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研究與對馬克思思想的理解_第1頁
文本研究與對馬克思思想的理解_第2頁
文本研究與對馬克思思想的理解_第3頁
文本研究與對馬克思思想的理解_第4頁
文本研究與對馬克思思想的理解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本研究與對馬克思思想的理解

認真清理一百多年來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史,我們可以看到,那些隨著時代問題的凸現(xiàn)和轉換而生發(fā)出來的對馬克思思想形形色色的解釋,大都已經(jīng)成為“過眼云煙”,反而是那些基于扎實的文本基礎和嚴謹理性的研究態(tài)度而作出的理解,仍然具有恒久的價值。就國內馬克思主義的專業(yè)研究來說,曾經(jīng)受到過前蘇聯(lián)的巨大影響,但實事求是地說,我們并沒有超越蘇聯(lián)的水準,特別是沒有形成一支馬克思文本、文獻研究專家隊伍,出現(xiàn)有世界影響的文本研究論著,反而文本、文獻研究成為我國馬克思主義研究中最薄弱的環(huán)節(jié)??赡苷浅鲇谶@樣一種反思,在近年國內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人們意識到文本問題的重要性,一些中青年學者也自覺地把研究重點轉向這一領域。但或許是過去研究方式和路數(shù)的慣性使然,從總體上看,文本研究目前在國內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整體格局中仍然處于邊緣化的狀態(tài),論者言說其重要性的多,但真正實際介入這方面的研究的少,很多人并沒有把這種研究看作是整個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基礎、是理解馬克思思想最重要的途徑,因而應該是每個馬克思主義研究者的份內之事,反而把它看作只是少數(shù)學者的特殊興趣和研究路向;更有甚者,當這一方面的研究才剛剛取得一定的進展、涌現(xiàn)出一些成果的時候,已經(jīng)引發(fā)出了不少負面議論,有得還頗為尖刻。我本人作為這一研究領域的一個成員,對照大家的評論,經(jīng)常反省自己的研究工作;同時為了保持文本研究的良好態(tài)勢和應有生機,我也想在這里澄清一些誤解。誤解之一:文本研究只是做版本考證而不研究思想。或許是受到一時表面現(xiàn)象的影響,新近國內發(fā)表的馬克思文本研究成果中,考察和清理馬克思著述的總體狀況及其流傳情形、介紹和評論國外“馬克思學”界的研究成果以及MEGA2編輯的最新動態(tài)、梳理和甄別某些文本個案(如《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的寫作過程和版本源流等方面的著述占了比較大的比重,引起論者的關注,同時也給人們造成一種印象,即文本研究只是做版本考證而不研究思想。這種看法甚至引發(fā)了早幾年前率先在國內開始系統(tǒng)地研究馬克思文本的學者的“反叛”,指責我和同道只做缺乏“思想”的“偽文獻學考據(jù)”。究其實,上述看法的形成可能是由于不了解我們對馬克思文本研究工作的通盤考慮、階段設計和完整構思所致。正是痛切地感受到馬克思主義研究中迄今為止依然十分盛行的尋章摘句、斷章取義的方式的惡劣后果和影響,受過嚴格學術訓練的新一代研究者特別期望通過扎實的文本研究體現(xiàn)或建構起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學術規(guī)范和通行規(guī)則。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完整的文本研究應該包括前后相續(xù)、層層累積而又相互支持和融通的三個步驟、三個階段,即版本考證、文本解讀和思想研究(每一個階段又包含很多環(huán)節(jié))。從中可以看出,版本研究只是文本研究工作的一個部分,并不是文本研究的全部內容,毋寧說,它只是更為重要的文本解讀和思想闡釋的前提性、基礎性的條件,文本研究的意旨和歸宿仍然是思想研究,但與過去的研究路數(shù)的不同是,馬克思原始思想的理解和把握絕不能再靠思辨和想象,不能離開對具體文本寫作過程、刊布情形和版本源流等方面的考察和梳理,離開對構成文本的各個具體章節(jié)所進行的翔實的剖析和解讀,單純依據(jù)作品中的片言只語便對馬克思的觀點進行無限地概括和提煉,對其思想作出隨意的闡釋和評論,更不能天馬行空地“制造”出一個“沒有馬克思的馬克思主義”。