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五丨讀書十四法.doc_第1頁
王云五丨讀書十四法.doc_第2頁
王云五丨讀書十四法.doc_第3頁
王云五丨讀書十四法.doc_第4頁
王云五丨讀書十四法.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王云五丨讀書十四法 在討論讀書的方法以前,我們可不要忘卻所讀的書因其性質的不同,也有分別采取不同方法之必要。通常把所讀的書分為精讀、略讀兩種。我以為這還不能概括人們所讀書籍的全范圍。依我的見解,似可分為四種:閑讀,精讀,略讀或速讀,摘讀。茲各別說明如下。閑讀閑讀是指為消遣而讀書。英國文豪藍浦查樂(Charles Lamb)曾說過:“人生的笑,是與燈火同時起的。”其意是說無所用心的閑談,是以晚上為最適宜的時間;然而借燈火助興的閑談,必須有可與閑談之人,而此種人或未必隨時可以獲得;于是燈下把卷閑讀,倒可隨心所欲,遠較閑談為便利。這樣的閑讀,在我國可以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里所稱“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為注腳。這樣讀書,完全出于消遣,自無講求讀書方法的必要。另一種閑讀,則如美國的老羅斯??偨y(tǒng)公余輒閱讀偵探小說。據(jù)他說,由此種小說之巧妙的作者,故布疑局,使讀者在一頁一頁的讀下去時,對于誰是真正的罪犯,不免因好奇而作種種的臆測,致把日??M懷的政務暫置腦后,而獲得短時間的休息。精讀這是指要精細閱讀的書而言,宋朱熹說:“大抵所讀經(jīng)史,切要反復精詳,方能漸見旨趣,誦之宜舒緩不迫,字字分明,更須端莊正坐,如對圣賢,則心定而義理易究,不可貪多務廣,涉獵鹵莽,看過了便謂已通;小有疑問,即便思索,思索不通,即置小冊子逐日鈔記,以時省閱,俟歸日逐一會理,切不可含糊護短,恥于咨問,而終身受此黯暗以自欺也?!贝苏Z可為這一類書寫照。英國哲學家培根(Francis Bacon)也曾說:“有些書可以囫圇吞下;有些書卻要細嚼慢吞?!边@里所謂細嚼慢吞者,也就是這一類書。速讀這便是培根所稱“可以囫圇吞下的書”。精讀的長處固可使讀者徹底領會書的內容與含義,而其短處則使人不能多讀,而有陷于寡陋之虞。因此,善于讀書之人,應按書籍之性質,與其對所研究題目關系之輕重,而分別為精讀與速讀。屬于速讀的范圍者,只要得一書之大意;故如有可能,盡管用一目十行之方法而讀之。其有精讀之必要者,當然不宜速讀,致陷于“欲速則.不達”之弊。因此,何者宜速讀,何者宜精讀,其區(qū)別不僅在性質方面,而且同一書亦可因不同之讀者,與其各別之目的而異。摘讀此指不僅無需精讀,甚至無需迅速讀完全的書而言。此類書盡可摘讀其中之若干部分。要行摘讀的方法,大抵該書的導言或序文足以觀全書的梗概者不可不讀,其次便是閱看目錄或細目,以決定某章某節(jié)當讀;最后并參看索引,檢得某節(jié)或某段當讀。上述四種書籍確定后,除閑讀是無需研討讀書方法外,其他三種皆有賴于讀書方法之善用?,F(xiàn)在我把讀書方法歸納為十四項:立志、奠基、選題、循序、明體、提綱、析疑、比較、專志、旁參、耐苦、持恒、鉤元、備忘,并逐項說明如下。立志任何事必須立志,始能有成;讀書豈能例外?曾國藩曾論讀書之當立志,其言曰:“茍能發(fā)憤讀書,則家塾可讀書,即曠野之地、熱鬧之場亦可讀書;負薪牧豕,均無不可讀書。茍不能發(fā)憤自立,則家塾不宜讀書,即清凈之鄉(xiāng)、神仙之境皆不能讀書。何必擇地?何必擇時?但自問立志之真不真耳!”這只是說立志的效用;但立志讀書的動機如何而起,曾氏還沒有舉述。