度差別的感覺?能力。剛剛能引起差別感覺的兩個同類刺激物之間的最小差別量。關系反比關系公式:E=1/RE-絕對感受性R-絕對感覺閾限差別感覺閾限與原來的刺激量的比值是一個常數(shù)。(韋伯定律)公式:K=/I/II-原有刺激量H-增加的刺激量3、心理量與物理量的關系定律(1)費希納認為符合對數(shù)定律:S=K-lgI(2)斯蒂文森認為符合冪定律:S=K-In(S-心理量I-物理量K-常數(shù))(二)感受性變化規(guī)律1、適應(1)定義:是感受性變化的普遍現(xiàn)象。同一感受器內,由于刺激物對感受器的持續(xù)作用而是感受性發(fā)生變化的現(xiàn)象叫適應。有時,為了適應周圍環(huán)境的變化,機體的感受性需要調整,就是適應現(xiàn)象。(2)視覺的適應分為:①暗適應一一是從亮處進入暗處時,由看不清到逐漸看清物體輪廓的視覺感受性變化。暗適應是感受性提高的過程。②明適應一一是從暗處進入亮處,特別是在強光下,由看不清到逐漸看清物體輪廓的視覺感受性變化。明適應是感受性降低的過程。2、對比(1)定義:是感覺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而是感受性發(fā)生變化的現(xiàn)象。(2)分類:同時對比一一幾個刺激物同時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產生的對比現(xiàn)象。繼時對比一一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產生的對比現(xiàn)象。3、感受性的練習:感受性可以通過練習、訓練而提高。(三)知覺的基本規(guī)律1、體現(xiàn)在知覺的基本特性中:選擇性、理解性、整體性、恒常性。2、論述知覺的基本特征及在教學中的應用。知覺作為對事物的綜合、整體的反映,其基本特征有知覺的選擇性、知覺的理解性、知覺的整體性、知覺的恒常性,認識知覺的基本特征對教學活動具有重要意義。(1)知覺的選擇性:是指人在進行知覺時,從紛繁復雜的環(huán)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現(xiàn)象當作知覺對象,而把另一些事物或現(xiàn)象當作知覺背景。知覺的選擇性受主客觀條件的制約,如刺激強的事物、變化著的事物等容易成為知覺的對象。我們在教學中,可以有意使知覺對象和背景形成鮮明的對比,有意提高知覺對象的活動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2)知覺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覺一些事物或現(xiàn)象時,不僅能形成關于它的知覺形象,還能根據(jù)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對事物加以解釋或判斷,即從不同方面對它加以理解。人的知覺的理解性與人的已有的知識經驗有密切的關系。教師在從事教學活動時,一方面要聯(lián)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增進知覺的理解性,提高教學的效果;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已有的知識經驗對當前知覺活動產生的消極定勢作用。(3)知覺的整體性:是指把事物或現(xiàn)象的各種屬性或各個部分作為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來反映。在形成對客觀事物整體性知覺時,客觀事物各個組成部分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強的部分所起的作用,要大于弱的部分,知覺中強的成分決定著知覺整體性特點。如在小學生的識字教學中,學生容易將字型相近的字寫錯,如容易將“折,“析”、“拆”三個字混淆,就是由于“、”在整個字型中是弱的部分。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強化這一“、”,使學生能更清晰地反映事物的整體性。(4)知覺的恒常性:是指客觀事物本身不變但知覺條件在一定范圍內變化時,人的知覺映象仍然相對不變。如視知覺恒常性有顏色恒常性、大小恒常性、亮度恒常性和形狀恒常性。知覺恒常性使人能在不同的情況下,按照事物的本來面目反映它們,從而使人能在客觀環(huán)境中正確定向,并按照事物的本來面目去認識和改造世界。三、觀察1、觀察一一又稱“思維的知覺”,是人的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知覺,是知覺的高級形式。2、觀察的品質有:(1)觀察的目的性:是指善于組織知覺活動達到預期觀察目的的品質。(2)觀察的客觀性:是指善于實事求是地去知覺事物的品質。(3)觀察的精細性:是指在觀察中善于區(qū)分出事物細微而重要特征的品質。(4)觀察的敏銳性:是指善于迅速發(fā)現(xiàn)事物重要特征的品質。3、簡述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觀察力是學生學習活動所不可缺少的能力。在學校教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一般從一下幾方面入手:①在觀察活動中,讓學生明確觀察的目的與任務;②制定周密的觀察計劃;③具備觀察事物或現(xiàn)象的必要知識;④掌握一定的觀察方法;⑤學會做觀察記錄;⑥觀察后的歸納和總結;⑦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興趣與優(yōu)良的性格特征。還應教會他們自覺養(yǎng)成觀察習慣。第五章記憶一、記憶的概述(一)定義記憶一一是經驗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過程。包括識記、保持、回憶與再認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按信息加工理論的說法,記憶是人腦對信息的編碼、儲存、檢索和提取的過程。(二)記憶分類及特點1、根據(jù)記憶的內容不同分為:形象記憶、詞語記憶、情緒記憶與動作記憶。(1)形象記憶一一是以感知過的事物形象為內容的記憶。通常以表象形式存在,具有直觀形象性。(2)詞語記憶一一是以語詞所概括的邏輯思維結果為內容的記憶。亦即以概念、判斷和推理為內容的記憶,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理解性和邏輯性。(3)情緒記憶一一是以體驗過的情緒、情感為內容的記憶。具有鮮明、生動、深刻和情境性等特點。(4)動作記憶一一以個體的動作、運動及其系統(tǒng)為內容的記憶。其特點是容易保持和恢復。2、根據(jù)記憶過程的信息加工與保持時間長短分為:瞬時記憶、短時記憶與長時記憶。