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語文第二單元7兼愛課件部編版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1頁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語文第二單元7兼愛課件部編版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2頁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語文第二單元7兼愛課件部編版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3頁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語文第二單元7兼愛課件部編版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4頁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語文第二單元7兼愛課件部編版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第二單元7兼愛學習目標1.準確理解重點文言詞句的含義,掌握重點句法、詞法現(xiàn)象,培養(yǎng)文言語感。2.理清文章的論證思路,了解墨子淺顯通俗的文風。3.把握墨子“兼愛”思想的基本內(nèi)涵,思考其對現(xiàn)代社會的意義。知人論世文本助讀學習活動一人物簡介天才匠人,孤獨俠客——墨子簡介墨子(約前468—前376),名翟,春秋戰(zhàn)國之際思想家,墨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有《墨子》一書傳世。墨子出身于平民家庭,注重實踐,善于制作,相傳他的木工技術(shù)與魯班齊名;在學術(shù)上,初受孔子影響,后嫌儒家的“禮”過于煩瑣,創(chuàng)建了墨家學派。作品《墨子》是墨子、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匯編。作品背景“兼愛”“非攻”為救世

墨子生活在春秋戰(zhàn)國之交的社會大變革時期,這時奴隸制度已經(jīng)開始崩潰,封建制度正在逐步建立,禮崩樂壞、王權(quán)衰敗、生靈涂炭,社會的動蕩給人民帶來極大的痛苦。墨子有極強的憂患意識及救世精神,積極尋找著救世的藥方,他站在平民立場上,為維護民眾與弱小國家的生存,提出了“兼愛”“非攻”等主張。

《兼愛》有上、中、下三篇,本文選的是上篇。所謂“兼愛”,其本質(zhì)是要求人們愛人如己,彼此之間不存在血緣與等級差別的觀念?!凹鎼邸边€表現(xiàn)在大國不侵略小國,國與國之間無戰(zhàn)事,和平共處。墨子認為社會動亂的原因就在于人們不能兼愛,只有通過“兼相愛,交相利”,社會才能達到安定的狀態(tài)。這種理論具有反抗貴族等級觀念的進步意義,但同時也帶有強烈的理想色彩。名家點評1.墨子是中國的良心和靈魂。——張知寒2.兼愛非攻,是全人類的精神制高點?!嗲镉晗嚓P(guān)常識墨子主要思想

政治:主張“尚賢”與“尚同”。提出了維護和平,反對侵略的“非攻”的主張。

經(jīng)濟:主張“強本節(jié)用”,即重視生產(chǎn),崇尚節(jié)儉,人人參與勞作并分工合作、各盡所能。主張量功分祿,以勞定賞。

倫理:主張“兼愛”。為官的要“興萬民之利,除萬民之害”,為民的要相親相愛,交互得利。

教育:主張教育目的是實現(xiàn)救世濟民。重視教授生產(chǎn)、軍事技能、自然科學知識和邏輯知識。

軍事:主張“有備無患”,反對侵略戰(zhàn)爭,主張采取防御戰(zhàn)術(shù)。主張外交上要“遍禮四鄰諸侯”。精研課文理解鑒賞學習活動二閱讀:解釋加點的詞語。

治理

于是疾病治療思考:回答相應的問題。

1.題目“兼愛”應該如何理解?2.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兼愛”即不分親疏厚薄地互相關(guān)愛。這是一種不存在血緣關(guān)系,不分尊卑貴賤,平等無差別的愛。中心句: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本段采用了類比論證,以大家熟知的醫(yī)生治病需要明確病因,來寫圣人治國須知混亂產(chǎn)生的原因。閱讀:解釋加點的詞語。

同“嘗”,嘗試即使慈愛偷竊和劫奪財物的人家卿大夫的封地這樣紛亂之事完備、齊全思考:回答相應的問題。

3.第二段的中心句是什么?4.在墨子看來,“天下之亂”有哪些?是如何產(chǎn)生的?當察亂何自起?起不相愛。

①墨子認為,臣子不孝君父,子虧父而自利,弟虧兄而自利,臣虧君而自利,此所謂亂。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這也是亂;竊異室以利其室,賊人以利其身,是亂;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是亂。這些就是天下的亂象。②這些亂象產(chǎn)生的原因是“起不相愛”。閱讀:解釋加點的詞語。

