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課堂評價“粘住學生”.doc_第1頁
讓課堂評價“粘住學生”.doc_第2頁
讓課堂評價“粘住學生”.doc_第3頁
讓課堂評價“粘住學生”.doc_第4頁
讓課堂評價“粘住學生”.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讓課堂評價“粘住學生” 萬曉霞 (江蘇省揚州市汶河小學,225000) “教師充滿魅力的課堂評價語言,雖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學生;雖不是磁,但可以吸引學生。”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讓課堂評價“粘住學生”?我以為,應做到動情、適度與豐富。 一、立足動情 現在,不少評價都流于形式,有的鼓掌成了打拍子,有的表揚成了背口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fā)出來的,才能打動心的深處。”教師發(fā)自肺腑、充滿感情的評價,才能觸動學生的心靈,使其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 【課例1】最大的麥穗一課教學 師短短的幾分鐘,你們把課文讀得正確流暢,有的同學還能讀得聲情并茂,真是好樣的!現在,你們再次潛心默讀課文,與蘇格拉底“對話”,一定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獲! (學生仔細默讀課文,邊讀書邊圈畫,有時動筆寫批注。教師參與其中,和學生一起讀書、思考。) 師請你們交流各自的閱讀感受,讓大家共同分享你的收獲。 生蘇格拉底要求其弟子去摘一個最大的麥穗,“只許進,不許退”。表面上是提出一種要求,實際上是告訴弟子們:“時間不能倒流,生命不能重復?!庇芯湓捳f得好,“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人生的路上,我們要把握住每一次機會,不要錯失良機。因為“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啊! 師你理解透徹、表達精當,而且很自信。我非常欣賞你,咱們握握手。 生蘇格拉底是一位好老師,他教導弟子,不在教室,在麥地;不用課本,用麥穗;不是直接告訴他們一個道理,而是讓他們親自實踐,自己悟出一個道理。 師的確,“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也應該向蘇格拉底學習,同時也應該向你學習,因為你會讀書,能夠讀出文字背后的聲音。 生我認為蘇格拉底的弟子很笨,他們太聽老師的話了,只知道去摘一個“最大的”麥穗,結果兩手空空。他們?yōu)槭裁床恢懒粝乱凰肽??因為一大于零呀?師好一個“一大于零”,(從課本里拿出一片銀杏葉,走到他面前)知道這是什么嗎? 生銀杏葉! 師這可不是一片普通的銀杏葉,它是我從家鄉(xiāng)百年銀杏樹上采下來的葉子。我一直把它珍藏在書本中,如果有一天哪位同學的語言觸動了我的思維,震撼了我的心靈,我就將這片葉贈給他。 (教師說完,雙手遞過這片銀杏葉,學生很激動地雙手將其捧起。) 這一片段教學中,教師并沒有直接評價“你說得真好”、“你說得真棒”,而是用“讀得聲情并茂,真是好樣的”;“你理解透徹、表達精當,而且很自信,我非常欣賞你”;“我也應該你學習,因為你會讀書,能夠讀出文字背后的聲音”等動情的評價,肯定了學生的回答,并將一枚珍藏于書中的家鄉(xiāng)的銀杏葉贈予學生,這無疑是給學生最好的鼓勵。 二、講究適度 課堂評價中,教師還應把握“度”,不夸大、不吹捧,不壓制、不諷刺,既要肯定學生的成功與進步,又能指出存在的不足與錯誤。 否則,將會失卻評價的意義。 【課例2】詹天佑一課教學 師誰來畫一畫兩座山不同的開鑿方法? (一位學生上來畫,居庸關采用從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進的方法,八達嶺用中部鑿進法。) 