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效穴位使用手冊.doc_第1頁
特效穴位使用手冊.doc_第2頁
特效穴位使用手冊.doc_第3頁
特效穴位使用手冊.doc_第4頁
特效穴位使用手冊.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特效穴位使用手冊文 /蕭言生1、 第一章五臟病 文 / 蕭言生肝膽類肝陰血虛晚上腿抽筋睡覺時腿老抽筋,半夜經(jīng)常疼醒。白天沒有進行過量運動也是這樣。素問宣明五氣論說肝主筋,肝的氣血可以養(yǎng)筋,正如素問經(jīng)脈別論說的“食氣入胃,散精于肝,淫氣于筋”,“淫氣”就是指精氣,氣血。而“筋”包括我們現(xiàn)在說的肌腱,它主管全身各個關節(jié)的運動,素問五臟生成篇說“諸筋者,皆屬于節(jié)”,素問痿論說“宗筋主束骨而利關節(jié)也”。肝陰血虛了就不能分給筋足夠的氣血,筋就不能發(fā)揮正常的作用,抽筋就是身體在提示我們要注意了。如果還是不管不問的話就會向臟腑傳變。此時我們選足太陽膀胱經(jīng)的承山穴和足少陽膽經(jīng)的陽陵泉,還有脾經(jīng)的三陰交。承山穴能夠舒筋活絡,是腿痛轉(zhuǎn)筋的效穴。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jīng)說它治“霍亂轉(zhuǎn)筋“,針灸大成中說主治”腳氣膝腫,脛痠腳跟痛“。承山穴的刺激不分時節(jié)和地點,每天抽出來幾分鐘用手指點揉就可以了,按下去有很強的脹痛感。它在小腿后側(cè)正中,后面隆起肌肉的下角處。陽陵泉是足少陽膽經(jīng)的穴位,但是它還是特定穴“八會穴”中的“筋會”,也就是全身筋的總匯之處,所以治療筋病療效突出。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jīng)中記載它“治膝伸不得屈,冷痹腳不仁”陽陵泉可以用拇指進行點揉或者點撥,也可以指間關節(jié)進行刺激,以加大刺激量。它在膝關節(jié)的下方,小腿外側(cè)、腓骨頭下方的凹陷處就是。三陰交是脾經(jīng)的穴位,是肝脾腎三條陰經(jīng)交會的穴位,所以叫三陰交。也正是因為是三經(jīng)交會,所以可以調(diào)節(jié)三條經(jīng)的經(jīng)氣,治療三臟的病癥。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肝主藏血,所以每天按揉三陰交可以很好的刺激脾臟生血和肝藏血的功能,兩者正常了,那么就不會再出現(xiàn)這種“筋失濡養(yǎng)”的情況了。它位于小腿內(nèi)側(cè),內(nèi)踝尖上方四指的骨后緣處。操作方法:每天晚上睡覺前,先用熱水泡腳20分鐘,把腳充分泡好,然后開始按揉穴位,從上到下依次進行。先按揉兩側(cè)陽陵泉各5分鐘,一定要產(chǎn)生酸脹的感覺才行,然后點承山,這時需要趴在床上,讓家人幫著點比較好,因為坐位時小腿后側(cè)的肌肉并不放松,不適合點穴。點按時不要使太大的力,因為這個穴位的感覺很強,刺激力量太大反而會傷到肌肉,時間也不需要太長,3分鐘即可。最后按揉雙側(cè)三陰交,向著骨緣內(nèi)側(cè)點揉5分鐘。生活禁忌:這種情況并不需要在飲食上忌什么,但是要是能多吃一點酸味的食物會好一些,因為酸甘化陰,可以補充陰津,還有肝在五味中合酸。要注意適當?shù)腻憻捝眢w,不鍛煉不好,超過自己的感受限度更不好,運動下來稍稍感覺有點累就行了,不需要追求滿頭大汗的效果。還可以去藥店買白芍、甘草各等分泡茶或煎湯喝,即傷寒論中的“芍藥甘草湯”,是補肝陰治療小腿轉(zhuǎn)筋的好方子。腎膀胱類 文 / 蕭言生1、 肺類肺陰虛咳嗽小兒常年多咳,但痰難咳出,怕熱,睡覺時出很多汗,不喜歡蓋被子其實這是肺陰虧虛的典型表現(xiàn),因為肺通過鼻孔直接和外界大氣相通,所以感受外邪侵襲的機會就大得多,但是“肺為嬌臟,不耐寒暑”,它本身又容易被侵。而且小孩的內(nèi)臟還沒有發(fā)育好,抵抗能力就更低了這個孩子表面看起來是一派的“熱病”表現(xiàn),其實這都是假象。因為常年多咳必然導致他的肺陰虧虛,這樣的話就會出現(xiàn)“虛熱”癥狀,比如痰不易咳出,還有睡覺出汗,我們叫它“盜汗”,說它就像盜賊一樣在人們睡著的時候才出現(xiàn),之所以會怕熱,不喜歡蓋被子,是因為陰虛不能抑制陽,使虛熱外越于表面??隙ㄋ咭膊缓?,手心腳心還會出汗。這種情況我碰到很多,其實用兩味中藥就可以輕松治愈:生地10g、五味子10g,泡水喝,不出一周就會好。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我也有過類似的經(jīng)歷。生地滋陰,五味子斂肺止咳滋陰。但是這只是把現(xiàn)有的癥狀給解決了,最重要的還是要提高孩子的免疫力,增強體質(zhì)。所以要堅持每天按揉合谷穴5分鐘,只此一穴就行了,還有就是要給孩子多摩腹。脾胃是后天之本,既然他從小愛感冒,說明先天體質(zhì)不好,那就更應該從后天脾胃上來好好調(diào)理以增強體質(zhì)。每天晚上睡覺前給孩子摩腹,力量要輕,不帶動皮下的肌肉為度。順時針摩5分鐘,然后逆時針摩3分鐘。但是有一點一定要注意,在腹瀉的時候一定要逆時針摩腹,這樣才能止瀉。飲食禁忌:平時一定要注意保護陽氣,少吃寒涼的東西和不合時節(jié)的東西,冬天一地瓜不能吃冷飲,即使在夏季也要少吃。養(yǎng)胃最好的莫過于小米粥,喝上一段時間你就會發(fā)現(xiàn)孩子的消化比以前好了很多。天氣干燥的時候要多吃梨,條件允許的話還可以用梨皮加蜂蜜煮水。