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齊桓晉文之事》同步練習(含解析)高一語文統(tǒng)編版必修下冊_第1頁
1-2《齊桓晉文之事》同步練習(含解析)高一語文統(tǒng)編版必修下冊_第2頁
1-2《齊桓晉文之事》同步練習(含解析)高一語文統(tǒng)編版必修下冊_第3頁
1-2《齊桓晉文之事》同步練習(含解析)高一語文統(tǒng)編版必修下冊_第4頁
1-2《齊桓晉文之事》同步練習(含解析)高一語文統(tǒng)編版必修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2《齊桓晉文之事》同步練習(含解析)高一語文統(tǒng)編版必修下冊1-2《齊桓晉文之事》(作業(yè))

一、文言小題

1.下列文學常識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A.孟子,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鄒(今山東鄒城)人。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曾受業(yè)于孔伋(孔子的孫子)的再傳弟子。

B.孟子30歲左右收徒講學,44歲開始周游列國,晚年回到家鄉(xiāng)講學著述,直到去世。元文宗時封他為“亞圣"。

C.《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各章又都分為上下兩篇,涉及政治活動、政治學說以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

D.南宋時,朱熹把《孟子》與《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以及《論語》合為“四書”,成為明、清兩代科舉考試的取材依據(jù)。

2.對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因:就、隨之。

B.放辟邪侈,無不為已。侈:奢侈。

C.明君制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制:規(guī)定。

D.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贍:足。

3.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有錯誤的一項是()

A.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說、說道)保民而王(安、安撫)

B.百姓皆以王為愛也(吝嗇)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傷痛、哀憐)

C.足以察秋毫之末(視力)度,然后知長短(估量,考慮)

D.天下之欲疾其君者(憎恨)我雖不敏,請嘗試之(聰慧、通達)

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A.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B.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C.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

D.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

二、名篇名句默寫

5.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中“_____________,"兩句時空交錯,虛實相生,將六朝舊事和眼前流水衰草之景完美結合。

(2)杜甫《登岳陽樓》中逼真描畫出洞庭湖水勢浩瀚、無邊無際的景象,可以和孟浩然的“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相媲美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面對曾皙的質(zhì)疑,孔子回答自己笑子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4)《齊桓晉文之事》中孟子注重民眾教育,他認為通過“_____________,”,最終達到和諧社會。

三、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與高司諫書

歐陽修

修頓首再拜,白司諫足下:某年十七時,家隨州,見天圣二年進士及第榜,始識足下姓名。是時予年少,未與人接,又居遠方,但聞今宋舍人兄弟,與葉道卿、鄭天休數(shù)人者,以文學大有名,號稱得人。而足下廁其間,獨無卓卓可道說者,予固疑足下不知何如人也。其后更十一年,予再至京師,足下已為御史里行,然猶未暇一識足下之面。但時時于予友尹師魯問足下之賢否。而師魯說足下:“正直有學問,君子人也?!庇瑾q疑之。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學問者,必能辨是非。以不可屈之節(jié),有能辨是非之明,又為言事之官,而俯仰默默,無異眾人,是果賢者耶!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自足下為諫官來,始得相識。侃然正色,論前世事,歷歷可聽,褒貶是非,無一謬說。噫!持此辯以示人,孰不愛之?雖予亦疑足下真君子也。是予自聞足下之名及相識,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今者推其實跡而較之,然后決知足下非君子也。

前日范希文貶官后,與足下相見于安道家。足下詆誚希文為人。予始聞之,疑是戲言;及見師魯,亦說足下深非希文所為,然后其疑遂決。希文平生剛正、好學、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今又以言事觸宰相得罪。足下既不能為辨其非辜,又畏有識者之責己,遂隨而詆之,以為當黜,是可怪也。夫人之性,剛果懦軟,稟之于天,不可勉強。雖圣人亦不以不能責人之必能。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懼饑寒而顧利祿,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禍,此乃庸人之常情,不過作一不才諫官爾。雖朝廷君子,亦將閔足下之不能,而不責以必能也。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無愧畏,便毀其賢以為當黜,庶乎飾己不言之過。夫力所不敢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過,此君子之賊也。

且希文果不賢邪?自三四年來,從大理寺丞至前行員外郎,作待制日,日備顧問,今班行中無與比者。是天子驟用不賢之人?夫使天子待不賢以為賢,是聰明有所未盡。足下身為司諫乃耳目之官當其驟用時何不一為天子辨其不賢反默默無一語待其自敗然后隨而非之。若果賢邪?則今日天子與宰相以忤意逐賢人,足下不得不言。是則足下以希文為賢,亦不免責;以為不賢,亦不免責,大抵罪在默默爾。

