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計算書(Word)_第1頁
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計算書(Word)_第2頁
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計算書(Word)_第3頁
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計算書(Word)_第4頁
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計算書(Word)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計算書鍵入文檔副標題二九年十一月在此處鍵入文檔的摘要。摘要通常是對文檔內容的簡短總結。在此處鍵入文檔的摘要。摘要通常是對文檔內容的簡短總結。bri選取日期第三屆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計算書I / 19參賽隊員:張逢 劉天一 姚劉鎮(zhèn)作品名稱:紫氣東來參賽學校:東南大學目 錄1設計說明12總裝配圖13葉片設計及構件圖24塔架設計、構件圖及主要連接圖34.1發(fā)電塔架設計34.2 結構幾何與材料屬性的確定54.3 塔身構件圖54.4 主要連接圖65水平風荷載計算86 結構變形計算96.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96.2 分析假定106.3位移計算結果107結構承載力計算結果117.1強度驗算117.2穩(wěn)定性

2、分析(對壓彎柱)128模型詳圖與材料預算12參考文獻131設計說明此次結構設計競賽模型為定向木結構風力發(fā)電塔。競賽限定塔身高為800mm,葉輪直徑為800mm。競賽目的是為了在滿足競賽要求的情況下,通過合理設計葉片形狀和數(shù)目,使得風力發(fā)電機的發(fā)電效率最大,同時盡量保證發(fā)電塔的塔身結構材料消耗較輕,結構強度和剛度能夠滿足競賽要求。這需要綜合運用空氣動力學、結構力學和材料力學等相關的力學知識。從結構剛度要求和節(jié)約材料角度出發(fā),發(fā)電塔結構選擇正三角形截面的格構式結構。其具有較好的剛度,同時在視覺上,我們也希望以盡量少的桿件形成剛度較好的塔架結構,并通過合理的設計盡量減小桿件的截面尺寸,這樣從各個角度

3、觀賞結構都具有較好的視覺效果。我們設計的結構模型效果如圖1所示。圖1 結構模型圖(斜視圖)2總裝配圖總裝配圖如圖2所示,采用三片葉片,三片葉片之間角度為120度。葉片與風電塔之間采用風葉連接件進行連接,風葉連接件的外輪廓尺寸為92mm。圖2 總裝配圖3葉片設計及構件圖圖 3風力發(fā)電機測試系統(tǒng)風力發(fā)電機的功率和位移測試系統(tǒng)如圖3所示。在風力發(fā)電機的發(fā)電功率測試系統(tǒng)中,發(fā)電機功率采用功率計測量,負載為15歐姆。風力發(fā)電機的效率和葉片對發(fā)電機產生的扭矩密切相關,其與電流強度、葉片的動力扭矩成正比。 圖4葉片外輪廓圖 圖5 葉片分段截面尺寸 風力發(fā)電機葉片設計是風力發(fā)電機捕捉風能的核心部件,葉片設計的

4、好壞直接決定了風力發(fā)電機的發(fā)電效率,是整個風力發(fā)電機系統(tǒng)最為關鍵的部分。根據(jù)競賽中給定的風速條件,本風力發(fā)電機的葉片應設計為低速葉片。葉片設計需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葉片面積要適中,不能過大和過小,葉片面積過大則各個葉片相互之間會有干擾,從而影響葉片對電機的扭轉力矩;葉片面積過小,則葉片的兜風面積過小,每個葉片對電機的扭矩減小。葉片的角度要合理,角度過小,風的扭矩不足;角度過大,在轉動過程中,空氣的阻力也較大。根據(jù)上述原則,設計的葉片構件圖如圖4-5所示,圖4為葉片外輪廓圖,圖5為葉片分段截面尺寸。4塔架設計、構件圖及主要連接圖4.1發(fā)電塔架設計根據(jù)競賽要求,塔架截面為正多邊形。風力發(fā)電塔結構的

5、主要受水平風荷載作用,如圖6所示。發(fā)電塔結構受力近似為懸臂梁結構,其受力特點如圖7所示。在迎風一側的立柱主要受拉力,在背風一側的立柱主要承受壓力?;诖?,考慮塔架剛度和強度要求,以及風的方向,塔架截面設計為正三角形。且三角形發(fā)電塔的底邊要和來流風荷載的方向垂直,同時將一根立柱前置,位于迎風向,受拉為主;另外兩根立柱位于背風向,受壓為主。 圖6 風電塔荷載 圖7風電塔受力特點圖8 結構模型圖(立面圖)這樣使得由于風力發(fā)電機選用的葉片面積較大,風荷載較大,將塔架分為5段,每段160mm。在風荷載作用下,由于風輪掃略面上下部位風速的不均勻分布、葉輪和電機的位置輕微偏心而引起的振動都會導致發(fā)電塔架受扭

6、。應增加塔架截面的抗扭剛度以抵抗該扭轉力矩,為此將斜腹桿設計為交叉腹桿,如圖8所示。4.2 結構幾何與材料屬性的確定根據(jù)競賽給定的木材規(guī)格,選擇材料其規(guī)格、強度、彈性模量如表1所示。其順紋抗拉強度、彈性模量作為模型計算時確定材料屬性的依據(jù)。表1 材料規(guī)格與參數(shù)材料規(guī)格截面尺寸(mm)抗拉強度 (MPa)彈性模量E(MPa)W551501,22,62,66301.01044.3 塔身構件圖根據(jù)對結構的傳遞路徑分析,我們確定了結構各桿件的截面型式與尺寸。結構頂部橫梁采用矩形截面,高6mm,寬2mm。其它橫梁采用T形截面,T形截面翼板寬6mm,腹板高4mm,厚1mm。柱采用正三角形箱型截面,邊長10