衛(wèi)陽虛弱自小感冒不斷,現(xiàn)在畏寒怕冷,愛喝水,四肢不溫,又口干咽躁,比較容易口腔潰瘍。中醫(yī)認為氣血津液失構成人體的和維持生命的基本物質(zhì)。其中氣又包括很多種,元氣、宗氣、衛(wèi)氣。其中元氣是人體中最基本、最根本的氣,根源于腎,包括元陰和元陽。而衛(wèi)氣(衛(wèi)陽),有“衛(wèi)護,保衛(wèi)”的意思,主要起溫養(yǎng)、防御作用,它來自我們食物轉(zhuǎn)化而來的水谷精微物質(zhì)。腎為先天之本,在我們出生以后就不能再改變先天的東西,只能通過調(diào)節(jié)后天的臟腑功能來維護我們對健康。自小感冒不斷是因為先天體質(zhì)偏弱,元氣虛弱;畏寒怕冷,四肢不溫,是因為衛(wèi)陽虛弱,溫養(yǎng)功能不足,陽氣弱,不能使陰津上承,所以才會愛喝水,又口干咽躁;衛(wèi)氣虛弱,則防御功能也降低,也就是我們說的免疫力降低了,所以比較容易口腔潰瘍,而且會比其他人容易感冒。出現(xiàn)以上情況時只需要用幾個簡單的穴位就可以解決了,合谷、魚際、足三里。腎膀胱類 文 / 蕭言生肺類肺陰虛咳嗽小兒常年多咳,但痰難咳出,怕熱,睡覺時出很多汗,不喜歡蓋被子其實這是肺陰虧虛的典型表現(xiàn),因為肺通過鼻孔直接和外界大氣相通,所以感受外邪侵襲的機會就大得多,但是“肺為嬌臟,不耐寒暑”,它本身又容易被侵。而且小孩的內(nèi)臟還沒有發(fā)育好,抵抗能力就更低了這個孩子表面看起來是一派的“熱病”表現(xiàn),其實這都是假象。因為常年多咳必然導致他的肺陰虧虛,這樣的話就會出現(xiàn)“虛熱”癥狀,比如痰不易咳出,還有睡覺出汗,我們叫它“盜汗”,說它就像盜賊一樣在人們睡著的時候才出現(xiàn),之所以會怕熱,不喜歡蓋被子,是因為陰虛不能抑制陽,使虛熱外越于表面??隙ㄋ咭膊缓茫中哪_心還會出汗。這種情況我碰到很多,其實用兩味中藥就可以輕松治愈:生地10g、五味子10g,泡水喝,不出一周就會好。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我也有過類似的經(jīng)歷。生地滋陰,五味子斂肺止咳滋陰。但是這只是把現(xiàn)有的癥狀給解決了,最重要的還是要提高孩子的免疫力,增強體質(zhì)。所以要堅持每天按揉合谷穴5分鐘,只此一穴就行了,還有就是要給孩子多摩腹。脾胃是后天之本,既然他從小愛感冒,說明先天體質(zhì)不好,那就更應該從后天脾胃上來好好調(diào)理以增強體質(zhì)。每天晚上睡覺前給孩子摩腹,力量要輕,不帶動皮下的肌肉為度。順時針摩5分鐘,然后逆時針摩3分鐘。但是有一點一定要注意,在腹瀉的時候一定要逆時針摩腹,這樣才能止瀉。飲食禁忌:平時一定要注意保護陽氣,少吃寒涼的東西和不合時節(jié)的東西,冬天一地瓜不能吃冷飲,即使在夏季也要少吃。養(yǎng)胃最好的莫過于小米粥,喝上一段時間你就會發(fā)現(xiàn)孩子的消化比以前好了很多。天氣干燥的時候要多吃梨,條件允許的話還可以用梨皮加蜂蜜煮水。衛(wèi)陽虛弱自小感冒不斷,現(xiàn)在畏寒怕冷,愛喝水,四肢不溫,又口干咽躁,比較容易口腔潰瘍。中醫(yī)認為氣血津液失構成人體的和維持生命的基本物質(zhì)。其中氣又包括很多種,元氣、宗氣、衛(wèi)氣。其中元氣是人體中最基本、最根本的氣,根源于腎,包括元陰和元陽。而衛(wèi)氣(衛(wèi)陽),有“衛(wèi)護,保衛(wèi)”的意思,主要起溫養(yǎng)、防御作用,它來自我們食物轉(zhuǎn)化而來的水谷精微物質(zhì)。腎為先天之本,在我們出生以后就不能再改變先天的東西,只能通過調(diào)節(jié)后天的臟腑功能來維護我們對健康。自小感冒不斷是因為先天體質(zhì)偏弱,元氣虛弱;畏寒怕冷,四肢不溫,是因為衛(wèi)陽虛弱,溫養(yǎng)功能不足,陽氣弱,不能使陰津上承,所以才會愛喝水,又口干咽躁;衛(wèi)氣虛弱,則防御功能也降低,也就是我們說的免疫力降低了,所以比較容易口腔潰瘍,而且會比其他人容易感冒。出現(xiàn)以上情況時只需要用幾個簡單的穴位就可以解決了,合谷、魚際、足三里。足三里和合谷是人體保健的要穴,平時多按揉或者用艾灸穴位就可以。合谷是手陽明大腸經(jīng)的穴位,俗稱“虎口”,可以稱作是人體的第二保健大穴??梢院芎玫奶岣咝l(wèi)陽的功能,而且堅持刺激此穴能很好預防感冒。冬天和深秋以及夏秋之交的時候適宜艾灸合谷,春季和夏季的時候適合按揉穴位。按揉時應該朝著小指方向按,有酸脹的感覺,艾灸時應該拿著艾條距離穴位約兩指的地方進行灸。穴位在拇指和食指之間的掌背側(cè),第二掌骨的中點處。足三里和魚際的刺激方法參考前面第一章和消渴的有關內(nèi)容。操作方法:每天早上57點出門前按揉雙側(cè)合谷穴各3分鐘,然后按揉魚際和足三里穴各3分鐘。五味禁忌:平時可以多吃點辛辣的東西和酸味的食物,因為酸甘化陽。多吃點溫性的食物以助衛(wèi)陽??梢砸⒁忮憻捝眢w,多用冷水洗臉,還可以服用玉屏風散或者防風通圣散,或者泡點黃芪當茶喝,以增強衛(wèi)氣的護衛(wèi)防御功能。哮喘的日常保健 文 / 蕭言生提起哮喘大家都不陌生,經(jīng)??匆婋娪袄镉腥送蝗话l(fā)病,拿著口噴急救的場面。我接觸到很多這樣的病人,最近幾年的發(fā)病率一直在上升,而且發(fā)病年齡越來越小,很多孩子甚至還不會吃飯就要天天吃藥,病人和家人都很痛苦。一旦發(fā)病馬上去醫(yī)院,這點毫無疑問,但是我們不能天天守著醫(yī)院急診來保證安全啊,怎么樣才能自己掌握到和哮喘“斗爭”的主動權呢?