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中的黃金與白金法則_第1頁
人際交往中的黃金與白金法則_第2頁
人際交往中的黃金與白金法則_第3頁
人際交往中的黃金與白金法則_第4頁
人際交往中的黃金與白金法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人際交往中的黃金與白金法則北京翻譯研修學院小總結人際交往中的黃金與白金法則20世紀80年代末期,大學剛畢業(yè)的斯蒂芬·凱瑟在一家大規(guī)模的投資公司獲得了業(yè)務主管的職務。凱瑟初出茅廬,就在洛杉礬西區(qū)擁有住宅,又開著一輛奔馳,而他當時不過才25歲。當時他自認為商業(yè)神童、呼風喚雨、要什么有什么,而且在人前毫不掩飾這種自大的態(tài)度。

但是,90年代以后美國經濟開始萎縮,裁員的風暴毫不留情地刮了過來。起初,他還不以為然,以為這與他無關??蓻]想到,有一天老板叫他進去對他說:“斯蒂芬,你的能力沒話講:問題出在你的態(tài)度上。公司里沒有人愿意與你配合,我恐怕必須請你離開公司。”真是晴天霹靂!像他這樣的成功人士,居然被開除了!斯蒂芬·凱瑟回憶說:“可我當時還滿不在乎,以為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憑我的履歷,要找個高薪的主管職位應該不難。但是我大錯特錯了,迎接經濟蕭條吧!”

經過了幾個月求職的挫折,凱瑟平生第一次感到如此缺乏自信,前途如此渺茫?!案氖牵阆胂?,既然以前我都以那種態(tài)度對人,這個時候當然也就無處投靠,無處傾訴。我當時是完全孤獨的,簡直就要崩潰了!”一直到那時候,凱瑟才領會到應該對他人感興趣。他開始聆聽,開始對除了自己以外的人關心。他漸漸明白了自己的問題所在,并開始幫助處境比他還糟的人。他打開心胸,變得比較有人情味,更可愛、更能共事。他回憶道:“我換了一種態(tài)度去待人。我覺得自己變了。我的恐懼減輕了,心胸開闊了,我開始注意、關切到周圍的人,周圍的人也同樣地關心和幫助我。我的生活質量提升了,成功的步子加快了,這是一種從未有過的美妙感覺,即使我暫時不再擁有住宅與轎車?!?/p>

“3年后,我又回到高級主管的職位,只不過這一次,我周圍的同事都是我的朋友了?!弊罱K成為美國銀行總裁的凱瑟欣慰地說:“有了他們的幫助,我相信自己能有更好的發(fā)展?!笔聦嵰灿∽C了他的話。

有些人際關系法則看似簡單平常,常常被人忽視,但它們卻是我們處理好人際關系、獲得事業(yè)成功的法寶。

黃金法則

這條“金箴”不論從哪個角度、哪個方面去看,都是正確無疑的,而且?guī)缀踹m用于一切條件和場合。你會發(fā)現(xiàn),世界各民族文化中都有類似的訓言,并且將其奉為精神生活的一條基本準則。讓我們來瀏覽一番這條“金箴”在各種不同文化中的表現(xiàn)形式:

婆羅門教:人生最大的義務即是不要將痛苦加諸他人。

基督教:你對人家怎樣,人家亦會對你怎樣。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印度教:生活的要義乃在于愛人如己。

伊斯蘭教:信徒,意味著把兄弟的愿望當作你自己的愿望。

猶太教:凡是對你自己有害的,亦不要施諸你的同胞。這即是全部的律法,其余則不過是它的注解。

波斯人諺語:別人怎樣待你,你也應怎樣回報。

道教: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

拿破侖·希爾曾給他的學生講到這樣一個故事:

紐約廣告巨頭智威湯遜公司董事長曼寧先生不久前向一群年輕的廣告撰稿人作了一次演講。這些二三十歲的青年男女在這個人才濟濟、競爭激烈的廣告業(yè)中都是剛剛起步,每個人都渴望向廣告界傳奇人物——曼寧先生多學幾招,曼寧先生位居廣告界領袖人物的時間簡直跟他們的年齡差不多長了。曼寧那天向這群才智不凡的聽眾說道:“這是一場真正的競賽,智能、才氣與精力都只是這場競賽的入場券。沒有這些條件,你根本不具備進入這個行業(yè)的資格。”

