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史學的公共面向和大眾參與.ppt_第1頁
當代史學的公共面向和大眾參與.ppt_第2頁
當代史學的公共面向和大眾參與.ppt_第3頁
當代史學的公共面向和大眾參與.ppt_第4頁
當代史學的公共面向和大眾參與.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當代史學的公共面向和大眾參與 曹操墓認定風波的初步分析 邵 鴻,近十余年來,社會大眾對歷史表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興趣,出現(xiàn)了所謂“大眾歷史熱”。這不僅表現(xiàn)在有關中國歷史和文化的書籍、雜志、影視作品、講座、網站的“跑火”,也表現(xiàn)在許多非專業(yè)人士不甘于只是作為被動的閱讀者,積極地投身歷史探索和撰述中,一批象“當年明月”、“赫連勃勃大王”那樣的通俗歷史著作的業(yè)余寫手大受歡迎,確立了自己的社會影響和地位。,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人進而開始對專業(yè)歷史學家及其工作成果提出質疑和挑戰(zhàn),有的甚至引起了社會的高度關注,成為社會公共事件。這方面最突出也是最近的一個例子,就是目前仍未結束的曹操墓認定風波。,曹操墓認定注定將成為當代中國文化史上一個標志性事件,其所具有的豐富歷史和文化內涵很值得探討。我將通過對這一事件的分析,著重對當代史學的公共面向和大眾參與問題談一點思考。,一、曹操墓認定風波的基本經過和特征,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公布一項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曹操高陵在河南安陽縣西高穴村得到考古確認。,據(jù)其介紹,高陵的考古發(fā)掘工作,前后歷時一年。此前國家文物局兩次邀請國內有關專家對考古成果進行座談、論證,專家根據(jù)文獻記載、墓地位置、墓葬形制、出土器物、人骨鑒定等多方面資料,得出上述結論。經報請國家文物局,向社會予以公布。,但次日,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袁濟喜教授就對記者表示現(xiàn)在下結論“為時尚早”;文物收藏家馬未都也接連發(fā)表博文和答記者問,質疑證據(jù)的真實性。,隨之,一些學者相繼表示了懷疑的意見,而各種媒體特別是網絡上巨大的質疑聲更是傾瀉而出。 截止年月日,僅“曹操墓吧”有帖文篇,認為曹操墓為假。,月日,河南省文物局召開“曹操高陵考古發(fā)現(xiàn)說明會”,邀請7位專家學者就有關情況回應社會質疑并回答媒體提問。,此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前所長劉慶柱以及唐際根、蔣贊初、高蒙河、齊東方、郝本性、王宇信、趙超、梁滿倉、王子今等一批著名考古、古文字和歷史專家也出面表態(tài)肯定,回應質疑。,年4月,中國秦漢史研究會、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首度聯(lián)手,在安陽召開兩會會長聯(lián)席會議,對高陵予以肯定。,月,由考古隊負責人潘偉斌執(zhí)筆的河南安陽市西高穴曹操高陵一文在考古學權威雜志考古正式發(fā)表。,9月中旬,出席“漢代城市和聚落考古與漢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專家學者就近實地考察了西高穴大墓,據(jù)報道,他們在座談中肯定了發(fā)掘工作的規(guī)范性和科學性,認為西高穴2號墓就是曹操高陵。