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科學上下冊教案-全冊_第1頁
小學三年級科學上下冊教案-全冊_第2頁
小學三年級科學上下冊教案-全冊_第3頁
小學三年級科學上下冊教案-全冊_第4頁
小學三年級科學上下冊教案-全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刖S

一本散發(fā)著油墨清香的教案集,承載著甘都鎮(zhèn)中心學校課堂教學的探索;體

現(xiàn)著新課標對課堂教學的統(tǒng)領作用;滲透著“自學、精講,多練為主”的教學模

式;肩負著打造高效課堂,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神圣使命。

這教案集從11月、12月8個完小組織一線教師進行集體備課,然后抽調(diào)

20名骨干教師進行審核、定稿,本教案集結著我校一線教師智慧與心血。為教

師們的課堂教學提供了便利,同時也為教師們進一步深入鉆研教材作了資料上的

準備,綜合起來它具備了以下幾方面優(yōu)勢:

一、合理使用循環(huán)教材,減輕了教師的備課負擔。

二、提高了全體教師的備課質量,本教案集嚴格按照教材、課標要求、學校

實際制定目標,根據(jù)課改理念設計思路,體現(xiàn)著“三個維度”,注意了教材的廣

度和深度。

三、規(guī)范了全校教師的課堂行為。本教案集嚴格按照新課程標準要求進行設

計,對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活動都有具體設計,體現(xiàn)了學生是學習的主

體,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和引領者等課程理念。

四、增設了“教學建議”和“課后反思”?!敖虒W建議”旨在促進教師對本

教案集提出有效的建議,使今后教育教學更趨完善?!罢n后反思”旨在促使教師

做課堂教學的有心人,只有在反思中不斷地進行總結,才能不斷地提升自己。

五、為了克服統(tǒng)一教案給教師教學帶來的弊端,本教案預留了大量的空間,

要求教師必須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進行教案設計,借其優(yōu)點,刪除不足,張揚

個性,使課堂異彩紛呈。

參與本教案編撰的教師們幾經(jīng)改稿,精心打造,集集體的智慧于一書,為的

就是教好書育好人,做一名求真務實的學者型教師。為了實現(xiàn)這一奮斗目標,讓

我們共同努力,各盡所能,守望甘都鎮(zhèn)教育事業(yè),為甘都鎮(zhèn)教育的發(fā)展貢獻力量。

第一單元植物

第一課我看到了什么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樹是活的植物,生長在一定的環(huán)境里,是有生命的物

體。

過程與方法:1.初步認識真正的觀察應該是有目的的,制訂觀察

的方法和步驟有利于觀察的進行。

2.用各種感官觀察大樹。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1.懂得從圖片上獲得的信息是有限的,親

自觀察事物會對事物有更多的認識。

2.發(fā)展觀察大樹的興趣,體會到生命體給我們帶來的生機勃勃的

感受。

【教學重點】了解觀察的目標和方法,認識到觀察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對大樹的觀察要指向生命體這個核心概念。

【教學準備】一些觀察用的測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鏡等),觀

察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引言

1.校園里、大路旁、山坡上……到處我們都能看到植物,同學們

對校園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讓我們從身邊的熟悉植物一一大樹開始觀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樹

1.教師講解:這是一幅梧桐樹的照片,請大家仔細地看圖,你能

發(fā)現(xiàn)有關這株梧桐樹的哪些特點?(你能發(fā)現(xiàn)幾點?)

2.學生匯報:從圖上看大樹,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細傾聽,

并大膽說出新的發(fā)現(xiàn),同時區(qū)分哪些是真正從照片上獲得的信

息)

三、回憶中的大樹

1.教師引導: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們從照片上發(fā)現(xiàn)的東西并

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經(jīng)看到過的大樹與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

樣嗎?

2.學生匯報:回憶我的大樹,我曾經(jīng)看到過什么?

3.教師激趣:同學們的匯報內(nèi)容真豐富,有的內(nèi)容大家都看見過,

有的內(nèi)容有人還從來沒看見過,而有人可能從來都沒真正看過一

棵大樹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細細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樹嗎?

4.學生交流: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樹?(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

看到更多的內(nèi)容!會不會也有樹瘤?是不是也有小動物?是不是

還有其它東西?)

5.教師總結:這樣帶著目的去仔仔細細看大樹的時候,我們的觀

察活動就開始了。

四、觀察真正的大樹

1.交流:教師引導孩子們交流在頭腦中制訂好觀察大樹的個人計

劃。

2.活動: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去觀察一棵真正的大樹,我們肯定有更

多的發(fā)現(xiàn)。

3.評價:回教室后每小組互相欣賞各自的觀察內(nèi)容,說說從不同

的記載中如何體會到觀察的大樹是一個生命體。

4.總結:觀察一棵樹讓我們獲得了這么多的信息,觀察一棵樹讓

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一個生機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觀察更多的樹呢?

請在課外繼續(xù)觀察不同的樹。

教學建議:

教學反思:

第二課校園的樹木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樹的整體形態(tài)一般由樹冠、樹干、樹根組成,樹的器

官一般包括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個部分。

過程與方法:用各種方法觀察一棵樹,描述一棵樹。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能客觀地記錄觀察到的現(xiàn)象,能繼續(xù)關注

樹木的變化。

【教學重點】能嘗試通過對樹有序的觀察描述和比較后指向樹木

作為生命體的特征。

【教學難點】比較討論樹木的相同之處。

【教學準備】

校園中選定一些大樹供各小組觀察所需,同時為各小組準備:一

張觀察記錄紙,一支蠟筆,一把軟尺,一個放大鏡。

【教學過程】

一、觀察樹木的方法

1.總任務:分小組進行觀察,每個小組盡量觀察不同的樹木;小

組內(nèi)要分工明確,每個人要有觀察任務。

2?分任務:我們所要觀察的樹長在校園的哪個地方?我們怎么按

順序來觀察一棵樹?(由遠及近,由整體到局部)

3.交流:我們可以用哪些新的觀察方法來觀察新的內(nèi)容?(畫簡

圖、測量樹干粗細、聞樹葉、看果實、拓印樹皮、撿拾標本、對

比法……)

二、觀察記錄一棵樹

1.從遠處觀察整棵樹,我們怎樣記錄?(樹冠形狀、樹的高度等)

2.從近處有序觀察樹的各個部分,我們會有哪些新的發(fā)現(xiàn)?

生:這棵樹真大!看看我撿到的樹葉和果實。這是樹的果實。這

是我的樹皮拓片。

3.讓我們一起來把觀察到的內(nèi)容記錄下來吧。要寫出觀察的時

間、地點、小組成員。要按觀察的順序來記錄。

三、總結:通過深入討論,我們發(fā)現(xiàn)了這么多的大樹之間的相同

點和不同點,請選定一棵你喜歡的大樹,在課外繼續(xù)觀察它。

教學建議:

教學反思:

第三課大樹和小草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1.小草和大樹一樣,具有生命體的共同特征。

2.大樹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處在于植株的高矮、莖的粗細和質

地。

3.大樹和小草都有生長在土壤中,都有綠色的葉,都會開花結果,

都需要水分、陽光和空氣。

過程與方法:用簡圖畫出小草的主要形態(tài)特征,能看懂維恩圖的

表達方式。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體會到小草和大樹一樣,是一個個活生生

的生命體,具有愛護小草,不踐踏小草的意識。

【教學重點】找大樹和小草的相同點,體會陸生植物生命體的特

征。

【教學難點】看懂維恩圖的表達方式。

【教學準備】幾種常見的小草,狗尾草。

【教學過程】

一、認識常見的小草

1.師生交流:在校園里不僅有高大的樹木,還有低矮的小草。我

們認識這些小草嗎?這些小草長在校園的哪些地方?

