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xué)年部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11.2《五代史伶官傳序》課件52張_第1頁
2022-2023學(xué)年部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11.2《五代史伶官傳序》課件52張_第2頁
2022-2023學(xué)年部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11.2《五代史伶官傳序》課件52張_第3頁
2022-2023學(xué)年部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11.2《五代史伶官傳序》課件52張_第4頁
2022-2023學(xué)年部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11.2《五代史伶官傳序》課件52張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伶官傳序 歐陽修五代史1、了解“滿遭損,謙得益”和“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理解本文先提出論點,然后運用事例,步步深入進行論證的寫法。 3、了解文言詞語的省略。 教學(xué)重點、難點 1、重點:先提出論點,然后運用事例,步步深入論證的方法。 2、難點:弄清作者寫作本文的意圖及對作者結(jié)論的評價。 學(xué)習目的 伶官傳選自歐陽修新五代史。 題 解 伶:封建時代稱演戲的人為伶 。 伶官:在宮廷中授有官職的伶人, 叫做伶官 。 序:為一種文體,相當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編者的“按語”,它的內(nèi)容或是提綱挈領(lǐng)地評價該書內(nèi)容,或者敘述著書作文的緣由,以便有助于讀者理解下面有關(guān)書或文的內(nèi)容。 課

2、文選自新五代史伶官傳。伶官傳記敘了后唐莊宗李存勖寵幸的伶官(伶人樂工,伶人做了官稱為伶官)景進、史彥瓊、郭門高等人敗政亂國的史實。按照新五代史的編寫體例,多數(shù)傳文的開頭都有一段序論,用來表述作者對所記史實的感想和議論。伶官傳的開頭也有這樣一段序論,由于寫得比較出色,因此,后代有人讓它獨立成篇,編入古文選本,同時又加上一個標題,叫五代史伶官傳序或簡稱伶官傳序。作者簡介 北宋文學(xué)家,史學(xué)家,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謚號文忠。是北宋中葉詩文革新運動的倡導(dǎo)者,并培養(yǎng)了大批的古文作家,如“三蘇”父子、王安石等都是出其門下。歐陽修 歐陽修(10071072),北宋著名文學(xué)家、史學(xué)家。字永叔,號醉翁

3、,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卒謚“文忠”。北宋吉州永豐(江西永豐)人,官至樞密副史,參知政事。 在政治上,他早年支持以范仲淹為代表的改革派,旗幟鮮明。晚年思想漸趨保守,反對王安石變法。 歐陽修在我國文學(xué)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是北宋中葉文壇的領(lǐng)袖,對北宋詩文改革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的創(chuàng)作,在詩詞散文方面都有成就,以散文最為突出。他的文章,含蓄委婉,平易自然,各類文章又各有其獨到之處。他的史論文常常充滿激情,選擇不同時代的類似史實作適當比較,經(jīng)過反復(fù)論證,最后自然而然地得出切合現(xiàn)實的經(jīng)驗教訓(xùn)。著有歐陽文忠公文集新五代史等。 作者簡介 六一居士初謫滁山,自號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將退休于潁水之上,則又更號六一居

4、士。 客有問曰:“六一,何謂也?”居士曰:“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笨驮唬骸笆菫槲逡粻?,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 歐陽修六一居士傳寫作背景 北宋王朝建立后,隨著土地和財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統(tǒng)治集團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不斷進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銳。面對這種形勢,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恥辱,每年都要靠納幣輸絹以求茍安。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歐陽修通過后唐莊宗李存勖的興亡史進行諷諫。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間的五個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是我國歷史上的動蕩時期。在這短

