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晚疫病發(fā)病規(guī)律及綜合防治技術.doc_第1頁
馬鈴薯晚疫病發(fā)病規(guī)律及綜合防治技術.doc_第2頁
馬鈴薯晚疫病發(fā)病規(guī)律及綜合防治技術.doc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馬鈴薯晚疫病發(fā)病規(guī)律及綜合防治技術馬鈴薯晚疫病是馬鈴薯病害中發(fā)生較為普遍,為害較為嚴重的一種病害,多年來在我市大面積發(fā)生成災,特別是二半山及高寒山區(qū)發(fā)病危害重。在多雨、氣候冷濕的年份,受害植株提前枯死,損失可達2050。 一、危害癥狀 馬鈴薯晚疫病可危害葉、莖及塊莖。葉部病斑大多先從葉尖或葉緣開始,初為水浸狀退綠斑,后漸擴大,在空氣濕度大時,病斑迅速擴大,可擴及葉的大半以至全葉,并可沿葉脈侵入葉柄及莖部,形成褐色條斑,最后植株葉片萎垂,發(fā)黑,全株枯死。病斑擴展后為暗褐色,邊緣不明顯,空氣潮濕時,病斑邊緣處長出一圈白霉,雨后或有露水的早晨,葉背上最明顯,濕度特別大時,正面也能產生。天氣干旱時,病斑干枯成褐色,葉背無白霉,質脆易裂擴展慢。 二、發(fā)生規(guī)律 馬鈴薯晚疫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在塊莖中越冬,帶菌種薯是病害侵染的主要來源,病薯播種后,多數病芽失去發(fā)芽能力或出土前腐爛,少數病薯的越冬菌絲隨種薯發(fā)芽而開始活動、擴展并向幼芽蔓延,形成病菌,即中心病株。出現中心病株后,病部產生分生孢子囊,借風雨傳播再侵染。病菌從氣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葉片,而危害塊莖時則通過傷口、皮孔和芽眼侵入。 晚疫病在多雨低溫年份易流行成災。地勢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塊發(fā)病重,平地較坡地發(fā)病重。過分密植或株型高大可使小氣候增加濕度,有利于發(fā)病。偏施氮肥引起植株徒長,或者土壤瘠薄缺氧或粘重土壤使植株生長衰弱,均有利于病害發(fā)生。增施鉀肥可提高植株抗病性減輕病害發(fā)生。馬鈴薯的不同生育期對晚疫病的抗病力也不一致,一般幼苗抗病力強,而開花期前后最容易感病。葉片著生部位也影響發(fā)病,頂葉最抗病,中部次之,底葉最容易感病。 三、綜合防治 防治馬鈴薯晚疫病,應以推廣抗病品種,選用無病種薯為基礎,并結合進行消滅中心病株,藥劑防治和改進栽培技術等綜合防治。 、選育和利用抗病品種:馬鈴薯的不同品種對晚疫病的抗病能力有很大的差別。馬鈴薯晚疫病菌容易發(fā)生變異,垂直抗病性品種栽植幾年后,容易喪失其抗病性,應以選育具有水平抗病性的品種為重點。目前,我市推廣的耐(抗)晚疫病品種為云薯401、合作88、麗薯7號等。 、建立無病留種地、選用無病種薯和種薯處理:無病留種田應與大田相距里以上,以減少病菌傳播侵染機會,并嚴格施行各種防治措施。選用無病種薯也是防病的有效措施,可在發(fā)病較輕的地塊,選擇無病植株單收、單藏,留作種用。對種薯處理,可用200倍福爾馬林液浸種分鐘,而后堆積覆蓋嚴密,悶種小時,再攤開晾干。 、加強栽培管理:中心病株出現應即清除,或摘去病葉就地深埋。生長后期培土,減少病菌侵染薯塊的機會;縮小行距或控制地上部植株徒長,以降低田間小氣候濕度,均可減輕病情。在病害流行年份,適當提早割蔓,2周后再收取薯塊,可避免薯塊與病株接觸機會,降低薯塊帶菌率。 、藥劑防治:保護性藥劑可選用:畝用75%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00g或75%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00g兌水50Kg噴施植株葉背面及莖。治療性藥劑可選用:畝用銀法利60-75ml或巴斯夫-凱特75-100g,均兌水50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