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應用哲學的兒童哲學:一種對童年的深度審視_第1頁
作為應用哲學的兒童哲學:一種對童年的深度審視_第2頁
作為應用哲學的兒童哲學:一種對童年的深度審視_第3頁
作為應用哲學的兒童哲學:一種對童年的深度審視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作為應用哲學的兒童哲學:一種對童年的深度審視摘要:兒童哲學在20世紀成為顯學,但“兒童哲學”之理論基礎卻一直晦暗不明。在兩位兒童哲學代表人物李普 曼和馬修斯的理論和實踐體系中,無論是前者主導的以思維訓練為主、帶有培訓教育性質(zhì)的“兒童哲學”,還是后者倡 導的兒童本身就是哲學家的“童年哲學”,雖各自建立了理論和實踐體系,都未能真正闡明“什么是兒童哲學”這個核 心問題。但馬修斯的兒童哲學觀更切進兒童哲學本身。實際上,兒童哲學應以助推“學以成人”為目標,進而真正展現(xiàn) 兒童哲學的應用性,這是兒童哲學作為學科合法性之根基。關(guān)鍵詞:兒童哲學;馬修斯;李普曼;童年哲學兒童哲學的誕生是20世紀哲學發(fā)展的一個重要

2、 事件,它展示哲學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方向,既體現(xiàn)了哲 學研究的多元性,也彰顯了哲學實踐的現(xiàn)實性。哲學 學術(shù)化之后,其研究似乎成了脫離大眾的“高深學 問”,但它在人們?nèi)粘I钪袇s無處不在,比如馬修 斯就認為兒童就具有哲學思維,所關(guān)注的問題也與 哲學的核心問題一致。李普曼同樣認為兒童具有學 習哲學的潛質(zhì),而教授兒童邏輯學、思維與推理等技 巧和相關(guān)知識,能夠真正培養(yǎng)兒童的反思判斷能力, 提升綜合素養(yǎng)。李普曼的兒童哲學也就在此背景下 誕生了??v觀以李普曼、馬修斯為代表的兒童哲學家(李 普曼還被稱為兒童哲學之父),其理論的發(fā)展極大地 推動了兒童哲學在世界范圍內(nèi)的廣泛推廣和普遍認 同。但無論是李普曼所主導的以

3、思維能力訓練為主 的、帶有教育性質(zhì)的“兒童哲學”,還是馬修斯倡導的 兒童本身就是哲學家的“童年哲學”,卻存在一個非 常重要的前提性問題需要澄清,即兒童哲學應該建 基于什么?雖然從兒童心理學、教育學的角度探討了 對兒童進行哲學教育的可能性及實踐性,呈現(xiàn)了 “兒 童哲學”作為一種哲學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的系統(tǒng);也 從尊重兒童自身形態(tài)的層面論證了兒童所具有的哲 學思維、問題意識,以及在行為中展現(xiàn)的哲學素質(zhì), 構(gòu)建了 “童年哲學”的理論框架。但李普曼和馬修斯 卻在“兒童哲學是什么”這個問題上語焉不詳,或者 避而不談,究其原因,大致如下:其一,李普曼重視從 實踐出發(fā),以培養(yǎng)兒童的哲學思維和素養(yǎng),將“兒童 能

4、夠?qū)W哲學”作為其理論實踐的主要課題,以此來嘗 試解決美國教育受實用主義影響。他雖然大力推廣 兒童哲學的理念,但并未能夠確立兒童哲學之基本 研究對象、方法和論域。其只是一種哲學一教育學的 交叉學科研究和實踐,缺乏體系化的兒童哲學框架, 只有較為普遍性和可操作性的兒童哲學教育方法。 其二,馬修斯的“童年哲學”重視“兒童”這一對象,試 圖闡明兒童具有哲學思維對哲學根本問題的初步思 考,馬修斯斷言“兒童都是哲學家”。其三,以皮亞杰、 科爾伯格為代表的心理學家,深入地對兒童的認知 能力、道德意識形成等方面做了系統(tǒng)研究,然一方面 皮亞杰和科爾伯格意在從心理學的基本立場討論兒 童的道德認知及道德意識培養(yǎng)等問

