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舒適度的基本風壓_第1頁
計算舒適度的基本風壓_第2頁
計算舒適度的基本風壓_第3頁
計算舒適度的基本風壓_第4頁
計算舒適度的基本風壓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本文部分內(nèi)容來自網(wǎng)絡整理,本司不為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異議或侵權請及時聯(lián)系,本司將立即刪除!=二本文為word格式,下載后可方便編輯和修改!=二計算舒適度的基本風壓篇一:YJK參數(shù)設置詳細解析結構總體信息1、結構體系:按實際情況填寫。2、結構材料信息:按實際情況填寫。3、結構所在地區(qū):一般選擇“全國”。分為全國、上海、廣東,分別采用中國 國家規(guī)范、上海地區(qū)規(guī)程和廣東地區(qū)規(guī)程。B類建筑和A類建筑選項只在堅定 加固版本中才可選擇。4、地下室層數(shù):定義與上部結構整體分析的地下室層數(shù),根據(jù)實際情況輸入, 無則填0。5、嵌固端所在層號:(P219224)抗規(guī)6.1.14條:地下室結構的樓層側向剛 度不宜小

2、于相鄰上部樓層側向剛度的2倍。如果地下室首層的側向剛度大于其上一層側向剛度的2倍,可將地下一層頂板 作為嵌固部位;如果不大于2倍,可將嵌固端逐層下移到符合要求的部位,直 到嵌固端所在層側向剛度大于上部結構一層的2倍。由于剪切剛度比的計算只與建筑結構本身的特性有關,與外界條件(如回填土 的影響、是否為地下室等)無關,所以在計算側向剛度比是宜選用剪切剛度比。在YJK中的結果文件wmass.out中,剪切剛度是RJX1、RJY1,可從地下一層逐 層計算與地上一層的剪切剛度比,出現(xiàn)大于2或四舍五入大于2的,該層頂板 即可作為嵌固端。如果地下室各層都不滿足嵌固條件,應將嵌固部位設定在基礎頂板處,嵌固端

3、所在層號填0。6、與基礎相連構件最大底標高:7、裙房層數(shù):程序不能自動識別裙房層數(shù),需要人工指定。應從結構最底層起 算(包括地下室),例如:地下室3層,地上裙房4層時,裙房層數(shù)應填入7。8、轉(zhuǎn)換層所在層號:應按樓層組裝中的自然層號填寫,例如:地下室3層,轉(zhuǎn) 換層位于地上2層時,轉(zhuǎn)換層所在層號應填入5。程序不能自動識別轉(zhuǎn)換層,需要人工指定。對于高位轉(zhuǎn)換的判斷,轉(zhuǎn)換層位置以嵌固端起算,即以(轉(zhuǎn)換層所在層號-嵌固 端所在層號+1)進行判斷,是否為3層或3層以上轉(zhuǎn)換。9、加強層所在層號:人工指定。根據(jù)高規(guī)10.3、抗規(guī)6.1.10條并結 合工程實際情況填寫。10、底框?qū)訑?shù):用于框支剪力墻結構。高規(guī)10

4、.211、施工模擬加載層步長:一般默認1.12、恒活荷載計算信息:(P66)1)一般不允許不計算恒活荷載,也較少選一次性加載模型;2)模擬施工加載一模式:采用的是整體剛度分層加載模型,該模型應用與各種 類型的下傳荷載的結構,但不使用與有吊柱的情況;3)按模擬施工二:計算時程序?qū)⒇Q向構件的軸向剛度放大十倍,削弱了豎向荷 載按剛度的重分配,柱墻上分得的軸力比較均勻,傳給基礎的荷載更為合理。4)模擬施工加載三:采用分層剛度分層加載模型,接近于施工過程。故此建議一般對多、高層建筑首選模擬施工3。對鋼結構或大型體育館類(指 沒有嚴格的標準層概念)結構應選一次加載。對于長懸臂結構或有吊柱結構, 由于一般是

