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等教育文學類自考-00525公文選讀考試近5年真題集錦(頻考類試題)帶答案_第1頁
2024年高等教育文學類自考-00525公文選讀考試近5年真題集錦(頻考類試題)帶答案_第2頁
2024年高等教育文學類自考-00525公文選讀考試近5年真題集錦(頻考類試題)帶答案_第3頁
2024年高等教育文學類自考-00525公文選讀考試近5年真題集錦(頻考類試題)帶答案_第4頁
2024年高等教育文學類自考-00525公文選讀考試近5年真題集錦(頻考類試題)帶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圖片大小可自由調整)2024年高等教育文學類自考-00525公文選讀考試近5年真題集錦(頻考類試題)帶答案第I卷一.參考題庫(共100題)1.簡答建國后指令的使用時期,闡述其用途與被取消的原因。2.在清代,下列情形,應使用平關的是()A、知州、知縣對其佐貳官行文B、級差不太懸殊的文、武不相隸屬的官署之間相互行文C、下級行政官署長官對官階低于自己的直接上級衙署內辦事機構負責人行文D、下級行政官署長官對與自己官階大致相當?shù)拈g接上級衙署辦事機構負責人相互行文3.民國時期“稟”的正文,主要分層展開的內容包括()A、事由B、具稟人簡介C、情況D、意愿E、請求4.會議紀要的程式結構模式主要包括()A、新聞式B、記錄式C、行文式D、簡報式E、見報式5.辨析民國時期公文著作中“三段法”和“四段法”的統(tǒng)一。6.簡述“請示”文種的正式確立。7.批示是()年始設,沿用至()年以轉文為主要用途的下行文種。8.《楚鉛督運戴秉英祈粘印花并送清冊移》一文在寫作上有何特色?9.清代有“()”,供官員等出入宮禁,或作軍中通行證。又有“()”,類似后世獎狀。又有“()”,由地方督、撫、司等衙門發(fā)給執(zhí)行某任務的差官,憑以取得沿途文武官員保護。10.作者在文中特別賦予某詞的臨時義,叫作該詞的()A、本義B、修辭義C、詞匯義D、語境義11.確立“通知”作為輔助公文的文件是()。A、《公文程式條例修正草案》B、《公文程式條例》C、《陜甘寧邊區(qū)新公文程式》D、《公文程式令》12.民國時期上行公文以()為主干。13.簡述“稟”發(fā)展成為公文的過程。14.什么是檄?試闡述檄與露布的分合,及兩者在不同時期的關系。15.試述兩宋以來,牒文種的分支、演化。16.僅就某一名稱的公文發(fā)展演化階段辨析,可分為哪五個時期?17.決議的程式部分,通常包括()。A、標題B、正文C、主送機關D、題注E、附件18.分析《奏孝子劉敦儒狀》一文之寫作特色。19.“策”(策書)作為正式公文后,其用途為()A、立、廢太子B、立、廢后妃C、立、廢王侯D、拜命三公E、罷免三公20.“帖”作為下行文,所使用的年代有()。A、唐代B、宋代C、明代D、元代E、清代21.什么是奏札?奏札的使用有什么限制?22.奏本的程式結構由()組成。A、首稱B、事由C、正文D、末稱E、后書23.在清朝,下列情況,可以用札行文的有()A、中央六部行文各省布、按二司B、都察院行文順天府尹C、禮部行文各省學政D、兵部行文各提督、總兵E、經略行文提督、副都統(tǒng)24.()是公文寫作中展開主體文字的要訣。25.在民國時期的“呈”里,“項目事由”文字概括以()字收尾;“形式事由”()文字概括以()字收尾。二者藉以區(qū)別并因而合稱為()。26.分析奏札的程式結構。27.簡述奏記使用范圍的歷史演變。28.簡述敕書的程式結構。29.下列情況,宜用咨行文的有()A、在京各部院之間B、各部院與總督、巡撫、都統(tǒng)、將軍之間C、總督與巡撫之間,總督、巡撫與提督之間D、布、按二司與道員E、巡撫、司、道與總兵之間30.簡析命令與令的關系。31.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政權的公文文種相沿采用的舊式公文有()A、報告B、代電C、便函D、通知E、呈文32.