(1)瞬時記憶一一又稱感覺登記,凡進入人的感覺器官的信息,都得到暫時存儲,這種存儲形式就叫感覺登記。特點是保持的信息量較大,但保持的時間短,一般不超過1秒鐘。(2)短時記憶一一是指信息一次呈現(xiàn)后,保持在1分鐘以內的記憶。短時記憶具有意識性、操作性、按原始信息的感覺通道編碼等特點,其容量約為7±2個組塊。(3)長時記憶一一是指學習過的材料在人腦中保持1分鐘以上乃至終身的記憶。長時記憶具有組織性、備用性等特點,其容量幾乎無限。3、工作記憶由短時記憶擴展而來,是指在對信息進行加工的同時將信息加以儲存,即它具有加工與存儲雙重功能。它有三個組成成分:中央執(zhí)行系統(tǒng)、視空間畫板和語音回路4、情景記憶、語義記憶和程序記憶由長時記憶擴展而來。(1)情景記憶一一關于個人經歷過的事件的記憶。(2)語義記憶一一關于世界各種知識的記憶。(3)程序記憶一一關于“怎樣做”的記憶,是通過熟練行為和認知程序來表達的,與意識分離。5、外顯記憶和內隱記憶(1)外顯記憶一一個體需要有意識地或主動地搜集某些經驗用以完成當前任務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記憶。它是有意識提取信息的記憶。(2)內隱記憶一一指不需要意識或不需有意回憶的情況下,個體的已有經驗自動對當前任務產生影響而表現(xiàn)出來的記憶。它是無意識提取的記憶。(三)記憶表象1、定義:是指人在知覺客觀事物后,在人腦中所保存的形象。但不能把表象看成是知覺的翻版或重復,它是經過信息加工后的知覺痕跡。2、特點:記憶表象有三個特點:①直觀形象性。②概括性:表象反映同一事物或同一類事物在不同條件下多次感知過的一般特點,因而它比知覺形象有更高的概括性。③模糊片斷性:表象的形象沒有知覺形象那樣鮮明、完整和穩(wěn)定。(四)記憶的生理機制1、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理論:根據(jù)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理論,記憶被認為是大腦皮質上暫時神經聯(lián)系的接通、鞏固和恢復。暫時神經聯(lián)系的接通,就是識記。暫時神經聯(lián)系一旦形成便會在大腦皮質上留下痕跡。這些痕跡因受到強化而鞏固,因不強化而消退,這就是保持和遺忘。暫時神經聯(lián)系痕跡在一定條件下的重新活動,就是回憶和再認。2、定位說:加拿大神經外科醫(yī)生潘菲爾德提出了記憶的定位說。認為記憶依賴于大腦皮層的特定部位,不同類型的記憶是由大腦的不同部位產生的。有關聽覺的記憶在聽覺中樞產生,視覺記憶在視覺中樞產生、語言記憶在語言中樞產生。3、反響回路說反響回路是指神經系統(tǒng)的皮層與皮層下組織之間存在的某種閉合的神經環(huán)路。當外界刺激作用于環(huán)路的某一部分時,回路就產生神經沖動。并且不需要進一步的外界刺激也能持續(xù)下去,信息就在反復傳遞中被保持下來。4、記憶的化學分子說瑞典神經生理學家海登提出了記憶的化學分子說。認為個人的長時記憶是由于大腦神經元內核糖核酸(RNA)的作用,核糖核酸被看作是記憶分子。二、記憶過程(一)識記1、定義:是獲得事物的映象并成為經驗的過程,即識別和記住事物的過程。它是記憶過程的第一步。就信息加工理論而言,識記即為編碼。2、識記的分類及特點(1)根據(jù)識記的目的性分為:有意識記和無意識記。有意識記一一是指有預定的識記目的,并靈活運用一些有效的方法的識記。無意識記一一是指沒有自覺的識記目的,不有意采用任何識記方法,也不需要做出意志努力的識記。(2)根據(jù)識記的材料和方法不同分為:機械識記和意義識記。機械識記一一是指根據(jù)材料的外部聯(lián)系或表面形式,采取簡單重復的方式進行的識記。意義識記一一是指通過理解材料意義及把握材料內容進行的識記。3、影響識記效果的因素(1)識記的目的與任務:是否明確,對識記效果具有重要影響。(2)活動的內容與性質:把識記的對象變成人們活動的對象和內容,識記效果就好;要求積極思維的活動,識記效果就好。(3)識記方法:識記采用一定的方法會增強識記效果,一般意義識記比單純重復的機械識記效果好。(4)材料的數(shù)量和性質:增加識記材料的數(shù)量,識記所需要的時間比材料的增加量比例大的多。識記直觀形象的材料比抽象的材料效果要好。(二)保持和遺忘1、定義:保持一一人的知識經驗在頭腦中的儲存過程。是記憶過程又一環(huán)節(jié)。遺忘一一對識記過的材料不能回憶或再認、或者表現(xiàn)為錯誤的回憶或再認。2、保持中的信息加工儲存在記憶中的信息不是一成不變的,即保持不是一種消極狀態(tài),其中也有信息加工的過程。3、遺忘曲線德國的心理學家艾賓浩斯對遺忘做了系統(tǒng)的首創(chuàng)性的研究,揭示了遺忘變量和時間變量之間的關系,即遺忘曲線又稱保持曲線。這條曲線表明,識記后最初一段時間遺忘較快,以后遺忘逐漸減慢,這就是遺忘先快后慢的規(guī)律。以后的很多研究又豐富了遺忘過程的規(guī)律:有意義材料較無意義材料遺忘得慢;數(shù)量多的材料遺忘較快;兩種相似的材料前后間隔短,則容易相互干擾而造成遺忘;學習程度不夠的材料容易遺忘;過度學習50%的材料保持得好一些。4、遺忘的原因有兩種理論假設:衰退理論和干擾理論。干擾理論可前攝抑制和倒攝抑制用來證實。①前攝抑制一一是指先學習的材料對后學習的材料發(fā)生干擾作用。②倒攝抑制一一是指后學習的材料對先學習的材料發(fā)生干擾作用。如學習一篇文章開頭和結尾部分容易記住,中間部分常常易遺忘,是因為中間部分的內容受到前攝抑制和倒攝抑制的影響。5、復習(1)復習的作用多次的識記稱為復習。復習不是單純的機械重復,就信息加工理論而言,編碼在識記中起決定性作用。復習的作用是給信息加工提供機會,對所學的材料不斷地進行再編碼,不斷提高編碼地適宜性。多復習一次就是多一次加工,就多一次重新考慮或尋找材料之間關系的機會,從而增進加工深度,達到記得更好。(2)如何有效合理地組織復習?不是任何復習,都能得到同等的良好效果。復習的效果決定于復習的合理組織:①正確合理地安排復習時間:首先要及時復習;其次是間時復習比不間時復習的效果好。②復習中的嘗試回憶:嘗試回憶與識記交替進行,通過嘗試回憶了解材料的難點。③整體復習與部分復習的合理運用:對于不太長的材料,整體復習比部分復習效果好。但若材料很長,部分復習又比整體復習效果好。④復習的形式多樣化:把新舊材料加以對比來復習,盡可能利用多種分析器的活動,把看、讀、寫、聽結合起來復習。(三)回憶和再認1、定義:回憶——即對所保持的東西能夠回想起來。再認一一就是當曾經接觸過的事物再出現(xiàn)時,能認出它。2、聯(lián)想及其規(guī)律聯(lián)想一一是指由一事物的映象、觀念想到另一事物的映象、觀念的心理過程。遵循的規(guī)律有:接近律、類似律、對比律、多因律、強因律、近因律。三、記憶的品質與培養(yǎng)記憶的品質有:1、識記的敏捷性,是指識記速度的快慢。提高識記的敏捷性的方法:首先是明確識記的目的,其次應當集中注意。2、保持的持久性,是指對識記材料保持時間的久暫。加強保持的持久性做法:首先要善于把識記的材料納入已有的知識體系中,其次是進行及時和經常的復習。3、記憶的正確性,是指對所識記的材料,在再認和回憶時,沒有歪曲、遺漏、增補和臆測。培養(yǎng)記憶的正確性做法:首先必須進行認真的識記,其次要把相似的材料經常加以比較,第三要區(qū)分正確識記的事物與仿佛記住的東西、所見所聞的真實材料與主觀的增補臆測。4、記憶的準備性,是指在必要時,能夠把記憶中所儲存的知識迅速地提取出來,以解決當前的實際問題。培養(yǎng)記憶的準備性,關鍵是要使掌握的知識系統(tǒng)化,這樣才能做到從有條不紊的記憶倉庫中,隨時迅速提取所需要的材料。

