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qū)七年級(上)診斷歷史試卷(10月份)_第1頁
2024-2025學年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qū)七年級(上)診斷歷史試卷(10月份)_第2頁
2024-2025學年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qū)七年級(上)診斷歷史試卷(10月份)_第3頁
2024-2025學年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qū)七年級(上)診斷歷史試卷(10月份)_第4頁
2024-2025學年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qū)七年級(上)診斷歷史試卷(10月份)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頁(共1頁)2024-2025學年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qū)七年級(上)診斷歷史試卷(10月份)一、單項選擇題(17小題,每小題2分,共34分)1.(2分)如圖是中國境內主要古人類遺址分布圖,從圖中能得到的歷史信息是()A.遠古人類遺址集中于東南沿海 B.我國境內古人類遺址數量極少 C.我國境內古人類結成群體生活 D.遠古人類大多生活在江河附近2.(2分)根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fā)現,以下推斷合理的是()文獻記載考古發(fā)現《韓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笨脊艑W家在北京人遺址發(fā)現了6個頭蓋骨、大量牙齒和肢骨碎塊,分屬于40多個北京人個體。A.史前時代正是舊石器時代 B.北京人過著群居的生活 C.當時靠采集狩獵獲取食物 D.火的使用促進人類進化3.(2分)陶器發(fā)明后,人類不僅可以用它燒煮食物,而且能用它儲存食物和飲用水。這有利于()A.刀耕火種 B.飼養(yǎng)家畜 C.階級形成 D.定居生活4.(2分)某學校歷史興趣小組在進行探究學習時,根據收集到的下列資料,分別得出了一些推論。其中正確的是()資料①東海峪遺址出土的蛋殼黑陶杯②雙槐樹遺址出土的牙雕蠶③陶塤④半坡人半地穴式房屋復原想象圖推論當時社會生產力發(fā)展已達到較高水平稻作農業(yè)已經具有相當的規(guī)模我國是最早出現制陶技術的國家仰韶文化時期是氏族社會的興盛時期A.① B.② C.③ D.④5.(2分)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產生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據此,以下哪項發(fā)現能證明中華文明史的起源?()A.距今約170萬年的元謀人遺址發(fā)現了粗糙的石器 B.距今約70萬—20萬年的北京人遺址發(fā)現了用火的痕跡 C.距今約1萬年,我國南北方都出現了人工栽培的農作物 D.距今約5300—4300年的良渚遺址發(fā)現了古城結構和玉器6.(2分)傳說往往蘊含著某些歷史資料。梁啟超說:“華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各去小異而大同,漸化合以成一族之形……”以下能夠與梁啟超的這段話相互印證的傳說是()A.神農嘗百草 B.倉頡造字 C.大禹治水 D.涿鹿之戰(zhàn)7.(2分)古書中常有夏代人造酒的說法,如大禹的臣子儀狄“始作酒醪(láo,濁酒),變五味”,“杜康造酒”,“少康作秫(shú,高粱)酒”。下列可佐證這些說法的器物是()A.河姆渡出土的陶缽 B.二里頭出土的銅爵 C.司母戊鼎 D.商鞅銅方量8.(2分)在對甲骨文的研究中,考古學家們認為“”等字,雖然在結構上有細微差異,但其內涵應該都指向同一種農作物。這種農作物最有可能是()A.(辣)椒 B.(水)稻 C.棉(花) D.玉米9.(2分)讀圖,利簋腹內的銘文記載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紂的時間,此記載與《尚書?牧誓》及《逸周書?世俘》的記錄相符。由此可知()A.