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yè)論文)論歷史唯物主義視野下的“公平困境”問題——兼論我國轉型期社會的“公平困境”現(xiàn)象.pdf_第1頁
(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yè)論文)論歷史唯物主義視野下的“公平困境”問題——兼論我國轉型期社會的“公平困境”現(xiàn)象.pdf_第2頁
(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yè)論文)論歷史唯物主義視野下的“公平困境”問題——兼論我國轉型期社會的“公平困境”現(xiàn)象.pdf_第3頁
(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yè)論文)論歷史唯物主義視野下的“公平困境”問題——兼論我國轉型期社會的“公平困境”現(xiàn)象.pdf_第4頁
(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yè)論文)論歷史唯物主義視野下的“公平困境”問題——兼論我國轉型期社會的“公平困境”現(xiàn)象.pdf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nèi) 容 摘 要 i 論 文 摘 要 論 文 摘 要 在當前經(jīng)濟日新月異的時代, 公平正義問題并沒有因為物質生活 水平的提高而消弭于無形,反而隨著時代的變遷逐漸顯露,并引起了 社會的廣泛高度關注。 但人們對公平問題的關注絕大多數(shù)只是從自身 的利益或境況為出發(fā)點的,這實際上是一種狹隘的公平觀,其本質仍 然是不公平的。 那什么是公平或者說公平是什么呢?而這樣的提問方 式容易陷入窮根究底的境地,意味著無限的追問,并試圖找到一個絕 對的公平標準來對日益世俗化和現(xiàn)實化的社會加以衡量, 以期實現(xiàn)社 會真正的公平。然而,這已在不知不覺中陷入了形而上學的唯心主義 境地。因為在現(xiàn)實社會中根本就不存在絕對的公平,公平只是相對存 在的,存在于不公平當中,公平是屬于歷史范疇,隨著社會歷史的變 遷而發(fā)生相應的變化, 以前看似公平的東西在現(xiàn)在可能已經(jīng)是不公平 的了,抑或相反。所以公平維度是相對于人而言的,其最終目的都是 為了人的生存和全面發(fā)展。馬克思曾說:“沒有思想的徹底革命,就 沒有經(jīng)濟革命的徹底”。同樣,沒有公平思想的徹底轉變,就不可能 實現(xiàn)公平, 那我們所謂的公平或公平觀就必然成為我們探索公平的最 大障礙。因此在市場經(jīng)濟日益充斥的今天,我們必須重新尋找我們生 活中的公平倫理向度。 關鍵詞:公平 公平倫理 歷史唯物主義 馬克思公平倫理 abstract ii abstract in the time with the current economy becoming new changes every day, the fair and just question has not extinguished because of the material life level enhancement. instead the question has been revealed gradually with time development, and has aroused the social widespread high interest. but the majority people being attention to the fair question only base on their own benefit or condition. this is one kind of narrow fair view in fact, and its essence still is unfair. then what is fair or what fair is? but such inquiry way will easily fall into the region which getting to the bottom of the matter, which inevitably mean to launching infinite explore, and attempts to find an absolute fair standard to weigh the daily realitilized society to realize the society true fair. however, it has already fell into metaphysics idealism region in unconsciously. because it does not have absolute fair in the realistic society, fair is only the relative existence, and it exists to in the middle of unfair, fair belongs to the historical category, fair has raised the corresponding change with social history development, what been seeming to be the fair thing ago possibly already was unfair in the present, or which is opposite. therefore the fair dimension is to say to the person relatively, its final goal is all for persons survival and the full scale development. marx once said: does not have the thorough revolution in the thought, does not have the thorough economic revolution. similarly, if the fair thought view does