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2024年新高考生物卷試題真題答案詳解(精校打?。第1頁
甘肅2024年新高考生物卷試題真題答案詳解(精校打印)_第2頁
甘肅2024年新高考生物卷試題真題答案詳解(精校打?。第3頁
甘肅2024年新高考生物卷試題真題答案詳解(精校打?。第4頁
甘肅2024年新高考生物卷試題真題答案詳解(精校打?。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試卷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33頁試卷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33頁2024年甘肅省普通高校招生統(tǒng)一考試生物學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框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框?;卮鸱沁x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甘肅隴南的“武都油橄欖”是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其果肉呈黃綠色,子葉呈乳白色,均富含脂肪。由其生產的橄欖油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可廣泛用于食品、醫(yī)藥和化工等領域。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不飽和脂肪酸的熔點較低,不容易凝固,橄欖油在室溫下通常呈液態(tài)B.蘇丹Ⅲ染液處理油橄欖子葉,在高倍鏡下可觀察到橘黃色的脂肪顆粒C.油橄欖種子萌發(fā)過程中有機物的含量減少,有機物的種類不發(fā)生變化D.脂肪在人體消化道內水解為脂肪酸和甘油后,可被小腸上皮細胞吸收2.維持細胞的Na+平衡是植物的耐鹽機制之一。鹽脅迫下,植物細胞膜(或液泡膜)上的H+-ATP酶(質子泵)和Na+-H+逆向轉運蛋白可將Na+從細胞質基質中轉運到細胞外(或液泡中),以維持細胞質基質中的低Na+水平(見下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細胞膜上的H+-ATP酶磷酸化時伴隨著空間構象的改變B.細胞膜兩側的H+濃度梯度可以驅動Na+轉運到細胞外C.H+-ATP酶抑制劑會干擾H+的轉運,但不影響Na+轉運D.鹽脅迫下Na+-H+逆向轉運蛋白的基因表達水平可能提高3.梅蘭竹菊為花中四君子,很多人喜歡在室內或庭院種植?;ɑ苄枰茖W養(yǎng)護,養(yǎng)護不當會影響花卉的生長,如蘭花會因澆水過多而死亡,關于此現象,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根系呼吸產生的能量減少使養(yǎng)分吸收所需的能量不足B.根系呼吸產生的能量減少使水分吸收所需的能量不足C.澆水過多抑制了根系細胞有氧呼吸但促進了無氧呼吸D.根系細胞質基質中無氧呼吸產生的有害物質含量增加4.某研究團隊發(fā)現,小鼠在禁食一定時間后,細胞自噬相關蛋白被募集到脂質小滴上形成自噬體,隨后與溶酶體融合形成自噬溶酶體,最終脂質小滴在溶酶體內被降解。關于細胞自噬,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饑餓狀態(tài)下自噬參與了細胞內的脂質代謝,使細胞獲得所需的物質和能量B.當細胞長時間處在饑餓狀態(tài)時,過度活躍的細胞自噬可能會引起細胞凋亡C.溶酶體內合成的多種水解酶參與了細胞自噬過程D.細胞自噬是細胞受環(huán)境因素刺激后的應激性反應5.科學家發(fā)現染色體主要是由蛋白質和DNA組成。關于證明蛋白質和核酸哪一種是遺傳物質的系列實驗,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肺炎鏈球菌體內轉化實驗中,加熱致死的S型菌株的DNA分子在小鼠體內可使R型活菌的相對性狀從無致病性轉化為有致病性B.肺炎鏈球菌體外轉化實驗中,利用自變量控制的“加法原理”,將“S型菌DNA+DNA酶”加入R型活菌的培養(yǎng)基中,結果證明DNA是轉化因子C.噬菌體侵染實驗中,用放射性同位素分別標記了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和DNA,發(fā)現其DNA進入宿主細胞后,利用自身原料和酶完成自我復制D.煙草花葉病毒實驗中,以病毒顆粒的RNA和蛋白質互為對照進行侵染,結果發(fā)現自變量RNA分子可使煙草出現花葉病斑性狀6.癌癥的發(fā)生涉及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一系列遺傳或表觀遺傳的變化,最終導致細胞不可控的增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在膀胱癌患者中,發(fā)現原癌基因H-ras所編碼蛋白質的第十二位氨基酸由甘氨酸變?yōu)槔i氨酸,表明基因突變可導致癌變B.在腎母細胞瘤患者中,發(fā)現抑癌基因WT1的高度甲基化抑制了基因的表達,表明表觀遺傳變異可導致癌變C.在神經母細胞瘤患者中,發(fā)現原癌基因N-myc發(fā)生異常擴增,基因數目增加,表明染色體變異可導致癌變D.在慢性髓細胞性白血病患者中,發(fā)現9號和22號染色體互換片段,原癌基因abl過度表達,表明基因重組可導致癌變7.