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課+兩宋的政治和軍事同步練習 高一上學期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1頁
第9課+兩宋的政治和軍事同步練習 高一上學期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2頁
第9課+兩宋的政治和軍事同步練習 高一上學期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3頁
第9課+兩宋的政治和軍事同步練習 高一上學期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4頁
第9課+兩宋的政治和軍事同步練習 高一上學期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9課兩宋的政治和軍事——高一歷史人教統(tǒng)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上冊同步課時訓練

一、單選題1.宋朝史料記載了宋神宗對邊疆兩大對手遼和西夏的評價。他憂心忡忡地說:“二虜之勢所以難制者,有城國(定居的農業(yè)社會),有行國(游牧社會)……比之漢、唐,最為強盛?!边@主要反映了()A.北宋積貧積弱無力對抗北方民族政權B.北方民族政權向中原農耕地區(qū)拓展C.北宋最高統(tǒng)治集團具有強烈憂患意識 D.北方少數民族業(yè)已完成封建化進程2.赦書是朝廷頒布赦令的文告。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因赦書由書吏抄錄多有差錯,致使地方州縣“錯認刑名,失行恩賞”,遂下詔“自今赦書,令刑部摹印頒行”。由此赦書“勒楷書寫本”,經勘讀后雕版“印造發(fā)遞”。此舉有助于()A.擴大朝廷政令推行范圍 B.提高國家行政管理能力C.強化地方民眾法律意識 D.完善朝廷文書傳遞體系3.東晉時設有檢校御史,屬于擁有實權的常設正官。但隋朝及唐前期,在正式官職前加“檢?!倍质蛊涑蔀榇砉俚默F象十分普遍:唐中期后,“檢校官”逐漸成為虛銜和加官。到宋代形成了檢校太師、太尉、太傅、太保、司徒、司空至國子祭酒、水部員外郎的十九階體系。檢校官制度的變化()A.體現了重文輕武治國策略B.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C.折射出集權政治發(fā)展趨勢

D.推動官僚體制的完善

4.下表所示為王安石變法中的部分舉措。由此可知,王安石變法()舉措概要均輸法增設發(fā)運使,總握東南六路財務,同時主管茶、鹽、酒、礬稅收免役法大量裁減州郡役人以及額外奉應官員的種種陋規(guī)農田水利法官吏對農業(yè)耕作技術或水利修建工程向官府“各述所見”,凡有功者,給予一定獎勵A.全力裁減開支 B.重視改善吏治 C.推行重農抑商 D.重在增加賦稅5.《宋史》記載:“祖宗(指宋太祖趙匡胤)之時,樞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諸軍,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所以維持軍政,萬世不易之法?!边@一制度的實行意在()A.整頓軍隊加強地方軍事力量 B.澄清吏治削弱宰相行政權力C.分權設職防止武將權力膨脹 D.崇文抑武提高文官社會地位6.宋太宗曾下令兩浙、嶺南、福建各州官員鼓勵百姓種植粟、麥、豆、黍等雜糧,江北諸州鼓勵農民廣種粳稻,種子由中央政府統(tǒng)一調配供應。這一舉措得以實施是基于()A.經濟重心的南移 B.勞作方式的改進C.分裂局面的結束 D.民族交融的加強7.南宋大多數時期,樞密院處于宰相的控制之下,“至開禧(宋寧宗年號,1205—1207年),以宰臣兼使,遂為永制”。據統(tǒng)計,在南宋王朝的150多年的時間內,三省長官和樞密使連續(xù)不兼職的時間僅十五六年。這一調整()A.解決了嚴重的冗官冗費問題 B.反映出專制皇權統(tǒng)治的衰落C.有利于提高決策與行政效率 D.是重文輕武政策破產的標志8.下表為宋代熙寧十年(1077年)政府財稅收入情況。