5、采用懸挑腳手架的施工工藝,故對懸臂部分應采用一次加載進行1設計。當有吊車荷載時,不應選用模擬施工3。19、風荷載計算信息:一般來說大部分工程采用YJK缺省的“一般計算方式” 即可,如需考慮更細致的風荷載,則可通過“特殊風荷載”實現(xiàn)。20、地震作用計算信息:一般為“計算水平地震作用”??挂?guī)5.1.6條規(guī)定,6度時的部分建筑,應允許不進行截面抗震驗算,但應符 合有關的抗震措施要求。因此這類結構在選擇“不計算地震作用”的同時,仍 要在“地震信息”頁中指定抗震等級,以滿足抗震構造措施的要求。此時,“地震信息”頁除抗震等級相關參數(shù)外其余項會變灰。21、計算吊車荷載:(需要時勾選,默認缺?。?2、計算人防

6、荷載:(需要時勾選,默認缺省)23、考慮預應力等效荷載工況:(需要時勾選,默認缺?。?4、生成傳給基礎的剛度:在實際情況中,基礎與上部結構總是共同工作的,從受力角度看它們是不可分 開的一個整體。但是在設計中基礎與上部結構通常分開來做,在設計基礎時, 通常只考慮上部結構傳給基礎的荷載,而上部結構傳給基礎的剛度貢獻則很少 考慮或者只能非常粗略的用一些經(jīng)驗參數(shù)來考慮。不考慮上部結構的剛度貢獻,將會低估基礎的整體性,很可能會導致錯誤的基 礎變形規(guī)律,造成基礎設計在某些局部偏于不安全,而在另一些局部又偏于浪 費。SATWE程序,在上部結構計算中,增加了上部結構剛度向基礎凝聚的功能。為 之后的基礎計算分析

7、提供了方便,不但能接受上部結構傳來的荷載,同時還將 疊加上部結構傳來的剛度,使計算更加符合實際。25、上部結構計算考慮基礎結構:26、生成等值線用數(shù)據(jù):(需要時勾選,默認缺?。?7、計算溫度荷載:(需要時勾選,默認缺省)28、豎向荷載砼墻軸向剛度考慮徐變收縮影響:(需要時勾選,默認缺?。┛刂菩畔?、水平力與整體坐標夾角(度):(P62)一般為缺省。先取初始值0,在 計算結果WZQ.OUT中輸出結構的最不利地震作用方向,如果大于15,則應 將該角度輸入此項重新計算,以考慮最不利地震作用方向的影響。2、梁剛度放大系數(shù)按10砼規(guī)5.2.4條取值:對現(xiàn)澆樓蓋和裝配整體式樓蓋, 宜考慮樓板作為翼緣和承載

8、力的影響。一般勾選。3、中梁剛度放大系數(shù)Bk:(P80)高規(guī)5.2.2。用此系數(shù)考慮板作為梁的翼緣 對梁剛度的放大。剛度增大系數(shù)BK 一般可在1.02. 0范圍內(nèi)取值,程序缺省值 為1.0,即不放大。4、梁剛度放大系數(shù)上限:一般默認2。5、連梁剛度折減系數(shù)(地震):(P80) 抗規(guī)(GB50011-201X)6.2.13條規(guī)定折減系數(shù)不宜小于0.5;當連梁內(nèi)力由風 荷載控制時,不宜折減。高規(guī)(JGJ3-201X)5.2.1條文說明指出:通常,設防烈度低時可少折減一些 (6、7度時可取0.7),設防烈度高時可多折減一些(8、9度時可取0.5)。折減系數(shù)不宜小于0.5,以保證連梁承受豎向荷載能力。