青藏高原隆升引起的生態(tài)地理隔離促進了物種的形成。該地區(qū)某植物不同區(qū)域的兩個種群,進化過程中出現了花期等性狀的分化,種群甲花期結束約20天后,種群乙才開始開花,研究發(fā)現兩者間人工授粉不能形成有活力的種子。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花期隔離標志著兩個種群間已出現了物種的分化B.花期隔離進一步增大了種群甲和乙的基因庫差異C.地理隔離和花期隔離限制了兩種群間的基因交流D.物種形成過程實質上是種間生殖隔離建立的過程8.條件反射的建立提高了人和動物對外界復雜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是人和高等動物生存必不可少的學習過程。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實驗犬看到盆中的肉時唾液分泌增加是先天具有的非條件反射B.有人聽到“酸梅”有止渴作用是條件反射,與大腦皮層言語區(qū)的S區(qū)有關C.條件反射的消退是由于在中樞神經系統(tǒng)內產生了抑制性效應的結果D.條件反射的建立需要大腦皮層參與,條件反射的消退不需要大腦皮層參與9.圖甲是記錄蛙坐骨神經動作電位的實驗示意圖。在圖示位置給予一個適宜電刺激,可通過電極1和2在電位記錄儀上記錄到如圖乙所示的電位變化。如果在電極1和2之間的M點阻斷神經動作電位的傳導,給予同樣的電刺激時記錄到的電位變化圖是(

)A. B.C. D.10.高原大氣中氧含量較低,長期居住在低海拔地區(qū)的人進入高原后,血液中的紅細胞數量和血紅蛋白濃度會顯著升高,從而提高血液的攜氧能力。此過程主要與一種激素——促紅細胞生成素(EPO)有關,該激素是一種糖蛋白。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低氧刺激可以增加人體內EPO的生成,進而增強造血功能B.EPO能提高靶細胞血紅蛋白基因的表達并促進紅細胞成熟C.EPO是構成紅細胞膜的重要成分,能增強膜對氧的通透性D.EPO能與造血細胞膜上的特異性受體結合并啟動信號轉導11.乙腦病毒進入機體后可穿過血腦屏障侵入腦組織細胞并增殖,使機體出現昏睡、抽搐等癥狀。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細胞毒性T細胞被抗原呈遞細胞和輔助性T細胞分泌的細胞因子激活,識別并裂解乙腦病毒B.吞噬細胞表面受體識別乙腦病毒表面特定蛋白,通過內吞形成吞噬溶酶體消化降解病毒C.漿細胞分泌的抗體隨體液循環(huán)并與乙腦病毒結合,抑制該病毒的增殖并發(fā)揮抗感染作用D.接種乙腦疫苗可刺激機體產生特異性抗體、記憶B細胞和記憶T細胞,預防乙腦病毒的感染12.熱帶雨林是生物多樣性最高的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對調節(jié)氣候、保持水土、穩(wěn)定碳氧平衡等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來,隨著人類活動影響的加劇,熱帶雨林面積不斷減小,引起人們更多的關注和思考。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熱帶雨林垂直分層較多,一般不發(fā)生光競爭B.熱帶雨林水熱條件較好,退化后恢復相對較快C.熱帶雨林林下植物的葉片大或薄、葉綠體顆粒小D.熱帶雨林物種組成和結構復雜,物質循環(huán)相對封閉13.土壤鎘污染影響糧食生產和食品安全,是人類面臨的重要環(huán)境問題。種植富集鎘的植物可以修復鎘污染的土壤。為了篩選這些植物,某科研小組研究了土壤中添加不同濃度鎘后植物A和B的生長情況,以不添加鎘為對照(鎘含量0.82mg·kg-1)。一段時間后,測量植物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和植物體鎘含量,結果如下表。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鎘濃度(mg·kg-1)地上生物量(g·m-2)地下生物量(g·m-2)植物體鎘含量(mg·kg-1)植物A植物B植物A植物B植物A植物B對照120.7115.123.518.02.52.72101.642.515.27.210.15.55105.235.214.34.112.97.41097.428.312.12.327.411.6A.在不同濃度的鎘處理下,植物A和B都發(fā)生了鎘的富集B.與植物A相比,植物B更適合作為土壤鎘污染修復植物C.在被鎘污染的土壤中,鎘對植物B生長的影響更大D.若以兩種植物作動物飼料,植物A的安全風險更大14.沙漠化防治一直是困擾人類的難題。為了固定流沙、保障包蘭鐵路的運行,我國人民探索出將麥草插入沙丘防止沙流動的“草方格”固沙技術。流沙固定后,“草方格”內原有沙生植物種子萌發(fā)、生長,群落逐漸形成,沙漠化得到治理。在“草方格”內種植沙生植物,可加速治沙進程。甘肅古浪八步沙林場等地利用該技術,成功阻擋了沙漠的侵襲,生態(tài)效益顯著,成為沙漠化治理的典范。關于“草方格”技術,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采用“草方格”技術進行流沙固定、植被恢復遵循了生態(tài)工程的自生原理B.在“草方格”內種植沙拐棗、梭梭等沙生植物遵循了生態(tài)工程的協(xié)調原理C.在未經人工種植的“草方格”內,植物定植、群落形成過程屬于初生演替D.實施“草方格”生態(tài)工程促進了生態(tài)系統(tǒng)防風固沙、水土保持功能的實現15.