not have thorough transformation, it is impossible to realize fair, then our the so-called fair or fair view become our the biggest barrier to explore the fair. therefore today the market economy will continue to develop day by day ,we must reseek the fair ethics dimension in our modern life. key words : fair the fair ethics history materialism marxs fair ethics 文格式文格式1、原創(chuàng)性聲明論文使用權說明格式如下:1、原創(chuàng)性聲明論文使用權說明格式如下: 原創(chuàng)性聲明 原創(chuàng)性聲明 本人聲明茲呈交的學位論文是本人在導師指導下完成的研究成果。 論文寫作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經(jīng)發(fā)表或撰寫過的研究內(nèi)容,如參考他人或 集體的科研成果,均在論文中以明確的方式說明。本人依法享有和承擔 由此論文所產(chǎn)生的權利和責任。 學位論文作者簽名: 日期: 2、論文使用權說明格式如下 2、論文使用權說明格式如下 學位論文版權使用授權聲明 學位論文版權使用授權聲明 本人同意授權華僑大學有權保留并向國家機關或機構送交學位論 文和磁盤,允許學位論文被查閱和借閱。 論文作者簽名: 指導教師簽名: 簽 名 日 期: 簽 名 日 期: 前 言 1 前 言 思考和寫作,一般基于兩種考慮:一是基于學理方面的問題,以此為思考和 寫作的推動力,其直接目的是解決學理上的困惑或開辟學理新領域;二是基于生 存困惑和生活實踐問題的推動,以求得對問題與困惑的理性解決。公平問題之所 以進入我的視野而成為一個思考的對象,主要是出于后者。中華民族是一個倫理 思想異常發(fā)達和道德情操特別高尚的民族。然而,我們民族的倫理思想傳統(tǒng)和道 德理想傳統(tǒng)主要表現(xiàn)為對個人的道義規(guī)范和美德要求, 而社會普遍公平的道德要 求、尤其是社會規(guī)則公平的道德規(guī)范意識則一直處于非社會意識狀態(tài)。由此,20 世紀以來的諸多社會問題往往是通過非道德規(guī)范的方式來解決, 這在許多時候不 僅沒能真正解決問題,而且引發(fā)出了更多難以從根本上解決的新問題、新困境、 新矛盾。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 我國的經(jīng)濟建設和社會發(fā)展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歷史 性成就。生產(chǎn)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綜合國力不斷增強,整個社會充 滿著生機和活力。 所以生長在我們這一國度里的人們也一直期待這樣的理想甚至 是諾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最終實現(xiàn)共同富裕。但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 的發(fā)展和深入,人們的思維理念、價值傾向均發(fā)生著潛移默化的變化:人的主體 地位凸顯, 不同利益主體的利益訴求也日益彰顯, 各種各樣的社會、 政治、 經(jīng)濟、 文化的矛盾和問題也隨之出現(xiàn),而且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公平失衡,如三 農(nóng)問題、就業(yè)問題、收入分配不公問題、城鄉(xiāng)差距擴大問題,社會保障問題、教 育公平問題等等,這些問題已成為當前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正如有人分析的: 這二十多年是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最快的時期,也是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但 不是群眾意見最少的時期。對此,西方學者曾提出要警惕“沒有發(fā)展的增長”, 呼吁讓更多的社會成員從經(jīng)濟發(fā)展中受益, 這足以引起人們特別是一批同情弱勢 群體的知識分子對我們社會主義國家公平正義的憂慮。 面對如此復雜且不斷充斥 著令人觸目驚心的公平失衡的矛盾和摩擦的社會現(xiàn)狀, 構成了我思考公平問題的 思維起點與動力。 從哲學的高度來探討公平,在西方從古希臘時期就開始了。亞里士多德從倫 理學和政治學的不同角度多次討論了公平正義問題, 而且對公平正義進行了層次 和類別的劃分,使得公平思想在幾千年前就呈現(xiàn)出其豐富性和深層的內(nèi)蘊,同時 也彰顯人類的智慧與思想的偉大。但是如何保障公平并實現(xiàn)現(xiàn)實的公平呢?對 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來說,在出身、天賦等方面處于劣勢的弱者總 是希望按自由人的平等地位進行算術數(shù)量上的平等分配,即每一個人不管其出 身、能力如何都獲得同等數(shù)量的所得,他們認為這樣才是真正公平的分配;而在 出身、天賦等方面處于優(yōu)勢的強者,則要求按比率平等進行分配,因為他們在許 前 言 2 多方面強于他人,所以理所當然地應當多得。這樣,公平主體的多樣化使得自身 標準難以確定,自然就陷入了困境。但這卻充分彰顯了公平的主觀性,因為公平 是相對人而言的,沒有人類的存在也就無所謂公平與否了。然而,人的差異性是 任何社會的常態(tài), 也是客觀地存在于人與人之間。 亞里士多德充分意識到這一點, 所以在分配公平問題上更傾向于按比率進行分配, 即根據(jù)每個人的真價值來進行 分配,但問題在于按何種價值進行分配?即是以出身、天賦等因素中的哪個標準 來進行分配?這樣每個人又都會傾向于按有利于自己的方面進行分配, 公平分配 又陷入困境。