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普通心理學教學大綱前言學習要求和學習方法一學習要求勤看標記標注多思盡信書不如無書善問博學、審問、善思、明辨、篤行二學習方法—閱讀方法SQ3R法,F(xiàn)rancisRobinson概覽〔survey〕提問〔question〕閱讀〔read〕復述〔recite〕復習〔review〕聯(lián)系〔relate)二學習方法—筆記方法—記筆記的方法留白〔margin〕主動記〔lead〕重點記〔idea〕抓信號詞〔signalword〕積極聽〔activelylisten〕選擇記〔note-taking〕二學習方法—筆記方法—筆記的使用方法盡早抽時間整理筆記,填補空缺;尋找各種觀點之間的聯(lián)系;將新舊知識聯(lián)系在一起;對筆記進行總結,寫出摘要并系統(tǒng)整理筆記;對課堂筆記材料做補充提問三學習目標掌握心理學的根本概念和根本理論,并能對根本理論進行簡單評析能夠運用心理學的根本理論分析現(xiàn)實問題能夠熟練使用心理學資源,并具備初步的文獻檢索和閱讀能力緒論心理學概述主要參考書目彭聃齡.普通心理學.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黃希庭.心理學導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黃希庭.心理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RichardJGerrig,PhilipGZimbardo.〔著〕.王壘,王甦〔譯〕.心理學與生活.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3DennisCoon〔著〕.鄭鋼,等〔譯〕.心理學導論——思想與行為的認識之路.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4第一節(jié)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一研究對象1研究人類及動物行為的科學〔1〕行為:有機體適應環(huán)境的方式外顯行為〔overtbehavior〕:可觀察到的內(nèi)隱行為〔covertbehavior〕e.g.記憶、思維等內(nèi)部心理活動——從直接觀察到的行為來推論內(nèi)部的心理活動心理過程:感覺、知覺、注意、記憶……個性心理:個性心理傾向性、個性心理特征〔2〕心理〔mind〕:心理是腦的機能,腦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腦對客觀現(xiàn)實的主觀反響。思考:心理學研究中為什么要有大量動物研究?〔1〕通過動物模型〔animalmodel〕來發(fā)現(xiàn)適用于人類行為的原那么?!?〕在某些學科中動物研究是獲得信息的唯一可用的方法,某些研究由于道德原因不能用人類進行試驗。二研究領域開展心理學學習心理學人格心理學感覺和知覺心理學比擬心理學生物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性別心理學第二節(jié)心理學的研究任務這種行為的本質是什么?這種行為為什么會發(fā)生?我們能預測這種行為將在什么時候、什么情境中發(fā)生嗎?影響這種行為的條件有哪些?一描述〔description〕1定義:在對典型行為的觀察和詳細記錄的根底上,對行為進行的命名和分類。2對行為的命名和分類可基于不同的分析水平?!舶咐涸≌摺?對行為的描述應遵循客觀性原那么。二解釋〔explanation〕1定義:說明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2變量〔variables〕〔1〕定義:又稱做變項,是指在數(shù)量上或質量上可以變化、操縱或測量的條件、現(xiàn)象、事物或事物特征。〔2〕分類機體變量〔organismicvariables〕:行為的內(nèi)部決定因素,如:基因構成、智力、性別、教育程度等。情境變量〔environmentalvariables〕:行為的外部影響因素。如:溫度、噪音、空間大小。任務變量〔taskvariables〕:實驗任務或實驗刺激某些方面的變化,如任務難度。三預測〔predicition〕1定義:對一個特定的行為將要發(fā)生的可能性和一種特定的關系將被發(fā)現(xiàn)的可能性的陳述。2如何預測〔1〕基于對事件互相關聯(lián)的方式的理解——科學的預測〔2〕能詳細說明在什么樣的條件下行為將發(fā)生改變——因果預測四控制〔control〕1定義:根據(jù)預期結果改變影響行為的條件2為什么要控制?任何不被贊賞的行為實際上都能通過適宜的干預加以修正。2控制or理解?應用心理學研究的不同取向第三節(jié)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一科學方法〔scientificmethod1心理學研究的過程:形成想法〔發(fā)現(xiàn)〕然后檢驗〔驗證〕之?!