有一點我們一定要清楚,針對哮喘最重要的是防止它的復發(fā),也可以說這是哮喘病人和他的家人最應該重視的,減少了復發(fā)率就是減少危險的次數(shù),那就是把病人一步步從懸崖邊上拉開。那么哮喘復發(fā)的最重要原因是什么?免疫力低!防止哮喘復發(fā)的關鍵是什么?預防感冒,防止過敏!中醫(yī)理論里面有一句話“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存內(nèi),邪不可干”。這就是說,邪氣聚集的地方,正氣必定虛弱;正氣充足的話,邪氣也無可奈何。俗話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就是這個道理。那么哮喘的好發(fā)季節(jié)是什么呢?冬春和夏季。前者天氣寒冷,后者氣候潮濕。所以從日常的保健中就要針對這兩點來進行,有的放矢。從中醫(yī)理論上講,哮喘就是外邪通過口鼻和皮膚侵略肺系造成的,肺主管皮毛,鼻為肺竅,所以最根本的就是把肺功能增強,這樣也就是加強了最外面的一道防線,就像打仗一樣,邊疆的兵力足夠了就不怕敵人來犯。怎么增強?從內(nèi)外兩個方面進行。從內(nèi)就是激發(fā)人體自身的正氣,那么我們選用合谷和肺俞兩個穴位,而且要一年四季不斷刺激,這就是主穴,然后根據(jù)哮喘復發(fā)的不同情況再進行其他的配穴和藥物,這才是真正的辨證論治,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合谷一年四季都進行按揉,每天不拘次數(shù),但是每次一定要至少2分鐘,力量由輕到重,重時感到稍微有點脹痛就行了。因為這樣做是為了補正氣,力量太大反倒會適得其反。合谷的位置參照前面弄章節(jié)所述。肺俞的刺激方法四季要有所區(qū)別,冬春季節(jié)要在上面拔罐,每天晚上在兩側(cè)同時拔罐15分鐘,起罐后用拇指按揉2分鐘;夏季的時候天氣比較熱,“用熱遠熱”所以這個時候拔罐的時間要適當縮短,每次10分鐘就行了,然后在穴位上按揉5分鐘。下面我說一下不同人群的保健預防方法。冬春(初春)季節(jié)容易復發(fā)的哮喘病人要注意溫陽,因為這個時候的感冒主要是受到了風寒邪氣的侵襲,所以除了合谷、肺俞之外要加灸關元和足三里,關元用來溫陽,足三里提高免疫力,每天每穴灸15分鐘,灸完喝一小杯白開水。如果天氣干燥的話還要加上每天按揉太溪以滋陰。生活禁忌:哮喘的病人應該少吃羊肉、海鮮等這些腥膻的食物,因為他們很容易誘發(fā)身體產(chǎn)生過敏反應,這對哮喘病人很重要,一定要盡量避免各種過敏物質(zhì)。中老年人可以服用一些金匱腎氣丸,年輕人堅持每天用手擦腎俞就可以了。天氣涼的時候千萬不要出門太早,尤其是5、6點鐘,很多人喜歡這個時候起來運動,其實這時室內(nèi)外的溫差相當大,在室內(nèi)毛孔都還舒張著,出去氣溫猛然降低,很容易感冒。所以寧可出去鍛煉晚一點,也不要冒這個危險。出去時一定要記得先用雙手按揉迎香1分鐘,感到鼻內(nèi)有些濕潤的時候即可停下,然后雙手干搓面部,也就是干洗臉,上下反復搓至臉上微微發(fā)熱,這個時候就可以出去;了。不要覺得麻煩,其實全部做下來也就兩三分鐘的時間。外出鍛煉回來要按揉一下風池穴,祛一下風寒,可以自己兩手同時按,也可以讓家人按揉,每穴2分鐘。哮喘的日常保健 文 / 蕭言生還有就是要慢慢嘗試用涼水洗臉,剛開始可以用溫水,然后慢慢把溫度降下來,因為經(jīng)常用涼水洗臉可以幫助面部適應低一點的氣溫,有助于預防感冒。上面這些是要在秋冬之交就開始做的。過了春天這類人群就不怎么復發(fā),只需要每天按揉合谷、肺俞各5分鐘就行了。還有一點,冬季哮喘復發(fā)的病人可以去醫(yī)院做穴位貼敷,“冬病夏治”,在每年夏天的三伏天,每一伏的第一天做穴位貼敷,連貼三年。效果也很好。夏季的時候,氣候潮熱,有一類哮喘病人經(jīng)常在這個時候復發(fā)。為什么?第一,肺功能降低了,這是本;第二,體內(nèi)也有濕熱,這是標。前面我說了,外感六淫,也就是自然界的六種致病因素,其實身體內(nèi)部也有幾種和它們相對應,叫“內(nèi)生五邪”,只比外感六淫少了一個“暑”,很顯熱,人體內(nèi)部不可能產(chǎn)生暑氣。但是濕熱卻可以在體內(nèi)蘊積,剛好夏季這個時候外部的氣候也是暑濕為主,所以,內(nèi)外夾攻導致了這一類病人的哮喘復發(fā)。一般是那些平時就濕比較多的人:痰多,肥胖,經(jīng)常發(fā)困,瞌睡多。這種人就不能像上面說的那一類一樣去做平時預防保健。到了春夏之交就要開始做準備:增強肺功能,祛除體內(nèi)的濕熱,起碼要把它們降低到能夠誘發(fā)疾病復發(fā)的安全線以下。那怎么來檢測,又不能拿什么東西來測量?靠病人的自身感覺,一定堅持每天做,沒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覺就好。從春夏之交開始,每天按揉合谷、肺俞,足三里、陰陵泉,提捏印堂。合谷仍舊是不分時間和地點進行按揉,但是每次不能少于2分鐘;肺俞每天晚上拔罐10分鐘,起罐之后繼續(xù)按揉5分鐘;每天不定時的按揉足三里和陰陵泉,每次不得少于2分鐘,每天起碼要多于3次;印堂比較特殊,用這個穴位是為了清利頭目,讓頭腦清醒,因為夏天的時候很容易頭昏腦漲,這個時候如果不管不問就會降低自身的抵抗力,所以感到有點累的時候就提捏一會兒印堂穴,讓那種酸脹感往兩旁擴散一下,立刻就會覺得神清氣爽。精力充沛的時候其實就是正氣亢奮的時候,這時外來的敵人怎么能有機會偷襲呢?家里要常備藿香正氣丸(水),不要認為它只能治療胃腸疾病,其實它的作用就是清暑祛濕,胃腸道不適只是它適應癥之一,夏季濕熱造成的疾病都可以用它來祛除:感冒、中暑、腹瀉、嘔吐等等。而這些又是夏季的常見和多發(fā)病,所以一定要常備。