袁世凱北京政府對公文文種的解析,體現(xiàn)了行政實踐對公文文種所提出的擴張要求的“令”有()A、大總統(tǒng)令B、委任令C、部令D、訓令E、處分令33.清代照會的分支類型有哪些?它是怎樣演變?yōu)橥饨粚S梦姆N的?34.試析簽呈的使用特色。?35.試簡析民國時期咨文種的三類用途;及其與咨呈的對應性。36.闡述封寄及其實質和廢止的情況。37.什么是牌?試簡述牌的起源與演化為公文。38.分析《唐繼堯蔡鍔等護國討袁通電》一文的語言風格和總體表達效果。39.《國務院送閱技術官官俸法等草案的交片》的主體內容在()。A、正件B、附件C、正附件之間D、隨文40.指令與訓令的相同點,都是()。A、上級對所轄下級行文B、上級被動行文C、上級針對下級呈請給予的答復D、類似于現(xiàn)行公文中的批復41.清代牌文的分支類型有()A、牌票B、牌符C、牌檄D、傳牌E、功牌42.“鬩墻之禍,在家庭為大變;革命之舉,在國家為不祥”一句,采用()手法,省略比喻詞,直接將喻體引于前,本體續(xù)于后。43.什么是奏?奏文種始設于何時?44.行用于系統(tǒng)內部的簽呈是()A、某一部門負責人呈于本機關長官B、屬員呈于本*部門負責人C、直屬單位負責人呈于政府主管機關領導人D、單位各部門之呈閱批件45.什么是表?簡述表的正式設置與使用時期。46.簡析詔書的形式與別名。47.什么是上書?試述上書的淵源及上書改為奏。48.通報文種的形成,經歷了與()的衍生、共體、分承三個演化階段。49.闡述民國時期“咨”和“公函”所適應的行丈關系及彼此用途消長的情況。50.發(fā)文字號一般由()、()和()三個要素組成。51.簡述公文程式的含義和意義。52.決議的形成經歷了“()--()--()”的演化過程。53.簡述明清時期,票演變?yōu)楣牡娜齻€發(fā)展階段,清代票文的地位變化。54.分析《乞校正陸贄奏議上進答子》一文的表述特色。55.清代發(fā)布示文的方式大致有三:(1)懸掛、張貼于();(2)張貼于有關();(3)()。56.東漢的“三公”指()A、丞相B、司徒C、司空D、司馬E、尚書令57.闡釋顯示公文正文層次結構的特定詞語之形成、發(fā)展、鼎盛時期、消亡原因。58.《清代蘇州地區(qū)碑示二則》中兩篇示文的結構特色是()A、層層轉發(fā)B、套裝C、正件加附件D、應因示禁59.兩漢時期,移由()指發(fā)送公文的動作,逐漸演變?yōu)椋ǎ┲傅墓拿Q。60.闡述清代、民國時期不同行文方向(行移方向)的舊公文中收文者位置的變化。?61.古人避諱的對象,主要有()A、君主之名B、長官之名C、長輩之名D、賢者之名E、朋友之名62.清代揭帖的類型有()、()、()。63.試闡述函的綜合分類。64.在民國時期的韻目代日制度中,根據代日表各聲調的韻目總數(shù),人們習慣在下半月多采用韻目為()A、上平聲B、下平聲C、上聲D、去聲E、入聲65.決定的類型主要有()A、決策性決定B、安排性決定C、表彰決定D、處分決定E、知照性決定66.奏與并行的其他文種相比較,奏用途的一個顯著特色是()。67.指示信,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政權,為適應對下級實施政策性()之實際需要而創(chuàng)設的新型公文文種。68.什么是大總統(tǒng)令?簡答其分支類型。69.民國時期的通電要用于()A、表明政治態(tài)度B、公布重要事實C、宣布個人出、處D、依據任命官員E、發(fā)出倡議、號召70.民國時期令的運用領域逐漸限定為()A、上級對下級B、下級對上級C、公署職員行用于人民D、人民對官署職員71.唐代多以牒作為憑證性文件之名,例如,政府發(fā)給僧、尼的身份憑證,稱為“()”;委任吏員的憑證,稱“()”。五代,對參加策試成績優(yōu)秀者,發(fā)給“()”,在升遷上可憑此優(yōu)先。72.根據敘述同一事項的公文預期中流經各機關而發(fā)揮作用的運轉流程,將其依序連綴為一而形成的語句,叫做()。73.諫造大像疏》中“三淮浪沸,五嶺煙騰”句,在修辭上采用的是對偶結合()格。A、夸張B、引用C、借喻D、擬人E、借代74.什么是上諭?試論述清代諭旨從行文關系、下發(fā)途徑的角度所作分類。75.