面對這些困境,處在古希臘濃厚形而上學理念和文化色彩中的亞里 士多德并沒有給出很好的解答方案,最終歸宿于他的“中道”思想,無疑給后人 留下了無盡的遺憾和探索。 在西方,公平問題經(jīng)過近代契約主義、功利主義、古典自由主義等的探索, 直到現(xiàn)代自由主義者羅爾斯提出公平正義論,達到了公平正義問題研究的高潮。 羅爾斯在正義論一書中充分闡述了其公平正義理論,提出了公平正義的兩原 則, 并在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和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市場經(jīng)濟的建設過程中產(chǎn)生了 深遠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其理論的可行性,在學術界也宣起了一股研究 羅爾斯思想的熱潮。但是其理論是在康德式的原初狀態(tài)的“無知之幕”基礎上建 立起來的。 “正義的原則是在一種無知之幕后被選擇的。由于所有人的處境都是 相似的,無人能夠設計有利于他的特殊情況的原則,正義的原則是一種公平的協(xié) 議或契約的結果”。1但是這種“無知之幕”是以康德的先驗邏輯理論設定并展 開的,所以最終羅爾斯的公平正義理論也就帶有了濃郁的“烏托邦”色彩,仍然 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這樣其所依托的“無知之幕”和“原初狀態(tài)”的基礎以及在 此基礎之上建立的公平原則也就自然崩塌了??梢姡瑢綐藴蔬M行終極追問是 極其復雜和困難的,甚至幾乎可以說是不可能的,因為在一定程度上他們都忽視 了公平的歷史性這一極其重要的維度。 馬克思、恩格斯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對公平進行了獨到的審視。他們從 不公平的社會現(xiàn)象展開探討,在批判中呈現(xiàn)其公平思想,反對從公平出發(fā),而主 張從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性出發(fā)來闡述公平。 “你們認為公道和公平的東西,與問題 毫無關系。問題就在于一定生產(chǎn)制度所必需的和不可避免的東西是什么?”2 公平是在具體歷史條件下的公平,公平是一個社會歷史范疇,是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 水平所制約的,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階級、階層的人們對公平會有不同的認識和 理解。 “人們按照自己的物質生產(chǎn)率建立相應的社會關系,正是這些人又按照自 己的社會關系創(chuàng)造了相應的原理、觀念和范疇。所以這些觀念、范疇也同它們所 表現(xiàn)的關系一樣,不是永恒的,它們是歷史的、暫時的產(chǎn)物。”3故此公平與不 1 羅爾斯: 正義論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年,第 12 頁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 76 頁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 142 頁 前 言 3 公平是相互存在的,能為一切人認可的公平是不存在的。公平的標準是什么抑或 什么是公平等問題,都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變遷處在變動不居中,呈現(xiàn)出一個不斷 展開的狀態(tài)。要回答什么是公平“不應該應用道德學或法學,也不應訴諸任何人 道、正義甚至慈悲之類的溫情。在道德上是公平的甚至在法律上是公平的,而從 社會上來看很可能是很不公平的。 社會的公平或不公平, 只能用一種科學來斷定, 那就是研究生產(chǎn)和交換的物質事實的科學政治經(jīng)濟學?!?故應把公平問題 放到一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考察, 研究一定的公平觀所反映的社會經(jīng)濟關系是不 是適應生產(chǎn)力發(fā)展的需要,是不是符合社會發(fā)展的要求。因此探討公平的可行性 倫理范式,它不應是追求公平是什么或什么是公平的判斷標準的永恒的靜態(tài)思 維,而是尋找公平如何去“是”的展開狀態(tài)。 本論文旨在就人類文明發(fā)展過程中公平思想的闡述與分析, 厘清社會主義市 場經(jīng)濟下人們的公平觀念。通過對當前市場經(jīng)不斷深入而引發(fā)的社會現(xiàn)狀的審 視,從文化心理的視角深層次地透析其原因,用馬克思主義的公平思想引導和樹 立科學、合理的公平理念,承認并允許公平觀作為一種價值觀存在合理性上的差 異。讓人們理解差別并不等于不公平,無差別也不等于公平,公平和公平標準是 孕育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公平是發(fā)展中的公平,也只有通過發(fā)展才能不斷地實 現(xiàn)公平。因此,通過發(fā)展實現(xiàn)和諧社會,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已成為我們時代 的當務之急。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19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年,第 273274 頁 第一章 西方公平困境思想及其實質 4 第一章 西方“公平困境”思想及其實質 從哲學的高度來探討公平問題,在西方從古希臘時期就開始了,其在歷史上 的發(fā)展異說紛呈,波瀾曲折,思想之豐富、邏輯之嚴密無不折射出哲學家智慧的 光芒,需要我們不斷地去品味、反思和探索。 1、古希臘個人主義的“公平困境”思想及其實質 古希臘公平思想的主要特征是探求城邦公民應有的品德和普遍行為法則, 在 理論形態(tài)上采取了“德性論”的形式,適應當時社會關系和個人地位的規(guī)定,表 現(xiàn)為理性和責任精神。 故此古希臘公平理論就在尊重城邦法律的城邦主義和尋求 個人道德獨立的個人主義的兩難境地中蹣跚前進。 