蘭州百合栽培過程中易受病毒侵染,造成品質退化。某研究小組嘗試通過組織培養(yǎng)技術獲得脫毒苗,操作流程如下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①為脫分化過程,1號培養(yǎng)基中的愈傷組織是排列規(guī)則的薄壁組織團塊B.②為再分化過程,愈傷組織細胞分化時可能會發(fā)生基因突變或基因重組C.3號培養(yǎng)基用于誘導生根,其細胞分裂素濃度與生長素濃度的比值大于1D.百合分生區(qū)附近的病毒極少,甚至無病毒,可以作為該研究中的外植體16.甘加藏羊是甘肅高寒牧區(qū)的優(yōu)良品種,是季節(jié)性發(fā)情動物,每年產羔一次,每胎一羔,繁殖率較低。為促進畜牧業(yè)發(fā)展,研究人員通過體外受精、胚胎移植等胚胎工程技術提高藏羊的繁殖率,流程如下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藏羊甲需用促性腺激素處理使其卵巢卵泡發(fā)育和超數排卵B.藏羊乙的獲能精子能與剛采集到的藏羊甲的卵母細胞受精C.受體藏羊丙需和藏羊甲進行同期發(fā)情處理D.后代丁的遺傳物質來源于藏羊甲和藏羊乙二、非選擇題:本題共5小題,共52分。17.類胡蘿卜素不僅參與光合作用,還是一些植物激素的合成前體。研究者發(fā)現了某作物的一種胎萌突變體,其種子大部分為黃色,少部分呈白色,白色種子未完全成熟即可在母體上萌發(fā)。經鑒定,白色種子為某基因的純合突變體。在正常光照下(400μmol·m-2?s-1),純合突變體葉片中葉綠體發(fā)育異常、類囊體消失。將野生型和純合突變體種子在黑暗中萌發(fā)后轉移到正常光和弱光(1μmol·m-2?s-1)下培養(yǎng)一周,提取并測定葉片葉綠素和類胡蘿卜素含量,結果如圖所示。回答下列問題。(1)提取葉片中葉綠素和類胡蘿卜素常使用的溶劑是,加入少許碳酸鈣可以。(2)野生型植株葉片葉綠素含量在正常光下比弱光下高,其原因是。(3)正常光照條件下種植純合突變體將無法獲得種子,因為。(4)現已知此突變體與類胡蘿卜素合成有關,本研究中支持此結論的證據有:①純合體種子為白色;②。(5)純合突變體中可能存在某種植物激素X的合成缺陷,X最可能是。若以上推斷合理,則干旱處理能夠提高野生型中激素X的含量,但不影響純合突變體中X的含量。為檢驗上述假設,請完成下面的實驗設計:①植物培養(yǎng)和處理:取野生型和純合突變體種子,萌發(fā)后在條件下培養(yǎng)一周,然后將野生型植株均分為A、B兩組,將突變體植株均分為C、D兩組,A、C組為對照,B、D組干旱處理4小時。②測量指標:每組取3-5株植物的葉片,在顯微鏡下觀察、測量并記錄各組的。③預期結果:。18.機體心血管活動和血壓的相對穩(wěn)定受神經、體液等因素的調節(jié)。血壓是血管內血液對單位面積血管壁的側壓力。人在運動、激動或受到驚嚇時血壓突然升高,機體會發(fā)生減壓反射(如下圖)以維持血壓的相對穩(wěn)定?;卮鹣铝袉栴}。(1)寫出減壓反射的反射弧。(2)在上述反射活動過程中,興奮在神經纖維上以形式傳導,在神經元之間通過傳遞。(3)血壓升高引起的減壓反射會使支配心臟和血管的交感神經活動。(4)為了探究神經和效應器細胞之間傳遞的信號是電信號還是化學信號,科學家設計了如下圖所示的實驗:①制備A、B兩個離體蛙心,保留支配心臟A的副交感神經,剪斷支配心臟B的全部神經;②用適當的溶液對蛙的離體心臟進行灌流使心臟保持正常收縮活動,心臟A輸出的液體直接進入心臟B。刺激支配心臟A的副交感神經,心臟A的收縮變慢變弱(收縮曲線見下圖)。預測心臟B收縮的變化,補全心臟B的收縮曲線,并解釋原因:。19.生態(tài)位可以定量測度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生態(tài)位重疊指的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物種在同一空間分享或競爭資源的情況。某研究小組調查了某山區(qū)部分野生哺乳動物的種群特征,并計算出它們之間的時間生態(tài)位重疊指數,如下表?;卮鹣铝袉栴}。物種S1S2S3S4S5S6S11S20.361S30.400.021?S40.370.000.931S50.730.390.380.361S60.700.470.480.460.711(1)物種的生態(tài)位包括該物種所處的空間位置、占用資源的情況以及等。長時間調查生活在隱蔽、復雜環(huán)境中的猛獸數量,使用(填工具)對動物干擾少。(2)具有捕食關系的兩個物種之間的時間生態(tài)位重疊指數一般相對較(填“大”或“小”)。那么,物種S1的獵物有可能是物種和物種。(3)物種S3和物種S4可能是同一屬的動物,上表中支持此觀點的證據是。(4)已知物種S2是夜行性動物,那么最有可能屬于晝行性動物的是物種和物種,判斷依據是。20.自然群體中太陽鸚鵡的眼色為棕色,現于飼養(yǎng)群體中獲得了甲和乙兩個紅眼純系。為了確定眼色變異的遺傳方式,某課題組選取甲和乙品系的太陽鸚鵡做正反交實驗,F1雌雄個體間相互交配,F2的表型及比值如下表?;卮鹣铝袉栴}(要求基因符號依次使用A/a,B/b)表型正交反交棕眼雄6/163/16紅眼雄2/165/16?棕眼雌3/163/16紅眼雌5/165/16(1)太陽鸚鵡的眼色至少由兩對基因控制,判斷的依據為;其中一對基因位于z染色體上,判斷依據為。(2)正交的父本基因型為,F1基因型及表型為。(3)反交的母本基因型為,F1基因型及表型為。(4)下圖為太陽鸚鵡眼色素合成的可能途徑,寫出控制酶合成的基因和色素的顏色。

