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交流史》教學大綱_第1頁
《中外文化交流史》教學大綱_第2頁
《中外文化交流史》教學大綱_第3頁
《中外文化交流史》教學大綱_第4頁
《中外文化交流史》教學大綱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頁 中外文化交流史 教學大綱History of Chinese and foreign cultural exchange基本信息課程編碼26120200學分4學時64學時開課單位文化傳播學院課程類別通識教育必修課程 通識教育核心課程 通識教育選修課程學科基礎平臺課程 專業(yè)基礎課程 專業(yè)必修課程 專業(yè)選修課程適用專業(yè)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先修課程實驗類型 專業(yè)基礎實驗 專業(yè)實驗 綜合實驗 創(chuàng)新實驗 開放實驗 無實驗類別選擇實驗類別中文描述本課程以歷史進程之先后為序,選取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事項立為專題。設有絲綢之路、佛教東傳、唐代多元文化、東亞文化圈、大航海時代的西力東來,傳教士與西學東漸等

2、專題。圍繞每個專題,講述中外交通、文化交流的形式與內容、以及文化交流對主、客體文化所發(fā)生的影響等等。英文描述This course takes the historical process successively, and selects the events that had had very important influenc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d foreign cultural exchange. There are several topics in this course such as the Silk Road, Buddhism E

3、astward, the Tang Dynasty Multi-cultural, East Asian Cultural Circle, the Great Navigational Era of the West to the East, Missionaries and Western Learning Eastward and other topics. Around each topic, the course is about the form and content of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traffic, cultural exchanges, a

4、s well as the impact of cultural exchanges on the subject and the object culture and so on.教材及參考資料教材沈福偉,中西文化交流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年7月,教材類型參考資料何芳川主編中外文化交流史,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7李喜所主編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周一良主編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樓宇烈 張志剛著中外宗教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何兆武著中西文化交流史論,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王小甫等編著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王介

5、南著中外文化交流史,書海出版社,2004 張志剛 吳莉葦著中外文化關系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黃愛民著中日文化交流史導論,光明日報出版社,2014張明 于井堯編著中外文化交流史,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6教學目標通過對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系統(tǒng)講述,使本專業(yè)和鄰近專業(yè)的學生了解古代中外諸文明之間在互動交流中演進的歷史軌跡,揭示其絢麗多彩的豐富內涵。 拓展學術視野之同時,增進對古代中國與外部世界在政治、經貿、宗教、藝術、文學、語言、科技諸領域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認識。 教學要求通過對于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系統(tǒng)講述,使選修學生了解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在政治、經濟、宗教、文學、語言、科學技術與藝術等

6、諸多領域之間的相互影響與互動關系。本課程鼓勵學生閱讀中外文基本文獻和相關研究著述,不僅促進學生對于課程專業(yè)知識的了解程度,而且也讓學生積極了解國內外的最新學術進展。教學方式方法主要是課堂講解,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盡量豐富地提供給聽講者相關地圖、圖片及短小錄像片,以求立體展現課程內容。 教學內容安排及學時分配(具體內容包括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教學/考核難點重點和學習建議等,其中實驗環(huán)節(jié)包含教學目標和要求、主要儀器設備和藥品、實驗的難點和重點、實驗安全和環(huán)保要求等,以下為樣例)導論 2課時一 燦爛輝煌的中國文化鳥瞰二 中國文化的世界地位三 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的意義第一章 先秦時代中外文化的早期接觸

7、 6課時一 遠古時代東亞大陸的移民與文化傳播二 中國石器文化向域外的傳播三 中國稻作文化的起源及其外傳四 殷人越太平洋至美洲遠播殷商文化五 中國懸棺葬俗傳人東南亞六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絲綢之路和中外文化交流七 周代西南陸上絲綢之路的開辟及與域外文化的交流第二章 秦漢時期對外交通的開拓及與域外的文化交流 8課時一 秦漢與東鄰朝鮮的經濟文化往來二 秦漢與東鄰日本的經濟文化往來三 秦漢對南越的經略開發(fā)四 張騫通西域與中外文化交流五 班超、甘英再通西域六 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與對外文化交流七 紙的發(fā)明與外傳八 印度佛教文化的傳人九 長城與文化交流十 中國銅鼓向域外的播傳及其影響十一 中外樂舞百戲的交流第

8、三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8課時一 佛教在中國的進一步傳播二 佛教石窟藝術的傳人和光大三 西蜀諸葛亮南征與中緬文化交流四 東吳康泰、朱應出訪扶南及其產生的文化影響五 東晉法顯的求法活動與中外文化交流六 六朝的海上交通與中外文化交流七 六朝與東南亞的佛教文化交流八 中國與朝鮮的文化交流九 中國與日本的文化交流十 中外樂舞文化大交流第四章 隋唐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10課時一 繁盛的西北陸上絲綢之路與文化交流二 中外音樂文化交流三 唐律對亞洲國家封建法制的影響四 唐代陶瓷器及其制作技術的外傳五 遣隋使、遣唐使與中日文化交流第五章 宋元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10課時一 繁盛的海上絲綢之路與對外

9、文化交流二 印刷術、火藥、指南針的發(fā)明和外傳三 媽祖信仰及其外傳四 佛教向中國社會文化領域的滲透五 理學向亞洲鄰國的播傳及其影響六 元代華化的西域人七 茶文化向日本的傳播八 馬可波羅與中西文化交流九 伊斯蘭教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進一步交流融合十 宋元與阿拉伯波斯文化的交流十一 棉花的傳人及其影響第五章 宋元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第六章 明清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10課時一 鄭和下西洋與中外文化交流二 安南建筑師阮安設計建造明初北京城三 閩菲新航路和大帆船貿易與文化交流四 玉米、甘薯、花生、南瓜、番茄等傳人中國五 煙草的傳人及其影響六 安南諸王朝仿用中國典章制度七 華人下南洋及對雙邊文化交流的貢獻八 歐洲傳教士與“西學東漸”九 16世紀至18世紀中國文化在歐洲十 洋務運動與西方文化的輸入十一 美國傳教士與西方教育文化的輸入十二 西方醫(yī)學的傳人及其影響十三 鴉片的輸入及其危害十四 中國茶文化的外傳第七章 民國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10課時一 孫中山學說在東南亞的傳播和影響二 西方進化論的傳人及其影響三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四 五四時期赴域外學習的熱潮五 五四新文學與外國文學六 魯迅與中外文學交流七 中外文化交融下的中國新音樂舞蹈八 世界語的傳入及其影響九 西洋發(fā)明的傳人及其影響十 橡膠樹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