它首先從蘇格拉底和柏拉圖開 始,但令人遺憾的是,作為歸納論證和一般定義的創(chuàng)始者,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并 沒有給正義下定義,而是把正義一般地歸結為某種社會結構和社會秩序,歸結為 不同的社會階層應具有的美德和應盡的義務。 真正認真研究了正義概念和公平思 想的是亞里士多德, 亞里士多德從倫理學和政治學的不同角度多次討論了公平正 義問題,而且對公平正義進行了層次和類別的劃分。他把正義分為一般意義上的 正義和特殊意義上的正義。一般意義上的正義體現(xiàn)為對法律的遵從,它被界定為 “是一種所有人由之而做出公正的事情來的品質?!?而特殊意義上的正義則分 為三種:分配的正義、矯正的正義和互惠的正義。所謂分配的正義與我們現(xiàn)在的 理解不同,它除了指經(jīng)濟上的分配之外,還包括對政治權力的分配,但主要是指 經(jīng)濟上的分配;矯正的正義是對已有的不公平的一種矯正;互惠的正義則表現(xiàn)為 交換過程中相互的有利性。在這諸多正義形式中,最令亞里士多德頭疼的是分配 的正義,特別是經(jīng)濟上的分配正義。而分配的正義又分為兩種:算術意義上的平 等和比率意義上的平等。 算術意義上的平等指的是每一個作為有理性的人所應當 享有的平等,即現(xiàn)代意義上的人人平等;而比率意義上的平等則是以個人的真價 值為依據(jù)的平等,這里的真價值在亞里士多德那里主要是指一個人所具有的天 賦、財產(chǎn)、地位、出身等因素,因而比率意義上的平等就是在分配中以各人在這 些方面的不同給予不同的所得, 而且亞里士多德認為真正體現(xiàn)分配正義的是比率 意義上的平等,而在矯正的正義中則需要算術的平等,它體現(xiàn)為法律面前人人平 等,至于在互惠的正義中所需要的是比率的平等,即按比率來進行交換。這似乎 對正義問題已經(jīng)很明確了,不會產(chǎn)生任何困惑了,但是在實際的分配活動中應該 依據(jù)何種原則來進行才是正義的,這就不好裁定了。因為不同的人要求有不同的 分配形式。一般來說,那些在出身、天賦等方面處于劣勢的弱者總是希望按算術 1亞里士多德: 尼各馬可倫理學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年,第 59 頁 第一章 西方公平困境思想及其實質 5 平等的方式進行分配,即按自由人的平等地位進行算術數(shù)量上的平等分配,即每 一個人不管其出身、能力如何都獲得同等數(shù)量的所得,他們認為這樣才是真正正 義的分配; 而那些在出身、 天賦等方面處于優(yōu)勢的強者, 則要求按比率進行分配, 因為他們在許多方面強于他人,所以理所當然地應當多得,這樣就陷入了分配正 義上的第一層困境。對此,亞里士多德的看法是兩種分配方式都要,但更傾向于 比率的平等,即在分配中根據(jù)每個人的真價值來進行分配。他認為只有這樣才是 真正的平等,而至于其根據(jù),他并未做更多的說明。但是即使人們都同意按比率 平等的方式進行分配, 即根據(jù)每個人的真價值來進行分配。 這樣又有了新的問題, 即按何種價值進行分配?即是以出身、 天賦等因素中的哪個標準來進行分配?這 樣每個人又都會傾向于按有利于自己的方面進行分配, 而且據(jù)此還可以提出很多 類似的價值標準:如以付出的多少為依據(jù),或以投資的多少為依據(jù)等等。面對這 種情況,公平正義的分配還是無法實現(xiàn)。這就是亞里士多德分配正義的第二層困 境。但是如何來解決這些難題,亞里士多德沒有給予更有力的闡述和說明,卻以 “中道”理論作為其最終的結束。認為“美德在于中道”。“中道在過度和不及 之間,在兩種惡事之間。在情感和行為中都存在著對應有限的不及和超過,德性 則尋求和選取中間?!?而且這個“中道”不是一個算術上的計算,“并非全部 行為和情感都可能有個中間性”,“因為既不存在過度和不及的中間,也不存在 中間的過度和不及”。2比如惡是沒有中間的。所以亞里士多德認為,對于真的 東西來說,中道就是真,中間性就是真理性,因此與美德的普遍定義比較,它在 個別美德上的運用具有更大的真理性:勇敢是魯莽與怯懦的中道;節(jié)制是放縱與 冷漠的中道;慷慨是揮霍與吝嗇的中道等等,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倫理美德 的中道原理實質上是一種實踐智慧, 它表現(xiàn)為人的情感和行動完善的意志必須保 持在過度和不足之間的中道上。因此對于分配等操作過程中的公平來說,中道仍 然是其追求的美德。這無疑給后人留下了一個很大的懸念和遺憾,也留給后人無 盡的思索和探索。 2、近代功利主義的“公平困境”思想及其實質 相比于契約論, “在現(xiàn)代道德哲學的許多理論中,占優(yōu)勢地位的一直是某種 形式的功利主義,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功利主義一直得到一系列創(chuàng)立過某些 確實富有影響和魅力的思想流派的杰出著作家們的支持。 那些偉大的功利主義者 像休謨、亞當斯密、邊沁和密爾也是一流的社會理論家和經(jīng)濟史家,他們確立 的道德理論旨在滿足他們更廣闊的興趣和適應一種內(nèi)容廣泛的體系”3。但是, 1亞里士多德: 尼各馬可倫理學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年,第 34 頁 2亞里士多德: 尼各馬可倫理學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年,第 34 頁 3羅爾斯: 正義論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年,序言第 1 頁 第一章 西方公平困境思想及其實質 6 為什么羅爾斯在著作正義論時選擇了契約論而不是功利主義傳統(tǒng)呢?主要原 因在于純粹的功利主義一方面不可能導致真正的社會公平,相反,它的結果破壞 了社會公平;另一方面,功利主義理論有著自身無法克服的悖論。 首先, 完全功利主義的演變結果必將違背其自身的基本價值自由、 平等。 因為從公平正義的角度提出詰難,是功利主義理論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密爾明確認 識到這一點,他指出,“在思想史中一切時代,使人不容易接受功利或幸福為是 非標準這個學說的最大阻礙之一,就是由公道觀念而來”。