5、短53年間,先后換了四姓十四個國君,篡位、弒君現(xiàn)象屢見不鮮,戰(zhàn)亂頻繁,后唐莊宗就是被殺的一個。后唐莊宗李存勖(xu)稱帝后,迷戀伶人,“常身與俳(pai)優(yōu)(雜耍藝人)雜戲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敗政亂國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人所惑。后叛亂四起,擁有重兵的伶官拒不發(fā)兵,而莊宗親征又告敗北,眾叛親離之期,伶官又乘危作亂,用亂箭射死了莊宗。寫作背景作 品 簡 介 新五代史即五代史記是一部紀傳體史書,因有薛居正編纂的舊五代史在前,故稱之為新五代史。歐陽修認為舊史不宜“垂勸誡,示后世”重新編寫了五代史。寫伶官傳是為了告誡北宋統(tǒng)治者吸取后唐莊宗李存勖(x)寵幸伶人而身死國滅的歷史教訓(xùn),力戒驕奢

6、,防微杜漸,勵精圖治。 100多年后,歐陽修就此事發(fā)表了自己的感慨,寫成了新五代史伶官傳。伶官傳中,作者對為莊宗所寵幸并為非作歹、敗國亂政的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三人予以鞭撻(ta),揭露他們把持朝政,以致后唐朝廷上下離心互相猜忌、禍亂不息的罪惡行徑。 本文就是歐陽修為新五代史伶官傳 所作的序言。【簡析課文】 這篇短文是一篇傳記的小序,內(nèi)容著重在議論。(正文論文) 第一段:提出全文的論點,盛衰之理,是天命也是人事第二段:追述晉王的遺命和唐莊宗如何接受和執(zhí)行晉王的遺命。 分兩層敘述: 1、較詳細地敘述了晉王的臨終遺囑。 2、敘述唐莊宗接受三矢后,對待三矢的嚴肅的態(tài)度,也正表現(xiàn)了他對待父親的嚴肅態(tài)

7、度,他“凱旋”歸來,說明他實現(xiàn)了父親的遺愿。第三段:把唐莊宗的“盛”“衰”情況作對比,說明他事業(yè)的成敗,在于人為。 以此論證了論點??煞秩龑樱?1、寫唐莊宗“系燕王父子以祖,函梁君臣之首”,把它們獻于太廟,并且“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這時“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這里突出寫一個“盛”字,一個“壯”字,表現(xiàn)了莊宗志得意滿。 2、寫他在天下已定之后,喪失警惕,終于招致失敗,而且敗得那樣慘:“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這里突出一個“衰”字與上半的“盛”形成鮮明的對比,并且與文章開始的“盛衰之理”前后呼應(yīng)。 3、用兩個疑問句作結(jié),前一句指出“得難失易”,后一句指出“成敗

8、之跡,皆自于人”。第四段:具體指出莊宗身死國滅的原因,并推廣一層,為后世戒。 分兩層: 1、再次對比莊宗的盛衰,與第三段相呼應(yīng),而著重指出他身死國滅的具體原因是“數(shù)十伶人困之”,根據(jù)這一史實,作者得出了自己的看法:“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這兩句,既緊密地聯(lián)系了莊宗的實際,也進一步論證了論點。 2、最后“豈獨伶人也哉”一語,為當代和后世帝王提供教訓(xùn)( 實際也為一般人提供教訓(xùn))。 伶官傳序 歐陽修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

9、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鼻f宗受而藏之于廟。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qū),及凱旋而納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yīng),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書曰:“滿招損,謙得益?!睉n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

10、伶人也哉!伶官傳序第一段:總起:提出論點:盛衰之理,是天命也是人事第二段:分說:正面:后唐莊宗得天下(憂勞可以興國) 反面:后唐莊宗失天下(逸豫可以亡身)第三段:總結(jié):得出結(jié)論:禍患常積于忽微 智勇多困于所溺第四段:啟示:做事要居安思危,謹小慎微,防微杜漸; 小心玩物喪志,不要滿足于表面的虛榮。闡明盛衰由人事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分析第一段代“這個道理” 唉!盛衰的道理,雖說是天命決定的,難道說不是人事造成的嗎?推究莊宗所以取得天下,與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道理雖然難道 不是推其根本的原因譯 文提出論點:盛衰之理