,而早在月,曹操高陵已被評為“200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諸多權威人士和國家文物局的認定,不但沒有平息紛爭,反而在網絡和各種媒體上出現(xiàn)了一浪高過一浪的質疑和指責。反對人士還召開會議,將質疑推向高潮。,月日,來自全國各地20余名“反曹派”人士齊聚蘇州,在由河北邯鄲古鄴文化研究會、安徽亳州三曹文化研究中心等單位共同主辦的三國文化全國高層論壇上,共同聲討曹操墓認定系“河南版周老虎”,并要求中國國家文物局取消曹墓“200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的資格。會議提出作為認定主要證據(jù)的出土石牌銘文“魏武王”的稱謂不合理,魯潛墓志文字有問題,是曹操墓系偽造的有力證據(jù); 論壇組織者倪方六并稱,河北人士閆沛東手里握有曹操墓造假的“鐵證”,將擇機公布。,平心而論,曹操高陵的認定,有文獻和文物共同構成的較多證據(jù),因此雖然該墓多次被盜,也仍存在著一些有待研究的問題,但我個人認為該墓為高陵的可能性很大。,西高穴二號大墓與文獻較為契合,雖已多次被盜,仍有多件文物出土,若干肯定性的證據(jù)形成了共同指向,特別是多塊快刻有“魏武王常所用”的石牌、石枕等物,尤為重要。而且隨著考古工作的進展有利的證據(jù)還在增加,比如陵園建筑遺跡、泥質瓦鼎的發(fā)現(xiàn)等。,明確提及魏武帝陵和高決橋的后趙魯潛墓志,年出土于西高穴村附近。,但鑒于考古工作尚未完成,有關報告亦未發(fā)表,仍有一些疑問未能得到滿意解答(比如史籍中記載曹操卞后死后從葬高陵,但墓中兩位女性尸骨都較年輕,與卞后年約七十不符; 又如墓中出土銅印印文究竟應為何字,對于確定墓主關系重大,等等),故我將該墓稱為“很有可能是曹操墓”。但百分之百地肯定該墓的認定,恐怕也是不夠嚴謹?shù)摹?關于是否存在有意識的造假行為,除了出土文物的可靠性得到越來越多的研究認定外,還可基于以下兩個根據(jù)予以否定: 第一,該墓整個考古工作有詳細的的考古記錄,這些記錄業(yè)已得到眾多專業(yè)考古學家的檢驗認可,這種記錄和地層證據(jù)否定了所出文物是現(xiàn)代埋藏的可能;,第二, 作為一個涉及眾多人等的大事件,如果確實存在造假,這將是一個極其巨大的工程,要想做得天衣無縫而不暴露是不可能的。但迄今除了閻沛東漏洞百出、已被證明純屬偽造的一份“鐵證”外 ,我們沒有看到和聽到任何一點揭密,反倒是質疑者的依據(jù)絕大部分難以立足而被不斷駁倒。,對閻氏所謂“鐵證”的最有力的否定見曹定云駁高陵二號墓“魏武王銘刻造假說”(中國社會科學報年月日,第四版)。閻出據(jù)的證明說塊石牌是有人到南陽訂制而后一次性埋入墓中的,但實際情況是石牌考古發(fā)掘出土者為件,另有刻銘石枕件,另外還有件石牌則系從犯罪分子手中繳獲; 而且發(fā)掘所獲石牌出土于墓內不同地點和地層,有的還破碎散處,根本不可能是現(xiàn)代一次性埋入。另外石牌文字內容既出人意表而又經得起推敲,如“挌虎”、“行清”、“圃床”、“慰項石”、“胡粉”、“竹簪”等,絕非現(xiàn)代文物制假者所能為。,可以肯定地說,以造假為中心的質疑是站不住腳的,真正可商榷和質疑的地方并不在此。,本次事件的特點 一是質疑者人數(shù)眾多,聲勢盛大,態(tài)度激烈。迄今網上有關高陵認定言論中贊成的仍是少數(shù),處于明顯劣勢。 “反曹派”不僅質疑考古工作者提出的幾乎所有證據(jù),而且質疑地方政府和國家文物局的表態(tài)和舉措。在質疑被證明多不能成立時,質疑者仍然不肯放棄己見并堅持不懈地尋找各種信息中的破綻。他們的目的是要證明整個事件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騙局,是文物考古界的“周老虎”事件。