這反映了當時()稅種歲入(萬貫)百分比(%)兩稅(稅錢)558.68.9兩稅(實物)1462.723.3鹽、茶、酒稅2192.435.0商稅868.813.9市易133.22.1坊場錢602.79.6市舶540.9金、銀、銅稅397.36.3總計6269.7100A.賦稅制度發(fā)生根本變化 B.范仲淹改革成效顯著C.工商稅收成為重要稅源 D.“冗費”現象得到緩解9.“宋初革五季之患,召諸鎮(zhèn)節(jié)度會于京師,賜第以留之,分命朝臣出守列郡,號權知軍州事(官職名稱),軍謂兵,州謂民政焉”“太祖始削外權……令文官權知”。材料表明宋初()A.放松社會管控 B.機構權力分散 C.加強地方控制 D.邊防壓力減輕10.急腳遞鋪是北宋時最機要的遞鋪,“日行四百里,唯軍興則用之”。神宗時又設“金字牌急腳遞”,金牌“以木牌朱漆黃金字,光明眩目,過如飛電,望之者無不避路,日行五百余里?!避娗橛苫实塾H自處分后,三省、密院不得與聞,而直達軍前。這反映了當時()A.崇文抑武的深化 B.中央集權的強化C.專制皇權的加強 D.樞密院職能調整11.下圖是北宋中央權力分配示意圖。圖中a、b、c處分別對應的是()A.尚書省、三司、三衙 B.中書省、財政、太尉C.門下省、三司、太尉 D.中書門下、財政、三衙12.下表是王安石變法中青苗法的還納本息示意列表。這一政策的特征是()實際支給還貸數實際價值1000文1200文(借錢還錢)1200文120斗(借錢還糧)2400文A.加強人身控制 B.放松經濟控制 C.稅收的公平化 D.實物的貨幣化13.唐朝時地方藩鎮(zhèn)在京師設立進奏官,負責聯絡朝廷和藩鎮(zhèn)的公務往來,同時收集各種情報傳遞給藩鎮(zhèn)。北宋時進奏官由中書門下從文官中選任,最多時有一百多人,辦公經費全部由中央負責,傳遞給地方的信息要經過審核。北宋時進奏官的變化()A.體現中央政府財政收入增加 B.反映中央集權的強化C.導致冗官冗費局面的出現 D.體現重文輕武的國策14.下圖是中國某一時期的地方機構設置示意圖。據此可知,這一時期的政治()A.充分吸取了隋唐以來地方機構設置的教訓B.有效地改變了先前武將擅權、藩鎮(zhèn)割據的狀況C.分化事權、相互監(jiān)督,有效地加強了君主的權力D.為此后積貧積弱局面的形成埋下制度伏筆15.“神宗既用王安石為參知政事,安石為帝言天下財利所當開辟斂散者,帝然其說,遂創(chuàng)立制置三司條例司”“以通天下之利”。這說明.王安石變法初期的改革重點在于()A.分散宰相權力 B.加強皇權 C.加強軍事實力 D.增加財政收入16.北宋前期,宗室(皇族)近屬統(tǒng)一居住在封閉式的宮宅之中,出入要經批準,不得私見賓客。宗室可獲高官厚祿,按官階參加朝會,但不得參加科舉,不能出任實職差遣。神宗以后規(guī)定,宗室不得拜為宰相,不得任試官、學官等。上述規(guī)定()A.遏制了權臣專制 B.有利于防止皇權旁落C.打擊了豪強勢力 D.加劇了皇室內部矛盾二、材料題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宋朝的“吏治”材料一宋朝初年,太祖和太宗對于貪贓枉法官吏實行嚴厲打擊的政策,《宋刑統(tǒng)》顯示,相關吏治法律條文嚴密。然而“人治”卻逐步僭越“法治”,宋代統(tǒng)治者常常運用赦免,兩宋三百余年間,各種赦免活動近千次。宋初較為清明的吏治狀況漸為破壞,開始呈現一片貪腐之象。官吏貪腐現象成為宋代思想家和朝廷大臣普遍關注的社會問題。材料二宋朝部分杜絕官吏貪腐的主張主張人物“艱難選舉,使入官不濫?!蓖跤砀怠熬x廉干中正之人”為官包拯“天下之治,由得賢也。天下不治,由失賢也?!薄肮倮粲蟹溉肴俗镎?,則終身棄之?!背填U“酌量省免,免虛費于利祿,仍均濟于職官?!薄皯屠艏橐悦髻p罰。”柳開“任賢使能以清官曹?!标惲敛牧先袑W者問陸九淵:“荊門之政何先?”象山對曰:“必也正人心乎?!薄陨喜牧暇幾月櫫痢蛾懢艤Y對吏治腐敗的批判與治理實踐》(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宋代官吏貪腐現象受到思想家和朝廷大臣普遍關注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三,概括宋人杜絕官吏貪腐的主張,并提出你的見解。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國人從什么時候開始在地圖上畫長城現在已經無法確知,我們今天可以看到的最早標有長城的地圖是宋代的。