11、,是天命也是人事人的作為 先提出興衰由人事的觀點,接著舉出將要評價的后唐莊宗的事例。 作者對天下興衰持怎樣的看法?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第一段:提出中心論點1、找出觀點句(論點)2、依據(jù)(論據(jù))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莊宗得天下與失天下分析第二段分說:正面:憂勞可以興國 反面:逸豫可以亡身 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 告廟,請其矢,盛 以錦囊,負 而前驅(qū),及凱旋而納之。世人說用于主謂間,取獨告訴判斷句統(tǒng)治者

12、的確立或即位而 判斷句一定,應(yīng)當你的父親接受并且在表示恭敬用省“于”,介后 省“之”省“之”,代“三矢”把箭收藏(在祖廟里)第二段譯文 世人傳說晉王臨死時,把三枝箭賜給莊宗,并告訴他說:“梁國是我的仇敵,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與我約為兄弟,可是后來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這三件事是我的遺恨。交給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記你父親報仇的志向?!鼻f宗受箭收藏在祖廟。以后宗莊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隨人官員,用豬羊去祭告祖先,從宗廟里恭敬地取出箭來,裝在漂亮的絲織口袋里,使人背著在軍前開路,等打了勝仗回來,仍舊把箭收藏在祖廟里。分析賞讀1.通過第二段的敘述來看,“莊宗之所以得天下”在于什么?2.晉王臨終遺言的主要內(nèi)容

13、是什么?用自己的話簡單回答。3.這兩段各自采用了什么表達方式?兩段之間是什么關(guān)系?“憂勞可以興國”。告知三件憾事,勸莊宗完成遺愿。第一段議論,第二段記敘;總分關(guān)系。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yīng),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ㄎ赐辏┑谌畏治鲆灾劣诋?縛繩索用匣子裝省略句,介詞短語后置旺盛匆忙的樣子 等到叛軍返回總結(jié):得出結(jié)論:闡明盛衰由人事仇人一個人夜里呼喊,作亂的人四方響應(yīng)第三段譯文 當他用繩子綁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裝著梁國君臣的頭,走進

14、祖廟,把箭交還到晉王的靈座前,告訴他生前報仇的志向已經(jīng)完成,他那神情氣慨,是多么威風!等到仇敵已經(jīng)消滅,天下已經(jīng)安定,一個人夜里呼喊,作亂的人四方響應(yīng),他慌慌張張出兵東進,還沒見到亂賊,部下的兵士就紛紛逃散,君臣們你看著我,我看著你,不知到哪里去好;到了割下頭發(fā)來對天發(fā)誓,抱頭痛哭,眼淚沾濕衣襟的可憐地步,怎么那樣的衰敗差勁呢!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書曰:“滿招損,謙得益?!睉n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使動用法或者,還是考察,探究跡象譯 文安樂難道說是因為取得天下難,而失去天下容易才象這樣的嗎?還是推究他成功失敗的原因,都出自人的原因嗎?尚書上說:“自

15、滿會招來損害,謙虛能得到益處。”憂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樂可以使自身滅亡,這是自然的道理。都出自人的原因嗎第三段分析1、第三段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 本段主要寫莊宗失天下的經(jīng)過,是對“逸豫可以亡身”的說明。2.第三段和第二段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試具體說明。 正反對比。二段正面敘說,三段反面敘說。第四段分析 結(jié)尾告誡人們不要走歷史的覆轍,記住“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歷史教訓(xùn)。啟示:指出“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所溺”不只限于伶人。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

16、所溺,豈獨伶人也哉!強盛全,整個沒有人圍困微小的事被動句所溺愛的人或物。溺,沉湎,無節(jié)制積聚 被動句第四段譯文 因此,當他興盛時,普天下的豪杰,沒有誰能和他相爭;到他衰敗時,數(shù)十個樂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國滅,被天下人恥笑。禍患常常是由一點一滴極小的錯誤積累而釀成的,縱使是聰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種愛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結(jié)果陷于困窮,難道僅只是溺愛伶人有這種壞結(jié)果嗎? 第四段分析 指出“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所溺”不只限于伶人。第四段以感嘆結(jié)尾有何作用? 告誡人們不要走歷史的覆轍,記住“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歷史教訓(xùn)。本文的論點是什么?

