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科版必修二第2章 化學鍵 化學反應與能量 本章整合課件(34張).ppt_第1頁
魯科版必修二第2章 化學鍵 化學反應與能量 本章整合課件(34張).ppt_第2頁
魯科版必修二第2章 化學鍵 化學反應與能量 本章整合課件(34張).ppt_第3頁
魯科版必修二第2章 化學鍵 化學反應與能量 本章整合課件(34張).ppt_第4頁
魯科版必修二第2章 化學鍵 化學反應與能量 本章整合課件(34張).ppt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29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本章整合 一 化學鍵 二 化學反應的快慢與限度 三 化學反應的利用 2 為人類提供能量 專題1 專題2 專題1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因素和化學平衡狀態(tài)的判斷特征1 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 1 內(nèi)因 反應物自身的性質(zhì) 2 外因 濃度 增大 或減小 反應物的濃度 可使化學反應速率增大 或減小 壓強 對于有氣體參加的反應 增大 或減小 壓強 可使反應速率增大 或減小 溫度 升高 或降低 溫度 可使化學反應速率增大 或減小 溫度每升高10k反應速率增大2 4倍 專題3 專題1 專題2 催化劑 使用催化劑 可加快反應速率其他 固體反應物的接觸面積 光波 電磁波 超聲波 溶劑 放射線 電弧 強磁場 高速研磨等 專題3 專題1 專題2 2 化學平衡狀態(tài)的判斷特征 專題3 專題1 專題2 專題3 專題1 專題2 應用舉例 雙選 用氮化硅 si3n4 陶瓷代替金屬制造發(fā)動機的耐熱部件 能大幅度提高發(fā)動機的熱效率 工業(yè)上用化學氣相沉積法制備氮化硅 其反應如下 3sicl4 g 2n2 g 6h2 g si3n4 s 12hcl g q q 0 一定條件下 在密閉恒容的容器中 能表示上述反應達到化學平衡狀態(tài)的是 a 3v逆 n2 v正 h2 b v正 hcl 4v正 sicl4 c 混合氣體密度保持不變d c n2 c h2 c hcl 1 3 6 專題3 專題1 專題2 解析 a項中v正 h2 3v正 n2 3v逆 n2 即正 逆反應速率相等 反應達到化學平衡狀態(tài) c項 因為反應在恒容的容器中進行 反應達到平衡狀態(tài)時 各組成成分的質(zhì)量不再發(fā)生變化 又si3n4是固體 所以混合氣體密度保持不變可以作為判斷達到化學平衡狀態(tài)的標志 答案 ac 專題3 專題1 專題2 學以致用 對于反應2so2 g o2 g 2so3 g 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 2molso2和足量的o2反應 必定生成2molso3b 當v 正 v 逆 時 隨著反應的進行 反應物的物質(zhì)的量逐漸減小c 正反應速率之比為v so2 v o2 v so3 2 1 2時 反應達到平衡d 反應達到平衡后 升高溫度 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 專題3 專題1 專題2 解析 該反應為可逆反應 不論條件怎樣改變 反應不可能進行完全 a項錯誤 v 正 v 逆 表示單位時間內(nèi)反應物反應掉的物質(zhì)的量比生成的物質(zhì)的量大 在可逆反應里 各物質(zhì)表示的反應速率之比等于其化學計量數(shù)之比 此時反應不一定達到平衡 升高溫度 平衡向吸熱方向移動 2so2 g o2 g 2so3 g 的正反應是放熱反應 因此升高溫度 平衡應向逆反應方向移動 答案 b 專題3 專題1 專題2 專題2氣體的制備與凈化常見考點小結1 實驗前準備的考點 1 原料的選擇 要求方便 經(jīng)濟 安全 2 裝置的選擇 由反應物的狀態(tài) 反應條件和所制備氣體的性質(zhì) 量的多少決定 3 儀器的裝配 安裝順序 a 由下到上 如制氯氣的發(fā)生裝置安裝順序是 放鐵架臺 擺酒精燈 固定鐵圈 放置石棉網(wǎng) 固定圓底燒瓶 b 從左到右 如制氯氣 發(fā)生裝置 收集裝置 吸收裝置 c 先塞后定 帶導管的膠塞在燒瓶固定前塞好 以免燒瓶固定后因不宜用力而塞不緊或因用力過大而損壞儀器 專題3 專題1 專題2 加試劑順序 固體先放入 液體后滴加 即先固后液 其他操作順序 先檢查氣密性 后裝入藥品 便于在裝置漏氣時進行調(diào)整和更換儀器 最后點燃酒精燈 所有裝備工作完成后 4 檢查裝置氣密性 加熱法 將裝置的導管口一端浸沒在水中 再用雙手握住試管 如圖1 有時還可稍微加熱 