舶咐郝斆鳚h斯〕〔1〕發(fā)現(xiàn)并定義問題操作定義〔operationaldefinition〕:以測量或決定某件事或某個現(xiàn)象的特定的操作或程序來界定一個概念。操作定義使抽象的概念能夠得到具體的檢驗?!?〕提出假設*假設〔hypothesis〕:對一件事或一種關系的暫時性的解釋?!?〕收集證據(jù)〔4〕檢驗假設二心理學研究方法〔一〕觀察法1心理學家并不是被動地等待有趣的現(xiàn)象發(fā)生,而是積極主動地在自然狀態(tài)或人類和動物生存的典型環(huán)境中進行行為觀察。案例:JaneGoodall-IntheshadowofMan2客觀性的挑戰(zhàn)〔1〕觀察者效應〔observereffect〕:被觀察者由于意識到自己被觀察而引起的行為上的改變?!?〕觀察者偏差〔observerbias〕:由于觀察者個人的動機和預期所導致的錯誤。通常,人們看見的、聽到的只是他們所預期的,而不是事實的本來面目?!?〕擬人化錯誤〔anthropomorphicfallacy〕:是觀察動物時必須防止的一個錯誤。這種錯誤傾向于把人類的思維、情感或動機加到動物身上,作為解釋動物行為的方法〔二〕相關研究法1定義:被觀察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事件之間有一定的關系,或是以一種有序的方式相互聯(lián)系著,那么,可以說,這兩個事件是相關的。相關研究就是要發(fā)現(xiàn)兩個人格特質、行為或事件之間的關聯(lián)程度。2如何表達關聯(lián)程度?〔1〕測量你感興趣的兩個因素;〔2〕運用統(tǒng)計技術探查它們之間的相關程度——相關系數(shù)〔coefficientofcorrelation〕。相關系數(shù)〔1〕取值范圍:[-1.00,+1.00]?!?〕意義解釋如果r是0或接近0,就說明兩個事件之間不存在聯(lián)系或聯(lián)系很弱;如果r是+1.00,就說明存在著完全的正相關〔因果關系〕如果r是-1.00,就說明是完全的負相關。3正相關〔positivecorrelation〕Vs負相關〔negativecorrelation〕正相關:一種測量的增加或減少伴隨著另一種測量的增加或減少。負相關:一種測量的增加或減少伴隨著另一種測量的減少或增加。4相關關系Vs因果關系〔causation〕相關研究幫助我們發(fā)現(xiàn)事件之間的關系,并進行預測,但是,相關并不代表著因果關系。兩個事件的說明相關并不能說明其間一定存在因果關系,即原因和結果的聯(lián)系。一個事件引起另一個事件,外表上看來是如此,但還不能證明確是如此。〔三〕實驗法1如何對因果關系進行正確的闡釋?實驗〔experiment〕:證實或證偽一個假設的正式試驗。目的在于明確一種強烈的因果關系,即一個變量對另一個變量的影響。e.g.饑餓是否會影響記憶效果?2變量〔variable〕:能變化并影響實驗結果的條件。在實驗中,如果要確定因果關系,將涉及3類變量。所謂實驗,就是操作自變量去影響因變量并控制無關變量的過程。分組:實驗組Vs控制組〔1〕自變量〔independentvariable〕:由實驗者操縱的變量。自變量的大小、范圍或取值都是由實驗者決定的,不依賴于任何其他條件。自變量被認為是引起行為差異的可能原因?!?〕因變量〔dependentvariable〕:這類變量的實驗測量結果揭示自變量對行為的作用,而這種作用往往是通過諸如測驗分數(shù)之類的操作成績來實現(xiàn)的?!?〕無關變量〔extraneousvariable〕:實驗者希望排除的一些條件,以使實驗結果不受影響。3顯著性檢驗自變量是否真的引起了差異?這是一個統(tǒng)計問題。如果到達統(tǒng)計上的顯著水平,就意味著所獲得的結果在純偶然條件下幾乎不會發(fā)生,研究結果更具有說服力。4客觀性的挑戰(zhàn)〔1〕撫慰劑效應〔placeboeffect〕:由于個體對治療會產(chǎn)生的良好效果的信念會導致的健康的增強。在心理學的研究情境中,當行為反響收到個人對做什么和如何感受的預期的影響時,撫慰劑效應便發(fā)生了?!?〕期望效應〔expectancyeffect〕:又稱實驗者效應,實驗者的無意影響引起被試行為上的變化?!瞖.g.RobertRosenthal,1966〕〔四〕臨床法1在研究中,許多問題在理論上應該采用實驗的方法來進行證明,但實際上是不可行的或做不到的。在這種情況下,怎么辦?2個案研究〔casestudy〕:對一個被試的各方面情況做深入的了解。〔案例:哈洛,1868〕3個案研究缺少正規(guī)的控制組〔controlgroup〕,會使臨床觀察所獲得的結論受到限制?!参濉痴{(diào)查法1人們對每一個問題的答復都能夠反映出他們生活中具有重要意義的心理事件。使用民意測驗技術來了解心理學問題的方法,被稱為調(diào)查法。2選擇有代表性的樣本〔representativesample〕3對要調(diào)查的問題必須小心措辭,防止使用術語。案例:1991年,海灣戰(zhàn)爭,“間接傷害”〔55%〕——“平民死亡和意外損失”〔82%〕有代表性的樣本:能夠準確反映總體的一組人,樣本中的成員不管在性別、年齡、職業(yè)、政見、膚色還是人種上的比例均與總體一樣??