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的社會輿論淺析_第1頁
《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的社會輿論淺析_第2頁
《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的社會輿論淺析_第3頁
《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的社會輿論淺析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的社會言論淺析?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的社會言論淺析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傳統(tǒng)文化面臨著空前危機,如何革新傳統(tǒng)文化成為清末民初思想家探究的主要課題之一。以胡適、陳獨秀為代表的新文化運動,痛斥愚鈍落后的儒家思想,渴望西方的科學與民主。而梁漱溟卻冒著逆歷史潮流而動的危險,在北大講壇替釋迦講個明白的同時,又要替孔子講個明白。1922年出版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即遭到了西化派自由主義者胡適、早期馬克思主義者楊明齋的批評。1?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的文化觀中國現(xiàn)代思想家李石岑曾說,梁漱溟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書出版一年,銷售十余萬冊,有近百篇論文和幾十個小冊子同他辯論,大打筆墨官司。翻成了十

2、二國文字,把東西兩半球的學者鬧個無寧日。終究是什么原因使此書受到眾多學者的重視,引來如此多的筆墨官司?梁漱溟先從文化的定義人手:你且看文化是什么東西呢?不過是那一民族生活的樣法罷了。生活又是什么呢?生活就是沒盡的意欲。在他看來意欲的不同是導致東西方文化不同的根本原因,從而產(chǎn)生了人類生活的三種不同文化路向:1本來的路向:就是奮力獲得所要的東西,設法滿足他的要求,也就是奮斗的態(tài)度。2遇到問題不去解決,而是自覺地改造自己意欲,不改變場面。這就是一種回避的、隨遇而安的態(tài)度。3這種方法就是從根本處著手,徹底將所遇到的問題取消。換句話說,這種方法就是要求人們從根本上取消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無欲無求,也就是禁

3、欲。通過對三種不同途徑的分析,梁漱溟區(qū)分了西洋文化、中國文化和印度文化的不同。西方文化處處表達了奮力改造場面這一人生態(tài)度;中國文化的突出特點是隨遇而安、一味安于現(xiàn)實;而印度文化的典型特點是要求向內(nèi),強調(diào)自身無欲無求。在對西、中、印三方文化進展了比擬研究之后,梁漱溟引出了世界文化三期重現(xiàn)說理論。即西方文化為第一期,解決人與物的關系問題;中國文化為第二期,解決人與人的關系問題;印度文化為第三期,解決人自身的身心平衡問題。三期文化相續(xù)繁盛,各領一段歷史風騷,世界將來的文化最終是孔家的文化。2?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的社會言論梁著?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出版,立即成為學術界爭論的焦點,遭到了西化派自由主義者

4、胡適、早期馬克思主義者楊明齋的批評。2.1來自胡適的批評梁漱溟從文化淵源和人生哲學對五四新文化運動進展了全面的清算,引起了胡適的不滿。胡適認為梁氏文化觀犯了籠統(tǒng)的缺點,文化的分子繁多,文化的原因也很復雜,把每一大系的文化各包括在一個簡單的公式里,便是籠統(tǒng)之至。因為文化雖有其同一的一面,卻也有各自不同的一面。西方化與印度化,外表上誠然很像一個向前要求,一個向后要求,然而我們平心觀察印度的宗教,何嘗不是極端的向前要求。就是被梁漱溟視之為中國文化之根本精神的調(diào)和持中隨遇而安的態(tài)度,乃是世界各種民族的常識里的一種理想境界,絕不限于一民族或一國。在批評了梁漱溟的文化路向說之后,胡適提出了有限的可能說。認

5、為,民族生活的樣法并不像梁漱溟所說的那樣走的是不同路向,而是根本大同小異的。因為生活只是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而人類的生理的構造根本上大致一樣,故在大同小異的問題之下,解決的方法也不出那大同小異的幾種。針對胡適對他的劇烈批評,梁漱溟深為不滿。他抗議胡適沒有認真地讀懂他的書。雖然不能否認梁漱溟的反駁多少有些偏執(zhí),但公平地說,他對胡適的指責也是有道理的。胡適只看到了文化的時代性,而無視了文化的民族性,以致于梁漱溟發(fā)出感慨:先生根本不成認有所謂一種風氣、一種色采,一種精神、一種趨向,而有為此言者皆屬糊涂,亦誰能與先生爭?2.2來自楊明齋的批評楊明齋所著的?評中西文化觀?是當時為數(shù)不多專門討論中西文化問題