1正義原則與功利原 則的沖突的實質是:功利原則所提出的最大化幸福的主張,不能圓滿地解決如何 在不同的人們中間分配幸福的問題, 而且貫徹最大化的要求往往會導致違反正義 原則的后果;堅持正義原則的人認為,正義原則具有對于功利原則的優(yōu)先性,而 功利主義則否認這一點。 功利主義者一般都認為公民具有自由和平等地追求自己 “最大幸?!钡臋嗬?,同樣,一個政治共同體是否合理的價值標準就在于是否能 夠實現(xiàn)“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幸?!?。但是對于公民個人來說,這里的自由和平等 僅僅指的是他們在努力的起點上的自由和平等。因為在密爾看來,全面深刻的幸 福是不能脫離個人的自我發(fā)展,而個人的自我發(fā)展是個人的自由的積極實現(xiàn)。個 人自由的實質是能夠不受外界強制, 按照自身的條件去自主地追求自己的生活目 標,但是這種個人自由的權利又不是全然沒有限制的。就個人方面而言,“個人 的自由必須約制在這樣一個界限上,就是必須不使自己成為他人的妨礙”。2 就社會方面而言, 社會對個人的裁判權必須是在個人的行為影響到他人和社會的 利益的時候才能施行,任何社會借輿論、習俗和教育之名干涉私人行為或是左右 個人的思想,都是對個人自由的不合理的限制和干涉??梢姀娜伺c人、人與社會 之間的關系上都沒有什么非??煽康囊?guī)定來保證人們長久的自由和平等。因此, 這樣導致的結果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由于各自的處境、狀況、天賦、才能不 同, 很多人在實現(xiàn)自己功利和幸福的過程中失去了有利的位置而得不到真正的平 等權利,并最終使自己的自由也因之淪喪。更何況,功利主義規(guī)定的不過是滿足 “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幸?!?, 這也就已經(jīng)明確了要犧牲少數(shù)人的利益和權利要求, 必然會導致很多弱勢人群處于不利地位,不能實現(xiàn)自己的功利訴求。我們顯然不 能說比爾蓋茨與曼哈頓街頭的乞丐由于當初具有平等競爭機會,現(xiàn)在依然具有 相同的自由和平等吧。 因為他們的理論邏輯在于人類最大限度的利益和幸福的增 進,但是對于這些利益的分配卻并沒有更多的方法,沒有考慮在社會總體幸福和 利益的推進過程中,如何公平地處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權益,所以這種功利原則 也就不可避免地要使個別人做出犧牲, 也就很難在道德的總體分配上保障社會的 公平。對此,密爾等功利主義者沒有完全回應批評者認為功利主義忽視、甚至允 許犧牲少數(shù)人的權益以換取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幸福的指責。 這也是古典功利主義 1密爾: 功利主義 ,北京:商務印書館,1957 年,第 45 頁, 2密爾: 論自由 ,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年,第 1 頁 第一章 西方公平困境思想及其實質 7 理論最易受攻擊之處,也是現(xiàn)代功利主義理論論爭中最關注的問題之一。 另外,仔細分析和推敲,傳統(tǒng)功利主義有著明顯的平均主義的缺陷。因為邊 沁和密爾為了使其普遍幸福原則切實可行,引入了這樣的理論假設: “每個人只 能等于一個人,任何人都不能多于一個人”,或者說:“每個人對幸福都有平等 的權利”,密爾認為,“假如應該給每人以他應得的,以善報善,以惡報惡,那 么,我們必須(假如沒有更高的義務禁止我們)對于一切應受我們同等的好待遇 的人給予同等的好待遇,社會必須對于一切應受社會同等的好待遇的人(就是絕 對地應受同等好待遇的人)給予同等的好待遇。這個是社會的分配的公道上的最 高抽象標準;一切制度,一切好公民的努力都應該盡量歸向于這個標準的”。1 可見這一直覺原則蘊涵了危險的平均主義。因為在具體境遇中,不同的個人沒有 對幸福的平等權利,人們只是有獲得不等量幸福的不同權利。再者對于社會或者 是政府又憑借什么來保證 “對于一切應受社會同等的好的待遇的人給予同等的好 的待遇”呢?而且這個“同等的好的待遇”又是如何來衡量和計算的呢?有什么 尺度來把握諸如此類的行為是屬于同等層次上的呢?等等都足以讓我們對功利 主義在現(xiàn)實操作中何以去保障人類社會的公平正義產(chǎn)生足夠的懷疑, 也在一定程 度上體現(xiàn)了功利主義者在公平問題上的無奈和無力。 因為傳統(tǒng)功利主義者并沒有 對諸如此類的問題給出很好的回答和論述, 很多都是避而不談甚至其連自身都產(chǎn) 生了一定的矛盾心理,可見其理論的缺陷與不完善性。 3、現(xiàn)代自由主義的“公平困境”思想及其實質 20 世紀 70 年代,羅爾斯的公平正義理論從某種意義上對亞里士多德的公平 困境做出了一個比較好的回應和嘗試,他提出了公平正義的兩個原則。第一原則 即 “每個人對于一種平等的基本自由之完全適當體制都擁有相同的不可剝奪的權 利,而這種體制與適于所有人的同樣自由體制是相容的”。1這種平等原則實際 上堅持的是前面所敘述的亞里士多德的算術平等的正義原則, 也就是羅爾斯所說 的自由的平等權力,這是根據(jù)人人生而平等和自由的原則提出的,是每一個人作 為自由人所擁有的。但是這種平等只是就自由意義而提出來的,它并不能保證現(xiàn) 實操作過程中的公平,而且很可能以絕對的公平掩蓋相對的不公平。所以羅爾斯 提出了他的公平正義的第二原則差異原則, 即有利于社會之最不利成員的最 大利益原則?!吧鐣徒?jīng)濟的不平等應該滿足兩個條件:第一,它們所從屬的公 職和職位應該在公平的機會平等條件下向所有人開放;第二,它們應該有利于社 會之最不利成員的最大利益”。2這也是他對正義問題的最大貢獻。羅爾斯意識 到運用亞里士多德的比率平等的原則必定會出現(xiàn)亞氏的第二個困境,即以什么 1密爾: 功利主義 ,北京:商務印書館,1957 年,第 66-67 頁 2羅爾斯: 作為公平的正義 ,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2 年,第 70 頁 第一章 西方公平困境思想及其實質 8 “真價值”作為分配的實際的標準問題。