曼寧又說:“但是,要想贏得比賽,你還需要具備更多的條件。你必須懂得成功的訣竅,并把它貫穿到你整個人生之中。那么,什么是成功的訣竅呢?那就是:你希望別人怎樣對你,你就先怎樣對人。”這位廣告界老兵又說:“就算你是'拔一毛以利天下,吾不為也’的人,就算你真的只對自己的名利仕途感興趣,這條金科玉律仍舊是有用的。它是你取得任何成功的前提。”舉凡公司總裁、學校教師、超市職員各色人等,只要遵循這條簡單的、千古不變的真理:“你希望別人怎么對待你,你就先怎樣對人”,就一定能有更好的表現(xiàn),有更大的發(fā)展,更高的成就,甚至更喜歡自己。你必須不斷地提醒自己:別人也像你一樣,是個會呼吸、會生活的人。他們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有家庭的壓力,有成功的渴望;他們也像你一樣希望得到他人的尊敬與理解。千萬不要傷害他人的自尊心我寫了一封信給作家理查哈丁·戴維斯,他一度在美國文壇上紅得發(fā)紫。我當時正著手寫一篇對有關作家的評論,我請戴維斯先生告訴我他的寫作方式。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相關老師,叮囑他們務必要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的準確性。其實,他撒了一個“權威性謊言”,因為名單上的學生根本就是隨機挑選出來的。

8個月后,奇跡出現(xiàn)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成績都有了較大的進步,且各方面都很優(yōu)秀。顯然,羅森塔爾的“權威性謊言”發(fā)生了作用,因為這個謊言對老師產生了暗示,左右了老師對名單上學生的能力評價;而老師又將自己的這一心理活動,通過情感、語言和行為傳遞給學生,使他們強烈地感受到來自老師的熱愛和期望,變得更加自尊、自愛、自信、自強,從而使各方面得到了異乎尋常的進步。

羅森塔爾借用古希臘神話中一位國王的名字給他們的實驗命名為“皮格馬利翁效應。”

相傳古代的塞浦路斯國王皮格馬利翁精心地雕刻了一具象牙少女像,由于他十分欣賞和迷戀這位象牙少女,所以他每天都含情脈脈地注視她。久而久之,這種無限的深情終于使象牙少女活了起來,走進了皮格馬利翁的生活。

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向教育界宣布他們的發(fā)現(xiàn):中小學生在校學習成績的好壞,是教師對學生不同期望的真實寫照。神奇的“期望效應”一經公開,這一劃時代的研究結果立即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

在一段時間里,人們對這一效應的迷信程度遠遠超出了羅森塔爾和亞格布森的結論。美國名刊《讀者文摘》上就曾有過這樣一則廣告:

“真實的實驗證明,這個神秘的力量可以提高你的智力,可以提高你的競爭力,你將會取得成功。成功秘訣:僅僅就是去作預測,請看它是怎樣起作用吧!”

“羅森塔爾效應”啟示我們:人的精神生命中最本質的需求就是得到激勵和賞識。

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贊賞,是每一個人的正常心理需要。一位朋友給我講過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天他與幾個同事在外辦事,在一家飯店吃午餐。餐桌上的烤羊腿特別合他的口味,吃光了肉他又拿起骨頭來啃。這時恰恰被這家飯店的廚師看見,問他:“怎么啃起骨頭來了?”朋友回答:“師傅您燒的肘子實在是太好吃啦,我實在是沒吃夠,舍不得把骨頭就這樣扔啦。”廚師聽了這話,顯得很激動,當即走進廚房,端來一個新烤的羊腿——算是他請客。奇怪是嗎?這位廚師怎么聽到一句好話就這樣激動不已?不,一點也不奇怪。贊賞烤羊腿就是贊賞他的手藝,贊賞他的手藝就是肯定他的價值。還有什么能夠比得上肯定他的價值更能讓他高興的呢?

