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生物學實驗三_第1頁
普通生物學實驗三_第2頁
普通生物學實驗三_第3頁
普通生物學實驗三_第4頁
普通生物學實驗三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普通生物學實驗(三) 教 案目 錄35、細菌的簡單染色、革藍氏染色336、細菌的芽孢、莢膜、鞭毛染色鑒定及運動性觀察537、微生物細胞形態(tài)及菌落特征觀察1138、培養(yǎng)基制作、滅菌與無菌操作接種技術 1939、微生物的分離純化及稀釋平板菌落計數(shù)35附:微生物的菌種保藏4140、微生物鑒定中常用的生化反應45附:微生物自動鑒定儀鑒定4841、微生物細胞大小測定及顯微鏡直接計數(shù) 5142、乳酸菌分離及食用乳酸制作 55乳酸菌分離與鑒定55食用乳酸制作5543、微生物營養(yǎng)和環(huán)境條件設計實驗 5744、水體中微生物檢測 62水體中細菌總數(shù)的檢測62水體中大腸菌群的檢測65參考文獻68實驗三十五 細菌的簡

2、單染色及革蘭氏染色一、實驗目的與要求1、 學習細菌的簡單染色法和革蘭氏染色法;2、 學習顯微鏡油鏡觀察的方法;3、 進一步學習并掌握無菌操作技術要點。二、重點與難點1、 在取菌涂片的過程中怎樣操作才能保證斜面菌種不受到污染?2、革蘭氏染色實驗中首先是涂片的厚薄會對結果有很大影響;其次是在媒染1min后一定要用水洗去碘液,此步不可以省去;第三脫色2025s應立即水洗。三、教學方法與手段本次實驗課主要采取講授法和演示法,輔以視頻影象資料進行教學。四、實驗內(nèi)容1、 細菌的簡單染色;2、 細菌的革蘭氏染色。五、實驗原理用于生物染色的染料主要有堿性染料、酸性染料和中性染料三大類。堿性染料的離子帶正電荷,

3、能和帶負電荷的物質(zhì)結合。因細菌蛋白質(zhì)等電點較低,當它生長于中性、堿性或弱酸性的溶液中時常帶負電荷,所以通常采用堿性染料(如美藍、結晶紫、堿性復紅或孔雀綠)等使其著色。酸性染料的離子帶負電荷,能與帶正電荷的物質(zhì)結合。當細菌分解糖類產(chǎn)酸使培養(yǎng)基pH值下降時,細菌所帶正電荷增加,因此易被伊紅、酸性復紅或剛果紅等酸性染料著色。中性染料是前兩者的結合物又稱復合染料,如伊紅美藍、伊紅天青等。簡單染色法是只用一種染料使細菌著色以顯示其形態(tài)的方法,簡單染色一般難于辨別細菌細胞的構造。革蘭氏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麥病理學家C.Gram所創(chuàng)立的。革蘭氏染色法可將所有的細菌區(qū)分為革蘭氏陽性菌(C+)和革蘭氏陰性菌(

4、G)兩大類,是細菌學上最常用的鑒別染色法。該染色法所以能將細菌分為G菌和G菌,是由這兩類菌的細胞壁結構和成分的不同所決定的。G菌的細胞壁中含有較多易被乙醇溶解的類脂質(zhì),而且肽聚糖層較薄、交聯(lián)度低,故用乙醇或丙酮脫色時溶解了類脂質(zhì),增加了細胞壁的通透性,使初染的結晶紫和碘復合物易于滲出,結果細菌就被脫色,再經(jīng)番紅復染后就成紅色。G菌細胞壁中肽聚糖層厚且交聯(lián)度高,類脂質(zhì)含量少,經(jīng)脫色劑處理后反而使肽聚糖層的孔徑縮小,通透性降低,因此細菌仍保留初染時的顏色。六、實驗材料1、活材料:培養(yǎng)1216h的蘇云金芽胞桿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枯草桿菌(Bacillus subtil

5、is)、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培養(yǎng)24h 的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2、染色液和試劑:結晶紫、盧哥氏碘液、95%酒精、番紅、復紅、二甲苯、香柏油。七、實驗用品廢液缸、洗瓶、載玻片、接種杯、酒精燈、擦鏡紙、吸水紙、滴管、玻片擱架、鑷子、洗瓶、香柏油、無菌水、生物顯微鏡等。八、實驗方法(一)簡單染色1、涂片:取干凈載玻片一塊,在載玻片的左、右各加一滴蒸餾水,按無菌操作法取菌涂片,左邊涂蘇云金芽胞桿菌,右邊涂大腸桿菌,做成濃菌懸液。再取干凈載玻片一塊,挑剛制成的蘇云金芽胞桿菌濃菌懸液23環(huán)涂在左邊制成薄的涂面,將大腸桿菌的濃菌液取23環(huán)涂

6、在右邊制成薄涂面。亦可直接在載玻片上制薄的涂面,注意取菌不要太多。2、晾干:讓涂片自然晾干或者在酒精燈火焰上方用文火烘干。是否還有其它方法?3、固定:手執(zhí)玻片一端,讓菌膜朝上,通過火焰23次固定,以不燙手為宜。為什幺要進行該步驟?4、染色:將固定過的涂片放在廢液缸上的擱架上,加復紅染色12min。5、水洗:用水洗去涂片上的染色液。6、干燥:將洗過的涂片放在空氣中晾干或用吸水紙吸干。7、鏡檢:先低倍觀察,再高倍觀察,并找出適當?shù)囊曇昂螅瑢⒏弑剁R轉(zhuǎn)出,在涂片上加香柏油一滴,將油鏡頭浸入油滴中仔細調(diào)焦觀察細菌的形態(tài)。怎樣操作才能做到既快而又不易損壞玻片地調(diào)準焦距?(二)革蘭氏染色1、涂片:涂片方法與

7、簡單染色涂片法相同。涂片厚薄對結果有影響嗎?2、晾干:與簡單染色法相同。3、固定:與簡單染色法相同。4、結晶紫色染色:將玻片置于廢液缸玻片擱架上,加適量的結晶紫染色液染色1min,以蓋滿細菌涂面。5、水洗:傾去染色液,用水小心地沖洗。6、媒染:滴加盧哥氏碘液,媒染1min。7、水洗:用水洗去碘液,此步可否省去?8、脫色:將玻片傾斜,連續(xù)滴加95%乙醇,脫色2025s至流出液無色,立即水洗。為什么要立即水洗?9、復染:滴加番紅復染25min。10、水洗:用水洗去涂片上的番紅染色液。11、晾干:將染好的涂片放空氣中晾干或者用吸水紙吸干。12、鏡檢:鏡檢時先用低倍,再用高倍,最后用油鏡觀察,并判斷菌