21.源于細菌的纖維素酶是一種復合酶,能降解纖維素。為了提高纖維素酶的降解效率,某課題組通過篩選高產纖維素酶菌株,克隆表達降解纖維素的三種酶(如下圖),研究了三種酶混合的協(xié)同降解作用,以提高生物質資源的利用效率?;卮鹣铝袉栴}。

(1)過程①②采用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唯一碳源的培養(yǎng)基篩選菌株X,能起到篩選作用的原因是。高產纖維素酶菌株篩選時,剛果紅培養(yǎng)基上的菌落周圍透明圈大小反映了。(2)過程④擴增不同目的基因片段需要的關鍵酶是。(3)過程⑤在基因工程中稱為,該過程需要的主要酶有。(4)過程⑥大腸桿菌作為受體細胞的優(yōu)點有。該過程用Ca2+處理細胞,使其處于一種的生理狀態(tài)。(5)課題組用三種酶及酶混合物對不同生物質原料進行降解處理,結果如下表。表中協(xié)同系數存在差異的原因是(答出兩點)。生物質原料降解率(%)協(xié)同系數酶A酶B酶C混1混2混1混2小麥秸稈7.086.038.198.6126.9874.33114.64玉米秸稈2.621.483.763.929.8824.9877.02玉米芯0.620.480.860.986.791.8211.34注:混1和混2表示三種酶的混合物答案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22頁答案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22頁1.C【分析】脂肪是由三分子脂肪酸與一分子甘油發(fā)生反應而形成的酯,即三酰甘油(又稱甘油三酯)。其中甘油的分子比較簡單,而脂肪酸的種類和分子長短卻不相同。脂肪酸可以是飽和的,也可以是不飽和的。植物脂肪大多含有不飽和脂肪酸,在室溫時呈液態(tài);大多數動物脂肪含有飽和脂肪酸,室溫時呈固態(tài)?!驹斀狻緼、植物脂肪大多含有不飽和脂肪酸,不飽和脂肪酸的熔點較低,不容易凝固,橄欖油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在室溫下通常呈液態(tài),A正確;B、油橄欖子葉富含脂肪,脂肪可被蘇丹Ⅲ染液染成橘黃色,因此在高倍鏡下可觀察到橘黃色的脂肪顆粒,B正確;C、油橄欖種子萌發(fā)過程中由于細胞呼吸的消耗,有機物的總量減少,但由于發(fā)生了有機物的轉化,故有機物的種類增多,C錯誤;D、脂肪是由三分子脂肪酸與一分子甘油發(fā)生反應而形成的酯,脂肪在人體消化道內水解為脂肪酸和甘油后,可被小腸上皮細胞吸收,D正確。故選C。2.C【分析】1、由圖可知,H+-ATP酶(質子泵)向細胞外轉運H+時伴隨著ATP的水解,且為逆濃度梯度運輸,推出H+-ATP酶向細胞外轉運H+為主動運輸;2、由圖可知,H+進入細胞為順濃度梯度運輸,Na+出細胞為逆濃度梯度運輸,均通過Na+-H+逆向轉運蛋白,H+順濃度梯度進入細胞所釋放的勢能是驅動Na+轉運到細胞外的直接動力,由此推出Na+-H+逆向轉運蛋白介導的Na+跨膜運輸為主動運輸?!驹斀狻緼、細胞膜上的H+-ATP酶介導H+向細胞外轉運時為主動運輸,需要載體蛋白的協(xié)助。載體蛋白需與運輸分子結合,引起載體蛋白空間結構改變,A正確;B、H+順濃度梯度進入細胞所釋放的勢能是驅動Na+轉運到細胞外的直接動力,B正確;C、H+-ATP酶抑制劑干擾H+的轉運,進而影響膜兩側H+濃度,對Na+的運輸同樣起到抑制作用,C錯誤;D、鹽脅迫下,會有更多的Na+進入細胞,為適應高鹽環(huán)境,植物可能會通過增加Na+-H+逆向轉運蛋白的基因表達水平,以增加Na+-H+逆向轉運蛋白的數量,將更多的Na+運出細胞,D正確故選C。3.B【分析】1、有氧呼吸是指細胞在氧氣的參與下,通過酶的催化作用,把糖類等有機物徹底氧化分解,產生出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出大量能量的過程;2、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階段的場所依次是細胞質基質、線粒體基質和線粒體內膜。有氧呼吸第一階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NADP,釋放少量能量;第二階段是丙酮酸和水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和NADP,釋放少量能量;第三階段是氧氣和NADP反應生成水,釋放大量能量;3、無氧呼吸是指在無氧條件下通過酶的催化作用,細胞把糖類等有機物不徹底氧化分解,同時釋放少量能量的過程;4、無氧呼吸的場所是細胞質基質,無氧呼吸的第一階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階段相同,無氧呼吸的第二階段丙酮酸和NADP反應生成酒精和CO2或乳酸,第二階段不合成ATP?!驹斀狻緼、大多數營養(yǎng)元素的吸收是與植物根系代謝活動密切相關的過程,這些過程需要根系細胞呼吸產生的能量,澆水過多會使根系呼吸產生的能量減少,使養(yǎng)分吸收所需的能量不足,A正確;B、根系吸收水分是被動運輸,不消耗能量,B錯誤;C、澆水過多使土壤含氧量減少,抑制了根細胞的有氧呼吸,但促進了無氧呼吸的進行,C正確;D、根細胞無氧呼吸整個過程都發(fā)生在細胞質基質中,會產生酒精或乳酸等有害物質,D正確。故選B。4.C【分析】細胞自噬是指在一定條件下,細胞會將受損或功能退化的細胞結構等,通過溶酶體降解后再利用,這就是細胞自噬。處于營養(yǎng)缺乏條件下的細胞,通過細胞自噬可以獲得維持生存所需的物質和能量;在細胞受到損傷、微生物入侵或細胞衰老時,通過細胞自噬,可以清除受損或衰老的細胞器,以及感染的微生物和毒素,從而維持細胞內部環(huán)境的穩(wěn)定。