伏以今皇帝即位已來,進用諫臣,容納言論,如曹修古、劉越雖歿,猶被褒稱。今希文與孔道輔皆自諫諍擢用。足下幸生此時,遇納諫之圣主如此,猶不敢一言,何也?前日又聞御史臺榜朝堂,戒百官不得越職言事,是可言者惟諫臣爾。若足下又遂不言,是天下無得言者也。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當去之,無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昨日安道貶官,師魯待罪,足下猶能以面目見士大夫,出入朝中稱諫官,是足下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爾。所可惜者,圣朝有事,諫官不言而使他人言之,書在史冊,他日為朝廷羞者,足下也。

《春秋》之法,責賢者備。今某區(qū)區(qū)猶望足下之能一言者,不忍便絕足下,而不以賢者責也。若猶以謂希文不賢而當逐,則予今所言如此,乃是朋邪之人爾。愿足下直攜此書于朝,使正予罪而誅之,使天下皆釋然知希文之當逐,亦諫臣之一効也。

前日足下在安道家,召予往論希文之事。時坐有他客,不能盡所懷。故輒布區(qū)區(qū),伏惟幸察,不宣。修再拜。

(有刪節(jié))

6.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修頓首再拜再拜:拜兩拜

B.而足下廁其間廁:置身

C.便毀其賢以為當黜毀:破壞

D.亦諫臣之一効也効:作用

7.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其立朝有本末其皆出于此乎

B.今乃不然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無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D.足下猶能以面目見士大夫焉用亡鄭以陪鄰

8.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

A.足下身為司諫乃耳目之官/當其驟用時/何不一為天子辨/其不賢反默默/無一語待其自敗/然后隨而非之

B.足下身為司諫乃耳目之官/當其驟用時/何不一為天子辨/其不賢/反默默無一語/待其自敗然后隨而非之

C.足下身為司諫/乃耳目之官/當其驟用時何/不一為天子辨/其不賢反默默/無一語/待其自敗/然后隨而非之

D.足下身為司諫/乃耳目之官/當其驟用時/何不一為天子辨其不賢/反默默無一語/待其自敗/然后隨而非之

9.下列六句分編為四組,都表現(xiàn)歐陽修“直言不諱"特點的一組是()

①而足下廁其間,獨無卓卓可道說者②然猶未暇一識足下之面

③信仰默默,無異眾人,是果賢者耶④然后決知足下非君子也

⑤《春秋》之法,責賢者備⑥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當去之

A.①③④B.②③⑤C.④⑤⑥D(zhuǎn).①②⑥

10.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p>

A.開篇作者以對高司諫的耳聞和與之接觸展開敘事,敘述了三次懷疑的情況,然后聯(lián)系高司諫的所作所為得出“決知足下非君子”的結論,確立總的論點。

B.范仲淹雖與歐陽修政見不和,但依然不影響歐陽修對他的欣賞和推重:正直之人遭貶,這已使有識者氣憤;而小人落井下石,更令人不平。

C.作者通過層層鋪排對比,直接戳穿高司諫虛偽、諂媚的面皮,言辭激烈而論據(jù)充足,是書信體議論文的典范作品。

D.文章褒貶分明,直言不諱,把作者的喜怒愛憎毫無遮攔地加以表述,情憤激越,表現(xiàn)了一代文豪暢達的胸懷和豪邁的氣節(jié)風骨。

11.把下面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雖朝廷君子,亦將閔足下之不能,而不責以必能也。

(2)以智文其過,此君子之賊也。

(3)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齊桓晉文之事》)

12.開篇作者敘述了“三疑”,請用自己的話概括作者所“疑”的分別是什么。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王曰:“吾惛,不能進于是矣。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

曰:“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qū)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制民之產(chǎn),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

(節(jié)選自《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材料二: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nèi);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呛萎愑诖倘硕鴼⒅?,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p>

(節(jié)選自《孟子·寡人之于國也》)

13.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察鄰國A之政B無如寡人C之用心者D鄰國之E民不加F少G寡人之H民不加多

14.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不能進于是矣"與“進乎技矣”(《庖丁解?!罚﹥删渲械摹斑M"意思不同。

B.“罔民而可為也”與“學而不思則罔"(《論語》)兩句中的“罔”意思相同。

C.“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與“以其無禮于晉”(《燭之武退秦師》)兩句中的“無"意思不同。

D.“數(shù)罟不入洿池”與“范增數(shù)目項王"(《鴻門宴》)兩句中的“數(shù)”意思不同。

15.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認為“無恒產(chǎn)"則會導致百姓不遵守禮義法度,從反面論證了制民之產(chǎn)的必要性。

