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牛頓第一定律-新1.ppt課件_第1頁
12.5牛頓第一定律-新1.ppt課件_第2頁
12.5牛頓第一定律-新1.ppt課件_第3頁
12.5牛頓第一定律-新1.ppt課件_第4頁
12.5牛頓第一定律-新1.ppt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摩擦力摩擦力二、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二、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壓力的大小壓力的大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三、增大摩擦的方法三、增大摩擦的方法增大壓力增大壓力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四、減小摩擦的方法四、減小摩擦的方法減小壓力減小壓力減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減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用滾動代替滑動用滾動代替滑動使兩個接觸面的摩擦面彼此離開:使兩個接觸面的摩擦面彼此離開:實際是(實際是( ) 課前課前5分鐘考試分鐘考試一、摩擦力:兩個互相一、摩擦力:兩個互相 的物體的物體,當它們做相對運動時,當它們做相對運動時,在接觸面上會產(chǎn)生一種在接觸面上會產(chǎn)生一種 的力,這種力就叫做的力

2、,這種力就叫做摩擦力摩擦力(f)。減少壓力減少壓力接觸接觸阻礙相對運動阻礙相對運動勻速直線勻速直線3.53.5二力平衡二力平衡勻速直線勻速直線2、研究自行車上的摩擦。、研究自行車上的摩擦。(1自行車上的哪些部位存在摩擦?自行車上的哪些部位存在摩擦?(2哪些摩擦是有益的?哪些摩擦是有害的?哪些摩擦是有益的?哪些摩擦是有害的?(3使用自行車時是如何增大有益摩擦和減使用自行車時是如何增大有益摩擦和減小有害摩擦小有害摩擦?3、沒有摩擦的世界將怎樣?請你列舉幾個場景。、沒有摩擦的世界將怎樣?請你列舉幾個場景?;顒樱夯顒樱涸龃竽Σ恋挠性龃竽Σ恋挠?輪胎表面有花紋、剎車閘上用橡膠、輪胎表面有花紋、剎車閘上用

3、橡膠、腳蹬表面有花紋、車把套有花紋、腳蹬表面有花紋、車把套有花紋、鏈條與齒輪有凹凸相咬合。鏈條與齒輪有凹凸相咬合。減小摩擦的有:減小摩擦的有:前后輪上有軸承、軸承上有滾珠或前后輪上有軸承、軸承上有滾珠或加潤滑油。加潤滑油。滾動軸承的有:滾動軸承的有:前后輪的軸承、腳蹬、車前叉等前后輪的軸承、腳蹬、車前叉等3、答案:、答案:夾不住飯菜夾不住飯菜 無法行走無法行走手拿不住瓶子手拿不住瓶子車停不下來車停不下來2、研究自行車上的摩擦答案:、研究自行車上的摩擦答案:5、縫衣針表面磨得光滑是為了、縫衣針表面磨得光滑是為了_;急剎車時,緊握閘把是通過急剎車時,緊握閘把是通過_方法方法來增大摩擦;在機器的轉(zhuǎn)動

4、部位裝有滾來增大摩擦;在機器的轉(zhuǎn)動部位裝有滾珠軸承,它可以變珠軸承,它可以變_摩擦為摩擦為_摩擦來減小摩擦。摩擦來減小摩擦。減小摩擦減小摩擦增大壓力增大壓力滑動滑動滾動滾動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運動和力運動和力維持運動需要力嗎?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生活經(jīng)驗:在平地上騎自行車的時候,即使不踩踏板,車會前進一段距離,但因為沒有繼續(xù)用力,它最終還是要停下來。生活中常會遇到這類現(xiàn)象。例如:關閉的發(fā)動機的列車會停下來 自由擺動的秋千會停下來 還有打出去的球也會停下來 2000 2000多年前,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根據(jù)當多年前,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根據(jù)當時人們對運動和力的關系的認識提出一個觀點:時人們對運動和

5、力的關系的認識提出一個觀點: 一、歷史回顧:1 1、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必須有力作用在物體上,才能使物體保持運動狀態(tài)。 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2 2、伽利略理想實驗、伽利略理想實驗:.:.伽利略理想實驗伽利略理想實驗.flv.flv 物體的運動不需要靠力來維持物體的運動不需要靠力來維持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最大最短較長較大最長較小結論:平面越光滑,小車運動的距離越,說明小車受到的阻力越 ,速度減少得越。遠小慢運動的車減速并最終停下來的原因是受到摩擦阻力的作用。 1、為什么每次都要讓同一小車從同一斜面、同一高度由靜止釋放?答: 2、小車在平面上滑動的路程與什么因素有關?有何關系