8、體的革蘭氏染色反應性。13、實驗完畢后的處理 將浸過油的鏡頭按下述方法擦試干凈:先用擦鏡紙將油鏡頭上的油擦去;用擦鏡紙沾少許二甲苯將鏡頭擦23次;再用干凈的擦鏡紙將鏡頭擦23次,注意擦鏡頭時向一個方向擦試。 觀察后的染色玻片用廢紙將香柏油擦干凈,并放入盛有75%酒精溶液的回收缸中。 顯微鏡復原并做好使用登記。九、作業(yè)與思考題(一)、繪圖1、 簡單染色后繪出蘇云金芽胞桿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枯草桿菌(Bacillus subtilis)、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和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的形態(tài)圖。2、 革蘭氏染

9、色后繪圖并注明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和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兩菌的革蘭氏染色的反應性。(二)思考題2、 在取菌涂片的過程中怎樣操作才能保證斜面菌種不受到污染?3、 革蘭氏染色成敗的關鍵操作是哪一步?為什么?4、 為什么革蘭氏染色法要選用幼齡菌種?實驗三十六 細菌的芽孢、莢膜、鞭毛染色及運動性觀察一、實驗目的與要求1、 學習并掌握細菌芽孢染色法,初步了解芽孢桿菌的形態(tài)特征;2、 學習并掌握細菌莢膜染色法;3、 學習并初步掌握細菌鞭毛染色法,觀察細菌鞭毛的形態(tài)特征;4、 學習用壓滴法和懸滴法觀察細菌的運動性。二、重點與難點1、細菌芽孢染色

10、實驗中改良的Schaeffer和Fulton氏染色法試管中菌懸液應充分打勻,制成濃稠的菌液。Schaeffer與Fulton氏染色法涂片后加染色液用酒精燈火焰加熱過程中要隨時添加染色液,切勿讓標本干涸。2、采用負染色法進行細菌莢膜染色過程中,制片后應將涂片放在空氣中晾干或用電吹風冷風吹干。若采用濕墨水法則要注意在制好的菌液上加蓋玻片時勿留氣泡,以免影響結果觀察。而干墨水法中要用6%葡萄糖液與菌體充分混勻。三、教學方法與手段本次實驗課主要采取講授法和演示法,輔以視頻影象資料進行教學。實驗過程中1-4項實驗內(nèi)容會按照學生分組情況調(diào)整各小組每個實驗進行的先后順序。四、實驗內(nèi)容1、 細菌芽孢染色;2、

11、 細菌莢膜染色;3、 細菌鞭毛染色;4、 細菌的運動性觀察。五、實驗原理細菌的芽孢壁較細胞壁厚而致密,透性低,不易著色,也不易脫色,若用一般染色法只能使菌體著色而芽孢不著色,芽胞呈無色透明狀。芽孢染色法就是基于細菌的芽孢和菌體對染料的親和力不同,用不同的染料進行著色,使芽孢和菌體呈現(xiàn)不同的顏色而加以區(qū)別。所有的芽孢染色法都基于同一個原則:除了用著色力強的染料外,還需要加熱,以促進芽孢著色。當芽孢著色時,菌體也會著色,然后水洗,芽孢染上的顏色難以滲出,而菌體會脫色。再用對比度強的染料對菌體復染,使菌體和芽孢呈現(xiàn)出不同的顏色,形成鮮明的對照,便于觀察。莢膜是包在細菌細胞壁外面的一層黏膠狀或膠質(zhì)狀物

12、質(zhì),成分為多糖、糖蛋白或多肽,與染料間的親和力弱,不易著色,故通常采用負染色法染莢膜,即設法使菌體和背景著色而莢膜不著色,從而使莢膜在菌體周圍呈一淺色或無色的透明圈。由于莢膜的含水量在90%以上,故染色時一般不加熱固定,以免莢膜皺縮變形,影響觀察結果。細菌的鞭毛極細,直徑一般為1020nm ,超過了普通光學顯微鏡的分辨力,只有用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但是,如采用特殊的染色法,將鞭毛直徑加粗,則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下也能看到它。鞭毛染色的方法很多,但其基本原理相同,即在染色前先用媒染劑處理,讓它沉積在鞭毛上,使鞭毛直徑加粗,然后再進行染色。常用的媒染劑由丹寧酸和氯化高鐵或鉀明礬等配制而成。細菌是否具

13、有鞭毛是細菌分類鑒定重要特征之一。采用鞭毛染色法雖能觀察到鞭毛的形態(tài)、著生位置和數(shù)目,但此法既費時又麻煩。如果只需查清供試菌是否有鞭毛,可采用懸滴法或水封片法即壓滴法,直接在光學顯微鏡下檢查活細菌是否具有運動能力,以此來判斷細菌是否有鞭毛。此法較快速、簡便。懸滴法就是將菌液滴加在潔凈的蓋玻片中央,在其周邊涂上凡士林,然后將它倒蓋在有凹槽的載玻片中央,即可放置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下觀察。水封片法是將菌液滴在普通的載玻片上,然后蓋上蓋玻片,置顯微鏡下觀察。細菌依賴鞭毛的運動方式,與鞭毛的排列形式和數(shù)目有關,但根據(jù)細菌的運動方式,對鞭毛的數(shù)目和排列方式只能作大致判斷。單毛菌和叢毛菌多做直線運動,周毛菌多

14、做翻轉(zhuǎn)運動。依賴鞭毛的運動稱為真性運動。無鞭毛細菌做左右顫動而不改變其位置,這種運動稱為非真性運動,亦稱布朗運動。六、實驗材料1、活材料:培養(yǎng)36h的蘇云金芽孢桿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或者枯草桿菌(Bacillus subtilis);培養(yǎng)35d的膠質(zhì)芽孢桿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俗稱“鉀細菌”),該菌在甘露醇作碳源的培養(yǎng)基上生長時,莢膜豐厚;培養(yǎng)1216h 的水稻黃單胞菌(Xanthomonas oryzae ),黏質(zhì)賽氏桿菌(Serratia marcescens )或熒光假單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 )斜面

15、菌種;培養(yǎng)1216h的枯草桿菌(Bacillus subtilis)、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以及熒光假單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2、染色液和試劑:5%孔雀綠水溶液、0.5%番紅水溶液;Tyler法染色液、用濾紙過濾后的繪圖墨水、復紅染色液、黑素、6%葡萄糖水溶液、1%甲基紫水溶液、甲醇、20%CUSO4水溶液;硝酸銀染色液(包括A液和B液,)、Leifson 染色液;香柏油、二甲苯。七、實驗用品小試管(75mm×10mm)、燒杯(300mL)、載玻片、凹載玻片、蓋玻片、滴管、廢液缸、玻片擱架、接種環(huán)、擦鏡紙、吸水紙