生活禁忌:有句話叫“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這是養(yǎng)生的一個重要原則,哮喘病人更要注意。夏季天熱,大家都喜歡吃冷飲,而且總感覺吃少了不祛暑氣,不過癮。但是,吃多了那些寒涼的東西很容易傷著人體的陽氣,“肺為嬌臟,不耐寒暑”,本來就要好好的呵護,而且哮喘病人的肺臟更加脆弱,所以就更容易“受傷”,因此,一定要少吃冷飲,當然還有前面提到的腥膻的東西。應該多吃西瓜和綠豆粥,這兩樣是有名的清暑氣的水果和食物,不用解釋太多。但是可以多吃并不是沒有節(jié)制,一定要把握好“度”,不能吃到有不舒服的感覺。而且西瓜的吃法也有一點講究:瓜皮不要扔掉,連同外面的那層翠綠的皮一起切成小塊熬水喝,有很好的清暑祛濕的作用。還有一點,要防止著涼,不能對著空調(diào)猛吹,空調(diào)的溫度不能降的太低;睡覺的時候更要如此,一定不能躺在外面睡覺讓露水打濕。瘀阻心絡舌根發(fā)硬 文 / 蕭言生有些老人說話時總覺得舌根發(fā)硬,但是檢查并沒有發(fā)現(xiàn)舌頭上有什么病,睡眠也不好,夜里覺得心里憋悶,總想把窗戶打開透透氣。中醫(yī)里面有一種治病因素叫做“瘀血”,又叫“壞血”,可以導致很多疾病。也許這么說有人就會奇怪:瘀血大家都見過啊,皮下有點青紫,都知道是瘀血,而且知道是毛細血管破裂導致的。其實這和中醫(yī)里面說的瘀血是兩碼事,中醫(yī)說的既包括能看到的青紫瘀斑,還包括看不到的“離經(jīng)之血”。那什么是“離經(jīng)之血”呢?中醫(yī)認為,血是運行在經(jīng)絡里面的,并通過經(jīng)絡到達身體的各個部分,但是如果血跑到了經(jīng)絡的外面,它不但不能滋養(yǎng)我們的身體,還會影響器官的正常工作。如果每一個器官是一個城市,而經(jīng)絡就是一條條管道,血就是管道路面的石油,但是如果石油泄漏到了外面,不但沒有辦法使用,還會造成污染。所以中醫(yī)認為,“離經(jīng)之血”就是“壞血”,不但對身體沒有了滋養(yǎng)作用,還會導致其他的疾病。瘀血是怎么形成的?中醫(yī)里面有句話叫“久病必瘀”,也就是說病的時間長了體內(nèi)必定有瘀血,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久病了肯定身體的各個臟腑都會受到連累,氣血津液都會不足,這其中受影響最大的就是氣,氣屬陽,主動,有推動作用。久病的人活動能力差,這就是氣虛的表現(xiàn)。前面我說過一句話,“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對血主要有兩方面的作用,統(tǒng)血和行血,統(tǒng)血就是氣控制著血在脈內(nèi)運行,運血就是推動血在脈里面運行。氣虛的時候?qū)ρ淖饔镁蜁p弱,控制不住的話血就會溢出脈外形成瘀血,推動無力了血在買內(nèi)淤積,也會形成瘀血。當然血熱也會造成瘀血,血中有熱就會消耗血內(nèi)的水分,血變稠了當然就會走的慢,然后堆積就會形成瘀血。這就好比澆水一樣,渠里面流的是水就能澆莊稼,如果是插筷不倒的粥那還怎么在渠里面流動?如果有瘀血會有什么癥狀呢?疼痛,悶痛,而且位置比較固定,夜里疼痛會加重;有的地方能看見腫塊,有時出血時帶血塊;面色紫暗,口唇和指甲顏色青紫;舌頭顏色發(fā)暗發(fā)紫,或者舌面上有瘀斑、瘀點,舌底的靜脈曲張變粗變紫暗。現(xiàn)在我分析一下上面那個老人的癥狀和心、瘀血的關系。中醫(yī)認為“心主血脈”,也就是說心主管血液的運行,那么反過來說,血的運行出現(xiàn)問題了也會反過來影響心的主血脈功能。“心藏神”,也就是說心主管著人的精神,心的經(jīng)絡的有瘀血,那么心的各種功能都會受到影響,心對精神的控制力就會減弱,所以會睡眠不好;“舌為心之苗”,這么說就可以了解舌頭和心的關系了,它是從心上發(fā)出來的一棵苗,心就是舌的“根”,心臟有什么問題當然會在舌上反映出來。瘀阻心脈了,舌頭就不能得到相應的營養(yǎng)來滋潤它,所以會覺得舌根發(fā)硬。開始讀書時對這句話也沒有什么體會,后來有一年下鄉(xiāng)去義診,有一個人就是這個情況,其他的也沒有感覺什么不舒服,就是老覺得舌頭發(fā)硬,開始也是往其它病上面考慮,后來突然想起來“舌為心之苗”這句話,就問他心臟怎么樣,他說有心臟病。這才覺得老祖宗的那為什么會夜里憋悶呢?血在體內(nèi)的運行有個特點,就是“得溫則行,得寒則凝”,和水是一樣的,冬天溫度低,水就結(jié)冰,就不流動了,血也是一樣的。本來有瘀血,白天溫度高,人的陽氣也比較活躍,所以還能推動血液的運行,到了晚上,氣溫低了,人的陽氣也消了,陰氣比較盛,所以就沒有足夠的力量推動血液像白天一樣運行了,尤其是晚上11點到凌晨3點的時候,陰氣最盛,瘀阻心絡的人在這個時候也最為難受,很多心臟病的患者在這個時間犯病就是這個原因。這時感覺發(fā)悶、想透氣其實并不是呼吸不好,不是呼吸道的問題,而是心臟本身的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胸悶,如果看看舌頭的話,肯定會發(fā)現(xiàn)舌底的靜脈變粗,顏色變暗。因此這個時候要注意的就是活血祛瘀。穴位用內(nèi)關、心俞、膈俞。經(jīng)絡腧穴里面有個“四總穴歌”,說的是幾個重要穴位的“勢力范圍”,其中有一句叫作“心胸取內(nèi)關”,就是說只要是心臟的,心胸部的病癥,用上內(nèi)關準沒有錯。我們看一下它的作用:寧心安神、寬胸理氣、降逆止嘔。這幾個作用我們要充分理解一下,寧心安神其實應該理解為“寧心安神”,因為心藏神嘛,心安寧了自然能守住神;寬胸理氣和降逆止嘔則剛好反過來:理氣寬胸,理氣氣順降逆氣止嘔。