17、盛衰在于人事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國家興盛與衰亡的道理,雖然說是天命,難道不是由于人事嗎?)盛衰之理 豈非人事(莊宗得失可知)恪守父命仇讎已滅意氣之盛何其衰也得之易守之難成敗皆人滿招損 謙得益伶官傳序第一段:總起:提出論點:盛衰之理,是天命也是人事第二段:分說:正面:后唐莊宗得天下(憂勞可以興國) 反面:后唐莊宗失天下(逸豫可以亡身)第三段:總結(jié):得出結(jié)論:禍患常積于忽微 智勇多困于所溺第四段:啟示:做事要居安思危,謹小慎微,防微杜漸; 小心玩物喪志,不要滿足于表面的虛榮。闡明盛衰由人事全文總結(jié)思考: 在一百多年后的北宋中葉,作者重新提這件史實,有何意義?讓歷史的悲劇不再重演!

18、格言警句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作者寫作意圖 歐陽修寫伶官傳并冠以短序,目的是評述伶官受寵幸而亂政的史實,借事論理,諷諫當時北宋王朝的執(zhí)政者力戒驕奢、居安思危、防微杜漸、勵精圖治;通過總結(jié)歷史教訓(xùn),也表達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文章主旨 文章總結(jié)了后唐莊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歷史教訓(xùn),闡明了國家盛衰取決于人事的道理。諷諫北宋王朝力戒驕奢、防微杜漸、勵精圖治。1.本文是歐陽修為伶官傳作的序,卻很少直接寫伶官們的事,是否文不對題?為什么? 作者為伶官傳作序,卻很少直接寫伶官們的事,表面看來文不對題,實際上兩者有內(nèi)在聯(lián)系。因為在傳的正文已對伶官的事跡

19、做了詳細敘述,所以作者沒有重復(fù)介紹。莊宗的衰敗正是由伶官引起的,作者以歷史為鑒,就伶官亂政誤國之事評述國家興亡盛衰之理,以史論事,內(nèi)容聯(lián)系很緊密,重點落在莊宗盛衰的史實和評論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數(shù)十伶人困之”的事實,將伶人的作亂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聯(lián)系起來,這樣扣住了題意,突出了中心。課文探究2.本文在語言上有何特色?語言委婉,氣勢旺盛。本文作為一篇總結(jié)歷史教訓(xùn)、為在世及后世君主提供借鑒的史論,毫無生硬的說教,而是娓娓道來,婉轉(zhuǎn)動人。文筆酣暢,波瀾起伏。文章開篇發(fā)出嗟嘆,提出論點,語勢突兀而起,隨后落到立論根據(jù)上,再緩緩開始“晉王三矢”的敘事;接著語勢猛然一升,發(fā)出對莊宗之“盛”的贊嘆,而后語勢陡

20、然一降,發(fā)出對莊宗之“衰”的悲嘆,繼而步步緊逼,設(shè)疑,引古語而得出“自然之理”;然后再次評論莊宗的盛衰,語勢再升再降,在大起大落之中引出發(fā)人深省的教訓(xùn),戛然而止,將全文的語勢穩(wěn)穩(wěn)地落在結(jié)尾上。本文雖然篇幅短小,卻寫得起伏跌宕。全文一氣呵成,淋漓酣暢。平易自然,簡約凝練。本文用平實的語言生動地敘說事例,深入地說明道理,平易近人,自然曉暢。其中一些格言式的對稱句,如“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整齊,言簡意豐,發(fā)人深省。3.本文是怎樣通過舉例論證和正反對比論證突出中心論點的? 史論大多使用例證法,以論帶史,以史證論。運用這種方法,關(guān)鍵在