16、、鑷子、記號筆、洗瓶、凡士林、無菌水、水浴鍋、生物顯微鏡等。 八、實驗方法(一)細菌芽孢染色1、改良的Schaeffer和Fulton氏染色法制備菌液:加12滴無菌水于小試管中,用接種環(huán)從斜面上挑取23環(huán)菌體于試管中并充分打勻,制成濃稠的菌液。為什么要制成濃稠的菌液?加染色液:加5%孔雀綠水溶液23滴于小試管中,用接種環(huán)攪拌使染料與菌液充分混合。加熱:將此試管浸于沸水浴,加熱1520min。涂片:用接種環(huán)從試管底部挑數(shù)環(huán)菌液于潔凈的載玻片上,做成涂面,晾干。固定:將涂片通過酒精燈火焰3次。脫色:用水洗直至流出的水中無孔雀綠顏色為止。復染:加番紅水溶液染色5min后,傾去染色液,不用水洗,直接用

17、吸水紙吸干。鏡檢:先低倍,再高倍,最后用油鏡觀察。結果:芽胞呈綠色,芽胞囊和菌體為紅色。2、Schaeffer與Fulton氏染色法涂片:按常規(guī)方法將待檢細菌制成一薄的涂片。晾干固定:待涂片晾干后在酒精燈火焰上通過23次。染色:加染色液:加5%孔雀綠水溶液于涂片處(染料以鋪滿涂片為度),然后,將涂片放在銅板上,用酒精燈火焰加熱至染液冒蒸汽時開始計算時間,約維持1520min。加熱過程中要隨時添加染色液,切勿讓標本干涸。加熱時溫度可否太高?水洗:待玻片冷卻后,用水輕輕地沖洗,直至流出的水中無染色液為止。復染:用番紅液染色5min。水洗、晾干或吸干。鏡檢:先低倍、再高倍,最后在油鏡下觀察芽胞和菌體

18、的形態(tài)。結果:芽孢呈綠色,菌體為紅色。(二)細菌莢膜染色細菌莢膜染色方法很多,其中以濕墨水方法較簡便,并且適用于各種有莢膜的細菌。如用相差顯微鏡檢查則效果更佳。1、負染色法制片:取潔凈的載玻片一塊,加蒸餾水一滴,取23環(huán)菌體放入水滴中混勻并涂布。干燥:將涂片放在空氣中晾干或用電吹風冷風吹干。為什么不能在火焰上方烘干?染色:在涂面上加復紅染色液染色23min。水洗:用水洗去復紅染液。干燥:將染色片放空氣中晾干或用電吹風冷風吹干。涂黑素:在染色涂面左邊加一小滴黑素,用一邊緣光滑的載玻片輕輕接觸黑素,使黑素沿玻片邊緣散開,然后向右一拖,使黑素在染色涂面上成為一薄層,并迅速風干。鏡檢:先低倍鏡,再高倍

19、鏡觀察。結果:背景灰色,菌體紅色,莢膜無色透明。2、濕墨水法制菌液:加1滴墨水于潔凈的載玻片上,挑23環(huán)菌體與其充分混合均勻。加蓋玻片:放一清潔蓋玻片于混合液上,然后在蓋玻片上放一張濾紙,向下輕壓,吸去多余的菌液。加蓋玻片時勿留氣泡,以免影響觀察。鏡檢:先用低倍鏡、再用高倍鏡觀察。結果,背景灰色,菌體較暗,在其周圍呈現(xiàn)一明亮的透明圈即為莢膜。3、干墨水法制菌液:加1滴6%葡萄糖液于潔凈載玻片一端,挑23環(huán)膠質(zhì)芽胞桿菌,與葡萄糖液充分混合,再加1環(huán)墨水,充分混勻。為什么加6%葡萄糖液?制片:左手執(zhí)玻片,右手另拿一邊緣光滑的載玻片,將載玻片的一邊與菌液接觸,使菌液沿玻片接觸處散開,然后以30度角,

20、迅速而均勻地將菌液拉向玻片的一端,使菌液鋪成一薄膜。干燥:空氣中自然干燥。固定:用甲醇浸沒涂片,固定1min,立即傾去甲醇。干燥:在酒精燈上方,用文火干燥。染色:用甲基紫染12min。水洗:用自來水輕洗,自然干燥。鏡檢:先用低倍鏡觀察,再用高倍鏡觀察。結果:背景灰色,菌體紫色,莢膜呈一清晰透明圈。4、Tyler法涂片:按常規(guī)法涂片,可挑23環(huán)菌體與水充分混合,并將黏稠的菌液盡量涂開,但涂布的面積不宜過大。干燥:在空氣中自然干燥。染色:用Tyler染色液染57min。脫色:用20%CUCO4水溶液洗去結晶紫,脫色要適度,沖洗2遍即可。用吸水紙吸干,并立即加12滴香柏油于涂片處,以防止CUCO4結

21、晶的形成。為什么是用20%CUCO4脫色,而不是用水洗脫色?鏡檢:先用低倍鏡觀察,再用高倍鏡觀察。觀察完畢后注意用二甲苯擦去鏡頭上的香柏油。結果:背景藍紫色,菌體紫色,莢膜無色或淺紫色。(三)細菌鞭毛染色1、鍍銀法染色清洗玻片選擇光滑無裂痕的玻片,最好選用新的。為了避免玻片相互重迭,應將玻片插在專用金屬架上,然后將玻片置洗衣粉過濾液中,洗衣粉煮沸后用濾紙過濾,以除去粗顆粒,煮沸20min。取出稍冷后用自來水沖洗、晾干,再放入濃洗液中浸泡56天。濃洗液的成分是:重鉻酸鉀60g ,濃硫酸460mL ,水300mL;配制方法是:重鉻酸鉀溶解在溫水中,冷卻后再徐徐加入濃硫酸。使用前取出玻片,用自來水沖

22、去殘酸,再用蒸餾水洗。將水瀝干后,放入95%乙醇中脫水。菌液的制備及制片 菌齡較老的細菌容易脫落鞭毛,所以在染色前應將待染細菌在新配制的牛肉膏蛋白胨培養(yǎng)基斜面上連續(xù)移接35代,要求培養(yǎng)基表面濕潤,斜面基部含有冷凝水,以增強細菌的運動力。最后一代菌種放恒溫箱中培養(yǎng)1216h。然后,用接種環(huán)挑取斜面與冷凝水交接處的菌液35環(huán),移至盛有12mL無菌水的試管中,使菌液呈輕度混濁。將該試管放在37恒溫箱中靜置10min。放置時間不宜太長,否則鞭毛會脫落,讓幼齡菌的鞭毛松展開。然后,吸取少量菌液滴在潔凈玻片的一端,立即將玻片傾斜,使菌液緩慢地流向另一端,用吸水紙吸去多余的菌液。讓涂片自然干燥。用于鞭毛染色

