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檢測題_第1頁
語文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檢測題_第2頁
語文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檢測題_第3頁
語文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檢測題_第4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語文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檢測題題號一二三總分(測試時間:90 分鐘全卷滿分: 100 分)班別學號姓名一、基礎知識及運用(20 分)1.將下面的句子抄寫在后面的空格里。(3 分)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2.下列詞語中加點字注音沒有錯誤的一組是(2 分 ) 【】A. 突兀 ( wù)雞豚( t ún)藻荇 (x íng)B.翕忽( x)虬松( qi ú)悄愴( chuàng)C.篁竹( huáng)為坻 ( d)風翳 (yì)D.喪亂 (s àng )清冽 ( li )è淺鬣(li )è

2、;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解釋有錯誤的一個是(2 分) 【】A. 俄頃 風定云墨色(一會兒)B.秋天漠漠向 昏黑(朝著)C. 拄杖無時 夜叩門(隨時)D.乃記之而去 (離開)4.對下面詩句內(nèi)容揣摩得不正確的一句是(2 分) 【】A. 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寫環(huán)境和氣候。B.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寫詩人的愿望。C.簫鼓追隨春社近。 寫農(nóng)村風俗。D.休將白發(fā)唱黃雞。 寫農(nóng)村景象。5.按要求默寫。 (7 分 )(每空 1 分),卷我屋上三重茅。,嬌兒惡臥踏里裂。安得廣廈千萬間,。山重水復疑無路,。,門前流水尚能西。山下蘭芽短浸溪,。6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正確的打“”,錯誤

3、的打“×” 。( 4分)A 游山西村選自陸游集 。作者陸游是北宋著名愛國詩人,字務觀,號放翁。()B浣溪沙· 山下蘭芽短浸溪 和記承天寺夜游 都選自蘇軾的作品 東坡樂府 。()C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作者唐代大詩人杜甫, 選自杜工部集 。()D游恒山記作者是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文章表現(xiàn)了作者不怕艱險,勇于實踐的精神。( )二、古詩文閱讀( 40 分)(一)閱讀下面一篇文章,回答7 10 題( 12 分)小石潭記1柳宗元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 聞水聲, 如鳴佩環(huán), 心樂之。 伐竹取道, 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

4、搖綴,參差披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 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 四面竹樹環(huán)合, 寂寥無人, 凄神寒骨, 悄愴幽邃。 以其境過清, 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7.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解釋錯誤的一個是(3 分)【】A 隸 而從者,崔氏二小生(隨從)B潭中魚可百許頭(表示數(shù)目不確定)C其岸勢犬牙 差互(狗的牙齒)D水尤清冽 (寒冷)8.翻譯加橫線的兩個句子(4 分)斗折蛇行,明滅可見。譯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譯 9下面是

5、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 2 分)【】A 小石潭的底部是一塊石頭。B小石潭里有100 多條魚。C小石潭四周全部都是竹子。D小石潭的水非常清涼。10. 第四段描寫了小石潭什么樣的景色和氣氛?反映了作者什么樣的心情?按要求填空。( 3分)第四段描寫了小石潭 的景色和 氣氛,反映了作者貶居生活的 的心情。(二)閱讀下面一篇文章,回答11 14 題( 8 分)記承天寺夜游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 ?何處無竹柏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11括號內(nèi)外加點詞意

6、思相同的一項是(2 分 ) 【】A 庭下如 積水空明(如 法炮制)B 遂 至承天寺(天遂人愿)C但 少閑人如吾兩人耳(但求無過)D 蓋 竹柏影也(蓋 世無雙)1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加橫線的句子。(2 分 ) 譯 13本文寫到的景色有 ( 2 分)【】A 月色、積水、藻、荇、竹柏B月色、藻、荇C月色、積水、竹柏D月色、竹柏之影214作者為什么稱自己為“閑人 ”?談談你的看法(開放題,言之有理即可)。(2 分)答:(三)閱讀下面一篇文章,回答15 18 題( 11 分)滿井游記廿二日天稍和,偕數(shù)友出東直,至滿井。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于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

7、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游人雖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風力雖尚勁,然徒步則汗出浹背。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夫能不以游墮事而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適與余近,余之游將自此始,惡能無紀?己亥之二月也。15下列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2 分)A髻鬟之始掠也(梳掠)B高柳夾堤,土膏微潤(肥沃)C泉而茗 者(茶 )D毛羽鱗 鬣之間皆有喜氣。 (魚)1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虛詞的

8、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2 分)A于 時冰皮始解相與步于 中庭B罍而 歌者而城居者未之知也。C娟然 如拭然徒步則汗出浹背D郊田之 外冷光之 乍出于匣也17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4 分)若脫籠之鵠。譯文:曝沙之鳥,呷浪之鱗。譯文:18文段理解填空。( 3 分)選文描寫了滿井的_景色,重點描繪了水光山色、柳條麥田等優(yōu)美之景的變化,還描寫游人的種種情態(tài)和鳥、魚的,表達了作者之情。(四)閱讀下面兩首詩詞,回答15 16 題( 9 分)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 ,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漁家傲范仲淹3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

9、邊聲連角起,千嶂 里,長煙落日孤城 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19.下列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 分)A. 具雞黍 :準備好了飯菜。B. 把酒:端起酒杯。C. 千嶂:層層疊疊險峻的山峰。D. 孤城:孤寂的邊城。20.詩中“燕然未勒歸無計”的意思是:( 2分)21. 判斷下面對這兩首詩詞的分析的正誤,正確地打“”,錯誤的打 “×”。(4分) .過故人莊是詩人孟浩然經(jīng)過老朋友的村莊時寫下的一首田園詩。()過故人莊 .第三、四、五、六句描繪了優(yōu)美的田園風光,由寫景轉而寫人事。 ()C漁家傲 這首詞表現(xiàn)了守邊將士的英雄氣概和思鄉(xiāng)之情,

10、蒼涼悲壯而又豪放慷慨。( ) . 漁家傲中“人不寐”是指處于戰(zhàn)亂之中的百姓長夜難眠,表現(xiàn)了戰(zhàn)爭帶給人們的深重災難。 ()三、作文( 40 分)請把“ 這里風光好 ”補充完整再作文,如補充成“獨好”、“無限好”和“今年比去年好”等。要求:題目補充完整。文體不限。文中的人名、地名、單位名一律用“××”代替。不得抄襲。作文題目居中,上下各空一行。全文不少于500 字,最多寫滿格。4第六單元參考答案一、 1. (略)2. B A.荇 xìngC.坻 chí D. 喪 sng 3.B漸近,靠近 4.D寫詩人的勸勉,規(guī)勸自己也勸勉別人不要嘆息年華易逝 5.八月秋高風怒號布衾多年冷似鐵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柳暗花明又一村誰道人生無再少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guī)啼6.A×B. ×C. D. 二、(一) 7.C 像狗的牙齒那樣 8.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像蛇爬行那樣彎曲,或隱或現(xiàn),都看得清楚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石上。9 C 小石潭四周有竹子也有樹木,從“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一句可知10.幽深寂靜(或冷清)孤寂悲涼11 C 都是“只是”的意思A.好像 / 按照B.于是,就 / 隨,順D .大概 /壓倒,超過 12庭院地面好像積水清澈透明。13 D 14示例:因為此時此刻無事務紛擾,時間寬裕,心情閑適,可以從從容容地觀賞月色,所以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