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教材解析與教學建議_第1頁
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教材解析與教學建議_第2頁
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教材解析與教學建議_第3頁
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教材解析與教學建議_第4頁
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教材解析與教學建議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把握教材編寫體系 凸顯單元語文要素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教材 解析與教學建議一、教材解析“學習把握文章主要內容”這一語文要素是小學語文能力發(fā)展的長 線目標,從三年級到六年級,隨著年級升高,該目標成螺旋式上升,形 成序列(見下表)。從教材編排體系看,語文要素在單元之間、各冊之間具有連貫性。 “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這一語文要素, 是四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 是在三年級“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的提升。而四年級 又分為三個層次,分別安排在三個單元中學習,由淺入深分別為:學習 把握一件事的主要內容、 把握幾件事的主要內容、 把握敘事性長文章的 主要內容。在此基礎上,有了五、六年級更高目標的把

2、握文章主要內容 的要求與策略。四上第七單元人文主題是“家國情懷”,語文要素是“關注主要人 物和事件,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古詩三首和延安,我把 你追尋,這兩課應該按照古詩和現代詩的規(guī)律去教學,不要機械地落 實單元語文要素。習作“寫信”,應按照應用文的要求去教學,讓學生 掌握書信的基本格式,學會寫信,并感受書信語言的自然與親切,感受 書信帶給人們的“見字如面”的親切感。而要真正體現和需要落實本單 元語文元素的, 是教材的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梅蘭芳蓄須 ,“閱 讀鏈接”中的難忘的一課,以及語文園地里的“交流平臺”欄目。二、教學建議(一)體現單元語文要素由淺入深的學習過程1. 把握每件事的主要

3、內容,要體現敘事寫人類文本的特點。敘事寫人這類文章的特點是通過一件或幾件事表現人物的特點或 品質。四上第四單元的文章是通過一件事表現人物的特點; 四上第七單 元的文章是通過幾件事表現人物的品質,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通 過三件事表現少年周恩來的國家大義, 梅蘭芳蓄須通過五件事表現 梅蘭芳的民族氣節(jié)。這一類文章,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抓住主要人物、主 要事件, 用“在什么情況下, 誰做了什么事” ,或者“誰在什么情況下, 做了什么事”的方式把握文章主要內容。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三 件事分別是“修身課上, 周恩來說出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的志向”“少年周恩來剛到奉天,聽伯父說中華不振,疑惑不解”“周恩來

4、在外國人占據地,看到一位中國婦女受到欺壓卻無處說理,體會到中 華不振”。2. 串聯事件把握文章主要內容,要關注事件之間的聯系。把握多件事文章的主要內容,用“串聯法”來概括。把幾件事串聯 起來成為文章的主要內容,是本單元學習的重點,也是難點。(1)緊扣主要人物,重點明確。寫一件事或者多件事的文章,往往不止一個人物。多人物事件中, 站在不同人物的角度把握事件,表達的意思或意義是不一樣的。如為 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第一件事中有兩個人物,就單個事件而言,可以 從魏校長的角度概括成“修身課上,魏校長聽到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 而讀書的回答感到震撼和贊賞”,也可以從周恩來的角度概括成“修 身課上,少年周恩來說出

5、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但從整 篇文章而言,主要人物是周恩來,這件事的概括一定是第二種,不能是 第一種。因此,教學中我們首先要引導學生明確文章的主要人物,然后 每件事都要從主要人物的角度來把握。 同樣, 串聯多件事時也應該從主 人公的角度來概括。2)有序排列,條理清楚。寫多件事的文章,為了表達的需要,作者往往會采用不同的順序排 列事件,但在把握文章主要內容時要按照事情發(fā)生的先后順序排列。如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采用先果后因的方法寫, 更能激發(fā)讀者的興趣, 但概括和把握主要內容時, 我們要引導學生將事件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 排列成“耳聞中華不振目睹中華不振說出志向”,這樣的表達,條 理更清楚