然而舊日的讀書人,上焉者不是以圣賢自期,便是以天下為己任;下焉者輒以“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為鵠的,而借以激勵自己。像這樣高的太高,低的太低,都不是一般讀書人能夠或應該作為立志讀書之動機的。我以為讀書之動機應以充實人生為主;蓋書籍為學問的寶藏,先民努力的成果與時賢研究的結晶,均借此而保存、而流布。讀書便是利用此種寶藏,并由此而促進讀者自己思考與努力之成就;凡此對于人生皆有充實之用。我們試一回溯,古人之生活確較吾人今日所享用者遠為簡陋,其偶有發(fā)明或發(fā)見足以改進生活者,大都作始也簡,如果沒有書籍為之流傳于后世,使后人就其已獲得的成就,陸續(xù)有更進步的發(fā)明與發(fā)見,則任何發(fā)明與發(fā)見皆將及身而消滅,既未能流傳光大,更無法行遠推進。因此,讀書者如立志借此以充實人生,則小之對己身,大之對社會與國家世界,皆無不適用。以視上述立志太高則蹈于空虛,太低則淪于卑下者,當更能切合實際也。奠基建筑須奠基礎,讀書何莫不然?讀書的基礎,第一項是語文;第二項是各該科書籍的基本學科。語文是讀書之必要工具,其中包括識字、辨名與文法三事。關于識字,則我國康熙字典所載之單字多至四萬余,而宋代的集韻更多至五萬余,其中絕大多數(shù)不常用;而常用之單字,在中等以下之讀物中不過四千余,在大學程度的普通讀物中不過七千余?,F(xiàn)在排印書籍的全副鉛字,所含單字不過八千余。至于讀國學的古籍,則間有一些為普通刊物不常用之字,充其量亦不過千余。好在我國文字,以形聲字居大多數(shù),許多這類的字,在速讀的書籍,都不妨由此而推知其大意;惟精讀之書卻是一字都不應茍且,而有詳加考究之必要,故要讀應精讀的古書時,多識字也是一種重要基礎,遇有不識之字,字典之利用是不可少的。因此,閱讀便不免遲緩。關于辨名者,則宮室、服制、草木、魚蟲等,古今異名,對于讀古書者,如采精讀,均有考辨之必要。爾雅一書之所以列入十三經(jīng),亦即以讀經(jīng)須能辨名之故。關于文法者,則古今文法亦有不同,精讀古書者尤有研究古文法之必要。困學紀聞稱:“東坡得文法于檀弓,后山得文法于伯夷傳?!鄙w謂從若干篇古文中精究其文法文體與結構,即由此而可推及其他也。此外還有修習外國文而閱讀其書報者,由于中外句法之不同,欲能了解其意義者,必須注重文法與析句,否則對于長至數(shù)十字以上之句,僅就字面譯解,難免要生錯誤;且法律條文等一句之長往往有達數(shù)百字者,更易誤會,近人往往過分重視直接教學法,而以為文法不足重者;不知直接法縱有助于會話,然西人以其本國語言會話,其直接殆無以復加矣,但如不習文法與析句,仍不免誤解長句,況我國人豈可因直接法便利會話,遂謂可以輕視文法乎?關于讀書準備之基本學科,則隨所讀書之門類而異。舉例言之,則研究心理學,須有生理學、神經(jīng)學與統(tǒng)計學為基礎;研究社會學,須有生物學、心理學、人類學、歷史、地理為基礎;研究政治學,須有歷史、地理、經(jīng)濟學、社會學為基礎;研究法律學、須有政治學、經(jīng)濟學、社會學、心理學為基礎;研究統(tǒng)計學,須有高等數(shù)學為基礎;研究生物學,須有化學、物理學、數(shù)學、地質學、地理學為基礎;研究歷史,須有政治學、社會學、地理學為基礎;研究醫(yī)學,須有生理學、心理學、化學為基礎。如果基礎沒有奠立,而遽然進讀各主科的書籍,自不免有事倍功半之虞。選題選題包括選擇問題與書籍兩項。讀書要能提高興趣,莫如集中一個問題以從事研究。有人說,這是專家的事,或非中等以下程度之人所能為。我以為問題有深淺難易之別,專家有專門的問題,中等以下的程度者亦有淺易的問題,甚至同一問題往往亦可有深淺不同的解答。