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2017年4月自學考試00321中國文化概論試題及答案.doc_第1頁
全國2017年4月自學考試00321中國文化概論試題及答案.doc_第2頁
全國2017年4月自學考試00321中國文化概論試題及答案.doc_第3頁
全國2017年4月自學考試00321中國文化概論試題及答案.doc_第4頁
全國2017年4月自學考試00321中國文化概論試題及答案.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1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全國統(tǒng)一命題考試中國文化概論試卷(課程代碼00321)一、單項選擇題.1文化等同于“總體的人類社會遺產(chǎn)”。這一定義出自 B A蘇聯(lián)大百科全書 B大不列顛百科全書C 辭海 D中國大百科全書2越是早期,人類文化的創(chuàng)造越是受制于 BA心理條件 B地理條件 C人文條件 D氣候條件3新石器時代結束于距今 CA一萬年左右 B五千年左右 C四千年左右 D三千年左右4堪稱20世紀考古學最偉大發(fā)現(xiàn)的是 A A甲骨文和青銅器的發(fā)掘出土 B甲骨文和陶器的發(fā)掘出土D 甲骨文和唐三彩的發(fā)掘出土 D甲骨文和漆器的發(fā)掘出土5在秦國變法,提出“驅農(nóng)歸戰(zhàn),利出一孔”政策的是 BA李斯 B商鞅 C呂不韋 D茍子6“永嘉之亂”發(fā)生于 CA漢初 B東晉 C西晉 D唐初7漢族的遷移是因邊地民族的內(nèi)侵。內(nèi)侵的民族一般有所謂 D A“十六國”之說 B匈奴之說C 北胡之說 D“五胡”之說8曾因佞佛而四次出家的皇帝是 B A漢武帝 B梁武帝 C唐高宗 D孝文帝9講述歷史及人世間故事的“說話”從中唐以后就興旺起來,記錄“說話”的文章叫 A A 話本 B劇本 C小說 D文本10“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夢溪筆談問世于 C A漢初 B唐初 C北宋 D南宋11元朝特別重用國際商人,被任命為揚州官員的是 BA湯若望 B馬可波羅 C利瑪竇 D李約瑟 12我國針灸學第一部專著針灸甲乙經(jīng)的作者是 AA黃浦謐 B華佗 C孫思邈 D李時珍13北京市琺瑯廠研制的“普天同慶”大瓶成為 A A香港回歸的國家慶典禮品 B澳門回歸的國家慶典禮品C新中國建國五十周年的慶典禮品 D新中國建國六十周年的慶典禮品14解文說字的作者是 AA許慎 B董仲舒 C歐陽修 D鐘嶸15在宗法制度下,禮俗的重點在于 BA尊老愛幼 B服務尊長 C敬畏祖先 D人人平等16將孝道視為“天之經(jīng),地之義”的是 CA山海經(jīng) B三字經(jīng) C孝經(jīng) D大學17在宋代,提出“知先行后”主張的是 CA王安石 B蘇軾 C程頤 D歐陽修18春節(jié)到來之前,人們貼門神、灶馬、桃符、鐘馗。這種習俗來自 BA佛教 B道教 C薩滿原始信仰 D基督教19要達到“存天理,滅人欲”目的的是 BA墨子學說 B宋明理學 C禪宗 D道家學說20據(jù)說文解字敘說,周時的啟蒙教育是以 C A五經(jīng)為先的 B大學為先的 C六書為先的 D三字經(jīng)為先的21中國的樂器有著極其悠久的歷史。據(jù)統(tǒng)計,詩經(jīng)中所提及的樂器有 CA18種 B25種 C29種 D30種22清明上河圖的作者是 BA顧愷之 B張擇端 C石濤 D吳道子23“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一詩句出自 BA杜牧的詩 B陶淵明的詩 C柳宗元的詩 D杜甫的詩24紅山文化發(fā)源于 CA長江下游 B長江上游 C東北遼河流域 D黃河中下游25孔子是山東人,但他在讀詩經(jīng)、尚書時使用的是 CA方言 B書面語 C雅言 D文言26.“書同文”是歷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領導的正字運動。它發(fā)生在 BA西周 B秦代 C漢代 D隋朝27古希臘人稱中國為“賽利斯”。其意譯為 BA“瓷器之國” B“產(chǎn)絲之國” C“青銅之國” D“黃金之國”28儒林外史的作者是 AA吳敬梓 B蒲松齡 C洪畀 D孔尚任29北方的貿(mào)易場所通常稱為 B A場 B集 C會 D墟 30南方各民族大多采用的民居建筑結構是 DA半穴式 B井干式 C石室 D干欄式二、多項選擇題。