6、?答:3、小車為什么最終會停下來?(小車停下來的原因是什么?)【分析論證】【分析論證】請思考下列問題:請思考下列問題:使小車到達水平面時速度相同使小車到達水平面時速度相同與摩擦力有關,摩擦力越小,小車滑行的越遠最大最短較長較大最長較小保持原來的速度保持原來的速度一直運動下去一直運動下去阻力為零 如果我們想像一下,假設小車是在光滑的水平表面沒有了摩擦阻力運動,推理一下,小車會如何運動下去?實驗結論: 這個結論是通過實驗進行證實的嗎? 這個結論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實基礎之上,通過科學推理而得到的,它不可能通過實驗來證實,但是它的結論是符合科學道理的。 法國科學家笛卡爾補充和法國科學家笛卡爾補充和完善了

7、伽利略的論點,提出:完善了伽利略的論點,提出:如果沒有其它原因,運動的物如果沒有其它原因,運動的物體將繼續(xù)以同一速度沿著一條體將繼續(xù)以同一速度沿著一條直線運動,既不會停下來,也直線運動,既不會停下來,也不會偏離原來的方向不會偏離原來的方向 伽利略和笛卡爾對物體的運動作了準確的描述,伽利略和笛卡爾對物體的運動作了準確的描述,但是沒有指明原因是什么,這個原因跟運動的關系是但是沒有指明原因是什么,這個原因跟運動的關系是什么。什么。存在的問題:存在的問題:笛卡爾的觀點:笛卡爾的觀點: 牛頓總結了前人牛頓總結了前人的經(jīng)驗,指出了加速的經(jīng)驗,指出了加速和減速的原因是什么,和減速的原因是什么,并指出了這個原

8、因跟并指出了這個原因跟運動的關系,這就是運動的關系,這就是牛頓第一定律。牛頓第一定律。艾薩克艾薩克 牛頓牛頓 (Issac Newton, 1642年年1727年年 ) 三、牛頓第一定律:三、牛頓第一定律:例題分析:例例1 1正在做曲線運動的物體,若它所正在做曲線運動的物體,若它所受到的外力同時消失,那么它將(受到的外力同時消失,那么它將( )A A物體立即停下來物體立即停下來 B B物體繼續(xù)做曲線運動物體繼續(xù)做曲線運動C C物體將做勻速直線運動物體將做勻速直線運動 D D物體將改變運動方向物體將改變運動方向C例2關于力和運動的關系,下列說 法正確的是( )物體受力才會運動力使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發(fā)

9、生改變停止用力,運動的物體就會停止力是使物體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 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B【例【例3】用繩子栓住一個小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作圓周運動,當繩】用繩子栓住一個小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作圓周運動,當繩子突然斷裂,小球?qū)⒆油蝗粩嗔?,小球?qū)?A保持原來的圓周運動狀態(tài)保持原來的圓周運動狀態(tài)B保持繩斷時的速度作勻速直線運動保持繩斷時的速度作勻速直線運動C小球運動速度減小,但保持直線小球運動速度減小,但保持直線D以上三種都有可能以上三種都有可能【分析】原來小球受繩拉力作用在作圓周運動,當繩子突然斷裂,【分析】原來小球受繩拉力作用在作圓周運動,當繩子突然斷裂,小球在光滑水平方向上就沒有再受到力了,因此小球?qū)⒈3?/p>

10、繩斷時小球在光滑水平方向上就沒有再受到力了,因此小球?qū)⒈3掷K斷時刻的速度大小和方向而運動刻的速度大小和方向而運動 【解答】【解答】B 有關牛頓第一定律的例題有關牛頓第一定律的例題【例【例4】下列說法正確的是】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物體不受力作用就一定靜止物體不受力作用就一定靜止B物體不受力作用就一定是勻速直線運動物體不受力作用就一定是勻速直線運動C物體受力才能運動物體受力才能運動D以上說法都是錯誤的以上說法都是錯誤的【分析】牛頓第一定律指出,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物體將保【分析】牛頓第一定律指出,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物體將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說明物體可以有兩種表現(xiàn)狀態(tài),同時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說