相當于“何”“怎么”實行同“無”攻伐思考:回答相應的問題。

5.第三段的中心句是什么?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中心論點:若使天下兼相愛,則天下治。論證方法:①假設(shè)論證。運用假設(shè)、鋪排、反問的句式,從正面論證了“天下兼相愛”,“則天下治”的觀點。采用鋪排的手法,連用“猶有”“誰”引起的反問句,以反詰的語氣堅定而鮮明地闡述了唯有“兼愛”才可治亂的觀點。②對比論證。與第二段進行正反對比論證。6.實詞故事。解釋加點的詞語。楚人

(

)其子,雖

(

)錢財,于其子之求而無不應。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風,獨

(

)菊,眾人

(

)其高潔,稱之。約其茶亭見之,

(

)而不見。寵愛

吝惜喜愛愛慕隱藏閱讀:解釋加點的詞語。

鼓勵互相思考:回答相應的問題。

7.實詞故事。解釋加點的詞語。韓愈學識淵博,常

(

)人不拘于時以學習,人皆敬之。后上書指斥朝政,人

(

)其明哲保身,愈不改,終遭貶。8.本文的結(jié)論是什么?勉勵勸說結(jié)論為“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即統(tǒng)治者要鼓勵人與人相親相愛。

梳理知識探究疑難學習活動三知識梳理1.通假字

嘗試無沒有又2.一詞多義

于是用在句末,根據(jù)情況可譯為“啊”“呢”“了”等,有時也可不譯

作句中語氣詞,表示停頓

表第三人稱,相當于“之”

表疑問,哪里,怎么

兼詞,相當于“于之”,在那里

所以

舊的;原來的交情衰退;衰老故意;特意同“固”,本來

假使,如果像相同,差不多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句和反問句)憎恨wū,相當于“何”,怎么

壞;不好動詞,治理形容詞,安定太平,與“亂”相對

動詞,醫(yī)治動詞,懲治、懲處名詞,事務(wù)動詞,侍奉名詞,事情名詞,職業(yè)3.詞類活用

使動用法,使……受損失

動詞作名詞,小偷使動用法,使……受利名詞作動詞,傷害4.古今異義

古義:

。

今義:

。

古義:

。

今義:

。

古義:

。

今義:

。

給人治療攻擊別人古代官職名醫(yī)生弟弟、兒子徒弟5.特殊句式(1)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謂亂也

(

)(2)當察亂何自起

(

)(3)起不相愛

(

)6.文化常識(1)圣人:一是指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二專指孔子。(2)大夫:古代官職,位于卿之下,士之上。判斷句,“……也”表判斷

賓語前置,“何自起”應為“自何起”

省略句,“起”后省略介詞“于”7.成語積累

關(guān)于“關(guān)愛”的成語(1)守望相助:為了防御外來的侵害,鄰近的村落協(xié)同看守瞭望,遇警互相幫助。(2)關(guān)懷備至:關(guān)心得極其周到。(3)雪中送炭:比喻在他人急需時給予幫助。(4)相濡以沫:泉水干涸,魚靠在一起以唾沫相互濕潤。比喻同處困境,互相救助。(5)扶危濟困:扶助處境危急的人,救濟生活困難的人。(6)急公好義:指熱心公益,愛幫助人。問題探究1.文章是如何一步步表明作者觀點的?點撥

文章開篇首先提出要治理好天下必須要知道混亂產(chǎn)生的源頭,就像醫(yī)生要知道病人的病因才能對癥下藥,把病治好一樣。接著指出天下混亂產(chǎn)生的原因是人們不相愛。文章的論述從父子、兄弟、君臣之間的不相愛,到盜賊橫行,再到大夫互相侵害、諸侯互相攻伐,逐層遞進,論述亂“起不相愛”的觀點。然后,在分析問題的基礎(chǔ)上,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即“使天下兼相愛”。最后歸納論點,肯定結(jié)論,總結(jié)全文。2.《兼愛》一文在說理和語言方面有什么特點?點撥

