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有關哲學家或哲學派別的命題.doc_第1頁
哲學有關哲學家或哲學派別的命題.doc_第2頁
哲學有關哲學家或哲學派別的命題.doc_第3頁
哲學有關哲學家或哲學派別的命題.doc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有關哲學問題的經(jīng)典論斷l(xiāng) “世界上除了運動著的物質(zhì)之外,什么也沒有?!?馬、恩)l “物質(zhì)是從各種實物總和中抽象出來的?!?馬、恩)l “運動應當從它的反面即從靜止找到它的量度?!?馬、恩)l “一切物質(zhì)在本質(zhì)上都具有類似感覺的反映特性。”(列寧)l “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腦并在人腦中改造過的物質(zhì)的東西而已?!?馬、恩)l “人的意識不僅反映客觀世界,并且創(chuàng)造客觀世界。”(列寧)l “一切物質(zhì)都具有類似感覺的反應特性” (列寧)l “一切以條件、地點和時間為轉(zhuǎn)移?!?斯大林)l “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馬、恩)l “頭腦的辯證法只是觀實世界(自然界和歷史)的運動形式的反映?!?馬、恩)l “所謂客觀辯證法是支配著整個自然界的,而所謂主觀辯證法,即辯證的思維,不過是自然界中到處盛行的對立中運動的反映而已?!?馬、恩)l “任何一般都是個別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質(zhì)。”(列寧)l “對現(xiàn)存事物作肯定理解的同時包含對現(xiàn)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觀存事物的必然滅亡的理解?!?馬、恩)l “原因和結果經(jīng)常交換位置?!?恩)l “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話,那么世界歷史就會帶有非常神秘的性質(zhì)?!?馬恩)l “被斷定為必然的東西,是由純粹的偶然性構成的,而所謂偶然性的東西,是一種有必然性隱藏在里面的形式”。(馬、恩)l “本質(zhì)在表現(xiàn)出來;現(xiàn)象是本質(zhì)的?!?列寧)l “假象的東西是本質(zhì)的一個規(guī)定,本質(zhì)的一個方面,本質(zhì)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列寧)l “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馬、恩)l “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列寧)l “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zhì)的力量只能用物質(zhì)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jīng)群眾掌握,也就會變成物質(zhì)力量?!?馬、恩)l “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學會改變自然界而發(fā)展的?!?馬、恩)l “人的思維既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馬、恩)l “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并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保R、恩) 。l “實踐標準實質(zhì)上決不能完全地證實或駁倒人類的任何表象。這個標準也是這樣的不確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識變絕對,同時它又是這樣的確定,以便同唯心主義和不可知論的一切變種進行無情的斗爭?!?列寧)l “思想根本不能實現(xiàn)什么東西。為了實現(xiàn)思想,就要有使用實踐力量的人?!?馬、恩)l “人對一定問題的判斷愈是自由,這個判斷的內(nèi)容所具有的必然性就愈大?!?馬、恩)l “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更深刻地感覺它?!?毛澤東) l “沒有抽象的真理,真理總是具體的?!?列寧)l “真理和謬誤的對立,只是非常有限的領域內(nèi)才具有絕對的意義。”(馬、恩)l “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邁的一小步,真理就會變成錯誤。”(列寧)l “實踐高于(理論的)認識,因為它不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還具有直接現(xiàn)實性的品格?!?列寧)l “社會生活在本質(zhì)上是實踐的?!?馬、恩)l “人類社會發(fā)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馬、恩)l “人的本質(zhì),在其觀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馬、恩)l “人們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馬、恩)l “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己。”(馬、恩)l “經(jīng)濟上落后的國家在哲學上仍然能夠演奏第一捉琴?!?馬、恩)中、西哲學史上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典型命題列舉l “元氣是構成世界的本體?!?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l “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茍子)l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l “天地合氣,萬物自生?!?王充)l 一天一地,并生萬物,萬物之生,俱得一氣。”(王充)l “太虛即氣”、“凡可狀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氣也?!?