學者研究發(fā)現宋代并不是一個修筑長城和利用長城進行軍事防御的朝代,但宋人卻認真地在許多全國性輿圖上都畫上了長城。今天蘇州碑刻博物館藏有一塊宋代圖碑,上刻《地理圖》一幅,圖中就有長城。值得注意的是圖下部的跋文說道:“中原土壤北屬幽燕以長城為境,舊矣。至五代時,石敬塘棄十六州之地以賂契丹,而幽薊朔易之境不復為吾有者三百余年?!遍L城雖不是邊境,但長城的意義本是阻抗北方民族的南下,所以圖的編制者仍畫上實際上不起作用的長城以求理念上的不敗。此幅地圖的編制有當年的時代意義,如跋文的最后一句話所言:“庶幾觀者亦有所感發(fā)焉”。所謂觀者的“感發(fā)”就是感懷華夏北方領土的失棄。——摘編自唐曉峰《宋代地圖上的長城》(1)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宋代在地圖上標注長城的原因。(2)據材料,概括指出地圖在宋代國家治理中發(fā)揮的功能。1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宋朝兵制之弊在于:(一)兵力的逐漸腐敗。(二)番戍之制:(甲)兵不知將,將不知兵,既不便于指揮統(tǒng)馭……(乙)而兵士居其地不久,既不熟習地形,又和當地的人民沒有聯絡。(丙)三年番代一次。道途之費,卻等于三年一次出征……每逢水旱偏災,又多以招兵為救災之策;于是兵數遞增。宋開國之時,不滿20萬。真宗末年,增至91萬。仁宗時,西夏兵起,增至125萬?!獏嗡济恪吨袊幕贰凡牧隙伍_國時,設官分職,尚有定數,其后薦辟之廣,恩蔭之濫,雜流之猥,祠祿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紀極。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有司言減天下冗吏十九萬五千余人。所減者如此,未減者可知也?!矍澹葳w翼《廿二史札記》(1)依據材料一,分析宋朝軍事弊端導致的后果。(2)材料二反映了北宋政治上的什么現象?這一現象對北宋統(tǒng)治有何影響?(3)宋仁宗是如何解決這一系列問題的?最后結果如何?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開封城位于中國的心臟地帶,由道路、河流和運河與各地相連接,這使得肥沃的南方、東南地區(qū)的糧食和其他商品可以很容易地被運到京城;開封城的規(guī)劃比之前更加開放,有人居住的街巷和開設有商鋪的街道取代了之前有墻的城坊,甚至出現了繁榮的商業(yè)化的郊區(qū)。在這個地方,有權勢的人、富人、有教養(yǎng)的人、追求時尚的人以及四處謀生的流浪者都混住在一起,成為城市人,在這個地方,金錢、房產和經濟上的成功影響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但作為京城,開封還有不足之處,之前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哪個王朝敢在開闊的華北平原上選擇城市并將其定為都城,因為這樣易受北方游牧部落的軍事進攻,而且難以防御?!幾訹加]卜正民主編《哈佛中國史·儒家統(tǒng)治的時代·宋的轉型》(1)根據材料,概括北宋開封城的主要特點。(2)根據材料,指出開封作為都城的不足之處,并結合史實進行說明。

參考答案1.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代(中國)。根據材料“二虜之勢所以難制者,有城國(定居的農業(yè)社會),有行國(游牧社會)……比之漢、唐,最為強盛”可知,作為邊疆少數民族政權的遼和西夏,原本屬于游牧民族,發(fā)展游牧文明,現在卻在其地有了定居的農業(yè)社會,說明其發(fā)展了農耕文明,這表明北方少數民族爭取正在向中原農耕文明區(qū)進行拓展,B項正確,材料并無表明宋朝政權能否抵抗住北方民族政權的入侵,而是反映了北方民族政權向中原農耕地區(qū)拓展,排除A項;僅憑材料的一則史料記載不足以說明整個北宋最高統(tǒng)治集團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排除C項,北方少數民族業(yè)已完成封建化進程說法過于絕對并且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選B項。2.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中國)。