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_第1頁
論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_第2頁
論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_第3頁
論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論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內容摘要:文章通過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在我國音樂教育中的現(xiàn)狀,分析了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在音樂教育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改善民族音樂文化教學的四大措施,即:1.深化研究和總結“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2.采用社會大課堂的音樂教學形式;3.在音樂教學中交融中西音樂文化;4.借鑒國外民族音樂教學經歷,做好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指出學校教育是文化傳承的主要渠道,民族音樂文化是我國文化的重要組成局部,在音樂教育中重視民族音樂教學及其文化的傳承,有著重大的意義。關鍵詞:民族音樂文化學校音樂教育文化傳承一、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在我國音樂教育中的現(xiàn)狀中國歷來重視音樂教育,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但在普

2、通教育中將音樂作為正規(guī)課程列入期間,那么是清末才開場的。1898年康有為以“請開學校折上書光緒帝,提出了廢八股遍設學校的主張。戊戌政變后,梁啟超等人積極提倡在學校中設立樂歌課。此后幾年間,新式學堂陸續(xù)開設了唱歌課,從而在普通學校中形成了以教授新式歌曲和歐洲音樂常識為主要內容的音樂教育,至此,學堂樂歌成為我國一個新文化即將實行切換的關鍵時期。五四運動期間,蔡元培先生作為五四新音樂的代表人、中國現(xiàn)代新音樂教育體系建立的積極鼓吹者,他提出“循思想自由原那么,取兼容并包主義的思想觀念;一些國外留學歸來的音樂作曲家們,認為只有全面地學習西洋音樂文化才能救國,這些觀點都為以后以西方音樂為主體的音樂教育做了

3、鋪墊。1927年采用德國專業(yè)音樂教育體制建立的上海國立音樂院,均按照德國音樂院校的課程內容上課,學生們演奏我國傳統(tǒng)樂器也是用現(xiàn)代方法演奏。當時以西方音樂為主體的中國學校音樂教育雖然對建立和開展近代中國音樂文化起到了重大作用,做出了重大奉獻,但由于學校中的音樂教育未能把傳承中國音樂作為自己的重要職責,因此對多數(shù)教育者來說,承受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受到了相當程度的阻隔和影響。雖然在各個方面做了一些有利措施,但從學校音樂教育的整體來看,民族音樂尚未能獲得其應有的主體地位。中國近百年的學校教育所遵循的主要是歐洲音樂理論體系,這樣的音樂教育已經導致:在理論上,以歐洲音樂理論為普遍真理;在創(chuàng)作上,不僅以歐洲

4、音樂體裁為仿效的楷模,而且在音樂思維上也是歐化的,在價值取向和感情上,一些人也以西衡中,重西輕中,甚至于以西否中,把我國的民族音樂教育放到了附屬的位置,這不僅對民族音樂文化傳承是個沉重的打擊,而且對今后的民族音樂教育也產生了重大影響。隨著經濟的開展,西方音樂文化的侵入,我國音樂除了在外鄉(xiāng)原生文化的傳統(tǒng)音樂之外,又出現(xiàn)了兩種新的音樂文化體系,即:屬于外鄉(xiāng)次生的民族新音樂體系和屬于外來文化的西洋專業(yè)音樂體系。1980年以來又增加了當代流行音樂體系。由此而構成了差異明顯的幾個音樂體系并存的中國音樂文化新格局。這幾大體系中,流行音樂體系是源于西方的全球化形式,這種流行音樂和商品廣告性、純娛樂性的通俗音

5、樂在人民生活中占了絕對優(yōu)勢,這種現(xiàn)象對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產生了一定的阻隔作用,大大影響了青少年的身心安康。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劇種,而當今的大學生相對較少有人會唱自己的民歌、會演具有自己家鄉(xiāng)地方特色的戲曲!由于多年來形成的教育體制和觀念及外來文化的侵入,使得我國學校音樂教育與民族音樂教育傳承之間存在割裂、脫節(jié)現(xiàn)象,這就造成了國民對民族音樂的不重視,而使民族音樂文化處于不斷滑坡狀態(tài)。因此,學校教育應該作為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主要渠道,傳承民族音樂文化是學校教育的重大歷史使命。二、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學校音樂教育的關系民族音樂作為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局

6、部,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各種文化形式的綜和,同時又是各民族在長期歷史開展過程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音樂文化里包括了多種文化,涉及到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因為各種類型的民族民間音樂是在勞動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它不僅僅是一種音樂現(xiàn)象,其中也表達了各個時代各個地方的文化、民俗、語言、美學觀點,同時也寄托了一種文化的情思,其所涵蓋的情感和精神是這個民族的靈魂與思想,是這個民族精神的載體。匈牙利音樂家柯達伊這樣說過:“民族傳統(tǒng)有機的繼承,唯有從我們的民間音樂中才能找到。意思是說,作為文化的民族民間音樂具有繼承的價值,民族音樂教育同時也具有愛國主義教育的積極意義。學校教育是一個國家和文化開展程度的重要標志,具有多種社會功能。