第六章思維與想象一、思維的概述(一)定義1、思維一一是人腦對客觀事物本質屬性與規(guī)律的概括的間接的反映。是認識的高級階段。2、所謂概括的反映,即思維反映的不是某個事物的個別屬性,而是反映一類事物共同具有的本質屬性和事物之間規(guī)律性聯(lián)系。所謂間接的反映,就是思維通過概念、判斷、推理等形式來反映事物的本質或規(guī)律。3、思維與感覺、知覺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相同點①感知和思維都是人腦對客觀現(xiàn)實的主觀反映;②感知和思維都是人的認識活動(過程)?!煌c①感覺和知覺是人腦對客觀事物個別屬性和整體屬性的反映,具有直接性;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本質屬性與規(guī)律的反映,具有間接性和概括性。②感覺和知覺反映的是當前事物;思維不僅反映當前,還能反映過去,并能預見未來。※聯(lián)系①感、知覺所提供的信息或認識是思維活動的基礎;②思維是在感覺和知覺基礎上產生的,對客觀事物深入和全面的認識必須通過思維活動才能實現(xiàn)。(二)思維的分類及其特點意義及特點又叫直覺行動思維,是以實際操作來解決問題的思維。特點是所要解決的問題是直觀、具體的,解決問題依賴實際動作。分類標名稱意義及特點又叫直覺行動思維,是以實際操作來解決問題的思維。特點是所要解決的問題是直觀、具體的,解決問題依賴實際動作。準根據(jù)思1、動作思維維的不同形態(tài)2、形象又叫直觀形象思維,它是依靠表象

思維來解決問題的思維。思維來解決問題的思維。3、抽象思維3、抽象思維根據(jù)思維探索答案的方向1、聚合式思維1、聚合式思維案。2、發(fā)散是沿著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對信息式思維或條件加以重新組合,找出幾種可能的答案、結論或假說。發(fā)散性思維是一種不依賴常規(guī)尋找變異的思維。根據(jù)思1、常規(guī)思維 是運用人們已有的知識經驗,按維的創(chuàng) 照常用的方法來解決問題的思造性 維。2、創(chuàng)造是用創(chuàng)造性的方法來解決問題的思思維 維,它能產生新的思維成果,具有一定的獨創(chuàng)性。(三)思維的神經生理機制巴甫洛夫以兩種信號系統(tǒng)活動來解釋思維的生理機制。第一信號系統(tǒng)是感覺、知覺、表象的生理基礎,第二信號系統(tǒng)是以詞作為信號刺激的暫時神經聯(lián)系系統(tǒng)。人有了第二信號系統(tǒng),依靠兩種信號系統(tǒng)的協(xié)同活動,由于詞的概括功能,才能產生人類的高級思維。二、思維過程思維的過程有:分析與綜合(基本的)、比較與分類、抽象概括與具體化。(一)分析與綜合1、定義:分析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整體分解為部分,或將事物的個別特征、個別方面分解出來的過程。綜合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各個部分、個別特征或個別方面結合起來考慮的過程。2、分析與綜合的關系兩者在認識過程中總是相互聯(lián)系的。①沒有分析就不可能有綜合,通過對事物的分析,人的認識才能夠深入;離開了分析對事物的整體認識是膚淺的。②只有分析沒有綜合。分析的材料將是孤立的沒有聯(lián)系的,也不能形成對事物完整全面的認識。③此外,分析為最初的綜合所指引,分析又是進一步綜合的手段、途徑和方法。3、分析綜合的三種水平①知覺水平上的分析與綜合;②表象水平上的分析與綜合;③語詞符號的分析與綜合。(二)比較與分類1、比較(1)定義:比較是在思想上確定事物異同的過程??陀^事物存在的異同點是比較的客觀基礎,比較以分析綜合為前提。(2)常用的比較方式有:①對事物的特征進行比較②對事物的發(fā)展進行縱向比較③對事物的各種關系進行比較2、分類(1)定義:分類是思想上按照事物的異同,把它們區(qū)分為不同種類的過程。比較是分類的基礎。根據(jù)事物的共同點,可以把事物歸并為較大的類;根據(jù)差異可以把事物劃分為較小的類。分類必須按照一定標準進行。(2)分類在教學中的應用通過分類可以使學生掌握的知識更加系統(tǒng)化,教師應努力提高學生的分類水平,做到:首先要引導學生學會按照事物的本質屬性及事物間的內在聯(lián)系進行分類,及時糾正分類中的邏輯錯誤;其次要引導學生學會正確運用科學概念,即運用標志某類事物的科學術語舉行分類。(三)抽象概括與具體化1、抽象一一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本質屬性、特征抽取出來,并把這些本質屬性、特征與其他屬性、特征分離開來的思維過程。2、概括一一是在思想上把抽象出來的本質屬性、特征推廣到同類事物中去的思維過程。3、具體化一一是同抽象和概括相反的思維過程,它是將抽象概括出來的一般知識運用到具體對象上去。三、概念的形成與掌握(一)定義: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質屬性與共同特征的思維形式。是用一定的詞來記載和標志的。概念是思維的基本形式,也是構成人類知識的最基本單位。(二)概念的形成:是在人類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三)概念的掌握1、定義:概念的掌握又叫概念的獲得,是個體對社會已形成的概念內涵與外延的掌握。掌握概念即掌握其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質屬性與共同特征,也掌握了具有本質屬性與共同特征的同類事物。2、掌握概念的兩條途徑是:一是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辨別學習與積累經驗,稱為日常概念或前科學概念;另一條途徑是通過課堂教學(也包括個人自學),即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掌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一般屬于科學概念。