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管理學總論知識點_第1頁
土地管理學總論知識點_第2頁
土地管理學總論知識點_第3頁
土地管理學總論知識點_第4頁
土地管理學總論知識點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土地管理學總論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1.小題 土地的功能:負載功能、養(yǎng)育功能、倉儲功能、提供景觀的功能、儲蓄和增值的功能 土地管理學的內容: 地籍管理(基礎) 、土地權屬管理(手段) 、土地利用管理 (核心)、 土地市場管理(手段) 土地管理的四大原理: 人本原理 (包括行為原理、 動力原理)、系統(tǒng)原理 (整分合原理、 相對封閉原理) 、動態(tài)原理(動態(tài)相關原理、彈性原理) 、效益原理(整體效應原理、規(guī) 律效應原理)在行為原理中,亞伯拉罕馬斯洛將需要劃分為 5個層次,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 社會需要、尊重需

2、要、自我實現(xiàn)需要尋租活動本身不會增加社會的總財富,只會引起財富的轉移、重新分配,浪費社會經濟 資源。最常見的尋租活動是權錢交易。長期目標在 10 年以上,中期目標 5 年左右,年度目標為 1 年。 常見的組織結構形式:直線制組織結構(一個下級只接受一個上級管理者的命令)、職能制組織結構(作業(yè)人員同時接受若干職能部門的領導和指揮) 、矩陣制組織結構(作 業(yè)人員受到兩套部門的雙重領導和指揮)土地權屬調查的單元是宗地 宗地編號按行政區(qū)、街道、宗地三級進行,對于較大的城市可按行政區(qū)、街道、街坊、 宗地四級編號。宗地號在地籍圖上統(tǒng)一自西向東、自北向南,由“1”開始順序編號?;巨r田保護區(qū) 80%為基本農

3、田土地登記的程序:土地登記申請 地籍調查 權屬審核 -注冊登記 核發(fā)證書“自下而上” 的制度變遷, 是指由個人或一群人, 受新制度獲利機會的引誘, 自發(fā)倡導、 組織和實現(xiàn)的制度變遷,又稱為誘致性制度制度變遷“自上而下”的制度變遷,是指由政府充當?shù)谝恍袆蛹瘓F,以政府命令和法律形式引入 和實行的制度變遷,又稱為強制性制度變遷土地產權是關于土地財產的一切權利的總和,包括土地所有權、土地使用權、土地租賃 權、土地抵押權、土地繼承權、地役權等多項權利。土地使用權的出讓方式:協(xié)議、招標、拍賣 土地轉讓的基本形式:出售、交換、贈與 征地補償費的構成:土地補償費、青苗費、地上附著物補償費、安置補助費、社會保障

4、 費用、新菜地開發(fā)建設基金、拆遷補償費 征收土地,由國務院批準:基本農田、除基本農田以外的耕地超過 過 70 hm2。城市土地市場供需調控的“三維立體結構”指城市土地市場供需調控的方向、時間、力 度。土地信息的內容包括:地籍管理信息、土地權屬管理信息、土地利用管理信息、城市土 地市場管理信息、土地管理的政策法規(guī)與技術規(guī)范類信息 全國土地日 6 月 25 日 簡答 土地的概念 土地管理學所研究的土地是指地球表面的陸地和水面的總稱,同時,土地還是一個空間 的概念,它是由氣候、土壤、水文、巖石、植被等構成的自然歷史綜合體,并包括人類 活動的成果。 相對封閉原理35hm2,、其他土地超2.3.4.5.

5、(1)相對封閉原理是指在任何一個系統(tǒng)內,管理手段必須構成一個相對封閉的續(xù)魂 回路,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動。一個管理系統(tǒng)可以分解為指揮中心、 作用)執(zhí)行機構、監(jiān)督機構和反饋機構(起關鍵輸入國土資源部L ”指令 :指揮中心土地管理機構 輸出執(zhí)行機構基層管理機構監(jiān)督機構國家土地督察機構加工后信息反饋機構原始信息監(jiān)測機構、情報機構地籍分類依據地籍所起作用不同,可分為:稅收地籍、產權地籍、多用途地籍 依據地籍的特點和任務的不同,可分為:初始地籍、日常地籍 依據城鄉(xiāng)土地的不同,可分為:城鎮(zhèn)地籍、農村地籍 依據行政管理的層次不同,可分為:國家地籍、基層地籍(1)(2)(3)(4)土地使用權出租土地使用權出租