B.材料二提出使百姓有恒產(chǎn)、足以養(yǎng)身保家的做法,為當政者實施仁政提供了具體的方法。

C.梁惠王只對河內(nèi)盡心盡力,把河內(nèi)百姓遷到河東,把河東糧食遷到河內(nèi),受到孟子的批評。

D.材料二從衣、食、教育等方面描繪了實行仁政的美景,體現(xiàn)了儒家以民為本的民本思想。

16.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虬俨蕉笾梗蛭迨蕉笾?。

(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7.材料二最后一段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請簡要說明。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猶赤子乎!饑者則食之寒者則衣之將之養(yǎng)之育之長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齊桓公北伐山戎氏,其道過燕,燕君逆而出境,桓公問管仲曰:“諸侯相逆固出境乎?”管仲曰:“非天子不出境。"桓公曰:“然則燕君畏而失禮也,寡人不道而使燕君失禮,乃割燕君所至之地以與燕君?!敝T侯聞之,皆朝于齊。

景公游于壽宮,睹長年負薪而有饑色,悲之,喟然嘆曰:“令吏養(yǎng)之。"晏子曰:“臣聞之,樂賢而哀不肖,守國之本也;今君愛老而恩無不逮,治國之本也?!惫τ邢采?。晏子曰:“圣王見賢以樂賢,見不肖以哀不肖;今請求老弱之不養(yǎng),鰥寡之不室者,論而供秩焉。"景公曰:“諾?!庇谑抢先跤叙B(yǎng),鰥寡有室。

孔子之楚,有漁者獻魚甚強,孔子不受,獻魚者曰:“天暑遠市賣之不售,思欲棄之,不若獻之君子。"孔子再拜受,使弟子掃除將祭之,弟子曰:“夫人將棄之,今吾子將祭之,何也?”孔子曰:“吾聞之,務施而不腐余財者,圣人也,今受圣人之賜,可無祭乎?"

(節(jié)選自《說苑·貴德》)

材料二:

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qū)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制民之產(chǎn),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節(jié)選自《齊桓晉文之事》)

18.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標號涂黑。

饑者A則食B之C寒者D則衣E之F將之養(yǎng)之G育之H長之

19.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寡人不道”與“道芷陽間行"(《鴻門宴》)兩句中的“道”含義不同。

B.“睹長年負薪而有饑色"與“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兩句中的“而"用法相同。

C.鰥寡,在中國古代,男子老而無妻叫鰥,女子老而無夫叫寡,常有鰥夫、寡婦之稱。

D.孝悌,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善事父母稱為“孝”,敬愛兄長稱為“悌"。

2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齊桓公經(jīng)過燕國,燕國國君畏而失禮,齊桓公認為是自己的原因,于是決定把燕國國君所到之地割讓給燕國。

B.晏子勸諫齊景公按照等級,供養(yǎng)老弱鰥寡之人;孟子勸諫齊宣王要做明君,以民為本;二人都有君子之德。

C.孔子拜了兩拜,接受打漁人的獻魚并準備祭拜,這是因為孔子是一心施舍別人而不讓多余財物腐爛的圣人。

D.孟子認為,普通百姓沒有可以維持生活的固定財產(chǎn),就很難有不變的善心,而有禮義道德的讀書人卻能做到。

21.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今君愛老而恩無不逮,治國之本也。

(2)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2.“貴德”就是以德為貴,主要包括德政和德行兩個方面。請根據(jù)材料二概括孟子勸諫齊宣王“保民而王"的德政舉措。

四、名著閱讀

23.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①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且酁檎?,奚其為為政?"(《論語·為政》)

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洱R桓晉文之事》

③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詩經(jīng)》)

以上三則材料體現(xiàn)的共同主張是什么?請加以概括,并談談你對此主張的看法。

五、小閱讀

24.《齊桓晉文之事》作者選取“為長者折枝"的事例與《詩經(jīng)》中的一段話,意在說明什么道理?

25.在《齊桓晉文之事》中,孟子的論辯一波三折,搖曳生姿。有時故意避開話題,有時故作頓挫,反映了文章高度的藝術水平和孟子的論辯風格。梳理文章思路,簡要概括孟子是如何一步一步地說服齊宣王采納“保民而王”的主張的。

參考答案:

1.A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A.“曾受業(yè)于孔伋(孔子的孫子)的再傳弟子"錯誤,《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孟子“受業(yè)子思(孔伋,孔子之孫)之門人”,而非子思的“再傳弟子"。

故選A。

2.B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B.“侈”,放蕩。句意:肆意作惡、為非作歹的事,沒有不去干的了。

故選B。

3.C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的能力。

C.“足以察秋毫之末"是說“足以看清秋天野獸毫毛的尖端”?!安臁?,看清;“度,然后知長短”是說“量一量,這樣才能知道是長還是短"?!岸取保闪?。

故選C。

4.D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通假字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

A.“刑"同“型”,做榜樣。句意:(做國君的)給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樣,推廣到兄弟,進而治理好一家一國。