9、26、連梁剛度折減系數(shù)(風):一般不折減,默認1。7、連梁按墻元計算控制跨高比:高規(guī)7.1.3:跨高比不小于5的連梁宜按框架 梁設計。一般默認填4。8、普通梁連梁砼等級默認同墻:一般勾選。9、墻元細分最大控制長度(m): 一般為缺省值1。10、板元細分最大控制長度(m): 一般為缺省值1。11、短墻肢自動加密:一般勾選。12、彈性板荷載計算方式:一般默認平面導荷。13、膜單元類型:一般默認經(jīng)典膜元(QA4)。14、考慮梁端剛域、考慮柱端剛域(P85):高規(guī)5.3.4。一般不勾選,作為安 全儲備,大截面柱和異形柱應考慮勾選此項。高規(guī)(JGJ3-201X)5.3.4條:在內(nèi)力和位移計算中,可以考慮

10、框架或壁式框架 梁柱節(jié)點區(qū)的剛域。一般情況下可不考慮剛域的有利作用,作為安全儲備。但異 形柱框架結構應加以考慮;對于轉(zhuǎn)換層及以下的部位,當框支柱尺寸巨大時, 可考慮剛域影響。剛域與剛性梁不同,剛性梁具有獨立的位移,但本身不變形。 程序?qū)傆虻募俣òǎ翰挥嬜灾?;外荷載按梁兩端節(jié)點間距計算,截面設計 按扣除剛域后的長度計算。15、墻梁跨中節(jié)點作為剛性樓板從節(jié)點:一般默認勾選,不勾選位移偏小,不 安全。當采用剛性樓板假定時,因為墻梁與樓板是相互連接的,因此在計算模型中墻 梁的跨中節(jié)點是作為剛性樓板的從節(jié)點的。這種情況下,一方面會由于剛性樓 板的約束作用過強而導致連梁的剪力偏大,另一方面由于樓板的平

11、面內(nèi)作用, 使得墻梁兩側的彎矩和剪力不滿足平衡關系,所以程序增加該選項,默認勾選。 如不選擇則認為墻梁跨中節(jié)點為彈性節(jié)點,其水平面內(nèi)位移不受剛性樓板約束, 此時墻梁的剪力一般比勾選時偏小。16、結構計算時考慮樓梯剛度:一般默認勾選。(建模時,不建樓梯)17、彈性板與梁變形協(xié)調(diào):相當于強制剛性板假定時保留彈性板面外剛度,自 動實現(xiàn)梁板邊界變形協(xié)調(diào),計算結構符合實際受力情況,應勾選。18、彈性板與梁協(xié)調(diào)時考慮梁向下相對偏移:默認缺省。一些傳統(tǒng)的做法在計算梁與樓板協(xié)調(diào)時,計算模型是以梁的中和軸和板的中和 軸相連的方式計算的。由于一般梁與樓板在梁頂部平齊,實際上梁的中和軸和 板中和軸存在豎向的偏差,因

12、此,YJK中設置了【彈性板與梁協(xié)調(diào)時考慮向下 相對偏移】來模擬實際偏心的效果,勾選此參數(shù)后軟件將在計算中考慮到這種 實際的偏差,將在板和梁之間設置一個豎向的偏心剛域,該偏心剛域的長度就 是梁中和軸和板中和軸的實際距離。這種計算模型比按照中和軸互相連接的模 型得出的梁的負彎矩更小,正彎矩加大并承受一定的拉力,這些因素在梁的配 筋計算中都會考慮。319、剛性樓板假定:(P97、P196198)不強制采用剛性樓板假定:對所有樓層采用強制剛性樓板假定:整體指標計算采用強剛,其他計算非強剛:一般勾選此項高規(guī)5.1.5條規(guī)定,計算結構整體指標(內(nèi)力、位移、周期等)時采用強制剛 性樓板假定,進行內(nèi)力分析和計