有些激烈的細胞自噬,可能誘導細胞凋亡?!驹斀狻緼、由題干信息可知,小鼠在禁食一定時間后,細胞自噬相關蛋白被募集到脂質小滴上形成自噬體,隨后與溶酶體融合形成自噬溶酶體,最終脂質小滴在溶酶體內被降解,所以在饑餓狀態(tài)下自噬參與了細胞內的脂質代謝,使細胞獲得所需的物質和能量,來支持基本的生命活動,A正確;B、細胞長時間處在饑餓狀態(tài)時,細胞可能無法獲得足夠的能量和營養(yǎng)素,細胞自噬會過度活躍,導致細胞功能紊亂,可能會引起細胞凋亡,B正確;C、溶酶體內水解酶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其合成場所是核糖體,在溶酶體內發(fā)揮作用,參與了細胞自噬過程,C錯誤;D、細胞自噬是細胞感應外部環(huán)境刺激后表現出的應激性與適應性行為,來支持基本的生命活動,從而維持細胞內部環(huán)境的穩(wěn)定,D正確。故選C。5.D【分析】肺炎鏈球菌轉化實驗包括格里菲思體內轉化實驗和艾弗里體外轉化實驗,其中格里菲思體內轉化實驗證明S型細菌中存在某種“轉化因子”,能將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艾弗里體外轉化實驗證明DNA是遺傳物質?!驹斀狻緼、格里菲思的肺炎鏈球菌體內轉化實驗未單獨研究每種物質的作用,在艾弗里的肺炎鏈球菌體外轉化實驗中,S型菌株的DNA分子可使R型活菌的相對性狀從無致病性轉化為有致病性,A錯誤;B、在肺炎鏈球菌的體外轉化實驗中,利用自變量控制中的“減法原理”設置對照實驗,通過觀察只有某種物質存在或只有某種物質不存在時,R型菌的轉化情況,最終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例如“S型菌DNA+DNA酶”組除去了DNA,B錯誤;C、噬菌體為DNA病毒,其DNA進入宿主細胞后,利用宿主細胞的原料和酶完成自我復制,C錯誤;D、煙草花葉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以病毒顆粒的RNA和蛋白質互為對照進行侵染,結果發(fā)現RNA分子可使煙草出現花葉病斑性狀,而蛋白質不能使煙草出現花葉病斑性狀,D正確。故選D。6.D【分析】染色體結構變異包括染色體片段的缺失、重復、易位和倒位,染色體結構變異會改變基因的數目和排列順序進而引起生物性狀的改變?!驹斀狻緼、在膀胱癌患者中,發(fā)現原癌基因H-ras所編碼蛋白質的第十二位氨基酸由甘氨酸變?yōu)槔i氨酸,可能是由于堿基的替換造成的屬于基因突變,表明基因突變可導致癌變,A正確;B、抑癌基因WT1的高度甲基化抑制了基因的表達,表明表觀遺傳變異可導致癌變,B正確;C、原癌基因N-myc發(fā)生異常擴增,基因數目增加,屬于染色體變異中的重復,表明染色體變異可導致癌變,C正確;D、9號和22號染色體互換片段,原癌基因abl過度表達,表明染色體變異可導致癌變,D錯誤。故選D。7.A【分析】突變(包括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是物種形成過程的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通過它們的綜合作用,種群產生分化,最終導致新物種的形成。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生物進化的原材料,自然選擇使種群的基因頻率發(fā)生定向的改變并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新物種形成的標志是產生生殖隔離。【詳解】A、花期隔離只是會導致種群間個體不能進行交配,但不一定導致出現了生殖隔離,花期隔離不能說明兩個種群間已出現了物種的分化,A錯誤;B、花期隔離使得2個種群間不能進行交配,進一步增大了種群甲和乙的基因庫差異,B正確;C、地理隔離和花期隔離,都能導致不同種群間的個體在自然條件下不能進行交配,都限制了兩種群間的基因交流,C正確;D、生殖隔離是物種形成的標志,故物種形成過程實質上是種間生殖隔離建立的過程,D正確。故選A。8.C【分析】在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參與下,機體對內外刺激所產生的規(guī)律性應答反應,叫做反射,反射是神經調節(jié)的基本方式,完成反射的結構基礎是反射弧,反射活動需要經過完整的反射弧來實現,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環(huán)節(jié)在結構、功能上受損,反射就不能完成。反射分為條件反射和非條件反射?!驹斀狻緼、實驗犬看到盆中的肉時唾液分泌增加,是后天性行為,需在大腦皮層的參與下完成的高級反射活動,屬于條件反射,A錯誤;B、有人聽到“酸梅”有止渴作用是條件反射,與大腦皮層言語區(qū)的H區(qū)(聽覺性語言中樞)有關,B錯誤;C、條件反射的消退不是條件反射的簡單喪失,而是神經中樞把原先引起興奮性效應的信號轉變?yōu)楫a生抑制性效應的信號,使得條件反射逐漸減弱直至消失,因此條件反射的消退是由于在中樞神經系統(tǒng)內產生了抑制性效應的結果,C正確;D、條件反射的建立需要大腦皮層參與,而條件反射的消退也是一個新的學習過程,也需要大腦皮層的參與,D錯誤。故選C。9.B【分析】神經纖維未受到刺激時,細胞膜內外的電荷分布情況是外正內負,當某一部位受刺激時,其膜電位變?yōu)橥庳搩日lo息時,K+外流,造成膜兩側的電位表現為內負外正;受刺激后,Na+內流,造成膜兩側的電位表現為內正外負?!