B.“涂"同“途”,道路。句意: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

C.“罔"同“網(wǎng)”,陷害。句意:等到犯了罪,然后就用刑法處置他們,這是欺騙陷害百姓。

D.無通假。句意:讓七十歲的人穿上好衣服,吃得上肉,使老百姓不挨凍受餓。

故選D。

5.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為國以禮其言不讓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點字詞的寫法,如“衰"坼”“乾"庠”“悌"等。

6.C7.B8.D9.A10.B11.(1)雖然是朝廷中的君子,也將憐憫您的無能,而不會用必須辦到來要求您的。

(2)而用小聰明來掩飾自己的過錯,那就成了君子的敵人了。

(3)百姓說我吝嗇是理所應該的呀。12.一疑其文名不彰;二疑其品節(jié)問題;三疑作者本人的判斷近乎有誤,幾乎已認定高司諫為人人可愛的真君子了。

【解析】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C.毀:詆毀。句意:隨意詆毀希文的賢能,認為他應當遭受貶斥。

故選C。

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代詞,他;助詞,表揣測語氣,大概。句意:他立身朝廷始終如一。/大概都是出于這個原因吧?

B.都是副詞,表轉(zhuǎn)折,卻,竟然。句意:如今卻不是這樣。/現(xiàn)在他們的見識竟反而趕不上這些人。

C.助詞,定語后置標志;代詞,他。句意:不要妨害勝任諫官之職的他人。/使人民安定才能稱王,沒有人可以抵御他。

D.介詞,憑;連詞,而。句意:您還能夠有臉面去見士大夫們。/那里用得著沒掉鄭國而給鄰國增加土地呢?

故選B。

8.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您身為司諫之官,是天子的耳目,當希文倉促間被起用之時,為什么不馬上為天子辨明他的不賢,反而默默地不講一句話。等到他自己失敗了,然后跟著別人說他的不是。

“足下身為司諫”主謂賓都全,應在賓語“司諫"后斷開,且“乃”表判斷,與“耳目之官"構成判斷句,其前斷開,排除AB;

“當其驟用時”是時間狀語,單獨斷開;“何不……"是固定結構,為什么不……,不能斷開,排除C。

故選D。

9.本題考查學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②是說沒有機會跟高司諫見面。與“直言不諱”無關;

⑤是說按照《春秋》的法則,對賢者要求詳盡周全。與“直言不諱"無關。

排除有這兩個句子的選項。

故選A。

1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B.“范仲淹雖與歐陽修政見不和”錯,從原文“且希文果不賢邪?"今希文與孔道輔皆自諫諍擢用”“希文平生剛正、好學、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今又以言事觸宰相得罪。足下既不能為辨其非辜,又畏有識者之責己,遂隨而詆之,以為當黜,是可怪也"等處表達的態(tài)度來看,歐陽修是范仲淹慶歷新政的支持者。

故選B。

1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雖”,即使;“閔”,通“憫”,憐憫;“責以必能”,狀語后置,應為“以必能責”。

(2)“逮”,及,到;“文”,掩飾;“賊”,敵人。

(3)“宜”,理所應該;“愛”,吝嗇;“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主謂倒裝,應為“百姓之謂我愛也宜乎"。

1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nèi)容要點的能力。

由“但聞今宋舍人兄弟,與葉道卿、鄭天休數(shù)人者,以文學大有名,號稱得人。而足下廁其間,獨無卓卓可道說者,予固疑足下不知何如人也”可知,其人雖列進士及第榜,但在歐陽修眼里,不過默默無聞輩。因此一疑其文名不彰;

由“但時時于予友尹師魯問足下之賢否。而師魯說足下:‘正直有學問,君子人也?!瑾q疑之。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學問者,必能辨是非。以不可屈之節(jié),有能辨是非之明,又為言事之官,而俯仰默默,無異眾人,是果賢者耶!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可知,歐陽修坦言他從朋友那里對高司諫的了解,是“正直有學問,君子人也”。在這里,作者提出他疑惑的論據(jù),“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學問者,必能辨是非"。而身居其位的高司諫,卻“俯仰默默,無異眾人”,豈可不疑?因此二疑其品節(jié)問題;

由“自足下為諫官來,始得相識。侃然正色,論前世事,歷歷可聽,褒貶是非,無一謬說。噫!持此辯以示人,孰不愛之?雖予亦疑足下真君子也"可知,因為高司諫“侃然正色”“無一謬說"的表現(xiàn),作者雖有疑慮,但內(nèi)心已傾向于認為高司諫是真正的君子了。因此三疑作者本人的判斷近乎有誤,幾乎已認定高司諫為人人可愛的真君子了。

參考譯文:

與高司諫書

歐陽修

歐陽修叩頭再拜,稟告司諫足下:我十七歲時,家住隨州,看到天圣二年進士及第的布告,才知道了您的姓名。當時我年紀輕,尚未與別人結交,又住在僻遠的地方,只聽說布告上的宋舍人兄弟,以及葉道卿、鄭天休等人,因文學著名于世,因此這次進士考試號稱得到了人才。而您置身其中,單單沒有突出的可以稱道的地方,我因而懷疑您不知是怎樣一個人。以后過了十一年,我第二次到京師,您已擔任了御史里行,可還是沒有機會與您見一次面。只是常常向我的朋友尹師魯打聽您的賢與不賢,師魯說您:“正直有學問,是一位君子?!蔽疫€有些懷疑。所謂正直,就是不可彎曲;所謂有學問,就一定能明辨是非。憑借著不可屈服的氣節(jié),有能辨是非的明智,又擔任諫官的職務,卻隨波逐流默默無言,與一般人沒有任何區(qū)別,這果真是賢者嗎?這不能不使我懷疑??!自從您擔任了諫官以后,我們才認識了。您一臉正氣,縱論前代之事,思路清晰十分引人。褒揚正義,貶斥奸邪,沒有一點謬論。啊,據(jù)有這樣的辨才向人顯示,誰會不愛戴您呢?即使我仍然懷疑您是否是真正的君子。這是我自從聽說您的姓名直到與您認識,十四年中卻有三次懷疑的情況。如今推究您的實際行為再來仔細分析,然后斷然肯定您不是個君子。

前幾天范希文貶官以后,我和您在安道家中會面,您極力詆毀譏笑希文的為人。我開頭聽到這些話,還懷疑您是講著玩的;等到碰見師魯,他也說您極力否定希文的所作所為,然后我就不再懷疑了。希文平生剛正、好學、博古通今,他立身朝廷始終如一,這是天下都知道的。如今又因為正直敢言觸怒了宰相得到罪責,您既不能為他辨明無罪,又害怕有識之士會責備自己,于是就跟著別人來詆毀他,認為他應當受到貶斥,這真是太奇怪了。說起人的性格,剛正果敢,怯懦軟弱的性格都受之于天,不可勉強改變。雖然是圣人,也不會用辦不到的事情去要求別人一定辦到。如今您家中有老母,自身又愛惜官位,害怕忍饑受凍,顧念利益俸祿,因而不敢稍有違反宰相以致受刑遭禍。這也是平庸之輩的常情,只不過是做了一個不稱職的諫官罷了。雖然是朝廷中的君子,也將憐憫你的無能,而不會用必須辦到來要求您的。如今卻不是這樣,您反而昂然挺胸十分得意,沒有一絲一毫的羞愧畏懼,隨意詆毀希文的賢能,認為他應當遭受貶斥,希望以此掩蓋自己不據(jù)理力爭的過錯。應該說,有能力而不敢去做,那只是愚笨之人做不到罷了;而用小聰明來掩飾自己的過錯,那就成了君子的敵人了。

況且希文難道真的不賢嗎?從三、四年以來,從大理寺丞做到前行員外郎,他在做待制的時候,每天備作皇帝的顧問,如今同僚中沒有能與他相比的人。這難道是天子倉促起用不賢之人嗎?假使天子把不賢之人當作賢人,那是聰明之中的疏忽。您身為司諫之官,是天子的耳目,當希文倉促間被起用之時,為什么不馬上為天子辨明他的不賢,反而默默地不講一句話。等到他自己失敗了,然后跟著別人說他的不是。如果希文真是賢人,那么如今天子和宰相因為他違背自己的心意而斥逐賢人,您就不得不出來講話。如此說來,那么您認為希文賢,也不免遭受責備;認為希文不賢,也不免遭受責備,大概您的過錯就在于默默無言罷了。

我恭敬地以為,當今皇帝即位以來,進用諫官,采納意見,如曹修古、劉越雖然已經(jīng)去世,還被人們稱揚。如今希文與孔道輔都由于敢于進諫而被提拔任用。您幸運地生于此時,碰到如此能聽取意見的圣主,尚且不敢說一句話,為什么呢?前幾天又聽說御史臺在朝廷中貼出布告,告誡百官不可超越本職談論政事,這樣,能夠提意見的只有諫官了。假如您又不說話,那么天下就沒有可以說話的人了。您在諫官那個位置上卻不說話,就應該離職,不要妨害勝任諫官之職的他人。昨天安道遭到貶謫,師魯也等候著罪責,您還能夠有臉面去見士大夫們,出入朝廷號稱諫官,那是您不再知道人間還有羞恥事了。所可惜的是,圣朝有事情,諫官不說而讓別人去說,這種事情記載在史書上,以后使朝廷蒙受到羞辱的,是您?。?/p>

