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王心學(精華版)課件_第1頁
陸王心學(精華版)課件_第2頁
陸王心學(精華版)課件_第3頁
陸王心學(精華版)課件_第4頁
陸王心學(精華版)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三章 陸王心學第1頁,共39頁。第一節(jié) 陸九淵第2頁,共39頁。陸九淵(11391192),字子靜。撫州金溪人。南宋哲學家、教育家。他從小就聰明好思。三、四歲時就向父親提出“天地何所之”。這樣深邃的哲學問題。七、八歲,“舉止異凡兒,見者敬之”。他讀古書,見“宇宙”兩字,別人解說道:“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彼D然大悟說:“宇宙內(nèi)事乃己分內(nèi)事;己分內(nèi)事乃宇宙內(nèi)事。”第3頁,共39頁。 乾道八年(1172)登進士第。在京師,“士爭從之游,言論感發(fā),聞而興起者甚眾”。初調(diào)隆興靖安縣主簿,后改建寧崇安縣。經(jīng)人薦任國子正,復除敕令所刪定官。九淵當時名望已高,每開講席,學者群集,“戶外屢滿,耆老扶

2、杖觀聽”。他自號“象山翁”,學者尊為“象山先生”。光宗即位,他被起用知荊門軍。當時荊門是南宋邊地,有著重大的戰(zhàn)略意義;但是實際防務極差,連城墻也沒有。他“乃請于朝而城之?!苯?jīng)過他一年左右的認真治理,“政行令修,民俗為變?!苯B熙三年卒,謚文安。 第4頁,共39頁。一、心即理 “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當歸一,精義無二,此心此理實不容有二?!?與曾宅之書 “塞天地一理耳。學者之所以學,欲明此理耳。此理之大,豈有限量?” 與趙詠道書第5頁,共39頁。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千萬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萬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東南西北海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3、。” 雜說第6頁,共39頁。1、“心即理”、“心理為一”是陸九淵與朱熹的根本區(qū)別。2、認為朱熹對于外在于人心之“理”的論述是“床上疊床,屋下架屋”,完全是多余的。第7頁,共39頁。二、“剝落物欲”的修養(yǎng)方法 “天之所以與我者,即此心也。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所貴乎學者,為欲窮此理,盡此心也?!?與李宰書第8頁,共39頁。 “夫所以害吾心者何也?欲也。欲之多,則心之存者必寡,欲之寡,則心之存者必多。故君子不患夫心之不存,而患夫欲之不寡,欲去則心自存矣。然則所以保吾心之良者,豈不在于去吾心之害乎?” 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第9頁,共39頁。1、道德修養(yǎng)的首要工夫乃是“發(fā)明本心”,他所說的“本心

4、”就是德性,亦即先天的道德良知;2、陸九淵并不反對“窮理”強調(diào)工夫雖然“易簡”,卻是“直截”。第10頁,共39頁。三、朱陸之辯1.性即理與心即理: 朱熹強調(diào)“性即理”,陸九淵強調(diào)“心即理”。朱熹肯定事物不是在人的心中,而“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據(jù), “理”是第一性的。陸九淵則認為,事物之理本然的存在于人心之中,“萬物森然于方寸之間”,因此心是第一性的,“理”是離不開心的。第11頁,共39頁。2.無極與太極:陸九淵認為太極圖說不是周敦頤寫的,他認為不應該“以無極字加于太極之上”。他說:“易大傳曰:易有太極。圣人言有,今乃言無,何也?” (與朱元晦) 第12頁,共39頁。朱熹強調(diào)所謂“無極而太極”就是

5、表示“無形而有理”。他說:“周子所以謂之無極,正以其無方所無形狀,以為在無物之前而未嘗不立于有物之后,以為在陰陽之外而未嘗不行乎陰陽之中,以為通貫全體無乎不在,則又初無聲臭影響之可言也?!保ù痍懽屿o) 第13頁,共39頁。3.尊德性與道問學: 朱熹格物致知論中提出博學積累貫通推類的這樣一條路徑。朱熹認為才能感具體的事物著手,通過分析研究,并與相似事物作比較從中找到共同的東西,這樣積累起來,通過人的思維就可以明白萬物的共同之理了。朱熹所講的博學,一是讀書,二是認識具體事物。陸九淵就不同了,他認為人們的體人途徑,應該是“先發(fā)明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覽”。以至于在鵝湖之會上陸九淵提出“堯舜之前有何書可讀