敕書是皇帝任官封爵和告誡臣僚的文書,材料提到敕書抄錄多有差錯,導致地方官員在落實敕書詔令時,存在失當的現象,故令刑部摹印頒行,敕書更加規(guī)范化和準確化,有利于政令的傳遞,上下一體,減少失誤,故此舉有利于提高國家的行政管理能力,B項正確;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敕令更加規(guī)劃化,其推行范圍并未因此擴大,排除A項;材料未提及民眾法律意識的高低,敕令的規(guī)范有利于地方官員的落實和管理,排除C項;“完善”的表述太過絕對,且材料并非強調敕書的傳遞程序,而是內容的規(guī)范,排除D項。故選B項。3.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唐宋專制集權的加強。根據材料中“成為代理官”“逐漸成為虛街和加官”可知,檢校官制度逐漸虛化,沒有實質性權力,折射出集權政治發(fā)展趨勢,故選C項、材料沒有體現“文官”與“武官”的比較,無法得出“重文輕武”的結論,排除A項:“檢校官”的虛銜化趨勢,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B項;官僚體制的完善應該涉及行政、監(jiān)察、選官等方面,材料只涉及“檢校官”的虛職化,無法體現官僚體制的完善,排除D項。

4.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北宋時期的中國。本題考查王安石變法,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與歷史解釋、史料實證的素養(yǎng)。據“增設發(fā)運使官;大量裁減州郡役人;官吏……凡有功者,給予一定獎勵”等可知,三條舉措都有關于官吏的內容,包括設官、廢除陋規(guī)、獎勵官員等,可知是重視改善吏治,B項正確;材料中增設發(fā)運使官不屬于全力裁減開支,這屬于加強對經濟的管理,排除A項;從材料中看不出推行重農抑商,排除C項;從材料中看不出重在增加賦稅,還有其它方面的內容,排除D項。故選B項。5.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代中國。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宋太祖之所以將軍權分散,就是吸取五代以來藩鎮(zhèn)割據,武將專權的教訓,通過分權設職位防止武將權力膨脹,C項正確;宋太祖實行這一制度是為了防止武將專權,而不是為了加強地方軍事力量,排除A項;這些制度是為了削弱武將權力,和削弱宰相權力無關,排除B項;材料信息沒有涉及提高文官地位的內容,排除D項。故選C項。6.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中國)。據材料可知,宋朝時期,結束了五代十國分裂格局的局面,為提升糧食產量,加強經濟實力,政府對南北方的農業(yè)采取措施鼓勵其發(fā)展,C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國家南北的統(tǒng)一,而非經濟重心南移所帶來的政府政策,排除A項;在中國封建社會,小農經濟一直是主要的勞作方式,基本沒有改變,排除B項;材料描述的是農業(yè)的發(fā)展,沒有描述民族融合的信息,排除D項。故選C項。7.答案:C解析:本題為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選項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時空范圍為南宋(中國)。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宋代吸收五代十國時期武將專權的教訓實行分權,但南宋時期出現了宰相長期兼任樞密院長官的現象。結合材料時間可知,這一時期南宋國防壓力較大,因此宰相兼任樞密使有利于集權以提高行政效率,適應了當時國防的需要,C項正確;僅僅是丞相兼任樞密院長官無助于解決“冗官”現象,排除A項;宋代時期,封建皇權還沒有走向衰落,排除B項;宰相兼任樞密使并不能說明重文抑武政策破產,排除D項。故選C項。8.