贊揚的力量是巨大而神奇的。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杰絲·雷耳說:“稱贊對溫暖人類靈魂而言,就像陽光一樣,沒有它,我們就無法成長開花。但是我們大多數的人,只是善于躲避別人的冷言冷語,而我們自己卻吝于把贊許的溫暖陽光給予別人。”

美國有一個壞孩子,他經常和人打架,偷偷地把石頭扔向鄰居家窗戶的玻璃,還把別人家的小狗扔進水池。他9歲那年,父親娶了繼母,父親對繼母說:“親愛的,你要好好注意他,他是全州最壞的孩子,他可讓我頭痛死了;說不定會在明天早晨以前就向你扔石頭,或者做出什么別的壞事,讓你防不勝防?!崩^母好奇地走近了這個孩子,當她對孩子有了了解之后對丈夫說:“你錯了,他不是全州最壞的孩子,而是最聰明的孩子,只是還沒有找到發(fā)揮他聰明才智的地方罷了?!崩^母很欣賞這個孩子,在他身上花了許多心血,幫助他學習知識,明白事理。在繼母的引導下,他把所有想壞主意的腦筋都用到如何做好事業(yè)上。就是這個被父親斷言為全州最壞的孩子,后來竟是美國當代著名的企業(yè)家和思想家——卡耐基。

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人類本性中都渴望受到夸獎和贊美。人們總是自覺不自覺地用他人的看法和態(tài)度來衡量自身的價值,對周圍人的評價非常在乎,有一種被肯定、尊重和贊美的渴望。有時候一句夸獎的話語,會產生意想不到的鼓舞作用。尤其是那些在人生路上遇到挫折,陷入困境、逆境者來說,夸獎和贊美如同漫漫長夜中的一把火炬,不僅可以點燃其奮進的希望之光,而且可能改變他一生的命運。

夸獎給人歡樂,贊揚給人信心,賞識促人奮進。一句贊揚的話往往抵得住十句批評訓斥的話。對于人的精神來說,贊揚鼓勵如同陽光,沒有它,人往往就難以發(fā)育成長。清代思想家、教育家顏元說過:“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莎士比亞說:“對我們的贊揚就是給我們的報酬?!瘪R克·吐溫說:“憑一句贊揚的話,我就可以活上兩個月?!边^多的批評指責可能使一個人沉淪絕望,甚至毀滅一個人;而夸獎、贊美和鼓勵,常常能給人以巨大的力量,給人帶來光明燦爛的前途。沒有贊揚,沒有賞識,也就沒有教育。拿破侖曾經說過,給孩子鮮花比給鞭子更有效。孩子的成長道路猶如跑道和戰(zhàn)場,父母應該為他們多喊“加油”,高呼“沖啊”,哪怕孩子一千次地被打倒,也要堅信他們一千零一次能站起來。

多給人以肯定和贊揚,對你的下屬也是如此。英國行為學家L·w.波特指出:當遭受許多批評時,下級往往只記住開頭的一些,其余就不聽了。因為他們忙于思索論據來反駁開頭的批評。這條原則就是有名的波特定律。

總盯著下屬的失誤,是一個領導者的最大失誤。面對指責時,下屬會不自覺地為自己辯護,也是正常的心理防衛(wèi)機制。一個成功的管理者,會盡力避免這一點,他們會努力去滿足下屬對贊美的渴望,對下屬親切,鼓勵部下發(fā)揮創(chuàng)造精神,幫助部下解決困難。相反,專愛挑下屬的毛病,靠發(fā)威震懾下屬的管理者,也許真的能夠擊敗他的部下,但是,一頭暴怒的獅子領著一群綿羊,又能創(chuàng)造出什么事業(yè)呢?