事情已經遠超越于學術爭論,以至有人要以性命相賭,更多人則建議司法介入。以往,還沒有任何一個考古和歷史文化論題有過如此眾多而激烈的反對派。,二是網絡成為主要質疑平臺。雖然各種媒體大量刊發(fā)有關文章,但網絡文字數(shù)量最多,語言也最為尖銳激烈,成為最大的事件推手。,三是非專業(yè)學者和普通民間人士是質疑的主力。這里首先必須指出,質疑者中其實是有一些真正的行內專家的,著名考古學家徐蘋芳,武漢大學考古學教授楊寶成,河南師大教師、魏晉史博士張國安,四川大學歷史學教授方北辰等人可為代表。,徐、楊二人強調考古定性必須慎重和依照規(guī)范,反對在有關發(fā)掘和研究工作尚不充分的情況下倉促認定,但不質疑資料證據(jù)造假。據(jù)了解,在歷史學和考古界持有徐、楊兩位類似立場的學者并非個別。他們的意見體現(xiàn)了學者的嚴謹和對學術規(guī)范的高度尊重,是值得尊敬和重視的。,張國安著有顛覆曹操墓一書,詳細考察了該墓的各種考古信息,是迄今“反曹派”文字中最嚴肅也最具專業(yè)水準的著作。該書根據(jù)該墓規(guī)格與洛陽發(fā)現(xiàn)的曹休墓相似等現(xiàn)象,提出墓主人不應是曹操而當是魏末帝曹奐。,他還曾著文指出以唐代以前沒有“黃豆”一詞,因而墓中所出“黃豆二升”石牌有假。,兩墓結構、規(guī)模、內涵、身份等級上有明顯差別,而漢代已見“黃豆”一詞 。 嚴輝:曹操墓和曹休墓的比較研究,中國文物報年月日; 鄔?。簭臇|漢王侯墓葬相關制度看西高穴大墓墓主身份,曹操墓事件全記錄。 王子今:曹操高陵石牌文字“黃豆二升”辯疑,光明日報年月日。,方教授據(jù)文獻記載和墓中出有疑似“奐”字銅印亦主張曹奐墓說。 方、張二人的觀點,雖然有些論據(jù)已被證明是錯誤的,但亦具有學術分寸和意義,對有關研究是有助益的。他們主張的“曹奐說”,是唯一可以對曹操高陵說產生挑戰(zhàn)的學術觀點。,這些專家和認為整個事件是一個彌天大謊的“反曹派”不同(楊寶成還特別強調他不是反曹派以示區(qū)別),他們重視的是在現(xiàn)有資料條件下,如何科學認識和評判已有資料。這是真正的學術爭論,因為這種爭論在以往學術研究中是常態(tài)現(xiàn)象,因而他們并非此次事件的真正主角。,“反曹派”的主體,無疑還是社會上的普通人,但從動員和影響力看,其中堅力量或者說頭面人物,則還是一些可稱之為非專業(yè)學者的人士。 稱學者,是因為他們大都對文史某些領域有所研究,擁有一定的學術職銜乃至是教授、博導而不同于普通民眾; 說非專業(yè),則是他們都不是考古學和漢魏史的專門研究者。雖然在個人專門研究的范圍內還是有一定建樹或成績,但事實也表明,對于并不真正熟悉的考古學和漢魏歷史,他們中的一些人確實說了一些外行話,表現(xiàn)了過頭的膽量和自信。,比如文化學者倪方六說,曹操在世時下人都稱他為武帝,“魏武王”的稱呼很可疑,連“武帝”是曹丕篡漢以后給其父的謚號都沒搞明白。,書畫鑒定專家李路平說,曹墓石牌上的“武”字和魯潛墓志上的“歲”字,兩字所從“止”均作“山”,為當時所無,且出于一人之手,必偽無疑,也明顯與事實不符。,李說之誤,首先在與石牌上“武”字所從其實就是“止”而非“山”;其次在漢魏之際,二字隸書從山的也并不少見; 而牌、志文字差異是很大的,不可能出于一人之手。(參曹定云駁高陵二號墓“魏武王銘記刻造假說”,中國社會科學報月日,第版; 再駁曹操墓爭論中的四種“造假說”,同上,年月日; 藺巖漢魏之際碑刻中“武”字的寫法,中國社會科學報年月日,第版。)最近李路平又撰有魯潛墓志為新造確有依據(jù)一文(中國社會科學報年月日,第版),重申此說而未對批駁作出回應。,有人以存在“簡化字”否定魯潛墓志,還有一位巴蜀文化研究者語出驚人地提出墓主人是曹魏名臣常林,更讓人啼笑皆非。,被稱為“四川知名學者”的錢玉趾大膽推測“常所用”的“?!