21、于準確地選擇典型事例。本文第1段以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實為論據(jù),但在具體選材上,卻以“晉王三矢”這一不能確定為史實的傳說作為事例,并加以詳述,體現(xiàn)了作者精于選材的匠心。文章并沒有寫莊宗如何“逸豫”,但通過“晉王三矢”這一典型、生動的事例,充分地體現(xiàn)了莊宗的“憂勞”,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再輔之以評論莊宗盛衰時所涉及的點滴史實,就使莊宗的由“盛”而“衰”、由“憂勞”到“逸豫”不言而明,達到以材料論證觀點的目的,起到以古鑒今、舉一反三的作用。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盛衰之理在于人事。這一論點本身就是一個既正反對立又合而為一的命題。全文以“盛衰”二字貫穿始終,從“盛”“衰”兩個方面,圍繞著“人事”進行層

22、層深入的對比論述。本文的對比論證總體上著眼于“盛”“衰”與“憂勞”“逸豫”的因果關(guān)系,從中心論點到論據(jù),從論證過程到結(jié)論,不論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實,還是作者抒發(fā)的感慨和議論,都是對比性的。作者通過正反兩方面的鮮明對比,既突出了中心論點,使說理深刻、透徹,也使文章一氣貫通,前后呼應(yīng),脈絡(luò)清晰,結(jié)構(gòu)嚴謹。思維導(dǎo)圖1、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2、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難道是得天下難而失天下容易嗎?或者說考察他成功與失敗的跡象,都是由于人為吧? 人生的禍患常常在極細微的事情上累積而成,有勇有謀的人往往被他溺愛的事物所困擾,難道只是(溺愛)伶人才如

23、此嗎? 文句翻譯要注意:重點實詞、虛詞、詞類活用、句式3、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4、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qū),及凱旋而納之。 推究莊宗取得天下,與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這道理了。 恭敬地取出箭來,用絲織的口袋裝著,背著在軍前開路,等打了勝仗回來,就把箭收藏到宗廟。5、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6、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當他用繩子綁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裝著梁國君臣的頭,走進祖廟,把箭交還到晉王的靈座前,把報仇成功的消息告訴晉王時。 憂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樂可以使自身滅亡,這是自然的道理。盛盛衰之理,.豈非

24、人事哉請其矢,盛以錦囊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方其盛也,舉天下.爭困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智勇多困于所溺而天下諸侯已困矣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告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興盛)(裝)(旺盛)(強盛)(圍困)(困擾)(困厄)(困難)(告訴)(祭告)(稟告)一詞多義知識歸類微禍患常積于忽微 微指左公處,則席地倚墻而坐從數(shù)騎出,微行入古寺微斯人,吾誰與歸其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至于誓天.何其衰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圣人之.其皆出于此乎?(微小的事)(悄悄地)(為隱藏身份而改裝)(如果沒有)(副詞,應(yīng)當,一定)(語氣詞)(代詞,他)(大概,表揣測語氣)函梁君臣之首一夫夜呼,亂者四應(yīng)

25、,倉皇東出 亂者四應(yīng)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詞類活用名詞活用為動詞,裝在盒子里名詞作狀語數(shù)詞作狀語使動用法形容詞用作名詞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告以成功函梁君臣之首一夫夜呼亂者四應(yīng)倉皇東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名動,訂立盟約形名,成功的消息名動,用盒子裝名狀,在夜里數(shù)狀,從四方名狀,向東面使動用法,使興盛使動用法,使滅亡形名,細微的地方形名,有智有勇的人特殊句式1、梁,吾仇也。2、此三者,吾遺恨也。 3、盛以錦囊。 4、系燕王父子以組。5、而告以成功。6、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7、智勇多困于所溺。8、燕王,吾所立。判斷句判斷句介詞短語后置句、省略句介詞短語后置句介詞短語后置句、省略句被動句介詞短語后置句、被動句判斷句古今異義1、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2、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3、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4、抑本其成敗之跡古:人為 今:有關(guān)員工的錄用、培養(yǎng)、獎懲等工作古:推究,探究 今:原來古:一般的官員 今: 做某一方面的工作古:抑或,或者,還是 今: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