驹斀狻糠治鲱}意,在圖示位置給予一個適宜電刺激,由于興奮先后到達電極1和電極2,則電位記錄儀會發(fā)生兩次方向相反的偏轉,可通過電極1和2在電位記錄儀上記錄到如圖乙所示的電位變化;如果在電極1和2之間的M點阻斷神經動作電位的傳導,興奮只能傳導至電極1,無法傳至電極2,只發(fā)生一次偏轉,對應的圖形應是圖乙中的前半段,B符合題意。故選B。10.C【分析】激素調節(jié)是指由內分泌器官(或細胞)分泌的化學物質進行的調節(jié)。不同激素的化學本質組成不同,但它們的作用方式卻有一些共同的特點:(1)微量和高效;(2)通過體液運輸;(3)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細胞。激素一經靶細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滅活了。激素只能對生命活動進行調節(jié),不參與生命活動?!驹斀狻緼、分析題意,人體缺氧時,EPO生成增加,并使血液中的紅細胞數量和血紅蛋白濃度會顯著升高,從而提高血液的攜氧能力,A正確;B、長期居住在低海拔地區(qū)的人進入高原后,血液中的紅細胞數量和血紅蛋白濃度會顯著升高,從而提高血液的攜氧能力,據此推測,該過程中EPO能提高靶細胞血紅蛋白基因的表達,使血紅蛋白增多,并促進紅細胞成熟,使紅細胞數目增加,B正確;C、EPO是一種激素,激素不參與構成細胞膜,C錯誤;D、EPO是一種激素,其作為信號分子能與造血細胞膜上的特異性受體結合并啟動信號轉導,進而引發(fā)靶細胞生理活動改變,D正確。故選C。11.A【分析】1、免疫活性物質是指由免疫細胞或其他細胞產生的、并發(fā)揮免疫作用的物質。2、B細胞激活后可以產生抗體,由于抗體存在于體液中,所以這種主要靠抗體“作戰(zhàn)”的方式稱為體液免疫。【詳解】A、細胞毒性T細胞能夠裂解被乙腦病毒感染的宿主細胞,但不能裂解乙腦病毒,A錯誤;B、吞噬細胞表面受體可以識別乙腦病毒表面特定蛋白,并通過內吞形成吞噬溶酶體消化降解病毒,B正確;C、抗體是漿細胞分泌產生的分泌蛋白,可以通過體液的運輸,并與抗原乙腦病毒結合,抑制該病毒的增殖并發(fā)揮抗感染作用(或對人體細胞的黏附),C正確;D、乙腦疫苗是一種抗原,可以刺激機體產生特異性抗體、記憶B細胞和記憶T細胞,預防乙腦病毒的感染,D正確。故選A。12.B【分析】生態(tài)系統(tǒng):(1)概念:在一定空間內,由生物群落與它的非生物環(huán)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tǒng)一整體,叫作生態(tài)系統(tǒng)。(2)組成成分: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其中生產者為自養(yǎng)生物,消費者和分解者為異養(yǎng)生物。(3)營養(yǎng)結構:食物鏈和食物網。(4)功能:①能量流動: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能量的輸入、傳遞、轉化和散失的過程,稱為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能量流動。②物質循環(huán):組成生物體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斷進行著從非生物環(huán)境到生物群落,又從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環(huán)境的循環(huán)過程,這就是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物質循環(huán)。③信息傳遞: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信息傳遞既存在于同種生物之間,也發(fā)生在不同生物之間,還能發(fā)生在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之間?!驹斀狻緼、熱帶雨林的生物組分較多,垂直分層現象更明顯,不同高度的植物之間會競爭陽光等環(huán)境資源,A錯誤;B、熱帶雨林水熱條件較好,與其他生態(tài)系統(tǒng)相比,恢復力穩(wěn)定性較高,因此退化后恢復相對較快,B正確;C、熱帶雨林林下光線相對較弱,林下植物的葉片大或薄,葉綠體顆粒大,呈深綠色,以適應在弱光條件下生存,C錯誤;D、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物質循環(huán)具有全球性,開放性,雖然熱帶雨林物種組成和結構復雜,物質循環(huán)也不是封閉的,D錯誤。故選B。13.B【分析】本實驗的目的是為了篩選可以修復鎘污染土壤的植物,自變量為鎘的濃度和植物種類,因變量為植物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和植物體鎘含量?!驹斀狻緼、由表可知,與對照組相比,不同濃度的鎘處理下,植物A和B的植物體鎘含量都有所增加,說明植物A和B都發(fā)生了鎘的富集,A正確;B、由表可知,在不同濃度的鎘處理下,植物A的植物體鎘含量,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都高于植物B,所以與植物B相比,植物A更適合作為土壤鎘污染修復植物,B錯誤;C、由表可知,在相同的鎘濃度處理下,植物A的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都高于植物B,說明在被鎘污染的土壤中,鎘對植物B生長的影響更大,C正確;D、由表可知,在不同濃度的鎘處理下,植物A的植物體鎘含量高于植物B,說明植物A對鎘的富集能力更強,若以植物A作動物飼料,鎘會沿著食物鏈進行富集,安全風險更大,D正確。