清代中葉以后,隨著()的廣泛運用,逐漸取代了牌作為主要()行公文的地位。牌文遂限于傳達()。76.民國時期“令”的運用領域逐漸限定為只用于()A、上對下B、下對上C、官對民D、民對官77.唐初,作為中央最高官署的“三省”是()A、中書省B、門下省C、直隸省D、山東省E、尚書省78.通常針對全局范圍內具有政策性的重要事項做出決斷,并要求貫徹實施的時候用()A、決策性決定B、安排決定C、表彰決定D、處分決定79.《中共××縣委常委一九八四年第×次會議紀要》屬于()A、決策性會議紀要B、安排性會議紀要C、協(xié)調性會議紀要D、情況性會議紀要80.詔書的首稱元代用“上天眷命皇帝詔日”。明太祖認為未體現(xiàn)對上天“盡謙卑奉順之意”,改為()。81.分析《上書正文體》一文的局限和缺失。82.抗日戰(zhàn)爭中,根據地為取代舊公文“指令”的用途,分別設置的()和(),是建國后“批復”的兩個源頭。83.什么是詔?試述“詔”文種的確立、沿革。84.《中國共產黨為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的目的在于()A、表明政治態(tài)度B、公布重要事實C、宣布個人出、處D、發(fā)出倡議、號召85.唐代以“牒”為名的文件是()。A、指導性文件B、指揮性文件C、呈請性文書D、憑證性文件86.試述簽呈的使用特色。87.根據國務院公文處理辦法的規(guī)定,向上級機關請求指示、批準用()A、請示B、請示報告C、報告D、簽呈88.報告類型中,側重于表述作者對本職范圍內工作活動主觀努力的文種稱為()。A、綜合報告B、專題報告C、情況報告D、工作報告89.簡析刺的用途演變與確立為平行文種。90.什么是帖,簡述帖的沿革。91.報告從內容實質上可以分為()A、綜合報告B、專題報告C、情況報告D、總結報告E、工作報告92.作為公文,布告的適用范圍限于()。A、國家行政機關B、軍事機關C、司法機關D、軍事機關和司法機關93.下列關于奏折的說法正確的是()A、直達御前B、事機隱密C、處理迅速D、格式規(guī)范E、程序完備94.“啟”自唐代以來逐漸定型為陳述政事的準上奏文種,其呈送對象主要有()。A、皇太子B、皇上C、皇太后D、諸王E、皇后95.試闡述裝敘下行文、平行文、上行文的關界模式。96.識記條例、規(guī)定兩個文種在黨政系統(tǒng)的不同性質。試述條例、規(guī)定文種在行政機關的使用權限。97.分別回答什么是過所、路引、勘合??98.清代牌文的地位及其分支類型如何?99.關,屬于()A、上行文種B、平行文種C、下行文種D、無固定指向文種100.簡述簽報的始設與得名之由。第I卷參考答案一.參考題庫1.參考答案: 從1981年至1993年,是建國后指令的使用時期。 指令被取消的原因:1981年的辦法規(guī)定指令必須用于經濟、科研等方面,1987年的《辦法》將這一限定刪除,規(guī)定指令用來“發(fā)布指示性和規(guī)定性相結合的措施或要求”。放寬了使用范圍,但是同時也削弱了它的用途特色,與其他的下行文種的差異趨于模糊。加之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指令的使用頻率日益降低,1993年的《辦法》取消了指令文種。2.參考答案:B3.參考答案:C,D,E4.參考答案:C,D,E5.參考答案: 民國時期公文學著作中,區(qū)分正文篇章結構的方法,流傳最廣的是“三段法”和“四段法”。 這兩種說法就總體而言,本質是一致的: (1)所謂“三段法”指篇幅較長、需要區(qū)分大層次的公文,可以分為“緣由”、“主文”、“結語”三大部分。 (2)所謂“四段法”是指,如果該篇公文還保留了“形式事由”,正文就包括“事由”、“緣由”、“主文”、“結語”四個部分。6.參考答案:請示是吸收解放區(qū)文種經驗,57年替代簽報,主要向上級機關請求指示批準。7.參考答案:1957;19818.參考答案:《楚鉛督運戴秉英祈粘印花并送清冊移》一文的寫作特色,主要是采用了正、附件的構篇方式,正件簡潔明快,與附件的詳盡周備,兩者風格蔚成對照。本文要求巴縣知縣粘貼印花,作為運鉛若干途經此地的憑證。