(1)在說理方面,邏輯嚴密,論辯一氣呵成,富有說服力。①有很強的邏輯性。文章開頭提出“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的觀點,接著分析出現(xiàn)這種狀況的原因是“起不相愛”,接著又提出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案,最后總結(jié)“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文章中每一段的開頭句都是一個小的分論點,但段與段中間又環(huán)環(huán)相扣,一氣呵成,邏輯嚴謹,結(jié)構(gòu)富有層次感。②層層推理,正反對比。本文善于運用具體事例論證道理,由小及大,層層推理,正反對照,通俗易懂。行文中作者抓住事物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揭示其相互間的利害關(guān)系,如君臣、父子、兄弟、大夫和諸侯之間的愛與不愛的關(guān)系及其正反不同的結(jié)果,通過結(jié)果的對比,由淺入深,使要表達的意思清清楚楚。(2)在語言方面,文風質(zhì)樸,不重文采,重在以理服人。沒有揚厲的氣勢,也沒有辭藻華麗的語句,讀起來更沒有佶屈聱牙之感。在《兼愛》整篇文章之中,字里行間都散發(fā)著一種淺顯樸實的文氣,讓我們在贊嘆墨子論辯色彩的同時,也感受到了他清新質(zhì)樸的文風。思路整合主題歸納

本課闡述了墨子“天下兼相愛則治”的思想主張。文章從探究世亂的根源入手,從反面證明了“亂何自起?起不相愛”的癥結(jié),然后對癥下藥,從正面指出治亂的辦法是“兼相愛”,并具體闡述了什么是“兼相愛”和實施“兼相愛”的社會效果,從正面證明了“兼相愛”的重要性,最后告誡人們“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綜合研讀比較探究學習活動四思維提升1.儒家的“仁愛”思想與墨家的“兼愛”思想有什么異同?點撥

相同之處:①基本內(nèi)涵一致?!叭蕫邸迸c“兼愛”,二者皆顯出了愛的普遍性,孔子的“泛愛眾”與墨子的“兼相愛,交相利”都體現(xiàn)了愛的普遍性、廣泛性。二者在主張人人相愛,關(guān)愛民眾,反對以強凌弱上顯然是相通的。②社會背景和基本目標相同??鬃拥摹叭蕫邸彼枷牒湍拥摹凹鎼邸彼枷攵际钱a(chǎn)生在春秋戰(zhàn)國社會動亂的時期,都懷著安邦定國、終止混亂紛爭的理想。不同之處:①具體內(nèi)涵不同。儒家的“仁愛”思想是建立在宗法等級制度、血緣關(guān)系基礎(chǔ)上的有差別的愛,是有先后等級順序的,是由“愛親”到“愛人”,最后才是“泛愛眾”。它要求按照宗法等級秩序,即尊卑、貴賤、親疏的順序去愛人。墨家的“兼愛”思想是一種超越血緣關(guān)系的愛,這種愛沒有尊卑、親疏、貴賤的差別,即“兼相愛”,借此達到利人如己的“交相利”的目的。②愛的傾向性不同。儒家的“仁愛”思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主張盡心,不言回報,只求盡職盡責,不問自己的權(quán)利。墨子的“兼愛”思想則是站在功利的角度上,提出了對等互報的原則,即“兼相愛,交相利”。2.墨子“兼相愛,交相利”的觀念和“自愛”“自利”的觀念是矛盾的嗎?點撥

觀點一:矛盾。墨子在《兼愛》中列舉父子、兄弟、君臣的例子都是強調(diào)彼此之間的“愛”,而沒有正面論述個人的“愛”與“利”。在論述盜賊和大夫諸侯時,也是強調(diào)彼此之間的“愛”,對“治天下為事”的圣人,則要求其對天下的責任,絲毫沒有闡述到個人的“自愛”與“自利”。觀點二:不矛盾。“兼相愛”并不否定“自愛”,而是把“自愛”與“相愛”結(jié)合起來?!敖幌嗬币膊皇欠磳Α白岳?而是力求使“自利”與“互利”兩不偏廢?!胺驉廴苏?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痹谶@種愛意融融的相互關(guān)系中,天下才能實現(xiàn)和諧、富足。“利”在墨子那里主要是指利益、益處、互利、謀利等,似乎并無特異之處。但是,一旦將“利”與“愛”聯(lián)系起來,使“利”成為“愛”的助力、佐證,而不是與“愛”對立,那么“利”就有了非同尋常的意味。墨子既不片面宣揚“自愛”與“自利”,也不斷然否定“自愛”與“自利”,而是講求“兼相愛,交相利”,提倡父子、兄弟、君臣等的互利、協(xié)調(diào),這才是“兼相愛,交相利”的關(guān)鍵。3.有人說,墨子的《兼愛》語言不簡潔,有絮叨之感。你是怎樣看待墨子語言的“絮叨”的?點撥

