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及方法_第1頁
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及方法_第2頁
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及方法_第3頁
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及方法_第4頁
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及方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一、馬斯洛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自我實現(xiàn)的含義在心理學上,自我實現(xiàn)就是一個人力求變成他能變成的樣子。也就是說,一個人能夠成為什么,他就必須成為什么,他必須忠實于自己的本性。自我實現(xiàn)的人“更真實地成為了他自己,更完美地實現(xiàn)了他的潛能,更接近于他的存在核心,成了更完善的人”。自我實現(xiàn)有兩層含義:一是完滿人性的實現(xiàn)。所謂完滿人性,是指人類共性的潛能,包括友愛、合作、求知、審美、創(chuàng)浩等特性或潛能。二是個人潛能或特性的實現(xiàn)。是指作為個體差異的個人潛能的自我實現(xiàn)。所謂個人潛能是指個人未來可能發(fā)展的潛在能力,也就是個人特性。自我實現(xiàn)有兩個標準:承認并表述了內部核心或自我實現(xiàn),即那些天賦能力、潛能、完善的機能、

2、人類和個人實質有效性的現(xiàn)實化;他們全部意味著極少出現(xiàn)不健康、神經癥(或神經官能癥)、精神病、人類和個人基本能力的縮減或喪失。 自我實現(xiàn)者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健康型自我實現(xiàn),這種人務實、能干,他們往往是實踐家,而不是思想家。另一種自我實現(xiàn)者是超越型自我實現(xiàn),這種人具有強烈的內在體驗,更關注精神生活,他們往往是一些思想家和理論家。(二)、自我實現(xiàn)的三大理論支柱 1性善論 性善論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人性觀。馬斯洛認為,人作為生物進化的產物,有高于一般動物的發(fā)展,人已成為富有社會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動物,人性基本上是建設性的,破壞和侵犯行為是人的基本需要遭受挫折后而引起的。因此,人性中具有成長和實現(xiàn)的傾向

3、,人性是善的,至少是中性的。 2潛能論潛能論(或機體潛能論)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價值觀的表現(xiàn)。所謂潛能就是指個人未來可能發(fā)展的潛在能力。馬斯洛認為任何有機體都有一種內在傾向,以便于維持和增強機體活動的方式,發(fā)展自身潛能。潛能在每個人身上都有。人除了有一般的生物潛能外,人還有特殊的心理潛能,這種心理潛能稱之為似本能。所謂似本能,就是指人類天生的但卻是微弱的基本需要的本性,它極易被環(huán)境條件所改造。也就是說,似本能的需要在某種程度上是由人種遺傳所決定的,但它們的表現(xiàn)和發(fā)展卻是通過后天學習獲得的。似本能是人類的一種高級需要或沖動。馬斯洛認為絕大多數(shù)人都有友愛、合作、求知、審美、創(chuàng)造、公正、好奇等需要,這種

4、需要不像生理需要那么強烈,但作為一種內在潛能,只要環(huán)境條件適當,它就有可能發(fā)展到可能達到的程度。似本能是人所特有的。它有以下幾個特點:似本能是人固有的趨勢、內在本質、內在天性,或者說是人性的內核和集中表現(xiàn);似本能是一種類似于本能又不同于本能的東西;似本能是人的一些潛能,但并不是最終實現(xiàn)物;似本能本質上是人所特有的東西;似本能一方面是一種非常微弱的本能,文化教育可以輕而易舉地將其改變;似本能的需要和理性是合作的而不是敵對的;似本能是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似本能的需要是人性發(fā)展的內在依據(jù)。因此教育和社會影響對人發(fā)展的關系重大。3動機論動機論也稱需要層次論,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動力觀。馬斯洛認為,動機是人類