31我國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的項目有 ABCDE A昆曲 B古琴藝術 C珠算 D中醫(yī)針灸 E京劇32漢代已有“四診”的中醫(yī)診斷技術。它們分別是 ABDEA.望 B聞 C診 D問 E切33屬于儒家的重要典籍有 ABCDA論語 B孟子 C.大學 D中庸 E商君書34魏晉時期尚玄學玄理,在文化方面的一個重要結果是 ACA山水畫的興起 B宮廷詩的興起 C山水詩的興起 D花鳥畫的興起 E人物畫的興起35古人認為“君子有三畏”。它們是指 ABE A畏天命 B畏大人 C畏小人 D畏權貴 E畏圣人之言三、名詞解釋題.36文化事象在某一歷史時期、某一國家(民族或地域)文化發(fā)展中帶有典型和標志作用的事情反復出現(xiàn)時,這種含有規(guī)律性的現(xiàn)象稱為文化事象37 針灸學說 針灸是針法和灸法的總稱。針法是指在中醫(yī)理論的指導下把針具刺入患者體內(nèi),運用捻轉與提插等針刺手法來對人體特定部位進行刺激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灸法是以預制的灸炷或灸草在體表一定的穴位上燒灼、熏熨,利用熱的刺激來預防和治療疾病。通常以艾草最為常用,故而稱為艾灸。 38 “洗三”“洗三”是中國古代誕生禮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儀式。嬰兒出生后第三日,要舉行沐浴儀式,會集親友為嬰兒祝吉,這就是“洗三”,也,叫做“三朝洗兒”。“洗三”的用意,一是洗滌污穢,消災免難;二是祈祥求福,圖個吉利。39 五禮古代漢族禮儀總稱。以祭祀之事為吉禮,喪葬之事為兇禮,軍旅之事為軍禮,賓客之事為賓禮,冠婚之事為嘉禮,合稱五禮。40 祖先崇拜祖先崇拜,或敬祖,是指一種宗教習慣,基于死去的祖先的靈魂仍然存在,仍然會影響到現(xiàn)世,并且對子孫的生存狀態(tài)有影響的信仰。四、簡答題.41簡述劉禹錫關于“天人交勝”的主要觀點。唐代劉禹錫他在天論中作了闡述,其含義是:自然界(“天)和人類社會各有自身的規(guī)律。它們的作用也不相同。有時人勝天,有時天勝人。 劉禹錫繼承和發(fā)展荀況的“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和柳宗元的天人“各行不相預”的觀點,認為天與人既相區(qū)別,又相聯(lián)系:天的基本作用是生植”,天的規(guī)律是強者制服弱者。人的主要作用在于“法制”劉禹錫初步認識到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對古代天人關系學說做出了理論貢獻。42簡述明朝初年由政府領導的植樹造林運動。朱元璋非常注意從身邊做起,曾在首都南京開展大規(guī)模的種樹活動,栽種了桐、棕、漆樹五千余萬棵。公元1392年,又命令工部傳諭民間,在空地種植桑樹棗樹,“且授之種植之法”。又令安徽鳳陽、滁州、廬州、和州的農(nóng)民以戶為單位,每戶種桑樹、棗樹、柿子樹各二百棵。后來又詔令全國衛(wèi)所屯田軍士每人種桑百棵,其他如柿子樹、棗樹、胡桃樹等可因地制宜進行栽植。據(jù)統(tǒng)計,洪武年間植樹總量在10億棵左右。43 簡述古人的旅行禁忌。古人迷信認為,旅途有神靈,稱之為“祖神民間視為“行神”,也叫“道神”、“路神”。因為路神的存在,所以古人在遠行前,都在會在道路邊祭祀一下,以求得旅途平安。所以,古人在遠行前,都在會在道路邊祭祀一下,以求得旅途平安。古人出行最最特別講究之處,是忌方位和時間,喜歡根據(jù)去的方位來挑日子,即所謂擇吉”。古人認為,路上有在四方云游的“噩神”,故出行時要挑好日子,以避之。44 簡述古代婚禮中的“周公六禮”。周公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一納采,即男方向女方求婚、等同現(xiàn)在的“相親、說媒”。二問名,即男方的媒人問女方的名字、生辰,然后到宗廟里占卜吉兇,結果為吉的才能進行下一步,兇的則到此為止。三納吉,就是占卜得到吉兆后定下婚姻。四納征,男方派人送聘禮到女方家。五請期,即請女方確定結婚日期。六親迎,婚禮之日,男方必須親自去女方迎接,然后男方先回,在門外迎候。45 簡述中國古代“知行合一”說的特點。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說。所謂“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系?!爸?,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靶小保饕溉说牡赖论`履和實際行動。