和儒、道兩家的散文相比,尤其和孟子、莊子的文章相比,墨子的語言直言不諱,通俗易懂。墨子在論述時總是把一種觀念、一種邏輯貫串到底,絕不旁生枝節(jié),不但用語特別淺顯,還說理透徹,往往從正面說一遍,再從反面說一遍;一個觀點強調(diào)過了,在下一段落還要再總結(jié)。這種文風與墨家的思想主張和受眾群體有關(guān)。墨家主張兼愛,反對侵略戰(zhàn)爭;強調(diào)節(jié)儉,反對鋪張浪費;注重道德實踐,反對紙上談兵。從這些思想傾向和有關(guān)的歷史記載來看,墨家代表的是社會中下層人民的政治訴求,受眾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這種文風既契合他們功利、實用的思想,也有利于受眾群體接受。墨子為了把意思說得清楚明白,除語言淺顯外,還不避“絮叨”。這種“絮叨”在先秦諸子散文中自成一派,給讀者一種獨特的閱讀體驗。主題閱讀墨子——站在人類精神制高點的黑衣步行者

墨子靠自己的腳,一路走去,一次次從白天走入黑夜。黑夜、黑衣、黑臉,從黑衣上撕下的黑布條去包扎早已滿是黑泥的腳。他以極其艱苦的生活方式和徹底忘我的犧牲精神,承擔著無比沉重的社會責任,這使他的人格具有一種巨大的感召力。余秋雨說:“墨子,墨家,黑色的珍寶,黑色的光亮,中國虧待了你們,因此歷史也虧待了中國?!辈牧弦?/p>

“義”與“利”的關(guān)系,是中國思想史上爭辯不休的一個大問題。先秦儒家認為“義”和“利”是對立的??鬃诱f:“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泵献诱f:“何必言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彼麄冋J為,對利的追求是造成社會混亂、國家動蕩的根源。實際上,儒家也并不是根本不言利,只是要把義放在首位,反對后義而先利罷了。在這個問題上,墨家和儒家有所不同。由于墨子把“利”作為實踐“兼愛”的行為準則,因此,在墨子那里,“利”也就是“義”,“重利”也就是“貴義”,二者是統(tǒng)一的。這里有一個對于“利”的不同理解的問題??鬃雍兔献铀^的“利”,指的是專“利吾國”“利吾家”“利吾身”的狹隘“私利”。雖然他們也提出“天下為公”,但這個“天下”只是封建君主的“家天下”。墨子所謂的“利”,則是“愛利萬民”“天下之利”的“公利”。維護這樣的公利,正是仁義的要求、道德的標準。很明顯,在墨家那里,“天下之利”“人民之大利”,是最高的倫理準則。墨子認為“義”就是“利”,“利”就是“義”,主張貴義重利,追求義利合一。墨子認識到,人類首先必須求得生存,為了生存,就不能不追求物質(zhì)利益。所以,避苦求樂、趨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利,所得而喜也”,“害,所得而惡也”。利和害、苦和樂都是相對的,人們通過比較權(quán)衡,利中取大,害中取小,趨利避害,此種行為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莫不如此。墨子從人性的角度,論證了人們追求物質(zhì)利益的合理性,對人們的求利動機給予了有力的辯護。墨子認為公利,即社會的整體利益是至上的,個人只能作為群體的部件而行動,任何人只有維護并實現(xiàn)了整體利益,個人利益才能得到顯現(xiàn)。在他利與自利之間,應該從他利出發(fā)再到自利。雖然墨子重視天下之利,把“虧人”“自利”視為人們互不相愛的思想根源,但是墨子并不是籠統(tǒng)地反對“自利”,墨子反對的是“虧人”而“自利”、損人而利己的行為。至于不“虧人”、不“損人”的“自利”,他不僅不反對,而且加以保護。這里的界限就看是不是自食其力。被墨子視為“賴其力者”,都該有應得的“自利”。反之,“不與其勞,獲其實”,諸如偷竊,就是“虧人”而“自利”,是不仁不義的行為。這最清楚不過地表明了勞動者的功利觀和墨子這種先人后己,先“利人”然后“人亦從而利之”的思想,一方面表明了勞動者助人為樂的優(yōu)秀品質(zhì),另一方面也是個體勞動者依賴集體力量以保護“自利”的思想反映。墨子既重利,又貴義,把義看作達到“利人”“利天下”的手段?!安涣x不富,不義不貴”,為義可以獲利,“義可以利人,故曰:義,天下之良寶也”。墨子既肯定了“利”是目的,又倡導貴“義”,維護了道德的尊嚴,實現(xiàn)了目的與手段的統(tǒng)一。這種追求義利合一的思想,是建立在把利國利民之利視作義的基礎(chǔ)之上的,因此不像其他學派那樣要么重義輕利,要么貴利賤義,而是追求二者的有機統(tǒng)一。它對我們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的義利關(guān)系是極有借鑒意義的。(摘編自《墨子重天下之利,從“兼相愛,交相利”解讀義利合一的道德價值觀》)材料二