2.教師指導:對不知名的小草怎么認識?提供認識的方法及資

料。

二、觀察記錄狗尾草

1.教師引導:在校園、田野、路旁、果園中都能找到狗尾草,為

什么叫狗尾草?是呀,它的果實串毛茸茸的,很像狗尾巴。它是

一年生雜草,各地都有分布。

2.觀察記錄要求:運用前面學過的觀察順序、觀察方法、記錄方

法來觀察記錄一株狗尾草。

3.不同的小草千姿百態(tài),各有差異,但是它們之間存在著很多共

同特征,說說你對小草的想法,是呀,小草雖小,但也十分可愛,

我們應當呵護它們。

3.交流匯報:樟樹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引導學生了解:像樟

樹莖一樣的莖叫木質莖,像狗尾草一樣的莖叫草質莖。(讓學生

在匯報中能使用這些詞語即可,不要求對概念進行背誦,以下木

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例同。)

三、整理相同和不同

1.比較匯報內(nèi)容:總結大樹和小草的不同之處,記錄在下面圈圖

的非交叉位置中。

2.全班討論:大樹和小草有哪些相同之處,記錄在下面圈圖的交

叉框內(nèi)。

教學建議:

教學反思:

第四課觀察水生植物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1.水葫蘆葉柄部位膨大的海綿體充滿空氣是浮在水面

上的原因。

2.水生植物都有根莖葉等器官,它們的生長需要水分、陽光和空

氣。

過程與方法:用簡圖畫出水生植物的主要形態(tài)特征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培養(yǎng)研究水生植物的興趣

【教學重點】總結水生陸生植物作為生命體的共同特征。

【教學難點】探究水生植物適應水生環(huán)境的結構特點。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幾種常見的水生植物,其中最好有水葫蘆和金魚藻,

一個水槽,一張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認識常見的水生植物

1.陸地上生長著許多植物水中也生長著許多植物。出示圖片,這

就是兩種常見的水生植物水葫蘆和金魚藻。你課外調(diào)查到的水生

植物有哪些?你曾經(jīng)看到過哪些水生植物?

二、觀察水葫蘆和金魚藻

1.觀察記錄:塑料袋中裝有水葫蘆和金魚藻,分發(fā)給各小組,要

求放入水槽中,觀察它們在水中的樣子,并用簡圖把它們畫下來。

2.思考:把橡皮泥去掉,比較觀察水葫蘆和金魚藻在水中有什么

共同之處?對,都能浮在水面上,會有什么秘密呢?

3.探究:嘗試剖開水葫蘆的葉柄,我們會有什么發(fā)現(xiàn)?這種海綿

狀氣囊結構很輕,所以能浮在水面上。

三、比較水葫蘆和金魚藻

水葫蘆和金魚藻有哪些相似之處?它們是水生植物,它們的生長

需要什么條件?

四、比較水葫蘆和狗尾草

水葫蘆等水生植物與陸生植物狗尾草等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

處?

(都有根莖葉、都會繁殖后代、壽命都短、都是草本植物,都需

要陽光、水分和空氣等)

教學建議:

教學反思:

第五課植物的葉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1.樹的葉是多種多樣的,同一種樹的葉具有共同的基

本功特征。

2.植物的葉一般由葉片和葉柄組成,葉片上有葉脈。

3.葉也是有生命的,葉從葉芽開始生長,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

了一生。

過程與方法:統(tǒng)計撿到的樹葉的數(shù)量和樹葉的種數(shù);根據(jù)一定的

判斷依據(jù),劃分出同一種樹葉和不同種的樹葉。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發(fā)展研究樹葉的興趣,培養(yǎng)愛護環(huán)境,與

自然和諧相處的態(tài)度和意識。

【教學重點】開展觀察葉生命現(xiàn)象的活動,建構起葉也是有生命

的科學概念。

【教學難點】是否是同一種樹葉的判斷。

【教學準備】學生自備材料:撿一些落葉。

分組材料:同一種植物的新鮮葉和落葉。

教師準備:一條有大小不同葉片生長的樹枝。

【教學過程】

一、統(tǒng)計收集到的樹葉

課前大家分別從不同的地方收集到了各種樹葉,說說你是怎

么收集樹葉的?,F(xiàn)在把樹葉放在桌上,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統(tǒng)計:

我撿了幾片落葉?這里面有幾種樹葉?

二、觀察比較樹葉

1、質疑:我們小組共有幾種樹葉?這些葉子是同一種葉嗎?

2、討論:觀察到了什么,才說它們是同一種葉?觀察到了什么,

才說它們不是同一種葉?同一種葉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3、比較:同時觀察所有完整的葉,我們能發(fā)現(xiàn)不同種葉有什么

相同的結構嗎?是呀,大部分葉具有葉柄、葉片結構,葉片上還

有葉脈。

三、觀察葉的生命特征

1、觀察:比較新鮮的葉與落葉,它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

長在樹上的新鮮葉與落葉的最大的不同表現(xiàn)在哪里?是呀,新鮮

的葉是活的,而落葉是死的。

2、總結:葉也是有生命的,它從葉芽長成小小的嫩葉,又慢慢

地長大,變老。許多植物的葉從春天長出來,到秋天枯黃死去,

完成了葉的一生。有些樹木雖然秋天不落葉,但它們的葉同樣也

有生長和衰老的完整過程。

教學建議:

教學反思:

第六課植物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1.植物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有些變化比較明顯,有些

變化不太明顯。

2.植物的變化表現(xiàn)在各個方面,主要表現(xiàn)在發(fā)芽、生長、開花、

結果等方面。

3.植物的變化是生命體的特征之一。

過程與方法:能用測量的方法比較葉的大小,能用數(shù)據(jù)記錄植物

的變化。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能夠關注周圍植物的變化,堅持記錄完成

一棵植物的變化記錄表。

【教學重點】觀察記錄描述植物的變化。

【教學難點】堅持記錄完成一棵植物的變化記錄表。

【教學準備】分組材料:一把尺子,4張不同大小的葉片,記錄

表。

教師準備:一些樹木四季變化的圖片,帶花苞的菊花,狗尾草。

【教學過程】

一、怎樣觀察植物的變化

我們知道,春暖花開的季節(jié),許多植物很快地進入生長期,

發(fā)芽、長大、開花結果。秋天里,從開學到現(xiàn)在,好幾個星期過

去了,校園里的植物發(fā)生了什么變化?討論:我們可以觀察植物

的哪些變化?我們怎樣觀察?能不能看出樹干的變化呢?

數(shù)數(shù)每天有多少落葉。菊花的花苞長得怎么樣了?

二、觀察葉的生長變化

可以測量一條樹枝上的最大葉子、最小葉子和中間大小的葉子的

長度或寬度,并做好記錄,看一個階段后它們分別有什么變化?

從一棵樹的樹葉大小不同、軟硬不同中,我們知道了什么?

從一片樹葉的顏色變化過程中,我們又知道了什么?

三、實地觀察記錄植物的莖、葉

1、活動:根據(jù)討論的結果,我們分小組按計劃到校園內(nèi)進行觀

察,記錄下第一手資料。(活動時間約15分鐘)

2、交流:匯報我們的觀察數(shù)據(jù),思考這些數(shù)據(jù)能說明什么問題?

落葉的數(shù)量說明什么問題?一條樹枝上有大小不同的樹葉,說明

什么問題?如果以后測量得到的數(shù)據(jù)變化很大,說明什么?如果

變化不大,又怎樣理解?