因此,知行關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踐履的關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實際行動的關系。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認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為“兩截”。2、以知為行,知決定行。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說,道德是人行為的指導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動是達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導下產(chǎn)生的意念活動是行為的開始,符合道德規(guī)范要求的行為是“良知的完成。46 簡述指南針的發(fā)明及意義。指南針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它的發(fā)明對人類的科學技術和文明的發(fā)展,起了無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國古代,指南針起先應用于祭祀、禮儀、軍事和占卜與看風水時確定方位。11世紀末或12世紀初,中國船舶開始使用指南針導航。北宋萍州可談:“舟師(掌舵者)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觀指南針?!敝改厢槕迷诤胶I希侨旌虻膶Ш焦ぞ?,彌補了天文導航、地文導航之不足,開創(chuàng)了航海史的新紀元。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為后來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創(chuàng)造了條件。五、論述題.47科舉制對中國文化的負面影響主要有哪些?科舉所造成的惡劣影響主要在其考核的內(nèi)容與考試形式。由明代開始,科舉的考試內(nèi)容陷入僵化,變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實際學識。大部分讀書人為應科考,思想漸被狹隘的四書五經(jīng)、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縛;無論是眼界、創(chuàng)造能力、獨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大部份人以通過科考為讀書唯一目的,讀書變成只為做官,光宗耀祖。另外科舉亦局限制了人材的出路。唐宋八大家都是進士出身;但到了明清兩朝,無論在文學創(chuàng)作、或各式技術方面有杰出成就的名家,卻多數(shù)都失意于科場。可以推想,科舉制度為政府發(fā)掘人材的同時,亦埋沒了民間在其他各方面的杰出人物;百年以來,多少各式菁英被困科場,虛耗光陰48為什么說廣闊的地域為中國歷史的發(fā)展提供了可資回旋的舞臺?自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就一直存在著與北方范圍更加廣闊的草原游牧文化的沖突和融合。這些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從文獻記載看,最早的人群是獫狁,之后是北狄,秦漢以后有匈奴、鮮卑、突厥、契丹、黨項、金以至蒙古、滿族等。這些民族除滿族外,基本上都是在前一個民族遷徙、草原出現(xiàn)真空狀態(tài)時,從原來的居住地大舉躍進,充當新的高原主人的。在中原政治興旺時,它們逡巡于它的周圍,學習著中原文化制度,有的人群還被強大的中原王朝擊潰,或遠徙或內(nèi)遷;當中原王朝政治陷于混亂衰弱時,他們便大舉進攻,進而入主中原,造成中原固有居民的向南遷移,而他們則成為中原文化的接受者和新的創(chuàng)造者。在短暫的停滯后,文明沿著中原固有的文化方向升溫、繁榮。隔一二百年或更長一點的時間,上述的情況再重復一次。雖然這樣的反復,已經(jīng)有許多次,但是有一點值得注意的,這就是中原文化在一直帶動著各地域文化的同步發(fā)展,從而形成了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廣闊的地域,為中國歷史的發(fā)展提供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