傮w〔population〕:屬于特定范疇的所有的人或動物表2:五種心理學研究方法比擬方法優(yōu)點缺點自然觀察法在自然狀態(tài)下觀察行為,可獲得大量的信息,并提出問題,形成進一步研究的假設難以進行控制,如有觀察者在場,被觀察者的行為可能會改變,觀察可能有偏差,難以對因果關系下結論相關法說明相關的可能性;可進行預測;可用于實驗室、臨床或自然情境中的研究難以進行控制;相關可能是巧合;不能證實因果關系實驗法能確定明確的因果關系;可在有控制的實驗條件下進行觀察,無須等待自然事件的發(fā)生可能帶有人為性;一些自然行為不容易在實驗室中研究〔現(xiàn)場實驗可以防止這些缺點〕臨床法采取“自然臨床試驗”,可以對罕見的問題或事件進行觀察難以進行任何控制;不能提供用以比擬的控制組;解釋經(jīng)常帶有主觀性;個案可能會產(chǎn)生誤導或缺乏代表性調(diào)查法可以收集許多人的信息,往往在使用其他方法無法進行研究的情況下使用能否選取有代表性的樣本是調(diào)查結果準確與否的關鍵,但很難做到;人們對問題的答復可能不準確,他們的說法與實際做法可能不一致。第四節(jié)心理學研究歷史回憶心理學有著漫長的過去,但只有短暫的歷史?!e浩斯〔HermannEbbinghous,1908〕一西方心理學的起源與建立〔一〕西方心理學的起源1哲學起源:人性、理性、靈魂、心身關系2科學起源:各門學科的專門開展為心理科學的獨立創(chuàng)造了條件?!?〕天文學:人差方程式〔2〕生理學:腦機能、神經(jīng)生理學、感覺生理學〔3〕物理學:心理物理法〔二〕西方心理學的建立1879年,馮特〔WilhelmWundt,1832-1920〕,萊比錫大學,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二西方主要心理學流派〔一〕意識心理學——內(nèi)容心理學1代表人物:馮特〔WilhelmWundt,1832-1920〕2研究對象〔1〕將經(jīng)驗區(qū)分為直接經(jīng)驗和間接經(jīng)驗,心理學研究的是直接經(jīng)驗即意識,不考慮意識經(jīng)驗的功用和意義〔2〕元素主義的分析方式:把意識分析成為最根本的意識狀態(tài),即心理元素。最根本的心理元素有兩個:感覺和情感。3研究方法:實驗內(nèi)省法?!鈩有睦韺W1代表人物:布倫塔諾〔FranzBrentano,1838-1917〕2研究對象:心理學應以意動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所謂意動,即靈魂的功能或機能。3研究方法:經(jīng)驗法,側重于觀察而不是實驗?!?〕內(nèi)部知覺〔innerperception〕或反省〔retrospection〕〔2〕觀察別人的言語、動作以及其他表現(xiàn),并對兒童、動物、變態(tài)的人以及不同的文化進行研究。三行為主義心理學1代表人物:華生〔JohnBroadusWatson,1878-1958〕2研究對象:行為,可觀察到的機體反響?!?〕外顯的習慣反響,如:開鎖、打網(wǎng)球等〔2〕內(nèi)隱的習慣反響,如:條件反射引起的腺體分泌、身體的定向或態(tài)度等〔3〕外顯的遺傳反響,如:各種可以觀察到的本能和情緒反響,e.g.打噴嚏、眨眼〔4〕內(nèi)隱的遺傳反響,如生理所覺察到的內(nèi)分泌系統(tǒng)和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各種變化。3研究方法:觀察法,條件反射法,測驗法,口頭報告法四精神分析1代表人物: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2研究對象:無意識現(xiàn)象和內(nèi)容。認為無意識可以分為前意識和潛意識。前意識:人們能夠從無意識中回憶起來的經(jīng)驗;潛意識:包括原始的本能以及與本能沖動有關的欲望,特別是性的欲望。3研究方法〔1〕自由聯(lián)想〔2〕夢的分析〔3〕對日常生活的分析,如:口誤、遺忘、筆誤、疏忽等過失現(xiàn)象。五認知心理學廣義:泛指以認識過程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各種心理學理論和流派。*格式塔學派:以知覺和思維的研究著稱*勒溫的拓撲心理學*皮亞杰學派:主要探討兒童認知結構的形成和開展*信息加工心理學:以現(xiàn)代科學的方法探討人的認識過程,是當前認知心理學開展的主流。狹義:信息加工心理學格式塔學派1代表人物:惠特海默,苛勒,考夫卡2研究對象:既不反對構造主義把直接經(jīng)驗作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也不反對行為主義視行為為研究主題,聲滿意理學是“意識的科學、心的科學、行為的科學”。3研究方法:現(xiàn)象學方法,“竭力予直接經(jīng)驗以豐富而樸素的描寫”,“實驗與觀察雙管齊下”。皮亞杰學派1代表人物:皮亞杰〔JeanPiaget,1896-1980〕2認知開展心理學。關注兒童心理開展的機制,根據(jù)兒童思維能力的開展,對兒童的認知開展階段進行了劃分。3研究方法:臨床法信息加工心理學1產(chǎn)生時間:20世紀50、60年代2研究對象:把人的認知過程和計算機進行功能比擬,用計算機程序和計算機語言來模擬人的思維策略和初級信息加工過程。