23、的菌體也可用半固體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方法是將0.30.4%的瓊脂牛肉膏培養(yǎng)基熔化后倒入無菌平皿中,待凝固后,在平板中央點接活化了34代的細菌,恒溫培養(yǎng)1216h后,取擴散菌落邊緣的菌體制作涂片。染色滴加A液,染46min。用蒸餾水充分洗凈A液。用B液沖去殘水,再加B液于玻片上,在酒精燈火焰上加熱至冒氣,約維持0.51min,加熱時應隨時補充蒸發(fā)掉的染料,不可使玻片出現(xiàn)干涸區(qū)。用蒸餾水洗,自然干燥。鏡檢:先低倍,再高倍,最后用油鏡檢查。結果:菌體呈深褐色,鞭毛呈淺褐色。2、改良Leifson染色法清洗玻片法同前。配制染料:見附錄2-9。染料配好后要過濾1520次后染色效果才好。菌液的制備及涂片。菌液的

24、制備同前。用記號筆在潔凈的玻片上劃分34個相等的區(qū)域。放1滴菌液于第一個小區(qū)的一端,將玻片傾斜,讓菌液流向另一端,并用濾紙吸去多余的菌液。干燥在空氣中自然干燥。染色加染色液于第一區(qū),使染料覆蓋涂片。隔數(shù)min 后再將染料加入第二區(qū),依此類推,相隔時間可自行決定,其目的是確定最合適的染色時間,而且節(jié)約材料。水洗:在沒有傾去染料的情況下,就用蒸餾水輕輕地沖去染料,否則會增加背景的沉淀。干燥:自然干燥。鏡檢:先低倍觀察,再高倍觀察,最后再用油鏡觀察,觀察時要多找一些視野,不要指望在12個視野中就能看到細菌的鞭毛。結果:菌體和鞭毛均染成紅色。(四)細菌的運動性觀察1、制備菌液:在幼齡菌斜面上,滴加34

25、mL無菌水,制成輕度混濁的菌懸液。2、涂凡士林:取潔凈無油的蓋玻片1塊,在其四周涂少量的凡士林。3、滴加菌液:加1滴菌液于蓋玻片的中央,并用記號筆在菌液的邊緣做一記號,以便在顯微鏡觀察時,易于尋找菌液的位置。4、蓋凹玻片:將凹玻片的凹槽對準蓋玻片中央的菌液,并輕輕地蓋在蓋玻片上,使兩者粘在一起,然后翻轉(zhuǎn)凹玻片,使菌液正好懸在凹槽的中央,再用鉛筆或火柴棒輕輕壓蓋玻片,使玻片四周邊緣閉合,以防菌液干燥(圖示)。若制水浸片,在載玻片上滴加一滴菌液,蓋上蓋玻片后即可置顯微鏡下觀察。5、鏡檢:先用低倍鏡找到標記,再稍微移動凹玻片即可找到菌滴的邊緣,然后將菌液移到視野中央高倍鏡觀察。由于菌體是透明的,鏡檢

26、時 可適當縮小光圈或降低聚光器以增大反差,便于觀察。鏡檢時要仔細辨別是細菌的運動,還是分子作布朗運動,前者在視野下可見細菌自一處游動至它處,而后者僅在原處左右擺動。細菌的運動速度依菌種不同而異,應仔細觀察。結果:有鞭毛的枯草桿菌和假單胞菌可看到活躍的活動,而無鞭毛的金黃色葡萄球菌不運動。九、作業(yè)與思考題(一)繪圖:繪出所用材料的芽孢和菌體的形態(tài)圖;繪出Bacillus mucilaginosus的莢膜和菌體形態(tài)圖,并注明各部位的名稱;繪出鞭毛菌的形態(tài)圖;繪出所看到的細菌的形態(tài)圖,并用箭頭表示其運動方向。(二)思考題1、用簡單染色法能否觀察到細菌的芽孢?2、若涂片中觀察到的只是大量游離芽胞,很少

27、看到芽孢囊及營養(yǎng)細胞,你認為這是什么原因?3、通過莢膜染色法染色后,為什么被包在莢膜里的菌體著色而莢膜不著色?4、用鞭毛染色法準確鑒定一株細菌是否具有鞭毛,要注意哪些環(huán)節(jié)?5、懸滴法中,為什么要涂凡士林?為什么加的菌液不能太多?如果發(fā)現(xiàn)顯微鏡視野內(nèi)大量細菌向一個方向流動,你認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實驗三十七 微生物細胞形態(tài)及菌落特征觀察一、實驗目的與要求1、學習制水浸片觀察藍細菌的形態(tài);2、學習用放線菌的玻璃紙培養(yǎng)物觀察放線菌的個體形態(tài);3、 學習插片培養(yǎng)法觀察放線菌形態(tài);4、 學習放線菌的印片染色法;5、 學習自制水浸片觀察霉菌的形態(tài);6、 學習接合孢子的培養(yǎng)和觀察方法;7、 學習酵母菌子囊孢

28、子的培養(yǎng)及觀察方法;8、 學習壓片法觀察傘菌的擔子和擔孢子的形態(tài);10、學習觀察衣藻和水綿的形態(tài);11、掌握四大類微生物的菌落特征;初步掌握從菌落特征識別四大類微生物的方法。二、重點與難點1、區(qū)分和識別四大類微生物的菌落特征和個體形態(tài)上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為什么?2、運用學到的理論知識解釋從微生物菌落形態(tài)區(qū)分四大類微生物有哪些意義?三、教學方法與手段本次實驗課主要采取講授法和演示法進行教學。實驗過程中1-10項實驗內(nèi)容會按照學生分組情況調(diào)整各小組每個實驗進行的先后順序。四、實驗內(nèi)容1、 藍細菌的觀察;2、 用玻璃紙瓊脂平板透析培養(yǎng)法觀察放線菌形態(tài);3、 用插片培養(yǎng)法觀察放線菌形態(tài);4、 放線