張載)l “五行之氣、天與人相交勝?!?劉禹錫)l “水是萬物的始基?!?古希臘泰勒斯)l “萬物都從火產(chǎn)生,也都消滅而復歸于火?!?古希臘赫拉克利特)l “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礎?!?古希臘德謨克利特)中、西哲學史上古代自發(fā)辯證法典型命題列舉l “無平不陂,無往不復?!?易經(jīng),指事物發(fā)展變化的普遍性和永恒性。)l “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弱之勝強,柔之勝剛,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指矛盾的雙方相互轉(zhuǎn)化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l “一陰一陽之謂道”,“剛?cè)嵯嗤贫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易傳,指矛盾雙方的對立統(tǒng)一;矛盾雙方的對立統(tǒng)一是變化的原因;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都表現(xiàn)出無窮的變化。)l “物必有盛衰,萬事必有弛張”,“智有所不能立,力有所不能舉”,“疆(強)有所不能勝”,“無難之法,無害之功,天下無有也?!?韓非,是說,矛盾是普遍的,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相對的,絕對完善的事物和全智全能的人是不存在的,不能求全責備。l “動自休,自峙自流”,“吁炎吹冷,交錯而動?!?柳宗元,、是說,萬物自己運動;運動的根本原因在于陰陽二氣相經(jīng)作用所引起。)l “一物兩體,氣也”,“兩不立,則一不可見;一不可見,則兩之用息”,“天地變化,二端而已?!?張載,是說,陰陽兩個對立面,即矛盾;氣是陰陽兩個對立面即矛盾的統(tǒng)一體;沒有對立面,就沒有統(tǒng)一體,沒有統(tǒng)一體,對立面的相互作用也就停止了;對立面的交互作用,是事物運動變化的內(nèi)在根源。)l “天地萬物之理,無獨必有對”,“萬物莫不有對,一陰一陽,一善一惡?!?程顥,是說,萬事萬物都是對立面的統(tǒng)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l “一切皆流,一切皆變,無物常住,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古希臘赫拉克利特)中國古代唯物主義認識論典型命題列舉l “知,材也?!?墨家,是說,認識是人的感受的一種特性。)l “知也者,所以知也,而必知,若明?!?墨家,是說,人們都具備所以知的認識能力,因此能夠產(chǎn)生認識,就象人有眼睛能夠看見景象一樣。)l “凡以(可)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茍予,是說,就人的本性說,是能夠認識客觀事物的;就客觀事物的道理說,是可以被認識的。)l “所以知之在人者謂之知。知有所含謂之智。”(荀子,是說,人具有認識客觀事物的能力,即知,這種認識能力與外界事物相結合就是認識,即智。)l “緣(因)耳而知聲,緣目而知形?!?荀子)l “循名實而定是非,因參驗而審言辭?!?韓非,是說,遵循名實相符的原則來判定是非,根據(jù)檢驗的結果來審查言論是否正確。)l “聽其言必責其用,觀其行必求其功。”(韓非,是說,檢驗言行的客觀標準是“功用”,即效用。)l “事實明于有效,論莫定于有證。”(王充,是說,認識和理論必須符合客觀事實,必須通過實際效果來檢驗,凡是符合事實效果,就是正確的,否則就是錯誤的。)l “空言虛語,雖得道心,人猶不信?!?王充,是說,違背事實效果的思想理論,即使說得再好聽,也是不能令人相信的。)l “聞見之知,乃物交而知。”(張載,是說,通過耳目感官和外界相接觸而獲得認識,外界事物是第一性的,人的認識是第二性的。)l “因所以發(fā)能,能必副其所?!?王夫之,是說,根據(jù)客觀對象才得以發(fā)生主體認識,主體的認識必須符合客觀對象。)中國哲學史上的“知行觀”典型觀點列舉l “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日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孔子,是說,“行”是“學”的表現(xiàn)。)l “聽其言而觀其行?!?孔子,是強調(diào)知行統(tǒng)一,學以致用。)l “只有兩件:理會,踐行”,“行為重?!?朱熹,認為知先于行,在認識上道理明了,就會指導人去行動;行重于知,理會的目的在于踐行,只是理會不去踐行,等于沒學。)l “目無足不行,足無目不見?!?朱熹,是說,知和行是不可分割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l “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則知尚淺。既親歷其域,則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朱熹,是說,知而不行,則體會不深;見之于行,則認識更明,知行互相依賴,互相促進,不可偏廢。這是知行關系問題上的相互辯證法思想。)l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陽明,是說,知是行的來源,行是知的作用;知是行的開始,行是知的完成;認為知決定行。顛倒了知和行的關系,是唯心主義的知行觀。)l “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王陽明,認為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行合一。這是唯心主義的觀點。)l “盡天下之學,無有不行而可以言學者,是故知不行之不可以為學,則知不行之不可以為窮理矣?!?王陽明,強調(diào)只有通過“行”才能掌握學問,才能窮理。、這是合理的觀點。)l “由行而行則知,由知而知所行?!?王夫之,強調(diào)知行統(tǒng)一。是唯物主義的知行觀。)l “行可兼知,行高于知?!?王夫之,強調(diào)行對知的決定作用。是唯物主義的知行觀。)l “行而后知”,“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艱,烏有不行而能知者乎?”(魏源,認為,人的認識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獲得的,行先知后。