化石是研究歷史的重要依據 B.青銅器是甲骨文的書寫材料 C.文物與文獻記載可互相印證 D.牧野之戰(zhàn)并沒有真正發(fā)生過10.(2分)西周平息以殷商遺民為主的武庚叛亂后,周公把原商王畿的一部土地分封給商紂王的哥哥微子啟,讓他建立宋國統(tǒng)治殷商遺民。這個事件可說明()A.分封制的目的在于維護社會穩(wěn)定 B.世襲制遭到破壞 C.禪讓制是西周時重要的繼承制度 D.周公創(chuàng)造了縣制11.(2分)按照周禮規(guī)定,諸侯最多只能使用七鼎六簋。鄭國等諸侯國的國君開始陸續(xù)使用九鼎八簋,說明()A.分封制得到了有效實行 B.周王室的地位不斷下降 C.鄭國國君成為春秋首霸 D.華夏認同觀念逐漸傳播12.(2分)春秋時期,晉國常與周邊戎狄等發(fā)生沖突。為消除邊患,晉國大臣魏絳提出“和戎”主張。國君最終被說服,與戎狄訂立盟約,止戈休戰(zhàn),和睦相處。與上述做法相似的是()A.弭兵大會 B.尊王攘夷 C.遠交近攻 D.臥薪嘗膽13.(2分)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之一。下面是小歷同學繪制的中國歷史朝代(時期)更替示意圖(局部),其中“△”處應該是()A.夏朝 B.商朝 C.戰(zhàn)國 D.東漢14.(2分)讀如圖,新石器晚期和商代出土的石犁前后面平行,沒有入土角,不便于拖曳和連續(xù)耕作。戰(zhàn)國的鐵犁鏵刃部用鐵,整個器身套在木犁頭上使用,中間凸起的“脊”使犁成了真正的斜面體,增加了入土角,大大改善了犁的入土性能。這表明()A.社會生產力水平提高 B.石犁的制造技術精湛 C.鐵器使用范圍較廣泛 D.南方的冶鐵業(yè)更發(fā)達15.(2分)1975年12月,湖北云夢睡虎地四號秦墓中出土了兩件木牘。木牘是戰(zhàn)國晚期參加伐楚的秦軍士兵黑夫兄弟寫給長兄的家書。在家書里,他們特地詢問,因殺敵立功而晉升爵位的立功文書是否收到,相關待遇是否落實。這封家書佐證了商鞅變法()A.建立縣制 B.獎勵軍功 C.鼓勵耕織 D.廢除特權16.(2分)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北半球從北往南運動的物體會向右偏移,都江堰的主體工程體現了這一原理,并借助地勢和彎道來排沙和泄洪。這體現了都江堰的一大修建原則是()A.王權至上 B.高壩攔水 C.因地制宜 D.以人為本17.(2分)觀察下表中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國數量的變化情況,可見這一時期在分裂中孕育著()A.統(tǒng)一的趨勢 B.變革的趨勢 C.爭霸的趨勢 D.創(chuàng)新的趨勢二、非選擇題(2大題,共36分)18.(20分)“玉,石之美者”。史前時代,我國先人就開始使用綠松石等制成的玉器,形成高度發(fā)達的玉石文化。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中國史前時代的綠松石器在距今7000—8000年左右率先出現于黃河中游一帶,在距今5000—6000年左右,拓展到西北、東北、東部、東南以及華南地區(qū)。(1)根據材料一,推測哪些史前文明中可能已經發(fā)現了綠松石。(寫出兩例)材料表明不同區(qū)域的史前文明之間,存在著怎樣的關系?材料二:史前時代大多數的綠松石器呈幾何形,它們多有孔洞,用于穿繩系戴。動物造型的綠松石飾物在制作工藝水平和流程上比幾何形飾物更復雜與繁縟,且發(fā)現的數量也較少。新石器時代,綠松石器的造型由單獨裝飾物逐漸轉化為玉片形成組合,綠松石的制作工藝也轉化為雕刻與鑲嵌相結合的復合工藝,開辟了高度發(fā)達的玉石文明時代。序號綠松石飾物簡介①長2.9厘米,整體呈扁梯形,上端平直,有一穿孔,下端弧形,有三個穿孔,通體磨光,色澤艷麗,出土時位于女性的耳朵下面,故當為耳飾。②長2.7厘米和2.5厘米,背層亦有黑色石皮,出土時有一件位于頭骨旁,當為耳飾。③(這件獸面紋玉簪首)以透雕鏤空為特征,呈左右對稱,并在器表刻劃精美復雜紋飾,獸面的雙珥部位各鑲嵌有一枚圓形綠松石片。(2)根據材料二,簡述綠松石器(飾物)的演變發(fā)展過程。由材料可知,最能印證我國玉石文明時代“高度發(fā)達”的物件是哪個?請寫出它的序號。材料三:鑲嵌綠松石獸面紋銅牌飾(如圖)的紋飾與新石器時代的玉陶等器物上的獸面紋聯(lián)系緊密……在銅牌飾上借助熊、龍等猛獸的神靈以震懾邪惡,結合巫儀在禮儀場合的歌舞表演,尋求通向神秘世界的通道?!