四、記錄一種植物的變化情況

我的變化記錄表

樹干葉子

樹冠落葉其他

粗細樹皮顏色大小

數(shù)

0

教學建議:

教學反思:

第七課植物的共同特點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1.植物按生存的環(huán)境不同,可以分為陸生植物和水生

植物。

2.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陽光、空氣和營養(yǎng)。

3.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種植物都有一定的壽命。

4.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長在一定的環(huán)境里,都需要水分、陽光、

空氣和營養(yǎng),都會生長發(fā)育,都會繁殖后代,都有從生到死的生

命過程。

過程與方法:運用比較的方法獲得有關共同特征的認識。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通過對植物壽命的認識,懂得生命的可貴,

也體會生死的自然規(guī)律。

【教學重點】了解植物的一些共同特點。

【教學難點】通過閱讀資料來總結植物的一些特征。

【教學準備】

教師:水生植物和陸生植物的圖片,植物一生的圖片;

【教學過程】

一、比較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回憶:我們的周圍生長著許多植物,我們已經(jīng)認識了大樹、

狗尾草、水葫蘆和金魚藻。我們還知道哪些陸生植物和水生植

物?記錄在下面的記錄單里。

陸生植物水生植物

2、思考:植物需要什么才能正常生長?請交流。請補充閱讀P21

的“植物需要陽光二

陸生植物的生長需要

水生植物的生長需要

二、了解植物的一生

思考:植物的一生經(jīng)歷了哪些變化?

請看圖:向日葵的一生,我們能找出向日葵一生的幾個典型生長

階段嗎?

種子、發(fā)芽、幼苗、開花、結果,這是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長階

段。

看圖:一棵大樹的一生,你們能找出與向日葵一生的相同和不同

嗎?對了,主要不同是壽命的長短不同。請看資料庫:“植物的

壽命有長有短",你們有什么體會?是呀,無論是百年老樹,還

是一年草本植物,它們都會死亡,這是自然規(guī)律,也是生命的特

征。

交流:從這些植物的一生中,我們明白了什么?

三、植物有哪些共同特點

思考:在我們對植物進行了這些觀察和研究之后,我們能夠說出

植物的哪些共同特點?

總結:植物作為生命體有許多重要特征,有共同的生長需要量,

有生長發(fā)育、繁殖、衰老死亡等特征,還有適應環(huán)境(水葫蘆)

的結構特征等。(這樣的歸納總結一定要基于學生的發(fā)展基礎上,

學生能總結幾條算幾條,不要強求,也不能死記硬背?。?/p>

教學建議:

教學反思:

第二單元動物

第一課尋訪小動物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動物具有多樣性,動物的生存依賴于環(huán)境,不同的環(huán)

境中生長著不同的動物。

過程與方法:會議和整理已有的對小動物的經(jīng)驗和知識,提出尋

訪小動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決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發(fā)展親近和關注周圍環(huán)境中的小動物的態(tài)

度,形成愛護小動物,珍愛生命,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意識。

【教學重點】在回憶和整理已有的對小動物的經(jīng)驗和知識的基礎

上,去尋訪、親近、關注周圍環(huán)境中的小動物。

【教學難點】避免學生在尋訪過程中過分關注某一種小動物。

【教學過程】

一、理解小動物

教師問:“聽到‘動物’這個詞我們想到了那些動物?”

二、回憶和整理已有的對小動物的經(jīng)驗和知識

1、教師組織學生回憶、交流在一定范圍內(nèi)見過那些小動物。

2、過程中注意引起學生尋訪小動物的興趣。

三、尋訪活動的準備

1、組織討論,明確尋訪的任務、尋訪的時間、地點和觀察與

調(diào)查的方法。

2、學生分組討論,并明確組內(nèi)的分工。

3、交流尋訪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注意事項。

4、教師做好明確要求:注意安全、關注和愛護小動物。

教學建議:

教學反思:

第二課蝸牛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蝸牛的特點體現(xiàn)在它的運動、身體構造等多方面。

2、蝸牛能對外界的刺激產(chǎn)生相應的反應,如觸角伸縮、身體

躲進殼內(nèi)以躲避危險等。

3、蝸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種物體上爬行,腹足做細波浪狀運動

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跡。

過程與方法

1、經(jīng)歷和體驗從整體到局部的觀察過程,并學習使用放大鏡

做更細致的觀察。

2、用簡圖畫出蝸牛的外形。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發(fā)展研究小動物的興趣,樹立起認真細致、

實事求是地觀察態(tài)度,做到不打擾、不傷害小動物。

【教學重點】經(jīng)歷對蝸牛外形、運動、反應等方面的觀察活動。

【教學難點】學生觀察過程中對蝸牛的態(tài)度及對觀察到的信息的

整理。

【教學準備】

分組:2-3只蝸牛、放大鏡、樹枝、繩子、玻璃、飼養(yǎng)槽。

【教學過程】

一、課前布置學生捉蝸牛

1、教師提醒學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蝸牛,捉到蝸牛的地方有

什么環(huán)境上的特點。

2、關注:學生捉蝸牛是否傷害蝸牛和其他動植物。

二、觀察蝸牛的身體。

1、組織討論觀察蝸牛的身體的順序,討論紀錄的方法。在學

生觀察過程中解答學生問題和給與指導。

2、學生觀察、記錄蝸牛的身體。并在觀察過程中提出自己的

新的問題。

三、觀察蝸牛的運動和反應。

1、組織學生討論觀察蝸牛運動的方法和記錄的方法。在學生

觀察過程中解答學生問題和給與指導。

2、學生觀察、記錄蝸牛的運動。并在觀察過程中提出自己的

新的問題。

教學建議:

教學反思:

第三課蚯蚓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蚯蚓有其適應環(huán)境的身體結構。

2、蚯蚓能對外界的刺激做出相應的反應,如對外力刺激的反

應、對水的反應。

過程與方法:1.能用簡圖畫出蚯蚓的形態(tài)結構,能用維恩圖比較

相同和不同。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2.喜歡蚯蚓這樣的小動物,樹立認真細致、實事求是地觀察態(tài)度,

做到不打擾、不傷害小動物。

【教學重點】經(jīng)歷對蚯蚓的觀察,初步理解動物身體結構的多樣

性。

【教學難點】對蚯蚓的細致的觀察,對蚯蚓身體結構的認識。

【教學準備】每組:幾條蚯蚓,一只淺水碟子。

【教學過程】

一、課前布置學生捉蚯蚓

1、教師提醒學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蝸牛,捉到蝸牛的地方有

什么環(huán)境上的特點。

2、關注:學生捉蝸牛是否傷害蝸牛和其他動植物。

二、觀察蚯蚓的身體

1、組織討論觀察蚯蚓的身體的順序,討論紀錄的方法。在學

生觀察過程中解答學生問題和給與指導。

2、學生觀察、記錄蚯蚓牛的身體。并在觀察過程中提出自己

的新的問題。

3、關注:學生在觀察過程中是否注意到肛門、扣、和環(huán)帶,

學生在觀察過程中交流和記錄情況。

三、觀察蚯蚓的運動和反應。

1、組織學生討論觀察蚯蚓運動的方法和記錄的方法。在學生

觀察過程中解答學生問題和給與指導。

2、學生觀察、記錄蚯蚓的運動。并在觀察過程中提出自己的

新的問題。

3、關注:學生在觀察過程中是否用到適度刺激(比如用水刺

激)的方法觀察蚯蚓的反應,學生在觀察過程中交流和記錄

情況。

四、比較蚯蚓和蝸牛的相同和不同

1、學生把上節(jié)課學的蝸牛的特點寫在左邊圓圈里,把蚯蚓的

特點寫在右邊的圓圈里,劃去各自相同的特點。

2、小結蚯蚓和蝸牛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教學建議:

教學反思:

第四課螞蟻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螞蟻有自己的生活習性,適應陸地上的生活。

2、螞蟻的身體分成頭、胸、腹三個部分,頭上有觸礁,胸上

長有六只腳。

過程與方法

1、用圖畫盡可能準確的畫出螞蟻的身體。

2、想辦法解決觀察過程中的問題,嘗試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觀

察研究。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以細心、小心的態(tài)度觀察螞蟻,愛護小動

物,珍愛生命。

【教學重點】經(jīng)歷用不同方法觀察螞蟻的過程,初步體會動物的

多樣性。

【教學難點】觀察螞蟻過程中不干擾螞蟻,室外觀察螞蟻的安全

性。

【教學準備】

每組:少許面包,少許白糖、和死掉的昆蟲,放大鏡。

教師準備:裝在玻璃瓶里的螞蟻、放大鏡、小盆子、小石塊。

【教學過程】

一、課前布置找螞蟻

1、課前找螞蟻的要求:在校園找到螞蟻;不驚擾螞蟻;不捉

螞蟻。

2、學生找螞蟻,最好能找到螞蟻的窩。

二、觀察螞蟻

(-)室外觀察螞蟻

1、交流有關螞蟻的經(jīng)驗。

2、觀察螞蟻可能遇到的問題和觀察螞蟻的方法。

3、學生到校園找好的地方觀察螞蟻。

4、關注:學生是否能在不干擾螞蟻的情況下觀察螞蟻;是否

能觀察到螞蟻的身體結構、吃食、運動、群體關系等方面的

信息,是否認真記錄。

(二)室內(nèi)觀察螞蟻(用于補充室外觀察的不足或校園內(nèi)找不到

螞蟻的情況)

1、教師問:“螞蟻要亂跑,怎樣才能很好的觀察螞蟻呢?”

2、學生討論方法,教師整理。

3、選用合理的方法進行限制螞蟻活動而又不傷害螞蟻的觀

察并記錄。

三、交流發(fā)現(xiàn)

1、學生交流觀察中的發(fā)現(xiàn)。

2、組織學生并適當提問使學生交流更順暢和清晰,適當提供

信息以幫助學生解答觀察中的問題。

3、關注:學生對同學意見是否愿意傾聽。

教學建議:

教學反思:

第五課金魚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魚類有適應水生環(huán)境的結構,具有生命體的基本特征。

2、金魚用鰭游泳,用腮呼吸。

3、金魚和螞蟻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

過程與方法:用實驗的方法證明自己的猜想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培養(yǎng)喜愛小動物的感情,培養(yǎng)用實驗證據(jù)

證明猜想的態(tài)度。

【教學重點】通過觀察金魚的生活,了解水生動物與陸生動物的

相同和不同。

【教學難點】學生有想法時用實驗的方法進行驗證。

【教學準備】每組:2-3條金魚,裝載玻璃缸里。1只滴管、少

許使用色素調(diào)制的紅水、少許魚食。

【教學過程】

一、了解魚類的生活環(huán)境

1、教師介紹魚類的生活環(huán)境。

2、學生舉例其他的水生生物。

二、觀察金魚的外形和運動

1、學生觀察金魚的外形和運動。

2、教師適時告知魚鱗、魚鰭等及其作用。

三、觀察金魚的吃食和呼吸

1、交流有關金魚在吃食和呼吸方面的經(jīng)驗。

2、討論、設計觀察金魚吃食和呼吸的方法。

3、教師根據(jù)學生的交流與討論作出提示:喂食觀察金魚的吃

食;用紅水觀察金魚的呼吸。(如需要可以演示在水中放紅水

的方法)

4、學生觀察并記錄。

5、教師適時指導并提供信息:水中有少量的空氣。

四、比較金魚和螞蟻的相同和不同

1、學生把上節(jié)課學的蝸牛的特點寫在左邊圓圈里,把蚯蚓的

特點寫在右邊的圓圈里,劃去各自相同的特點。

2、小結蚯蚓和蝸牛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教學建議:

教學反思:

第六課動物的共同特點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動物的個體形態(tài)不同,生活環(huán)境也不同,但是動物具

有共同的特點:生活在一定的環(huán)境里,會運動,需要食物維持生

命,會排泄廢物,會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會生長發(fā)育,會繁殖

后代。

過程與方法:運用比較的方法獲得動物的共同特征。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通過對動物壽命的認識,懂得生命的可貴,

也體會生死的自然規(guī)律。

【教學重點】整理已經(jīng)觀察、分析、和研究的結果,進行概括和

總結。

【教學難點】學生提供的信息是否有證據(jù)支持,學生無證據(jù)信息

對整理的干擾。

【教學準備】蝸牛、蚯蚓、螞蟻的圖片。

【教學過程】

一、討論動物的共同特點。

1、學生整理本單元的學習成果。

2、小組討論小動物的共同特點,把結果記在課本上。

3、匯報,教師把匯報結果記在黑板上。

二、感受生物的多樣性

1、教師講解到校園觀察學校動物和植物的注意事項。

2、學生分組到校園靜靜的觀察校園的植物和動物。

3、回教室匯報。

三、總結生物的共同點

1、全班集體比較動物和植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在動物和植物相同的圈里寫上“生物”兩個字,并告訴學

生,動物和植物艘是生物,都是有生命的物體。

四、討論人與其他動物、植物的共同特點

1、教師指著動物、植物的共同點問:“人有這些特點嗎?”

2、歸納小結:人和動物、植物都是生物,都是活的,生活在

一定的環(huán)境里,會生長繁殖、最后都會死亡。這是生物的特

點,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教學建議:

教學反思:

第三單元

第一課觀察我們周圍的材料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1.物體都是由一種或多種材料做成的,我們的周圍

存在著許多不同種類的材料。

2.我們周圍的常見材料有木頭、紙、金屬、塑料、玻璃、纖維

等。

過程與方法:1.調(diào)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2.觀察和辨認不同的材料。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發(fā)展進一步研究材料的興趣和愿望。

【教學重點】觀察和辨認身邊不同的材料

【教學難點】用適當?shù)脑~語描述木材的特性

【教學準備】幾種用最常見的材料做成的物品

【教學過程】

一、觀察我們周圍的材料

1.這個單元我們將開始學習“材料”,板書“材料”。你知道哪

些材料的名稱?什么物品是用這種材料做的?教師將學生說到

的材料一一板書出來。

2.看看自己和小組里的同學,身上穿的、佩戴的和攜帶的物品

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試著把它們寫在書中的表格中。

3.交流記錄的情況,看看有沒有出錯。

4.這些材料在我們身邊應用很廣,書包里的物品、教室里的物

品,它們又分別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四人小組合作完成調(diào)查表,

對于難以判斷是什么材料制成的物品,請作出標記。

5.調(diào)查結束后,在小組內(nèi)討論以下問題:

①調(diào)查了多少物品?使用了多少種材料?

②哪些物品是由一種材料制成的?哪些物品是由多種材料制成

的。

③哪種材料使用得最多?

二、觀察描述幾種常見材料的主要特點

1.我們周圍的物品,往往都是由各種材料組成的,比如一扇門,

就使用了木頭、玻璃、金屬等材料,不同的部位為什么要用不同

的材料?舉例說說你的想法。

2.四人小組選擇兩種材料討論它們分別有什么主要特點和用途,

并記錄下來。

3.交流各組的記錄情況,有不同意見的及時補充,若認同其他

組的觀點,及時將它補充在自己的記錄單上。

4.請保管好記錄單,下次還要再使用。

教學建議:

教學反思:

第二課誰更硬一些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1.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比如硬度、柔韌性

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材料的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別的物體破壞它的表面。

過程與方法:1.用簡單測量的方法檢驗材料的物理性質,通過

比較發(fā)現(xiàn)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選擇適當?shù)脑~語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發(fā)展對物質世界的探索興趣。

2.認同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

3.增強材料循環(huán)利用、節(jié)約資源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比較材料軟硬的方法。

【教學難點】選擇適當?shù)脑~語定性描述金屬的特征

【教學準備】

學生(每小組):木頭、紙、金屬和塑料各兩根,鐵、銅、鋁等

金屬片各一條,砂紙、玻璃杯、熱水。

【教學過程】

一、比較硬度

1.比較紙和木頭的軟硬,出示紙和木頭,說說它們誰更硬一些?