29、菌的印片染色法;5、 霉菌水浸標本片的制備與觀察;6、 霉菌接合孢子的培養(yǎng)與觀察霉菌接合孢子的培養(yǎng)與觀察;7、 酵母菌子囊孢子的培養(yǎng)與觀察;8、 傘菌子實體的壓片觀察;9、 衣藻和水綿的形態(tài)觀察;10、微生物菌落特征觀察微生物菌落特征觀察。五、實驗原理藍細菌是光能營養(yǎng)菌,廣泛分布于自然界,它們普遍生長在河流、海洋、湖泊和土壤中,并在極端環(huán)境中也能生長。部分藍細菌還具有固定空氣中氮素的能力,一些藍細菌還能與真菌、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共生。最簡單的藍細菌為桿狀或球形的單細胞生物,多數(shù)則形成不分枝的絲狀體,由許多單個細胞聯(lián)成一串,并為一共同的膠質(zhì)鞘套包被。藍細菌主要進行分裂繁殖,單細胞藍細菌分裂后形

30、成群體,包圍在膠質(zhì)層內(nèi)。絲狀藍細菌細胞在鞘內(nèi)排列成行,通過細胞分裂使菌絲加長,菌絲不分枝,但有時有假分枝。某些絲狀藍細菌能在絲狀體中間或頂部產(chǎn)生異形胞,異形胞比營養(yǎng)細胞稍大,具厚壁,兩端有極節(jié),只含有葉綠素a,是固氮藍細菌固氮的場所。另一些藍細菌可形成由營養(yǎng)細胞膨大、細胞壁加厚的厚垣孢子。在不良環(huán)境下,厚垣孢子可處于休眠狀態(tài),待環(huán)境適宜時,孢子再萌發(fā)成新菌絲。放線菌自然生長的個體形態(tài)觀察,目前多采用玻璃紙瓊脂透析培養(yǎng)法。玻璃紙具有半透膜特性,其透光性與載玻片基本相同,采用玻璃紙瓊脂平板透析培養(yǎng),能使放線菌生長在玻璃紙上,然后將長菌的玻璃紙剪取小片,貼放在載玻片上,用顯微鏡鏡檢可觀察到自然生長的

31、放線菌個體形態(tài)。另外,采用插片培養(yǎng)法也能觀察放線菌的個體形態(tài)。放線菌的孢子絲形狀和孢子排列情況是放線菌分類的重要依據(jù),為了不打亂孢子的排列情況,常用印片法進行制片觀察?,F(xiàn)在,放線菌孢子的排列和孢子的表面形狀是用電子顯微鏡來進行觀察的。霉菌的營養(yǎng)體是分枝的絲狀體。其個體比細菌和放細菌大得多,分為基內(nèi)菌絲和氣生菌絲。氣生菌絲中又可分化出繁殖絲。不同霉菌的繁殖菌絲可以形成不同的孢子。霉菌菌絲較粗大,細胞易收縮變形,且孢子容易飛散,所以制標本時常用乳酸石炭酸棉藍染色液。此染色液制成的霉菌標本片的特點是:細胞不變形,具有殺菌防腐作用,且不易干燥,能保持較長時間,溶液本身呈藍色,有一定染色效果。利用培養(yǎng)的

32、玻璃紙上的霉菌作為觀察材料,可以得到清晰、完整、保持自然狀態(tài)的霉菌形態(tài);也可以直接挑取生長在平板中的霉菌菌體制水浸片觀察。接合孢子是霉菌的一種有性孢子,由兩條不同性別的菌絲特化的配子囊接合而成。有的為同宗配合,有的為異宗配合。根霉和藍色梨頭霉的接合孢子都屬于異宗配合,將它們的兩種不同性別的菌株分別記為“”和“” ,將“”和“”菌株接種在同一瓊脂平板中,經(jīng)一定時間培養(yǎng)后,即可產(chǎn)生出接合孢子。酵母菌的有性繁殖一般產(chǎn)生子囊孢子。其形成過程為:兩營養(yǎng)細胞各伸出一個小突起而相接觸,使兩個細胞結合起來,而后接觸處的細胞溶解,經(jīng)質(zhì)配和核配后,形成雙倍體核,原來的細胞形成合子。此雙倍體細胞可以進行芽殖。在適宜

33、條件下,合子減數(shù)分裂,雙倍體核分裂成48個單倍體核,核外再圍以原生質(zhì)逐漸形成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包含在由母細胞壁演變而來的子囊即原來的二倍體細胞中。子囊孢子的形成與否及其數(shù)量和形狀,是鑒定酵母菌的依據(jù)之一。將釀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從營養(yǎng)豐富的培養(yǎng)基上移植到含有醋酸鈉和葡萄糖或棉籽糖的產(chǎn)孢培養(yǎng)基上,于適溫下培養(yǎng),即可誘導其子囊孢子的形成。本實驗即以釀酒酵母為材料觀察酵母菌的子囊孢子。磨菇的子實體形如傘狀,其有性繁殖器擔子和擔孢子著生在傘蓋下面菌褶兩邊的子實層上,用石蠟切片或者徒手切片法制成玻片標本,可在顯微鏡下觀察到擔子和擔孢子的形狀、顏色及其著生方式等結構。

34、這里介紹一種壓片方法,能很容易對傘菌如雙孢蘑菇、香菇、平菇及其它常見野生菇類的子實層進行較為細致的顯微鏡觀察。衣藻是一種單細胞的藻類,水綿是一種絲狀綠藻,它們在自然界里分布廣泛、在池塘水域和土壤中都有存在。制水浸片在顯微鏡下可看到它們的形態(tài)。區(qū)分和識別各大類微生物通常包括菌落特征和個體形態(tài)的觀察。由于微生物個體形態(tài)結構、分裂方式、運動能力、生理特征以及產(chǎn)生色素等能力的不同,因而在固體培養(yǎng)基上生長的菌落各有特點。微生物的個體形態(tài)是菌落特征的基礎,而菌落特征又是個體形態(tài)的集中反應。每一大類微生物都有其獨特的細胞形態(tài),故它們在一定的培養(yǎng)條件下都有各自的菌落特征,即它們的菌落在形態(tài)、大小、色澤、透明度

35、、粘稠度、邊緣情況等都有明顯的差異。一般根據(jù)這些差異就能識別四大類微生物。此法簡便快速,在科研和生產(chǎn)中??刹捎谩A?、實驗材料1、活材料:滿江紅魚腥藍細菌(Anabaena azollae );培養(yǎng)57d 的紫色直絲鏈霉菌(Streptomyces uiolaceorectus)的斜面菌種、吸水鏈霉菌“5102”(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 var. Yingchengensis(5102)斜面菌種;培養(yǎng)57d的吸水鏈霉菌“5102”和紫色直絲鏈霉菌平板培養(yǎng)物;在馬鈴薯瓊脂平板上生長或用玻璃紙透析培養(yǎng)法培養(yǎng)34d 的葡枝根霉(Rhizpus stolonifer)、橘青