5、生存和成長的內在動力。需要是動機產生的最根本的心理基礎。人類的似本能的基本需要在某種程度上是由人種遺傳決定的,但它們的表現(xiàn)和發(fā)展卻是后天的。與它們有關的行為、能力等則是通過后天學習獲得的。性善論和潛能論規(guī)定了動機論或需要層次論的性質、導向和發(fā)展的可能性,而需要層次論提供了性善論的具體內涵與潛能發(fā)展的動力。(三)、需要層次論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為七個層次: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需要)和成長需要(知的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實現(xiàn)需要)馬斯洛堅定不移地主張人類有一些本能化的需要。這種內在的需要,即使有其生物學基礎,也很微弱,很容易被壓抑、埋沒或永久地扼殺。人類再也不具有動物意義

6、上的本能,人類所保留的一切僅是本能的殘跡,這些殘跡是微弱的、稀薄的,通過學習,文化期望、恐懼、指責等可以輕而易舉地將它們埋沒。 人類所有的需要都已本能化了,但各種需要強度是不同的。這些強度不同的本能化需要,馬斯洛假設它們以層梯(或稱層次)形式分布,位于層梯底部的需要比上面的需要更為有力、更為強烈,與動物所擁有的需要更相類似;位于層梯上部的需要卻是為人類所特有的。馬斯洛對低級需要和高級需要之間的差異作了概括: (1)越是高級的需要,在進化過程中出現(xiàn)得越遲。 (2)在個體發(fā)展中,高級需要出現(xiàn)得相對晚一些,一般到中年這類需要才會產生。 (3)高級需要與生存的關系不如低級需要來得那么密切,滿足其沖動并

7、不十分迫切。 (4)雖然高級需要與生存沒有直接關系,但它們的滿足是更值得追求的,因為滿足這類需要能引出更深刻的幸福體驗,達到精神安寧和內在生活的充實。 (5)高級需要的出現(xiàn)和滿足,比低級需要的出現(xiàn)和滿足要求更多的先行條件,要求更好的環(huán)境。 每一個人都沿著需要層梯向上攀登,在滿足了某個層次中的某些有代表性的需要后,他就可能向下一個更高的需要層次前進。需要是有機體內部的一種不平衡狀態(tài),它表現(xiàn)在機體內部環(huán)境或外部生活條件的一種穩(wěn)定的要求,并成為有機體活動的源泉。這種不平衡狀態(tài)包括生理和心理的不平衡。1、基本需要:是指個體不可缺少的普遍的生理和社會需求。這種需要是人類所共有的,不因社會的變遷而發(fā)生改變

8、,被稱為匱乏需求或缺失需要,簡稱D需求。一個特性如果符合下述情況可視為一種基本需要:缺少它引起疾病;有了它免于疾??;恢復它治愈疾??;在某種非常復雜的、自由選擇的情況下,喪失它的人寧愿尋求它,而不是尋求其他的滿足;在一個健康人身上,它處于靜止的、低潮的或不起作用的準狀態(tài)中。人的基本需要包括:生理需要:指維持生存及延續(xù)種族的需求,是人各種需要中最原始、最基本、最需優(yōu)先滿足的一種需要,它是人與動物所共有的,如吃、喝、睡、性、排泄。生理需要如果不能有起碼的滿足,它就會完全地支配這個人的活動。馬斯洛認為生理需要雖然重要,也應該予以關注,但現(xiàn)在心理學已經過分地強調了生理需要在現(xiàn)代社會中決定人們行為的重要性

9、。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這類需要容易滿足,關鍵在于滿足它們之后將會發(fā)生什么情況。另外也不能認為在個體從第一層次的需要中解脫出來,應付第二層次的需要以前,必須滿足第一層次中的所有需要。一個人可能是周期性地處于饑渴之中,但只要他的生命不為饑渴控制,他就仍然會有更高級的需要。安全需要:指希求受保護與免于遭威脅從而獲得安全感的需求。這類需要有:住宅、工作場地、秩序、安全感、可預言性。當生理需要達到滿足之后,安全需要就會作為支配動機而出現(xiàn)。諸如困難求人幫助、職業(yè)希求保障、病痛希求醫(yī)治等。處于這一層次中的人,首要目標是減少生活中的不確定性。兒童需要有依靠的和確定的生活常規(guī)。生活比較固定、有規(guī)律,對未來有計劃的家