(四)影響概念掌握的因素在教學條件下,學生掌握科學概念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主要有:①過去經驗,即日常概念的影響。當日常概念的含義與科學概念的內涵基本一致時,日常概念會促進科學概念的掌握。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相鄰”概念,對學習鄰角、鄰邊具有促進作用。當日常概念的含義與科學概念的內涵不一致時,日常概念對科學概念的掌握產生消極作用。如“垂”的概念,日常理解為自上而下,所以在學習幾何中“垂線”概念時,也只理解為自上而下。②變式。變式是事物的變換樣式??陀^事物常常有多種表現(xiàn)形式。教學中,多提供具有本質屬性的變式,有助于科學概念的掌握。相反如果提供的變式不充分或不正確,則會引起縮小概念內涵或擴大概念外延的錯誤。如直角三角形的教學中,可以提供多種直角三角形的變式,有助于學生對概念的掌握。③詞語的運用。掌握科學概念需要豐富的感性知識作基礎。借助于詞可以對感性材料進行抽象與概括,揭露事物的本質特征和共同特征。對于一些抽象的概念,通過語詞描述來提供某些感性的情境,以幫助學生正確掌握概念。④定義。定義是用簡潔、明確的語言來表達概念的內涵。通過下定義可以把概念的內涵固定化,從而有助于學生理解概念的實質。在教學中下定義要適合學生的接受能力與知識水平。四、問題的解決1、問題解決的思維過程問題的解決一般分為以下幾個階段:①提出問題:提出問題是問題解決的前提,能否善于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取決于以下幾個條件:人對活動的態(tài)度;人的求知欲和認識興趣;人的知識經驗。②分析問題:就是將問題明確或加以具體化的過程。③提出假設:運用推理的形式提出假設,提出問題解決的原則、途徑和方法。④檢驗假設:方法有兩種,一是通過實踐活動直接進行檢驗;二是憑借已有的知識、經驗,在頭腦中通過邏輯推理對假設作出合乎規(guī)律的檢驗。2、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人的知覺特點,主要是知覺的整體性②定勢,是指心理活動的一種準備狀態(tài)。定勢有時有助于問題的解決,有時不利于問題的解決。定勢對問題解決的影響突出表現(xiàn)在“功能固定”上。功能固定一一指當一個人了解到某物體的某種作用時,很難看出它還有其它作用,特別是最初看到的它的功能影響最大。功能固定作用,對問題解決是一個很大的障礙。③已有的知識經驗與動機,中等強度的動機有利與問題的解決。解決比較容易問題時,動機強度應該偏高;在解決很困難的問題時,要獲得最佳效率,動機程度應偏低。④個性差異,表現(xiàn)在個性傾向性性格特征以及智力等方面。五、創(chuàng)造思維1、定義及特點創(chuàng)造思維是人類思維的高級水平,是創(chuàng)造活動的一種思維。創(chuàng)造思維具有一般思維的特點,又不同于一般思維。它有以下特點:①創(chuàng)造思維一般是與創(chuàng)造活動聯(lián)系在一起的。文藝創(chuàng)作、科學發(fā)現(xiàn)或技術革新等活動都需要創(chuàng)作思維。創(chuàng)造思維具有新異或獨特性。②創(chuàng)造思維既是發(fā)散式思維與聚合式思維的統(tǒng)一,又是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統(tǒng)一。創(chuàng)造思維過程是在已有資料的基礎上,進行想象、構思,因而它又是思維與想象的有機統(tǒng)一。③創(chuàng)造思維往往具有突發(fā)性,即靈感在其中起重要作用。④創(chuàng)造思維是一種連續(xù)的思維品質,是思維的深刻性、廣闊性、獨創(chuàng)性、敏捷性的綜合表現(xiàn)。2、創(chuàng)造思維的過程與創(chuàng)造活動緊密聯(lián)系,一般經歷四個階段:準備期T醞釀期T豁朗期T驗證期。3、創(chuàng)造思維的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思維是學生的學習活動必不可少的,教師應通過各種活動或采取有效途徑有目的的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①運用啟發(fā)式教學、激發(fā)學生求知欲,調動其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②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思維和聚合思維。③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造想象能力。④鼓勵學生參加各種創(chuàng)造活動,正確評價有創(chuàng)造力的學生。六、思維的品質1、思維的廣闊性,能全面細致地考慮問題2、思維的批判性,使自己的思維受到已知客觀事物的充分檢驗,是以思維的廣闊性為基礎的3、思維的深刻性,深入到事物的本質里面去考慮問題,是以批判性為前提的4、思維的靈活性,一個人的思維活動能夠根據(jù)客觀情況變化而變化5、思維的敏捷性,能在很快的時間內提出解決問題的準確意見。敏捷性是思維其它品質發(fā)展的結果.七、想象1、定義想象是人腦對已儲存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過程。人腦不僅能形成關于直接作用感官的客觀事物的形象,或者回憶過去感知過的事物,還能想象出從未感知過的新形象。2、分類(1)有意想象與無意想象有意想象一一又稱隨意想象,指有預定目的和自覺進行的想象,有時還需要一定的一直努力。無意想象一一又稱不隨意想象,指沒有預定目的、不自覺進行的想象。(2)再造想象與創(chuàng)造想象再造想象一一是根據(jù)言語描述或圖形等的提示形成相應的新形象的過程。創(chuàng)造想象一一是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務,使用自己以往積累的表象,在頭腦中獨立地創(chuàng)造出新形象的過程。(3)幻想一一是創(chuàng)造想象的一種特殊形式,是一種指向未來并與個人的愿望相聯(lián)系的想象。(4)夢一一睡眠狀態(tài)下所發(fā)生的想象活動。人覺醒時感知客觀事物并在頭腦中加工成經驗和表象。睡眠狀態(tài)下這些經驗和表象中的一部分重新呈現(xiàn)出來,就成了夢的內容。3、想象的形成方式主要有:(1)綜合一一是把各個生活領域或各種生活現(xiàn)象中的不同方面或特征組合在一起。(2)夸張一一是改變事物本來的特點,并對某些特點加以擴大或強化。(3)擬人化一一是根據(jù)一類事物的共同特征去創(chuàng)造新形象的過程。(4)典型化一一是把人的特點加在外界事物上,是事物人格化。