對心臟病人來說,它有一個作用是非常關鍵:雙向調(diào)節(jié)心率,心動過緩的可以調(diào)上去,心動過速的可以降下來。內(nèi)關穴平時應該多用拇指按揉,按下去有一點酸脹的感覺。每次按的時候要一按一放:按下去持續(xù)半分鐘,然后松開,再重復。每次最少兩分鐘,每天不拘次數(shù)。記得以前上課的時候有位老師講到內(nèi)關的時候說,以前爬山還沒有爬多久就感覺心跳太快,必須停下來歇會兒。后來他每天按揉內(nèi)關幾次,過了一段時間再去爬山的時候竟然沒有了以前的那種感覺。然后他就開始研究其中的道理,原來按揉內(nèi)關可以增加心臟的無氧代謝能力,增強心臟的泵血功能。它的位置也比較好找,就在手腕后面兩指,前臂的正中央。按下去時可以感覺到下面有兩條大筋,內(nèi)關就在兩條大筋之間。它的位置也比較好找,就在手腕后面兩指,前臂的正中央。按下去時可以感覺到下面有兩條大筋,內(nèi)關就在兩條大筋之間。心俞在后背上,是足太陽膀胱經(jīng)的穴位,和其他背俞穴一樣可以很好的調(diào)節(jié)臟腑功能,具有寧心安神、通調(diào)氣血的作用。心俞刺激時用拔罐比較好,因為火罐具有溫的作用,可以加大活血的力量。每天晚上9點左右的時候,兩側(cè)穴位同時進行,年齡大的人拔罐的力量要小一些,時間稍微短一些,每次10分鐘即可,然后在穴位上按揉2分鐘左右,以加強一下穴位的作用。心俞在脊柱旁開1.5寸的直線上(脊柱和肩胛骨內(nèi)側(cè)的中點),平對第5胸椎,也就是肩胛骨下角向上四橫指。理論都不是憑空想出來的,每句話都有事實做根據(jù)的。膈俞是一個比較特別的穴位,因為它里面對應的是膈肌而不是一個內(nèi)臟。但是它的活血作用卻非常好,經(jīng)常作為主穴和其他穴位一起治療各種血病,血瘀、血熱都可以用。它的刺激方法和心俞一樣,每天和心俞同時拔罐10分鐘,兩側(cè)穴位同時進行,起罐之后按揉兩分鐘。它也在足太陽膀胱經(jīng)上面,脊柱旁開1.5寸的直線上,平對第七胸椎,也就是肩胛骨下角和脊柱的中點。操作方法:每天不定時的按揉內(nèi)關穴,每次至少兩分鐘,一壓一放,反復進行,每天不得少于3次;晚上9點左右開始穴位拔罐,心俞膈俞同時進行,兩側(cè)都做,拔罐10分鐘,力量不要太大,以感覺皮膚稍微發(fā)緊但不疼為準,起罐后在穴位上按揉2分鐘,然后喝一點溫開水。生活禁忌:首先,一定要保持心情愉快,把生活中的種種不順心不如意放下;其次要堅持鍛煉,不需要大強度的運動,但是最好每天下午或晚上出去走一走,慢走2030分鐘;再次,多吃蔬菜水果,多吃木耳、洋蔥、金針菇、大豆、姜等,一定要少吃脂肪含量比較高的肥肉、油炸燒烤類的也要少吃。最好每天喝一些牛奶。脾胃類脾胃虛弱怕冷胃腸一直不好,身體虛弱,天氣轉(zhuǎn)涼就會手腳冰涼,比別人怕冷。中醫(yī)的臟腑學說里面把脾稱作“后天之本”,和“先天之本”腎相對應。既然能稱為“本”,就能看出來它的作用有多重要了。那么它到底有什么作用呢?首先,脾主運化,其實就是運輸轉(zhuǎn)化,它把我們吃喝進去的東西轉(zhuǎn)化成氣血,然后再運送給全身的臟腑器官吸收,就相當于我們身體的“食品加工廠+運輸公司”。其次,脾主升清。“清”是什么?水谷精微,也就是我們吃進去的食物轉(zhuǎn)化成的氣血,這就是我們身體內(nèi)部的“清”。那么清氣應該怎么走呢?這和自然界是一樣的,我們都聽說過盤古開天的故事,說天地原本是一片混沌,盤古拿斧子一劈給分開了,清者向上升為天,濁者下降成為地。我們身體和其實和外界大自然是相通甚至相同的。所以身體的清氣也會向上走,濁氣(食物轉(zhuǎn)化后的糟粕)也會向下走,變成大小便排出體外。而清氣的上升就是借助脾氣的力量,也就是“脾升清”的作用。那胃的作用都有什么呢?靈樞玉版說:“人之所受氣者,谷也。谷之所注,胃也。胃者,水谷氣血之?!薄K囊馑季褪牵喝四芑钕聛硎菑哪睦镂∧芰磕??糧食,而糧食要轉(zhuǎn)化成氣血就要先進入胃里,所以說胃是水谷氣血之海。這么說是為了強調(diào)胃的重要性,其實胃就是我們的“糧倉”,糧食先運到這里,先進行初步的消化,形成食糜,就相當于先在這里把糧食打碎,然后再被脾加工運輸。正是因為這個作用,胃才被古今歷代醫(yī)家重視,素問平人氣象論說:“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素問玉機真藏論說:“五藏者,皆稟氣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脾胃是互為表里的兩個臟腑,一個受納食物,一個消化食物,所以我們經(jīng)常把他們放在一起稱作“中焦脾胃后天之本”,當然這和現(xiàn)代西醫(yī)里面講的不完全一樣,西醫(yī)里面脾是一個免疫器官,而中醫(yī)里面更注重它的功能。說到這我想起一個笑話:以前有段時間我們中醫(yī)學院和西醫(yī)院校在一個地方上課,因為中西醫(yī)認識臟腑的角度不一樣,所以他們對這個“后天之本”不太理解。碰到有脾切除手術的時候就大聲喊著讓中醫(yī)的學生一起去看“快走啊,去看切后天之本”?,F(xiàn)在我來解釋一下那些癥狀和脾胃的關系。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的慌“,脾胃虛弱,要么沒有食欲要么吃了不能消化吸收,不管是哪種情況都會讓身體缺乏”動力“,時間一長當然會身體虛弱了。而脾主官四肢和肌肉,脾的功能降低了,四肢肌肉得不到充分的營養(yǎng),所以才會感到四肢無力;同樣,沒有足夠的能量,當然會感到手腳冰涼。那么怎么來調(diào)理脾胃呢?