行文目的和要求雖然單一,但提請證明的事項本身有必要詳細交代。因此,若采用單篇式結構,勢必顧此失彼;或則,因表述船只載鉛情形過于瑣碎,導致沖淡要旨,淹沒目的;或則,為追求目的突出,刻意壓縮文字,影響載鉛情形表述的周詳性。為解決這一矛盾,作者采用了正、附件構篇方式,使作為附件的清冊脫離了移文的語境束縛,寧取字面繁復,也要逐一交代每船的裝鉛數(shù)量、吃水深度,以備不測。由于船只裝鉛的細節(jié)已另作附件表述,故而,正件移文又能做到總體概貌清楚、簡潔、要言不煩;目的、要求突出、明快。二者文風迥異,寫作效果卻相得益彰。9.參考答案:腰牌;功牌;護牌10.參考答案:B11.參考答案:C12.參考答案:呈13.參考答案: 1南北朝以來,稟是卑幼向長上陳述事宜行為,不是公文。 2至遲在宋朝,稟逐漸演化為書札的一種。 3清乾隆年間,稟文取得公文的地位(最為重要演變),稟雖轉為公文并普遍使用,但清政府保守,未在典章法規(guī)中將其明定為正規(guī)文種。14.參考答案: 檄為我國古代的軍事文告。兩漢時期曾兼作下行公文。南北朝時期,與露布相合,后又與之分工,逐漸規(guī)范為討敵、威敵、曉諭的軍事專用文種。?檄與露布的分、合及兩者相互關系。 (1)漢代,檄是以軍事文告為主要屬性的一種公文之名稱,“露布”則指未加封檢的形式,從而使文字外露,內容得以傳布,并不限定某一具體文種及行移方向。 (2)由于檄文大多具有“宣露于外,皦(jiao)然明白”的特征,三國以后,就以“露布”為名稱,借指檄文。檄與露布合流后,定型為軍事專用文種,是同一種公文的兩個名稱。 (3)經長期演化,又出現(xiàn)分工,至遲在唐代,已形成兩個用途各有側重的軍事專用文種。檄文用于威敵、討敵、曉諭:露布成為報捷文書。15.參考答案: 由漢至唐,牒是上行公文。 兩宋時期,是牒這一古老文種分支、繁衍、解析的關鍵。 (1)上行的牒仍是法定公文。 (2)平行的牒逐漸定型。譬如,宋代六部之間往來文移,用公牒,也稱為通牒、移牒。 (3)下行的牒脫穎而出。 元代,上、平、下三種行移方向的牒并用。即使是無隸屬關系的官署間行文,也要依據收、發(fā)文官署間的品級高低和差距大小采用不同文種,稱為?“品從行移”。?平行的牒,元代稱“平牒”;明代稱“牒文”。清代前期仍然沿用。 下行之牒始于宋;元代稱為“今故牒”,用于品級稍高之官對品級稍低之官行文;明代省稱為“故牒”,也用于無隸屬關系的高級官署對低級官署行文。16.參考答案: (1)規(guī)范文種時期; (2)前文種時期; (3)準文種時期; (4)變易文種時期; (5)文種孑遺時期。17.參考答案:A,B18.參考答案: 《奏孝子劉敦儒狀》一文之寫作特色表現(xiàn)在: (1)事跡典型,理由充分,措施可行,是本文的內容特色。奏狀對劉敦儒孝母之事跡敘述具體,“承順恬然”,久而“不改其養(yǎng)”,對儒家禮法崇尚真誠。對劉特授一官之理由充分,應繼先帝惠政授其一官不僅可使孝子免“朝不繼夕”之困,而且可“庶厚時風”,具有典型效應。奏狀還證明可授劉一小京官,不擔實責,就近照顧其母的可行性。 (2)刻畫形象,用筆縝密,是本文的表述特色。反面寫其母之行為反常,心緒乖亂。正面寫劉敦儒坦然侍奉、絕無惱羞。奏狀之用筆縝密,寫劉母乖亂是患有瘋疾,值得同情。對違議授劉一京官曾調查其可行性,并非貿然提出。寫授劉一官之社會效益有利于朝廷并言及劉具備授官條件。 (3)從總體看:該文既事核理明;又寓論理于敘事之中,無空泛說教。既飽蘸情感,生動描繪,筆觸細膩;又文約事豐,文字質樸,符合公文規(guī)范。既以四字格的短句和排疊、偶句為主,貫句以蓄勢,又兼用長、散句,使表意適切、承轉自如、語氣順暢。19.參考答案:A,B,C,D,E20.參考答案:A,B,C21.參考答案: 奏札是宋代百官對皇帝當?shù)铌愂滤玫纳献辔姆N。 宋代奏札限于由百官上殿奏事,或兩制以上官員不定期地向皇帝有所奏陳。22.參考答案:A,C,D,E23.參考答案:A,B,C,D,E24.參考答案:文斷意續(xù)25.參考答案:由;正文的事由;事;事由26.參考答案: 奏札的程式由三部分構成: (1)首稱,組成要素為時間、上奏札人的官銜姓名和文種名稱。 (2)正文。 (3)末稱,由套語“臣等不勝區(qū)區(qū)之意”和程式結語“取進止”組合而成。27.參考答案:1兩漢至三國,范圍廣泛,既可由大臣上于三公,又可由屬員上于長官。2六朝沿用但范圍呈向上收縮趨勢。到唐代銷聲匿跡。28.參考答案: 包含四個部分: (1)首稱,坐名敕為“皇帝敕諭某官某”;流傳敕為“敕某官”。 (2)正文。 (3)末稱,坐名敕為“故諭”;流傳敕為“故敕”。 (4)后書,只寫年月日。29.參考答案:A,B,C,D,E30.參考答案:命令和令是同一文種的兩個支種。具體來講,在延續(xù)至今的公文中,令是歷史最為悠久的一種,經過2000多年反復使用,出現(xiàn)了眾多分支。有關令文種的現(xiàn)行規(guī)定,其實質是把特定作者、特定用途、特定用法的一切特殊的專令概括為“令”;而將一般用法的令稱為“命令”,從而大大簡化了文種類型。31.參考答案:A,B,C,D,E32.參考答案:B,D,E33.參考答案: 清代沿明設置照會文種,使用者則限于地方衙署。 并依兩類行文關系發(fā)展為兩個分支類型: (1)朱筆照會,用于地位高低懸殊的不相隸屬官署間,帶有準下行屬性。例如:總督對總兵;提督對司、道、鹽運使司;總兵對府、廳、州縣行文。其成文日期用紅筆書寫,并在重要文字部位(如文種名稱、事由、結語中表示要求的特定提示用語等),用紅筆加點,稱為“標朱”,以示威嚴。 (2)墨筆照會,全文用墨筆書寫,并不得標朱。用于地位平行或高低差別不大的官署。例如,知府(從四品官)行文直隸州知州(正五品),用墨筆照會。清末,中央官署和地方大員借用墨筆照會,對外國公使、領事行文。到民國時期,正式定制為外交專用文種,并沿用至今。34.參考答案: 簽呈的使用特色: (1)行文關系的內部性。既可以由某一部門負責人呈于某機關長官;又可以由屬員呈于本*部門負責人;還可以由直屬單位負責人呈于所隸屬的某政府主管機關領導人,前兩者,是行用于機關內部,后者是行用于系統(tǒng)內部。 (2)具署名義的個人性。民國時期,承襲了我國古代以長官個人名義具署官署公文的習慣。各種公文用官員個人名義具署的,雖皆屢見不鮮,但并非只能用個人名義。與此不同的是,簽呈必須由個人具名上呈。這也是其名稱的內來。 (3)處理方式的批返性。簽呈往往由具名人面交收文者,經收文的長官批示后,退返具簽呈者遵照辦理。35.參考答案: 民國時期的咨文種有三類用途: (1)咨的最基本的穩(wěn)定用途,是同級官署之間相互行文。 (2)不同系統(tǒng)的地位對等的高級官署之間相互行文。 (3)在無統(tǒng)屬關系的官署之間,由級別、地位稍高的一方對級別、地位稍低的一方行文時用之。 第三項用途的咨,帶有“準下行”屬性。它與咨呈的對應運用:低對高用咨呈,高對低用咨。36.參考答案:封寄,是袁世凱政府中期仿照清代“寄信”而設置的由大總統(tǒng)政事堂和陸海軍大元帥辦事處承發(fā)其政諭、軍令的特殊下行文種。實質上是依照清軍機處傳達皇帝旨意的“寄信”。封寄公文的廢止。袁世凱帝制失敗后,于1916年公布《政府組織令》,恢復責任內閣制。以“政事堂為國務總匯之所,由國務卿管理”,并得依其職權發(fā)布“政府令”。到5月4日,將政事堂又恢復為國務院。這標志著承載政諭的封寄之廢止。袁世凱死后,統(tǒng)率辦事處隨之撤銷,最終使承發(fā)軍令的封寄也成為歷史陳跡。37.參考答案: 牌是清朝沿襲明代政務實踐,正式設置的法定下行公文文種。 牌,起源于驛傳所用的符信憑證。牌向公文方向的演化,開始于明朝、完成于清朝: (1)由于牌以示信,明朝后期,各地方衙門創(chuàng)行用“信牌”向下級催辦公事。隨著頻繁使用,逐漸用信牌直接發(fā)布命令、指示性內容的公文。但是,始終未將其正式設置為下行文種。 (2)清朝沿襲明代政務實踐中使用的牌,并將其正式設置為下行文種。38.參考答案:名正詞切.為《唐繼堯蔡鍔等護國討袁通電》基本的語言風格。開頭以“突起”手法,一語中的,石破天驚?!疤斓溨袊字\逆”,點出袁氏一手導演的鬧劇之實質,收振聾發(fā)聵之效。繼而指出逆順之名既定,守正之詞自切。大義凜然,擲地有聲。正氣凌云,足可使袁氏追隨者內疚神明,自愧其行。意高詞悲,是本文重要的語言風格。