第七章情緒與情感一、情緒與需要1、情緒和情感情緒一一廣義的情緒包括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tài)度體驗。它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形式。情緒與有機體的需要密切聯(lián)系。它是一種以需要為中介的反映形式。2、需要一一是個體和社會的客觀需求在人腦中的反映,是個體或群體對其生存與發(fā)展條件所表現(xiàn)出來的依賴狀態(tài),是個人的心理活動與行為的基本動力。3、需要的分類從總的方面可分為:生理需要和社會需要。按需要對象的性質分為: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4、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說馬斯洛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由需要引起,而需要又是分層次的,從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T安全需要T歸屬與愛的需要T尊重的需要T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生理需要是其它各種需要的基礎。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是人類需要發(fā)展的頂峰。需要的產生與個體發(fā)展密切相關。嬰兒期主要是生理需要;而后產生安全需要和歸屬的需要;到了少年青年初期,尊重需要日益強烈;青年中晚期,自我實現(xiàn)需要占優(yōu)勢。二、情緒與情感(一)情緒和情感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1、區(qū)別①從需要角度看,情緒是與人的生理需要相聯(lián)系的態(tài)度體驗;情感是與人的社會需要相聯(lián)系的態(tài)度體驗。②從發(fā)生角度看,情緒發(fā)生較早,是人類與動物所共有的;情感發(fā)生較晚,是人類獨有的。③從穩(wěn)定性程度看,情緒帶有環(huán)境性;情感既有環(huán)境性,又有穩(wěn)定性和長期性。④從表現(xiàn)角度看,情緒帶有沖動性,情感有意識性,始終在意識的控制之下。2、聯(lián)系①情感是在情緒基礎上產生的,情感對情緒有巨大反作用。②情緒是情感的外在表現(xiàn),情感是情緒的本質內容。③同一種情感在不同條件下可以有不同的情緒表現(xiàn)。(二)情緒、情感的兩極性及其表現(xiàn)情緒和情感有四種品質,每種品質都可以表現(xiàn)為兩個極端對立的情況。比如,在強度方面,有強弱之分;在緊張度方面,有緊張與輕松之分;在快感度方面,有快與不快之分;在復雜度方面,有簡單與復雜之分。此外,情緒和情感的兩極性還表現(xiàn)為:積極的與消極的體驗。如果外界的事物能夠滿足人們的需要,符合人們的愿望與觀點,就會使人們對之產生滿意、愉快、喜愛、羨慕等積極的內心體驗;否則就使人們對之產生否定的態(tài)度和引起不滿意、煩悶、厭惡、輕蔑等消極的內心體驗。增力作用與減力作用。增力性表現(xiàn)為情緒和情感發(fā)生時,對人們的活動起積極的應激作用,使人和動物能夠應付環(huán)境的緊急變化。減力性表現(xiàn)為情緒和情感有時會降低人的活動能力,如憂傷、過度的焦慮和灰心失望等。(三)情緒和情感的種類1、情緒的種類根據(jù)情緒發(fā)生的強度、持續(xù)性和緊張度可以分為:(1)心境一一是一種較持久而又微弱的情緒狀態(tài)。特點是:①緩和又微弱;②持續(xù)時間較長;③是一種非定向的彌散性的情緒體驗。有消極和積極之分。(2)激情一一是一種強烈的、暴風雨般的、激動而又短促的情緒狀態(tài)。如欣喜若狂。特點是:①有激動性和沖動性,力量強烈。②發(fā)作短促,沖動一過,迅速弱化或消失。③指向性較為明顯。有雙重作用。(3)應激一一又稱應激狀態(tài),是出乎意料的緊張與危險情境所引起的情緒狀態(tài)。應激狀態(tài)改變了機體的激活水平,增加機體的活動能量,以應付緊急情景。也有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之分。2、情感的種類情感和人的社會觀念及評價系統(tǒng)分不開,人的社會性情感組成了人類所特有的高級情感,可以分為:(1)道德感一一是人所特有的一種高級情感。它是人們運用一定的道德標準評價自身或他人行為時所產生的一種情感體驗。(2)美感一一是人對客觀事物或對象的美的特征的情感體驗。它是由具有一定審美觀點的人對外界事物的美進行評價時產生的一種肯定、滿意、愉悅、愛慕的情感。(3)理智感一一是人對認識活動成就進行評價時產生的情感體驗。它屬于高級情感,與人的認識成就的獲得,需要、興趣的滿足,對真理的探索追求及思維活動的解決相聯(lián)系。三、情緒的機體變化與外部表現(xiàn)1、表情動作的三種表現(xiàn)形式表情動作簡稱表情,它是情緒在有機體上的外顯表現(xiàn),或指有機體通過自己身體的外顯行為來表達感情。表情的動作分為:面部表情、言語表情和動作表情。2、情緒發(fā)生時的內部生理變化內臟器官的變化;腺體分泌活動的變化。四、情緒理論1、詹姆斯一朗格的機體知覺理論詹姆斯(美)認為,情緒并非由刺激引起,而是由生理變化激起的神經沖動傳至中樞神經后產生的(即大腦對身體反映的反饋)。朗格認為情緒只是一種內臟反映,“恐怕只是一種對于他身體內的變化的知覺”。2、凱農的丘腦情緒理論凱農提出丘腦是情緒中樞。其要旨是,情緒發(fā)生時,關鍵在于大腦皮層與丘腦之間神經沖動的往返傳導。3、阿諾德關于情緒的認識一評估說阿諾德強調大腦皮層對刺激影響的評估在情緒產生中的作用,認為人們的認識過程左右著對情緒的解釋與反應。4、情緒的動機一分化理論60年代以湯姆金斯和伊扎德為代表,提出了情緒的動機一分化理論。5、刺激情境、生理變化、情緒經驗三因素的關系情緒的發(fā)生與變化涉及到三個因素,即刺激情境、生理變化和情緒經驗。心理學家沙赫特做了著名的“情緒歸因論”的實驗,用來查明這三種因素在情緒發(fā)生中的作用及其相互關系。研究認為,外界情境或生理變化,雖然也是產生情緒的因素,但人對自己狀態(tài)的認知(情緒體驗),對于情緒反應起主要、決定作用。五、情緒的效用(一)激奮水平與心理活動的關系1、激奮水平一一人或動物的神經系統(tǒng)在高度興奮和高度抑制之間有不同的水平,叫激奮水平。愈興奮表明激奮水平愈高。2、葉克斯一道得生定律葉克斯一道得生定律說明了作業(yè)效率與激奮水平的關系,即前者先隨著后者的升高而提高,達到最佳水平后,又隨后者的升高而降低??偟恼f來,就是作業(yè)效率在適中的激奮水平下最高。但這種適中的激奮水平又以作業(yè)的復雜程度為轉移,作業(yè)愈簡單,這種適中的激奮水平應偏高;作業(yè)愈復雜,這種適中的激奮水平應偏低。