對此羅爾斯在方法論上繼承了自洛克、 盧梭、康德以來的契約理論,這種契約論的學說奠定了他解決公平難題的基礎。 羅爾斯認為,公平正義原則不是外在地加諸人們的,而是人們自由選擇的結果, 是人們通過協(xié)商、建立契約的結果。但如何能夠保證人們對正義原則的選擇是正 當?shù)哪??在亞里士多德那里表現(xiàn)為以何種真價值為依據(jù)來進行比率平等的分配 問題,對此羅爾斯都采取了斷然否定的態(tài)度。他認為在亞里士多德視閾下的“真 價值”如出身、天賦等因素是一種自然的、客觀的存在,就此而言,它們并不存 在道德上的善惡的問題。我們不能因為一個人的天賦好壞而對之進行道德評價, 因為這些東西是由自然的、生理的因素所決定的,對于人們來說,出生于何種家 庭, 有無好壞的天賦并不是必然的, 而是偶然的。 因此如果依據(jù)它們來進行分配, 把它們作為分配的依據(jù)是不恰當?shù)?,或者說其本身就是不道德的和不公平的,為 此他提出了“無知之幕”的思想。所謂“無知之幕”也就是設定人們在最初選擇 公平正義原則時,對自己的天賦、出身等偶然因素處于一無所知的狀態(tài),也就是 說,設想處于無知之幕這種自然狀態(tài)下的人,除了具有理性、正義的觀念之外, 對于自己的出生、天賦、能力等全然無知。但是,這并不等于我們在選擇正義原 則時不考慮它們,而僅僅按正義的第一原則去行動。因為盡管我們可以假設人們 對這一切處于無知狀態(tài),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就不存在了,相反它 們還作為一種潛在的要素直接影響到我們的所持。之所以設定這種無知之幕,簡 單地說就是為了避免人們在選擇正義原則時各自從有利于自己的角度出發(fā), 也就 是為了避免亞里士多德所遇到的那種難題。在無知之幕下,因為人們對自己這些 偶然因素的狀況毫不知情,所以在選擇正義原則時,才會盡可能地尋求某種相對 公平正義的原則, 甚至可能很保守地選擇假定自己處在弱者的情況下對自己最有 利的原則。羅爾斯認為只有這樣,人們所選擇的分配正義的原則才有可能相對來 說是最公平的原則。故此“正義的原則是在一種無知之幕后被選擇的。由于所有 人的處境都是相似的,無人能夠設計有利于他的特殊情況的原則,正義的原則是 一種公平的協(xié)議或契約的結果”。1羅爾斯的證明雖然完整,但仔細分析,卻可以 看出其論證方法并非無懈可擊。正義原則以及一切道德原則、道德規(guī)范確是人們 契約、協(xié)議、約定俗成的產(chǎn)物。但是正義原則的正義性、正義本身卻不是契約、 協(xié)議、約定俗成的產(chǎn)物。它乃是一種應該,是一種價值,屬于道德價值范疇,與 人們是否一致同意無關,而完全要看這種正義原則是否符合正義總原則、最終是 否通過道德目的而從人際利害交換行為中推導出來。 這樣正義原則的正義性便完 全是客觀的、必然的、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而羅爾斯的錯誤在于把原則的正 義性和自由性等同起來,其實二者有著根本不同:自由的原則只取決于人人一致 同意,而與該原則本身是否正義無關。羅爾斯由正義原則的自由性的證明而得出 1羅爾斯: 正義論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年,第 12 頁 第一章 西方公平困境思想及其實質 9 結論說正義原則的正義性的證明是人人一致同意。 這樣正義原則的正義性便是主 觀、隨意、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了。誠然,羅爾斯所說是原初狀態(tài)而非現(xiàn)實社會 中的人人一致同意。但是,這并不能改變其主觀、隨意性。因此,羅爾斯的正 義論,實質上就是在構造一種理性原則。這種理性原則就表現(xiàn)在原初狀態(tài)的設 定上,在原初狀態(tài)中人們對正義原則的選擇事實上就是對康德的絕對命令的選 擇,它的出發(fā)點就是運用一套理性原則來規(guī)定現(xiàn)實,用一種普遍永恒的原則作為 整個世界價值的范本,這種做法可謂用心良苦,但卻存在著明顯的漏洞。所以最 終羅爾斯也就帶有了濃厚的“烏托邦”色彩。 另外,撇開其本身理論存在的瑕疵,就其正義兩原則對亞里士多德公平困境 的嘗試性解決來說,羅爾斯認為其兩原則中更根本的是第一個原則,即自由平等 原則,而且這一原則具有優(yōu)先性;對于第二原則差異原則,羅爾斯認為在現(xiàn)實操 作中按比率的分配是不可避免的,這樣就會造成實際上的不平等。但是至于按所 謂真價值中的哪一種價值即按諸種偶然因素中的哪種因素作為分配標準, 這些并 不重要, 重要的是要保證那些由于這些偶然因素而處于弱者地位的人們也同樣受 益,而且對他們可能的受益而言是最大的受益。因此為了盡可能地做到公平,應 該對弱者進行適當補償?shù)难a償原則。 而這個補償原則的實施是一種實施正義的行 為,而不是一種純粹仁慈的行為,不是一種純粹的道德倫理的行為。它不是一種 出自同情心的行為,更不是一種恩賜的行為。也就是說,它不是表現(xiàn)為倫理個體 的行為,而是一種社會的行為,是一種關系到制度性的行為。補償原則的實施是 實現(xiàn)社會公平所必需的,不是可有可無的,而弱勢群體得到適當?shù)难a償也是理所 當然的。 對此, 羅爾斯給予了較好的說明, 其說明的大意就是那些具有較好天賦、 能力等偶然因素的人,其所以在分配上占有優(yōu)勢,除了這些條件較好外,還在于 他們在發(fā)展自身中比別的人更多地運用了社會的資源, 而這種資源應當是全社會 所共有的。因而這些人就應當回饋社會,將多拿的東西還給社會,從而對社會中 的弱者做出補償。 可見這種理論相對于其他理論來說對亞里士多德的困境進行了 一種比較好的探討,在一定程度上更能為人們所接受。但是作為一種哲學理論永 遠都不可能成為一種所有人都認可的理論。 很快羅爾斯就遭到了諾齊克的批評和 反對。 而二者的爭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對亞里士多德的算術平等原則和比率 平等原則上的傾向性和側重點不同的爭論,羅爾斯側重的是每個人的自由平等, 這是具有優(yōu)先性的,而把個人的天賦、能力等因素看成是社會的產(chǎn)物,是偶然因 素,所以主張對弱者的補償。然而諾齊克則正好相反,認定個人天賦等偶然因素 看成是個人的權力,并強調這些因素在具體的分配中的作用,可見其立場是站在 強者一邊的。