3研究方法:實驗法〔反響時實驗、眼動實驗〕、口述報告法、計算機模擬六人本主義1代表人物:馬斯洛〔AbrahamH.Maslow,1908-1970〕羅杰斯〔CarlRogers,1902-1987〕2根本觀點〔1〕把人的內(nèi)在意識經(jīng)驗作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2〕人性觀:人性的特點是持續(xù)不斷地增長,人性是天生善的,人性是自主的,能夠進行自由選擇。3研究方法:折中融合,兼收并蓄第一章感覺第一節(jié)感覺概述一感覺〔sensation〕的界定1定義:人腦對當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2感覺的生理機制人類感覺系統(tǒng)的特征感覺刺激感覺器官感受器感覺視覺光波眼視網(wǎng)膜上的錐體細胞和桿體細胞顏色、模式、結構、運動、空間深度聽覺聲波耳基地膜上的毛細胞噪音、樂音膚覺外界接觸皮膚皮膚神經(jīng)末梢觸、壓、痛、冷、溫嗅覺可揮發(fā)性物質鼻嗅上皮毛細胞氣味味覺可溶解物質舌舌頭上的味蕾味道前庭覺機械和重力內(nèi)耳半規(guī)管的毛細胞和前庭空間運動、重力牽引運動覺身體運動肌肉、肌腱和關節(jié)肌肉、肌腱和關節(jié)的神經(jīng)纖維身體各局部的運動和位置二感覺的分類——外部感覺1定義:接受外部世界刺激,反映外部世界變化的感覺。如:視覺、聽覺、嗅覺〔olfaction〕、味覺〔gustation〕、膚覺等。2分類:〔1〕視覺〔2〕聽覺〔3〕嗅覺〔4〕味覺〔5〕膚覺:觸壓覺、溫度覺和痛覺——內(nèi)部感覺1定義:又叫機體覺,指反映機體內(nèi)部狀態(tài)和內(nèi)部變化的感覺,包括運動覺〔kinestheticsense〕、平衡覺〔vestibularsense〕、內(nèi)臟感覺等。2分類:〔1〕運動覺〔2〕平衡覺〔前庭覺〕〔3〕內(nèi)臟感覺三感覺的意義1感覺提供了內(nèi)外環(huán)境的信息。2感覺保證了機體與環(huán)境的信息平衡。3感覺是一切較高級、復雜的心理現(xiàn)象的根底,是人的全部心理現(xiàn)象的根底。*感覺剝奪實驗第二節(jié)感覺的測量一核心概念1心理物理學〔Psychophysics〕:研究物理量和心理量之間的關系的科學。物理量:對身體各感官的刺激;心理量:各種感覺或主觀印象。e.g.亮度〔物理量〕——明度〔心理量〕強度〔物理量〕——響度〔心理量〕心理物理學的開展1先驅人物:GustavTheodorFechner〔1801-1887〕。2中心問題:物理量和心理量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3適用范疇〔1〕感覺閾限的測量;〔2〕閾上感覺的測量,也就是心理量表的制作。4最新開展:信號檢測論〔signaldetectiontheory,SDT〕為心理物理學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有力工具2感覺閾限〔sensorythreshold〕與感受性〔sensitivity〕2.1定義感覺閾限:人感到某個刺激的存在或刺激變化的強度或強度變化所需的量的臨界值。感受性:人對刺激物的感覺能力,是感覺系統(tǒng)機能的根本指標。感受性是用感覺閾限的大小來衡量的。感受性與感覺閾限的大小成反比。2感覺閾限〔sensorythreshold〕與感受性〔sensitivity〕2.2分類〔1〕絕對感覺閾限與絕對感受性絕對感覺閾限:剛剛能引起感覺的最小刺激量。絕對感受性:人的感官能夠覺察剛剛能引起感覺的最小刺激量的能力。〔2〕差異感覺閾限與差異感受性差異感覺閾限:能夠識別出的兩個刺激的最小物理差異差異感受性:人的感官剛剛能夠識別出兩個刺激的最小物理差異的能力相似事件的近似閾限感覺通道覺察閾限視覺晴朗黑夜里30英里處看到一根燃燒的蠟燭聽覺安靜條件下20英尺處手表的滴答聲味覺一茶匙糖溶于2加侖水中嗅覺一滴香水擴散到三室一廳的整個空間觸覺一只蜜蜂的翅膀從1厘米高處落在你的面頰上韋伯定律最小可覺差〔justnoticeabledifference,JND〕:差異閾限的值。韋伯定律〔Weber’slaw〕:刺激之間的JND與標準刺激的比值是恒定的。即:標準刺激越大或越強,到達最小可覺差需要的刺激增量就越大。公式:△I/I=K〔I:標準刺激強度△I:產(chǎn)生JND的增量k:某種刺激的比值,韋伯常數(shù)〔Weber’sconstant〕二感覺閾限的測量方法根本要求〔1〕選擇好刺激系列和反響系列〔2〕要盡量簡化被試對刺激所作的反響〔3〕測定的次數(shù)要多些*經(jīng)典方法〔1〕最小變化法〔2〕恒定刺激法〔3〕平均差誤法*新開展:信號檢測論——最小變化法1定義:又叫極限法、最小可覺差法。2程序〔1〕刺激由遞減和遞增的兩個系列組成,交替進行;〔2〕每次呈現(xiàn)刺激后讓被試報告是否有感覺;〔3〕刺激的增減應盡可能地小——恒定刺激法1定義:或固定刺激法,又叫正誤法、次數(shù)法。2程序〔1〕主試從預備實驗中選出少數(shù)刺激,一般是5到7個,這幾個刺激值在整個測定過程中是固定不變的;所選定的刺激最大強度應為每次呈現(xiàn)幾乎都能為被試感覺到的強度,它被感覺到的可能性應不低于95%。