按照《春秋》的法則,對賢者要求詳盡周全。如今我還一心一意地希望您能夠向天子進一言,不忍心就與您決絕,而不拿賢者來要求您。倘若您還認為希文不賢而應當斥逐,那么我今天如此為他說話,那是朋黨邪惡的小人了。希望您直接帶著這封信到朝廷上去,讓天子判定我的罪過而殺了我,使得天下都真正了解希文應當被斥逐,這也是諫官的一大作用啊。

前幾天您在安道家中,把我叫去議論希文的事情。當時有其他客人在,我不能暢所欲言。因此就寫了區(qū)區(qū)此信,恭敬地希望您明察。不多言了,歐陽修再拜。

13.BDG14.B15.C16.(1)咚咚地敲著戰(zhàn)鼓,兩軍的兵器已經(jīng)接觸(戰(zhàn)斗已開始),拋棄鎧甲,拖著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百步后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后停下。

(2)年滿七十歲的人能穿上絲綢與吃上魚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這些而不稱王于天下的,還沒有出現(xiàn)過(這種事)。17.①對比論證: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②類比論證: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解析】13.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看看鄰國的君主辦政事,沒有像我這樣盡心盡力的。鄰國的百姓并不見減少,我的百姓不見增多。

“察鄰國之政”是動賓結構,后面B處斷開;

“無如寡人之用心者"是動賓結構,后面D處斷開;

“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結構一致,中間G處斷開。

故選BDG。

14.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

A.正確。進一步理解;超過。句意:我糊涂,不能懂得這個道理。/已經(jīng)超過技藝了。

B.錯誤。同“網(wǎng)”,比喻陷害;迷惑。句意:哪有仁愛的君主掌權,卻可以做這種陷害百姓的事呢?/只學習不思考就會迷惑。

C.正確。通“毋”,不要;沒有。句意: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國家的民眾比鄰國增多啦。/因為它對晉國沒有應有的禮節(jié)。

D.正確。密;多次。句意:密孔的漁網(wǎng)不入池塘。/范增多次給項王使眼色。

故選B。

1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C.“梁惠王只對河內(nèi)盡心盡力”錯,根據(jù)“河東兇亦然"可知,他對河內(nèi)和河東都很盡心。

故選C。

1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鼓”,敲鼓;“走”,跑;“或”,有的。

(2)“衣”,名作動,穿;“王”,名作動,稱王;“未之有也”,賓語前置句,應為“未有之也”。

17.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證方法的能力。

注意是“材料二最后一段"。

①由“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可知采用了對比論證,把豬狗吃人的食物和路上有餓死的人對比,揭露當時貧富懸殊的社會現(xiàn)狀,說明君王應該施行王道,關愛百姓。

②由“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可知,運用類比論證,批評了梁惠王推卸責任,表明君王應該承擔起治國養(yǎng)民的責任,應該施行王道。

參考譯文:

材料一:

齊宣王說:“我糊涂,不能懂得這個道理。希望先生您幫助我(實現(xiàn))我的愿望,明確地指教。雖然我不聰慧,請(讓我)試一試?!?/p>

(孟子)說:“沒有可以長久維持生活的產(chǎn)業(yè)而常有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沒有固定的產(chǎn)業(yè),因而就沒有長久不變的善心。如果沒有長久不變的善心,(就會)不遵守禮義法度,無所不為。等到(他們)犯了罪,隨后用刑法去處罰他們,這樣做是陷害百姓。哪有仁愛的君主掌權,卻可以做這種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規(guī)定老百姓的產(chǎn)業(yè),一定使他們上能贍養(yǎng)父母,下能養(yǎng)活妻子兒女,年成好時能豐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至于餓死;這樣之后督促他們做好事,而老百姓跟隨國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規(guī)定百姓的產(chǎn)業(yè),上不能贍養(yǎng)父母,下不能養(yǎng)活妻子兒女,好年景也總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壞年景免不了要餓死。這樣,只把自己從死亡中救出來恐怕還不夠,哪里還顧得上講求禮義呢?"

材料二:

梁惠王說:“我對于國家,很盡心竭力了。河內(nèi)遇到饑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遷移到河東去,把河東的糧食轉(zhuǎn)移到河內(nèi);當河東發(fā)生災荒的時候也這樣辦??纯脆弴木鬓k政事,沒有像我這樣盡心盡力的。鄰國的百姓并不見減少,我的百姓不見增多,這是為什么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打仗,就讓我用打仗來打比方吧。咚咚地敲著戰(zhàn)鼓,兩軍的兵器已經(jīng)接觸(戰(zhàn)斗已開始),拋棄鎧甲,拖著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百步后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后停下。憑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恥笑別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樣呢?"

梁惠王說:“不行,他只不過沒有逃跑到一百步罷了,可是這也同樣是逃跑呀!”