認為應該按亞里士多德那樣的比率平等的方式來進行分配,能力強 的、天賦好的、出身條件好的 應該多得,相反就少得。國家和政府不應當干預 分配,更不應該通過稅收等辦法來對弱者進行補償。這樣諾齊克提出了他的持有 第一章 西方公平困境思想及其實質 10 正義論或權力正義論,二者見仁見智,形成了公平的個人主義立場和社會立場的 區(qū)別。這樣隨歷史沿革而逐漸清晰的公平問題的又陷入了新的困境。 第二章 歷史唯物主義視野下的公平倫理范式 11 第二章 歷史唯物主義視野下的公平倫理范式 綜觀上述,我們可以從宏觀上大概了解西方公平思想的發(fā)展及其基本內(nèi)容, 同時也展示了它們各自的瑕疵, 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公平問題為什么一直沒有 得到解決,甚至直到現(xiàn)在,其中之奧妙值得我們深思,公平正義的美好理想仍需 要我們繼續(xù)追求和探索。 1、西方古代、近代、現(xiàn)代主流公平思想的歷史唯物主義的審視 從古希臘到近代、現(xiàn)代,各個時代的思想家都孜孜不倦,努力追尋和探索, 試圖通過思想和理論體系的建構以期實現(xiàn)人類社會的公平正義, 但是結果都不是 如他們想象的那么美好。當然,也正是這群偉大的思想家一直致力于公平問題的 研究,才使得我們現(xiàn)在可以領略到如此豐富的公平思想的資源,從而可以站在巨 人的肩膀上去開拓和實現(xiàn)未來更加公平、更加美好的社會。但是作為后來的我們 要對以前思想家的思想或理論進行客觀辯正的分析,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我們 一定要忠實于思想家們客觀存在的歷史背景, 而不能用外在于該社會的道德原則 去衡量該社會,否則就違背了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原則,從倫理道德的角度來 看,也是極為不道德的。因為很多思想家都已成為故人,他們無法和我們展開對 話,而我們作為后來者卻可以和他們遺留下來的思想和理論體系展開對話,甚至 很容易就陷入用我們現(xiàn)有的知識背景和知識結構去評價他們思想的囹圄。 這本身 就是不公平的,也是不道德的。 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入手,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各個時代的思想家都站在當時 歷史時代的基點上,吸取前輩的思想精華,最主要的還是經(jīng)過自己的苦苦探索和 思考,形成了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卻又是我們難以深度理解和把握的思想體系,這 是智慧的結晶,是人類文明的成果。而且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變遷,也不斷地推動 了后來者對公平問題更加深入的探索和思考, 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的進步 和發(fā)展,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化。這是相輔相成的過程。這些偉大的思想和理論 本身就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痕跡, 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各個時代人們現(xiàn)實生活真實的 演變和進化。但是他們又在不同程度上帶有一定的局限性或者說瑕疵,如古希臘 亞里士多德的公平正義最終陷入了“中庸”之道;近代功利主義者的公平理論因 為無法提出如何去分配最大限度的功利和幸福而備受非議; 現(xiàn)代羅爾斯以康德的 先驗邏輯為出發(fā)點建立的理性公平因為其立論根基的先驗性而最終帶有濃厚的 “烏托邦”色彩。然而這些都是必然的,因為任何時代的發(fā)展和演變都必然帶有 一定的局限性, 而作為生活在這樣背景下的思想家也必然會受到那個時代的影響 甚至是桎梏。 但在他們的思想或理論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瑕疵并不能掩蓋他們思想的 第二章 歷史唯物主義視野下的公平倫理范式 12 偉大與睿智, 也不會因此而忽略他們曾經(jīng)包括現(xiàn)在以至未來在人類思想史上的地 位和貢獻,因為閃耀著智慧靈光的偉大思想是能夠穿越時光隧道的,并且源遠流 長。 在古希臘,公平公正被看作是城邦生活中最主要的政治美德。柏拉圖理想 國中將它視為城邦倫理秩序的基本原則。因為在那個時候,城邦是作為政治共 同體追求的最高的善,所以離開了城邦政治就沒有完美的道德生活。生活在這樣 境域中的亞里士多德當然地繼承了希臘思想的這一傳統(tǒng)。 在其美德論預設的前提 中就充分地體現(xiàn)了當時思想對亞氏的深度影響, 即任何特定個人在任何特定時候 的美德實踐只有不反對他自己是善而且同時對城邦共同體中的他人也是善的時 候才是真正的美德,這也是城邦政治不言而喻的前提。正是為了獲得這種真正的 倫理美德,美德實踐就需要一種對時間、地點、方式是否恰當?shù)呐袛嗄芰?,以?在恰當時間、地點和方式下做正當事情的能力。然而這種判斷的實踐并不是對各 種規(guī)則墨守成規(guī)的運用。所以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很少提到規(guī)則。然而沒有 規(guī)則的約束, 人們?nèi)绾卧诮煌鶎嵺`中實踐真正的美德?因此公平正義也就當然地 成了亞里士多德重視和強調的美德。他把公正看作是一種完全的美德, “公正不 是德性的一部分,而是整個德性”;1而且在尼各馬可倫理學探討倫理美德 的那些章節(jié)中,將公平正義這種政治美德與其他個別的倫理美德分開討論,整個 第五卷全部用來討論公平正義。 可見對公平正義的強調是亞里士多德從城邦生活 看公民美德合乎邏輯的結果。 因為個人美德實踐的全部目的是為了服務于城邦政 治生活。故此,在政治學開篇就講到“人是政治的動物”。所以亞里士多德 的美德倫理學絕不僅僅是個人倫理學,它的倫理實踐無法脫離城邦政治生活,這 樣就必然地要在個人與城邦、個人與他人之間尋求一種比較合適的規(guī)范,把握好 一個度,否則就會不公平。