5、題,另一方面他 們并未曾想要建立兒童哲學的體系,因此,雖然他們 的研究成果可以劃歸到兒童哲學的范圍,但卻從根 本上未回答什么是兒童哲學。兒童的哲學與哲學的兒童,是李普曼和馬修斯 在理論建構(gòu)未加細致區(qū)分、卻又各有側(cè)重的兩個方 面。比較發(fā)現(xiàn),李普曼由于強調(diào)哲學教育中的兒童, 他所使用的概念是kPhilosophy for Childreno而馬修 斯則用“Philosophy of Children”,比如他的代表作 The Philosophy of Childhood(國內(nèi)翻譯為童年哲 學M所以,不難看出,馬修斯更強調(diào)兒童作為一個 對象對于兒童哲學的重要意義。一、馬修斯的“童年哲學”觀如果說李

6、普曼所要證明的是兒童本身就能學習 哲學的話,那么馬修斯所要闡明的則是兒童自己就 已在進行哲學思考。馬修斯在其被譽為“兒童哲學三 部曲”的著作中,通過與兒童的對話來證明兒童本身 就有哲學思考,甚至在運用哲學。他說:“許多學生對 人與生俱來就會運用哲學這一觀點似乎有抵觸。為 了解除他們的懷疑,我無意中想出了一種方法,向他 們證明其實他們中許多人在孩提時代就已經(jīng)在運用 哲學了。”即縱觀馬修斯的兒童哲學著作,其代表性 的兒童哲學觀念可以歸納為三點:(一)兒童就是“哲學家” M馬修斯認為,兒童具有 哲學思維,并能夠自主地進行哲學思考。在其代表作 哲學與幼童的第一章,馬修斯根據(jù)6歲的蒂姆的困 惑一“我們怎

7、么能知道一切不是一場夢? ”這一事 例指出,孩子的這類困惑中含有典型的哲理。他認 為,這種困惑與好奇心緊密相關(guān),而亞里士多德就認 為,哲學起源于好奇、困惑。馬修斯深入了解兒童生 活中的觀察與相關(guān)的行動,發(fā)現(xiàn)他們的問題涉及到 辯論的技巧、認知的困惑,比如有孩子會困惑為何自 己有兩只眼睛卻只看見一個對象,這些都是孩子日 常生活中表現(xiàn)出來的好奇心。馬修斯認為,孩子們的 很多困惑都具有哲學的性質(zhì),他們還能進行嚴密的 推理,抓住問題的核心,他專門列舉了兒童的邏輯探 究。而且,馬修斯發(fā)現(xiàn)兒童比成年人、幼童比大齡兒 童更能提出具有哲學性的問題,他還堅信:“有明確的 跡象表明,孩子在思考這些事情時是非常持之以

8、恒 的?!奔此镁唧w的事例(案例)證明其觀點。馬修斯 通過大量的兒童對話故事,歸納兒童對于事物的觀 察、語言中的邏輯、對問題的把握所體現(xiàn)的哲學性, 進而證明兒童具有哲學的思維,從而斷言兒童都是 “天生的哲學家”呻3。(二)兒童能夠與古代先哲進行對話。在我們一 般的認知和經(jīng)驗中,兒童知識貧乏,缺乏較強的理解 和認知能力,對于哲學的問題、哲學的經(jīng)典、哲學的 方法他們是難以掌握的。而馬修斯所言的兒童就是 “哲學家”,以及“兒童哲學家”所表現(xiàn)的基本性狀,實 際上只是兒童的“天賦能力”、直覺和生活經(jīng)驗的綜 合。但是馬修斯顯然并不這么看,他甚至還認為,他 自己這樣的“職業(yè)哲學家,在某種意義上,只是永遠 也