首先要分清是脾的問題還是胃的問題,雖然時間長了兩者都會有問題,但是要弄清是誰先病的,治療時要根據(jù)這個來制定針對性的辦法。脾主運化,胃主受納。所以如果是食欲不好或者吃過飯一段時間消化吸收不好的話那就是脾的問題;如果覺得有食欲但是吃下去不舒服,那就是胃的問題。以前我有一個同學,經(jīng)常在外面吃飯,吃的時候也覺得沒有什么,但是回去之后總會拉肚子,找西醫(yī)說是胃腸炎,而在中醫(yī)里面則是“胃強脾弱“,很明顯,胃沒問題,但是脾運化不了,也不見得脾就弱,但是超過它的負荷能力了,沒有辦法只好拉出來了。這就和卡車運貨一樣,承載量是2噸,雖然也能裝上去3噸,但是車胎可能會爆,車廂下面負重的鋼板可能會變形。所以我們分開來看,首先看病在胃的脾胃虛弱。這種情況主要癥狀是:有食欲,飯前也有饑餓感,但是吃過飯就覺得胃不舒服,發(fā)脹發(fā)悶(當然是純粹的胃不舒服,排除心臟?。_@是胃弱,所以主要增強胃功能,一定要遵循以下幾點。首先,堅持每天按揉足三里,坐下來時沒事就用大拇指按揉足三里,力量由輕到重,再由重到輕,每次3分鐘,每天不拘次數(shù),但是飯前飯后各半小時的時候一定要做。其次,堅持飯后摩腹,順時針方向,每次10分鐘。再次,一定要記得“少吃多餐“,很多長壽的人有一個共同的飲食習慣:每餐只吃七分飽。千萬不能飯后立刻躺下睡覺,趴在桌子上睡更不好!飯后1小時內(nèi)不能作任何劇烈運動。還有,飲食一定要清淡些,吃飯要盡量細嚼慢咽。人們在說起胃的時候都用“養(yǎng)胃“這個詞,這就說明要有耐心和細心,像孩子一樣才能養(yǎng)好。而養(yǎng)的繁體是這么寫的”養(yǎng)“,上面是個”羊“,下面是”食“,不是讓我們吃羊肉,而是像羊一樣吃東西:細嚼慢咽。當然我們沒有四個胃可以反芻,但是我們一定要細嚼慢咽。我們說人吃飯快用”狼吞虎咽、風卷殘云“,從來沒有人用羊來形容過,就是這個道理。還可以在飯后吃一點甜食、山楂,糖葫蘆或者其他甜或酸的東西來助消化。最好去藥店買一些保和丸,幫助消食,防止在胃里形成食積。中醫(yī)里面經(jīng)常講“胃不和則臥不安”,這里的“和”就是“和平、安寧”的意思,胃不舒服當然就會睡不好。而保和丸就是為了保證胃的“和平”,再加上它的藥性比較平和,所以叫“保和丸”,在中藥店里都能夠買到。每頓飯后半小時到一小時的時候服8粒即可。下面我們說脾弱。前面我說了,脾主管運化(消化),所以脾弱不弱主要看兩點:食欲和飯后的消化。有些人到了吃飯的時候根本沒有食欲,從來不覺得餓,或者吃過飯2個小時了還覺得很飽,這肯定是脾運化的功能有問題了,因為這個時候食物已經(jīng)經(jīng)過了胃的初步腐熟形成食糜了,剩下就該脾去“加工”了,就像磨面粉一樣,把200斤麥子倒進去了1個小時,卻只出來了20斤面粉,毫無疑問是磨出了問題。所以要想辦法把這個“磨”的功能給調(diào)上去,首先考慮從我們身體自身來找這個動力源:穴位。選用脾俞和足三里。足三里采用按揉的方法,每天不定時,每次3分鐘,力量還是輕重輕的順序,每頓飯后的按揉是必不可少的。脾俞最好用拔罐的方法,隔天一次,每次15分鐘,每天晚上睡覺前1小時進行就可以了。它的位置參照前面第一章中的描述。這個時候吃飯也要注意一些,不必“少吃多餐”但是不能暴飲暴食以防加重病情以外;還要對食物特別注意,一定要吃比較松軟易消化的食物,煎炸燒烤一類的東西必須少吃。中成藥可以選擇補中益氣丸或者健脾丸,兩種藥都是補脾的,相對來講健脾丸的作用更專一些,對消化病的作用更好,而補中益氣丸作用的范圍更廣,作用層次也更深,適用于病程比較長的情況。前面我說過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而脾氣除了運化食物和水液之外,還有一個作用叫“脾主升清”,升就是上升的意思,升清有兩個作用,一是把運化后的清氣送給上面的心、肺、頭目;二是借上升的力量維持體內(nèi)臟腑位置不讓它們下垂。如果脾氣(中氣)虛了,那這個維持的力量就會減弱,開始也許只是覺得頭暈眼花等氫氣不能上供的癥狀,再發(fā)展的話就會不能維持臟器的位置,就會出現(xiàn)臟器下垂,比較常見有脫肛、子宮下垂、胃下垂等。脾胃虛弱怕冷 文 / 蕭言生胃腸一直不好,身體虛弱,天氣轉(zhuǎn)涼就會手腳冰涼,比別人怕冷。中醫(yī)的臟腑學說里面把脾稱作“后天之本”,和“先天之本”腎相對應。既然能稱為“本”,就能看出來它的作用有多重要了。那么它到底有什么作用呢?首先,脾主運化,其實就是運輸轉(zhuǎn)化,它把我們吃喝進去的東西轉(zhuǎn)化成氣血,然后再運送給全身的臟腑器官吸收,就相當于我們身體的“食品加工廠+運輸公司”。其次,脾主升清?!扒濉笔鞘裁??水谷精微,也就是我們吃進去的食物轉(zhuǎn)化成的氣血,這就是我們身體內(nèi)部的“清”。那么清氣應該怎么走呢?這和自然界是一樣的,我們都聽說過盤古開天的故事,說天地原本是一片混沌,盤古拿斧子一劈給分開了,清者向上升為天,濁者下降成為地。我們身體和其實和外界大自然是相通甚至相同的。所以身體的清氣也會向上走,濁氣(食物轉(zhuǎn)化后的糟粕)也會向下走,變成大小便排出體外。而清氣的上升就是借助脾氣的力量,也就是“脾升清”的作用。那胃的作用都有什么呢?靈樞玉版說:“人之所受氣者,谷也。谷之所注,胃也。胃者,水谷氣血之海”。它的意思就是:人能活下來是從哪里吸取能量呢?糧食,而糧食要轉(zhuǎn)化成氣血就要先進入胃里,所以說胃是水谷氣血之海。這么說是為了強調(diào)胃的重要性,其實胃就是我們的“糧倉”,糧食先運到這里,先進行初步的消化,形成食糜,就相當于先在這里把糧食打碎,然后再被脾加工運輸。