(二)情緒和情感的信號功能和調節(jié)功能1、情緒和情感的信號功能(1)定義:是指個體以體驗方式表達出自己對周圍事物意義的認知,并對他人施加一定的影響。在人類的活動中,情緒和情感個人與他人相互影響的一種重要方式,起著信息交流的作用。人通過情感的評價方式把主體的愿望、需求、態(tài)度或觀點傳達給周圍人或去影響對方。(2)含義:①人的情緒/情感一旦和有關事物結合起來,人就會在頭腦中形成該事物的、具有情感色彩的記憶映像。②人一旦有了情緒、情感的記憶經驗,不僅見到某類事物會引起相應的情緒,而且再度遇到某些表情也能領會它的含義,并對它做出積極的或消極的情緒反應或行為上的趨避動作。③個體對各種信息的意義性的鑒別經常是通過共鳴和移情作用進行的。2、情緒和情感的調節(jié)功能是指情緒或情感對行為活動具有支配作用,并指引和維持活動的方向。某些行為若能引起愉快的情緒體驗,就會使人發(fā)生積極的模仿或反復進行的趨勢,而不愉快的情緒則會使人改變行為的趨向。情緒、情感的發(fā)生也會促使人們注意外界環(huán)境的變化,或機體內部的變化來調節(jié)行為,以適應新的情況。六、情緒、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1、教師的感染力及其作用教師的感染力就是教師以自己的個性去影響學生時所表現(xiàn)出的情緒力量。主要表現(xiàn)在:(1)教師的要求易于轉化為學生的需要。(2)能使學生更易于積累情緒學習的經驗。(3)能讓學生正確對待學習中的困難和挫折。2、情緒與學習效率葉克斯一道得生定律表明:進行較復雜作業(yè)時,要獲得最佳效率的激奮水平應適中;進行簡單作業(yè)時,要獲得最佳效率的激奮水平應偏高;進行高度復雜作業(yè)時,要獲得最佳效率的激奮水平應偏低。3、教師對學生情緒的識別和學生情緒的自我調節(jié)教師應該善于識別學生的情緒狀況,為進一步工作打好基礎。(1)教師要掌握良好情緒的標準:第一,有良好情緒的學生能正確反映一定環(huán)境的影響,善于準確表達自己的感受。第二,有良好情緒的學生能對引起情緒的刺激做出適當強度的反應。第三,有良好情緒的學生能應該具備情緒反應的轉移能力。第四,良好的情緒應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2)教會學生調節(jié)和控制自己的情緒教會學生形成適宜的情緒狀態(tài)。(2)豐富學生的情緒體驗。(3)培養(yǎng)學生正確看待問題。4、良好情緒的培養(yǎng)途徑培養(yǎng)良好的情緒,首先要形成正當、合理的需要;其次,培養(yǎng)正確的人生觀;第三,鍛煉身體;第四,培養(yǎng)幽默感;第五,培養(yǎng)消除不良情緒的能力。第八章意志一、意志的概述(一)定義1、意志一一是人自覺地確定目的,并根據(jù)目的調節(jié)和支配自己行動,克服困難以實現(xiàn)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它是人類意識能動性的集中表現(xiàn),也是人類特有的心理現(xiàn)象。2、意志與認識、情緒情感活動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區(qū)別:①認識過程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情感過程是人腦對自身需要是否獲得滿足的態(tài)度的反映。意志過程是人腦自覺確定目的,克服困難去實現(xiàn)預定目的的反映。②認識過程是對客觀事物屬性(本質屬性)的反映,情感過程是對自身的態(tài)度體驗。意志過程是實現(xiàn)目的的心理活動過程。聯(lián)系:①認識是意志活動的基礎,離開認識,意志無法產生。②情感對意志有重要作用,它既可能是意志活動的動力,也可能是阻力。③人的意志能影響或調節(jié)人的情感。(二)意志行動及其特點意志行動是受意識支配、調節(jié)、控制的行動。它具有以下特點:1、有明確的預定目的。意志行動是人類特有的、自覺確定目的的行動,它始終是在自覺目的的支配下進行的。意志對行動的支配表現(xiàn)在:一是發(fā)動,二是制止。2、隨意運動是意志行動的基礎。意志行動的機制,就是在第二信號系統(tǒng)的調節(jié)下所進行的運動分析器的活動。3、意志行動與克服困難相聯(lián)系。人在確立目的和實現(xiàn)目的的過程中,都可能遇到各種困難??朔щy是意志行動最重要的特點,沒有困難的行動不能稱之為意志行動。二、動機(一)定義:動機是能引起、維持一個人活動,并將該活動導向某一目標,以滿足個體某種需要的念頭、愿望、理想等。動機的兩個條件:一是內在條件(需要),而是外在條件(主體之外的各種物質刺激一誘因)。(二)動機的功能動機有激發(fā)、選擇和指向、維持和調節(jié)等三種功能。1、激發(fā)功能。動機能激發(fā)個體產生某種活動。2、選擇和指向功能。動機使個體的活動針對一定的目標或對象。3、維持和調節(jié)功能。活動產生后,動機維持著這種活動指向一定的目標,并調節(jié)活動的強度和持續(xù)時間。(三)動機的分類1、根據(jù)動機的起源,可分為:生物性動機和社會性動機。2、根據(jù)動機內容的性質,可分為:高尚的動機和卑劣的動機。3、根據(jù)動機的影響范圍和持續(xù)作用的時間,可分為:長遠的、概括的動機和短暫的、具體的動機。(四)動機理論1、本能理論所謂本能,是指有機體生而具有的、程序化的行為模式或行為傾向。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提出,人類的行為是在本能的指引下進行的。麥獨孤認為,本能是人類一切思想和行為的動力和源泉,個人和民族的性格與意志也都是由本能逐漸發(fā)展而形成的。他提出人類有18中本能,如逃避、爭斗、好奇、繁殖、樂群等。弗洛伊德也認為本能是人類一切行為的原動力。提出人類最基本的本能是“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本能說過分強調先天遺傳的作用,忽視了人的社會性。目前人們普遍認為,人類行為是遺傳與環(huán)境交互作用的結果。2、驅力一誘因理論武德沃斯提出了驅力的概念,即是由機體的生理需要所喚起的一種緊張狀態(tài),它能激發(fā)個體采取行動,恢復體內的平衡。心理學家赫爾是驅力理論的主要支持者,認為驅力是一種動機結構,它能為機體的活動提供動力,促使機體采取行動,以消除需要喚起的緊張狀態(tài)。驅力理論強調個體活動的內在動力,卻忽略了外在環(huán)境對行為的誘發(fā)作用。為此,一些心理學家誘因的概念。誘因是指能滿足個體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發(fā)或誘使個體活動的作用。赫爾接受了這一概念作為行為的決定因素之一,將誘因加入自己的行為公式:P=DxHxK-I(P-個體有效行為的潛能,D-驅力,H-習慣強度,K-誘因,I-抑制)3、認知理論(1)期望美國心理學家弗洛姆強調期望的作用。