7、我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認為:第一,學校教育是一種武器,是民族、人民解放的武器,是發(fā)動民眾最可靠、最有效的武器。他強調用教育點燃中華民族生命的火焰,放出中華民族生命之光明;第二,學校教育要進步民族素質,使人天天改造,天天進步,天天往好的路上去;第三,學校教育要使中國實現(xiàn)民主和富強,“教人創(chuàng)造富有的社會,不創(chuàng)造富有的個人。學校教育的功能還表達在它的延續(xù)作用上。通過教育,可以把老一輩優(yōu)秀的行為、思想和感情傳給新一代,并在這根底上不斷繼承和開展。因此,學校教育是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最正確渠道。而民族音樂多姿多彩,具有豐富的地方特色和歷史內涵,見證中國文化的開展,是學校教育必不可少的一局部。音樂教育是

8、教育的一局部,民族文化是文化的一局部,而教育和文化是相輔相成的,沒有文化的教育是不可行的,沒有教育的文化就失去了它的實際存在價值,教育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所以,民族音樂傳承與學校的音樂教育是分不開的。在經濟開展的今天,各種音樂文化以鋪天蓋地的氣勢滾滾而來,我國的民族音樂文化面臨著延續(xù)和生存的威脅,我們要意識到民族文化對培育我們下一代民族精神的重要意義,要堅決弘揚民族文化精華的根本立場,只有加強民族音樂在教育中的地位,才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興趣,才有利于創(chuàng)造與時俱進的新的民族音樂文化。三、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在音樂教育中的重要性長期以來由于一些學校不重視音樂課,片面理解音樂課程的價值與目

9、的,使得美育和德育在有些學校全面開展教育中一直沒有占據有效地位,這就必然造成人們對音樂課程的價值與目的的理解產生嚴重偏向。蘇霍姆林斯基曾屢次說明過這樣的觀念:音樂教育并不是音樂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樂課作為審美教育的前沿陣地,首先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正確安康的審美觀。學校要正確理解音樂課程的價值與目的,抓緊建立傳統(tǒng)音樂教育課程,使之不要處于被無視的地位。音樂是人類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是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和智慧結晶。學生在學習中國民族音樂,理解和熱愛祖國音樂文化的同時,還可以進步自己的審美價值、創(chuàng)造性價值及道德觀念。我國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在教育學生時教授的是“六經,即“禮、樂、詩、書、易、春秋

10、,其中他把音樂教育放在了重要位置,充分表達了音樂在教育中的地位。?樂紀策篇?也說:“樂者,德之華也。認為音樂是道德的精華,可見,音樂對道德的重要性。這種重要性不僅僅在古代,在現(xiàn)代教育中,音樂作品同樣浸透著德育教育的內容。我國優(yōu)秀的民族音樂遺產和建國以來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中,大多蘊藏著進步的思想內涵。很多優(yōu)秀作品是通過音樂來感染和教育學生,把思想與藝術有機地結合起來,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承受德育,在潛意識中進步學生們的道德品質和愛國精神。音樂的獨特之處在于能使人的心靈發(fā)出震顫,音響流動的每一瞬間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情緒、情感變化。音樂的產生過程是全部的創(chuàng)作過程,無論學生的表演或欣賞都必然伴隨著創(chuàng)

11、造性的表現(xiàn)和產生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音樂又具有“不確定性特點,同一首作品,有多少聽眾就會有多少種不同的感受,這一特征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才能具有比其他學科較大的優(yōu)勢,使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得到充分的發(fā)揮。音樂課應以豐富學生的審美情感體驗,使其具有一定的審美才能,讓生活變得豐富多彩、人類變得更加和諧文雅和充滿愛心為教學目的。優(yōu)秀的民族音樂不僅讓學生在欣賞美的同時進步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思維,而且在潛移默化中也進步了自身的道德程度。民族音樂作為我國文化的一個重要局部,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和歷史內涵,它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民族精神。在我國的歷史長河中,它以最具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伴隨著人類歷史的開展。在教育中將反映我國

12、社會生活的優(yōu)秀民族音樂作品,納入音樂課的教學中,通過學習和聆聽民族音樂,使學生充分體驗蘊含于民族音樂當中的美和豐富的感情,使學生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增強民族意識,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安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毋庸置疑,民族音樂文化在教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從幾千年來的中國音樂史及現(xiàn)代的音樂教育現(xiàn)狀看,我國音樂要得到真正的開展和進步,必須以中華民族外鄉(xiāng)音樂為主,假如把西方或者其他流行音樂當成主流,而將民族音樂作為附庸的話,必然會帶來民族音樂衰退乃至消亡。學校教育作為傳承文化的重要方式,要使民族音樂文化在學校音樂教育中得以很好地傳承,就要強調民族音樂教育在音樂教育中的重要性,所以要加強民族音樂教育,改善教育措施是關鍵。四、音樂教學中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根本措施1.深化研究和總結“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把現(xiàn)代音樂教育結合到傳統(tǒng)音樂的教學中。中國傳統(tǒng)音樂本質上屬于口傳文化,音樂教育的方法主要是口傳心授,因此古代的音樂教育表達了個體性、靈敏性、多樣性等特點。雖然周代的大司樂曾集中上千名學生對他們進展包括音樂舞蹈在內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的專門教育,但這只不過是為了培養(yǎng)王室和貴族子弟的文化修養(yǎng)而施行的貴族式教育。盡管孔子曾提出“有教無類的主張,但古代的音樂教育從來都沒有普及到國民群眾中去。社會需要的音樂人才主要通過官方機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