陨喜牧暇幾酝鯀R文《中國史前時代綠松石器的裝飾之道》(3)綜合以上材料,請寫出綠松石器在史前時代可能具有的哪些功能,并簡要說明。19.(16分)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發(fā)展的重要階段。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相關文物文物①青銅犧尊②青銅胄與青銅戈③商鞅方升說明示例:青銅犧尊是春秋時期的酒器,整體為牛形,上面刻有精美紋飾。牛鼻上穿有一環(huán),說明當時人們已開始用穿鼻的方法來馴服牛。由此體現出這一時期生產力水平的提高。(1)請從②和③中任選一件文物,結合與之相關的歷史事件,根據示例為其做個簡單的說明。由材料一可知,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有怎樣的時代特征?材料二: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相關文獻胡服騎射是戰(zhàn)國時期趙國進行的一次重大改革。趙武靈王不拘成例,銳意圖強,力主學習和吸收北方游牧民族軍事文化的長處,并仿照他們的裝束、裝備和戰(zhàn)術,組建新式騎兵部隊,進行騎戰(zhàn)?!幾越鹁眉t《胡服騎射與華夷之辨》北方有善于奔跑的馬和善于吠叫的狗,而中原各國可以得到并畜養(yǎng)役使它們;南方有羽毛、象牙、犀牛皮、銅精、朱砂,而中原各國可以得到并利用它們……——譯自《荀子?王制篇》(2)概括材料二所反映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在社會生活方面出現的變化。(3)綜合以上材料,歸納我國古代各地區(qū)經濟文化交流的方式。

2024-2025學年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qū)七年級(上)診斷歷史試卷(10月份)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題號1234567891011答案DBDADDBBCAB題號121314151617答案ACABCA一、單項選擇題(17小題,每小題2分,共34分)1.(2分)如圖是中國境內主要古人類遺址分布圖,從圖中能得到的歷史信息是()A.遠古人類遺址集中于東南沿海 B.我國境內古人類遺址數量極少 C.我國境內古人類結成群體生活 D.遠古人類大多生活在江河附近【解答】根據“中國原始人類主要遺址分布圖”可知,我國原始人類分布范圍廣,從南到北都有分布,沿大江大河分布,接近水源,地形開闊,氣候適宜,我國遠古人類遺址非常多。從圖中能得到的歷史信息是遠古人類大多生活在江河附近。故D正確;集中于東南沿海與圖片不符,排除A;我國境內古人類遺址數量極少與圖片實際不符,排除B;我國境內古人類結成群體生活在圖片中無法體現,排除C。故選:D。2.(2分)根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fā)現,以下推斷合理的是()文獻記載考古發(fā)現《韓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笨脊艑W家在北京人遺址發(fā)現了6個頭蓋骨、大量牙齒和肢骨碎塊,分屬于40多個北京人個體。A.史前時代正是舊石器時代 B.北京人過著群居的生活 C.當時靠采集狩獵獲取食物 D.火的使用促進人類進化【解答】據題干“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可知,遠古時期,生活環(huán)境險惡,單靠一個人的力量無法生存;據題干“考古學家在北京人遺址發(fā)現了6個頭蓋骨、大量牙齒和肢骨碎塊,分屬于40多個北京人個體”并結合所學可知,北京人依靠集體的力量與禽獸蟲蛇斗爭,說明北京人過著群居的生活。故B符合題意;史前時代包括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排除A;題干材料不能強調當時靠采集狩獵獲取食物,排除C;題干材料與火的使用無關,排除D。故選:B。3.(2分)陶器發(fā)明后,人類不僅可以用它燒煮食物,而且能用它儲存食物和飲用水。這有利于()A.刀耕火種 B.飼養(yǎng)家畜 C.階級形成 D.