笔侵赋A?。,不難發(fā)現(xiàn),“反曹派”人士多是責人甚苛而于己甚寬。至于閻沛東,則還不能和上述諸人相提并論,此人不過證明,質疑者中確有一些別有用心之人。同時也提示我們,騙子也可以以打假的面目出現(xiàn)。 總之,我們大致可以把本次對曹操墓認定的質疑風波視為一次非專業(yè)人士向專業(yè)人士的挑戰(zhàn)。,四是質疑對社會公眾起到了較大影響,有關專家的威信和話語權被嚴重動搖。盡管有關專家和部門已經做了非常明確的表態(tài),但質疑聲音之大,令社會公眾普遍心存疑問。新華社評論員亦撰文曹墓真?zhèn)危簩<摇傲藬唷睕]用,唯有證據(jù)能斷,要求“學術界在地方的公關和利誘面前保持冷靜,不要被其逐利沖動所利用”。 在公眾輿論中,以往受到社會尊重的考古和歷史專家,成為倍受質疑的“磚家”。,二、原因分析 高陵認定由一起考古事件發(fā)展為至今波浪未息的社會公共事件,恐怕是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其原因值得深思。,首先當然是曹操墓的特殊性。一是曹操在中國歷史和文化中有其特殊地位,因而其陵墓的發(fā)現(xiàn)必然倍受關注; 而曹操傳統(tǒng)的奸詐形象和長期流傳的七十二疑冢傳說也使一般人很容易懷疑發(fā)現(xiàn)的真實性。二是曹操墓已嚴重被盜,缺乏完整的考古學證據(jù),因而盡管現(xiàn)有證據(jù)表明墓主人很可能為曹操,但畢竟不能說是絕對肯定。這應是導致社會上諸多質疑的主因,如果該墓未經盜挖而為科學發(fā)掘,這場風波自然無由而起。,其次是當前社會大環(huán)境所至。時下造假欺詐普遍,各種“偽專家”層出不窮,政府和社會公信力下降,大學校長、教授抄襲剽竊亦屢屢發(fā)生,使得人們已經難以輕易相信政府、學術專家的誠信從而保持信任和尊重。 深知文物造假手法之奇詭難料的馬未都,說出不要輕信的話絕非信口開河; 而當?shù)胤秸紝㈤_發(fā)高陵旅游,又有人算出經濟效益可觀,則正好讓懷疑的人們找到了造假動機,認定考古已為地方利益和商業(yè)利益的綁架。,三是社會成員表達訴求愿望的高漲和現(xiàn)代傳媒環(huán)境變化的推動。在中國這個急劇變遷的社會里,初步脫離了物質貧困但社會權利仍然相對缺乏的大眾從體力勞動者到學生、白領、知識精英等,具有巨大的宣泄情緒、展示自我、表達對社會和政府的不滿和訴求的需求,而現(xiàn)代媒體特別是互聯(lián)網,為他們提供了絕好平臺。在這巨量主體共享的平臺上,以往很小的事情如今常會掀起輿論浪潮,產生巨大社會影響。對于曹操墓這樣一個極具吸引力而又確有疑竇的題材,引發(fā)洶涌聲浪是很自然的。,何況近年來發(fā)生的以“周老虎事件”為代表的一系列成功打假事件,事實上已極大地鼓勵了社會人士的打假熱情。,四是曹操墓認定的有關工作本身存在不足。無論是考古工作者還是政府主管部門方面,值得檢討的地方很多。 其一,在考古工作還不夠充分,墓室尚未清理完畢,發(fā)掘資料未能全面、系統(tǒng)地整理、研究,正式的發(fā)掘簡報也沒有發(fā)表的時候,就急忙以新聞發(fā)布會的方式公布認定結果,而且表述絕對,不留余地,這個情況是反常和不妥的。,曹操墓發(fā)掘開始之前,有關人員就發(fā)表文章稱“這里就是曹操墓”,其前后所引用材料又屢見失誤,無論如何不能說是嚴謹科學的態(tài)度。,是因為曹操墓的重大學術價值使主其事者失去了平常心,抑或因其經濟效益巨大有來自地方政府方面的推動?我們不得而知。但有關方面不夠慎重、急于認定的態(tài)度,至少可說是有關認定受到公眾廣泛質疑的一個推手。,其二,政府主管部門對高陵認定論證的組織和信息公布亦有欠缺。目前社會上能看到的專家論證意見,多來自發(fā)布會和媒體報道,而且都是肯定的。