你是怎樣觀察到的?(紙一折就變形,而木頭不容易折)

2.比較紙、木頭、金屬的軟硬,再出示金屬一條,這三材料誰

更硬一些,你是怎樣觀察到的?

①學生說說自己的原先觀察結果,可能會出現(xiàn)方面,那金屬條和

木塊誰更硬一些(用壓、捏、折的方法都不易區(qū)分它們的軟硬)

②提出:判斷一種材料是否比另一種更堅硬,可以用刻劃的方法,

若能在另一種材料表面劃出痕跡,就表示它比較硬,反之則可能

硬度相同或較小。

③學生嘗試用木頭在金屬上刻劃或金屬在木頭上刻劃,看怎樣做

能劃出痕跡。

3.比較木頭、金屬、塑料的軟硬

①如果再給你一種材料:塑料,它們的軟硬又會是怎樣的?(學

生猜測)

②可以怎樣檢測它們的軟硬?

③怎樣做到有序地觀察?(出示書P48的記錄表)

④實驗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活動提示:⑴依次選擇其中一種材料,分別去刻劃另兩種材料

的平面處。

⑵用力適度,并盡量保持在每一次刻劃時用力大小相同。

⑶能劃出刻痕的,在記錄表格內(nèi)打“J”,不能劃出刻痕的,在

記錄表格內(nèi)打“X”。

⑷要求每個人都操作一次,并且注意不要劃傷手指。

⑸根據(jù)我們觀察到的結果,將木頭、紙、金屬和塑料按硬度從大

到小的順序排列?哪種材料最硬?

二、認識金屬

說說周圍的物品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金屬?

為什么用金屬不用其它材料(根據(jù)學生的舉例,出示材料開展實

驗)

1.易專熱:將大小相同的木條、塑料和金屬條同時放入熱水中,

過一段時間,用手摸一摸哪一種材料最熱?

2.能導電:教師演示,將木條、塑料、金屬條分別接入電路檢

測器,觀察電燈泡是否發(fā)亮?

3.延展性:試著用榔頭輕輕敲打銅絲,觀察銅絲發(fā)生了什么變

化?

4.有金屬:用砂紙磨擦鐵釘、磨擦部位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三、飲料罐的故事

1.組織學生閱讀第50頁,了解一個飲料罐的生產(chǎn)過程

2.討論

①鋁片之所可以做成飲料罐,主要利用了金屬的什么性質?

②在易拉罐的制作過程中,要消耗哪些資源,會產(chǎn)生哪些問題?

③我們怎樣合理使用消費金屬材料?

教學建議:

教學反思:

第三課比較柔韌性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1.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韌性、

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柔韌性是指物體在受力度形后,不易折斷的性質。

過程與方法:1.用簡單測量的方法檢驗材料的物理性質,通過

比較發(fā)現(xiàn)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選擇適當?shù)脑~語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1.發(fā)展對物質世界的探究興趣。

2.認同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

3.增強材料循環(huán)使用,節(jié)約資源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用簡單測量方法比較材料的柔韌性。

【教學難點】選擇適當?shù)脑~語定性描述金屬的特征。

【教學準備】

學生(每小組):1.一套寬度、厚度一樣的塑料、不銹鋼、木

頭尺

2.一套寬度、厚度不一樣的塑料、不銹鋼、木頭做成的物品。

3.回形針一個。

老師:同樣寬度、厚度的粗塑料條、木條各一根,兩桶水。

【教學過程】

一、柔韌性的認識

出示兩根長度、厚度和寬度一樣的塑料條和木條。

師:請兩位同學上來各取一根,分別去取同樣重的兩桶水,觀察

塑料條和木條的變化情況。

兩名學生上來演示,其它同學觀察,然后匯報觀察到的情況(木

條斷,塑料條沒有斷;塑料變了,沒有斷,木條先是彎了,最后

斷了)

老師指出:我們把像剛才這樣塑料條受力變形后,不易折斷的特

點叫做柔韌性。

二、比較3種不同材料的柔韌性

1.提供三種物體,找一找它們分別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木頭、

塑料、不銹鋼)

2.用自己的方法來比較它們的柔韌性,并把比較的結果排一排

3.學生匯報比較結果,當各組意見分歧時,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比

較的材料由于寬度、厚度、用力大小不同,這樣比較它們的柔韌

性是不公平的。

4.教師出示寬度、厚度相同的木條、塑料條、不銹鋼條,問:

可以怎樣研究它們的柔韌性?

5.學生小組討論、匯報,教師引導,最后邊小結邊演示操作步

驟:

⑴把木條、金屬條、塑料條放在桌面上,一端用手壓住,另一端

伸出桌面1厘米,用回形針掛上鉤碼,觀察它們的前端彎下去了

多少。測量材料前端彎下的距離時,眼睛要平視。

⑵分別測量木條、金屬條、塑料條伸出桌面5厘米、10厘米和

15厘米后前端彎下的距離,把結果記錄在表格中。

6.學生分組實驗后匯報實驗情況。

三、認識塑料

1.我們的生活學習中有哪些塑料制品?

2.出示各種塑料制成的物品圖片,觀察后思考:這些塑料制品

分別是利用了塑料的什么特性,并把觀察和思考的結果記錄在氣

泡圖上。

四、討論了解塑料的循環(huán)使用

1.閱讀教科書,說說你了解了些什么?

2.出示“可回收標志”,認識可回收標志。

3.討論:我們以后在使用塑料制品的時候應該注意什么?

教學建議:

教學反思:

第四課它們吸水嗎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1.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韌性、

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吸水性是指材料對水的滲透能力,與材料的組成和結構有關。

過程與方法:1.用觀察的方法檢驗材料的物理性質,通過比較

發(fā)現(xiàn)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選擇適當?shù)脑~語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1.發(fā)展對物質世界的探究興趣。

2.認同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

3.增強材料循環(huán)使用,節(jié)約資源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用觀察的方法比較材料的吸水性。

【教學難點】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吸水性與材料的組成和結構有關。

【教學準備】

學生(每小組):1.大小、厚度盡量相同的紙片、塑料片、鐵

片、木片(紋理較疏松的)各一片。

2.放大鏡、餐巾紙、鉛畫紙。

3.浸泡好的廢報紙、筷子、棉布

【教學過程】

一、導課

小游戲:各取所需

具體規(guī)則:教師出示木頭、紙、鐵、塑料,讓學生根據(jù)具體情況

選擇材料,并簡單說明理由。具體情境設置舉例:做一個杯子、

擦去桌上的水、造一艘船……

導語:剛才同學們根據(jù)具體情況選擇了不同的材料,我們認為,

不同材料遇到水的反應是不一樣的,我們把材料對水的滲透能力

叫做材料的吸水性。這節(jié)課,讓我們來研究材料的吸水性吧。

二、誰更容易吸水

1.出示大小、厚度盡量相同的紙片、塑料片、鐵片、木片(紋

理較疏松的)各一片,猜一猜,誰更容易吸水,為什么這樣想?

把猜測結果記錄在實驗記錄單上。

2.怎么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呢?出示稀釋的紅墨水、滴管,

我們請這兩位朋友來幫忙,你們打算怎么做?

3、教師補充觀察、實驗要點:

①.實驗的公平性:材料的大小厚薄、水滴的大小位置等要盡量

保持相同。

②.從側面觀察水滴的變化,既要觀察水滴的變化,也要關注材

料遇水部分的變化。

③.注意記錄,可以用圖畫和語言相結合,來描述觀察到的觀察。

④.根據(jù)觀察到的現(xiàn)象把四種材料按吸水性從強到弱排序??斓?/p>

小組思考:材料的吸水性可能跟什么有關?