13、算配筋時不采用強剛。凡是沒有特殊設定的樓板,程序默認為剛性樓板。20、地下室強制采用剛性樓板假定:一般情況不選取,按強制剛性板假定時保 留彈性板面外剛度考慮。特別是對于板柱結構定義了彈性板3、6情況。但已選擇 對所有樓層墻肢采用剛性樓板假定的話此條無意義。21、多塔參數(shù):(P225232)用于多塔結構。自動劃分多塔自動劃分不考慮地下室可確定最多塔數(shù)的參考層號 各分塔與整體分別計算,配筋取各分塔與整體結果較大值。22、現(xiàn)澆空心板計算方法:用于帶現(xiàn)澆空心板的結構。一般不勾選。交叉梁法、 有限元法:根據(jù)實際情況選擇。23、考慮P-效應:(P84)具體應根據(jù)程序計算結果wmass.out中的提示來確定

14、是否勾選。高規(guī)(JGJ3-201X)5.4節(jié)給出由結構剛重比確定是否考慮重力二階效應的原則; 高層民用鋼結構(JGJ99-98)5.2.11條給出對于無支撐結構和層間位移角大于 1/1000的有支撐結構,應考慮P- 效應。組合系數(shù):恒載默認1;活載默認0.524、增加計算連梁剛度不折減模型下的地震位移:默認缺省25、梁自重扣除與柱重疊部分:為了安全儲備,一般不勾選。26、樓板自重扣除與梁重疊部分:為了安全儲備,一般不勾選。27、輸出節(jié)點位移:需要時勾選,默認缺省。28、地震內(nèi)力按全樓彈性板6計算:(P197198)用于板柱-剪力墻結構、厚板 轉(zhuǎn)換結構。屈曲分析:需要時勾選,默認缺省。風荷載基本

15、參數(shù)41、執(zhí)行規(guī)范:GB50009-201X2、地面粗糙度類別:(P70)A:指近海海面和海島、海岸、湖岸及沙漠地區(qū);B:指田野、鄉(xiāng)村、叢林、丘陵以及房屋比較稀疏的鄉(xiāng)鎮(zhèn)和城市郊區(qū)C:指有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區(qū);D:指有密集建筑群且房屋較高的城市市區(qū)3、修正后的基本風壓(KN/m2):(P70)按照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附錄D.4中附表D.4給出的50年一遇的風壓采用, 但不得小于0.3KN/m2。一般情況下,高度大于60m的高層建筑可按100年一遇 的風壓采用;對于高度不超過60m的高層建筑,其風壓是否提高,可由結構工 程師根據(jù)結構的重要性按實際情況確定。4、風荷載計算用阻尼比():混凝土結構及砌體結

16、構5%,有填充墻鋼結構2%, 無填充墻鋼結構1。砼規(guī)11.8.3,抗規(guī)5.1.5、9.2.5,荷規(guī)8.4.4,高規(guī)11.3.5及條文說明。5、結構X向基本周期(秒):第一次計算時采用默認值,然后根據(jù)計算出的周 期(WZQ.OUT)乘以折減系數(shù)后回代。6、結構Y向基本周期(秒):第一次計算時采用默認值,然后根據(jù)計算出的周 期(WZQ.OUT)乘以折減系數(shù)后回代。7、承載力設計時風荷載效應放大系數(shù):高規(guī)4.2.2。程序默認值為1.0,對風 荷載比較敏感的高層建筑,承載力設計時應按基本風壓的1.1倍采用。8、用于舒適度驗算的風壓(KN/m2):默認與風荷載計算的基本風壓(50年一遇)取值相同。對于超

17、過150m的高層結構才考慮此項,一般可取10年一遇的 風壓。9、用于舒適度驗算的結構阻尼比():對于超過150m的高層結構才考慮此項。按照高規(guī)3.7.6要求,驗算風振舒適度時結構阻尼比宜取1%2%,程序默認取 2%。10、精細計算方式下對柱按柱間均布風荷加載:一般不勾選。11、考慮順風向風振:一般勾選。對于基本自振周期T1大于0.25s的工程結構,如房屋、屋蓋及各種高聳結構, 以及對于高度大于30m且高寬比大于1.5的高柔房屋,均應考慮風壓脈動對結 構發(fā)生順風向風振的影響。12、考慮橫風向風振:默認缺省。13、結構寬深:勾選考慮橫風向風振時,才能供選此項。默認勾選程序自動計14、考慮扭轉(zhuǎn)風振:

18、默認缺省。15、其它風向角度:默認缺省。16、體型分段數(shù):(P7071)荷規(guī)7.3.1,高規(guī)3.2.5。指定風荷載:需要時勾選,默認缺省。地震信息1、設計地震分組:詳見抗規(guī)附錄A。2、設防烈度:詳見抗規(guī)附錄A。5篇二:SATWE參數(shù)選取原則(第三版)SATWE參數(shù)選取原則(第三版)SATWE 201X 版(201X 年 10 月版本)一、總信息:水平力與整體坐標夾角:取0度;(如周期計算結果中顯示最大地震力方向與主坐標夾角大于15,應在斜交抗側力構件中輸入角度,此處不必改動)混凝土容重:框架、框架-剪力墻取26;剪力墻及框筒結構取27 ;計算地下 室底板配筋時取0;鋼材容重:78;裙房層數(shù):按

19、實際計算層數(shù)輸入(應計入地下室的層數(shù));轉(zhuǎn)換層所在層號:此參數(shù)為針對“部分框支剪力墻結構”及“底層帶托柱轉(zhuǎn) 換層的筒體”而設置。對于部分構件的局部轉(zhuǎn)換,只需要在特殊構件定義中設置轉(zhuǎn)換構件即可,不必在此設置轉(zhuǎn)換層號;此層號為PMCAD中的自然層號,包括地下室;(轉(zhuǎn)換層自動默認為薄弱層)嵌固端層號:若嵌固端在基礎上就為“1”,若嵌固端為地下室頂板則為 “地下室層數(shù)+1”。地下室層數(shù):除了對風荷載作用、地震作用及內(nèi)力調(diào)整有關系外,該參數(shù)對 高位轉(zhuǎn)換的判別影響很大,應準確輸入該參數(shù)(應注意地下室層數(shù)的判斷);對所有樓層采用剛性樓板假定:除內(nèi)力及配筋計算以外,均勾選“是”;注:進行內(nèi)力和配筋計算時,部分

20、特殊的結構應在特殊構件定義中修改彈性板 的類型,如板柱結構應定義彈性板6、厚板結構應定義彈性板3、樓面開大洞時應定義彈性膜。地下室強制采用剛性樓板假定;地下室有躍層構件或開大洞時,可取消勾選;墻梁跨中節(jié)點作為剛性樓板從節(jié)點:一般勾選,若連梁抗剪超限,可不勾選 進行計算;計算墻傾覆力矩時只考慮腹板和有效翼緣:一般應勾選;(砼規(guī)中9.4.3條 有相關承載力計算內(nèi)容,程序參照此條考慮到傾覆力矩上,此條對傾覆力矩比有輕微影響)彈性板與梁變性協(xié)調(diào):替代上個版本的“強制剛性樓板假定時保留樓板平面 外剛度”,應勾選;結構材料信息:按實際類型填寫;結構體系:按實際填寫;僅設置少量剪力墻的框架結構應按框架結構填

21、寫, 底層帶托柱轉(zhuǎn)換層的筒體仍按框筒或筒中筒結構輸入,選砌體結構和底框結構無效;恒活荷載計算信息:一般采用模擬施工加載3,如遇到有轉(zhuǎn)換層、躍層柱、 長懸挑或吊柱等情況時,應注意修改加載的次序和層數(shù)。有吊柱的結構、鋼結構及體育場館等應采用模擬施工加載1。計算基礎時,尤其是框剪、框筒結構時,采用模擬 施工加載2;(如有特殊結構,勾選“自定義施工順序”進行人工排序)風荷載計算信息:一般結構選擇“計算水平風荷載”即可,對于一些空曠建 筑、體育館及輕鋼屋面等結構選擇“計算特殊風荷載”;地震作用計算信息:一般建筑“計算水平地震作用”即可。對于規(guī)范規(guī)定的 需要考慮豎向地震的建筑按以下原則選擇:多層建筑選擇“