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國家的民眾比鄰國增多啦。

“只要不違背農(nóng)時,那糧食就吃不完;密孔的漁網(wǎng)不入池塘,那魚鱉水產(chǎn)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時,那木材便用不盡。糧食和魚類吃不完,木材用不盡,這樣便使老百姓能夠養(yǎng)活家小,葬送死者而無遺憾了。老百姓養(yǎng)生送死沒有缺憾,這正是王道的開始。

“在五畝大的住宅旁,種上桑樹,上了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著絲綢了。雞鴨豬狗的繁殖飼養(yǎng),不要錯過時節(jié),上了七十歲的人就可以經(jīng)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戶種百畝的田地,不誤農(nóng)時得到耕種,數(shù)口之家就不會鬧災荒了;注重鄉(xiāng)校的教育,強調(diào)孝敬長輩的道理,頭發(fā)花白的老人不會在路上背著或者頂著東西了。年滿七十歲的人能穿上絲綢與吃上魚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這些而不稱王于天下的,還沒有出現(xiàn)過(這種事)。

“豬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設法制止,路上出現(xiàn)餓死的人而不知道賑濟饑民,百姓死了,就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因為年歲不好。這種說法與拿刀把人殺死后,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歸罪于年成,這樣,普天下的百姓便會涌向您這兒來了。"

18.CFG19.B20.C21.(1)現(xiàn)在君王您愛護老年人恩惠無所不及,這是治國的根本啊。

(2)老年人能穿絲帛、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餓受凍,如果這樣還不能稱王,還從沒出現(xiàn)過這樣的事情。22.①物質(zhì)上:制民之產(chǎn),種植養(yǎng)殖勿失其時,使百姓不饑不寒。

②精神上:驅(qū)民向善,以庠序之教、孝悌之義教化百姓。

【解析】18.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對待)饑餓的人就給他吃的東西,(對待)寒冷的人就給他衣服穿;撫養(yǎng)他,培育他。

“饑者則食之”“寒者則衣之"結構一致,各自斷開,應在CF處斷開;

“將”“養(yǎng)"意思相近,“育”“長"意思相近,且“將之養(yǎng)之”“育之長之"結構一致,因此應斷成“將之養(yǎng)之”“育之長之”,G處斷句。

故在CFG處斷句。

19.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及文言一詞多義的能力。

A.正確。講道義;取道。句意:我不講道義。/取道芷陽,從小路走。

B.錯誤。連詞,表并列或遞進;連詞,表轉(zhuǎn)折。句意:看見年老的人背負柴草面帶饑色。/(靛青是)從藍草當中提取的,卻比藍草的顏色還要深。

C.正確。

D.正確。

故選B。

2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C.“是因為孔子是一心施舍別人而不讓多余財物腐爛的圣人”錯,曲解原意,原文是孔子認為打漁人是一心施舍別人而不讓多余的財物腐爛的人,是圣人。

故選C。

2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老”,形作名,老年人;“逮”,及;“本”,根本。

(2)“衣”,名作動,“穿";“王”,名作動,稱王,統(tǒng)一天下;“未之有也”,賓語前置句,應為“未有之也”。

22.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是故明君制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可知,物質(zhì)上:制民之產(chǎn),種植養(yǎng)殖勿失其時,使百姓不饑不寒;

②由“然后驅(qū)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可知,精神上:驅(qū)民向善,以庠序之教、孝悌之義教化百姓。

參考譯文:

材料一:

圣人對待天下百姓,就好像對待嬰兒一樣。(對待)饑餓的人就給他吃的東西,(對待)寒冷的人就給他衣服穿;撫養(yǎng)他,培育他,總擔心他不能長大成人。

齊桓公北伐山戎氏,他的軍隊取道(經(jīng)過)燕國,燕國國君走出國境迎接桓公?;腹珕柟苤伲骸爸T侯之間迎接一定要出國境嗎?”管仲說:“不是天子就不出國境迎接。"桓公說:“這樣的話是燕國君主畏懼我而有失禮儀了。我不講道義,致使燕國國君有失禮儀。”于是將燕國國君所到之地割讓給燕國。諸侯聽到這件事,都到齊國來朝賀。

齊景公在壽宮游玩,看見年老的人背負柴草面帶饑色。景公很同情他,嘆息說:“叫官吏奉養(yǎng)他。"晏子說:“我聽說,喜歡賢能之人而哀憐無能之人,是保住國家的根本啊。現(xiàn)在君王您愛護老年人恩惠無所不及,這是治國的根本啊。”景公聽了面帶喜色地笑了。晏子說:“圣明的君王見到圣賢之人就喜歡圣賢之人,見到無才能之人就哀憐無才能之人;我現(xiàn)在請求把那些年老羸弱無人供養(yǎng)的人,那些沒有家室的鰥男寡女,按照等級供給他們生活用品。"景公說:“好吧?!庇谑?,年老病弱的人有了供養(yǎng),鰥男寡女有了家室。