這樣“中庸之道”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他美德倫理的 最終歸宿。 到了近代,產(chǎn)生于 18 世紀末 19 世紀初的英國功利主義,作為一種倫理價值 觀念體系,是近代資本主義大工業(yè)和商品經(jīng)濟的產(chǎn)物。它產(chǎn)生的經(jīng)濟基礎是 18 世紀下半葉興起的大工業(yè)化和產(chǎn)業(yè)革命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商品經(jīng)濟結構, 其政治 條件是資產(chǎn)階級的政治民主和自由主義精神,其文化背景是以社會公正、民主和 自由秩序為理想的個人主義道德精神。但是,英、法等國的資產(chǎn)階級相繼奪得政 權后,資產(chǎn)階級所關心的更多的不是政權問題,而是對利益的追求,正如恩格斯 所說: “利益被提升為人的統(tǒng)治者。 換句話說, 財產(chǎn)、 物成了世界的統(tǒng)治者。 ” 2在這種情況下,抽象的自然權利理論就顯得有點不合時宜了,功利主義學說便 不失為追逐利益和調節(jié)利益關系時一種不錯的選擇。至于哲學淵源,正如羅素所 言:“邊沁及其學派的哲學的全部綱領都是從洛克、哈特里和愛爾維修來的?!?1 亞里士多德: : 尼各馬可倫理學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年,第 90 頁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年,第 674 頁 第二章 歷史唯物主義視野下的公平倫理范式 13 1經(jīng)驗主義的立場使得邊沁拒絕任何不以經(jīng)驗為基礎的學說和抽象空洞的原則, 他的功利主義理論的整個基礎都是奠定在對人性的考察和道德心理的經(jīng)驗分析 之上的。人的基本的苦樂情緒是一種最簡單、最普遍的經(jīng)驗事實,這也是邊沁功 利主義倫理學的出發(fā)點。但它的歸宿卻不是個人,而是社會。因而在邊沁的功利 主義思想里面,功利不僅是個人的,也是社會的;功利不僅僅是個人對自身利益 生活的追求,也是個人對自身利益之外的社會理想的設定與追求,這就是邊沁功 利主義的功利概念的基本內(nèi)涵。但同時,功利主義思想家們也關注到從追求個人 幸福的功利立場出發(fā),會導致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的利益沖突,進而試圖提 出有效的調適方法來解決利已與利他之間的矛盾。于是功利主義提出了“合理的 利已主義”、“個人幸福必須與社會幸福結合起來”等觀點,強調一種普遍效應 的快樂主義,即最大幸福原則,由此推出利他主義的道德,這是功利主義的道德 價值之閃光點所在。但也正是這一閃光點自身的脆弱性,導致了功利主義理論自 身的瑕疵。 因為它所提出的調試方法很難保證在保障社會整體或最大幸福面前不 損害個人的利益,甚至有平均主義的危險。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資本主義工業(yè)文明為追求經(jīng)濟增長、物質財富的增 加而大量消耗資源、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這不但侵害了窮國、窮人的利益,也在逐漸 地吞噬著子孫后代的權益, 而且直接對當代人的生活包括發(fā)達國家所有人的生活 都構成了威脅。工業(yè)文明在發(fā)展中漸趨實現(xiàn),但人們卻因精神生活的分裂和信仰 的崩潰而處于痛苦之中,因為西方文化在漸趨衰落,并一度出現(xiàn)了信仰危機,人 們對社會普遍不滿,迫切需要一種能夠給人們提供某種借以安身立命、某種能夠 為之獻身的價值,這一切使得資本主義工業(yè)文明讓“最大多數(shù)人獲得最大幸?!?的幻像破滅。這些是否表明資本主義民主制度過時了呢?如果沒有,它的道德基 礎何在?如何解釋當前社會的不平等以及如何解決這些不平等?這些問題擺在 所有西方理論家面前,要求他們作出解答。但是,按照當時流行于西方特別是流 行于美國的那種思維方式是無法解決這些問題的。 因為從 19 世紀中葉到 20 世紀 中葉,西方的主流是“實證科學”,在美國更是盛行實用主義哲學。實用主義將 實際效果作為觀照一切理論問題的根本依據(jù),強調理論的目的、價值、意義在于 實用,將倫理學變成冷冰冰的道德邏輯學。只注重社會財富的增殖,不重視人的 生存意義與價值;只注重生活水平,不重視質量;只講效率,不講公平。這種思 維方式指導下的偏頗實踐造成了上述種種社會問題, 也構成了羅爾斯轉變思維方 式的現(xiàn)實根源和強大動力。正義論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爐的,是一種在 更高層次上對康德哲學思維的回歸?!拔业哪康氖翘岢鲞@樣一種正義觀: 它能 夠概括人們所熟知的, 曾經(jīng)由洛克、盧梭和康德使用過的社會契約論,,并能將 這種理論提升到一個更抽象的高度。”2他從不變的人性中抽象出一般公平的定 1 羅素: 西方哲學史 ,下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 年,第 322 頁 2羅爾斯:正義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年,序言第 2 頁 第二章 歷史唯物主義視野下的公平倫理范式 14 義,這樣公平定義和公平原則就缺乏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真實的基礎,也就使得其 推演出來的社會公平缺乏實現(xiàn)的客觀必然性和現(xiàn)實可能性。 總之,羅爾斯的正義論是由于資本主義工業(yè)文明過程沒有處理好各種關系, 沒有分配好各種社會價值而引發(fā)的一種理論反思, 它實際上只是給人們提供了一 種在資本主義的思維框架中觀察資本主義制度的方法, 其主旨是通過展示資本主 義烏托邦的辦法論證資本主義民主制度的正義性并指出現(xiàn)實的資本主義社會制 度需要改進的地方,集辯護與批判于一身,以此來恢復人們對資本主義民主原則 的信仰。這也就注定了羅爾斯的理論是一朵不會結出果實的花朵。但是他的社會 公平理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