我們看不到權威部門組織的論證中有哪些專家出席,他們的具體意見如何,有無反對和保留意見,對徐蘋芳先生等專家的不同意見如何看待等等信息,這是非常令人遺憾的。,在高陵風波中謹言慎語的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魏晉室主任朱巖石研究員。,考古大家宿白先生緘口不言,并不贊成過早地將高陵評為年度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其三,對不同意見和公眾輿論的應接方式或有簡單失當之處。雖然“反曹派”確有批評不當、不懂裝懂甚至故意攪局的,但事實表明,過于強調考古和歷史研究的高深,斥責批評者的資格和用心,以教訓口吻和憤怒相刺代替平靜理性的釋疑解惑,并不是網絡時代在一個受到廣泛關注的社會事件中落水出石、明辨是非的有效方式。,也許我們還可以舉出其他一些原因,如這一風波中顯然也有河南、河北等省爭奪名人的微妙因素助推。也有人指出,“三國文化全國高層論壇”背后有地產商的推手,借此來炒作地產和所購文物。,曹操墓認定風波,早已超出學術范圍而成為一個社會公共事件,背后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和根源。 這種廣泛的公眾質疑,一方面無疑在向政府和社會發(fā)出警示,必須進一步推動改革,增加和保障公民權利,建立社會誠信,促進社會的良性循環(huán)和發(fā)展; 另一方面,它也向考古以及歷史學人提出了一些必須深長思之的問題,如果僅僅將其看成是一些無知外行甚至別有用心之人的鬧劇而嗤之以鼻,就可能會犯歷史性的錯誤。,三、專業(yè)史學工作者應有的反思 從廣義來說,考古學是歷史學的一個分枝,因此對曹操墓這一考古事件的反思,當然可以也更應該從歷史學的廣度來進行。我想,至少以下三個方面是值得深思的。,第一,在變化了的時代和社會面前,歷史學家應該如何看待廣大民眾和非專業(yè)人士對歷史及相關研究的關注和積極參與?,以我之見,中國的歷史學大致以戰(zhàn)國為分界,經過了神學史學和政治史學兩個階段。前者追求了解神意,“知天心去就之機”并為貴族世襲政治服務,后者則強調了史學的鏡鑒教化作用,史學著作成為服務于封建專制主義和官僚政治的教科書。,而當代伴隨中國社會的巨大轉型,城市化、民主化和互聯(lián)網社會正逐漸形成,中國歷史學由此開始了它的第三期發(fā)展大眾史學時代已經到來。,大眾史學最根本的特征 其基本功能不再是僅僅為某些特定社會階層或集團而是全社會公眾服務 關切人民的生活、利益與需要 把大眾的主動參與視為自己發(fā)展的基本原則和條件。,借用美國公共史學家的說法,就是不僅要讓歷史回歸到公共領域和公眾生活中,而且要讓公眾參與到歷史的解釋中來,賦予他們解釋歷史和發(fā)出聲音的機會。(王希公共史學在美國,中國社會科學報年月日,第版。),大眾史學將擺脫傳統(tǒng)的政治史學和精英史學的支配而走向真正的以人為本。 臺灣周良楷先生表述為: “History of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當前社會公眾對各種通俗史學作品和許多歷史問題之關注和喜愛,以及越來越多的非專業(yè)人士試圖進入史苑發(fā)出聲音,展示自我,乃至于挑戰(zhàn)專業(yè)人士的話語權,其實正是這一趨勢的反映和體現(xiàn)。盡管這種表現(xiàn)有時竟然是以一種近乎蠻橫和和不講道理的形式出現(xiàn)。,盡管非專業(yè)人士的史學表現(xiàn)往往有著明顯不足,如基礎不牢、率性失謹、低俗化等等,這些先前已屢受垢病的現(xiàn)象在這次曹操墓認定風波中有更突出和典型的表現(xiàn); 但我們更須從中看到大眾史學時代到來的消息與必然,看清歷史科學及其話語權不應該,事實上也已不再是少數(shù)精英的專利。