正是因為這個作用,胃才被古今歷代醫(yī)家重視,素問平人氣象論說:“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素問玉機真藏論說:“五藏者,皆稟氣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脾胃是互為表里的兩個臟腑,一個受納食物,一個消化食物,所以我們經(jīng)常把他們放在一起稱作“中焦脾胃后天之本”,當然這和現(xiàn)代西醫(yī)里面講的不完全一樣,西醫(yī)里面脾是一個免疫器官,而中醫(yī)里面更注重它的功能。說到這我想起一個笑話:以前有段時間我們中醫(yī)學院和西醫(yī)院校在一個地方上課,因為中西醫(yī)認識臟腑的角度不一樣,所以他們對這個“后天之本”不太理解。碰到有脾切除手術的時候就大聲喊著讓中醫(yī)的學生一起去看“快走啊,去看切后天之本”?,F(xiàn)在我來解釋一下那些癥狀和脾胃的關系。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的慌“,脾胃虛弱,要么沒有食欲要么吃了不能消化吸收,不管是哪種情況都會讓身體缺乏”動力“,時間一長當然會身體虛弱了。而脾主官四肢和肌肉,脾的功能降低了,四肢肌肉得不到充分的營養(yǎng),所以才會感到四肢無力;同樣,沒有足夠的能量,當然會感到手腳冰涼。那么怎么來調(diào)理脾胃呢?首先要分清是脾的問題還是胃的問題,雖然時間長了兩者都會有問題,但是要弄清是誰先病的,治療時要根據(jù)這個來制定針對性的辦法。脾主運化,胃主受納。所以如果是食欲不好或者吃過飯一段時間消化吸收不好的話那就是脾的問題;如果覺得有食欲但是吃下去不舒服,那就是胃的問題。以前我有一個同學,經(jīng)常在外面吃飯,吃的時候也覺得沒有什么,但是回去之后總會拉肚子,找西醫(yī)說是胃腸炎,而在中醫(yī)里面則是“胃強脾弱“,很明顯,胃沒問題,但是脾運化不了,也不見得脾就弱,但是超過它的負荷能力了,沒有辦法只好拉出來了。這就和卡車運貨一樣,承載量是2噸,雖然也能裝上去3噸,但是車胎可能會爆,車廂下面負重的鋼板可能會變形。所以我們分開來看,首先看病在胃的脾胃虛弱。這種情況主要癥狀是:有食欲,飯前也有饑餓感,但是吃過飯就覺得胃不舒服,發(fā)脹發(fā)悶(當然是純粹的胃不舒服,排除心臟?。?。這是胃弱,所以主要增強胃功能,一定要遵循以下幾點。首先,堅持每天按揉足三里,坐下來時沒事就用大拇指按揉足三里,力量由輕到重,再由重到輕,每次3分鐘,每天不拘次數(shù),但是飯前飯后各半小時的時候一定要做。其次,堅持飯后摩腹,順時針方向,每次10分鐘。再次,一定要記得“少吃多餐“,很多長壽的人有一個共同的飲食習慣:每餐只吃七分飽。千萬不能飯后立刻躺下睡覺,趴在桌子上睡更不好!飯后1小時內(nèi)不能作任何劇烈運動。還有,飲食一定要清淡些,吃飯要盡量細嚼慢咽。人們在說起胃的時候都用“養(yǎng)胃“這個詞,這就說明要有耐心和細心,像孩子一樣才能養(yǎng)好。而養(yǎng)的繁體是這么寫的”養(yǎng)“,上面是個”羊“,下面是”食“,不是讓我們吃羊肉,而是像羊一樣吃東西:細嚼慢咽。當然我們沒有四個胃可以反芻,但是我們一定要細嚼慢咽。我們說人吃飯快用”狼吞虎咽、風卷殘云“,從來沒有人用羊來形容過,就是這個道理。還可以在飯后吃一點甜食、山楂,糖葫蘆或者其他甜或酸的東西來助消化。最好去藥店買一些保和丸,幫助消食,防止在胃里形成食積。中醫(yī)里面經(jīng)常講“胃不和則臥不安”,這里的“和”就是“和平、安寧”的意思,胃不舒服當然就會睡不好。而保和丸就是為了保證胃的“和平”,再加上它的藥性比較平和,所以叫“保和丸”,在中藥店里都能夠買到。每頓飯后半小時到一小時的時候服8粒即可。下面我們說脾弱。前面我說了,脾主管運化(消化),所以脾弱不弱主要看兩點:食欲和飯后的消化。有些人到了吃飯的時候根本沒有食欲,從來不覺得餓,或者吃過飯2個小時了還覺得很飽,這肯定是脾運化的功能有問題了,因為這個時候食物已經(jīng)經(jīng)過了胃的初步腐熟形成食糜了,剩下就該脾去“加工”了,就像磨面粉一樣,把200斤麥子倒進去了1個小時,卻只出來了20斤面粉,毫無疑問是磨出了問題。所以要想辦法把這個“磨”的功能給調(diào)上去,首先考慮從我們身體自身來找這個動力源:穴位。選用脾俞和足三里。足三里采用按揉的方法,每天不定時,每次3分鐘,力量還是輕重輕的順序,每頓飯后的按揉是必不可少的。脾俞最好用拔罐的方法,隔天一次,每次15分鐘,每天晚上睡覺前1小時進行就可以了。它的位置參照前面第一章中的描述。這個時候吃飯也要注意一些,不必“少吃多餐”但是不能暴飲暴食以防加重病情以外;還要對食物特別注意,一定要吃比較松軟易消化的食物,煎炸燒烤一類的東西必須少吃。中成藥可以選擇補中益氣丸或者健脾丸,兩種藥都是補脾的,相對來講健脾丸的作用更專一些,對消化病的作用更好,而補中益氣丸作用的范圍更廣,作用層次也更深,適用于病程比較長的情況。中氣虛臟器下垂前面我說過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而脾氣除了運化食物和水液之外,還有一個作用叫“脾主升清”,升就是上升的意思,升清有兩個作用,一是把運化后的清氣送給上面的心、肺、頭目;二是借上升的力量維持體內(nèi)臟腑位置不讓它們下垂。如果脾氣(中氣)虛了,那這個維持的力量就會減弱,開始也許只是覺得頭暈眼花等氫氣不能上供的癥狀,再發(fā)展的話就會不能維持臟器的位置,就會出現(xiàn)臟器下垂,比較常見有脫肛、子宮下垂、胃下垂等。既然都是臟器中氣虛弱或者說中氣下陷造成的,那么就會有共同的癥狀和相同的辦法來治療。共同的癥狀有:神疲乏力,總感覺沒有精神,尤其是稍微有一些活動之后,食欲也不強。