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新高考歷史第一輪總復習 同步測試卷(十四)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新人教版_第1頁
(新課標)新高考歷史第一輪總復習 同步測試卷(十四)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新人教版_第2頁
(新課標)新高考歷史第一輪總復習 同步測試卷(十四)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新人教版_第3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2018新課標高考第一輪總復習同步測試卷歷史(十四)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時間:90分鐘總分:100分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54分)1(2016長郡)“周公制禮”被認為是儒家思想的淵源,唐宋以前,儒家推崇的圣人向來是“周孔”,唐宋開始,“周孔”逐漸被“孔孟”所取代,造成這一變化的原因不包括(d)a中國社會平民化程度加深b“仁政”和“民本”思想更符合時代需求c理學家對孟子思想的推崇d周公思想存在的經(jīng)濟基礎崩潰【解析】周公是傳說中周禮的制定者,孔子繼其踵,推崇“克己復禮”,代表的是貴族思想,孟子處于禮崩樂壞的戰(zhàn)國時期,他把儒學的對人以仁發(fā)展為“仁政”“民本”思想,反映了普通平民的訴求

2、。唐以前,貴族政治猶存,宋以后,社會平民化程度加深,所以孟子地位提高;東漢末至隋唐一統(tǒng)和唐末藩鎮(zhèn)割據(jù)以及五代十國的歷史啟示了“仁政”和“民本”思想的重要性;理學家例如朱熹把孟子的著作校注,列入科舉考試范圍,也提升了孟子的地位;a、b、c都是變化原因。中國古代的經(jīng)濟基礎進入戰(zhàn)國以后就是小農(nóng)經(jīng)濟,唐宋時期周公地位的讓步與小農(nóng)經(jīng)濟在近代崩潰的史實無關,故選d。2(2016雅禮)孟子有云:“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辈牧媳砻鞔呵镆粫?a)a政治立場的保守性b維護了周王的絕對權威c體現(xiàn)了孔子以德治民的理念d提出的治國理念成為當時的主流思想【解析】孟子有云“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說

3、明春秋在維護奴隸主統(tǒng)治方面的作用,體現(xiàn)孔子思想的保守性,故a項正確;周王此時已經(jīng)不具備統(tǒng)治天下的權威,故b項錯誤;以德治民的理念材料中沒有體現(xiàn),故c項錯誤;儒家思想在當時沒有成為治國理念,故d項錯誤。3(2016長郡)“化性以起偽,偽起而生禮義,禮義生而制法度”,該言論最有可能出自(c)a商鞅 b孔子c荀子 d韓非子【解析】“偽”就是人為,非天生之意。荀子首先提出人性是惡的,而善則是后天人為的。人自降生時起,就好利、疾惡、好色,放縱這些本性就會帶來不良后果,因而要“化性以起偽”。只有師法、禮義才能矯正和約束人性,所以古代的圣人“起禮義、制法度”來化導人的情性,約束人的本性。故答案選c。4春秋戰(zhàn)

4、國時期的義利觀有:儒家主張重義輕利,墨家主張義利并重,道家主張義利雙棄,法家主張一斷以法。這些不同“義利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b)a“百家爭鳴”局面促進了學術文化的發(fā)展b不同流派希望在社會劇變中實現(xiàn)利益訴求c平民教育的發(fā)展推動傳統(tǒng)文化重煥光彩d新興地主階級要求結束國家分裂掌握政權【解析】材料表明諸子百家的義利觀不同,每家的義利觀都代表了各自階層的利益,這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劇變在思想領域的反映,故答案為b項。a項是“百家爭鳴”的影響,排除;春秋戰(zhàn)國時期平民教育剛剛出現(xiàn),“百家爭鳴”與傳統(tǒng)文化復興區(qū)別甚大,故排除c項;d項與材料中所敘述的儒家、墨家、道家思想不符。5. (2016雅禮)孟子說:“君