4.學生分組實驗后匯報。

可預期的發(fā)現(xiàn):

①.紙的吸水能力最強、木頭次之、塑料和鐵最弱。

②.紙利木頭都能把水吸到內(nèi)部,它們的表面比較粗糙,可能中

間有空隙。

三、紙的觀察

1.提供放大鏡、餐巾紙、鉛畫紙。

導語:紙的吸水性最強,有些同學猜想紙的中間可能有空隙,是

不是這樣呢?讓我們更仔細地來觀察兩種紙吧。

2、我們可能用什么方法進行更深入的觀察呢?進行觀察方法的

指導(可以折、撕、揉、用放大鏡看、放到水里泡一泡……)教

師應提醒學生注意觀察的順序。

3、小組觀察后全班交流。學生可能會說出許多紙的特點,均應

給予肯定,要注意將學生的關注點引向紙的纖維和結構上去。

4、我們在鉛畫紙和餐巾紙里都發(fā)現(xiàn)了纖維,紙的纖維是怎么樣

的呢?我們可以把紙放入水中,輕輕攪拌一下,進行觀察。

四、介紹造紙術

導語: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知道,紙是由許多纖維組成的。但不知道同

學們了解過沒有,世界上第一張紙正是由我們中國人造出來的

呢!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

五、課堂小結:

1、通過對紙的研究,我們明白了材料的吸水性與什么有關了嗎?

2、用過的紙還能再利用嗎?我們應該怎樣對待用過的紙?

教學建議:

教學反思:

第五課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1、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韌性、

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構

成的材料有關。

過程與方法:1、用簡單實驗的方法檢測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

過比較發(fā)現(xiàn)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選擇適當?shù)脑~語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1、發(fā)展對物質世界的探究興趣。

2、認同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

3、增強保護森林、珍惜自然資源的意識。

【教學重點】用簡單實驗的方法檢測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過

比較發(fā)現(xiàn)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教學難點】認同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并具

備一定的研究材料物理性質的能力。

【教學準備】

學生分組器材:

1、大小不同、形狀不同的金屬塊、木塊和塑料塊各兩種(實心)。

2、水槽1只,裝半水槽水。

【教學過程】

一、導課

談話導入:通過前幾課的探究,我們已經(jīng)知道不同材料的硬度、

柔韌度、吸水性各不相同,它們在其它方面還有不同的特性嗎?

這節(jié)課我們將把不同的材料放入水中,看看它們的沉浮狀態(tài),有

興趣嗎?

二、沉浮實驗

1.出示金屬塊、木塊和塑料塊各兩種(實心),認一認,它們是

由什么材料做的。

2.小組內(nèi)猜一猜,如果把它們放入水中,哪些會沉,哪些會浮?

填寫實驗記錄單(沉可用“(”表示,浮可用“t”表示),并

進行全班交流,關注有爭議的物體。

3.實驗方法指導:將物體放到水中央再放手,如果物體向下碰到

水槽底部,我們可以說它在水中是沉的,如果物體不能碰到水槽

底部,我們可以說它在水中是浮的。

4.分發(fā)水槽,小組實驗,每種物體可多試幾次,注意做好記錄。

5.全班匯報交流,形成階段性認識:像金屬這類材料制成的物體

在水中容易沉,像木頭、塑料這類材料制成的物體在水中容易浮。

不同材料的沉浮也不同。

三、認識木頭

1、導語:木頭是一種在水中很容易浮的材料,它還有很多其它

的特性,在我們的生活中被廣泛運用,接下去我們來進一步認識

木頭這種材料。

2、我們周圍有哪些木頭制成的物品?這些物品有什么特點?

3、從這些物品中,我們發(fā)現(xiàn)木頭具有哪些特性?小組合作,填

寫氣泡圖。

4、介紹一棵樹成材的過程,當前森林資源的狀況。說一說我們

應該怎么做。

四、課堂小結

1、回憶本單元的收獲。

2、結語:我們?nèi)祟愂浅錆M智慧的,我們除了發(fā)現(xiàn)并利用了許多

天然材料之外,還會人工制造一些材料,以滿足我們生活生產(chǎn)的

需要,下節(jié)課,我們將繼續(xù)研究一些人工制造的材料。

教學建議:

教學反思:

第六課磚和陶瓷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1、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韌性、

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磚和陶瓷各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特性具有不同的用途。

3、人工材料在制作過程中會經(jīng)歷變化,改變材料的性能。

過程與方法:將學習到的知識與技能應用于新的環(huán)境。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1、發(fā)展對物質世界的探究興趣。

2、認同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

3、增強環(huán)境保護的意識。

【教學重點】運用學到的知識與技能自主探究磚和陶瓷的物理

特性。

【教學難點】人工材料在制作過程中的變化及磚和陶瓷的區(qū)別。

【教學準備】

學生分組器材:

1、磚與陶瓷各一小塊,一枚鐵釘、一杯水、一個滴管。

2、制作磚和陶瓷的兩種黏土各一小份。

【教學過程】

一、導課

談話導入:這節(jié)課,我們要運用前幾節(jié)課掌握的探究方法來研究

兩種人工材料。老師將和同學們一起,對同學們的學習情況進行

評價。

二、磚和陶瓷

1.出示建筑工人砌墻的圖片、各種陶瓷制品的圖片。這些都是由

什么材料制成的?

2.在我們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磚和陶瓷?

三、研究磚和陶瓷的性質

1.導語:我們知道,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特性,磚和陶瓷又有

些怎么樣的特性呢?讓我們展開對磚和陶瓷的探索之旅吧。

2.同學們想研究磚和陶瓷的哪些特性呢?想怎樣進行研究呢?

需要什么工具呢?

3.分發(fā)石專與陶瓷各一小塊,一枚鐵釘、一杯水、一個滴管。分

小組進行自主探究,提醒學生做好實驗記錄。

4.匯報交流?,F(xiàn)在我們能比較詳細地描述一下磚和陶瓷了嗎?

提倡先填一填氣泡圖,整理自己的觀察實驗所得,再來進行描述。

四、黏土的變化

1.了解了磚和陶瓷的制作過程,同學們有什么想法和疑問?(①

黏土是松軟的,燒過后就變得很堅硬,它的變化非常大。②都由

黏土燒制而成,為什么很多特性不一樣?)

2..分發(fā)制作磚和陶瓷的兩種黏土各一小份,進行觀察比較。

3..匯報小結:燒制磚和陶瓷的黏土有很大的不同,燒制的過程

中,也有許多不同之處,這就導致了磚和陶瓷有了許多不同的特

性。

五、課堂小結

磚和陶瓷是人類了不起的發(fā)明,但是磚和陶瓷的生產(chǎn)都需要消耗

大量的黏土、煤和其他燃料,會對環(huán)境造成一定的破壞。

教學建議:

教學反思:

第七課給身邊的材料分類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1.物體是由一種或多種材料做成的,我們周圍存在

著許多不同種類的材料。

2.物體可以根據(jù)構成它的材料的性質來描述,也可以根據(jù)這些

性質來區(qū)分一組物體或材料。

過程與方法:1.根據(jù)可觀察到的特征和性質,對物體和材料進

行描述和分類。

2.將學習到的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運用到新的情境中去。

3.通過回顧和反思,不斷完善自己的原有認識。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發(fā)展探究物質世界的興趣。

【教學重點】通過回顧和反思,不斷完善自己對材料的認識。

【教學難點】把物體和材料聯(lián)系起來,會從物理特性的角度看

待物體和材料。

【教學準備】

學生課前搜集可再利用材料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給我們生活中的物品分類

1.出示各種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圖片。小組合作,根據(jù)各種物

體使用材料的不同進行分類,填入書本P61表中。

2.匯報交流并進行小結:

①不同物體是由不同的材料制成的,材料的不同特性決定了它們

不同的用途。

②同一物品的不同部位可能由不同的材料制成,這也是根據(jù)使用

要求和材料特性造成的。

二、對所學過的材料按物理性質進行總結歸納

1.出示表格。這些是我們這單元研究過的材料,它們都有哪些

特性呢?我們來進行一次盤點總結。

2.小組填寫表格(在水中沉還是浮用“I”或“t”表示,其

它部分用“J”或“X”表示。

3.匯報交流,注意不同材料之間的橫向比較。

三、材料與環(huán)境

1.我們使用的材料有的是天然材料,像木頭、黏土、棉花、皮

革等,這些材料我們可以直接使用,根據(jù)它們各自的特性制成相

應的物品;有的是人工制造的材料,像塑料、磚、陶瓷和橡膠等,

人們把自然界里的物質進行加工,使它們具備了我們需要的一些

特性,再拿來使用。說一說你知道哪些天然材料,哪些人工制造

的材料。

2.有些材料可以回收后再利用,有些材料卻不能,課前同學們

搜集了關于可再利用材料的資料,和全班同學來分享一下吧。

四、進一步了解材料,拓寬視野。

閱讀資料庫:”材料的發(fā)展歷史”及“復合材料”。

這一單元結束了,我們對材料的研究卻還沒有結束,建議大家課

后對自己感興趣的有關材料的問題展開探索,我們一定能有更多

的發(fā)現(xiàn)!