6、的著作之一。他以馬克思唯物主義的觀點,批判了梁漱溟關于意欲決定文化觀和直覺的運用觀點,宣揚了歷史唯物論的文化觀。首先,楊明齋批判了意欲說文化觀,認為拿沒盡的意欲和不斷的滿足來解釋生活,是很不妥當?shù)摹R驗槿祟惖囊庥巧碇蠼枭窠?jīng)系的一種表現(xiàn),有時神經(jīng)受了病,而意欲也隨之失了平常的作用,可是仍然生活。認為梁君以意欲的方向不同來解釋民族文化的不同是主觀觀念太深的主張。意欲是受生理之要求的支配且傾向物質(zhì)之美。文化之產(chǎn)生及其不同的原因甚復雜,其中之最要者以地理經(jīng)濟為主,教育次之,民族的遇合又次之。針對其意欲說導出的三路向,楊明齋認為人類的意欲只有前進求榮,脫痛苦的一個方向,并無向后走的路向。所謂不同

7、,并不是方向不同,是求生榮與脫痛苦的步驟不等。其次,針對梁漱溟對西方及中國所列出的宗教、哲學問題,楊明齋從反直覺主義的角度人手,批判了其西洋、中國的理智直覺感覺之運用的公式。在西洋方面,梁漱溟認為:甲宗教初于思想甚有權力,后遭批評失勢自身逐漸變化。乙形而上學初盛,后遭批評,幾至絕路,今猶覓路復活。丙知識之部當其盛時掩蓋一切為哲學之中心問題。丁人生之部不及前二部之盛又粗淺。楊明齋對此逐一作了批判。他認為西洋人的人生思想仍舊未脫宗教的觀念。所謂遭批評失勢及宗教革改者,是批評教會所立的儀式如拜偶像,改革其舞弊如贖罪券,人生來就有罪惡,并未革改其所有之教義。因此認為形而上學在歐洲又要復活的款式這樣的話

8、實在籠統(tǒng)。在中國方面,梁漱溟認為:甲宗教素凈于此,后模擬他方關系亦泛。乙形而上學自成一種與西洋印度者不同,權力甚普,且一成不變。丙知識之部絕少注意,幾可以說沒有。丁人生之部最盛且微妙與其形而上學相連,占中國哲學之全部。楊明齋認為中國人素凈于宗教的信仰而模擬他方、國人沒有統(tǒng)一形式的宗教是實事,而說沒有系統(tǒng)的宗教信心是不可能的。因為人類生活離不開信仰,所以沒有統(tǒng)一的形式宗教,也必有一種迷信和系統(tǒng)的倫理代替宗教。同時,認為中國人的知識及求知識的方法幾乎沒有一說,也非常的籠統(tǒng)。雖然中國人缺乏西洋那種物理之客觀知識及其求知識的法子,但情感人情之主觀的知識及其方法比擬西洋也不少一大些。中國人有一種與西洋不

9、同的文化即倫理及其組織。通觀全書,楊明齋的文化觀主要有兩大特征:其一,從唯物而不是唯心的立場來討論問題的。其二,從大多數(shù)人而不是單純從精英文化的角度來研究文化問題。這些特征與梁漱溟的文化觀是截然不同的。3結語:批評者與被批評者從上述兩個批評者的個案分析,可以窺見當時東西文化爭論的劇烈。胡適與梁漱溟的分歧在于中西文化的差異是時代的不同,還是類型的區(qū)別?中國文化的出路是西方化還是東方化?胡適的有限的可能說在批判文化保守主義者的根本觀點方面有它積極的歷史意義。然而,從學理上來說,胡適的有限的可能說卻也有其缺乏之處。它過于注重人類文化的同一性和時代性,而忽略了文化的特殊性和民族性。而楊明齋和梁漱溟文化觀的分歧主要在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間的論爭。針對梁漱溟認為文化是一民族生活的樣法的觀點,楊明齋相應強調(diào):文化是補助人類生活的方法。盡管楊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