我認為,不論研究者的個性多么獨特,在介入某一項具體研究時,你必須遵循這樣一種嚴格的步驟和程序。版本考證的成果將為客觀地理解和把握馬克思的思想提供扎實的文獻基礎,解構長期以來這一方面存在的“過度詮釋”現(xiàn)象。以在我國影響巨大、被約定俗成地命名為《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的研究為例,迄今為止我們基本上都是根據(jù)《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42卷、第2版第3卷(與2000年單行本一致)來闡釋其思想的,這樣的結果是,將只在其中第1部分手稿中闡發(fā)的“異化勞動”的觀點抬升到這一文本核心思想的地位,進而認為這是馬克思思想發(fā)展的“巴黎時期”(即1843年10月—1845年2月)的主旨思想。然而通過版本考證的新成果就會發(fā)現(xiàn),這種概括所依據(jù)的文獻學信息是不全面的,因而在此基礎上做出的結論也靠不住。其一,流行的研究沒有還原馬克思當時實際的寫作情境。作為我們研究基礎的文本,只是一部被后人將并不是連續(xù)寫作的3部分手稿攛掇在一起的所謂“著述”。其實這一時期,除了這些手稿,馬克思還穿插著寫有9冊經(jīng)濟學筆記;不僅如此,馬克思當時還有一個編纂“一套社會主義史的資料匯編,或者勿寧說是一部用史料編成的社會主義史”[1]的計劃,因此,他當時直接閱讀了與其思考的主題有關的法國的文獻,并且通過德譯本或法譯本了解了英國社會主義者的著作[2],并且都做了摘要。因此,研究巴黎時期馬克思的思想,單獨把《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從眾多材料中擷取出來,沒有完整地呈現(xiàn)馬克思當時的理論視域,由此所進行概括必然是片面的。實際上馬克思思考的議題很多來自他自己閱讀和摘錄的書籍和文獻,“異化勞動”的思想不過是其中之一,只有把這些書籍和文獻中所涉及到的思想通盤考察,才能厘清馬克思思想的實際狀況,從而避免作出“過度詮釋”。其二,這部著述名稱中所謂“經(jīng)濟學”、“哲學”的提法[3]割裂了馬克思當時理論活動的整體狀況。實際上在馬克思的研究活動中沒有我們后來習慣了的、作為現(xiàn)代學科分類的什么“經(jīng)濟學”或“哲學”的分野。第1部分手稿中所論述的“工資”、“資本的利潤”和“地租”,是經(jīng)濟學議題嗎?其實馬克思把它們看作是當時的工人、資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三個階層不同的三種收入形式,由此描述出他們懸殊的社會境遇,以透視當時森嚴的社層結構、相互關系及其未來命運,這是分明屬于哲學和社會學研究的題中應有之義。尤其是固守于馬克思巴黎時期研究的所謂“經(jīng)濟學”領域,而把它們與他當時正在為甄別和了斷與青年黑格爾派思想淵源關系而寫作《神圣家族》和隨后的《關于費爾巴哈提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的分開,怎么能完整地勾勒出當時馬克思思想的原貌呢?強調文本研究中版本考證的意義,極容易被指責為“唯文本至上”,搞“本本主義”。然而,從以上的敘述中不難看出,研究者之所以下如此大的功夫梳理和甄別作者的寫作情形、作品的版本源流,正是認識到,雖然我們把文本看成是作者思想的表達,然而同時又必須保持警覺,即文本與原始思想之間其實不可能是完全對應的關系,就是說作者的思想未必已經(jīng)完全通過文本本身已經(jīng)表達盡凈了。文本本身其實只是作者表述其思想的一個載體,那么它的表述就有可能不恰當、不完備。按照文學理論中的“冰山原理”,作者的思想只有六分之一露出水面(是其自覺意識到的),六分之五則是處于形成過程中的或混沌狀態(tài)的水下部分(自己也不明所以),如此說來,文本只能是對其六分之一部分的描摹和表達,那么它與這些確定性的思想之間是否達到了自洽?作者的思想狀態(tài)、寫作心理與文本的表述方式之間是否存在差池?