10、庭環(huán)境,對兒童的成長十分有利。不然兒童就會出現(xiàn)焦慮不安、失去信賴、尋求安定等行為。如果父母對兒童僅做到不予束縛和限制,這種教養(yǎng)方式并未滿足兒童的安全需要。父母吵架不和,家庭分離、離婚,眾多的意外事件的干擾,都給兒童造成不安定、不可預測和不安全感,影響他們的健全發(fā)展。歸屬與愛的需要:指被人接納、愛護、關注、鼓勵及支持等需求,這是個人對友伴、家庭的需要,對受到組織、團體認同的需要。例如,希望歸屬于某個團體、希望有知心朋友、友愛等。在前二類需要基本滿足前提下,個人開始受交往需要的驅使,即從屬和愛需要。馬斯洛認為成熟的愛是兩人之間的健康親密關系,即彼此關心、尊敬和信任,可見性與愛不同義。人類需要愛,也

11、需要得到愛。這類需要不能滿足時,人會感到孤獨,空虛。尊重的需要:指獲取并維護個人自尊心的一切需求,它包括兩個內涵:一是自尊,二是受到別人尊重,如得到關心、承認、賞識、贊許、支持和擁護等。自尊可使人產生自信、自強、自足等情感;受別人尊重可以產生認可、威信、地位等情感。這兩類情感一般都來自個人從事于有益于社會的活動。因此尊重是努力的結果,是贏得的。健康的自尊來自別人對他的尊敬,而不是靠名聲、地位和吹虛諂媚。2、成長需要:成長需要是指個體自身的健康和自我實現(xiàn)趨向所激勵的需要。馬斯洛認為,人最初因一系列基本需要而產生動力;當這些基本需要得到滿足,人就會走向更高層次,會產生更高級的需要。由于這種需要是在

12、基本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高層次的心理需要,故又稱超越性需要、存在需要或存在價值,簡稱B需要(B-need)。成長需要有以下五個特點:從對待動機的態(tài)度來看,成長需要者均采取積極、歡迎和認可的態(tài)度。從滿足需要的效果來看,成長需要會產生正效應,增進動機強度、身心健康和人生樂趣。從它與環(huán)境的關系來看,成長需要較少依賴于環(huán)境和他人的給予。從它與自我的關系來看,成長需要往往不以自我而以問題為中心。從它與基本需要的區(qū)別來看,成長需要具有較大的個別差異。成長的需要包括:認識與理解的欲望,也稱知的需要,指個體對人對己對事物的好奇心,如探索、試驗、閱讀、詢問等;美的需要,指對美好事物欣賞的需求,如希望事物有秩序、有

13、結構等心理上的需求;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指個人所有理想全部實現(xiàn)的需求,或者說實現(xiàn)了人自己。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位于需要層梯之顛,這類人為數(shù)不多,但這類需要并非必須在重大發(fā)明和藝術創(chuàng)造的形式下才能實現(xiàn)。勤奮的學生、負責的教師、努力工作的工人、照顧兒童或管理家務者等,都可盡好而為之,進而實現(xiàn)潛能??梢娮晕覍崿F(xiàn)的特殊形式可因人而異。(四)、自我實現(xiàn)者的特征 馬斯洛認為:“一個人能成為什么,他就必須成為什么?!弊晕覍崿F(xiàn)者的人格特征:(1)準確和充分的認知現(xiàn)實。自我實現(xiàn)者能夠面對現(xiàn)實采取客觀的態(tài)度,真實地看待現(xiàn)實,不在知覺中摻雜自己的愿望和需要或帶有防御性色彩,因此能有效地預見未來。他們對外界的觀察極為客觀并能保