認為個體從事某種行為的能力,取決于行為目標的價值以及他對達到該目標可能性的期望。動機=目標效價X期望值(2)歸因當人們進行某種活動取得成功或失敗時,都有對行為結果的原因進行探究的愿望。這種對導致自己或他人行為結果的原因的知覺和判斷,稱為歸因。最早進行歸因研究的心理學家是海德。后來韋納等人使其更加系統(tǒng)化。一般說來,把行為成敗的原因歸結為外部的和不可控的因素,會降低個體的行為動機;而把行為結果歸結為內部的、可控的因素,會增強個體的行為動機。(3)自我效能感班杜拉認為,個體從事某項活動的動機,在很大程度上與個體對自己從事該項活動勝任與否的判斷有關。他把這種個體對自己是否能勝任某種任務的判斷和知覺稱為“自我效能感”。通俗地說,自我效能感就是個體根據(jù)以往成敗的經驗,相信自己對于處理某一方面的任務,具有較高的能力或水平。自我效能感對個體完成挑戰(zhàn)性的任務具有重要影響。(五)學習動機的培養(yǎng)保持一定強度的學習動機是學生有效學習的重要條件。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既是教學的手段,又是教學的目的和任務。主要有三條途徑:第一,創(chuàng)設外部條件,激發(fā)學習動機;第二,引起內部需要,轉化學習動機;第三,強化內外因素,維持學習動機。具體可以從以下及格方面入手:1、對學生進行適當?shù)倪h景性學習目的教育。2、提高教學藝術,發(fā)展學生的學習興趣。3、明確學習目標。4、及時、有效地反饋。5、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氛圍。三、意志行動的過程(一)采取決定階段這個階段包括:確定行動目的、制定行動計劃、作出行動決策及實現(xiàn)作出的決策等環(huán)節(jié)。1、確定行動目的目的即人在行動中所期望達到的結果。確定行動目的的過程往往經歷激烈的動機沖突(斗爭)。大致分為以下三類:(1)雙趨沖突有時,一個人以同樣強度的兩個動機追求同時并存的兩個目的,但又不能同時達到。像這種從兩所愛者或兩趨向中僅能擇其一的矛盾心理狀態(tài),稱為雙趨沖突。孟子曰:“魚,吾所欲也;熊掌亦吾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也。生,吾所欲也;義亦吾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也?!边@是雙趨沖突的一種解決方法。(2)雙避沖突有時,一個人同時遇到兩種都想躲避的威脅,而他又必須接受其一。像這種從兩所惡者或兩躲避中必須選擇其一的困擾心理狀態(tài),稱為雙避沖突。如,品學均差的學生既怕學習上的困難又怕學習不好受到處分,因為在它看來這兩種對他都是威脅,都想逃避,但他必須選擇其一。(3)趨避沖突有時,一個人對同一目的的產生兩種動機:一方面好而趨之,另一方面惡而避之。像這種對同一目的兼俱好惡的矛盾心理狀態(tài),稱為趨避沖突。如,學生想?yún)⒓有W闱蜿牉閷W校爭光,又怕耽誤時間影響自己的學習成績。2、制定行動計劃目的明確以后,就要選擇達到目的的行動方式和方法,即如何實現(xiàn)行動目的,解決怎樣做的問題,就要制定行動的計劃和選擇方法。3、作出行動決定(二)執(zhí)行決定階段四、意志品質及其培養(yǎng)(一)意志品質意志的基本品質包括自覺性、果斷性、自制性、和堅韌性四個方面。1、意志的自覺性:就是一個人能夠深刻地認識行動的正確性和重要性,并自愿地調節(jié)和支配自己的行動,使之符合行動目的的品質。2、意志的果斷性:是一個人善于迅速地辨明是非,合理地采取決定和執(zhí)行決定的品質。3、意志地自制性:是一個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緒,約束自己言行的品質。4、意志的堅韌性:是一個人在行動中堅持決定,百折不撓地克服重重困難去達到行動目的的品質。(二)意志品質的培養(yǎng)人們的意志品質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生活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項重要任務,主要做法是:1、加強生活目的性教育,樹立科學的世界觀。用科學的世界觀武裝青少年是培養(yǎng)他們具有良好意志品質的基本條件。只有樹立科學的世界觀,才能使學生正確地確立自己的行動目的,才能是學生具有高度的責任感,明確生活目的,追求崇高理想。2、組織實踐活動,讓學生取得意志鍛煉的直接經驗。堅強的意志是在克服困難的實踐活動中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教師除結合教學內容或通過主題班會等形式向學生講述意志鍛煉的意義、鍛煉的方法外,還應當組織好學生的各種實踐活動。3、注意學生的個別差異。根據(jù)學生意志品質上的差異,采取不同的鍛煉措施。如對于怯懦的學生,則應多鼓勵他們去克服困難,以增強其信心和勇氣;對于任性和固執(zhí)的學生,應該從目的性和原則性方面著手培養(yǎng),使他們理解固執(zhí)與頑強的區(qū)別。4、加強自我鍛煉,從點滴小事做起。在培養(yǎng)學生良好意志品質的過程中,周圍人們的影響、集體的委派任務、榜樣的教育等,都必須通過學生的自我鍛煉才能真正起作用。青少年的自我意識已逐步形成,他們能認識自我、評價自己,這就為學生意志的鍛煉提供了前提條件。第九章注意一、注意的概述(一)定義1、注意一一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過程的動力特征之2、注意的特點:指向性和集中性。注意的指向性表現(xiàn)出人的心理活動具有選擇性。這種選擇性不僅表現(xiàn)為選取某種活動和對象,而且表現(xiàn)為心理活動對這些活動和對象的比較長時間的保持。注意的集中性不僅指離開一切與活動對象無關的東西,而且也指對各種干擾刺激進行抑制,以保持注意的對象能達到比較鮮明和清晰的反映。3、注意的功能有:①選擇的功能;②保持的功能;③調節(jié)和監(jiān)督的功能。4、注意的外部表現(xiàn):①適宜性動作;②無關動作的停止;③呼吸運動的變化;④在緊張注意時,還會出現(xiàn)心跳加速、牙關緊閉、握緊拳頭等現(xiàn)象。(二)注意的分類根據(jù)有無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把注意分為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兩種。1、無意注意(1)定義:無意注意也稱不隨意注意,是沒有預定目的、無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對一定事物所發(fā)生的注意。