教學建議:

教學反思:

第四單元《水和空氣》

第一課水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物體可分為固體、液體、氣體三類,它們之間的區(qū)別

在于,固體有固定的形狀,液體和氣體都沒有固定的形狀。

過程與方法:用網(wǎng)狀圖展現(xiàn)對事物的認識;熟練運用各種感官對

物質進行觀察對比,對觀察結果進行分析,根據(jù)物質的相同點確

立分類標準進行分類。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積極參與有關水的已有認識的研討,發(fā)表

有根據(jù)的見解;意識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資源;在識別水的活動

中,學會小組合作。

【教學重點】用網(wǎng)狀圖展現(xiàn)對水的認識,熟練地運用各種感觀對

物質進行觀察對比。

【教學難點】對觀察結果進行分析,根據(jù)物質的相同點確立分類

標準進行分類。

【教學準備】

給每組準備:7個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個透明塑

料袋(應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來裝四種液體)1塊石頭、1塊

木頭、1片樹葉、分類用圖紙。

給每個學生準備:1瓶醋(500ml,分發(fā)給小組)、1瓶牛奶(500

ml,分發(fā)給小組)、網(wǎng)狀圖記錄紙1張。

給全班準備的材料:有關水的課件資料、分類用圖紙。

【教學過程】

一、我們知道的水

1、師:關于水,我們了解哪些?請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

將自己知道的關于水的內(nèi)容進行簡單記錄。

師生交流總結,把關于水的知識歸結為幾個方面:水在地球上的

存在形態(tài)、水的作用、水與生物的關系、水的基本特點等。

二、水在哪個袋中

1、師:在這幾個袋子中分別裝有石頭、木塊、樹葉、水、醋、

牛奶、空氣這些物質。(出示幾個不透明的袋子)在不打開袋子

的前提下,你們有什么辦法猜測里面裝的是什么,水又裝在哪個

袋中嗎?

2、生實踐,師巡回指導學生運用多種感觀進行感知,并了解學

生的想法。

3、交流討論:你們猜測的結果如何?這些物質中,比較難辨別

的是哪些,為什么?

4、討論交流:把這些較難辨別的袋子單獨取出,如果可以打開

袋子,但不能直接用眼睛觀察,能準確地找到水嗎?打算怎么

做?為什么?

5、根據(jù)學生交流匯報的情況,告訴學生固體、液體和氣體是正

確分類方法中的一種,同時讓生生進行交流,人們這樣進行分類

的理由是什么。并讓學生舉例,生活中常見的固體、液體和氣體

還有哪些。

教學建議:

教學反思:

第二課水和食用油的比較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水和油相比,在顏色、氣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

形狀、重量等方面有差異,但它們都會流動、沒有固定形狀。

過程與方法:運用不同感官仔細觀察比較水和油;用圖表方式記

錄比較的結果,并進行分析和交流。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愿意與他人合作,樂于交流尊重事實、重

視證據(jù)。

【教學重點】觀察、描述水和食用油在顏色、氣味、透明度、黏

度、液滴的形狀、重量等方面具有差異,但它們都會流動,沒有

固定形狀。

【教學難點】運用不同感觀比較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用圖表的方式記錄比較的結果,并進行分析和交流。

【教學準備】

給每個小組準備:2個塑料杯、1片玻璃、1張蠟光紙、1支筷子、

2個試管、2根長木條(可以是長一些的牙簽)1個玻璃杯、1個

塑料瓶(礦泉水瓶)、1個水槽。

【教學過程】

一、觀察水和食用油

1、導入:水是一種液體,你們知道的生活中還有哪些液體?

這些液體是否都一樣呢?今天我們以水和食用油為例,進行研

究。

2、學生觀察:提供給每組一杯水和一杯食用油,要求學生仔細

觀察兩者的相同和不同之處,并把觀察到的結果填寫在維恩圖

中。

二、滴液比較

1、師:水和食用油除了我們剛才所觀察到的不同之外,還有不

同之處嗎?比如,我們分別把水滴和油滴滴到蠟紙、玻璃片和報

紙上,它們的狀態(tài)一樣嗎?

2、生猜測,并討論:在實驗中需要注意什么?

3、生實踐,將觀察到的液滴狀態(tài)畫下來,并注明液滴是在什

么物體上。

三、比較水和油的輕重

1、師:水和食用油相比,那種物質更重?我們有什么辦法比較?

2、生交流方法,并討論、判斷方法的可行性。

3、提供材料,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一種方法進行實踐,判

斷水重還是食用油重。

4、交流實驗結果,并嘗試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進行解釋。

四、借助多種容器,進一步觀察水和食用油的相同點

1、師演示,將水和食用油分別倒入一些形狀不同的容器中,請

學生觀察它們有哪些相同的特點。

2、生交流、小結。將兩者的相同點補充到維恩圖中

五、總結提升

小結:通過本課的學習,對于水是怎樣的一種液體,你們又有哪

些新的認識?

教學建議:

教學反思:

第三課誰流得更快一些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液體都會流動,流動的快慢受到黏度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進行預測并用對比實驗進行驗證;理解公平實驗,

為保證公平,需要保持除變量之外的其他條件相同。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認識到公開的、民主的討論有助于辨識實

驗的準確性;小組內(nèi)分工合作對開展實驗是十分重要的。

【教學重點】簡單設計對比實驗,描述并簡單解釋液體流動的快

慢受到黏度影響。

【教學難點】設計對比實驗,理解公平實驗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教學準備】給每組的材料:1小杯水、1小杯油、1小杯洗潔

精、1塊玻璃、3個滴管(或吸管或塑料勺)、一張實驗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設計流動比賽

1、回顧上節(jié)課學習的主要科學概念: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

不同。水會流動,油會流動,它們流動的快慢一樣嗎?

2、其他液體也會流動。比如洗潔精,這也是一種液體。這三種

液體流動速度一樣嗎?如果不一樣,你們推測,誰會流得更快一

些?

3、有什么辦法證明?

4、設計“流動比賽”的方案,小組內(nèi)成員交流:怎樣做才能保

證流動比賽是公平的?哪個方法最好,為什么?討論后確定一個

比賽方法。

5、全班交流比賽方法,圍繞“保證比賽的公平、可行”進行討

論,鼓勵生生質疑,完善比賽規(guī)則。

二、實驗、思考

1、請小組成員根據(jù)自己選擇確定的方案進行流動比賽,并記錄。

2、全班交流,匯報,包括:一共進行了幾次實驗,實驗的結果

如何,每次實驗的結果都相同嗎,大概是什么原因導致實驗結果

不一致等。

3、思考:液體的流動快慢跟什么有關?