所選刺激的最小強度應為每次呈現(xiàn)幾乎都不能感覺到的強度,它被感覺到的可能性應不高于5%?!?〕向被試屢次〔50-200次〕呈現(xiàn)選定刺激;〔3〕呈現(xiàn)刺激的次序事先經(jīng)隨機安排,不讓被試知道?!骄钫`法1定義:或均誤法,又稱調(diào)整法、再造法、均等法。2程序實驗者規(guī)定某一刺激為標準刺激,然后要求被試調(diào)節(jié)另一比擬刺激,使后者在感覺上與標準刺激相等,客觀上一般不可能使比擬刺激與標準刺激完全一樣,于是每一次比擬都會得到一個誤差,把屢次比擬的誤差平均起來就可得到平均誤差。——信號檢測論1信號檢測論是信息論的一個重要分支。1954年,美國心理學家W.P.Tanner和J.A.Swets把它應用于人的知覺過程,使心理物理學方法開展到一個新的階段。2SDT那么區(qū)分出感覺覺察的兩個獨立過程:〔1〕最初的感覺過程,反映觀察者對刺激強度的感受性;〔2〕隨后獨立的決策過程,反映觀察者的反響偏差?!獙?shù)定律對數(shù)定律〔logarithmiclaw〕:又稱費希納定律,或韋伯—費希納定律。1860年費希納在韋伯研究的根底上假定:最小可覺差在主觀上是相等的,任何感覺的大小都可由在閾限上增加的最小可覺差來決定。假設把最小可覺差作為感覺的單位,那么,每增加一個差異閾限,心理量即增加一個單位。用公式表示為:P=KlgI。其中,I指刺激量,P指感覺量。即:感覺量是刺激強度的對數(shù)函數(shù)?!朔蕉沙朔蕉桑?0世紀5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用數(shù)量估計法研究了刺激強調(diào)與感覺大小的關系。Stevens認為,心理量并不隨刺激量的對數(shù)的上升,而是刺激量的乘方函數(shù)〔或冪函數(shù)〕。用公式表示為:P=KI。其中:P表示感覺大小,K為常數(shù),I為刺激的物理量,n為由感覺到的刺激強度決定的冪指數(shù)?!m應1定義:由于刺激物持續(xù)作用而使感受性發(fā)生變化的現(xiàn)象。2表現(xiàn)形式〔1〕視覺適應:暗適應Vs明適應〔2〕嗅覺適應〔3〕觸壓覺的適應〔4〕溫度覺的適應——不同感覺的相互作用1定義:某種感覺器官受到刺激而對其它器官的感受性造成影響,或使其升高或使其降低的現(xiàn)象。2表現(xiàn)形式〔1〕聯(lián)覺:一種感覺引起另一種感覺的現(xiàn)象。e.g.暖色調(diào),冷色調(diào)〔2〕感覺補償:當某種感覺受損或缺失之后,其它感覺能夠予以補償。e.g.盲人的聽覺〔3〕比照: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發(fā)生變化的現(xiàn)象。第三節(jié)視覺一視覺刺激1視覺:光刺激于人眼所產(chǎn)生的。2視覺的生理機制二視覺現(xiàn)象〔一〕明度1定義:明度是眼睛對光源和物體外表的明暗程度的感覺,主要是由光線強弱決定的一種視覺經(jīng)驗。2明度的絕對閾限與差異閾限〔1〕在正常情況下,人的視覺系統(tǒng)能夠對大約從10-6到107燭光/平方米的光強作出反響。所以,10-6燭光/平方米是視覺系統(tǒng)明度的絕對閾限?!?〕明度的差異閾限在光強為中等強度時,符合韋伯定律,即K=ΔI/I,其數(shù)值近似于1/100;刺激極弱時為100/100;光刺激極強時,可縮小到1/167。〔二〕顏色感覺—1定義1定義:光波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視覺經(jīng)驗。表:色覺刺激的物理和心理屬性物理屬性心理屬性波長色調(diào)〔hue〕強度明度〔brightness〕純度飽和度〔saturation〕—2色覺現(xiàn)象〔1〕混色與補色混色:由幾種不同顏色的光波混合之后所得到的色覺,稱為混色〔colormixture〕。由兩種顏色相混時,其所產(chǎn)生的色覺原那么是:兩種顏色所占比例相同時,所得的混色介于兩色之間,而其飽和度也將隨之成比例地降低。例:色環(huán)〔colorcircle〕補色:居于色環(huán)的相對位置的兩色光,混合之后變成灰色或白色的現(xiàn)象,即稱之為補色〔complementarycolor〕。*顏色混合色光混合:將不同波長的光混合在一起。是不同波長的光線同時作用于眼睛,在視覺系統(tǒng)中實現(xiàn)的混合。是一種加法過程,即將各種波長的光相加,又稱相加混合〔additivemixture〕。顏料混合:顏料在調(diào)色板上的混合。是將兩種顏料混合之后,作用于視覺系統(tǒng)而引起的。是一種減法過程,即某些波長的光被吸收了,又稱減法混合〔subtractivemixture〕。〔2〕色覺缺陷〔colordeficiency〕:指辨色能力異常。