作者為達到分化、瓦解敵對陣營之戰(zhàn)略目的,并激發(fā)和利用北洋派系中部分要員對袁氏帝制自身的潛在不滿情緒。通電之文,非但沒有盛氣凌人、峻詞傷人,反而以曲詞容人,以悲詞感人,以危詞撼人。念定詞約,是本文的又一語言風格。作為正義之師,作者對護國討袁的最終勝利充滿信心。但為了服從本文分化瓦解敵方陣營之既定目的,故此對勝利信念的表述要言不煩。表達了義無反顧的立場,強調了自立于不敗之地的事實,展示了光明的前景。本文的言簡意賅還表現(xiàn)在:“凡百官守,皆民國之官守也!”一言劃開了袁氏與各地方要員(收文者)之間的界限?!昂螆D彼昏,曾不悔禍,狡拒忠告,益煽逆謀。”寥寥數(shù)語,駁盡了袁氏的反面宣傳。“同申義憤,相應鼓桴。”頗為傳神地道出對收文者的期望。好的文章,應能打動人、感動人、吸引人。好的公文,應能圍繞主旨,利于既定目的之實現(xiàn)。本文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折之以義,形之以利害,論詞為華章,論意為雄文。在瓦解敵對陣營和渙散敵軍斗志方面所起作用,不啻一支雄師。護國軍誓師北上,兵鋒所指,勢如破竹。各地紛紛獨立。連袁世凱的心腹死黨陳宦、陳樹藩、湯薌銘,也迫于大勢而宣布獨立。能令袁世凱飲下苦澀的“二陳湯”,此電功不可沒。?39.參考答案:B40.參考答案:A41.參考答案:A,C,D42.參考答案:引喻43.參考答案:奏是我國封建社會中由臣僚上于皇帝陳述庶政的重要公文文種。奏文種始設于秦始皇26年“改書為奏”。44.參考答案:C45.參考答案: 表是我國封建社會所設置,由臣下對君主陳情的上奏文種。 秦、漢正式確立“表”文種,以后歷代相沿,與整個封建社會相始終。46.參考答案: 詔書形式與別名主要有: (1)密詔。派密使交付重臣的秘密詔書,往往不采用正常傳遞途徑,不舉行正式頒給儀式。 (2)親詔。由皇帝親自擬稿。 (3)手詔。由皇帝親筆書寫,也稱“詔記”、“手記”。 (4)詔板(版)。漢代公文書寫材料多用竹、木,繕寫詔書的木牘外型規(guī)格一尺一寸見方,稱為詔板(版) (5)詔黃。自東晉桓玄當政時下令以紙代筒后,公文起初一律采用黃紙書寫。隨著紙的制造質量提高,一般公文均改用白紙。后世,僅皇帝的部分公文才可以使用黃紙。用黃紙書寫的詔書,遂稱為詔黃。 (6)璽書。秦以前所有的印章均可稱為“璽”,凡是加蓋印璽的文書通稱“璽書”。秦始皇以后,僅皇帝之印才能稱作“璽”,僅加蓋皇帝印璽的文書才稱作“璽書”。所以璽書成為詔書的別名。47.參考答案: 上書是由先秦“書”文種的上行用途演化為分支文種,再作為“奏”前身的殘留狀態(tài)在封建社會長期沿用的非正規(guī)上奏文種。 上書源于書,是我國最古老的文種之一,書沒有固定的行移方向。戰(zhàn)國時期,上于君主這一特定用途的書,逐漸成為分支文種,稱為上書。 秦始皇26年實施文種規(guī)范化,改上書為奏。48.參考答案:通告49.參考答案:民國時期多數(shù)時間中,同時設立“咨”、“公函”兩個平行文種。如果僅從合理性分析:本應將“咨”限于同級(或稱平級)機關之間使用,將“公函”限于不相隸屬機關之間使用。但袁世凱出于復辟帝制的考慮,在民國三年五月,蓄意突出文種設置中的等級因素,從而使公函的使用范圍大為縮小。北洋政府中后期,公函與咨的使用范圍消、長趨勢大致是:咨的用途日漸縮小,公函的用途日漸擴大。1928年,國民政府修正公布《公文程式條例》。規(guī)定:“咨,同級機關公文往復時用之”;“公函,不相隸屬機關公文往復時用之”。使咨、公函兩種文種的用途純化,各自適應同級、不相隸屬兩種行文關系。這是平行公文進化上的一大進步。50.參考答案:機關代字;年份;順序號51.參考答案:公文程式,是公文各若干組成部分的整體結構方式,及某些特定結構部分的固定要素、特殊用語之組合規(guī)定。程式的有、無,是公文與文章的重要分野之一。52.參考答案:公文術語;會議記錄的一部分;單獨公文53.參考答案: 由明到清,票由小塊紙片的含義,發(fā)展演化為公文,經歷了三階段的意義延伸: (1)作為一般意義的憑證。這一意義的運用,發(fā)展到后世,就衍生出各類票據。 (2)作為派遣官、差執(zhí)行任務的憑證性公文。有兵票、火票、差票諸名目。 (3)清代前期,普遍用票作為上級官署對下級催辦公務、命今指示的下行公文文種。 清代前期,因票文格式簡單、使用方便,多用來代替正規(guī)下行公文牌文。中葉以后,更為簡便的札文逐漸盛行,就很少運用票作為指示性下行公文。54.參考答案: 議敘結合,兩扇開闔,文氣貫通,是《乞校正陸贄奏議上進答子》一文的表述特色。 (1)該文有的段落以敘為主,敘中有議;有的段落以議為主,議中有敘;有的段落首尾為議,中間為敘??v觀全文夾敘夾議,事核理明。 (2)第四段對唐相陸贄之評價,概括為此文之重心所在。此文以“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的總評,以正反對照、兩扇開闔的手法,排比了陸贄從為政、待人、彌兵、理財四方面規(guī)勸唐德宗除弊救時,免釀成錯。再以蜻蜓點水之筆法概括用人、治邊、罪己等各方面之雅言,羅列全面、疏密得宜。 (3)“斷續(xù)”是層次分明、文氣貫通的關鍵。斷,段落顯示,各有文意。續(xù),則憑借前后文意,前呼后應,從而形成貫穿全文的“內氣”,使通篇渾然一體。55.參考答案:官署前照壁;公眾場所;刊石立碑56.參考答案:B,C,D57.參考答案: 形成:舊式公文各程式部分雖然另起,但正文卻寫為一段。倘若篇幅較長、頭緒紛繁并引用乃至層層轉引其他公文或言辭,遂難以區(qū)分層次、準確領會文意。 至遲在唐朝公文中,已出現(xiàn)表示引文開始、結束的層次結構類專用同語。 發(fā)展: (1)發(fā)展的客觀原因,隨著后世公文篇幅加長、敘事趨于具體、層層轉引的寫作模式運用日繁,在客觀上迫切需要有系統(tǒng)揭示公文內在層次的專門詞語。 (2)發(fā)展的主觀原因:明清書吏階層的成熟,及“與官分途”、“仕進無路”的特定地位,促使他們主觀上追求壟斷公文寫作和處理。而門類齊今、系統(tǒng)搭配的公文專用詞語,會形成特定的寫作套路,對他們達到壟斷目的大有幫助。 鼎感時期:清朝、民國是顯示內在層次結構的公文特定詞語的鼎盛時期,并趨于規(guī)范和定型。 (1)在由唐朝到明朝長期積累和反復實踐的基礎上,清朝集其大成,表現(xiàn)在:專門詞語的門類齊全、具體表現(xiàn)多種多樣、相互搭配趨于成熟、運用規(guī)則臻于完善和定型。 (2)民國前期繼承沿用,中期將其規(guī)范化、理論化,并形成專門著作。 消亡:依據辯證法則,物極必反,顯示正文層次結構的舊式公文特定專門詞語越是發(fā)展到頂峰,越是繁瑣、細密刻板到極致,就越是窒息公文文風的生動性和表述思路的靈活性,越是走向自己的反面。1933年10月,國民政府頒發(fā)第500號訓令,全面推行公文分段和新式標點,使公文層次的顯示,脫離了對特定詞語的依賴??谷諔?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根據地政權推進公文程式改革,公文撰寫趨于口語化,舊式公文專用詞語遂口漸消亡。58.參考答案:D59.參考答案:泛;專60.參考答案: 上行、平行公文要另起一行定格書寫。 下行公文要落下書寫。(落下的位置有三種:一種是在正文結束后次行,與致達語一起落底書寫,與正文的最后一個字相齊。一種是把收文者移到正文前一行,冠以“令”或“批”字樣,偏下書寫。一種是放在成文日期之后,另起一行落底書寫。)61.參考答案:A,B,C,D62.參考答案:隨奏本揭帖;隨題本揭帖;隨啟本揭帖63.參考答案: 函可以從格式、往復過程、用途三個角度分類: 從格式看,有公函、便函。公函具備正規(guī)的公文格式,如文頭、編號、機關印章、主題詞、抄送機關、印制說明等項目。便函一般不具備正規(guī)格式。使用公函往往表示內容重要或作者重視。 從兩個機關往復行文的過程看,有去函和回函兩種。去函是主動發(fā)出者;回函指被動回復者。 從用途看,有兩種用途: 一是傳統(tǒng)用途“相互商洽工作,詢問和答復問題”,主動發(fā)出的稱為“商函”,被動回復的稱作“答函”。 二是新增用途“向有關部門請求批準”,主動發(fā)出者稱為“請函”,答復批準的稱為“復函”。64.參考答案:C,D65.