14、持適合的、融洽的關系。這種非凡的知覺特點也滲透到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包括從事的工作、文娛、音樂、哲學等等?;蛘哒f,他們對世界的知覺以較完善的生命認知(即B認知)為代表,而不是以需要定向的認知或缺陷認知(即D認如)為代表。(2)悅納自己、他人和周圍世界。自我實現(xiàn)者知己之長,也知己之短,對外界事物他們更多地采取寬容的態(tài)度,不護短,寬容別人等,他們承認在每一事物中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他們沒有否定任何人或任何事物的消極需要,更能忍受事物的真面目。他們也能把心身現(xiàn)象看成自然的一部分而樂意承受,如對飲食、睡眠、懷孕、生育、衰老等不覺得苦惱。(3) 自發(fā)性、單純性和自然性。自我實現(xiàn)者自然而真實地表露自

15、己的情緒、感情和思想,而不矯揉造作,也不落俗套,他們感到什么,就要說什么,做什么,不隱藏于假面具之后,不模仿社會角色行為,忠實于自身。(4)不是以自我為中心,而是以問題為中心。具有高度的使命感和強烈的工作責任心,遇事認真負責,將自己的一切獻給事業(yè)。自我實現(xiàn)者典型特征是獻身于某種任務、事業(yè)或使命,并能全力以赴;與在非自我實現(xiàn)者的自我中心的特征形成鮮明對照。前者為工作、事業(yè)而生活;后者為生活而工作。(5)具有超然獨立的性格。自我實現(xiàn)者具有很強的獨立性,他們不依賴于他人,超然于外物,自己按自己的意愿行事,以自己的價值和感情指導生活,不需要和他人長期地穩(wěn)定地接觸。他們能控制自己不介入爭執(zhí),不為造成常人

16、混亂的事物所干擾和煩惱。他們很容易保持冷漠,沉默寡言,平靜安詳;因此,他們能安然地度過或頂住各種災難和不幸。當碰到于個人不利的事情時,他們可能不以為然,似乎能在有損于尊嚴的情境和環(huán)境中,保持自己的莊重。(6)對自然條件和文化環(huán)境的自主性。自我實現(xiàn)者不受外界環(huán)境和文化的支配,具有很強的自主性,更多地依賴自己內心世界,較少地依賴外部世界。與之相反,需要定向或缺陷驅動者必然尋求可為他們利用的人,因為他們主要需要的大部分的滿足(安全,尊重,愛,從屬)僅能來自其他人,在與人的關系上,自我實現(xiàn)者非常健壯,有能力,這使得他們不再依從別人的明智建議,甚至想脫離別人的影響。他們能夠自我指引,自我管理,自我負責自

17、己的生活和命運。(7) 永不衰退的清新雋永的鑒賞力。自我實現(xiàn)者是一個樂觀者,對待事物和自己都具有永久的鑒賞能力,繼續(xù)以敬畏、志趣和愉快的心情體驗生活中的事件。每一個嬰兒,每一次黃昏,都象第一次見到時那么美妙,那么動人心弦;年過半百的老夫妻還如同度蜜月一樣??傊麄儚娜粘I畹幕倔w驗中得到了巨大靈感,令他們心醉而神往。因此他們從不對生活經歷感到煩惱。(8)常有高峰體驗。所有的人都有享受高峰體驗的潛能,但只有自我實現(xiàn)者才可能常得到這種強烈的入迷、極樂和敬畏的情緒體驗。馬斯洛認為,高峰體驗蘊含于存在價值之中,它出現(xiàn)的頻率是不相同的,高峰體驗出現(xiàn)少的人往往是比較重實際、重效能的人,而高峰體驗出現(xiàn)多