美國鋼鐵大王安德魯·卡耐基選拔的第一任總裁查爾斯·史考伯說:“我認為,我那能夠使員工鼓舞起來的能力,是我所擁有的最大資產。而使一個人發(fā)揮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贊賞和鼓勵?!薄霸僖矝]有比上司的批評更能抹殺一個人的雄心了。……我贊成鼓勵別人工作。因此我急于稱贊,而討厭挑錯。如果我喜歡什么的話,就是我誠于嘉許,寬于稱道?!边@就是史考伯做法。

但一般人又是怎么做的呢?正好相反。如果他不喜歡什么事,他就一心挑錯;如果他喜歡的話,他就什么也不說。他的員工會說:“一次我做錯了,馬上就能聽到指責的聲音,第二次我做對了,絕對聽不到夸獎?!笔房疾f:“我在世界各地見到許多大人物,還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人——不論他多么偉大,地位多么崇高——不是在被贊許的情況下,而在被批評的情況下工作成績更佳、更賣力氣的。”史考伯的信條同安德魯·卡耐基如出一轍。安德魯.卡耐基甚至在他的墓碑上也不忘稱贊他的下屬,他為自己撰寫的碑文是:“這里躺著的是一個知道怎樣跟他那些比他更聰明的屬下相處的人。”

心理學家研究證明,積極鼓勵和消極鼓勵(主要指制裁)之間具有不對稱性。受過處罰的人不會簡單地減少做壞事的心思,充其量,不過是學會了如何逃避處罰而已。你會常常聽到這樣的議論:“干活越多錯誤越多。”潛臺詞就是:為了避免錯誤,最好的辦法是“避免”干活。這就是批評、處罰等“消極鼓勵”的后果。而“積極鼓勵”則是一項開發(fā)寶藏的工作。受到積極鼓勵的行為會逐漸占去越來越多的時間和精力,這會導致一種自然的演變過程,員工身上的一個閃光點會放大成為耀眼的光輝,同時還會·t擠掉’’不良行為。你也許會說,這沒有什么好講的,無非就是說好話、恭維人。不是的,贊賞和恭維有本質的區(qū)別,一個是真誠的,一個是不真誠的;一個出自內心,一個出自牙縫;一個令人激動,一個讓人肉麻。所以說,贊賞是摻不得假的。

你必須贊美別人的優(yōu)點,才能顯出你的誠心。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必定有他的優(yōu)點。所以贊美是一種必須的訓練,在最短的時間里查找對方可以被贊美的地方更是訓練必須完成的目標。贊美的內容可能會是一條領帶,一件亮眼的襯衫,流行的發(fā)型,新潮的眼鏡,精致的辦公室,和藹可親的態(tài)度,很香的一杯咖啡等等。

一個失敗者會從一百個優(yōu)點的地方查找他人的缺點加以批評,而一個成功者可以從100個缺點的地方查找一個優(yōu)點來贊美。這就是一個交際成功者與失敗者的區(qū)別所在。培養(yǎng)適應他人的能力

培養(yǎng)適應他人的能力,這是亞里山德拉在他的《白金法則》一書中講到的白金法則之一——

假設你現(xiàn)在正忐忑不安地等在四面用大塊玻璃圍住的辦公室外,很快就該輪到你了,你將向那位新老板通報你工作的進展情況,以期在他心中留下好印象。

你的前任老板是一位不拘小節(jié)、溫和平易的人,開會時,他竟喜歡把腳搭在桌面上,時不時還向大家分發(fā)百事可樂。另外,他還喜歡從反對者和贊同者兩個角度上,來考慮所議之事是否可行。所以你這次小心地制定了一份提綱,上面寫有13個主要的匯報項目,有些項目還有好幾個輔助項。你希望把事情考慮得更周詳些。

但是通過玻璃,你看到這位新老板已換了一張更大一些的辦公桌,而且墻上掛滿了他的獎狀和紀念品,與你的前任老板在任時墻面上空無一物形成鮮明對照。另外,雖然新老板到任還不超過一星期,但他的性子急、說話快、工作玩命務實的名聲早就傳揚在外了?,F(xiàn)在你看見他不安分地來回走動,手指劇烈地對另一位部門主管戳戳點點。隔著玻璃,你都能聽見他慷慨激昂地說什么“成效、成效!”

你突然領悟了一點:我是不是該變通一下我的匯報方式?