一個人如能在一個時期內集中研究一個問題,以謀解答,則除借觀察實驗或訪問以外,定必從書報雜志上搜集種種有關資料;這樣一來,他的閱讀書籍總是有所為而為之,除與閑讀者無關外,對于精讀、速讀與摘讀三種書籍勢必遍嘗。大抵先從書目上檢尋相關的書志,檢得認為當讀之書志后,往往先從事摘讀;如發(fā)見全書值得速讀,則利用速讀;如認為有精讀之必要,便實行精讀。閱讀時,如發(fā)見有可供解答所研究問題的資料,定必歡喜萬分;若證明無可取材,則將如饑思食、渴思飲,另行窮搜其他的資料。這樣的習慣,經(jīng)過幾次的培養(yǎng),漸漸成為自然,則畢生對于讀書選材自必饒有興趣。至已具有確定之目標,然后選擇當讀之書,則除利用分類法與圖書提要外,最好能于各該科的學術流別與各該書的作者立場知其梗概。此事當于讀書方法之第五項明體下論述之,茲不贅。循序宋朱熹說:“雜然進之而不由其序,譬如以枵然之腹,入酒食之肆,見其肥羹大馘,餅餌膾脯,雜然于前,遂欲左拿右攫,盡納于口,快嚼而亟吞之,豈不撐腸拄腹,而果然一飽哉!然未嘗一知其味,則不知向之所食者果何物也?!贝酥缸x書不循序而求速之弊。此與論語所謂“欲速則不達”,孟子所謂“其進銳者其退速”同一道理。今世界任何事皆重計劃,有計劃則可循序進行,有條不紊,表面似緩進,實際則系穩(wěn)進。讀書亦如是也。元程端禮有讀書分年日程,本朱子讀書法而推廣之,并訂定每年月日讀書程限。雖今昔讀書性質范圍不同,而其意固足師也。明體讀一書須先明其大體。書的大體包括:(一)學術流別,(二)作者立場,(三)時代背景。所謂學術流別,例如讀中國的經(jīng)書,首須知道其有今文與古文兩派,故讀十三經(jīng)注疏所收之尚書正義,因系古文傳本,不少學者謂為偽本;明乎此,便須兼讀漢伏勝所傳之今文尚書大傳,以資比較。所謂作者立場,則如經(jīng)濟學書籍有特予區(qū)別之必要,例如亞丹斯密之國富論,其中理論乃自資本主義之立場發(fā)揮,而馬克思的資本論,則以社會主義者之立場而論列。所謂時代背景,例如美人凱雷之地租學說甚著名,但凱氏生息之時代,美國人少地多,其學說固甚合當時事實;但時至今日,地少人多,則其理論已失去時代性了。關于經(jīng)濟問題,學者主張不一,甚難有一致的結論,故讀經(jīng)濟學之著作,不宜盲從一家的結論,而須旁征博采,互為比較,庶可獲一公允之結論。此與數(shù)學之具有一定的公理者迥不相同,此又與明體有關者也。提綱提綱是指利用書籍之提要而言。我國自從宋代陳振孫編著直齋書錄解題以來,迄今關于書籍提要之作不下百數(shù)十種。其規(guī)模大者莫如清代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把四庫著錄之書3470部,連同存目各書6819 部,一一撰著提要,讀此一書,可知清代乾隆以前1 萬種以上圖書的概要。外國這一類的書籍提要也很多。英文中像凱勒氏(Keller)的讀者書籍提要等最常用。近來許多種文摘期刊,除為各雜志的論文作節(jié)本外,每期輒附有書籍的長篇提要。大抵10萬字以上的書本節(jié)為萬字以內,使讀者得此可以十分之一乃至二十分之一的時間,對一種當代名著獲得整個的鳥瞰。對于忙里偷閑讀書之人最為便利。與圖書提要有同等或較大的效用者,為圖書的序跋。我國有命名為“讀書引”之一部書,即收集數(shù)百種要籍的序跋,以為讀書的引導者。此書可謂名實相符。蓋圖書序跋往往薈萃全書菁華于一文,且多出自名手,其文章議論亦可誦而可貴,其引導讀者以進讀原書的效用,實較圖書提要有過之。我在30年前購得一部抄本,內容約莫3000部圖的序跋,計共3900余篇,可謂集序跋的大成,其規(guī)模七八倍于讀書引?,F(xiàn)在業(yè)以“四部要籍序跋大全”的名稱印刷為20冊而問世,對于研讀古籍的引導,當有相同的效用。