色覺缺陷包括色弱和色盲?!?色覺理論1楊-赫爾姆霍茲三原色理論〔trichromatictheory〕最早由英國科學家楊〔ThomasYoung〕于1802年提出,德國科學家赫爾姆霍茲〔HermannVonHelmholtz〕于1866年對該理論加以擴展并使之流行的修正和擴展。三色理論假定只需要3種感受器〔紅、綠、藍〕就可以產(chǎn)生所有的顏色。2對立過程理論〔opponent-processtheory〕又稱四色論,最早由德國生理學家黑林〔EwardHering,1834-1918〕于1864年提出。黑林認為:視網(wǎng)膜存在著三對視素:黑-白視素、紅-綠視素、黃-藍視素。它們在光的刺激下表現(xiàn)為對抗的過程,即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三〕視覺的空間因素
—1視覺比照〔1〕定義:光刺激在空間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視覺經(jīng)驗?!?〕分類*明度的比照效應:明暗比照是由光強在空間上的不同分布造成的。*顏色的比照效應:一個物體的顏色受到它周圍物體顏色的影響而發(fā)生色調(diào)的變化。—2馬赫帶〔1〕定義:人們在明暗變化的邊界,常常在亮區(qū)看到一條更亮的光帶,而在暗區(qū)看到一條更暗的線條。這就是馬赫帶〔Machband〕現(xiàn)象?!?〕解釋:馬赫帶不是由于刺激能量的分布,而是由于神經(jīng)網(wǎng)絡對視覺信息進行加工的結果—3視敏度〔1〕定義:是指視覺系統(tǒng)分辨最小物體或物體細節(jié)的能力。醫(yī)學上稱之為視力?!?〕測量視敏度〔visualacuity〕的大小通常用視角大小來表示。所謂視角,即物體通過眼睛節(jié)點所形成的夾角。視角大小取決于物體的大小及物體離眼睛的距離。當你能夠看清一個物體或物體間的距離時,所對視角越大,視力越差;視角越小,視力越好。視敏度一般可以分成最小可見敏度、最小間隔敏度和游標敏度三種?!菜摹骋曈X的時間因素
—1視覺適應page1〔1〕分類暗適應〔darkadaptation〕:照明停止或由亮處轉入暗處時視覺感受性提高的時間過程。明適應〔brightadaptation〕:照明開始或由暗處轉入明處時視覺感受性下降的時間過程?!?視覺比照表:明視覺〔錐體〕與暗視覺〔桿體〕的特征感受器錐體細胞桿體細胞視網(wǎng)膜位置集中在中央凹網(wǎng)膜邊緣功能分工白天黑夜最敏感波峰555nm507nm顏色視覺有無暗適應快,約5min慢,約30min空間分辨高敏度,但光感受性低低敏度,但光感受性高—2后像〔1〕定義:刺激物對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以后,感覺現(xiàn)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存一個短暫的時間,這種現(xiàn)象叫做后像〔afterimage〕。〔2〕分類:正后像Vs負后像正后像:原刺激消失后,其所遺留的后像,與原刺激的色彩及亮度均相似。負后像:原刺激消失后,后像的亮度與原刺激相反,而色彩與原刺激互補?!?閃光融合〔1〕定義:斷續(xù)的閃光由于頻率增加,人們會得到融合的感覺,這種現(xiàn)象叫閃光融合。—4視覺掩蔽〔1〕定義:在某種條件下,當一個閃光出現(xiàn)在另一個閃光之后,這個閃光能影響到對前一個閃光的覺察,這種效應稱為視覺掩蔽〔visualmask〕。第四節(jié)聽覺一聽覺的刺激1聽覺的刺激:聲音。人的聽覺頻率范圍:16-20000赫茲,其中1000赫茲-4000赫茲是人耳最敏感的區(qū)域。聽覺刺激的物理和心理屬性物理屬性心理屬性頻率音調(diào)〔pitch〕振幅音響〔loudness〕復雜度音色〔timber〕2聽覺的生理機制二聽覺的根本現(xiàn)象1聲音掩蔽::一個聲音由于同時起作用其他聲音的干擾而使聽覺閾限上升。2耳聾〔1〕傳導性耳聾:是從耳鼓膜到內(nèi)耳的聲音傳輸障礙造成的?!?〕神經(jīng)性耳聾:是由于毛細胞或聽神經(jīng)受到了損害造成的?!?〕刺激性耳聾:是神經(jīng)性耳聾的一個特殊類型,是由于特殊的工作、愛好、經(jīng)歷所引起的。二聽覺的理論
—1頻率理論:也叫理論。是1886年,物理學家羅·費爾提出來的。這種理論認為,內(nèi)耳的基底膜是和鐙骨按相同頻率運動的。頻率理論難以解釋人耳對聲音頻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的快速運動。這是和人耳能夠接受超過1000赫茲以上的聲音不相符合的?!?共鳴理論:也叫位置理論,赫爾姆霍茨提出。聲音刺激頻率高,短纖維發(fā)生共鳴,作出反響;聲音刺激頻率低,長纖維發(fā)生共鳴,作出反響?!?行波理論:生理學家馮·貝克西開展了共鳴理論提出的新的位置理論。聲波傳到人耳,將引起整個基底膜的振動,振動從耳蝸底部開始,逐漸向蝸頂推進,振動的幅度也隨著逐漸增高,從而實現(xiàn)了對不同頻率的分析。但是行波理論難以解釋500赫茲以下的聲音對基底膜的影響?!?神經(jīng)齊射理論:由韋弗爾提出。當聲音頻率低于400赫茲時,聽神經(jīng)個別纖維的發(fā)放頻率是和頻率對應的,當聲音頻率提高,神經(jīng)纖維將按齊射原那么發(fā)生作用?!姆N理論的劃分1地點說〔placetheory〕共鳴行波2頻率說〔frequencytheory〕頻率神經(jīng)齊射第二章知覺第一節(jié)知覺概述一知覺〔perception〕定義:客觀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頭腦中產(chǎn)生的對事物整體的認識。