你想對了。這位老板與前任老板已沒有一點相像的地方。你最好是趕緊另謀對策,準備一份簡略扼要的報告和一份設計好的富有朝氣的企劃方案作為送給這位新老板的見面禮,而不能再是一張冗長的問題清單。這就是白金法則的運用——

你必須根據每個人的特點,調整自己的行為。這樣才能到處受歡迎。

不要老是想著一個問題:要順應別人豈不失掉了本色?你要記住:你是在工作,你是在與他人打交道,你的所謂“本色”并不是最重要的。

別人與你交往時,如果他處處強調他的“本色”而給你造成諸多不便,你能心平氣和嗎?

你現(xiàn)在是在遵照“白金法則”行事,目的是為了成功,不斷地成功。因此你必須根據他人的特點調整自己。這種調整越主動,你就越可能成功。

一個重要的客戶給你打來了電話?!班?,我們不是一直在說要一塊聚聚嗎?”他提醒你,“我現(xiàn)在有個主意:讓我們星期六一大早一塊吃頓早餐,然后7點鐘最先到高爾夫球場。我們將趕在大隊人馬到來之前,在中午時就打完全部18個洞。要是走運,我們甚至之后還可以打上一輪?!?/p>

但是,你并不是一個習慣早起的人,或者就事論事,你算不上是一位鐵桿的高爾夫球手,所以像那位仁兄所說的那樣,星期六早上五點半就爬起來,去趕六點鐘的早餐,跟著去打多達36個洞的高爾夫球,你會感覺這恐怕比挖一條運河也輕松不了多少。

但是這次約會對你來講可能會是很重要的,如果此時正是談成一大筆生意的緊要關頭,如果你的事業(yè)發(fā)展因此而受到沖擊,你又怎么可能不去呢?你會希望順應你的這位客戶的癖性,滿足他的所有要求,對嗎?換個例子講,假設有這么一天,你的老板突然走到你的辦公桌前,手里拿著你已經等了好久的報表,對你說:“在我看來,你好像在統(tǒng)計這項工程的造價上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

你曾花了幾天的時間計算那份報表,你對那些數字都是查了又查——它們不可能有錯,對這一點,你完全可以保證。

但是你該怎么辦呢?你會跳起腳來憤怒地反駁你的老板的論斷嗎?你會怒沖沖地一下子摔門而去?或者你是平靜地聽他說完,然后努力弄明白他的意圖和打算,再坦誠地發(fā)表你的意見來回復他?如果與老板處好關系對你來講是壓倒一切的,你可能會盡自己的努力變得豁達一些,不去計較他,對嗎?

當然了。

如果在一定程度上的屈尊附就能夠更有利于發(fā)展協(xié)調的人際關系,你愿意而且能夠這樣去做,這個就是順應性。它是與某些特類的人或在某個確定的環(huán)境下搞好工作關系的必由之路,其核心意思就是要三思而后行。

你到老板家里赴宴的那副形象和你到朋友那里打紙牌時的形象絕不會是一個樣子;在球場上的你和在商務會議上的你可能簡直判若兩人。另外,你去博物館看展覽時的表現(xiàn)與你在萬圣節(jié)前夕的狂歡會上的表現(xiàn)能一樣嗎?當然不能。

你之所以能順應時勢而不斷改變自己,是因為你早已意識到如果你想取得成功和被人接受,就得不斷改變自己的行為。你是對的。關鍵的一點是:你應進一步掌握在什么時候說什么話的技能,學會順應所有類型的人和各種環(huán)境。其結果是,你會發(fā)現(xiàn)你獲得了從未想到過的成功和大家的歡迎。

即便你已經很成功了,你仍然要遵循“白金法則”,因為你的目的是不斷成功。

懂得順應與你同處于一個工作場所里的各種類型的人,同樣是值得敬重的和不可小視的。你也許意識不到,你的幸福和快樂、你的工作效率、你的未來發(fā)展都可能取決于你與人們的關系處理得好不好,而關系能否融洽則很大程度上是由你的順應能力決定的。