而且序跋文字之可貴,不僅在我國為然,即在歐美亦無不重視。美國哈佛大學前校長伊理愛查爾博士于其主編之哈佛古典叢書五十巨冊中,以序跋名作占其一冊。惟歐美序文多屬自序;而我國序跋,則他人所作與撰人自序同屬常見。伊理愛博士稱述自序之可貴,謂:“作者于其長期工作告成時,無異步下講壇,置身于聽眾之間,為面對面之懇切談話,揭示其所懷希望與恐懼,為己身所經(jīng)歷之困難博取同情,并為預期可遭遇之批評提供辯護。在冗長篇幅之全書中,作者的人格間為其鄭重的態(tài)度掩蔽者,驟然于自序中露其真面目。即此一端,縱無其他理由,自序文已值得在此古典叢書中占一重要地位。”此特就自序的效用而言,至若他人的序跋,則往往合書評與議論而一之,殆別具一種重要性矣。析疑析疑就是剖釋疑義之意。要剖釋疑義,則讀書時須先能懷疑。若對書中所說的理論和方法毫無條件地接受,即沒有懷疑,那就用不著析疑了。孟子說得好:“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彼纬填U說:“學者先要會疑。”可見古圣先賢,對于讀書皆主張能懷疑。不過懷疑的意思,絕不可誤解為事事須加挑剔,如此則對于所讀的書首先已沒有信仰,更何能因重視與興趣而深切研究。清代李光地對此點說得很公允,他說:“要通一經(jīng),須將那一經(jīng)注疏細看,再將大全細看。莫先存駁他的心,亦莫存一向他的心。虛公其心,就文論理,覺得哪一說是;或兩說都不是,我不妨另有一意??磥砜慈?,務求穩(wěn)當。磨到熟后,便可名此一經(jīng)?!彼终f:“人須要用心,但用過心,不獨悟過好,只疑過亦好;不但記得好,就不記得也好。中有個根子,有時會發(fā)動?!庇纱丝梢娝^懷疑,實在是用心的別稱。換句話說,就是對所讀的書,就其所提倡的理論與方法,認真思考,不是無條件接受。如認為不當,也不要輕易武斷。須知著書立說之人,固然不是超人,至少也下過一番苦工,尤其是古人著書視同名山事業(yè),不像近人之輕易著筆。如果從表面上看來有不妥當處,讀者須考慮作者所處的時代與背景,并懸想假使作者生于現(xiàn)代,處于現(xiàn)在的環(huán)境,是否亦同此主張。如此用過一番心思,才可作公允的評斷也。蘇格蘭學者嘉勒爾(Thomas Carlyle )曾說過:“我若像他人讀那么多的書,我也要像他一樣無學問?!边@就是說讀書而不用心思考,雖多無益。又英國文豪馬可黎(Macauley)的記憶力極強,過目成誦;因此能夠寫作許多堂皇的歷史和傳記,但是后人也有說他的優(yōu)點便是他的缺點,即由于記憶力太好,很容易掇拾他人的言論,自己思考的習慣不免有所疏忽,以致缺乏創(chuàng)造力;故雖成為一位卓越的歷史家與文學家,卻不能以他的聰明才智發(fā)展而為一位思想家。這又是說不多用心之弊。以上是說懷疑的意義,至于真?zhèn)€發(fā)見書中有可疑之處,則析疑的工作萬不可少。析疑之道,除利用種種工具書外,尤須旁征博考同類的著作,互相印證。例如關于史書中所記某一史事發(fā)生的年月,如確有可疑,則當參考其他史書筆記;設此一史事的關系人有年譜,或其同時代之人有年譜者,能取以對照,倘公私記載皆同,則疑團可釋;若有不同,再以旁證較多而更合邏輯者為定。這是利用比較的方法,詳下文比較項。比較 比較是就同一書之各種版本比較其內容,或就同類書若干種比較其主張、敘述或文體等。這是讀書方法最有效者之一。 關于同書各種版本之比較,最顯著者莫如經(jīng)書之所謂今文本與古文本,已于本編“明體”項下有所說明,茲不復述。 關于同類書若干種比較其主張者,尤莫切于經(jīng)濟一類的書籍。由于學者對許多經(jīng)濟問題的意見紛歧,迄無定論,即有趨于一致的結論,亦為暫時的,而非永久的,故宜同時參考不同派別者的主張。