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宋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宋代熙寧十年(1077年)政府財稅收入情況可知,宋神宗熙寧十年賦稅收入中商業(yè)稅收占比非常大,尤其是鹽、茶、酒稅最多,這說明當時工商業(yè)經濟較發(fā)達,C項正確;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宋朝熙寧十年政府財稅收入情況,無法得出宋代賦稅制度發(fā)生根本性變化的結論,表述有誤,排除A項;范仲淹改革是在宋仁宗時期,并且最終以失敗告終,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國家財政收入與“冗費問題得到緩解的關系,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C項。9.答案:C解析:根據“號權知軍州事(官職名稱)”“太祖始削外權……令文官權知”可得出宋代派文臣擔任地方的長官,削弱地方軍事武將的權力,從而加強中央集權,C項正確;材料強調削弱武將,并沒有放松社會管理,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并沒有體現機構權力分散,排除B項;當時邊防壓力仍然大,遼、西夏威脅邊疆,排除D項。故選C項。10.答案:C解析:北宋時期,通過急腳遞鋪、金字牌急腳遞等收發(fā)情報,皇帝做出的軍事決策可以不經過三省、樞密院,快速、秘密地送達軍前,反映了當時專制皇權的加強,C項正確;材料并未體現崇文抑武政策及其深化,排除A項;中央集權的強化體現的是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加強,而材料強調的是皇帝對軍隊的控制,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軍政事務的傳遞和保密事宜,與樞密院職能調整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11.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宋代中央集權的加強。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北宋初年設立中書門下作為最高行政機構,最高行政長官行使宰相職權,因此圖示a與中書門下對應。度支、鹽鐵、戶部屬于三司,三司主管財政,因此圖示b對應財政。三衙是宋代掌管禁軍的機構,對應圖示c。故D項正確。12.答案:D解析:據材料可知,實際支給“1000文”,但還貸數為“1200文或120斗(借錢還糧)”,這說明青苗法這一政策的特征是“實物的貨幣化”,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人身控制,而是強調“青苗法的還納本息”狀況,排除A項:材料強調“青苗法的還納本息”狀況,未涉及經濟控制的內容,排除B項;材料強調“青苗法的還納本息”狀況,未涉及稅收內容,排除C項。13.答案:B解析:材料中雖然提到宋代進奏官的辦公經費由中央負責,但這與中央政府財政收入是否增加并沒有必然的邏輯聯系,因此A選項錯誤。由材料來看,北宋時進奏官由中央任命,傳遞給地方的信息要經過審核,不再是地方在中央的情報人員,這說明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加強了,因此B選項正確。雖然材料提到“北宋進奏官最多時有一百多人,辦公經費全部由中央負責”,但這并不能直接說明導致北宋出現冗官冗費局面,因此C選項錯誤。雖然材料提到北宋進奏官從文官中選任,但這并不能直接體現北宋重文輕武,因此D選項錯誤。14.答案:B解析:據圖可知為宋代地方機構設置,結合所學“安史之亂”后的唐朝和五代十國時期,中國長期存在武將擅權、藩鎮(zhèn)割據的狀況,北宋如此設置,就是為了改變這一情況,而且實際效果顯著,故選B項;A項中的“隋唐以來”,夸大了時序,應該為安史之亂后,排除A項;北宋地方機構如此設置有分化事權、相互監(jiān)督的作用,但地方機構設置,主要是加強中央集權,而不是君主權力,排除C項;北宋中期積貧積弱局面的形成是北宋從中央到地方一整套政治、經濟、軍事等制度的設計和運營引發(fā)的,不只是地方機構的設置,排除D項。15.