順應性并不意味著你要融人別人的個性風格中,也不意味著你要放棄自己的本色或你良好的商業(yè)意識。它是指你要調整自己的心胸和視野,你的節(jié)奏和價值取向,以便與別人處好工作上的關系。

要做到順應千面千人,需要有兩個基本條件:一是有此心,二是有此能力。

有心,或者說“心無定數”,是說你對順勢應人這種做法要表現(xiàn)出靈活豁達,在某些特定的情景下需要對調整自己的行為抱積極的態(tài)度。這是一個個性成熟的標志。那些高度靈活、能屈能伸的人的行為趨向如下,請仔細研究。

自信:機敏過人,相信自己的判斷。

能忍:不對與自己意愿相左的觀點、行為妄加非議。

內外有別:心有所儀,表面跟著別人的感覺走。

積極達觀:對人、境遇和生活從來都充滿希望。

大方得體:善解人意,接納和欣賞別人。

如果你想變得屈伸自如,這些東西都是你需要掌握的。反過來講,那些個性剛直的人常常是教條嚴肅,鋒芒畢露,心懷耿介,難以接近。他們眼中的世界只有黑白和是非兩種極端,而沒有不白不黑的灰色和不是不非的中庸,即人們所說的“非此即彼”,頭腦簡單的人“靈活多變”是順應別人的一種技巧,要注意,這不是態(tài)度,而只是技巧,所以需要花上點時間來掌握。你要學會見機行事,隨機應變。你要有廣闊的視野,并能時時自我修正,最終達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有些行為是會妨礙你成為一個順應者的,需要適當避免。這些行為包括對變革反應遲鈍或拒絕接受、想法和思路單一、無緣由的冒險、主觀和偏執(zhí)——不能從自己所處的固定位置之外的任何角度看問題。

如果有人這樣形容你,那你可能就該想像怎樣盡力減少或消除這些因素,或至少使他們不至于對你掌握通融性和靈活性構成太大的妨礙。

從根本上講,順應性就是盡力訓練自己與別人協(xié)調相處。沒有哪種個性類型天性就比另一種有更強的順應能力。至于如何調整自己,順應別人,則因我們個人的情況而異。

因為順應性是你可以選擇的,你可以今天對某個人言聽計從,惟其馬首是瞻,也不會妨礙明天你就對他敬而遠之。你可以選擇在這種情況下表現(xiàn)得畢恭畢敬,但換了一種情況就可能形同陌路。

雖然你必須去適應他人,但是最終是你掌握著自主權。明確了這一點,你能以更主動的心態(tài)對待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事。

在人際交往方面,還有一些討人喜歡的小原則,能使你的人際關系得到改觀。

討人喜歡的26個小原則:

1.長相不令人討厭,如果長得不好,就讓自己有才氣;如果才氣也沒有,那就總是微笑。

2.氣質是關鍵。如果時尚學不好,寧愿純樸。

3.與人握手時,可多握一會兒。真誠是寶。

4.不必什么都用“我”做主語。

5.不要向朋友借錢。

6.不要“逼”客人看你的家庭相冊。

7.與人打“的”時,請搶先坐在司機旁。

8.堅持在背后說別人好話,別擔心這好話傳不到當事人耳朵里。

9.有人在你面前說某人壞話時,你只微笑。

10.自己開小車,不要特地停下來和一個騎自行車的同事打招呼。人家會以為你在炫耀。

11.同事生病時,去探望他。很自然地坐在他病床上,回家再認真洗手。

12.不要把過去的事全讓人知道。

13.尊敬不喜歡你的人。

14.對事不對人;或對事無情,對人要有情;或做人第一,做事其次。

15.自我批評總能讓人相信,自我表揚則不然。

16.沒有什么東西比圍觀者們更能提高你的保齡球的成績了。所以,平常不要吝惜你的喝彩聲。

17.不要把別人的好,視為理所當然。要知道感恩。

18.榕樹上的“八哥”在講,只講不聽,結果亂成一團。要學會聆聽。

19.尊重傳達室里的師傅及搞衛(wèi)生的阿姨。

20.說話的時候記得常用“我們”開頭。

21.為每一位上臺唱歌的人鼓掌。

22.有時要明知故問:你的鉆戒很貴吧!有時,即使想問也不能問,比如:你多大了?