9、長不大的兒童。”雄并且還認為,兒童之所以對哲 學經(jīng)典無法完全理解,不在于兒童不能理解,而是哲 學的專業(yè)術(shù)語太過晦澀,實際上兒童與巴門尼德等 人所思考的問題是一樣的。(三)兒童哲學是一門學科。馬修斯的最終目的, 是要建立一門“童年哲學”,他認為,“幼童(至少是大 多數(shù)幼童)天生便具有哲學思維,這似乎令人感到驚 訝。對成人的驚異進行反思,是我自己認為童年哲學 應當是一門學科這一想法的起點。”郵他在童年哲 學一書的引言中坦承,對于李普曼首次提出兒童哲 學的倡議,他本人是反對的,但“很快便接受了”。并 且,在他主持的兩次研討會中,“每次各有十二名與 會者,每個人都認為,將童年哲學作為合法的研究領(lǐng) 域似

10、乎沒有任何困難?!边@是馬修斯思想轉(zhuǎn)變之后, 開始從對兒童自身的研究入手,建構(gòu)兒童哲學的基 本理論,他還在曼荷蓮學院(Mount Holyoke College) 開設了以“童年哲學”為題的課程郵。馬修斯建立“童 年哲學”,是以對“兒童”的深入研究為主要手段的, 因為他肯定了兒童的哲學思維和哲學“天賦”,從具 體的事例入手力證童年哲學的合法性,指出兒童的 歷史既是歷史的、文化的,也是哲學的郵,需要建立 一門“童年哲學”進行專門研究。二、馬修斯“兒童的哲學”之局限從兒童哲學的概念觀之,Philosophy with Children ”強調(diào)與兒童一起做哲學(歐洲兒童哲學研 究和實踐)、Philos

11、ophy for Children旨在表明其是為 兒童設計的哲學教育計劃或針對兒童的思維訓練目 (以李普曼為代表的美國兒童哲學研究和實踐)。與 李普曼試圖證明“兒童的哲學教育何以可能”不一樣 的是,馬修斯試圖要闡明“兒童哲學何以可能”,并將 兒童對哲學之普遍性問題的思考這一現(xiàn)實作為其立 論基礎。他意圖闡明的是兒童已經(jīng)開始思考哲學的 某些普遍性問題,兒童思維的這一特質(zhì),決定了兒童 不僅有、而且還能夠進行哲學思考(探究)。馬修斯首 先討論兒童的概念,進而討論兒童這一概念在不同 文化中的不同理解,最后討論兒童和成人是不同的 人類存在方式,并認為這種不同是真正的哲學難題。馬修斯開始從認識兒童本身去建構(gòu)

12、兒童哲學 (或者童年哲學),在某種意義上是對成人視角的“兒 童需要論”的一種摒棄,他明確提出,。兒童是什么 在哲學方面是有待探討的”坷?;趦和旧淼挠?論,可以視之為一種內(nèi)部研究,它有別于從成人的知 識體系和認知實踐出發(fā)對兒童是否需要哲學的判 準,更為合理地通過探秘兒童自身的特質(zhì)來研判兒 童和哲學之間的關(guān)系,所以,馬修斯在其哲學乃是 童年的理性重建中,專門談到,“成人研究所謂哲 學,是不懈地企圖解決人類認知能力和道德能力所 遇到的內(nèi)在的或理性的挑戰(zhàn),這些挑戰(zhàn)絕大部分出 現(xiàn)在幼小兒童的思考里?!辈⑶易隽巳N推論,其中 第二條是“成人應當認識到自己與兒童對一些認知、 道德問題的認識并非相距甚遠,

