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3.2 文化在交流中傳播課件2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1頁
高中政治 3.2 文化在交流中傳播課件2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2頁
高中政治 3.2 文化在交流中傳播課件2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3頁
高中政治 3.2 文化在交流中傳播課件2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4頁
高中政治 3.2 文化在交流中傳播課件2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復習舊課 1 為什么要尊重文化的多樣性 2 怎樣尊重文化的多樣性 3 怎樣理解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材料一 中西交往源遠流長 海納百川 廣交朋友 兼收并蓄 這正是中華文明連綿不斷的源泉 在經(jīng)濟全球化的今天 中西方文化呈現(xiàn)出強勁的交流勢頭 日益形成一種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的世界文化格局 材料二 著名人文學家費孝通曾說 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與共 天下大同 在經(jīng)濟全球化的浪潮中 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 在這種情況下 人們應怎樣對待文化的多樣性 其原因有哪些 練一練 1 人們對待文化多樣性首先必須有正確的態(tài)度 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 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不同民族之間 應該相互尊重 在發(fā)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時 共同維護 促進文化的多樣性 承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尊重不同民族文化 必須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 在文化交流中 要尊重差異 理解個性 和平相處 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 2 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 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 文化是民族的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特征 文化又是世界的 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對人類社會來說 文化多樣性的重要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fā)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 又是實現(xiàn)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 材料三上海世博會上 各國展館紛紛展示本民族文化的賭徒風采 如丹麥的 小美人魚 盧森堡的 金色少女 像 同時 許多外國展館也都嵌入了中華文化元素 如意大利館的 福 字 挪威館的 中國紅 結合材料三從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為什么文化既是民族的 又是世界的 6分 各民族間的經(jīng)濟 政治 歷史 地理等因素的不同 決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差異 上海世博會各展館的文化特色反映了文化是民族的 世界各民族社會實踐的共性和普遍規(guī)律 決定了不同民族文化也是共性和普遍規(guī)律 上海世博會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反映了文化是世界的 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fā)展民族文化 繁榮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 中美文化交流年啟動儀式在紐約舉行 東南網(wǎng)12月9日訊 美國通訊員紐約墨人 今年9月 習近平主席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 極大地推動了中美兩國在人文領域內的合作 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兩國元首在華盛頓達成的一系列共識 讓中美人文交流再上新臺階 紐約僑界為迎接中美將在2016年舉辦的 中美旅游年 于當?shù)貢r間12月5日在紐約新怡東大酒樓 舉辦了中美文化交流年聯(lián)歡晚會暨啟動儀式 第三課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 文化在交流中傳播 知識的力量不僅取決于其本身價值的大小 更取決于它是否被傳播 以及傳播的深度和廣度 培根 1 什么是文化傳播 其主要途徑有哪些 2 傳媒的含義及發(fā)展階段各是怎樣的 3 大眾傳媒指的是什么 其優(yōu)點有哪些 4 文化傳播的作用有哪些 列舉有關史實加以說明 5 我們應該怎樣正確對待文化交流 大眾傳媒及作用 傳媒及其發(fā)展 做傳播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文化交流 做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 生活中的文化傳播 大眾傳媒 現(xiàn)代化傳播的手段 reading 人們通過一定的方式傳遞知識 信息 觀念 情感和信仰 以及與此相關的所有社會交往活動 一 生活中的文化傳播 1 文化傳播的含義 2 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 或方式 其他途徑 親朋聚會 外出旅游 各種經(jīng)濟 政治 文化活動等都可以成為文化傳播的途徑 文化交流的過程 就是文化傳播的過程 主要途徑 1 商業(yè)活動 2 人口遷徙 3 教育 探究 p34 中西方之間先后通過陸路和海路的絲綢之路進行駿馬 葡萄 絲綢 茶葉 瓷器等商業(yè)貿易 傳遞宗教 西樂 四大發(fā)明 天文學 數(shù)學 醫(yī)學 養(yǎng)蠶絲織技術 制糖 玻璃制作 金銀器制作等技術 絲綢之路是一條具有歷史意義的國際通道 它猶如一條彩帶 把古老的中國文化 印度文化 波斯文化 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臘 古羅馬文化甚至非洲文化連接起來 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 