等等,就要求研究者者借助文本之外的佐證、作者同時代的文獻研究以及同一文本的不同版本作出分析、判斷、推理和構想。這是文本思想研究中極其重要的前提步驟。甄別思想與文本之間復雜關系的工作,對于作為我們研究對象的馬克思本人的情況來說,顯得尤其必要。盡管他從少年時代便開始寫作、畢生最善于用文字表述其對世界的理解和看法,但回到他的文本世界就會發(fā)現(xiàn),其生前發(fā)表過的論著不到其全部著述的三分之一,在他的著述中,已經(jīng)完成的定稿也很少,大部分是成型稿之外的準備材料、先行稿、最初草稿、過程稿、修改稿、謄清稿、刊印稿、失佚稿以及其他相關材料。因此要理解馬克思、把握他的思想,單純從那些現(xiàn)成的著述中概括是最方便的,但也是最不可靠的,因為馬克思很多重要的思想就保留在那些雜亂的材料中,需要我們去悉心梳理;還有一部分思想甚至沒有形諸文字,需要我們借助他閱讀過的書籍、與人的交往情況、當時人的回憶等材料作出推斷。特別需要指出是,由于中國馬克思研究的特殊性,他著述的原始手稿的復制件我們基本上沒有收藏,于最新文獻的掌握上很容易出現(xiàn)紕漏甚至差距,在具體研究中我們不占有優(yōu)勢,長期以來又不重視文本、文獻材料的收集和研究,這些方面欠帳很多。但決這不意味著我們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者必須放棄這一基礎性的研究環(huán)節(jié),可以憑空抽象馬克思的思想??茖W的態(tài)度要求我們必須深入了解國外“馬克思學”界在馬克思具體文本、問題的探討中所做過的工作及其最新進展,結合我們自己的分析和判斷,作出自己的梳理和評價。我們喜歡強調馬克思主義研究的中國特色,但我認為這種中國特色應當是建立在具備國際視野、把握學術前沿動態(tài)的基礎之上的,而不是另劈蹊徑,與國際馬克思研究界互不了解、互不往來。誤解之二:文本研究只是復述原著的思想而沒有思想建樹很多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者不愿意介入文本研究,還有一個觀點作支持,就是較之于原理研究和現(xiàn)實問題探討,文本研究只是復述原著的思想,談不上研究者個人的見解和創(chuàng)造,因而屬于“次一層次”乃至“低一檔次”的研究。其實,通過對經(jīng)典文本的解讀來建構了新的思想體系,在中外思想史上都不乏其例。在中國古代思想發(fā)展史上,“注經(jīng)”、“解經(jīng)”可以說是思想家、哲學家們表述和闡發(fā)其思想最普遍的方式之一,大都數(shù)思想形態(tài)的建構是通過注釋經(jīng)典來完成的,比如,王弼通過為《道德經(jīng)》和《易經(jīng)》撰注而成為魏晉一代玄學大家,朱熹更是通過《四書集注》而成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在西方柏拉圖以蘇格拉底的名義進行對話以闡述其思想觀點而開辟了希臘哲學的新階段,中世紀一大批《圣經(jīng)》解讀者建立起經(jīng)院哲學的宏偉大廈,康德、黑格爾的后繼者更是通過對先賢著述的解說、其思想實質的揭示以及與時代關系的思考而提出“回到康德”、“回到黑格爾”等口號,實際上發(fā)展出新康德主義、新黑格爾主義等流派,在現(xiàn)代西方哲學的發(fā)展中這種情況也相當盛行。就馬克思文本的解讀而言,我這里特別想提醒國內的研究者不要低估了文本解讀的難度。以《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研究為例,過去我們一般都以中文《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3卷為藍本,而在具體概括其思想時又僅僅以其中“正面闡述的自己的見解”的《費爾巴哈》章為依據(jù)。按照這樣的選擇所進行的解讀,讀出了什么?充其量是對傳統(tǒng)哲學教科書體系及其原理的一種領會和證明!現(xiàn)在可以說,這種理解遠沒有達到《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本人的思想高度,而是處于“前馬克思”的思想水準。