13、其間的距離是由成 人面對兒童時內(nèi)心生出的優(yōu)越感造成的。叩明-潟馬 修斯的童年哲學都在為解決這個問題而努力。但他 所謂的“兒童的哲學”(“童年哲學”),在理論建構(gòu)上 明顯是碎片化的,缺乏一個體系性的論證。馬修斯雖然開啟了從兒童自身入手對兒童哲學 的研究,然并未能建構(gòu)起一個兒童哲學的理論框架 哲學與幼童與兒童對話基本只是兒童語錄,雖 然涉及了十數(shù)個主題,但是這些討論并未形成一個 關(guān)于“兒童的哲學”的理論框架。童年哲學更像一 個學術(shù)著作,但馬修斯未能夠建構(gòu)“兒童的哲學”之 系統(tǒng)性理論,只提出了一些零散的觀點與設想。這不 能不說是馬修斯兒童哲學的局限。三、作為應用哲學的“兒童哲學”在馬修斯的論述中,隨

14、處可見他基于對兒童進 行哲學教育的方法論探究傾向,如他主張“將兒童看 作探究伙伴來尊重”吧也就是要與兒童一起做哲學, 這似乎也給我們一個提示,即兒童哲學是一種應用 哲學,某種意義上,并不需要建構(gòu)一種純粹理論性的 “兒童哲學”,而只需要考慮其應用性。臺灣學者潘小 慧教授即認為,“兒童哲學并非一門純理論哲學,而 更像是如政治哲學、教育哲學之應用哲學”叫兒童哲 學的實踐性,不僅在于要推進對兒童如何更好地學 哲學的探究,更重要的是,要沿著馬修斯的思路去討 論兒童本身是什么,以此來深化對兒童的認識。對兒童的研究是19世紀以來人類對自身認識一 次華麗轉(zhuǎn)身,19世紀80年代開啟的以兒童心理、語言 與思維為主

15、要對象的研究,接續(xù)了自文藝復興開啟 的對兒童的認識。而在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生理 學等推進兒童研究不斷縱深發(fā)展之際,基于兒童哲 學的視角對兒童的探究變得更為迫切,也異常實際。 肯尼迪(David Kennedy)的從文藝復興到后現(xiàn)代性 的兒童觀念轉(zhuǎn)變:一種兒童哲學)(Changing Conceptions of the Child From the RenEissEnce t。Post-moder- nity : A Rhilosophy of Childhood)就明確了兒童哲學的 這一理論邏輯。對此,我們更愿意將這一理論探索看 成是兒童哲學自身實踐性的體現(xiàn)。兒童哲學的實踐性,一方面體

16、現(xiàn)為李普曼的兒 童哲學教育理路,一方面是體現(xiàn)為馬修斯的兒童作 為“對象”的理論。前者試圖解決兒童如何更好地 “學”哲學的問題,后者則嘗試回答兒童自身“在如何 學”哲學。這種區(qū)別實際上昭示了兒童哲學實踐的旨 歸,即討論兒童如何“學以成人”,無論是通過哲學教 育以提升兒童的素質(zhì)、改善其學習,還是基于兒童原 生性的哲學思維和對智慧的愛,兒童哲學無疑都在 拓展人們對兒童本身的認知M正視兒童的意義,通過 探索其秘密以促進其發(fā)展,是人類一項偉大的事業(yè), 就像“童年的概念是文藝復興的偉大發(fā)明之一,也許 是最具人性的一個發(fā)明”他一樣,對兒童的發(fā)現(xiàn)和探 究同樣是人類最偉大的發(fā)現(xiàn),也是最具人性的發(fā)現(xiàn)。 基于此,不難理解的是,兒童哲學就是以真正助推兒 童“學以成人”為目標的。兒童哲學的理論體現(xiàn)需要建構(gòu)在多學科交叉研 究的基礎之上,其實踐則更明確地指向教育領(lǐng)域,因 為兒童哲學在實踐的層面上,幾乎可以等同為“哲學 教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