三、液體、固體比較

1、師讓學生關注以板書的水和食用油的維恩圖記錄,明確水和

油具有的共同特點,并思考洗潔精是否同樣具有這些特點。

2、小結:三種液體的相同點,固體具有嗎?固體和它們相比,

有哪些不同?師生討論交流,完成固體和液體比較的維恩圖記

錄。

3、討論交流,對于“水是怎樣一種液體”,我們又有了哪些新的

認識?

教學建議:

教學反思:

第四課比較水的多少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液體具有一定的體積,液體的體積是可以測量的。

非標準單位的測量會導致結果的多樣,標準單位的測量使信息交

流成為可能。

過程與方法:通過多種方法比較液體多少;使用標準和非標準單

位測量液體的體積。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認識到比較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對比較

的方法進行分析和統(tǒng)一,有助于確立科學的標準。

【教學重點】通過多種方法比較液體多少;能較規(guī)范地使用量筒

測量液體體積。

【教學難點】用多種方法比較液體多少,明確用標準單位測量使

信息交流成為可能。

【教學準備】給每組的材料:3個塑料瓶(大小高低不同)、1個

玻璃杯、1個量筒、1條紙帶、膠水、記錄紙若干。

【教學過程】

一、比較哪個瓶子水最多

1、出示三個不同的瓶子,里面裝有不等量的水。請學生猜測,

哪個瓶子里的水最多,哪個瓶子里的水最少,并說明理由。

2、怎樣才能證明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并說明為什么這么想。

3、交流討論,比較不同的方法,選擇操作最簡單的方法進行實

踐操作。

4、生實踐操作后匯報結果。

二、比較水多多少

1、師:現(xiàn)在我們已知2號瓶中的水最多,但它比其他瓶中的水

多多少,知道嗎?有什么辦法可以知道?

2、學生討論測量方法

3、自制刻度線測量

1)如果我們要給一個杯子畫刻度線,這些刻度線有什么用?畫

的時候應該注意什么呢?(刻度間距要相同)

2)生實踐:自制的刻度條,并貼到一個玻璃杯上,再次比較三

個不同瓶子里的水,并將測量結果記錄下來。

3)交流測量結果,發(fā)現(xiàn)并討論問題:

測量的結果相同嗎?

你們認為是什么原因導致測量結果不同呢?

我們怎樣才能解決這些問題?

三、認識并使用量筒

1、師介紹量筒,并提示“測量要求”,問:

量筒刻度上的一格代表多少?和我們自制的刻度比較,有哪些區(qū)

別?

為什么量筒要平放?

為什么視線要與液面保持水平?

2、請學生用量筒測量三瓶水的多少,并匯報測量結果。

3、師:你們知道這樣一瓶礦泉水、一桶食用油有多少嗎?(出

示食物或照片)這個數(shù)值就表示了一瓶礦泉水或一桶食用油的體

積了。

4、師:5毫升水大概是多少呢?

教學建議:

教學反思:

第五課我們周圍的空氣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空氣是存在于我們周圍的一種物質,可以被我們感知;

空氣和水相比,有許多的相同和不同。

過程與方法:對無法直接進行觀察的物質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

們的存在;用多種方式對物質進行比較,觀察它們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明白科學的結論需要客觀事實(證據(jù))來

加以證明。

【教學重點】了解空氣確實存在,知道空氣的主要特征。

【教學難點】用實驗證實空氣確實存在,比水輕,也會流動。

【教學準備】

給每組準備:2個透明塑料袋、2個玻璃杯、1個水槽、1根香、

1個打火機、1個吹泡泡器(或吸管)、1杯洗潔精或肥皂水。

給每個學生準備:氣泡圖記錄紙一張、維恩圖記錄紙一張、實驗

記錄紙兩張。

【教學過程】

一、我們知道的空氣

1、師:還記得我們上次“猜測水在哪個袋里”的活動中,是怎

么知道空氣在哪的?

2、關于空氣,我們還知道什么?請把自己知道的內(nèi)容填寫到氣

泡圖中。

3、交流,師幫助整理,形成班級的大氣泡圖。并讓學生思考,

這些想法中,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需要進一步證實的?

二、空氣的存在

1、空氣真的存在嗎?

我們都說袋子中有空氣,怎樣才能證明袋中確實裝有空氣?

2、師:這里給大家準備了一些材料,或許能幫助大家證明空氣

確實存在。請大家分組討論證實空氣存在的方法,并利用材料操

作一下,請注意記錄實驗過程中所觀察到的現(xiàn)象,及實驗的結果。

3、匯報交流證實空氣存在的方法,所觀察到的實驗現(xiàn)象及結果,

說明是什么事實證明袋中空氣確實存在。

三、比較空氣和水

1、師:既然空氣確實存在,那么空氣和水相比較,又有哪些相

同和不同呢?

2、有什么辦法證明水和空氣的不同?比如:空氣和水,誰輕誰

重?水會流動,空氣會流動嗎?

3、討論證實的方法,重點對“空氣會流動嗎?”進行展開。

教學建議:

教學反思:

第六課空氣占據(jù)空間嗎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空氣占據(jù)空間;空氣占據(jù)空間的多少(體積)是可以

變化(被壓縮或被擴張)的。

過程與方法:用實驗方法證實空氣確實占據(jù)空間;用對比實驗控

制條件的方法,進行觀察;在科學事實的基礎上進行預測和解釋。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培養(yǎng)與他人合作的良好習慣,形成尊重事

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重點】知道空氣與其他物質一樣,能夠占據(jù)空間,但空氣

占據(jù)空間的多少是可以改變的,認識到空氣是一種物質。

【教學難點】用實驗方法證實空氣確實占據(jù)空間,空氣占據(jù)空間

的多少是可以改變的,并在科學事實的基礎上進行預測和解釋。

【教學準備】

給每個小組準備:1個玻璃瓶、1個玻璃杯、2個注射器、4根吸

管、紙巾2張、1塊橡皮泥。

給每個學生準備:記錄紙一張

【教學過程】

一、空氣占據(jù)空間

1、用“烏鴉喝水”的故事引入,師操作演示,并引導學生思考:

瓶中的水為什么會上升呢?如果不用石子而利用空氣,能讓水上

升嗎?

2、出示材料,用這些材料能否讓裝在瓶子里的水上升并流出來?

(保證不傾斜瓶子)

3、聯(lián)想平時喝盒裝飲料時,有什么經(jīng)驗?這些材料該如何使用?

4、分組實驗完成后,交流。重點解釋實驗發(fā)生的現(xiàn)象。

二、杯中的紙會濕嗎?

1、師演示,將紙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請學生預

測: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紙巾會不會被水浸濕,為什么?

2、請各小組實驗,請學生思考實驗中要注意:杯子要豎直倒扣

入水中,紙巾要塞入杯底,防止掉下來。

3、生實驗,記錄實驗時的現(xiàn)象及自己的思考。

交流實驗情況:杯中的紙巾有沒有被水浸濕,水為什么不能進入

杯子里面。

三、空氣占據(jù)空間的變化

1、出示注射器,請學生分別用注射器把水和空氣抽入一部分,

然后用手或橡皮堵住管口,用同樣大的力向下壓或向上拉注射器

的活塞,對比一下,有什么不同。

2、生實驗

3、生交流自己的畫和自己的想法。

教學建議:

教學反思:

第七課空氣有重量嗎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空氣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輕。

過程與方法:在稱量的過程中,了解一些因素會影響稱量結果,

產(chǎn)生誤差,學習準確稱量。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培養(yǎng)與他人合作的良好習慣及尊重事實、

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重點】知道并能設計實驗證明空氣有重量,但很輕;通過

對石頭、水、空氣的三者比較,初步建立固體、液體和氣體的概

念體系。

【教學難點】設計多種方法,重復驗證空氣有重量,但很輕。

【教學準備】

給每個小組準備:1根長細木條(或竹條)、3根細線、1塊橡皮

泥、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