22、計算水平和規(guī)范簡化方法豎向地震”,高層建筑選擇“計算水平和反應譜方法豎向地震”;特征值求解方式:在選擇“計算水平和反應譜方法豎向地震”時此項方可激 活,一般情況不需考慮?!罢w求解”考慮三向振動的耦聯(lián),但有效質(zhì)量系數(shù)不易達到90%,應增加振型數(shù);“獨立求解”不能體現(xiàn)耦聯(lián)關系,但易滿足有效質(zhì)量系數(shù)的要求;“規(guī)定水平力”的確定方式:一般工程均選擇“樓層剪力差方法”;結構所在地區(qū):按項目所在地區(qū)填寫,分為全國、上海和廣東;二、風荷載信息:地面粗糙度:根據(jù)項目的具體地點選擇,一般城市市區(qū)選C,郊區(qū)選B,湖 邊、海邊取A,慎選D;修正后的基本風壓:一般按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50009-201X附表E.5

23、 中50年一遇的風壓取值。如表中無相關數(shù)據(jù),應與甲方了解當?shù)氐娜≈?。對于山區(qū)、遠海海面和海島的建筑應依據(jù)荷載規(guī)范8.2條采用相應的修正系數(shù),門式剛架也應乘以1.05的修正系數(shù)后填入;X向、Y向結構基本周期:先按照“0.1x層數(shù)”輸入初始值,待SATWE計算 出準確的結 構自振周期后,將新的周期值代入重新計算;風荷載作用下的結構阻尼比:此項與“結構材料信息”關聯(lián),一般混凝土結 構取0.05,無填充墻的鋼結構取0.01,有填充墻的鋼結構取0.02,混合結構為0.020.04(高度越高阻尼比越?。?;承載力設計時風荷載效應放大系數(shù):一般取1.0,60米以上的的高層或高 聳建筑及其他對風荷載敏感的高層建

24、筑取1.1。用于舒適度驗算的風壓:同基本風壓值;(舒適度驗算范圍:高層鋼結構及 150米以上的高層混凝土建筑)用于舒適度驗算的阻尼比:混凝土結構取0.02,混合結構及高層鋼結構取 0.010.02;(高度較高的建筑取小值)考慮順風向風振影響:根據(jù)荷載規(guī)范GB50009-201X第8.4條確定是否考慮 順風向風振影響;(注意:此處的大跨度屋蓋是指跨度36米以上的柔性屋蓋)考慮橫風向風振的影響:按照GB50009-201X第8.5條建筑高度超過150米或 高寬比大于5的高層建筑宜考慮橫向風振的影響;考慮扭轉(zhuǎn)風振的影響:建筑物超過150米并符合一定條件時方需考慮(見荷 載規(guī)范8.5.4條的條文說明)

25、,一般不選;水平風體型系數(shù):依據(jù)荷載規(guī)范和高規(guī)4.2.3條,并根據(jù)建筑的體型,分段 填入適當?shù)南禂?shù),不要簡單地使用程序的默認值;(不考慮地下室)設縫多塔背風面體型系數(shù):此系數(shù)對多塔時結構縫處的遮擋面進行風荷載折 減,填入折減 系數(shù),不折減時取“ 0”;(遮擋面在多塔補充定義中指定)特殊風體型系數(shù):僅在計算特殊風荷載時方有效,平時應用較少;三、地震信息:規(guī)則性信息:該參數(shù)無論如何選擇均對計算無影響,一般選不規(guī)則;設防地震分組:按抗規(guī)附錄A選用;(部分城市不同區(qū)域的設防分組也 有所不同,應注意區(qū)分)設防烈度:按抗規(guī)附錄A選用;(部分城市不同區(qū)域的設防烈度也有所 不同,應注意區(qū)分;甲類建筑應提高一級