例如研究關稅問題時,甲書詳于保護政策,乙書闡發(fā)自由貿易政策較精,彼此各有其重點,均有同時閱讀以資比較之必要。 至關于敘述之事實,試舉歷史為例,由于我國正史多為后一朝代的政府為前一朝代而修撰,凡不利于修史之朝代之處,自必為之隱諱,甚至變更其事實,故讀正史以外,不能不兼讀有關之稗史、野史、筆記及其他私家著述,以資比較。又一部歷史大半是許多重要人物所構成;這些重要人物自己記述,當然最可靠;就是和這些重要人物接近的人所記述,畢竟見聞較切,也較公家的一般記述,或私人借輾轉傳聞而記述者,自然可靠得多;即或未更必可靠,至少也可利用以為旁證。我國對于這些重要人物事跡的記述,大都包括在各種年譜之中。由本人自己記述的,稱為自撰年譜,即等于現(xiàn)代所謂自傳;由他人記述的,就是一般的年譜,等于今日所謂傳記。這些年譜不僅按年記述譜主的事跡,而且把和譜主有關系的人,或其同時的主要人物的事跡,甚至同時發(fā)生重大事件,都附帶記述,比諸西洋式的傳記,對參考史實的價值尤多。 我在戰(zhàn)前為被毀后的東方圖書館搜羅了年譜1200余種,在全國公私藏書中,算得最完備。我常常把這些年譜所記的史實,和正史、稗史等所記比較一下,覺得有很多的出入;因此擬定了一個計劃,打算把這些年譜匯集印行,而另編一部詳盡索引,把這許多年譜所記的重要史事和重要人物事跡,一一分別標題,自索引檢得標題,即可就各譜分別參考,然后把各譜所記述的異同與正史、稗史等所記者互相比較,或從多數(shù)為斷,或從記述時的情形為斷;一方面固可糾正正史等記述之錯誤,他方面亦可證明正史等記述的正確。深信此舉對于研究歷史者將有重大的協(xié)助??上Р痪脩?zhàn)事發(fā)生,此議遂擱置,今則連這些年譜的命運也在不可知之數(shù)了。關于文體的比較一項,我小時候借自修而讀書,在讀外國文名著時,認為某一章段有精讀而仿作的必要者,于熟讀數(shù)次以后,往往將該章段文字譯為中文,經(jīng)過了一星期左右,則就所譯中文重譯為英文,譯時絕不閱英文原文,譯畢始與原文比對,于文法有錯誤者固查照原文修正;于文法無誤而用字遣詞不如原文精練者亦參酌修正。我當時之目的是在無師自改作文,但由于如此徹底的比較,無形中對于某些名著的文體也就沈潛頗深。專志專志猶言專心致志。孟子說:“今夫弈之為數(shù),小數(shù)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唯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贝酥^任何事非專心致志不能有成,讀書更屬當然。宋蘇軾說:“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凡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其欲求者耳。故愿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人興亡治亂,圣賢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馀念;又別一次求事跡故實,典章文物之類亦如之。他皆仿此。此雖迂鈍,而他日學成,八面受敵,與涉獵者不可同日而語也?!贝思次魅怂^一時專做一事,亦即分工之意。清李光地說:“須用精熟一部書之法,不拘大書小書,能將這部爛熟,字字解得,道理透明,諸家說俱能辨其是非高下,此一部便是根,可以觸悟他書。如領兵十萬,一樣看待,便不得一兵之力;如交朋友,全無親疏厚薄,便不得一友之助。領兵必有幾百親兵死士,交友必有一二意氣肝膽,便此外皆可得用。何也?我所親者又有所親,因類相感,無不通徹。只是這部書卻要實是丹頭,方可通得去。倘若一部沒要緊的書,便沒用。