6、是指合法取得國有土地使用權的民事主體(既出租人)將土地使用權及 其地上建筑物、其他附著物全部或部分提供給他人(承租人)使用,承租人為此而支付 租金的行為。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流轉應具備的條件(1)當?shù)囟?、三產業(yè)發(fā)展較快、農村剩余勞動力得到轉移是土地使用權流轉的前提 條件明晰的土地產權是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流轉的必備條件 完善的法律法規(guī)是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流轉的法律保障 農村土地分等頂級和價格評估是農村使用權流轉的技術支持(2)(3)(4)征地補償標準(計算)(1) 土地補償費標準:為該耕地被征收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6-10倍X f4 - 61 X P (2) 安置補助費標準:F=sW rS被征收前3

7、年平均年產值 P征收的耕地面積 P總-被征收單位的耕地總面積 H-征地前被征收單位的農業(yè)人口P總/H-人均耕地面積每公頃被征收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最高不得超過3年平均年產值的15倍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總和不得超過土地被征收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30倍6.6.7.8.9.(4) 新菜地開發(fā)建設基金收取標準(連續(xù) 3 年以上種植蔬菜) 城市人口為 100 萬以上,沒征用 1hm 2,繳納 105000-150000 元 人口在 100 萬以下 50 萬以上, 75000-105000 元 人口在 50 萬以下, 45000-75000 元 農用地轉用的審批權限 建設占用土地,涉及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

8、應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手續(xù) 1. 由國務院比準權限(1) 國務院批準的建設項目占用農用地(2) 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批準的道路、管線工程和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項 目(3) 直轄市、省、自治區(qū)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城區(qū)人口在 市以及國務院指定的其他城市用地擴張2. 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的批準權限 上述規(guī)定以外的建設用地項目占用土地,涉及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由省、自治 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批準耕地預警系統(tǒng) 耕地預警系統(tǒng)是指對耕地的未來狀態(tài)進行預測, 預報不正常狀態(tài)的時空范圍和危害程度 并提出防范措施。它包括確定警情、尋找警源、分析警兆、報警、排除警情等多個子系 統(tǒng)提高建設用地集約程度的措施(1

9、) 確定城鎮(zhèn)合理規(guī)模和布局,嚴格控制城鎮(zhèn)盲目擴張(2) 充分挖掘建設用地的內部潛力: 1.鼓勵舊城改造 2.進行土地置換, 提高土地利用 效益 3.實施有利于建設用地內部挖掘潛力的政策如何保障生態(tài)文明用地的落實(1)(2)(3)100 萬以上的其他城保正農用地中園地、林地、養(yǎng)殖水面等的合理比重 謹慎開發(fā)為利用地保護和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 10城市土地市場結構主要包括: 1.城市土地市場類型結構:城市各類用地市場(住宅用地市場、商業(yè)用地市 場、工業(yè)用地市場) 、城市土地產權市場2.城市土地市場層次結構:城市土地一級市場、城市土地二級市場 3.城市土地市場組織結構: 城市土地市場主體組

10、織、 城市土地市場中介組織、 城市土地市場調控組織10. 簡述城市土地市場層次結構 目前我國土地市場主要分為:( 1)城市土地一級市場:指城市土地所有者將土地使用者在一定期限內讓與城市土地使 用者,反映的是土地所有者與土地使用者之間的經濟關系。特征:壟斷性市場 交易方式: 出讓(協(xié)議、招標、拍賣、掛牌; )、出租、入股( 2)城市土地二級市場:城市土地一級市場的土地使用權受讓者剩余年限的土地使用者 讓予其他土地使用者而形成的市場; 特征:競爭性市場,反映各土地使用者之間的關系; 交易方式:轉讓、轉租、抵押、入股 11簡述城市土地市場供需平衡不同狀態(tài)的表現(xiàn)形式和調控措施。城市土地市場平衡不同狀態(tài)的表現(xiàn)形式表現(xiàn)四種及各自調控措施:( 1)城市一級市場土地供不應求。 措施:建立反饋機制, 擴大規(guī)劃限額, 適度降低地價;(2)城市一級市場土地供過應求。措施:提高農地價格,加強城市土地規(guī)劃管理;(3)城市二級市場土地供不應求。措施:放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