師(出示:“居庸關山勢高,巖層厚八達嶺隧道全長工期縮短了一半”)仔細讀一讀這兩段文字,對照這位同學畫的,有沒有不同意見? 生開鑿居庸關從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進,可這位同學畫的兩個箭頭一高一低,到時候怎么貫通呢?應該在同一條直線上,我來改一改。 師是呀!這將給工程帶來多大的麻煩。 嗯,改得好,還有不同意見嗎? 生老師,八達嶺隧道上的兩口直井之間的距離靠得太近了,如果這樣,中間一段很快就能貫通,辛辛苦苦打的兩口豎井,不能發(fā)揮最大的作用。我認為,這兩口豎井應打在八達嶺全長的三等分處,而且要選山的凹勢處。 生對,選八達嶺全長的三等分處并且有凹勢的地方打直井,不但直井打得快,而且六個工作面之間的距離也差不多,既省時,又省力。 師你來“打一打”這兩口豎井。 生我有一個問題,既然打直井能縮短工期,那為什么不多打幾口呢? 師恩,你有自己的思考,大家贊同他的觀點嗎? 生不同意,打直井能縮短工期,但并不是越多越好,因為打直井也要花工夫的,打兩口夠了,六個工作面同時施工,工期縮短一半,再說我們是開鑿隧道,又不是打直井。 這里,教師的每一次評價都在引導學生調動生活經驗和閱讀經驗,反復深入文本,在不斷的理解、品味、比較、判斷中,更透徹地理解文本的內容。這樣的“度”,是適切的。 三、力求豐富 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力求評價的靈活、多樣,讓學生如沐春風,讓課堂生機勃勃。除了慣用的有聲語言評價之外,有時,還需適當地運用體態(tài)語言實施評價。 【課例3】螳螂捕蟬一課教學師同學們小組交流的氣氛熱烈,我聽到不少同學的發(fā)言,覺得大家都有一雙善于發(fā)現的眼睛,也都開動了腦筋。我們來集體交流一下吧! 生我發(fā)現這篇課文是以對話的方式展開的。師(點頭贊許)嗯!說得好!這就是本文最鮮明的寫作特點,被你發(fā)現了,不錯! 生我讀了課文,發(fā)現這個少年很有眼光、有遠見,吳王目光短淺。 生我不同意他的看法,大臣們有遠見,這個少年是聽大臣們說的,不能說他有遠見。生我來概括一下吧!大臣們雖然有遠見,但是理由沒有說服力,這個少年利用吳王的好奇心讓吳王自己發(fā)現的缺點,他用的辦法很好! 師(走到學生面前,拍拍這位學生的頭)你思維的機器開動起來了。道理越辯越明,文中少年特別善于說服吳王。 生我發(fā)現這篇文章中少年借物喻理,說服了吳王。 師(感興趣的神情)怎么說服的呢? 生我認為黃雀是諸侯國,蟬是楚國,螳螂是吳國。 生我來畫個圖,好嗎? (學生在黑板上畫圖。) 師(在圖上方畫了一顆“”,豎起大拇指) 畫得真好!這是一個很有價值的發(fā)現。 大家從圖中一定等夠得到很多啟示,謝謝你! 教學過程中,教師聽到學生的發(fā)言有時微笑、有時點頭贊許,聽到滿意處走到學生面前拍拍學生的頭,在學生精心畫的圖上方畫一顆“”,毫不吝嗇地翹起大拇指,衷心地說一句“謝謝”此處,豐富的評價潤物無聲,極具親和力,更能學生的啟發(fā)思維,豐富學生的體驗,使其對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 教育研究與評論(綜合版) 征稿啟事 本刊綜合版面向大教育、立足高品位,主要發(fā)表以本土和當代教育為主體研究對象的文章,同時兼顧研究古今中外教育的學術論文、實證報告(包括田野工作報告)等,突出理論性、前瞻性、指導性和綜合性。 欄目設置如下: (1)大家:教育家、教育學家或知名公共知識分子有關教育見解與主張的專稿。 (2)關注:聚焦和透視中國基礎教育現狀,尤其是基礎教育改革和探索的重大人物與事件。 (3)論衡:研究基礎教育的學校制度、教育管理、德育創(chuàng)新、課程開發(fā)、教學改革、教師專業(yè)成長等領域的學術佳作。 (4)情境:教育、教學、學校管理個案或案例的經驗研究、敘事研究或田野研究報告,注重描述性。 (5)視野:中外教育歷史的重要人物與事件的回眸與反思;中外教育經典和當代教育力作的推介、研讀與評論。 (6)語絲:來稿精彩片段摘登。 歡迎廣大作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