18、的人,則往往是更富有詩意的人,他們更加超脫,富有審美和神秘傾向。自我實現(xiàn)者不因這種體驗而感到恐懼,不會以任何方式去抵制或防范它們。(9)真切的社會感情。自我實現(xiàn)者具有強烈深刻的認同感和慈愛心。他們胸懷大志,具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強烈意向。對人憐憫、同情和愛;和所有的人打成一片;所關心的不僅局限于他們的朋友、親屬,而是擴及全世界各種文化范圍內的人,有有助于全人類的真實愿望,對全人類都表現(xiàn)有憐憫、同情和真切之愛。(10)深厚的人際關系。自我實現(xiàn)者與他人保持著良好的關系,對他人具有強烈的愛,他們傾向于尋找其他自我實現(xiàn)者作為親密的朋友,僅和為數(shù)不多的人發(fā)生深重的個人友誼,這種朋友關系數(shù)量上雖然不

19、多,但深切充實。(11)具有民主風范,尊重他人意見。自我實現(xiàn)者容易接受民主的價值觀,對人寬容,平等待人,不以種族地位,或信仰為基礎應答某個人。他們現(xiàn)在和將來都能與任何一個適當?shù)娜擞押孟嗵?,不計較這個人的出身、教育、政治、信仰或膚色如何。他們也似乎根本不注意到這些差異。他們極少偏見,而愿意向任何值得學習的人學習。(12)具有強烈的道德感及倫理觀念。自我實現(xiàn)者的是非觀往往和習俗觀念不同,但是他們內心中有自己的價值觀念,并且能夠在一切情境下恪守這些倫理道德標準。他們具有強烈的審美感,沒有約定俗成的正與誤的觀念,然而他們幾乎永遠了解他們自己活動的美學意義。(13)具有哲理氣質及高度幽默感。自我實現(xiàn)者幽

20、默風趣,且富有哲理。有十分完善的毫無惡意的幽默感,不愿做出傷害或貶低他人的玩笑。相反,他們更可能取笑自己或普遍人類,對世事富有哲學的幽默感。(14)具有創(chuàng)造力,不墨守成規(guī)。創(chuàng)造力有兩種,一是自我實現(xiàn)型創(chuàng)造力,二是特殊天才的創(chuàng)造力。自我實現(xiàn)的創(chuàng)造力是指人格,而不是指成就,成就是人格實現(xiàn)的副產品。創(chuàng)造性的具體形式作為人格健全的表現(xiàn)而投射到環(huán)境中,或投射到這個人從事的一切活動中。在這種意義上,可以說存在著創(chuàng)造性鞋匠、創(chuàng)造性木工或創(chuàng)造性職員。創(chuàng)造性之所以成為自我實現(xiàn)者的特征,是因為他們的情感體驗更為開闊,更為自發(fā)。這就與成長動機或生命動機有直接的聯(lián)系。自我實現(xiàn)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創(chuàng)造性是其人格自發(fā)性和單純

21、性及洞察性的表現(xiàn)。(15)對現(xiàn)有文化具有批判精神。自我實現(xiàn)者對不良文化具有批判精神,傾向于做個與眾不同的人,因為他們受內心世界指導,如果一種文化標準與他們的價值觀相反時,他們將公開地不依附于它,在一般生活習俗上他們并非一定是反對常規(guī)者,但在基本觀點上則是當仁不讓了。自我實現(xiàn)者的缺點:往往有笨拙糊涂、揮霍、憨直或粗心的習慣;可能剛愎自用、煩惱和令人厭煩;還有一點虛榮、自夸和偏袒親人的毛病,有時也會發(fā)脾氣;有時還會表現(xiàn)出令人吃驚的無情和鐵石心腸;也未完全擺脫內疚、焦慮、煩惱和沖突等。所以馬斯洛覺得,自我實現(xiàn)者都尚且如此,十全十美的人物是不存在的:人類心理成長的潛能尚有極大的量是有待于繼續(xù)發(fā)展的。(