墨家一向以“貴義”自許。如《貴義》有言:“萬事莫貴于義。”然墨家所論之“義”,其實為“利”?!督?jīng)上》說“義,利也”。但墨家所說之“利”,非一己之私利,而是天下之公利。這種天下之公利,又具體表現(xiàn)為人口之眾、國家之富、刑政之治等治道現(xiàn)實?!督?jīng)說上》進一步解釋說:“志以天下為芬,而能能利之?!边@也就是說,墨家既重視為義者要以“興天下之利”作為自己的本分,也強調(diào)為義者要培育自身興利除害的才能,前者是為義者應有的動機與德性,后者是為義者當有的資材與德行。止楚攻宋的義事,正是墨家義利統(tǒng)一、德才兼?zhèn)涞臑榱x之道的一個經(jīng)典示例。墨家所孜孜以求的“天下之利”,其實就是對民生民利的一種維護,也是對統(tǒng)治階層只顧自利而罔顧民利的一種抗議。墨家所述的“兼愛”等說,在根本上還是為了維護民生民利。同時,墨家還為統(tǒng)治者樹立了能保民、愛民、利民的以大禹為典范的古時圣王形象,作為統(tǒng)治者愛利萬民的義政義事之歷史經(jīng)驗。而對那些極端戕害民生民利的如桀、紂一般的暴君,墨家又提出了“不非誅”的革命主張,從而保留了以武力來維護民生民利的底線。愛民、利民還是墨家最為根本的技術(shù)價值觀念。在先秦諸家中,墨家一向以重視科技而為中國科技史家所推崇。但墨家對技術(shù)活動的認識與實踐是為了便利民生?!豆敗匪d的公輸削鵲之故事,正體現(xiàn)了墨家這種以愛民、利民為本的技術(shù)價值觀念。墨家極為貶低那種為了單純展示技術(shù)之“巧”而從事的技術(shù)創(chuàng)制活動,轉(zhuǎn)而強調(diào)技術(shù)之“巧”的根本就在于其能“利于人”。在墨家看來,哪怕再精巧的技術(shù),如若不能利于人,也都是“拙”?!赌印分械某鞘刂T篇所記載的守城之術(shù),也都是對其“兼愛”“非攻”主張的實行,故而也是本著愛民、利民的價值立場而來。(摘編自張萬強《“利民”與“明故”:墨家哲學的基本精神》)閱讀思考1.下列關(guān)于原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儒家的“天下為公”和墨家的“天下之利”談的都是“利”,二者在認識上相差不大,都為人們所贊同。B.墨子在止楚攻宋一事中,反對楚國發(fā)動戰(zhàn)爭,體現(xiàn)了墨子之德,而能夠制止楚國攻打宋國,則體現(xiàn)了其才。C.偷人桃李、搶人馬牛等不仁不義的行為,都具有“虧人”而“自利”的思想,墨家認為這一思想是人們不“兼愛”的思想根源。D.墨家對技術(shù)活動的認識和實踐都在強調(diào)愛民、利民,反對只有“巧”之名而無“利”之實的技術(shù)創(chuàng)制活動。A解析

A項中“二者在認識上相差不大”錯誤,由材料一第二段“在這個問題上,墨家和儒家有所不同”,再由后文“雖然他們也提出‘天下為公’,但這個‘天下’只是封建君主的‘家天下’”可知,儒家所說的“利”是個人之私利;而由“在墨家那里,‘天下之利’‘人民之大利’,是最高的倫理準則”可知,墨家所說的“利”是公利、他利。2.兩則材料談的都是墨家的義利觀,二者在側(cè)重點上有何不同?①材料一側(cè)重于辯證地闡釋墨家義利合一的義利觀,認為墨家在主張義利統(tǒng)一的同時,不反對“自利”。②材料二側(cè)重于從價值立場的層次探究墨家哲學的義利觀,認為愛民、利民是墨家哲學的價值立場。3.材料一中提到“它(墨子義利合一的思想)對我們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主義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