5、有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去?!倍偈嬲f:“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相對于孟子,董仲舒的主張(a)a修改了儒家學說中的君臣關系b強調對君主暴政的制約c彌補先秦儒學的重大理論缺陷d適應了爭霸戰(zhàn)爭的需要【解析】據(jù)題干材料,遷移所學可知,孟子強調對有過錯的君主進諫,不聽者就離開他,這是孟子對君臣關系的論述,體現(xiàn)了原始民主主義的元素,他并非無原則地強調臣民對君王的服從,相反還認為,暴君非君,面對暴君,人民有反抗的權利,而董仲舒強調對君主的絕對服從,a項符合題意。b、c、d三項與題干材料不符,排除。6(2016附中)錢穆在國史大綱里提到:“(漢)武帝以前,漢儒鼓吹變法;武帝以后,漢儒漸漸鼓吹

6、讓國(將國家的統(tǒng)治權讓給賢者)?!边@反映出(b)a漢代從推崇轉變?yōu)榕懦夥宜枷隻儒生思想的變化及與君主的較量c董仲舒的新儒學主張“君為臣綱”d“推恩令”并沒能解決王國問題【解析】a、d不符合史實,c不符合材料。7秦代會稽刻石及秦簡中規(guī)定:妻子殺死與人通奸的丈夫無罪;夫因妻兇悍而將其耳撕裂當處耐刑(強制剃除鬢毛胡須而保留頭發(fā)),而漢代以后則情勢大變,唐宋律法規(guī)定:諸妻毆夫,徒一年;若毆傷重者,加凡斗傷三等。此變化反映了(c)a秦代嚴格實行“以法治國”b唐宋律法嚴重缺失公正性c儒家倫理道德得到了強化d理學已成為封建主流意識【解析】依據(jù)材料,秦代強調夫婦之間相對平等,而唐宋則要對毆打丈夫的妻子加以處

7、罰,與儒家的“夫為妻綱”思想的確立有直接關系,漢代確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統(tǒng)地位,使儒家倫理得到了強化,故選c。8(2016一中)東漢末年,名教虛偽,玄學興起。玄學家以老子莊子和周易為依據(jù)表達思想和寄托精神,在理學興起前,許多士大夫醉心于此。玄學的發(fā)展表明(b)a儒學經(jīng)歷了無為而治的階段b老莊學說為儒學貢獻了思想c儒家學說一度失去正統(tǒng)地位d道教影響力曾居于儒學之上【解析】玄學以道家經(jīng)典老子莊子和儒家經(jīng)典周易為依據(jù),這體現(xiàn)了儒道的交融,而理學的一些思想則來自玄學,故選b。材料雖提及道家,但不能體現(xiàn)出無為而治,排除a。c不符合史實。道家學說并不等于道教,材料無從體現(xiàn)d。9魏晉時期勢力極盛的門閥土族在文化

8、上崇尚玄學。他們有的主張自然是本,名教(儒學)是末;有的更是猛烈地批判名教禮法。出現(xiàn)這一社會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b)a社會思想格局的重大變化b集權政治的控制力減弱c社會精神信仰的全面缺失d受早期民主思想的影響【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魏晉時期儒學受到嚴重挑戰(zhàn),儒學是統(tǒng)治者加強統(tǒng)治的思想工具,而魏晉時期,國家分裂,門閥興起至極盛,集權政治的控制力減弱,導致玄學興起,b項正確。但此時的正統(tǒng)思想仍是儒學,社會思想格局未變,a項表述有誤,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玄學的興起,不是精神信仰缺失,c項排除。玄學不是早期民主思想,d項排除。10(2016附中)司馬光主張女子可以讀書,范仲淹曾把守寡的兒媳嫁于學生王陶為妻,程

9、頤也把喪夫之后的外甥女再嫁他人,少女時代的李清照無所顧忌地飲酒和旅游,南宋孝宗更親自出面為一個兩度嫁夫的婦人主持葬禮。這些事件說明當時(a)a理學思想尚未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b封建統(tǒng)治秩序開始崩潰c商品經(jīng)濟發(fā)展致使物欲泛濫d上流社會推崇程朱理學【解析】理學在南宋以后才成為官方統(tǒng)治哲學。b、d不符合史實,c項不符合材料。11(2016三湘)宋朝時期,歐陽修親自編撰族譜,范仲淹設置扶助族人的義莊,司馬光著有規(guī)范家庭禮儀的司馬氏書儀,朱熹編寫朱子家禮刊行。這些知識分子是在踐行(c)a“存天理、滅人欲”b“格物致知”c“齊家”理念d周禮宗法制【解析】儒家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齊家是治國、平天下的