定居生活【解答】根據題干“陶器發(fā)明后,人類不僅可以用它燒煮食物,而且能儲存食物和飲用水”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陶器的發(fā)明客觀上降低了人群流動性,有利于人們定居生活。故D符合題意;刀耕火種開始于舊石器時代,陶器發(fā)明是新石器時代,排除A;陶器發(fā)明與飼養(yǎng)家畜、階級形成沒有直接關系,排除BC。故選:D。4.(2分)某學校歷史興趣小組在進行探究學習時,根據收集到的下列資料,分別得出了一些推論。其中正確的是()資料①東海峪遺址出土的蛋殼黑陶杯②雙槐樹遺址出土的牙雕蠶③陶塤④半坡人半地穴式房屋復原想象圖推論當時社會生產力發(fā)展已達到較高水平稻作農業(yè)已經具有相當的規(guī)模我國是最早出現制陶技術的國家仰韶文化時期是氏族社會的興盛時期A.① B.② C.③ D.④【解答】東海峪遺址出土的蛋殼黑陶杯說明東海峪人制陶技術比較高超,反映當時社會生產力發(fā)展已達到較高水平。故A符合題意;雙槐樹遺址出土的牙雕蠶說明都是人們會養(yǎng)蠶繅絲,不能反映稻作農業(yè)已經具有相當的規(guī)模,排除B;陶塤不能反映我國是最早出現制陶技術的國家,排除C;半坡人半地穴式房屋復原想象圖不能體現仰韶文化時期是氏族社會的興盛時期,排除D。故選:A。5.(2分)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產生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據此,以下哪項發(fā)現能證明中華文明史的起源?()A.距今約170萬年的元謀人遺址發(fā)現了粗糙的石器 B.距今約70萬—20萬年的北京人遺址發(fā)現了用火的痕跡 C.距今約1萬年,我國南北方都出現了人工栽培的農作物 D.距今約5300—4300年的良渚遺址發(fā)現了古城結構和玉器【解答】良渚古城遺址位于浙江余杭,距今約5300—4300年。良渚古城的考古發(fā)現證實,距今約5000年,長江下游地區(qū)已經出現早期國家。故D符合題意;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北京人距今約70萬—20萬年,距今約1萬年,我國南北方都沒有進入文明時期,排除ABC。故選:D。6.(2分)傳說往往蘊含著某些歷史資料。梁啟超說:“華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各去小異而大同,漸化合以成一族之形……”以下能夠與梁啟超的這段話相互印證的傳說是()A.神農嘗百草 B.倉頡造字 C.大禹治水 D.涿鹿之戰(zhàn)【解答】據題干“華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各去小異而大同,漸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和所學知識可知,炎黃部落同蚩尤率領的東夷部落爆發(fā)涿鹿之戰(zhàn),最終蚩尤戰(zhàn)敗,其部落部分歸附炎黃部落聯(lián)盟,D項正確;神農嘗百草體現了神農氏的無私精神,排除A項;倉頡造字體現了倉頡的價值,排除B項;大禹治水體現了大禹樂于為人精神,排除C項。故選:D。7.(2分)古書中常有夏代人造酒的說法,如大禹的臣子儀狄“始作酒醪(láo,濁酒),變五味”,“杜康造酒”,“少康作秫(shú,高粱)酒”。下列可佐證這些說法的器物是()A.河姆渡出土的陶缽 B.二里頭出土的銅爵 C.司母戊鼎 D.商鞅銅方量【解答】據題干“古書中常有夏代人造酒的說法”,結合所學知識,二里頭遺址是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遺址。銅爵是古代一種酒器,故二里頭出土的銅爵可以佐證夏代人造酒的說法。故B正確;河姆渡出土的陶缽屬于我國原始農耕文明時期的用具,排除A;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銅器的代表,屬于禮器,排除C;商鞅銅方量是戰(zhàn)國時代秦國銅質量器,排除D。故選:B。8.(2分)在對甲骨文的研究中,考古學家們認為“”等字,雖然在結構上有細微差異,但其內涵應該都指向同一種農作物。這種農作物最有可能是()A.(辣)椒 B.(水)稻 C.棉(花) D.玉米【解答】題干中的甲骨文文字形狀與水稻相似,這種農作物最有可能是稻。故B符合題意;辣椒、玉米原產于美洲,排除AD;棉花南北朝時期傳入我國,排除C。故選:B。9.