商業(yè)貿易 現(xiàn)代絲綢之路 1990年12月 隨著中國的 隴海 蘭新 鐵路北疆段與前蘇聯(lián)的土西鐵路哈薩克段在中哈邊界的阿拉山口順利交接 這就是新亞歐大橋 她被譽為 現(xiàn)代的絲綢之路 亞歐大陸的金腰帶 另外 還有數(shù)條高鐵線包括連接緬甸 越南 柬埔寨 泰國 新加坡 印尼等東南亞國家的高鐵 連接印度到中東甚至非洲大陸的高鐵正在討論或研究中 絲綢之路 當今世界經(jīng)濟貿易往來頻繁 商業(yè)活動是否依然具有文化傳播的功能 想一想 一個國家的對外貿易 不僅具有經(jīng)濟價值 而且還具有外交 宣傳價值 傳播了本國家 本民族的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念 美國 政府要大力推動美國電影走向世界 因為好萊塢的電影走到哪里 就把美國的價值觀念和商業(yè)利益帶到哪里 里根 交流探究 我國歷史上出現(xiàn)過哪幾次大規(guī)模的人口遷徙 它們對文化的變遷有什么影響 客家人的土樓 永嘉 之亂發(fā)生在西晉永嘉年間 腐朽的統(tǒng)治者對各族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 從而使黃河流域廣大人民流離失所 被迫大規(guī)模遷移江淮流域 主要遷入江蘇 安徽 湖北 四川等地 這是中國人口分布重心向江南轉移的一個標志性事件 安史 之亂后 約有100萬人南遷 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口分布以黃河流域為重心的格局 靖康 之亂發(fā)生在北宋 戰(zhàn)爭造成黃河流域大量居民向長江流域遷徙 圖示中的人群遷徙分成兩支 一支大約在8000 6000年前從甘肅一帶進入河套平原 成為今天漢族的祖先 而沒有進入套平原的羌人在大約3000年前向南向西與西藏的土著民族融合 形成今天的藏族和西南其他少數(shù)民族 東南亞的民族 再如兩宋之際的靖康之亂引起了北方人口第三次南遷高潮 給南方帶去了許多新的風俗習慣 促進了南北風俗的融合 總之 人口遷徙對文化的融合和文化的變遷起了重要作用 人口遷徙 新中國成立后 我國人口遷徙情況 中國流動人口突破2 2億六成 舉家遷徙 教育 美國小留學生 中國很現(xiàn)代 從1978年到2010年 我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shù)已達到190 54萬人 共有63 22萬留學人員學成后選擇回國發(fā)展 1978年在華留學生為1236人 2010年 全年在華學習的外國留學人員總數(shù)首次突破26萬人 百年海歸 政治家 孫中山 周恩來 鄧小平 文學家 魯迅 郭沫若 胡適 蔡元培 科學家 鄧稼先 李四光 詹天佑 錢學森等 各國之間互派留學生和訪問學者 則是一種更為直接的文化傳播方式 這些都屬于文化傳播的媒介 文化傳播的媒介即傳媒 文化傳播 就在我們身邊 傳播是文化的基本屬性 傳媒 即文化傳播的媒介 經(jīng)歷了口語 文字 印刷 電子 網(wǎng)絡等發(fā)展階段 大眾傳媒 標志 形式 優(yōu)點 印刷媒體的推廣 報刊 廣播 電視 網(wǎng)絡等 注意 文化傳播的途徑指的是文化傳播的方式 方法 傳媒指的是文化傳播的媒介 側重于文化傳播的手段 工具 見p37 傳媒經(jīng)歷了從 鉛與火 到現(xiàn)在的 光與電 階段 二 大眾傳媒 現(xiàn)代文化傳播的手段 1 傳媒及其發(fā)展 2 大眾傳媒 現(xiàn)代文化傳播的手段 著名哲學家羅素曾對世界文化交流的歷史作過這樣的概括 希臘學習埃及 羅馬借鑒希臘 阿拉伯參照羅馬帝國 中世紀的歐洲又模仿阿拉伯 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則仿效拜占庭帝國 世界文化就是在互相學習 互相借鑒中發(fā)展起來的 世界文化發(fā)展的過程就是一個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過程 三 文化交流做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 既促進中華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化的發(fā)展 又促進中華文化的發(fā)展和進步 1 中外文化交流的作用 1583年 明萬歷年間 意大利耶穌會傳教士 學者利瑪竇 1552 1610 來華 明末西學東漸之始 是第一位閱讀中國文學并進行鉆研的西方學者 深受中國士大夫敬重 他除傳播天主教教義外 還廣交中國官員和社會名流 傳播西方天文 數(shù)學 地理等科技知識 他的著述不僅對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對日本和朝鮮半島上的國家認識西方文明也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期間 共有一百五十余種的西方書籍翻譯成中文 利馬竇繪制的獻給明朝萬歷史皇帝的 坤輿萬國全圖 他出版 四書 的拉丁文譯本 將孔子思想傳入意大利 利瑪竇撰寫的 天主實錄 與徐光啟等人共同翻譯歐幾里得 幾何原本 等書 帶給中國許多先進的科學知識和哲學思想 許多中文詞匯 例如點 線 面 平面 直角 垂線 平行線 三角形 圓 幾何 星期等等以及漢字 歐 等就是由他們創(chuàng)造并沿用至今 利瑪竇 溝通中西方文化第一人 利瑪竇帶著傳布福音的使命 遠涉重洋來到中國 其最大成功卻不在基督的事業(yè) 而在中西文化的交流 他的淵博學識和較系統(tǒng)的西學體系 為中國知識分子打開了見識近代科學的門戶 1 文化交流作用 1 為中華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化的發(fā)展做出貢獻 2 促進了中華文化的發(fā)展和進步 2 做傳播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正確態(tài)度 既要熱情地歡迎各國優(yōu)秀文化在中國傳播 又要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三 文化交流 做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 歸納 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給我們進行文化交流提供了什么新要求 補充 如今依托電子技術微電子技術 光鉛通信技術網(wǎng)絡技術 多媒體技術等現(xiàn)代信息技術 大眾傳媒已經(jīng)進入到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 同時全球范圍內的聯(lián)系和交往日益密切 結合材料回答 1 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給大眾傳媒手段帶來哪些變化 2 面對全球化趨勢 在文化交流上我們應該這樣做 2 既要熱誠歡迎世界優(yōu)秀文化在中國傳播 又要更加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是歷史賦予我們的重要使命 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 正確處理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