如領兵卻親待一伙極作奸犯科的兵,交友卻結交一班無賴的友,如何聯(lián)屬得來?!贝思粗^專志精讀之書,須抉擇得宜,否則所努力者不免落空。旁參旁參是指從側面加以參證之意。宋王安石說:“讀經(jīng)而已,則不足以知經(jīng)。故自百家諸子之書,至于難經(jīng)、素問、本草、諸小說無所不讀,農夫、女工無所不問,然后于經(jīng)為能知其大體而無疑難。蓋后世學者與先王之時異矣,不如是,不足以盡圣人故也?!边@便是旁參之一重要理由。李光地說:“出門之功甚大,閉戶用功何嘗不好,到底出門聞見廣,使某不見顧寧人、梅定九,如何得知音韻歷算之詳。佛門中遍參歷扣,最是妙義,豈必高明人,就是尋常人亦有一知半解。”這是主張借游學與下問而收旁參之益者。耐苦古今來許多讀書成名之人都是從窮苦中力學。而且有愈窮愈工之可能。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中稱:“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邱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清陸隴其云:“自古豪杰往往從艱貞之時,倍加精進;蘇子瞻之文章,愈窮愈工;程伊川之學問,彌困彌粹;一番否剝,焉知非造物有意玉成大君子耶?”這兩說雖指著作而言,然著作與讀書殆不可分,適于前者,無不適于后者,李光地也說過:“人于書有一見便曉者,天下之棄材也。須是積累而進,溫故知新,方能牢固。如富貴家兒生來便有得用,他看錢物天然不愛惜。惟辛勤成家,便一草一木,愛之護之。讀書從勤苦中得些滋味。自然不肯放下。往往見人家子弟,一見便曉,多無成就?!贝伺c我自己所體會者,得之易失之亦易,得之難失之亦難,同一主張,尤足為富家與早慧之子弟當頭一棒也。持恒曾國藩說:“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無恒則終身一無所成?!边@確是一針見血的話。鄭畊老勸學篇稱:“今取六經(jīng)及論語、孟子、孝經(jīng)以字數(shù)計之,毛詩三萬九千一百二十四字,尚書二萬五千七百字,周禮四萬五千八百六字,禮記九萬九千二十字,周易二萬四千二百七字,春秋左氏傳一十九萬六千八百四十五字,論語一萬二千七百字,孟子三萬四千六百八十五字,孝經(jīng)一千九百三字;大小九經(jīng)字數(shù)合四十八萬四千九十五;且以中才為率,若日誦三百字,不過四年半可畢里諺曰,積絲成寸,積寸成尺;尺寸不已,遂成丈匹。此語雖小,可以喻大。”可見有恒則無不可按日程功者。否則正如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初時縱能猛進,又有何益。鉤元唐韓愈自言其讀書事,有“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言;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元;貪多務得,細大不捐;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等語;而其中要訣在記事纂言兩句。是則讀書目過、口過,總不如手過;蓋手動則心必隨之;雖覽誦十遍,不如抄撮一次之功深也。況必提其要,則閱事不容不詳;必鉤其元,則思理不容不精也。這里所用鉤元一語,即本于此。前輩讀書,常作劄記,亦即此意。我早年讀書,卻采用劃線及圈點為記號,于輔助記憶之中,略帶批評之意。記號以紅藍兩色鉛筆為之,對于意思最好的部分劃一紅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