理由是,《全集》第3卷是根據(jù)俄文第二版翻譯的,而這一版本由前蘇聯(lián)的維列爾準備、阿多拉茨基編輯,它根據(jù)當時蘇聯(lián)流行的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解,把馬克思原始手稿中的編碼打亂后重新進行了編排,“建立”起《費爾巴哈》章的結構;不僅如此,他們還把一部“事先并沒有經(jīng)過十分嚴密的通盤考慮和籌劃,而是由多個事端引發(fā),寫作計劃和框架結構幾經(jīng)變動、更改,由若干寫法不同、篇幅長短不均的章節(jié)所組合而成的相當松散的、并且最終也沒有全部完成并出版的著述”編輯成一部儼然是“完整”的著述!根據(jù)這樣的版本所進行的解讀怎么能不造成誤讀和歧解呢?根據(jù)我自己的研究,《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的思想結構并不能僅僅靠《費爾巴哈》一章來支撐,其中全書最難解讀的是占了其中十分之七篇幅的《圣麥克斯》一章。如果不算這部著述的“先行稿”和第二卷中遺失的兩章,那么按照中文第1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版式翻譯成中文它有620多頁,而《圣麥克斯》一章要占424頁!不僅是篇幅巨大,就其思想容量和深度來說,這一章闡述的很多觀點也是《費爾巴哈》一章替代不了的?!妒溈怂埂氛率邱R克思、恩格斯對作為青年黑格爾派一名重要成員、其實在這一群體中顯得非常另類的圣麥克斯·施蒂納當時引起轟動的一部書《唯一者及其所有物》極其詳盡地考察和分析。他們基本上是按照施蒂納原書的結構來進行論述的。這一部分思考路向貌似邏輯實則散亂,敘述方式經(jīng)常轉換,條分縷析的解剖和淋漓酣暢的揭露雜糅在一起。迄今為止,包括前蘇聯(lián)和西方馬克思研究界,沒有詳細解讀和研究《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一章的著述發(fā)表,由此可見解讀的難度。總括地看,《唯一者及其所有物》所闡述的見解與馬克思、恩格斯對它的解讀和批判,可以說是觀照和把握世界的兩種方式的交鋒和駁難,常常因為思考的起點、過程、傾向、意旨諸多方面的不同,很容易將對方的觀點看作是充斥荒誕的謬見?,F(xiàn)在可以這樣說,如果我們承認世界不是一種存在、一種理解、一種詮釋,那么需要站比論爭雙方更高層次來分析他們之間的駁難邏輯與觀點得失??梢哉f,這樣一種不適宜于作出簡單肯定或者否定的判斷的解讀,也正是考驗新一代文本研究者耐心、見識的地方。篇幅所限,我這里只舉貫穿這一章始終的一個重要問題,即:精神世界究竟該如何把握?施蒂納聲稱他的書意在“書寫人生的歷史”;那么,對人而言,什么最重要呢?他認為是精神。他特別注意到,對精神的追求和理解是一個非常復雜、艱難的過程,因為同樣是精神,其中有層次、境界等方面的區(qū)分,諸如貧乏的精神還是豐富的精神,不完善的精神還是完善的精神,類的精神、某個個體的精神還是“真正的和真實”的精神、“理想的、彼岸的”精神,等等,都是有差別的。精神探索史、追求史不可避免地就成為前者向后者嬗變、轉換的歷史。由此他認識到,任何世俗存在都沒有力量駕馭精神,尋找這萬能的精神的引導者、征服者——“唯一者”就成為人生的最高目標和歸宿。對施蒂納關于人的發(fā)展及其精神歷程的這樣煞費苦心的追求,馬克思、恩格斯以極端挖苦的口吻稱之為“思維的絕技”和種種“花招”。認為他探討精神但根本沒有觸及精神本質,研究思想“根本還沒有觸及這些思想,因為這些思想是表達現(xiàn)實關系的。”[4]那么能不能據(jù)此就說施蒂納的探索完全沒有必要和價值了呢?恐怕不能下如此決然的斷語。我們知道,精神、觀念、思想誠然有現(xiàn)實的根基或依據(jù),但同時她們的奧妙、奇異、詭譎確實又是超現(xiàn)實的、非邏輯的和非常規(guī)的。正因為如此,她們才值得人們去苦苦追索和反復深究。如果用一種外在于精神、觀念、思想的規(guī)則、尺度、標準來衡量和探究精神、觀念、思想,確實可以看到這一世界的荒誕和離奇,但據(jù)此而舍棄了對純粹精神、觀念、思想的研究,也將是極大的錯失和遺漏。我們必須說,施蒂納對精神世界探索的價值不是體現(xiàn)在本體論意義上的(這方面他的觀點和推論確實有荒謬之處),但他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和思路推進了人對精神世界無窮奧妙的理解,這是不能一筆抹殺的。施蒂納正是痛切地感到,“現(xiàn)在我們才知道,我們迄今根本沒有用精神來觀察世界,而只是對它呆望而已?!