6、”。陸九淵認為只要明心見性就可以了,讀書無非是襯托而已。 第14頁,共39頁。 鵝湖之會上,陸九淵認為“先立乎其大者”就是“此心”,“此心”終究長久流傳,并能發(fā)揚光大,認為朱熹的“道心”是支離事業(yè);朱熹則認為圣人相傳的“道統(tǒng)”就是“此心”,他的“道學”就是傳承這個“道統(tǒng)”的,認為陸九淵的思想空疏、簡易。 第15頁,共39頁。第二節(jié) 王守仁第16頁,共39頁。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因曾筑室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明山陰人,生于余姚。28歲中進士,歷任知縣、刑部主事、兵部主事、吏部主事、左僉都御史、南京兵部尚書。王守仁確立了心學理論體系。提出“知行合一”觀,倡導道德意識與道德行為

7、的統(tǒng)一,強調(diào)“言行一致”,“篤實躬行”的重要性。心學 的最終完成是“致良知”說。這對破除程朱理學的思想禁錮、解放思想、勇于創(chuàng)新、強調(diào)實踐有巨大的作用和現(xiàn)實的意義,是我國哲學史上一個里程碑。陽明哲學遠播海內(nèi)外,不僅在我國,而且在日本、朝鮮及東南亞各國都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著有王陽明全集。 第17頁,共39頁。一、心外無理1.心外無理: “天下之物本無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傳習錄 第18頁,共39頁。 “愛問:至善只求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盡。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愛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間有許多道理在,恐亦不可不察。先生嘆曰:此說之

8、蔽久矣,豈一語所能悟!今姑就所問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個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個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個信與仁的理?都只在此心。此即理也?!?傳習錄第19頁,共39頁。2.心外無物: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fā)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親,即事親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愛物,即仁民愛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視、聽、言、動,即視、聽、言、動便是一物。所以某說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 傳習錄第20頁,共39頁。 “先生游南鎮(zhèn),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相關?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

9、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傳習錄第21頁,共39頁。 “我的靈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仰他高?地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俯他深?鬼神沒有我的靈明,誰去辨他吉兇災祥?天地鬼神萬物離卻我的靈明,便沒有天地鬼神萬物了。我的靈明離卻天地鬼神萬物,亦沒有我的靈明。如此便是一氣流通的,如何與他間隔得?” 傳習錄第22頁,共39頁。 “夫物理不外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無物理矣。遺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耶”? “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而必曰窮天下之理,是猶析心與理而為二也?!?答顧東橋書第23頁,共39頁。二、知行合一1.問題的提出: “問

10、知行合一。先生曰:此須識我立言言宗旨今人學問,只因知、行分作兩 件,故有一念猣動,雖是不善,然卻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 人曉得一念發(fā)動虛,便即是行了;猣動虛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 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钡?4頁,共39頁。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會得時,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 傳習錄上第25頁,共39頁。 “蓋學之不能以無疑,則有問,問即學也,即行也;又不能無疑,則有思,思即學也,即行也;又不能無疑,則有辨,辨即學也,即行也。辨即明矣,思即慎矣,問即審矣。學即能矣,又從而不息

11、其功焉,斯之謂篤行。非謂學問思辨之后而始措之于行也?!?傳習錄第26頁,共39頁。知是行之主意,行是知之功夫 這個提法是批評那種“說知行做兩個,亦是要人見得分曉,一行做知的功夫,一行做行的功夫”的主張,主張沒有脫離行的獨立的知的功夫,也沒有脫離知的獨立的行的功夫。沒有什么獨立的、先于行或與行割裂的知,要達到知,就必須通過行。同時,行也不是一匹瞎馬狂奔,它有知作為指導。所以,行不能無主意,故行不離知;知不能無手段,故知不離行。知與行是不可分離的。第27頁,共39頁。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 王守仁的學生曾問他,許多人知道對父當孝對兄當?shù)?,卻不行孝行弟,知和行明明是分開的,怎么說知行合一呢?