6、、更明白。(3)整合事件,語言簡潔。串聯事件不是將事件簡單地相加或合并,而是要思考這些事件中哪 些是重要的,要凸顯出來;哪些內容可以整合;哪些語言可以刪減,力 求語言的簡潔和通順。 同時,要注意用上能體現事件之間關系的連接語, 使表達更準確。 如梅蘭芳蓄須 一文,在眾多的事件中, “藏身租界” 是次要事件,在文中也是一句話描述,且與“深居香港”同屬于用“躲 避”的策略來拒絕日本侵略者,概括時可以整合在一起,主要內容可以 表達為“抗戰(zhàn)時期,梅蘭芳為了拒絕給日本侵略者演戲,遠避香港,蓄 須明志,靠賣房度日,甚至冒著生命危險設法大病,直到抗戰(zhàn)勝利才剃 須登臺演出”。事件按事態(tài)越來越嚴峻的順序排列,用

7、表示遞進關系的 “甚至”來連接。(二)讓學生充分感受鮮明的人文主題1. 抓住關鍵詞句,走進人物內心,感受博大的家國情懷。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第 17自然段的教學, 我們要引導學生抓住 關鍵詞句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揣摩周恩來當時的感受與思考。讓學生 說說自己對文本中“沉重分量”的理解,感受祖國和人民遭受的苦難與 屈辱的根源是貧窮落后、國弱被欺、落后挨打。引導學生圍繞“這個問 題像一團烈火一直燃燒在周恩來心中”這句話,抓住關鍵詞“像一團烈 火”和“一直燃燒”,說說自己的理解,感受周恩來少年時期就具有滿 腔的愛國情懷、胸懷拯救國家民族的遠大志向。2. 抓住每件事背后經歷的困難和危險,感受高尚的民族氣

8、節(jié)。梅蘭芳蓄須一文,引導學生理解梅蘭芳經歷的事件和拒絕的辦 法以及在此過程中所經歷的困難和危險, 感受藝術家的民族氣節(jié)。 視藝 術為生命的他,寧可選擇承受虛度藝術生命的精神折磨,也要“藏身租 界”“深居香港”;寧可選擇賣房度日,也要堅持蓄須明志;寧愿冒著 生命危險設法生病誓死抗爭, 也絕不為日本侵略者登臺演出, 而抗戰(zhàn)一 勝利他就剃須登臺演出。教學中,引導學生透過語言文字,充分感受困 難不斷升級,危險不斷加劇。這樣的表現,這樣的對比,更凸顯了他的 愛國之心、民族氣節(jié)。3. 抓住人物的行為,感受深厚的愛國情意。同樣,難忘的一課中,臺灣年輕教師一筆一畫地寫著“我是中 國人,我愛中國”,認真而吃力地

9、說著中文、 教著中文,熱情地領著“我”參觀并向“我”介紹。引導學生從人物的行為中感受主人公深厚的愛國 之情,彰顯本單元的人文主題。(三)體現語文要素在教材中的內在聯系1. 注意把握語文要素的前后聯系,促進語文能力的形成。第 22 課是本單元的首篇文章,也是精讀課文。在學習第 23 課略讀 課文的過程中,我們要充分體現教材的編寫意圖, 用好語文要素在教材 中的內在聯系。在把握每件事主要內容時可以用小組合作的方式, 引導 學生運用第七單元“什么情況下,誰做了什么事”和第四單元“起因、 經過、結果”的方法,自主嘗試著說說每件事寫了什么。在串聯事件把 握文章主要內容時,讓學生遷移和運用第 23 課的學習策略,嘗試著將 多件事串聯起來, 成為文章的主要內容。 讓學生在過程中初步形成把握 多件事文章主要內容的能力。2. 把握單元內容各板塊之間的內在聯系,建立知識體系。統(tǒng)編教材每個單元都由多個板塊組成,各板塊之間有著內在的聯系, 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和體現這一聯系。 “交流平臺”欄目進一步強化了語 文要素,梳理總結和提煉了學習方法。本單元的“交流平臺”圍繞如何 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運用對話的形式呈現, 教學時要引導學生自主閱讀 小伙伴的對話,梳理出三種常用的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 用第二和 第三種方法啟發(fā)學生回顧第四、第七單元內容來交流; 用第一種方法引導學生從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