(2分)讀圖,利簋腹內的銘文記載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紂的時間,此記載與《尚書?牧誓》及《逸周書?世俘》的記錄相符。由此可知()A.化石是研究歷史的重要依據 B.青銅器是甲骨文的書寫材料 C.文物與文獻記載可互相印證 D.牧野之戰(zhàn)并沒有真正發(fā)生過【解答】A.材料沒有涉及化石,排除A。B.甲骨文的書寫材料是龜甲、牛、羊獸骨,排除B。C.據“利簋……腹內銘文記載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紂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此記載與《尚書?牧誓》及《逸周書?世俘》的記錄相符”可知,文物與文獻都是歷史考證的重要途徑。文物與文獻可互相參證。故C符合題意。D.根據材料“利簋腹內的銘文記載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紂的時間”可知,牧野之戰(zhàn)真正發(fā)生過,排除D。故選:C。10.(2分)西周平息以殷商遺民為主的武庚叛亂后,周公把原商王畿的一部土地分封給商紂王的哥哥微子啟,讓他建立宋國統(tǒng)治殷商遺民。這個事件可說明()A.分封制的目的在于維護社會穩(wěn)定 B.世襲制遭到破壞 C.禪讓制是西周時重要的繼承制度 D.周公創(chuàng)造了縣制【解答】據題干“周公把原商王畿的一部土地分封給商紂王的哥哥微子啟,讓他建立宋國統(tǒng)治殷商遺民”和所學知識可知,西周平亂后分封商代貴族的目的在于通過籠絡上層,防止商地遺民反叛,以穩(wěn)定統(tǒng)治,A項正確;西周時期,世襲制還未被破壞,排除B項;宗法制是西周時重要的繼承制度,排除C項;周公時期沒有縣制,排除D項。故選:A。11.(2分)按照周禮規(guī)定,諸侯最多只能使用七鼎六簋。鄭國等諸侯國的國君開始陸續(xù)使用九鼎八簋,說明()A.分封制得到了有效實行 B.周王室的地位不斷下降 C.鄭國國君成為春秋首霸 D.華夏認同觀念逐漸傳播【解答】據題干“按照周禮規(guī)定,諸侯最多只能使用七鼎六簋。鄭國等諸侯國的國君開始陸續(xù)使用九鼎八簋”和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時期的社會處于動蕩狀態(tài),西周的各種制度在春秋時期逐漸遭到破壞。周平王東遷后,周王室衰微,諸侯勢力強大,出現諸侯爭霸的局面,B項正確;春秋時期分封制遭到破壞,排除A項;鄭莊公使用九鼎是周天子約束力下降的表現,春秋首霸是齊桓公,排除C項;華夏認同觀念逐漸傳播和題無關,排除D項。故選:B。12.(2分)春秋時期,晉國常與周邊戎狄等發(fā)生沖突。為消除邊患,晉國大臣魏絳提出“和戎”主張。國君最終被說服,與戎狄訂立盟約,止戈休戰(zhàn),和睦相處。與上述做法相似的是()A.弭兵大會 B.尊王攘夷 C.遠交近攻 D.臥薪嘗膽【解答】根據材料“國君最終被說服,與戎狄訂立盟約,止戈休戰(zhàn),和睦相處”可知,春秋時期晉國處理與周邊戎狄的方式通過訂立盟約的和平交往,弭兵之會是中國最早的和平會議弭兵之會是中國最早的和平會議,A項正確;尊王攘夷是齊桓公利用周王的旗號稱霸,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B項;材料反映了和平交往,并未涉及戰(zhàn)爭,排除C項;臥薪嘗膽與材料中內容無關,排除D項。故選:A。13.(2分)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之一。下面是小歷同學繪制的中國歷史朝代(時期)更替示意圖(局部),其中“△”處應該是()A.夏朝 B.商朝 C.戰(zhàn)國 D.東漢【解答】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將國都從鎬京東遷洛邑,中國歷史從此進入東周時期。東周前期被稱為春秋時期,東周后期被稱為戰(zhàn)國時期。因此空白處應該是戰(zhàn)國,C項正確;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與東周時期不符,排除A項;約公元前1600年,湯建立商朝,都城建在亳,與東周時期不符,排除B項;公元25年,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定都洛陽,與東周時期不符,排除D項。