11、明物體可以有兩種表現(xiàn)狀態(tài),同時也說明物體不受力時也能運動,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也說明物體不受力時也能運動,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解答】【解答】D 1.1.關于伽利略理想實驗,以下說法正確關于伽利略理想實驗,以下說法正確的是()的是()A A完全是理想的,沒有事實為基礎完全是理想的,沒有事實為基礎 B B是以可靠事實為基礎的,經(jīng)科學是以可靠事實為基礎的,經(jīng)科學抽象深刻反映自然規(guī)律的抽象深刻反映自然規(guī)律的 C C沒有事實為基礎,只是理想推理沒有事實為基礎,只是理想推理 D D以上說法都不對以上說法都不對B課堂練習:2.2.伽利略的斜面實驗證明了()伽利略的斜面實驗證明了()A A要物體運

12、動必須有力的作用,沒有力要物體運動必須有力的作用,沒有力的作用的物體將靜止的作用的物體將靜止B B要物體靜止必須有力的作用,沒有力要物體靜止必須有力的作用,沒有力的作用的物體就運動的作用的物體就運動C C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一定處于靜止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一定處于靜止狀態(tài)狀態(tài)D D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總保持原來的勻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總保持原來的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D3.3.關于牛頓第一定律的說法中正確的是()關于牛頓第一定律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 A物體在任何情況下始終處于靜止狀態(tài)或勻物體在任何情況下始終處于靜止狀態(tài)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 B B物體運動

13、需要靠力來維持物體運動需要靠力來維持 C C牛頓第一定律既揭示了物體保持原有運動牛頓第一定律既揭示了物體保持原有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又揭示了運動速度改變原狀態(tài)的原因,又揭示了運動速度改變原因因 D D牛頓第一定律反映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的牛頓第一定律反映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的運動規(guī)律,即始終處于勻速直線運動狀運動規(guī)律,即始終處于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態(tài)C三、牛頓第一定律的重要貢獻是:三、牛頓第一定律的重要貢獻是:(1 1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2 2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一、人們對物體的運動規(guī)律的認識是經(jīng)歷了漫長的一、人們對物體的運動規(guī)律的認識是經(jīng)

14、歷了漫長的時間的。物體在不受力時的運動規(guī)律,它是經(jīng)過亞時間的。物體在不受力時的運動規(guī)律,它是經(jīng)過亞里士多德對人們近兩千年的思想束縛,伽利略的科里士多德對人們近兩千年的思想束縛,伽利略的科學推理,才最終由牛頓分析事實,總結,概括,推學推理,才最終由牛頓分析事實,總結,概括,推理出牛頓第一定律。理出牛頓第一定律。小結:小結:二、牛頓第一定律:二、牛頓第一定律: 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 從牛頓第一定律知道,物體有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和靜止狀態(tài)的性質(zhì).得到慣性的概念:任何物體都有保持勻速直

15、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的性質(zhì),物體的這種性質(zhì)叫做慣性.因此牛頓第一運動定律也叫慣性定律.1. 1. 慣性是物體本身的一種屬性慣性是物體本身的一種屬性, ,一切物體都一切物體都有慣性有慣性, ,即無論物體是靜止還是運動即無論物體是靜止還是運動, ,無論物無論物體是受力還是不受力體是受力還是不受力, ,在任何時候在任何時候, ,任何狀態(tài)任何狀態(tài)下都具有慣性下都具有慣性. .2. 2. 慣性不是力慣性不是力, ,在解答問題時在解答問題時, ,只能說只能說“由于由于慣性慣性” ” 、 “ “具有慣性具有慣性”. .而不能說而不能說“受到慣受到慣性性” ” 、 “ “由于慣性的作用由于慣性的作用” ” 、

16、 “ “克服慣克服慣性等性等, ,否則就將慣性和作用混為一談否則就將慣性和作用混為一談. .3. 3. 所有的物體都有慣性所有的物體都有慣性, ,但不同物體的慣性但不同物體的慣性大小是不同的大小是不同的, ,物體的慣性只與物體的質(zhì)量物體的慣性只與物體的質(zhì)量有關有關, ,物體的質(zhì)量越大物體的質(zhì)量越大, ,慣性越大慣性越大; ;物體的質(zhì)量物體的質(zhì)量越小越小, ,慣性越小慣性越小, ,質(zhì)量是物體慣性的量度質(zhì)量是物體慣性的量度. . 任何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具有慣性任何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具有慣性. . 物體慣性的大小只與其質(zhì)量有關物體慣性的大小只與其質(zhì)量有關小結:小結:3 3、有關慣性的簡答題回答步驟:、有關慣性的簡答題回答步驟:(1 1物體原來的運動狀態(tài)物體原來的運動狀態(tài)(2 2哪一個物體或哪一部分由于力改變了運動狀態(tài)哪一個物體或哪一部分由于力改變了運動狀態(tài)(3 3哪一個物體或哪一部分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