36、霉(Penicillum citrinum)、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葡枝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或藍色梨頭霉(Absidia coerulea)的“”、“”菌株各一支;釀酒酵母(S. cerevisiae)斜面菌種;從栽培場所或野外采集的成熟的傘菌子實體,也可用商品干菇代用;含有衣藻(Clamydomonas sp.)的綠色池塘水、自然水域中的采集或者人工培養(yǎng)的水綿(Spirogyra sp.);細菌: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放線菌:灰色鏈霉菌(Streptomyc

37、es griseus ),紫色直絲鏈霉菌(Streptomyces violaceorectus );酵母菌:釀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uisiae),產(chǎn)朊假絲酵母(Candida utilis);霉菌:桔青霉(Penicillum citrinum)、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等;2、培養(yǎng)基:高氏一號瓊脂培養(yǎng)基。馬鈴薯瓊脂培養(yǎng)基、克氏培養(yǎng)基或麥氏培養(yǎng)基的試管斜面、3、試劑:石炭酸復紅染色液、乳酸石炭酸棉藍染色液、50%酒精(V/V)、3%的酸性酒精、美藍染色液、50g/L的KOH溶液、碘液、新鮮稻草、1%碳酸氫鈉溶液、甲基綠。七、實驗用品無菌平皿、玻璃紙

38、、9mL無菌水若干支、酒精燈、火柴、接種環(huán)、玻璃刮鏟、1mL無菌吸管、剪刀、小刀、有凹窩的載玻片、載玻片、蓋玻片、解剖針、鑷子、眼科鑷子、5%甘油、蒸餾水、滴管、玻璃瓶、吸水紙、量杯、天平、pH試紙、試管、玻璃缸、三腳架、石棉網(wǎng)、燒杯、培養(yǎng)皿、藥棉、巴氏吸管、放大鏡、生物顯微鏡。八、實驗方法(一)藍細菌的觀察用紅萍觀察藍細菌的形態(tài)。其方法是:在載玻片上加一滴蒸餾水,取紅萍葉片一塊,放在水滴中,用解剖針將葉片撕開,蓋上蓋玻片,再用手指壓一下,使紅萍葉片散開,置顯微鏡下觀察,先用低倍鏡,后用高倍鏡觀察,可見到共生在紅萍小葉腹腔中的滿江紅魚腥藍細菌(Anabaena azollae )。可見到藍細菌

39、的營養(yǎng)細胞、異形胞、極節(jié)和由營養(yǎng)細胞組成的藻殖段。(二)用玻璃紙瓊脂平板透析培養(yǎng)法觀察放線菌形態(tài)1、將玻璃紙剪成培養(yǎng)皿大小,用舊報紙隔層迭好后滅菌。2、將放線菌斜面菌種制成103的孢子懸液。3、將高氏一號瓊脂培養(yǎng)基熔化后在火焰旁倒入無菌培養(yǎng)皿內(nèi),每皿倒15mL左右,待培養(yǎng)基凝固后,在無菌操作下用鑷子將無菌玻璃紙覆蓋在瓊脂平板上即制成玻璃紙瓊脂平板培養(yǎng)基。4、分別用1mL無菌吸管取0.2mL吸水鏈霉菌“5102”孢子懸液、紫色直絲鏈霉菌孢子懸液分別滴加在兩個玻璃紙瓊脂平板培養(yǎng)基上,并用無菌玻璃刮鏟涂抹均勻。5、將接種的玻璃紙瓊脂平板置2830下培養(yǎng)。6、在培養(yǎng)至3d ,5d ,7d 時,從溫室中

40、取出平皿。在無菌環(huán)境下。打開培養(yǎng)皿,用無菌鑷子將玻璃紙與培養(yǎng)基分離,用無菌剪刀取小片置于載玻片上用顯微鏡觀察??梢姷椒啪€菌的基內(nèi)菌絲、氣生菌絲和孢子絲。(三)放線菌的插片培養(yǎng)法放線菌的插片培養(yǎng)是將放線菌菌種制成孢子懸液,濃度以102103為好,取0.2mL放在適合放線菌生長的平板培養(yǎng)基上,用玻璃刮鏟涂布均勻,然后將滅過菌的蓋玻片斜插入固體培養(yǎng)基中,置2832下培養(yǎng),35d 后取出蓋玻片放在載玻片上鏡檢,可見自然生長的放線菌個體形態(tài)。可見到放線菌的基內(nèi)菌絲、氣生菌絲和孢子絲。(四)放線菌的印片染色法1、制片:取干凈載玻片一塊,用小刀切取放細菌培養(yǎng)體一塊,應帶培養(yǎng)基切下,放在載玻片上,用另一載玻片

41、對準菌塊的氣生菌絲輕輕按壓,然后將載玻片垂直拿起。注意不要使培養(yǎng)體在玻片上滑動,否則會打亂孢子絲的自然形態(tài)。2、固定:將印有放線菌的涂面朝上,通過酒精燈火焰23次加熱固定。3、染色:用石炭酸復紅染色液染色1min。4、水洗,晾干??煞裼梦埼?5、鏡檢:先用低倍鏡,后用高倍鏡,最后用油鏡觀察,可見孢子絲、孢子的形態(tài)及孢子排列情況。(五)霉菌水浸片標本的制備與觀察1、 制水浸片觀察法在載玻片上滴加一滴乳酸石炭酸棉藍染色液或蒸餾水,用解剖針從生長有霉菌的平板中挑取少量帶有孢子的霉菌菌絲,用50%的乙醇浸潤,再用蒸餾水將浸過的菌絲洗一下,然后放入載玻片上的液滴中,仔細地用解剖針將菌絲分散開來。蓋

42、上蓋玻片,勿使產(chǎn)生氣泡,且不要再移動蓋玻片,先用低倍鏡觀察,必要時轉(zhuǎn)換高倍鏡鏡檢,并記錄觀察結果。2、玻璃紙透析培養(yǎng)觀察法 玻璃紙的選擇與處理:要選擇能夠允許營養(yǎng)物質(zhì)透過的玻璃紙。也可收集商品包裝用的玻璃紙,加水煮沸,然后用冷水沖洗。經(jīng)此處理后的玻璃紙若變硬,必定是不可用的,只有那些軟的可用。將那些可用的玻璃紙剪成適當大小,用水浸濕后,夾于舊報紙中,然后一起放入平皿內(nèi)121滅菌30min備用。 菌種的培養(yǎng):按無菌操作法,倒平板,冷凝后用滅菌的鑷子夾取無菌玻璃紙貼附于平板上,再用接種環(huán)沾取少許霉菌孢子,在玻璃紙上方輕輕抖落于紙上。然后將平板置2830下培養(yǎng)35天,曲霉和青霉即可在玻璃紙上長出單個