23.話多必失,人多的場合少說話。

24.把未出口的“不”改成:“這需要時間”、“我盡力”、“我不確定”、“當我決定后,會給你打電話”……

25.不要期望所有人都喜歡你,那是不可能的,讓大多數人喜歡就是成功的表現(xiàn)。

26.當然,自己要喜歡自己。有微笑的地方就有陽光,有陽光就有天堂

一位記者對此卻有獨特的感受,他說:“有一次,我參加一個私人晚宴。有一位女賓身上披著貂皮,渾身上下又是鉆石,又是珍珠,丁當作響,熱鬧非凡!可是那一張面孔,是那么的任性和不可一世,叫人感覺噎了嗓子。她忽略了作為一個女人,臉上的微笑遠比身上衣裳更重要的事實?!?/p>

日本奇異公司的總裁夏目次郎經常教導他的員工說:“你們必須時常地微笑?!敝其N員休華普的微笑具有百萬美元的價值,這句話一點也不夸張。他那種駕馭眾人的成功,就是憑他的人品、魅力以及招人好感的能力帶來的。他那種魅力十足的微笑,可以說是他受歡迎的最重要因素。美國密西根大學心理學教授麥克尼爾博士,對于微笑說出了這樣的感想:“面帶微笑的人,比起緊繃著臉孔的人,在經營、販賣以及教育方面,更容易獲得效果。微笑是笑中最美的。對陌生人微笑,表示和藹可親;產生誤解時微笑,表示胸懷大度;在窘迫時微笑,有助于沖淡緊張氣氛和尷尬的境地。

微笑是一種健康文明的舉止,一張?zhí)鹈畚⑿Φ哪槙屓擞淇旌褪孢m,帶給人們熱情、快樂、溫馨、和諧、理解和滿足。微笑展示人的氣度和樂觀精神,烘托人的形象和風度之美。

微笑要笑得得體、笑得適度、笑得大方、笑得優(yōu)美、笑得自然、笑得純真、笑得甜蜜才好,而不是冷嘲熱諷的譏笑或無中生有的傻笑。

有些人在第一次見面時,通常會有一種不安的感覺,存有戒心,而真摯友善的微笑,可以消除這種初次見面的窘態(tài)。微笑是好感的象征,是人際關系的潤滑劑,一個人臉上時常浮現(xiàn)微笑,會令人感到心中十分舒服。生活中許多人對于不帶微笑的寒暄,極易產生反感,也不會產生愉快的心情。但假如我們有求于別人,遭到別人微笑地拒絕,我們也不至于太過分地生氣。因為同樣是拒絕,如果對方雖然禮貌,卻無半點笑容,我們就會覺得受到冷淡,不愉快的心情也就油然而生。因此,真摯的笑容是重要的,它能使你博得好的人緣,擁有更多的朋友。

斯賓諾莎說得好,吒陜樂不是美德的報酬,而是美德本身?!睆哪撤N意義上說,快樂本身就是一種道德,一種對自己的道德,也是一種對他人的道德。

使微笑成為一種習慣

笑容是人與人之間最好的橋梁,也有人說笑容是最好的國際語言,因為每個人都喜歡跟開朗快樂的人在一起。當笑容出現(xiàn)的時候冰山都會被其融化,而笑容也正是接近他人潛意識最好的方法,所以要訓練自己讓微笑變成你面對任何人時不變的習慣。但是也有些人告訴我說“我不習慣微笑”,我說那真是太糟糕了,怎么辦呢?因為這是最好接近他人潛意識的方法,而且這個方法到當前為止都找不到第二個更好的方法去替換。你覺得怎么辦呢?要放棄你的習慣還是放棄去接近他人的潛意識呢?