故選B。14.C【分析】生態(tài)工程以生態(tài)系的自組織、自我調節(jié)功能為基礎,遵循著整體、協(xié)調、循環(huán)、自生等生態(tài)系基本原理。【詳解】A、采用“草方格”技術進行流沙固定,創(chuàng)造有益于生物組分生長、發(fā)育、繁殖,使植被逐漸恢復,該過程遵循了生態(tài)工程的自生原理,A正確;B、在“草方格”內種植沙拐棗、梭梭等沙生植物時考慮了生物與環(huán)境、生物與生物的協(xié)調與適應,遵循了生態(tài)工程的協(xié)調原理,B正確;C、初生演替是指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是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fā)生的演替,而次生演替指原來有的植被雖然已經不存在,但是原來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有植物的種子和其他繁殖體的地方發(fā)生的演替,“草方格”內保留有原有沙生植物種子,故該群落形成過程屬于次生演替,C錯誤;D、“草方格”固沙技術能防止沙子流動,有利于植被恢復,促進了生態(tài)系統(tǒng)防風固沙、水土保持功能的實現,D正確。故選C。15.D【分析】植物組織培養(yǎng)過程是:離體的植物器官、組織或細胞脫分化形成愈傷組織,然后再分化生成根、芽,最終形成植物體。植物組織培養(yǎng)依據的原理是植物細胞的全能性?!驹斀狻緼、在脫分化過程中,1號培養(yǎng)基中的愈傷組織是排列不規(guī)則的薄壁組織團塊,A錯誤;B、愈傷組織細胞分化時可能會發(fā)生基因突變,但基因重組發(fā)生在減數分裂過程中,而愈傷組織細胞的分化過程是有絲分裂,所以不會發(fā)生基因重組,B錯誤。C、3號培養(yǎng)基用于誘導生根,其細胞分裂素濃度與生長素濃度的比值應該小于1,C錯誤;D、百合分生區(qū)附近的病毒極少,甚至無病毒,因此可以作為該研究中的外植體,D正確;故選D。16.B【分析】胚胎移植基本程序主要包括:1、對供、受體的選擇和處理。2、配種或人工授精。3、對胚胎的收集、檢查、培養(yǎng)或保存。4、對胚胎進行移植。5、移植后的檢查?!驹斀狻緼、促性腺激素能作用于卵巢,藏羊甲需用促性腺激素處理使其卵巢卵泡發(fā)育和超數排卵,A正確;B、從卵巢中剛采集的卵母細胞需培養(yǎng)成熟(減數第二次分裂中期)后才可與獲能的精子進行體外受精,B錯誤;C、在胚胎移植前要對接受胚胎的受體和供體進行同期發(fā)情處理,使受體的生理狀況相同,因此受體藏羊丙需和藏羊甲進行同期發(fā)情處理,C正確;D、后代丁是由藏羊甲的卵細胞和藏羊乙的精子結合形成的受精卵發(fā)育而來,因此后代丁的遺傳物質來源于藏羊甲和藏羊乙,D正確。故選B。17.(1)無水乙醇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壞(2)葉綠素的形成需要光照,正常光下更有利于葉綠素的形成(3)純合突變體葉片中的葉綠素和類胡蘿卜素的相對含量都極低,光合作用極弱,無法滿足植株生長對有機物的需求,(4)與野生型相比,純合突變體葉片中類胡蘿卜素含量極低(幾乎為零)。(5)脫落酸弱光及其他條件適宜且相同氣孔開度或氣孔大小預期結果:B組氣孔開度小于A組。CD組氣孔開度基本相同,且大于AB組【分析】影響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合色素的含量、光照、水等。細胞分裂素能夠促進葉綠素的合成?!驹斀狻浚?)葉片中的葉綠素和類胡蘿卜素都能溶解在有機溶劑中,所以常使用無水乙醇提取。加入少許碳酸鈣可以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壞。(2)葉綠素的形成需要光照,正常光下更有利于葉綠素的形成,所以野生型植株葉片葉綠素含量在正常光下比弱光下高。(3)在正常光照下(400μmol·m-2?s-1),純合突變體葉片中葉綠體發(fā)育異常、類囊體消失,葉綠素和類胡蘿卜素的相對含量都極低,分別為0.3和0.1,說明純合突變體的光合作用極弱,無法滿足植株生長對有機物的需求,使得植株難以生長,因此正常光照條件下種植純合突變體將無法獲得種子。(4)由圖可知:與野生型相比,純合突變體葉片中類胡蘿卜素含量極低(幾乎為零),說明此突變體與類胡蘿卜素合成有關。(5)純合突變體中可能存在某種植物激素X的合成缺陷,白色種子未完全成熟即可在母體上萌發(fā),脫落酸具有抑制種子萌發(fā)的作用,據此可推知:X最可能是脫落酸。若以上推斷合理,則干旱處理能夠提高野生型中激素X的含量,但不影響純合突變體中X的含量。為檢驗上述假設,并結合題意“在正常光照下,純合突變體葉片中葉綠體發(fā)育異常、類囊體消失”可知:該實驗的自變量是植株的種類和培養(yǎng)條件,因變量是氣孔開度或氣孔大小,而在實驗過程中對植株的生長有影響的無關變量應控制相同且適宜。據此,依據實驗設計遵循的對照原則和單一變量原則和題干中給出的不完善的實驗設計可推知,補充完善的實驗設計如下:①植物培養(yǎng)和處理:取野生型和純合突變體種子,萌發(fā)后在弱光及其他條件適宜且相同的條件下培養(yǎng)培養(yǎng)一周,然后將野生型植株均分為A、B兩組,將突變體植株均分為C、D兩組,A、C組為對照,B、D組干旱處理4小時。②測量指標:每組取3-5株植物的葉片,在顯微鏡下觀察、測量并記錄各組的氣孔開度或氣孔大小,取其平均值。