參考答案:A,B,C,D66.參考答案:奏以按劾67.參考答案:指導68.參考答案: 大總統(tǒng)令是民國時期北洋政府設置的限于由大總統(tǒng)使用的下行文種。 袁世凱政府中后期,解析原大總統(tǒng)令的用途,增設為四個分支文種:大總統(tǒng)策令、大總統(tǒng)申令、大總統(tǒng)告令、大總統(tǒng)批令。69.參考答案:A,B,C,E70.參考答案:A71.參考答案:度牒;黃牒;優(yōu)牒72.參考答案:兼語預期連動結構語式73.參考答案:C,E74.參考答案: 上諭,是清代皇帝處理日常政務中用來發(fā)布命令、指示的君命文種。(“上”為皇帝之稱,以區(qū)別于文武官員所使用的一般下行文種“諭”)。 清代上諭,可從多角度加以分類,并各有各目。 第一,從行問關系辨析:(1)凡特降的(由皇帝主動發(fā)問或收文者未奏請),謂之“諭”;(2)因臣工所請而降的(屬答復性被動行文,下達原奏請者),稱為“旨”。兩者合稱諭旨。 第二,從下發(fā)途徑辨析:(1)凡交內閣發(fā)抄下達的,稱“明發(fā)上諭”); (2)凡不交內閣發(fā)抄,由軍機大臣直接封發(fā)的,稱“寄信諭旨”,地方官府則稱廷寄。75.參考答案:札文;下;例行公事76.參考答案:A77.參考答案:A,B,E78.參考答案:A79.參考答案:B80.參考答案:奉天承運皇帝詔日81.參考答案: 從公文寫作指導思想來看,《上書正文體》有其局限性: (1)沒有明確指出文藝、公文兩者有不同的寫作規(guī)律,而一味指責崇尚文詞就是“雕蟲之小藝”,欠全面。反之,如用寫公文的標準,去進行文藝創(chuàng)作,同樣不妥。 (2)強調公文應有實在內容、正確意見,當然有積極意義。但僅將其解釋為儒家學說、古代典籍,則是其歷史局限性。 (3)從矯往必先過正的策略看,為有效地遏止華而不實的文風,提出“棄絕華綺”有其必要。但就寫作指導思想而論,在內容充實、觀點正確、措施得力的前提下,適當追求結構巧、文句工、辭采華,有時更能增強公文的表述效果。從內容與形式兩方面統(tǒng)一認識:就文學欣賞意義上的好文章,未必就是好公文;就實施行政效能角度看的好公文,不必就是好文章。但優(yōu)秀公文,就應該既是好公文,又是好文章。 《上書正文體》的缺失是: (1)對“魏之三祖,更尚文詞”,批評為“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蟲之小藝”,有些過分。曹操的公文,意實詞雄,被譽為“建安風骨”。 (2)曹丕在《典論·論文》中對奏議、書論、銘誄、詩賦的寫作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并非一味地追求文字的華麗。 (3)至于魏明帝曹睿也一網收之,實屬冤枉。他在文章寫作上的主張與李諤是一致的。82.參考答案:批答;復83.參考答案: 詔是我國封建社會所設置,并在大部分時期,由皇帝主要用于指揮庶政的君命文種。?夏、商、周三代,“詔”不指公文,而是“召而與言”的動作。秦代創(chuàng)設“詔”,漢代襲用,又稱詔書,這是詔文種的確立。 詔書的沿革。就總體而言,詔書與整個封建社會相始終。 但是有三點例外須加以具體辨析: (1)詔書作為皇帝指揮庶政的主流文種,主要使用時期為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明朝。 在這些朝代之外,詔書雖仍見運用,但已不居于指揮庶政之君命文種的主流地位。 (2)唐代,女皇帝武則天名“瞾”(音zhào照),與“詔”讀音相近,根據封建避諱制度,故避“詔”而不用。因此,“詔”在唐代其他時期雖也實際運用,但指揮庶政的主流文種地位已讓位于其他文種。 (3)在封建社會中,皇帝用不同君命文種撰寫的公文,都可籠統(tǒng)地稱為詔命。但其實往往并不是詔書。84.參考答案:D85.參考答案:C86.參考答案: 簽呈是國民黨政府時期行用于本機關、本*系統(tǒng)內部,由屬官呈于長官的非正規(guī)上行公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