26、)場地類別:按照抗規(guī)分為I0、I1、II、III、W共五類,依據(jù)地質(zhì)報告的結 論選擇;(上海地區(qū)只能選III、W類)抗震等級:此處填入適合全樓的抗震等級(應注意,甲、乙類建筑的抗震等 級應有所提高)。部分抗震等級需提高的樓層或構件應在特殊構件定義中進行修改;抗震構造措施的抗震等級:按照抗規(guī)3.3.2條、3.3.3條和6.1.3條,抗震 構造措施的抗震等級可能與上面所填的抗震等級不同,此時應根據(jù)項目的情況填入適當?shù)目拐饦嬙齑胧┑目拐鸬燃?;中震(或大震)設計:此為抗震性能設計的選項。依據(jù)性能設計的要求,可 選“不屈服”和“彈性”,此時應在右側的地震影響系數(shù)最大值一欄中填入中震(或大震)的對應值;按

27、主振型確定地震內(nèi)力符號:一般不勾選;考慮偶然偏心:一般均勾選,按程序默認的偏心值進行計算;考慮雙向地震:規(guī)定水平力作用下,結構層間位移比N1.2時,應計入雙向 地震;計算振型個數(shù):一般取3的倍數(shù),且不超過“層數(shù)x3”。多層計算振型數(shù) 可取9個,高層結構計算振型數(shù)可取15個,多塔結構不少于12個,且應滿足有效質(zhì)量系數(shù)N90%的規(guī)范要求。如有效質(zhì)量系數(shù)不滿足規(guī)范要求,應增加計算振型到滿足規(guī)范為止(注意:當?shù)讓訛榧芸諏訒r,底層輸入的層高較小,易導致質(zhì)量1計算上部結構時振型參與系數(shù)達不到90%,此時應按兩個模型輸入,即:。2進行基礎計算時計入架空層荷載但不考慮技術指標)不計入架空層;。;活荷重力荷載代

28、表值組合系數(shù):依據(jù)抗規(guī)5.1.3條取值,一般取0.5;周期折減系數(shù):一般框架結構取0.7,框剪結構、框筒結構取0.8,剪力墻 結構取0.9;結構阻尼比:多遇地震下的阻尼比,混凝土結構取0.05,高層鋼結構取0.02,多層鋼結構取0.04,混合結構取0.04;罕遇地震下的阻尼比均取0.05;特征周期:此項取值與場地類別關聯(lián),其中上海地區(qū)的取值和其他地區(qū)不同, 設計時應注意核對。部分項目的地質(zhì)報告會采用插值法計算出場地特征周期,此時應將地質(zhì)報告中的數(shù)值代入替換缺省值。計算罕遇地震時,特征周期應增加0.05;地震影響系數(shù)最大值:依據(jù)高規(guī)4.3.7條確定此項取值,常規(guī)計算時取多遇 地震影響系數(shù)最大值,

29、計算中震(或大震)時,應填入中震(或大震)對應的數(shù)值。上海地區(qū)罕遇地震影響系數(shù)最大值取0.45;用于12層以下框架薄弱層驗算的地震影響系數(shù)最大值:按罕遇地震影響系 數(shù)最大值取值,篇三:STRAT風荷載導算STRAT風荷載信息總結Strat佳構軟件依據(jù)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5009-201X)以及高層建筑 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的要求,采用四種風荷載布置方式,滿足各種建筑結構 的風荷載布置、計算要求。本文描述了 strat風荷載的參數(shù)信息、布置方法、 計算計算信息。一、風荷載樓層(適用于剛性樓層假定)參數(shù)信息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規(guī)定:風荷載標準值按風振系數(shù)、體形系數(shù)、風壓高度 變化系數(shù)和基本風壓來確定。基本風壓按五十年一遇的風壓采用;風壓高度變 化系數(shù)有表8.21確定;結構Z在高度處的風振系數(shù)B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