22、五)自我實現(xiàn)的途徑 馬斯洛認為通向自我實現(xiàn)有八條途徑:(1)無我地體驗生活,全身心地獻身于事業(yè)。馬斯洛認為:“自我實現(xiàn)意味著充分地、活躍地、無我地體驗生活,全神貫注,忘懷一切。”他們不是以自我為中心,而是從小我走向大我,甚至是無我的境界。(2)作出成長的選擇,而不是畏縮的選擇。人的自由選擇決定了這個人的自我實現(xiàn)。(3)承認自我存在,要讓自我顯露出來。自我實現(xiàn)者有自主意識,不盲目聽別人擺布。(4)要誠實,不要隱瞞。自我實現(xiàn)者是誠實守信的,決不隱瞞事實。(5)能從小處做起,要傾聽自己的志趣和愛好,勇氣與選擇。(6)要經歷勤奮的、付出精力的準備階段。辛勤努力,不斷奮斗,才能實現(xiàn)自己。(7)高峰體驗是

23、自我實現(xiàn)的短暫時刻。每一次高峰體驗都是短暫的,但每一次高峰體驗都能給人以新的境界,并使人性得到提升。(8)發(fā)現(xiàn)自己的先天本性,使之不斷成長。弄清自己是什么樣的人,發(fā)現(xiàn)自己的本性,使自己成為自己能夠成為的人。二 馬斯洛的教育目的論馬斯洛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發(fā)揮潛能,使人向善,實現(xiàn)自己的本質?!敖逃龑⒏鼜娬{人的潛力之發(fā)展,尤其是那種成為一個真正的人的潛力;強調教育理解自己和他人,并與他人很好地相處;強調滿足人的基本需要;強調向自我實現(xiàn)的發(fā)展。這種教育將幫助人盡所能成為最好的人。” 馬斯洛潛能論的終極目標就是自我實現(xiàn)。因此,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開發(fā)人之潛能,促進人性之完美,使人成為一個自我實現(xiàn)者和優(yōu)秀的

24、世界公民。 要避免對自我實現(xiàn)的三種錯誤理解:自我實現(xiàn)就是利己而不是利他。自我實現(xiàn)者就是忽視自己對社會的義務和貢獻者。自我實現(xiàn)就是只強調主動而不要接受。自我實現(xiàn)者具有良好的品行,他不僅強調個體的主動性,而且也會從別人那里吸取經驗和教訓。因此,在馬斯洛看來,“自我實現(xiàn)者都有一個他們信仰的事業(yè),一個他們?yōu)橹I身的使命”。也就是說,“自我實現(xiàn)的人所以會做他們所做的事,似乎是為了終極價值的緣故才那樣做,這些終極價值似乎又是為了捍衛(wèi)一些具有內在價值的原則”。三 馬斯洛的學習理論 內在學習理論 外爍的學習,指通過外在環(huán)境的影響,在外部條件作用下的學習。它只是學生對個別刺激所做的零碎反應,是缺少個人意義的。像

25、這種學習,無論學到的是什么,都不是學生自己決定的,而全是教師或實驗員加諸他的,學習只是由外在影響加給學生的一些片段的習慣與行動而已。學生所學到的,頂多也不過像是在他口袋里裝幾把鑰匙或幾個銅錢而已。學生所學的一切,對他個人的心智成長,毫無意義?!?內發(fā)行學習,即依靠學生的內在驅動,挖掘潛能,達到自我實現(xiàn),是一種自發(fā)的、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馬斯洛認為,人是有發(fā)展的潛能的,一般人僅運用了很少的潛能,而大部分潛能還沒有被運用,教育的作用就是要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在潛能,使個體達到自我實現(xiàn)。由于內發(fā)性學習或內在學習的動力是內在的,這樣就打破了各種束縛人發(fā)展的清規(guī)戒律,自由地學他想學的任何課程,充分發(fā)揮想像力和創(chuàng)造