12、王陽明說:“此已被私欲隔斷,不是知行的本體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保▊髁曚洠┰谒稳宓闹杏懻撝校罢嬷笔且粋€較為常見的重要觀念,真知指真切之知,這個觀念表示,真知者必然會把他所了解的道德知識付諸行為,不會發(fā)生知而不行的問題。反過來說,知而不行,表示還沒有達到“真知”。第28頁,共39頁。 在宋儒看來,“真知”的觀念雖然并不直接包含行為,卻包含了“必能行”這一性質(zhì)。宋儒這個思想是王守仁知行合一說的先導,他認為“未有知而不能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正是把宋儒“真知必能行”的思想作為起點。按知行的本來意義,知包含了必能行,這是知行本體。在這個說法下,“曉得當孝弟而不能孝弟”的人就

13、不是知而不行,而根本被認為是“未知”。王氏認為,就其本來意義,知行是合一的,這個合一并不是說二者完全是一回事,而是強調(diào)二者是不能割裂的,知行的規(guī)定是互相包含的。第29頁,共39頁。 “如言學孝,則必服勞奉養(yǎng),躬行孝道,然后謂之學,豈徒懸空口耳講說,而遂可以謂之學孝乎?學射則必張弓挾矢,引滿中的;學書則必伸紙執(zhí)筆,操觚染翰。盡天下之學,無有不行而可以言學者,則學之始固已即是行矣。” 答顧東橋書第30頁,共39頁。三、致良知1.良知: “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虛靈明覺,即所謂本然之良知也?!?“良知者,心之本體。” 傳習錄第31頁,共39頁。 “良知者,孟子所謂“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

14、,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是故謂之良知,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體,自然靈昭明覺者也?!?大學問第32頁,共39頁。2.致良知: “所謂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與理而為一者也?!?傳習錄 第33頁,共39頁?!爸铝贾本褪侵挛嵝膬?nèi)在的良知。這里所說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識,也指最高本體。他認為,良知人人具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nèi)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爸铝贾币簿褪侵泻弦??!傲贾笔恰爸侵恰钡摹爸?,“致”是在

15、事上磨煉,見諸客觀實際?!爸铝贾奔词窃趯嶋H行動中實現(xiàn)良知,知行合一。 第34頁,共39頁。 致良知,一方面是指人應擴充自己的良知,擴充到最大限度;另一方面是指把良知所知實在地付諸行為去,從內(nèi)外兩方面加強為善去惡的道德實踐。王守仁把良知與致良知納入知行關系,這個理論在出發(fā)點上也是強調(diào)人把良知所知貫徹到行為實踐,而因這個學說強調(diào)區(qū)分良知與致知,于是王守仁就不能像“知而未行只是未知”那樣講良知不致便不是良知。這樣一來,他在晚年雖仍提倡知行合一,但反復強調(diào)的是良知人人本有,而不能致其良知。其重點不再強調(diào)知行本體的合一,而是強調(diào)知行工夫的合一,即知之必實行之。第35頁,共39頁。四、王門四句教 “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傳習錄第36頁,共39頁。五、王守仁“心學”的矛盾1、王守仁哲學力圖糾正宋明以來程朱理學煩瑣與僵化的流弊,他洞察到道德意識的自覺性和實踐性,將儒家封建道德建立在簡易的哲學基礎上,使人人可行。2、王守仁忽略客觀的知識,只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在道德規(guī)范的形成上,又忽略了歷史條件的決定作用。3、陽明后學更產(chǎn)生了“虛玄而蕩,情識而肆”的弊病,即任性廢學,一切解脫。有些學者把王學流弊視為明朝滅亡的原因。第37頁,共39頁。六、王門后學 以王守仁為代表并以其思想為宗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