10、基礎。這里的“齊家”是宗族之大家庭。倡導通過家族和地方組成的社會基礎,來促使王朝體系的安定,因此禮下庶人,重視宗族建設。材料四個事例的共性都是針對家庭宗族的。重視宗法觀念與分配繼承為核心的宗法制不同,d錯誤。a、b不屬于材料的共性角度。12(2016一中)南宋朱熹和陸九淵曾就理學和心學展開了一場討論,其地點選在朱熹和陸九淵都曾寓居的江西鵝湖寺。鵝湖寺經(jīng)常為儒生提供宿讀之處,還接濟進京趕考的儒生去佛寺內(nèi)住宿。據(jù)此可以推知(c)a儒釋間已無思想分歧b佛教成為儒學的附庸c思想合流的效果顯著d理學和心學源于佛教【解析】從材料信息可知,南宋時期,儒家、佛教和諧相處,c項可解釋這一現(xiàn)象。a、b、d都不符合

11、史實,排除。故選c。13(2016附中)心學的出現(xiàn),標志著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論任務已經(jīng)完成。這主要是因為(a)a理學思想從知識精英擴展到普羅大眾b陸王心學回答了對終極問題的追問c心學主張“心即理也”“致良知”d王陽明是理學思想的集大成者【解析】程朱理學是以“士”為施教的直接對象,“讀書窮理”的基本教法,對于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人不太適用;而心學“發(fā)明本心”之法比“格物致知”要簡單得多,對知識的要求不高,“愚夫愚婦與圣人同”,施教對象擴大,是同時針對“士”和“一般民眾”而立教。14(2016三湘)宋儒通過對易經(jīng)家人的闡發(fā),搭建出一條理想的社會鏈條:女正家道正天下正。該觀點(b)a認為女性可以在政治中

12、發(fā)揮作用b對女性的道德貞操要求更加嚴苛c主張女性應該維系家族內(nèi)外秩序d肯定女性的自立意識和個性發(fā)展【解析】“女正”在儒家理論中即遵守“三從四德”,b項符合題意。15(2016六校)王陽明提出“圣賢庸愚,同具此心,茍能致知,皆能明德”。黃宗羲提出“君之與臣,名異而實同”。對此理解正確的是(c)a二者都破除了權威崇拜,意味著思想啟蒙b二者都質疑程朱理學,但所屬的范疇不同c黃宗羲思想是對王陽明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d黃宗羲思想是對王陽明思想的批判與否定【解析】黃宗羲主張君臣平等,正是沿著王陽明破除權威崇拜得出的結論,是對王陽明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故選c。王陽明心學是主觀唯心論,不能承擔思想啟蒙重任,a錯。黃

13、宗羲對程朱理學不是質疑,而是批判,且二者均屬儒家思想范疇,b錯。材料不能體現(xiàn)后者對前者的批判與否定,d錯。16(2016一中)“盡管有對于舊制度的激烈批判但這些思想表達的全部合理性,卻建筑在民族命運的激憤和故國哀思的情感上,本身未必是理性的思考和冷靜的分析?!弊髡咴u價的是(b)a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b明清之際的批判思想c洋務派的“中體西用”d維新派的“托古改制”【解析】材料中民族命運和故國哀思指向明朝滅亡。a、c、d都不存在故國哀思的情況。17(2016一中)明末清初的唐甄大膽批判專制君主和官員,視其為盜賊。同時他又大談為君之道,力倡抑尊、節(jié)儉、用賢、納諫、重民、明賞罰等。這反映了唐甄(b)