7、mm,厚度1mm。考慮柱子受軸力較大,為增加立柱的穩(wěn)定性,在柱子中每隔40mm增設一橫隔板,橫隔板厚度為1mm。腹桿采用正三角形箱型截面,邊長為5mm,厚度1mm。腹桿采用T形截面,與相同。風力發(fā)電塔的頂部正三角形截面邊長為100mm,底部邊長為200mm,其尺寸和構件如圖9-10所示。 圖9 塔架尺寸 圖10 塔架構件圖4.4 主要連接圖 頂部橫梁與立柱連接典型結點詳圖圖11頂部斜腹桿與立柱連接典型結點詳圖圖12 頂部橫梁與立柱連接典型結點詳圖圖13 T形截面斜腹桿交叉連接結點圖14 塔架柱腳安裝連接圖柱子與塔架安裝底板連接如圖14所示,葉片與連接件連接節(jié)點圖15所示。 圖15 塔架柱腳安裝

8、連接圖5水平風荷載計算本風力發(fā)電塔承受的主要荷載為水平向的風荷載。風荷載主要包括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葉片部分的風荷載;另外一部分是塔架結構的風荷載。經過反復調試,最后本風力發(fā)電機選用三片葉片。每個葉片的面積約為2800mm2。 對于葉片,風荷載的壓強近似計算公式為 (1)其中,為風壓,單位為N/m2;為空氣密度,近似取為1.2930kg/m3;為風速,競賽中給定,三級風速分別為4m/s,6.8m/s和9m/s。其中比賽中保證在第二級風速下,發(fā)電塔的剛度要進行測量,同時保證在第三級風速下結構不倒塌。葉片的風荷載計算公式為 (2)其中,為葉片風荷載,單位為N;為葉片面積;為葉片體型系數(shù),這里近似取

9、1;為風振系數(shù),考慮結構剛度較好,風速較低,這里近似取1。 塔架結構的風荷載也可按照公式(2)來計算,體型系數(shù)可按照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50009-2001(2006版)中表7.3.1中項次34塔架類查取。其中風向考慮為三角形風向。擋風系數(shù)為0.15,查表可得風載體型系數(shù)為2.3。塔架的風振系數(shù)可近似取為1。6 結構變形計算結構承受豎向重力荷載和水平風荷載作用。豎向荷載主要包括發(fā)電機自重、葉片自重和塔架自重。發(fā)電機自重為3700g。6.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圖16有限元模型斜視圖根據(jù)高聳結構設計規(guī)范GBJ-135-90,對于塔架結構,在進行結構內力分析時應按作為空間桁架結構進行計算,但由于本塔架

10、為木結構,節(jié)點處連接主要靠膠水進行粘連,按照剛接計算較為合理。所以本塔架結構在進行內力分析時,采用空間剛架結構進行計算。且本結構為空間結構,涉及桿件較多,具有多次超靜定的特性,通過手工計算難以獲得其準確的計算結果。為此,我們根據(jù)確定的結構型式、桿件截面以及材料屬性等設計參數(shù),在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程序ANSYS中建立結構的分析模型。分析時,剛架橫梁、聯(lián)梁、立柱以及斜腹桿采用Beam44梁單元,結構的空間三維有限元模型如圖16所示,6.2 分析假定(1) 風力發(fā)電塔結構固定于塔架安裝底板上。發(fā)電塔柱底通過螺栓固定,根據(jù)其約束情況,在結構分析模型中,三個柱子的柱底節(jié)點約束取為理想鉸接約束。(2)所有

11、結構構件均在彈性范圍內工作,即計算時不考慮結構的材料非線性,但為了提高位移計算結果的精確性,分析時考慮結構的幾何非線性影響,即打開大變形效應開關,將NLGEOM設為ON。(3)根據(jù)競賽試驗要求,所施加的荷載工況為:工況1-在第二級風荷載作用下計算結構變形;工況2-在第三級風荷載作用下結構滿足承載力要求。6.3位移計算結果圖17 第二級風荷載作用下的水平向(X向)位移云圖第二級水平風荷載作用下的水平(X向)位移計算結果如圖17所示。最大水平(X向)位移發(fā)生于柱的頂部,最大水平(X向)位移非常小,僅為0.22 mm。圖18 第二級風荷載作用下的水平向(Y向)位移云圖第二級水平風荷載作用下作用下的水

12、平(Y向)位移計算結果如圖18所示。由于該方向為風荷載的主要作用方向,因此Y向位移比X向位移大,最大位移為3.50mm,同樣發(fā)生于柱的頂部,可見結構的受力特性接近于懸臂梁。此外,根據(jù)風荷載的方向,將三角形電塔的底邊設置與來流風向垂直,以結構剛度最強方向來抵抗風荷載,是非常合理的。7結構承載力計算結果7.1強度驗算結構在水平第三級荷載作用下的最大應力云圖如圖19所示,其中結構最大壓應力達到-12.25MPa,位于背風一側的柱子底部。最大拉應力位于迎風一側柱子底部,為24.45Mpa。最大應力都小于木材的抗拉強度,滿足強度要求。圖19 第三級風荷載作用下的結構最大應力云圖7.2穩(wěn)定性分析(對壓彎柱)穩(wěn)定性分析參考鋼結構穩(wěn)定分析原理處理平面內穩(wěn)定計算公式為:平面外穩(wěn)定計算公式為: 根據(jù)上述公式,對受壓狀態(tài)下的各構件進行了驗算,皆滿足要求。8模型詳圖與材料預算根據(jù)結構設計方案,考慮到加工要求,根計算數(shù)提供結構桿件的詳圖與下料統(tǒng)計預算表如下所示。結構的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