無意注意時心理活動對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由一些主客觀條件所引起的。(2)容易引起無意注意的條件:第一,客觀條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點。包括:比較強烈的刺激作用;刺激物之間顯著的對比關系;刺激物的活動和變化;新異突出的刺激作用等。第二,主觀條件,即人本身的狀態(tài)。包括:當時的需要;當時的特殊情緒狀態(tài);當時的直接興趣。2、有意注意(1)定義:有意注意也稱隨意注意,是有預先目的、必要時需要意志努力、主動地對一定事物所發(fā)生的注意。有意注意的發(fā)生和維持,雖也與主體的需要、興趣、情感、知識經驗有關,但這些主觀因素的作用是間接表現(xiàn)出來的。它們都受主體當時確定的活動目的所制約。(2)有利于保持有意注意的條件包括:①加深對目的任務的理解。有意注意是一種有預先目的的注意,目的越明確、越具體,有意注意就越容易保持。②合理組織活動?;顒咏M織得是否合理關系到有意注意的保持。③培養(yǎng)間接興趣。間接興趣是一種對活動結果的興趣。有了這種間接興趣,盡管活動本身枯燥,但有意注意仍能保持很長時間。④排除干擾。外界的刺激物、機體的某些狀態(tài)(如疾病、疲勞等)、無關的思想和情緒等都可能干擾正在進行的活動,因此要采取措施,排除干擾。二、注意的生理基礎(一)定向反射注意從其發(fā)生來說是有機體的一種定向反射。定向反射是由情境的新異性所引起的一種反射,它為人和動物共有。(二)注意的大腦皮層機制注意神經元、“定勢細胞”產生注意的最高部位是大腦皮層,人在注意某些對象時,大腦皮層相應區(qū)域產生一個優(yōu)勢興奮中心。由于負誘導的作用,與優(yōu)勢興奮中心相鄰的大腦皮層其他區(qū)域則處于抑制狀態(tài)。在優(yōu)勢興奮中心內,新的暫時神經聯(lián)系容易建立,舊的暫時神經聯(lián)系容易恢復。落在相對抑制區(qū)域的刺激,就不能引起應有的興奮。負誘導愈強,注意就愈集中。三、注意的品質與培養(yǎng)注意的品質有:①注意的范圍;②注意的穩(wěn)定性;③注意的分配;④注意的轉移。1、注意的范圍一一又稱注意的廣度,在同一時間內人們能夠同樣清楚地知覺出來的對象的數(shù)目。影響注意范圍的因素有:(1)注意范圍的大小,與被知覺對象的特點有關。(2)注意范圍的大小,和人們當時的知覺任務分不開。(3)注意范圍的大小,主要決定于一個人的已有經驗和知識領域。2、注意的穩(wěn)定性一一注意能夠集中在一定對象上的持續(xù)時間。一個人的注意能否集中和穩(wěn)定,與注意對象的特點有直接關系,同時也取決于人們有無堅定的目的。集中而穩(wěn)定的注意,是進行學習和搞好工作的必要條件。怎樣培養(yǎng)集中而穩(wěn)定的注意呢?(1)要有高度的責任心。當一個人對自己學習和工作的重大意義認識得越清楚,完成任務的愿望越強烈和決心越大時,他的注意就越能集中和穩(wěn)定。(2)要有對學習和工作的濃厚興趣。對某一事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的人,就會注意力高度集中,并且長期堅持下去。(3)要與分心現(xiàn)象作斗爭。在日常工作和學習中,引起分心的原因大致有兩個方面,一是周圍環(huán)境嘈雜,二是任務繁多。面對這種情況,要分出輕重緩急,統(tǒng)一安排,逐個解決。3、注意的分配一一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要求人們同時去注意更多的事物,即所謂“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這就叫注意的分配。它是指人在同一時間之內,能夠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對象。注意分配的條件:(1)在同時進行的兩種活動中,必須有一種活動是已經熟練的,它可以不需要給予更多的注意,從而有可能把注意集中在另一種活動上。(2)同時進行的幾種活動都已熟練,各種活動對象的各個部分,已經在經驗中形成了鞏固的聯(lián)系,只要感知對象的一部分,就可把全部對象反映出來。做到注意可以在幾種活動上迅速地更迭,即所謂輪流注意。(3)幾種不同的活動已成為一套統(tǒng)一的組織。4、注意的轉移一一人們的注意有目的地從一個事物及時地轉移到另一個事物身上,叫注意的轉移。注意的轉移是主動進行的。從生理機制上看,注意的轉移是大腦皮層上優(yōu)勢興奮中心的轉移。注意轉移的快慢和難易,取決于以下因素:(1)大腦皮層神經興奮過程和抑制過程相互轉換的靈活性。(2)各項活動的目的性或第二信號系統(tǒng)的調節(jié)作用。(3)原來注意的緊張度。(4)新的注意對象的特點。四、注意的理論1、過濾器理論該理論認為,在信息加工過程中存在著過濾器,它以某種方式對外界刺激信息進行選擇。一些信息能通過過濾器被識別和進一步地加工,其余的信息則被阻斷在人的認知系統(tǒng)之外。對于過濾器的具體位置有不同的解釋,于是出現(xiàn)代表各自觀點的不同模型:布魯?shù)卤咎氐脑缙谶x擇模型、特瑞斯曼的中期選擇模型、德尤奇和諾曼的晚期選擇模型。過濾器理論主要解釋注意的選擇性問題,因此也被稱為注意的選擇性理論。2、認知資源理論(1)資源限制理論卡尼曼提出的,資源限制理論著重考慮注意如何協(xié)調不同的認知任務。(2)雙重加工理論謝夫林等人在資源限制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的。該理論認為,人類的信息加工方式有兩種:自動加工和控制加工。雙重加工理論是對資源限制理論的有益補充,它們共同解釋了為什么人們有時能同時做好幾件事。五、注意規(guī)律在教學中的運用1、運用無意注意的規(guī)律組織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利用有關刺激物的特點組織學生的注意:①要消除那些容易分散學生注意教學內容的無意注意因素,如保持教室安靜、教室內布置的簡樸等;②應充分利用容易引起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無意注意的因素,使學生在課上輕輕松松地集中注意聽講,如教學方法要避免單調呆板、教學形式要多樣化、教學組織要生動有趣、教學內容要豐富且邏輯性強等。③教師在教學中要考慮學生的需要、興趣、知識經驗和情緒狀態(tài),使教學方法、教學形式、教學內容符合學生的需要,切合學生的實際,引起學生的無意注意。2、運用有意注意的規(guī)律組織教學學習是一種復雜的活動,會遇到很多困難和干擾,如果學生只憑借無意注意是難以完成學習任務的,必須培養(yǎng)學生的有意注意。①要經常地進行學習目的性教育,明確為什么學習、每部分學習內容的具體要求是什么,目的越明確,注意就越集中。②要合理地組織教學活動,采取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