故選:C。14.(2分)讀如圖,新石器晚期和商代出土的石犁前后面平行,沒有入土角,不便于拖曳和連續(xù)耕作。戰(zhàn)國的鐵犁鏵刃部用鐵,整個器身套在木犁頭上使用,中間凸起的“脊”使犁成了真正的斜面體,增加了入土角,大大改善了犁的入土性能。這表明()A.社會生產力水平提高 B.石犁的制造技術精湛 C.鐵器使用范圍較廣泛 D.南方的冶鐵業(yè)更發(fā)達【解答】據題干“戰(zhàn)國的鐵犁鏵刃部用鐵,整個器身套在木犁頭上使用,中間凸起的“脊”使犁成了真正的斜面體,增加了入土角”和所學知識可知,犁成了真正的斜面體,增加了入土角。因此新石器晚期到戰(zhàn)國時期犁的變化是由前后面平行,沒有入土角到犁成了真正的斜面體,增加了入土角。這些變化,大大改善了犁的入土性能,便于拖曳和連續(xù)耕作,提高了耕作效率,A項正確;石犁的制造技術精湛,也是生產力水平提高的表現之一,排除B項;這里強調的是生產力水平,不是鐵器使用范圍較廣泛,排除C項;材料沒有南北方的對比,無法得出南方的冶鐵業(yè)更發(fā)達,排除D項。故選:A。15.(2分)1975年12月,湖北云夢睡虎地四號秦墓中出土了兩件木牘。木牘是戰(zhàn)國晚期參加伐楚的秦軍士兵黑夫兄弟寫給長兄的家書。在家書里,他們特地詢問,因殺敵立功而晉升爵位的立功文書是否收到,相關待遇是否落實。這封家書佐證了商鞅變法()A.建立縣制 B.獎勵軍功 C.鼓勵耕織 D.廢除特權【解答】商鞅變法政治上,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A項;根據題干“因殺敵立功而晉升爵位的立功文書”和所學知識可知,商鞅變法軍事上,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B項正確;商鞅變法經濟上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C項;商鞅變法政治上,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D項。故選:B。16.(2分)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北半球從北往南運動的物體會向右偏移,都江堰的主體工程體現了這一原理,并借助地勢和彎道來排沙和泄洪。這體現了都江堰的一大修建原則是()A.王權至上 B.高壩攔水 C.因地制宜 D.以人為本【解答】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都江堰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古人利用自然科學原理,借助地勢和彎道來排沙和泄洪,具有因地制宜的特點,C項正確;王權至上強調君主權力,材料并未涉及,排除A項;都江堰并未利用高壩攔水,排除B項;以人為本體現民本思想,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D項。故選:C。17.(2分)觀察下表中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國數量的變化情況,可見這一時期在分裂中孕育著()A.統(tǒng)一的趨勢 B.變革的趨勢 C.爭霸的趨勢 D.創(chuàng)新的趨勢【解答】據題干“觀察下表中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國數量的變化情況,可見這一時期在分裂中孕育著”和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時期爭霸過程中,有些諸侯國被消滅,諸侯國數量越來越少,客觀上促進了國家由分裂走向統(tǒng)一,也促進了民族交融,A項正確;諸侯國數量減少,和變革無關,排除B項;春秋時期爭霸過程中,有些諸侯國被消滅,諸侯國數量越來越少,客觀上促進了國家由分裂走向統(tǒng)一,所以爭霸的趨勢應該是走向統(tǒng)一,排除C項;商鞅變法體現了創(chuàng)新,排除D項。故選:A。二、非選擇題(2大題,共36分)18.(20分)“玉,石之美者”。史前時代,我國先人就開始使用綠松石等制成的玉器,形成高度發(fā)達的玉石文化。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中國史前時代的綠松石器在距今7000—8000年左右率先出現于黃河中游一帶,在距今5000—6000年左右,拓展到西北、東北、東部、東南以及華南地區(qū)。