,不管專業(yè)歷史學者喜歡還是不喜歡,都必須放棄貴族式的優(yōu)越感和歧視心態(tài),直面、歡迎并主動適應這一現(xiàn)實,尊重公眾的歷史發(fā)言權和撰述權。,第二,歷史學家們應該如何與社會與民眾互動?,既然史學研究不再是少數(shù)人的專利,因而在很多問題上,專業(yè)歷史學者不僅要尊重公眾的發(fā)言權和撰述權,而且也要有充分的精神準備,面對可能來自社會公眾不同于傳統(tǒng)學術批評的質疑和批評。這種質疑和批評,今后將越來越成為史學研究難以擺脫的外在環(huán)境。,為此,不僅研究工作應該更加嚴格遵守科學規(guī)范,成果公布也應更加慎重,而且當這種質疑和批判發(fā)生時,亦應有足夠的理性態(tài)度加以因應,冷靜、理性地擺事實、講道理,回應批評,指出其中錯誤或無知處。,“西高穴大墓是不是曹操高陵之爭,從根本上說是一個學術問題,而學術問題的解決應當采取學術討論的方法,即擺事實,講道理,平心靜氣,平等民主地討論問題。參與討論的各方,可以是專業(yè)工作者,可以是業(yè)余愛好者,也可以是普通民眾。至于結論是否正確,不在于提出這一結論所用的時間長短,也不在于這一結論的提出者是誰,而在于是否擁有可靠、充分、科學的證據(jù),在于是否擁有嚴謹而完整的證據(jù)鏈?!?白云翔光明日報年月日。,這一方式,是學術爭鳴求得真理唯一正確的路徑和規(guī)則,更是專業(yè)學者必須堅持并示范于社會公眾的。 來自社會的質疑挑刺,有利于考古和史學工作者把問題想得更周全,減少錯誤疏漏,完善論證。即使是片面甚至荒謬的批評,也可促使專家必須以更有力的證據(jù)和更清晰的方式來證明自己工作的科學性,這同樣可以促進史學研究的進步和發(fā)展,并有利于專家權威的樹立。因此,大眾的參與和話語權提升,是歷史學進步的動力和標志。,下圍棋的人,要學會對付欺著。對一些不講道理的批評和問題“江湖話”),專家應該知道如何正確應對。,我并非主張專業(yè)學者在社會公眾面前要學會世故、知錯不糾,相反,對各種似是而非的觀點和認識學者們有責任加以批評指正,對涉嫌欺騙社會公眾者也應該據(jù)理揭露和“打假”(如考古學家曹定云用充分的事實和邏輯揭露閻沛東),這同樣是對社會和公眾負責所必須。,這很自然地提出了專家有責任和義務來普及知識,引導和教育社會公眾的要求。當一些專家抱怨公眾無知無畏的時候,應該想到,這種“雞同鴨講”的尷尬和隔閡,其實和多年來專家學者們忽視和放棄了自己的社會責任是有關系的。,當許多學者為影視文學藝術中“戲說”歷史泛濫而痛心疾首時,人們會問:為什么我們的專家、教授們不以“正說”去加以規(guī)正和替代,消除其消極影響并滿足社會的需求?,歷史學家如果不能樹立新的意識,從象牙塔中走出,努力以適當形式和內容的歷史敘述服務社會,與大眾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尊重并幫助公眾的歷史參與,為提高大眾素質有所作為,則專家經常受到公眾冷落和誤解,乃至被假專家羞辱和添堵的現(xiàn)象,恐怕就難有改觀。,即以考古學而論,在西方國家已經得到較大發(fā)展的,以面向公眾、普及知識為宗旨的公共考古學,給我們提供了范例。在我國,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北京大學均成立了公共考古中心,它們和一些文博單位已開展多種公眾考古活動,雖然剛剛起步,但意義重大。,我個人非常贊賞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在今年月舉行的“聚焦曹魏高陵”公共考古論壇,這個論壇不僅對質疑中表現(xiàn)出來的“外行話”表示了理解,而且認為這和以往考古工作者只注意了對考古成果的介紹,而對考古工作是如何進行的,經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