③預期結果:本實驗為驗證性實驗,其結論是已知的,即干旱處理能夠提高野生型中激素X的含量,但不影響純合突變體中X的含量,所以預期的結果是:B組氣孔開度小于A組。CD組氣孔開度基本相同,且大于AB組。18.(1)壓力感受器→傳入神經→心血管中樞→副交感神經和交感神經→心臟和血管(2)神經沖動##動作電位突觸(3)減弱(4)支配心臟A的副交感神經末梢釋放的化學物質,隨灌流液在一定時間后到達心臟B,使心臟B跳動變慢【分析】自主神經系統(tǒng)由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兩部分組成。它們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當人體處于興奮狀態(tài)時,交感神經活動占據優(yōu)勢,心跳加快,支氣管擴張,但胃腸的蠕動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動減弱;當人處于安靜狀態(tài)時,副交感神經活動占據優(yōu)勢,此時,心跳減慢,但胃腸的蠕動和消化液的分泌會加強,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對同一器官的調節(jié)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對機體的意義是使機體對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確的反應,更好的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驹斀狻浚?)減壓反射的反射?。簤毫Ω惺芷鳌鷤魅肷窠洝难苤袠小苯桓猩窠浐徒桓猩窠洝呐K和血管。(2)上述反射活動過程中,興奮在神經纖維上以神經沖動或電信號的形式傳導,在神經元之間通過突觸結構傳遞。(3)血壓升高引起的減壓反射會使支配心臟和血管的交感神經活動減弱。(4)支配心臟A的副交感神經末梢釋放的化學物質(神經遞質),可隨灌流液在一定時間后到達心臟B,使心臟B跳動變慢,故心臟B的收縮曲線如下:

。19.(1)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紅外相機(2)大S5S6(3)物種S3和物種S4重疊指數最大,說明這兩種生物利用同一資源或共同占有某一資源因素(食物、營養(yǎng)成分、空間等)的可能性較大(4)S3S4S2與S3、S4重疊指數最小,說明它們占用相同資源較少【分析】生態(tài)位: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處的空間位置、占用資源的情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稱為這個物種的生態(tài)位。生態(tài)位是生態(tài)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指物種在生物群落或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地位和角色。對于某一生物種群來說,其只能生活在一定環(huán)境條件范圍內,并利用特定的資源,甚至只能在特殊時間里在該環(huán)境出現。這些因子的交叉情況描述了生態(tài)位。生態(tài)位主要是指在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一個種群在時間、空間的位置及其與相關種群之間的功能關系。【詳解】(1)物種的生態(tài)位包括該物種所處的空間位置、占用資源的情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長時間調查生活在隱蔽、復雜環(huán)境中的猛獸數量,使用紅外相機對動物干擾少;(2)存在捕食關系的兩個物種生態(tài)位有重疊,當兩個物種利用同一資源或共同占有某一資源因素(食物、營養(yǎng)成分、空間等)時,就會出現生態(tài)位重疊現象。所以具有捕食關系的兩個物種之間的時間生態(tài)位重疊指數一般相對較大;因此由表格可以看出,S1與S5、S6的重疊指數最大,因此物種S1的獵物有可能是物種S5和物種S6;(3)由表格信息可知,物種S3和物種S4重疊指數最大,說明這兩種生物利用同一資源或共同占有某一資源因素(食物、營養(yǎng)成分、空間等)的可能性較大,因此二者可能屬于同一屬的動物;(4)由表格信息可知,S2與S3、S4重疊指數最小,說明它們占用相同資源較少,因此最有可能屬于晝行性動物的是物種S3和物種S4。20.(1)6:2:3:5(3:5:3:5)是9:3:3:1的變式正交、反交結果不同(2)aaZBZBAaZBZb、AaZBW

表型均為棕色(3)aaZBWAaZBZb、AaZbW

表型分別為棕色、紅色(4)①為基因A(或B);②為基因B(或A);③為紅色;④為棕色【分析】【關鍵能力】(1)信息獲取與加工題干關鍵信息所學知識信息加工正反交結果不同若正反交結果相同,則控制性狀的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若正反結果不同,則控制性狀的基因位于性染色體上控制相應性狀的基因位于Z染色體上F2表型比是9:3:3:1的變式表型比是9:3:3:1或其變式,說明相應的性狀受至少兩對等位基因控制太陽鸚鵡的眼色至少由兩對基因控制(2)邏輯推理與論證:【詳解】(1)依據表格信息可知,無論是正交6:2:3:5,還是反交3:5:3:5,均是9:3:3:1的變式,故可判斷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