若在導管口有氣泡冒出 手離開后 導管口末端進入一段水柱且保持不變 則證明裝置不漏氣 專題3 專題1 專題2 液面差法 a 如圖2所示裝置 關閉導氣管上的活塞 或用止水夾夾緊導氣管上的橡皮管 若長頸漏斗內(nèi)液面高于錐形瓶內(nèi)液面 且靜置片刻后 長頸漏斗中液面不下降 則證明裝置氣密性良好 否則該裝置漏氣 b 如圖3所示裝置 連接好儀器 向乙管中注入適量水 使乙管液面高于甲管液面 靜置片刻后 若液面保持不變 則證明裝置不漏氣 專題3 專題1 專題2 2 實驗中應注意的考點一套完整的制備氣體的實驗裝置應包括四個部分 發(fā)生裝置 凈化裝置 收集裝置 尾氣處理裝置 1 發(fā)生裝置 選取的依據(jù)是制取所用的試劑的狀態(tài)和反應條件 加熱與否 2 凈化裝置 要根據(jù)反應物的性質(zhì)及實驗條件來分析可能含有的雜質(zhì) 再根據(jù)主要成分與雜質(zhì)性質(zhì)上的差異選擇除雜方案 常見氣體的干燥裝置有兩種 即洗氣瓶 可裝液體干燥劑 如濃硫酸 干燥管 可裝固體干燥劑 專題3 專題1 專題2 3 收集裝置 選用收集方法的主要依據(jù)是氣體的密度和水溶性 由氯氣的物理性質(zhì)得 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氯氣 因氯氣難溶于飽和食鹽水 也可用排飽和食鹽水收集 4 尾氣處理裝置 有下列四種常見裝置 專題3 專題1 專題2 應用舉例 為了證明一氧化碳具有還原性 有人設計了下列實驗 1 裝置b中最適宜的試劑是 2 裝置d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3 必須用裝置c吸收除去氣體中水蒸氣的理由是 專題3 專題1 專題2 4 若根據(jù)f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現(xiàn)象也能確定co具有還原性 應在上圖中裝置與之間連接下列裝置中的 填序號 答案 1 飽和nahco3溶液 2 co2 c2co 3 水蒸氣進入d中 在高溫下能跟碳反應產(chǎn)生h2 h2也能使cuo還原 不能證明co具有還原性 4 de 專題3 專題1 專題2 學以致用 右圖是濃硫酸與金屬銅反應的實驗裝置 請回答下列問題 1 在進行實驗前必須要進行的一步操作是 2 試管b的口部放有一團浸有堿液的棉花 其目的是 3 能說明產(chǎn)物中有so2生成的現(xiàn)象是 4 銅與濃硫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專題3 專題1 專題2 5 若b中換成i2的淀粉溶液 則溶液藍色退去 so2表現(xiàn)的性質(zhì)是 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6 反應結束后 試管a中還有銅片剩余 待試管冷卻后向其中加入nano3溶液 有無色氣體產(chǎn)生 此時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 答案 1 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2 吸收so2 防止污染環(huán)境 3 b中品紅溶液退色 專題3 專題1 專題2 專題3 專題3原電池1 常見化學電源電極反應式 1 普通鋅錳干電池 如圖1 專題1 專題2 專題3 2 鉛蓄電池 如圖2 工作原理 放電時 二氧化鉛電極上發(fā)生還原反應 鉛電極發(fā)生氧化反應 充電時 二氧化鉛電極上發(fā)生氧化反應 鉛電極發(fā)生還原反應 專題1 專題2 專題3 3 氫氧燃料電池 專題1 專題2 專題3 2 電極反應式的書寫 1 原電池負極反應式的書寫 較活潑金屬作負極時 電極本身被氧化 負極本身不反應 專題1 專題2 專題3 2 原電池正極反應式的書寫 書寫時總的原則是首先根據(jù)化合價變化或氧化性強弱判斷得電子的微粒 其次確定該微粒得電子后生成什么物質(zhì) 專題1 專題2 專題3 3 一般電極反應式的書寫思路 專題1 專題2 專題3 應用舉例 三室式電滲析法處理含na2so4廢水的原理如圖所示 采用惰性電極 ab cd均為離子交換膜 在直流電場的作用下 兩膜中間的na 和可通過離子交換膜 而兩端隔室中離子被阻擋不能進入中間隔室 專題1 專題2 專題3 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d 當電路中通過1mol電子的電量時 會有0 5mol的o2生成 b選項正確 根據(jù)負極區(qū)電極反應可知c選項錯誤 每通過1mol電子 有0 25molo2生成 d選項錯誤 答案 b 專題1 專題2 專題3 學以致用 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