二感覺與知覺的關系1區(qū)別:〔1〕內(nèi)容〔2〕生理機制〔3〕影響因素物理屬性Vs物理屬性、知識經(jīng)驗、心理狀態(tài)、個性特征。2聯(lián)系感覺是知覺的根底和成分,知覺是感覺的深入和綜合。感覺和知覺是兩個不可分割的根本心理過程,同屬于認知過程的感性階段,都是對客觀事物的直接反映。三知覺的分類〔一〕根據(jù)知覺是否正確:正確的知覺和錯誤的知覺〔錯覺〕;〔二〕根據(jù)知覺活動中占主導地位的感受器的不同:視知覺、聽知覺、嗅知覺、味知覺等;〔三〕根據(jù)知覺對象的不同,可將知覺分為物體知覺和社會知覺。物體知覺1定義:對物的知覺,對自然界中機械、物理、化學、生物種種現(xiàn)象的知覺。2分類〔1〕空間知覺:對客觀世界三維特性如物體大小、距離、形狀和方位等的知覺?!?〕時間知覺:對事物開展的延續(xù)性、順序性的知覺,包括對時間的分辨、對時間確實認、對持續(xù)時間的估量、對時間的預測等?!?〕運動知覺:物體在空間的位移特性在人腦中的反映。物體知覺1定義:對物的知覺,對自然界中機械、物理、化學、生物種種現(xiàn)象的知覺。2分類〔1〕空間知覺:對客觀世界三維特性如物體大小、距離、形狀和方位等的知覺?!?〕時間知覺:對事物開展的延續(xù)性、順序性的知覺,包括對時間的分辨、對時間確實認、對持續(xù)時間的估量、對時間的預測等?!?〕運動知覺:物體在空間的位移特性在人腦中的反映。社會知覺1定義:對人的知覺,對由人的社會實踐所構成的社會現(xiàn)象的知覺。2分類〔1〕對他人的知覺〔2〕對自己的知覺〔3〕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知覺〔4〕角色知覺四知覺的過程〔一〕知覺的過程1覺察:發(fā)現(xiàn)事物的存在,還不知道它是什么2分辨:把一個事物或事物的屬性與另一個事物或事物的屬性區(qū)別開來3確認:人們利用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和當前獲得的信息,確定知覺的對象是什么,給它命名,并把它納入一定的范疇〔二〕知覺的加工方式1自下而上的加工:也叫數(shù)據(jù)驅動加工,指知覺依賴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2自上而下的加工:也叫概念驅動加工,指知覺依賴于感知的主體。知覺者對事物的態(tài)度、需要、興趣和愛好,他對活動的預先準備狀態(tài)和期待,他的一般知識經(jīng)驗,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知覺的過程和結果。五知覺的理論〔一〕格式塔理論:認為知覺具有主動性和組織性;人總是盡可能用簡單的方式去感知外界刺激,知覺遵循“概略”規(guī)律;知覺符合于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特征。〔二〕知覺的推斷理論:假定知覺經(jīng)驗是一個混合物,它一局部信息來自當前的感覺,大局部信息是從貯存的信息庫中提取出來的。知覺可以預測外界刺激的性質,具有適應環(huán)境的功能?!踩承睦砦锢韺碚摚赫J為知覺中完全不需要假設有推理過程參與,因為刺激已經(jīng)相當完整和詳細,足以產(chǎn)生知覺,知覺與刺激相對應。第二節(jié)知覺的特性一知覺的選擇性〔一〕定義:人在知覺客觀世界時,總是有選擇地把少數(shù)事物當成知覺的對象,而把其它事物當成知覺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與對象的特征。簡單地說,知覺的選擇性就是把知覺對象從背景中選擇出來的特征?!捕持X的對象與背景的關系1知覺的對象與背景互相依賴;2知覺的對象與背景互相轉化?!踩秤绊懸蛩?客觀因素①知覺的目的和任務②個體知識經(jīng)驗的豐富程度③個人需要和興趣④定勢與情緒狀態(tài)2主觀因素①知覺的目的和任務②個體知識經(jīng)驗的豐富程度③個人需要和興趣④定勢與情緒狀態(tài)二知覺的理解性〔一〕定義:在知覺過程中,我們總是根據(jù)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來解釋當前知覺的對象,并用語言來描述它,使它具有一定的意義,這就是知覺的理解性?!捕秤绊懼X理解性的因素1知覺經(jīng)驗2言語的指導作用3實踐活動的任務4人當時的情緒狀態(tài)三知覺的整體性(一)定義:人在過去經(jīng)驗的根底上把有多種屬性構成的事物知覺為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的特〔二〕知覺中整體與局部的關系三知覺的整體性〔三〕格式塔心理學派關于整體知覺的組織原那么1接近律〔lawofproximity〕:在空間上,彼此接近的或靠近的刺激容易歸成彼此不同的組2相似律〔lawofsimilarity〕3封閉律:有些圖形是一個沒有閉合的殘缺的圖形,但主體有一種使其閉合的傾向,即主體能自行填補缺口而把其知覺為一個整體4完形趨向律:在許多刺激下,有盡可能把圖形看成一個“完好”圖形的傾向。