(1)根據材料一,推測哪些史前文明中可能已經發(fā)現了綠松石。(寫出兩例)材料表明不同區(qū)域的史前文明之間,存在著怎樣的關系?材料二:史前時代大多數的綠松石器呈幾何形,它們多有孔洞,用于穿繩系戴。動物造型的綠松石飾物在制作工藝水平和流程上比幾何形飾物更復雜與繁縟,且發(fā)現的數量也較少。新石器時代,綠松石器的造型由單獨裝飾物逐漸轉化為玉片形成組合,綠松石的制作工藝也轉化為雕刻與鑲嵌相結合的復合工藝,開辟了高度發(fā)達的玉石文明時代。序號綠松石飾物簡介①長2.9厘米,整體呈扁梯形,上端平直,有一穿孔,下端弧形,有三個穿孔,通體磨光,色澤艷麗,出土時位于女性的耳朵下面,故當為耳飾。②長2.7厘米和2.5厘米,背層亦有黑色石皮,出土時有一件位于頭骨旁,當為耳飾。③(這件獸面紋玉簪首)以透雕鏤空為特征,呈左右對稱,并在器表刻劃精美復雜紋飾,獸面的雙珥部位各鑲嵌有一枚圓形綠松石片。(2)根據材料二,簡述綠松石器(飾物)的演變發(fā)展過程。由材料可知,最能印證我國玉石文明時代“高度發(fā)達”的物件是哪個?請寫出它的序號。材料三:鑲嵌綠松石獸面紋銅牌飾(如圖)的紋飾與新石器時代的玉陶等器物上的獸面紋聯(lián)系緊密……在銅牌飾上借助熊、龍等猛獸的神靈以震懾邪惡,結合巫儀在禮儀場合的歌舞表演,尋求通向神秘世界的通道?!陨喜牧暇幾酝鯀R文《中國史前時代綠松石器的裝飾之道》(3)綜合以上材料,請寫出綠松石器在史前時代可能具有的哪些功能,并簡要說明?!窘獯稹浚?)根據材料一“中國史前時代的綠松石器在距今7000—8000年左右率先出現于黃河中游一帶,在距今5000—6000年左右,拓展到西北、東北、東部、東南以及華南地區(qū)”可知,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半坡文化)、大汶口文化、馬家窯文化、龍山文化、齊家文化、二里頭文化等。長江流域的大溪文化、良渚文明、屈家?guī)X文化、石家河文化以及東北地區(qū)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等可能已經發(fā)現了綠松石。材料表明不同區(qū)域的史前文明之間,存在著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的關系。(2)根據材料二“史前時代大多數的綠松石器呈幾何形,它們多有孔洞,用于穿繩系戴。動物造型的綠松石飾物在制作工藝水平和流程上比幾何形飾物更復雜與繁縟,且發(fā)現的數量也較少。新石器時代,綠松石器的造型由單獨裝飾物逐漸轉化為玉片形成組合,綠松石的制作工藝也轉化為雕刻與鑲嵌相結合的復合工藝,開辟了高度發(fā)達的玉石文明時代”可知,綠松石器(飾物)的演變發(fā)展過程是幾何形飾物——動物形飾物——雕刻與鑲嵌結合的飾品;由材料可知,最能印證我國玉石文明時代“高度發(fā)達”的物件是③。(3)綜合以上材料可知,綠松石器在史前時代可能具有的功能是裝飾功能,人們在綠松石器上鉆孔穿繩,可能是作為耳飾被佩戴,起到裝飾作用。禮器功能,綠松石與青銅等的結合,被賦予了特殊的精神意涵,可能象征王權神圣,承擔禮儀器物的功能。故答案為:(1)史前文明: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半坡文化)、大汶口文化、馬家窯文化、龍山文化、齊家文化、二里頭文化等。長江流域的大溪文化、良渚文明、屈家?guī)X文化、石家河文化以及東北地區(qū)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等。關系:相互交流,相互影響。(2)演變發(fā)展過程:幾何形飾物——動物形飾物——雕刻與鑲嵌結合的飾品;物件:③。(3)功能及說明:裝飾功能。人們在綠松石器上鉆孔穿繩,可能是作為耳飾被佩戴,起到裝飾作用。禮器功能。綠松石與青銅等的結合,被賦予了特殊的精神意涵,可能象征王權神圣,承擔禮儀器物的功能。19.(16分)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發(fā)展的重要階段。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相關文物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