答案:D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正確解讀材料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由“安石為帝言天下財利所當開辟斂散者,低然其說,遂創(chuàng)立制置三司條例”可以分析出王安石初期的變法是為了增加政府的收入的,故本題答案選D項。分割宰相權力不是王安石變法的內容,A項不選;題干中沒有涉及皇權的變化,B項不選;材料中體現的是財政,不是加強軍事實力,C錯誤。16.答案:B解析:從材料可知北宋的宗室皇族雖擁有相應的特權,但也受到了嚴格的限制,因為宗室力量有可能成為威脅皇權的因素,北宋的這些規(guī)定有利于加強皇權B項符合題意。上述規(guī)定主要防范的是宗室皇族而非權臣或地方豪強勢力,故A、C兩項錯誤;北宋的這些規(guī)定加強了皇權,抑制了宗室皇族勢力的膨脹,不會加劇皇室內部的矛盾,故D項錯誤。17.答案:(1)宋朝官吏貪腐現象嚴重;破壞了法治;貴族階層的特權危害了社會公平;不利于民生,容易激化社會矛盾;威脅到統(tǒng)治;與儒家的人文精神相背離。(2)主張:從人才選拔的角度,如王禹俑、包拯、陳亮的觀點;從吏治體制和管理的角度,如柳開、程頤的觀點;從加強教化、提高個人修養(yǎng)的角度,如陸九淵的觀點。個人見解:如加強制度建設、完善監(jiān)督機制等。解析:(1)原因: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宋代(中國)。根據材料一“宋初較為清明的吏治狀況漸為破壞,開始呈現一片貪腐之象。”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官吏貪腐現象受到思想家和朝廷大臣普遍關注的原因有,宋朝官吏貪腐現象嚴重;破壞了法治。根據材料一然而人治卻逐步僭越法治,宋代統(tǒng)治者常常運用赦免,兩宋三百余年間,各種赦免活動近千次??芍F族階層的特權危害了社會公平;不利于民生,容易激化社會矛盾。根據材料一“官吏貪腐現象成為宋代思想家和朝廷大臣普遍關注的社會問題?!辈⒔Y合儒家思想的相關內容可知,與儒家的人文精神相背離。(2)主張: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宋代(中國)。根據材料二“艱難選舉,使人官不濫?!薄ⅰ熬x廉干中正之人,為官”、“任賢使能以清官曹?!笨芍稳苏J為杜絕官吏貪腐有利于選拔優(yōu)秀人才。根據材料二“天下之治,由得賢也。天下不治,由失賢也。”、“酌量省免,免虛費于利祿,仍均濟于職官。”、“懲吏奸以明賞罰?!笨芍稳苏J為杜絕官吏貪腐有助于優(yōu)化吏治體制,加強對官員的管理。根據材料三“必也正人心乎?!笨芍稳苏J為杜絕官吏貪腐有利于加強教化、提高個人修養(yǎng)。個人見解: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宋代(中國)。根據材料二“天下之治,由得賢也。天下不治,由失賢也?!?、“酌量省免,免虛費于利祿,仍均濟于職官?!?、“懲吏奸以明賞罰?!辈⒔Y合所學知識可知,要杜絕官吏貪腐,需要加強制度建設、完善監(jiān)督機制等。18.答案:(1)原因:長城自古有抵御外敵入侵的功效;宋代與少數民族政權并立;邊防壓力較大;契丹占據燕云十六州;北宋意圖恢復北方領土;北宋意圖阻抗北方民族南下;傳統(tǒng)理念的影響。(2)功能:軍事功能;宣揚理念;激勵功能;凝聚人心;政權認同。19.(1)后果:軍隊戰(zhàn)斗力削弱;國家財政負擔沉重。(“積貧積弱”)(2)反映了冗官現象。機構的臃腫,官員人數的增加,不僅造成了政府工作效率的低下,更加重了國家的財政負擔。(3)宋仁宗時任用范仲淹等人進行改革,主要針對腐敗的官僚制度,史稱“慶歷新政”。由于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強烈反對,新政僅推行一年多就失敗了。解析:(1)根據材料可知軍隊戰(zhàn)斗力下降,國家負擔沉重。(2)由“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紀極’“有司言減天下冗吏十九萬五千余人”可知官員人數眾多,導致效率低下、人浮于事,財政負擔加重。(3)由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