這是唯物主義的知行觀。)l “知難行易”,“天下事惟患于不能知耳,倘能由科學之理則,以求得其真知,則行之決無所難。”(孫中山,在知行關系上認為,知是難的,行是易的,即知難行易。)l “行先知后”,“宇宙間的道理,都是先有事實,然后才發(fā)生言論,并不是先有言論,然后才發(fā)生事實”,“夫維新變法,國之大事也,多有不能前知者,必待行之成之而后乃能知之也?!?孫中山,認為,行在先,知在后,“行先知后,”知是從行中來的,能實行便能知,能知便能進步。)l “科學雖明,惟人類之事仍不能悉先知之而后行知之也,其不知而行之事,仍較于知而后行為尤為也。且人類進步,皆韌于不知而行者也,此自然之理則,而不以科學之發(fā)明為之變易者也?!?孫中山,是說行先知后,行易知難。這是唯物主義的知行觀。)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的矛盾觀及其現(xiàn)代意義。l 先秦時期老子的矛盾觀點:a提出了相反的事物相互依存的辯證關系,指出:事物都是“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眀指出了矛盾的雙方相互轉(zhuǎn)化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弱之勝強,柔之勝剛,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眑 易傳中的矛盾觀點:a“一陰一陽之謂道”,是說矛盾雙方的對立統(tǒng)一。b“剛?cè)嵯嗤贫兓?,指矛盾雙方的對立統(tǒng)一是變化的原因。c“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是說天地問的萬事萬物,都表現(xiàn)出無窮的變化。l 韓非的矛盾觀點:他提出“物必有盛衰,萬事必有馳張”,“智有所不能立,力有所不能舉,疆(強)有所不能勝”,“無難之法,無害之功,天下無有也”。是說矛盾是普遍的,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相對的,絕對完善的事物和全智全能的人是不存在的,不能求全責備。l 宋代張載的矛盾觀點:a他提出了“一物兩體”的矛盾觀點。b認為:“兩不立,則一不可見,一不可見,則兩之用息?!边@就是說,如果沒有對立的兩面,就不會有統(tǒng)一,而沒有了統(tǒng)一,事物就不能發(fā)展變化。c他進一步肯定了事物發(fā)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內(nèi)因,“一故神,二故化”,“大地變化,二端而已”,事物發(fā)展變化的關鍵就在于它內(nèi)部存在的對立面。l 程顥、程頤的矛盾觀點:他們明確肯定,“天地萬物之理,無獨必有對”,“萬物莫不有對,一陰一陽,一善一惡?!笔钦f萬事萬物都是對立面的統(tǒng)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l 朱熹的矛盾觀點:他進一步發(fā)展了二程的辯證法思想,他不僅認為“物皆有對”,而且明確指出“獨中有對”。這就不僅說明了事物之問的矛盾關系,而且涉及了事物內(nèi)部矛盾,這就大大深化了辯證法的矛盾觀。l 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矛盾觀的現(xiàn)代意義:a在理論上,對于加深理解和豐富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關于矛盾學說提供了良好途徑。b在實踐上,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的矛盾觀是中國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重要內(nèi)容,已滲透到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因此,繼承和弘揚中國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矛盾觀,對于推進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也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指導作用。中、西哲學史上客觀唯心主義典型命題列舉l “道是天地之根,萬物之母。”(老子)l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生萬物?!?老子)l “萬物皆是一理”,“有理則有氣”,“天者,理也”。(程頤)l “有是理,后生是氣”,“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理在物先,理在事先”。(朱熹)l “世界是絕對觀念的異化”,“物質(zhì)世界是絕對精神的外化”,“絕對理念是萬事萬物的本源?!?黑格爾)l “理念世界”,“現(xiàn)實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柏拉圖)l “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創(chuàng)造物。”l 人為天命所主宰。中、西哲學史上主觀唯心主義典型命題列舉l “萬物皆備于我?!?孟子)l “萬物與我為一?!?莊子)l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陸九淵)l “心即理?!?陸九淵)l “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王陽明) 。l “心包萬物,心包萬理?!?王陽明)l “萬物皆在吾心中?!?王陽明)l “人的理性為自然界立法?!?康德)l “我思故我在?!?笛卡爾)l “存在就是被感知?!?貝克萊)l “物質(zhì)是觀念的集合i”(貝克萊)l “物是感覺的復合?!?馬赫)l “自由選擇的意志高于一切。”(尼采)l “意志是世界的物自體,是世界的本質(zhì)?!?叔本華)l “意志是一切存在和運動的根源。”(叔本華)l “經(jīng)驗是世界的最終構成要素?!?波格丹諾夫)l “世界是我的觀念,我的經(jīng)驗。”(杜威)中、西哲學史上主觀唯心主義真理觀的典型觀點列舉l “真理原來是人造的,是人造出來供人用的,是因為它對人大有用處,所以才給真理的美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