孔子到楚國去,有個打漁的人誠懇地向孔子獻魚,孔子不接受。獻魚的人說:“天氣炎熱,遠離魚市,賣魚又無人購買,原想扔掉它,不如獻給先生。"孔子拜了兩拜接受了,讓弟子打掃塵穢,將要祭拜魚,弟子說:“人家將要扔掉這魚,現(xiàn)在先生將要祭拜他,為什么呢?”孔子說:“我聽說,一心施舍別人而不讓多余的財物腐爛的人,是圣人,現(xiàn)在接受圣人的賞賜,能不祭拜嗎?"

材料二:

沒有可以長久維持生活的固定財產(chǎn)卻有長久不變的善心,只有有道德操守的讀書人才能做到,至于普通百姓,沒有固定的產(chǎn)業(yè),(因而)就沒有長久不變的心。如果沒有長久不變的心,就會不遵守禮儀法度,無所不為。等到犯了罪,然后接著就處罰他們,這樣做是陷害百姓。哪有仁愛的人在位,卻可以做這種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規(guī)定百姓的產(chǎn)業(yè),一定使他們向上能贍養(yǎng)父母,向下能養(yǎng)活妻子兒女,豐年能夠溫飽,荒年也不至于餓死;然后驅(qū)使他們向善,所以百姓很容易跟著國君走。如今,規(guī)定百姓的產(chǎn)業(yè),上不足以贍養(yǎng)父母,下不能養(yǎng)活妻子兒女,豐年也總是生活在困苦之中,荒年免不了要餓死。這樣,只是使自己擺脫死亡還怕不足,哪里還顧得上講求禮義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來呢?(給每家)五畝地的住宅,種上桑樹,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絲織的衣服了;畜養(yǎng)雞、小豬、狗、大豬等,不錯過(喂養(yǎng)繁殖的)時節(jié),七十歲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一百畝的田地,不耽誤農(nóng)時,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餓了;慎重辦理學校教育,反復地用孝順父母、尊重兄長的道理告誡他們,頭發(fā)斑白的老人不會在路上背著或頂著東西。老年人能穿絲帛、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餓受凍,如果這樣還不能稱王,還從沒出現(xiàn)過這樣的事情。

23.共同主張是孝悌,推己及人。

我認同這種主張。由傳統(tǒng)孝德為起點,推己及人,由愛自己家的老人小孩而及別人的老人小孩。孝悌是仁的根本,也是為政的基礎。孝的涵義不僅僅表現(xiàn)在簡單的愛人上,而且表現(xiàn)在愛社會、愛萬物上,進而統(tǒng)治好國家。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經(jīng)典名著的價值、意義的感悟和評價能力。

第一問:材料①中孔子認為“‘孝就是要孝順父母,要友愛兄弟,把這孝悌的道理施于政事?!簿褪菑氖抡?,又要怎樣才能算是為政呢?”可以看出孔子大力推廣孝順,友愛之心就是一種從政的方式。材料②中孟子認為敬愛自己家的老人,也敬愛別的老人;呵護自己的孩子,也呵護別人的孩子;天下可以運轉(zhuǎn)于手掌之??梢钥闯雒献右仓鲝埿㈨槪褠壑木褪且环N從政的方式,一個人只有對家人有孝慈之心,才能由己及人,視民之父母為己之父母,視民之子女為己之子女,才能夠?qū)嵭腥收?。材料③中認為“(做國君的)給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樣,推廣到兄弟,進而治理好一家一國。"由“寡妻”到“兄弟"到“家邦”,推恩范圍由小到大,距離由近及遠,角度由己及人,可以看出也主張孝順,友愛之心就是一種從政的方式。由此得出三則材料體現(xiàn)的共同主張是:孝悌,推己及人。

第二問:解答此問,首先明確自己的觀點,因為孝悌,推己及人的主張是正確的,所以要認同他這種主張。根據(jù)材料一“《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的“《書》云”可知孝悌是我國的傳統(tǒng)孝德,根據(jù)材料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知,由傳統(tǒng)孝德為起點,推己及人,由愛自己家的老人小孩而及別人的老人小孩。三則材料都談到了在孝悌的基礎上推己及人,孝悌的涵義不僅僅表現(xiàn)在簡單的愛人上,而且表現(xiàn)在愛人愛社會、愛萬物上,在愛人愛社會、愛萬物的基礎上進而統(tǒng)治好國家。

參考譯文:

①有人對孔子說:“你為什么不從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說:“《尚書》上說,‘孝就是要孝順父母,要友愛兄弟,把這孝悌的道理施于政事?!簿褪菑氖抡危忠鯓硬拍芩闶菫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