那么共同的治療方法就是針對病因來講的,補益中氣但是不同臟器下垂還會有自己的特點,下面我就分開來說一下。脫肛,有的地方又叫作“掉底子”,其實就是直腸頭露了出來,大便以后不能正??s回去了,輕的露出來的少,休息一下還能自己縮回去;嚴重的不但露出來的部分比較多,還需要用手托著才能回去。這么說好像有點不登大雅之堂,但是這種情況在小孩兒和老年人中并不少見,因為小孩的臟腑功能還都偏弱,而且吃飯上不好把握,很容易傷了脾胃,從而導致脾氣虛弱,中氣下陷;而老年人各種臟腑機能都在下降,本身的氣血就弱,如果長時間的勞累過度或者飲食不當,就會導致脾胃受累,進而不能維持內(nèi)臟的位置,導致脫肛;還有那些得病時間比較長的人,久病氣虛,稍有勞累就會更需,所以也容易得脫肛。很多人脫肛是由長時間的痢疾或者腹瀉引起的,本來稍微有一點痢疾或者腹瀉對身體影響不是很大,但是時間一長,身體的正氣隨著被一并瀉了出去,從而導致了氣虛李東垣在他的脾胃論里記載了一首方子,我在前面也提過,叫作補中益氣湯,具有補益中氣、升陽舉陷的作用。可以治療各種中氣下陷導致的臟器下垂。湯劑的作用當然更強一些,但是有些人怕苦,喝不下中藥,所以丸藥是個不錯的選擇?,F(xiàn)在藥店里都有補中益氣丸,分大蜜丸、濃縮丸和水丸,大蜜丸飯后1小時服用,每次一丸,一天三次;如果是濃縮丸或者水丸則要比說明上注明的服用量稍微大一點:濃縮丸每次1012粒,水丸每兩次三袋。還有,每天堅持按揉足三里,在脾俞上拔罐,艾灸百會。足三里和脾俞我在前面已經(jīng)不止一次提過,足三里還是要每天不拘時間和次數(shù)的按揉,每次不要少于3分鐘,力量要由輕到重,一定要產(chǎn)生酸脹的感覺才好。脾俞每天晚上睡覺前一個小時拔罐,拔罐的時間不要太長,每次10分鐘,然后起罐,在穴位上按揉5分鐘,雙側(cè)同時進行,這個當然需要家人的幫忙。脾俞的位置參考第一章所述。百會穴不但可以治療頭痛,頭暈,還可以治療臟器下垂,因為它可以升提陽氣。以前聽一個名老中醫(yī)的講座,她說自己遇到一位老太太,已經(jīng)脫肛時間很長了,嘗試不少治療方法效果都不太理想,而脫出的直腸頭和衣服長時間的摩擦,變得紅腫,疼痛難忍,老人都不敢走路。這位老師沒有開任何藥,就讓老太太回家讓家人給她用大艾炷灸百會,每次灸20分鐘左右。結(jié)果半個月之后,那位老太太的脫肛竟然完全好了!由此可見百會的作用有多強。這里說的艾炷是艾絨搓成的小柱狀東西,也可以把艾條拆開用里面的艾絨搓,但是自己經(jīng)常壓得不夠結(jié)實,導致點燃以后熱度不夠,而且傳熱慢。所以不妨直接用艾條灸,每次灸20分鐘,離皮膚不要太遠,但是要一部感覺燙為度。買艾條的時候要注意挑一下,選那些捏著比較硬的,這樣的艾條里面的艾絨壓的緊,艾灸的時候溫度高,傳熱快,效果好。艾灸百會的時間就放在每天晚上在脾俞拔罐之前,可以坐著,也可以躺下讓家人幫忙進行。灸過之后喝一點溫開水。它就在兩個耳尖在頭頂連線的中點。子宮脫垂除了感覺神疲乏力、稍微活動就感覺累以外,還經(jīng)常感覺會陰部有下墜感,活動或勞累后感覺更明顯。常見于產(chǎn)后婦女和老年婦女,多是因為平時身體就差或者產(chǎn)后下地勞動過早或者生育過多導致的,久咳,腹瀉或者便秘常常是誘因。子宮脫垂的治療除了上面說的服用補中益氣丸和按揉足三里、灸百會之外,還要加上灸關元。因為關元在任脈上,任脈又稱“妊脈”,和生殖系統(tǒng)的關系很密切,而且關元向內(nèi)就對應子宮,可以加大固脫子宮的力量。艾灸的時間就放在百會前后就可以,每次15分鐘,要堅持每天進行。胃下垂的人有一個明顯的特征:每次飯后總覺得胃脹胃痛,有下墜感。時間一長,食欲也下降不少。中氣虛臟器下垂 文 / 蕭言生前面我說過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而脾氣除了運化食物和水液之外,還有一個作用叫“脾主升清”,升就是上升的意思,升清有兩個作用,一是把運化后的清氣送給上面的心、肺、頭目;二是借上升的力量維持體內(nèi)臟腑位置不讓它們下垂。如果脾氣(中氣)虛了,那這個維持的力量就會減弱,開始也許只是覺得頭暈眼花等氫氣不能上供的癥狀,再發(fā)展的話就會不能維持臟器的位置,就會出現(xiàn)臟器下垂,比較常見有脫肛、子宮下垂、胃下垂等。既然都是臟器中氣虛弱或者說中氣下陷造成的,那么就會有共同的癥狀和相同的辦法來治療。共同的癥狀有:神疲乏力,總感覺沒有精神,尤其是稍微有一些活動之后,食欲也不強。那么共同的治療方法就是針對病因來講的,補益中氣但是不同臟器下垂還會有自己的特點,下面我就分開來說一下。脫肛,有的地方又叫作“掉底子”,其實就是直腸頭露了出來,大便以后不能正??s回去了,輕的露出來的少,休息一下還能自己縮回去;嚴重的不但露出來的部分比較多,還需要用手托著才能回去。這么說好像有點不登大雅之堂,但是這種情況在小孩兒和老年人中并不少見,因為小孩的臟腑功能還都偏弱,而且吃飯上不好把握,很容易傷了脾胃,從而導致脾氣虛弱,中氣下陷;而老年人各種臟腑機能都在下降,本身的氣血就弱,如果長時間的勞累過度或者飲食不當,就會導致脾胃受累,進而不能維持內(nèi)臟的位置,導致脫肛;還有那些得病時間比較長的人,久病氣虛,稍有勞累就會更需,所以也容易得脫肛。很多人脫肛是由長時間的痢疾或者腹瀉引起的,本來稍微有一點痢疾或者腹瀉對身體影響不是很大,但是時間一長,身體的正氣隨著被一并瀉了出去,從而導致了氣虛。李東垣在他的脾胃論里記載了一首方子,我在前面也提過,叫作補中益氣湯,具有補益中氣、升陽舉陷的作用。可以治療各種中氣下陷導致的臟器下垂。湯劑的作用當然更強一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