43、菌落(根霉的氣生性強,形成的菌落鋪滿整個平板)。 制片與觀察:剪取用玻璃紙透析法培養(yǎng)34d 后長有菌絲和孢子的玻璃紙一小塊,先放在50%乙醇中浸一下,洗掉脫落下來的孢子,并趕走菌體上的氣泡,然后正面向上貼附于干凈載玻片上,滴加12滴乳酸石炭酸棉藍液,小心地蓋上蓋玻片,注意不要產(chǎn)生氣泡,不要移動蓋玻片,以免搞亂菌絲。標本片制好后,先用低倍鏡觀察,必要時再換高倍鏡。注意觀察菌絲有無隔膜,有無假根、足細胞等特殊形態(tài)的菌絲。注意其無性繁殖器官的形狀和構造,孢子著生的方式和孢子的形態(tài)、大小等。(六)霉菌接合孢子的培養(yǎng)與觀察1、倒平板:按無菌操作法,將已熔化的瓊脂培養(yǎng)基倒入無菌平板中,待凝固后接種。2、接

44、種:用接種環(huán)挑取葡枝根霉“”菌株的菌絲少許,在平板左側點接一下,燒環(huán)后,再挑取“”菌株的菌絲在平板右側點接一下。為什么在左右兩側點接菌種?注意:兩菌之間應有一定距離,菌種在接合培養(yǎng)前要活化23代。3、培養(yǎng):將接種好的平板置2830下培養(yǎng)5d 后觀察。4、制片與觀察:取一塊干凈載玻片,滴加1滴蒸餾水或乳酸石炭酸棉藍染色液,用解剖針挑取“”、“”菌絲間的菌絲少許,為什么是取兩菌落間的菌絲來進行觀察?用50%酒精浸潤并用水洗滌,放于液滴中,小心分散菌絲,加蓋蓋玻片后先置低倍鏡下觀察,必要時再轉(zhuǎn)換高倍鏡。注意觀察不同時期形成的接合孢子,以及接合孢子和配子囊的形狀。(七)酵母菌子囊孢子的培養(yǎng)與觀察1、子

45、囊孢子的培養(yǎng):將釀酒酵母用馬鈴薯培養(yǎng)基活化23代后,轉(zhuǎn)接于克氏或麥氏斜面培養(yǎng)基上,于25培養(yǎng)35d ,即可形成子囊孢子。2、制片與觀察:于載玻片上加蒸餾水一滴,取子囊孢子培養(yǎng)體少許放入水滴中制成涂片,干燥固定后用石炭酸復紅染色液加熱染色510min,不能沸騰,傾去染液,用酸性酒精沖洗3060s脫色,再用水洗去酒精,最后加美藍染色液染色,510s 后用水洗去染液,用吸水紙吸干后置顯微鏡下鏡檢。子囊孢子為紅色,菌體為青色。亦可不經(jīng)染色直接制水浸片觀察。水浸片中的酵母菌的子囊為圓形大細胞,內(nèi)有24個圓形的小細胞即為子囊孢子。(八)傘菌子實體的壓片觀察1、取載玻片和蓋玻片數(shù)塊,用干凈紗布擦凈后,用鑷子

46、夾住分別在酒精燈火焰上來回通過幾次,以進一步燒去玻片上所沾污的有機物,注意:蓋玻片很易燒碎,一定不要久烤。2、在冷卻的載玻片中央加一小滴蒸餾水,如果選用干標本作觀察材料,可用以50g/L的KOH溶液代替蒸餾水,能使干縮的擔子及擔孢子等組織結構復原到原來大小。再用尖頭鑷子在菌褶中間部分夾取米粒大小一塊褶片置于載玻片的蒸餾水或KOH溶液中,并用解剖針將褶片分散,若用干菇,則要待稍浸潤后再進行分散。3、取蓋玻片一塊先使一邊浸在載玻片上的溶液中,慢慢將蓋玻片加蓋在分散的褶片上,盡量不要把氣泡封閉在蓋玻片內(nèi)。4、用鉛筆上的橡皮頭擠壓或輕輕敲打蓋玻片,注意不要把蓋玻片敲碎。至觀察材料呈極薄的膜狀分散后,即

47、可置于顯微鏡下,先低倍鏡后高倍鏡觀察。如果光線太強,可以通過升降聚光器或調(diào)節(jié)光圈,減弱視野亮度,便可清楚地看到擔子、擔孢子或其它結構的大小、形態(tài)和排列狀態(tài)。(九)衣藻和水綿的形態(tài)觀察1、衣藻的形態(tài)觀察到綠色池塘邊取少量水,采回后鏡檢有無衣藻,若有,把它培養(yǎng)在自然水里。如果用自來水,必須靜置12d ,讓水里氯氣散失,以免影響衣藻的生活。用滴管吸一滴含有衣藻的水,放在潔凈的載玻片上,蓋上蓋玻片,放在低倍鏡下觀察。若能看到一個綠色、橢圓形的細胞活潑地在水里運動,可初步判斷是衣藻,再換高倍鏡觀察。然后加一滴碘液或稀的碘酒,用吸水紙吸去一部分水,再用高倍鏡觀察。這時衣藻被殺死,染上了顏色,能清楚地看到它

48、的細胞結構。衣藻是單細胞生物,外面由細胞壁包圍著,里面有杯狀的葉綠體,葉綠體中有一個蛋白核,前端還生著兩條染上黃褐色的鞭毛和一個紅色的眼點。2、水綿的培養(yǎng)和觀察水綿是一種多細胞的綠藻,由于它的細胞外有膠質(zhì),手觸摸時有滑膩感。在靜水池塘里采取漂浮著的像絲綿那樣的綠色物,用手摸一摸,若有點滑膩,這便是水綿。采集時不要把剛毛藻和絲藻錯認為水綿。雖然這三種綠色藻類都呈絲狀,但剛毛藻是分枝的,絲藻只有2cm左右長,且一端附著在水里的磚頭或木頭上,像長了一層綠色的毛。如果要培養(yǎng)水綿,可以用硝酸鉀、硫酸鎂和磷酸二氫鉀各1g,溶解在1L水里,再加入3g碳酸鈣,配制成培養(yǎng)液。把上述培養(yǎng)液加兩倍水稀釋,用來培養(yǎng)水