在人際交往領域,了解以下一些有關的效應對你無疑也是十分有益的:

首因效應

1957年,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首次進行了一個非常有名的實驗。洛欽斯設計了4篇不同的短文,分別描寫一位名叫杰姆的人。第一篇文章整篇都把杰姆描述成一個開朗而友好的人;第二篇文章前半段把杰姆描述得開朗友好,后半段則描述得孤僻而不友好;第三篇與第三篇相反,前半段說杰姆孤僻不友好,后半段卻說他開朗友好;第四篇文章全篇將杰姆描述得孤僻而不友好。洛欽斯請4個組的被試者分別讀這4篇文章,然后在一個量表上評估杰姆的為人到底友好不友好。

結果表明,篇幅的前后是至關重要的,開朗友好在先,評估為友好者為78%,在后則降至18%,“首因效應”極為明顯。

“首因效應”是人之常情,人人都有其切身體驗。

一個新聞系的畢業(yè)生正急于尋找工作。一天,他到某報社對總編說:“你們需要一個編輯嗎?”

“不需要!”

“那么記者呢?”“不需要!”

“那么排字工人、校對呢?”

“不,我們現(xiàn)在什么空缺也沒有了?!?/p>

“那么,你們一定需要這個東西?!闭f著他從公文包中拿出一塊精致的小牌子,上面寫著“額滿,暫不雇用”??偩幙戳丝磁谱樱⑿χc了點頭,說:“如果你愿意,可以到我們廣告部工作?!边@個大學生通過自己制作的牌子表達了自己的機智和樂觀,給總編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引起其極大的興趣,從而為自己贏得了一份滿意的工作。

這種“第一印象”的微妙作用,就是心理學上的“首因效應”。

人在交往中給對方留下的第一印象的好與壞,往往決定著今后的人際交往和人際關系。第一印象不好,彼此以后可能就不會繼續(xù)交往,也很難結成良好的人際關系。

所以,我們應自覺地利用這一社會心理效應,在現(xiàn)實的人際交往活動中,給交往對象留下好的第一印象,對于維護良好的人際關系,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當然,我們也應該避免“首因效應”的負面影響,不應“先人為主”,以一時的好惡來取舍朋友。社會復雜,人在與人交往時,因功利性,而心懷叵測,這種人到處都有,當朋友對你好時,不要沉湎于其中;當朋友對你有些冷淡時,也不要過分計較?!爸酥娌恢?,畫人畫虎難畫骨”,每個朋友背后的“目的性”大多一時難以確認,所以還是以靜觀為好。近因效應

“近因效應”是與“首因效應”相近的另一種現(xiàn)象。

所謂近因效應,指的是在交往過程中,最近或最后的印象對人的認知的影響作用。

心理學者洛欽斯做了這樣的實驗。分別向兩組被試者介紹一個人的性格特點。對甲組先介紹這個人的外傾特點,然后介紹內傾特點;對乙組則相反,先介紹內傾特點,后介紹外傾特點。最后考察這兩組被試者留下的印象。結果與首因效應相同。洛欽斯把上述實驗方式加以改變,在向兩組被試者介紹完第一部分后,插入其他作業(yè),如做一些數字演算、聽歷史故事之類不相干的事,之后再介紹第二部分。心理學的研究還表明,在人與人的交往中,交往的初期,即還處于生疏階段,首因效應的影響特別重要;而在交往的后期,就是在彼此已經相當熟悉時期,近因效應的影響變得更加重要。

換句話說,首因效應一般在陌生人之間起重要作用,而近因效應則在熟悉的人之間起重要作用。在經常接觸、長期共事的人之間,彼此之間往往都將對方的最后一次印象作為認識與評價的依據,并常常使彼此的人際交往和人際關系發(fā)生質和量的變化。

對朋友的長期了解中,最近了解的東西往往占優(yōu)勢,掩蓋著對該人的一貫了解。在人與人交流的過程中,往往最后的一句話決定了整句話的調子。

近因效應是人的社會交往的又一偏見,它對人際關系,特別是友誼生涯,產生的影響極其微妙。現(xiàn)實生活中的友誼破裂、夫妻反目、朋友絕交等,都與近因效應有關。

朋友之間的負性近因效應,大多產生于交往中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