26、性,從而完成個人的自我實現(xiàn)。馬斯洛的學習理論對我們有兩點啟示:(1)學習是內在的過程,而非外在的或外爍的。學生不需要教導,生而具有內發(fā)的成長潛力,只要被激發(fā)出來,就具有學習的自發(fā)性。教師的任務不是教學生知識,而是為學生設置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自由選擇,自行決定,就會在潛能的引導下實現(xiàn)自我。(2)人人都有發(fā)展的愿望,但是在人的發(fā)展過程中,如果對人性中好的東西加以壓制,那么就會使人朝著不好的方向發(fā)展。因此在教育中,如何教育學生并促進學生發(fā)展十分重要,教育的責十分巨大。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是十分重要的。(二) 內在學習動機學習的動機是一種似本能的需要。馬斯洛認為,只有當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滿足

27、以后,才能產生成長的需要。一個食不飽腹、衣不裹體的乞丐,是不可能產生自我實現(xiàn)需要的。學生的學習動機是一種高層次成長需要。只有當個體缺失需要(基本需要)得到滿足后,個體才會自發(fā)性的繼續(xù)成長,從而達到自我實現(xiàn)的完美境界。教育的作用在于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以滿足學生的基本需要,激發(fā)學生的成長需要,推動學生向自我實現(xiàn)的方向發(fā)展。在需要層次論中,對學生長生重大影響的是: (1)自尊的需要,可使人產生自信、自立和自強。自尊、自信、自強、自立臣往往是改變差生的關鍵,樹立學習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利于差生的發(fā)展。(2)知的需要,可使人產生好奇心,這種需要是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人正是在這一動機的指引下,認識自己,認識

28、世界的。 (3)對美和自我實現(xiàn)的追求也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沒有對美和自我實現(xiàn)的追求,學生的學習就會缺乏持久的動力。(三) 對學習的三點要求 為了使學生具備“自我實現(xiàn)”的學習動機,馬斯洛提出了許多策略,其中主要有三點: (1)避開過去。在學習當前內容時,應把全部身心投入學習,排除從前事件的影響,反對學習的程式化態(tài)度。特別是對于差生,如果永遠有“我以前學得不好”的觀念,那么他將永遠不能進步。 (2)積極的接受態(tài)度。學生學習時,一方面要全神貫注,獨立思考,另一方面又要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馬斯洛用中國的道家精神來說明這種態(tài)度。他認為“道家的客觀性”這一概念的含義是:當我們以非干擾和完全接納的方式與別人相

29、處時,我們能感受到更多東西。所以,同學之間的互助互學是十分重要的。 (3)防止兩種心理障礙。一種是“低俗化”,指的是自以為把世上一切都看穿了,不相信神圣、美好的東西。例如,有的學生目光短淺,缺乏遠大志向,自卑感強,自尊心又大,讀書又迫于父命。二是“約拿情緒”,圣經中有個人名叫約拿,上帝派他去傳達旨意,可他卻躲避了這一神圣的使命。馬斯洛借此指那種畏懼美好、神圣東西的心理障礙。馬斯洛指出,每一個人身上都有兩種力量,一種是不斷的進取心,另一種是退縮逃避。何者能夠發(fā)揮作用,無法強制,只能靠自己的選擇。良好的師生關系也可能影響學生選擇。四 馬斯洛的其他教育觀 關于愛和尊敬馬斯洛認為,假如父母用愛和尊敬來對待自己的孩子,盡管父母也會犯一些錯誤,但是望子成龍的想法卻會如愿以償?shù)?。愛是培養(yǎng)兒童的前提,在愛的前提下父母應當做到:(1)要給孩子有限制的自由。對孩子放任自流和過分溺愛是不對的。父母的家庭專制、控制或過分保護孩子則會使兒童失去發(fā)展自己個性的能力。過分的保護會使兒童失去能力,過分的溺愛則會使兒童離不開父母。 (2)要讓兒童有選擇、決定的機會。馬斯洛認為,健康的孩子有一種“內在的智慧”,它是一種向善的本性。因此,應當使兒童對其所作所為進行選擇和決定。父母要讓孩子告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