49、綿,可以加速細胞的發(fā)育和分裂。觀察水綿時,用鑷子取少量亮綠的水綿,放在載玻片上的水滴里,用解剖針輕輕地分開水綿的細絲,蓋上蓋玻片,用顯微鏡觀察,就能看到由許多圓筒狀細胞組成的藻絲。細胞里有螺旋盤繞的帶狀葉綠體。葉綠體上有一列蛋白核。水綿在培養(yǎng)液里培養(yǎng)幾天后,再移到盛有天然水的玻璃缸里。如果用自來水,要先把水放在缸里曬12d ,讓水里的氯氣散出。把缸里的水綿暴露在日光下,45d 以后可以得到接合生殖。春季,在靜水池塘里也容易采集到接合生殖材料,水綿生長時大都呈亮綠色,形成接合孢子后轉(zhuǎn)變成黃棕色。把接合生殖的水綿放在載玻片上的水滴中,蓋上蓋玻片,用顯微鏡觀察,可以看到并排的兩條水綿藻絲相對的兩細胞

50、生出突起,突起接觸處的細胞壁消失,一個細胞里的原生質(zhì)流到相對的一個細胞里去,形成合子。(十)微生物菌落特征觀察1、已知菌落的觀察與識別 細菌和酵母菌菌落的觀察和識別 細菌和酵母菌都是單細胞微生物,菌落有共同的特征,較濕潤、光滑、透明、易挑起,菌落的正反面、邊緣和中央顏色一致,質(zhì)地較均勻。但兩者也有區(qū)別,細菌的菌落較小、較薄、較透明、較濕潤、顏色多樣,較有“細膩”感。有鞭毛的細菌其菌落較扁平、邊緣不規(guī)則。有芽孢的細菌菌落粗糙、多皺、不透明。酵母的菌落比細菌的大、厚,外觀較稠、較不透明。 放線菌和霉菌菌落的觀察和識別 放線菌和霉菌的細胞都呈絲狀,在固體培養(yǎng)基上都有基內(nèi)菌絲即營養(yǎng)菌絲和氣生菌絲的分化

51、,因此它們的菌落外觀干燥、不透明,呈蛛絲狀或絨毛狀,菌落與培養(yǎng)基結合緊密不易挑起。菌絲、孢子常分泌不同色素,故使菌落的正反面、中央和邊緣表現(xiàn)不同的顏色。兩者也有區(qū)別:放線菌比霉菌菌絲細,生長后期分化的孢子絲有大量的孢子,因而它的菌落比霉菌小而緊密,表面呈干粉狀。霉菌的菌絲比放線菌粗長,菌絲生長快而松散,所以菌落大而疏松。按照“菌落形態(tài)觀察記錄表”的項目,認真觀察并比較四大類微生物的異同。2、 認識未知菌 認真觀察各編號的未知菌落的各項特征,運用區(qū)別各大類微生物的原則,分別歸入相應的大類中,并將鑒別的結果填入“微生物菌落形態(tài)觀察記錄表”中。微生物菌落形態(tài)參見圖示。九、作業(yè)與思考題(一)繪圖:1、

52、繪出所觀察到的紅萍魚腥藍細菌的形態(tài)圖,注意觀察細胞排列及細胞形狀,異形胞的結構,著生部位以及介于兩個異形胞之間由一串營養(yǎng)細胞組成的藻殖段;2、繪出吸水鏈霉菌“5102”和紫色直絲鏈霉菌自然生長的個體形態(tài)圖;3、繪出吸水鏈霉菌“5102”和紫色直絲鏈霉菌的孢子絲和孢子的形態(tài)圖;4、給出根霉、青霉、曲霉的個體形態(tài)圖,并注明各部位名稱;5、繪出葡枝根霉接合孢子形態(tài)圖,并注明配子囊、接合孢子的名稱;6、繪出酵母菌的子囊、子囊孢子形態(tài)圖并注明各部位的名稱;7、繪出傘菌擔孢子著生在擔子上的形態(tài)圖,并注明各部位的名稱;8、繪出衣藻的形態(tài)圖,并注明各部位的名稱;9、繪一條水綿的形態(tài)圖,并畫出細胞中葉綠體的輪廊

53、;10、畫一個放大的水綿細胞,并注明各單位名稱;11、繪出水綿的接合生殖圖;12、將各菌落的觀察結果記入下表中,并報告各編號菌落的觀察、識別結果。(二)思考題1、為什么在培養(yǎng)基上放了玻璃紙后,放線菌仍能生長?2、印片法成敗關鍵在哪里?3、四大類微生物的菌落形態(tài)有何異同?為什么?4、從微生物菌落形態(tài)區(qū)分四大類微生物有何意義? 微生物菌落形態(tài)觀察記錄表大類菌名或編號大?。╩m)形成方式表面形態(tài)邊緣干濕顏色光澤厚度透明度細菌放線菌酵母菌霉菌123實驗三十八 培養(yǎng)基制作、滅菌與無菌操作接種技術一、實驗目的與要求1、學習細菌、放線菌及真菌常規(guī)培養(yǎng)基的制備方法;2、學習微生物操作中常用的滅菌與消毒方法;3

54、、掌握高壓蒸汽滅菌鍋的滅菌原理及使用方法;4、學習并掌握棉塞制作及常用器皿包扎的方法;5、學習并掌握無菌操作接種技術要點。二、重點與難點 1、高氏一號培養(yǎng)基、牛肉膏蛋白胨培養(yǎng)基、馬鈴薯蔗糖瓊脂培養(yǎng)基分別屬于哪種類型的培養(yǎng)基?分別適合培養(yǎng)哪種微生物?2、使用高壓蒸汽滅菌鍋滅菌時必須排盡鍋內(nèi)的冷空氣,為什么?3、掌握無菌操作與斜面接種技術要點。三、教學方法與手段本次實驗課主要采取講授法和演示法,輔以視頻影象資料進行教學。實驗過程中1-7項實驗內(nèi)容會按照學生分組情況調(diào)整各小組每個實驗進行的先后順序。四、實驗內(nèi)容1、 牛肉膏蛋白胨培養(yǎng)基的制備;2、 高氏一號合成培養(yǎng)基的制備;3、 馬鈴薯蔗糖瓊脂培養(yǎng)基的制備;4、 棉塞的制作及玻璃器皿的包扎;5、 常用滅菌和消毒方法簡介;6、 用高壓蒸汽滅菌鍋對培養(yǎng)基和器皿進行滅菌;7、 無菌操作與斜面接種技術。五、實驗材料1、藥品和試劑:牛肉膏、蛋白胨、NaC1、10%NaOH溶液、10%鹽酸溶液;可溶性淀粉、K2HPO4、MgSO4·7H2O、KNO3、NaCI、FeSO4·7H2O、瓊脂、10%NaOH 溶液、10%鹽酸。2、材料:新鮮馬鈴薯、蔗糖或葡萄糖。六、實驗用品 小燒杯、小鋁鍋、天平、牛角匙、100mL刻度搪瓷杯、玻棒、pH試紙、分裝漏斗、棉花、棉皮圈、天平、100 mL燒杯、標簽紙、電爐、菜板、小刀、紗布、18mm&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