14、a跳出了傳統(tǒng)儒家的窠臼b缺乏反專制的建構藍圖c“君主立憲”思想的萌芽d“經(jīng)世致用”思想的進步【解析】唐甄在批判之余無法提出有效的建設性意見,是其不足,他的方案還是儒家傳統(tǒng)的那一套。材料沒有言及對君權約束,所以與立憲毫無關系。18明代李贄說“詩何必古選,文何必先秦”,大力推崇代表市民文化的院本和雜劇,認為文學的本源在于作者情感和欲望的表達。這一思想(a)a受到王陽明心學的影響b否定了宋明理學c批判了先秦儒學d體現(xiàn)了經(jīng)世致用的思想【解析】據(jù)材料“文學的本源在于作者情感和欲望的表達”可知,這反映了重視主觀內(nèi)心感受的主張,與心學觀點類似,故a項正確。材料主要涉及文學,與哲學思想無關,故b項排除。先秦儒

15、學不等于先秦文學,故c項排除。材料未涉及經(jīng)世致用,故d項排除。二、非選擇題(共2小題,46分)19(23分)(2016長郡)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有學者認為,中國傳統(tǒng)的儒家學說雖然經(jīng)歷了不同的發(fā)展階段,但畢竟是落后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的產(chǎn)物,是為舊的宗法制度和專制政治服務的,因而在當今工業(yè)化、法制化、民主化和全球化的時代條件下已成為過時無用的“古董”;也有人認為,儒家思想中有許多的精華,即便在當今中國社會經(jīng)濟轉型和社會發(fā)展以及全球化等條件下,其主張和價值觀仍有著“大用”;又有人提出了其他的一些觀點和認識。仔細識讀上邊漫畫,根據(jù)漫畫提供的信息,并結合上述文字說明,選擇一個角度,提出你的觀點,并結合相關的

16、歷史知識對你的觀點進行闡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史實準確,條理清楚;不論從何種角度或選擇何種觀點,只要言之有據(jù),符合上述要求即可)【參考答案】觀點一:“相斥”論。儒學與經(jīng)濟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或人本化)的時代要求相互排斥。 儒學是中國古代舊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的產(chǎn)物,與當代經(jīng)濟工業(yè)化、專業(yè)化、市場化、全球化的潮流不符;儒學為封建君主專制服務,突出人治,與現(xiàn)階段我國建設民主法治國家的目標相悖;儒學堅持封建宗法制度、等級和尊卑觀念,壓制人性,違背了倡導人文精神的時代潮流??偨Y:儒學是為封建經(jīng)濟政治服務的思想體系,我們應予拋棄,另建符合我國現(xiàn)代化要求的思想體系。觀點二:“相容”論。儒學價值

17、觀與基督教或現(xiàn)代普世價值觀有相容相通之處,可以互補。 儒學倡導的“仁義禮智信”“致良知”“經(jīng)世致用”等思想,重視個體道德修養(yǎng),倡導向上向善,這與以基督教文化為代表的西方價值觀是相容相通的;儒學倡導的誠信觀,有利于擴大人們之間的互信,也有利于維護市場經(jīng)濟中的公平正義;儒學推崇“和”“合”思想,主張“和而不同”,有利于不同人之間的友好相處,也有利于在全球化背景下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和平共處;儒學主張“有序”,有利于維護國際秩序的穩(wěn)定??偨Y: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儒學的主體內(nèi)容,使之為建立和諧社會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服務,為人類社會的和平發(fā)展服務。 觀點三:“互斥互補論”(綜合觀點一、二即可)。觀點四:“發(fā)展”

18、論。在“三化”的時代潮流下,傳統(tǒng)儒學需要與時俱進,自我革新。 在當代中國,無論是“和諧社會”理念,中國的和平崛起,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表述等等,都彰顯了儒家思想的現(xiàn)實價值。而在我國和世界范圍內(nèi),“三股勢力”的破壞活動、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惡化、貧富不均、道德滑坡等問題,都從反面印證了儒學“大一統(tǒng)”“天人合一”“和諧”“大同”“講信修睦”等思想的巨大價值;同時,儒學確有自身的不足和矛盾之處,如維護專制,提倡人治、等級觀、尊卑觀等,不利于建設民主法治與和諧社會??偨Y:儒學需要自我揚棄,綜合創(chuàng)新,實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意識的對接。(其他觀點符合題意,言之有理有據(jù)亦可)20(23分)(2016長郡)顏氏家訓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內(nèi)容豐富、體系宏大的家訓,也是一部學術著作,對研究中國古代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史有著很高的學術價值。閱讀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