盵5]于是他做了應該說非常曲折地思考和探索,他的錯誤在于,走到了另一個極端,對世界的探索陷入純精神的領域,而離開了與現(xiàn)實的關聯(lián)。恰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說,他“沒有經(jīng)過考慮和清點”;他不知道,精神離不開它之外的現(xiàn)實,不僅是根源上離不開,過程和歸宿上都離不開,它們是一體兩翼,共存于一個世界系統(tǒng),相互規(guī)定,相互表證,相互否定,相互提升。以上這樣一種解讀,能說只是在復述思想嗎?誤解之三:文本研究有意回避現(xiàn)實問題因而體現(xiàn)不出馬克思主義的當代性。這里首先需要對什么是“現(xiàn)實問題”做些分析。其一,社會上存在的所有形形色色的現(xiàn)象和事件,彼此之間差異很大,重要程度很不相同,有的表征著時代的特征及其發(fā)展趨向,有的則與此關系不大甚至沒有關系,因此,“現(xiàn)存的并非都是現(xiàn)實的”;其二,每一個時代都屬于該時代自己的“現(xiàn)實問題”,并不是說只有當代的甚至目前的問題才是“現(xiàn)實問題”;其三,不只是社會物質活動和實踐領域的事件是“現(xiàn)實問題”,重要的思想潮流和理論動向也屬于“現(xiàn)實問題”。循此我們看文本研究。由于我們選擇的研究對象是馬克思在19世紀寫作的文本,特別是在具體研究中為了盡可能客觀地再現(xiàn)把握馬克思思想的原初狀況和整體面貌,我們力戒從當代(目前)發(fā)生的那些具體問題甚至事件出發(fā),去馬克思的文本中尋找解釋、說明和答案,因此在文本研究的第一階段即版本考證中,的確沒有觸及這些當代的問題和事件。但由于馬克思的文本本身不是抽象的空論,甚至也不完全是他本人生命歷程和人生體味的記錄,而是他對自己所屬的那個時代重大的社會問題、實踐問題和理論問題的反映和剖析,更是他對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思考和探究,因此在文本研究中,特別是第二、第三階段的文本解讀和思想研究中,我們從來沒有、也不可能回避那個時代的“現(xiàn)實問題”。我們不得不一再回溯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和發(fā)展狀況,厘清什么是那個時代處于重要地位的社會問題,再將我們所解讀的文本所論述的問題與此相對照,以判別作者是否準確地把握住了自己時代的脈搏,是否客觀地反映出問題的視域,是否到位地考慮到問題的癥結,有沒有獨特的、解決思路,等等。此外,文本研究需要對馬克思思想作出評價,而評價需要有參照系,因此研究者還面對當時斑斕的思想圖景和一系列復雜的理論“事件”。一方面要梳理與馬克思發(fā)生過直接關系的思想家及其派別,諸如恩格斯、布魯諾·鮑威爾、費爾巴哈、施蒂納、海涅、魏特林、威廉·沃爾弗、赫斯、盧格、格律恩、蒲魯東、拉薩爾、福格特、巴枯寧等人,以及空想社會主義、古典政治經(jīng)濟學、青年黑格爾派、哲學共產(chǎn)主義、真正的社會主義、共產(chǎn)主義者同盟、德國社會民主黨等思潮或黨派與馬克思復雜的糾葛及思想差異。另一方面更要甄別雖然沒有與其直接接觸過、但對其思想發(fā)展和理論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的思想先驅與他的思想關系。終其一生,黑格爾哲學可以說是馬克思觀照、把握世界,理解和詮釋時代最為重要的參照系,迄今為止,就二者的關系而言,無論是對他們思想關聯(lián)的具體細節(jié)和演變軌跡的探詢,還是從整體上對黑格爾的實際影響作出程度和實質性的判定,都有很大的研究空間,這也直接關乎馬克思思想與旨在全面顛覆黑格爾哲學的現(xiàn)代西方哲學的關系。此外,在還有一個比較的層次是為人們所忽略的,那就是與馬克思處于同一時代、同一思想傳統(tǒng)和社會環(huán)境,但思想意旨卻迥然不同的思想家。比如被奉“存在主義之父”和鼻祖的克爾凱郭爾只比馬克思小三歲,19世紀40年代開始流行的叔本華的唯意志論也是與馬克思主義同時誕生的思想體系。相同的時代、相同的文化氛圍和社會現(xiàn)實為什么會“塑造”出、怎樣“塑造”出這些思想“另類”?這些比較和分析,可以凸現(xiàn)出人類哲學和思維探索的多元進路,以及在這雜色斑斕的圖景中馬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