一個完好的圖形是勻稱、簡單而穩(wěn)定的。5良好連續(xù)律〔continuation或continuity〕6共同命運律〔lawofcommonlife〕:如果一個對象中的一局部都向共同的方向去運動,那這些共同移動的局部就易被感知為一個整體。7簡單律:在其他因素相等時,人們在知覺時傾向于把知覺到的東西看成是有組織的簡單的規(guī)那么圖形。8、接近律相似律:刺激物的形狀、大小、顏色、強度等物理屬性方面比擬相似時,這些刺激物就容易被組織起來而構成一個整體9、簡單律:在其他因素相等時,人們在知覺時傾向于把知覺到的東西看成是有組織的簡單的規(guī)那么圖形。10、連續(xù)律:如果一個圖形的某些局部可以被看作是連接在一起的,那么這些局部就相對容易被我們知覺為一個整體?!菜摹秤绊懼X整體性的因素1知覺對象的特點2知覺者的經(jīng)驗四知覺的恒常性〔一〕定義:知覺的客觀條件在一定范圍內(nèi)改變時,知覺映象保持相對不變。〔二〕分類1形狀恒常性2大小恒常性3亮度恒常性4顏色恒常性〔三〕影響知覺恒常性的條件:1視覺線索2經(jīng)驗五知覺的適應:當視覺輸入發(fā)生變化時,我們的視覺系統(tǒng)能夠適應這種變化,使之恢復到正常狀態(tài)。第三節(jié)空間知覺一形狀知覺〔一〕形狀的特征分析1輪廓:代表圖形及其背景的一個分界面,它是在視野中鄰近的成分出現(xiàn)明度或顏色的突然變化時出現(xiàn)的。要知覺物體的形狀,所先必須區(qū)分物體的輪廓。2主觀輪廓:當客觀上不存在刺激的梯度變化,人們在一片同質的視野中也能看到輪廓,這種輪廓叫主觀輪廓或錯覺輪廓。〔二〕輪廓與圖形1圖形可以定義為視野中的一個面積,它是借助可見的輪廓而從其余局部別離出來的。因此,在圖形中,輪廓代表了圖形及其背景的一個分界面,它是在視野中鄰近的成分出現(xiàn)明度或顏色的突然變化時出現(xiàn)的。2但假設將一個圖形鑲嵌在另一些更復雜的圖形中,使前者的輪廓消失,這樣就會破壞對體形狀的知覺。二大小知覺1大小-距離不變假設:由于網(wǎng)像的大小與知覺距離有關,因此,人們不能僅僅根據(jù)網(wǎng)像的大小來判斷物體的大小。在距離相等時,網(wǎng)像大,說明物體大;網(wǎng)像小,說明物體小。在網(wǎng)像恒定時,距離大,說明物體大,距離小,說明物體小。人們在知覺物體大小時,似乎不自覺地解決了大小與距離的關系,即大小一距離不變假設。簡單地說,:網(wǎng)膜投影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成正比,而與距離成反比。a=A/D其中:a-網(wǎng)像大小A-物體大小D-對象與眼睛的距離2物體的熟悉性3鄰近物體的大小比照4體態(tài)變化三深度和距離知覺〔一〕定義:關于物體遠近距離或深度的知覺,叫深度知覺,也叫距離知覺?!捕成疃戎X的線索1肌肉線索〔1〕定義:人眼在觀看不同距離的物體時,會出現(xiàn)調(diào)節(jié)和輻合等一系列變化?!?〕表現(xiàn)形式①調(diào)節(jié):人眼在觀察對象時,為了在網(wǎng)膜上獲得清晰的視像,水晶體就在眼球肌肉的作用下調(diào)節(jié)、變化。遠,扁平;近,凸起。②雙眼視軸的輻合:保證對象能投射到網(wǎng)膜感受性最高的區(qū)域,以獲得最清晰的視像。控制雙眼視軸輻合的眼肌運動就向大腦提供關于對象距離的信號。2單眼線索〔1〕定義:指用一只眼睛就能感受的深度線索?!?〕表現(xiàn)形式①對象重疊〔遮擋〕〔overlap〕②物體的大?、劬€條透視〔linearperspective〕④相對高度⑤空氣透視〔aerialperspective〕⑥結構級差〔texturegradient〕⑦明亮和陰影〔lightandshadow〕⑧運動視差〔motionparallax〕與運動透視對象的遮擋:一個物體掩蓋或遮擋另一物體,被掩蓋物體知覺的遠些。線條透視:同樣大小的物體,近處的物體視角大,看起來大。遠處的物體占的視角小,看起來小。鐵軌近大遠小的的線條透視效果是距離知覺的線索。結構級差:視野中的物體在網(wǎng)膜上的投影大小和投影密度發(fā)生有層次的變化。把小而密的事物看成是比擬遠的,大而疏的物體看成是比擬近的。3雙眼線索雙眼視差:人們知覺物體的距離與深度,主要依賴于兩眼提供的線索,叫雙眼視差。雙眼深度線索隨距離增加而變化,當距離超過1300米時,兩眼視軸平行,雙眼視差為零,對判斷距離便不起作用了。四方位知覺1定義:對物體的空間關系、位置和對機體自身所在空間位置的知覺。2表現(xiàn)形式〔1〕視覺的方位定向:①視網(wǎng)膜上的投影位置②主客觀參照物〔2〕聲音的方位定向①時間差:聲源從不同方向傳入兩耳的時間差異。②強度差:同一聲源從不同方向傳到兩耳時,在兩耳造成的強度差異。③位相差:同一聲源傳到兩耳時,在兩耳造成的聲波位相上的不同而形成的差異。第四節(jié)時間知覺和運動知覺一時間知覺〔一〕界定1定義:對客觀事物和事件的連續(xù)性和順序性的知覺。2表現(xiàn)形式〔1〕對時間的分辨〔2〕對時間確實認〔3〕對持續(xù)時間的估量〔4〕對時間的預測〔二〕依據(jù)1根據(jù)自然界的周期性現(xiàn)象2根據(jù)有機體各種節(jié)律性的活動3借助計時工具,如日歷、時鐘、手表等〔三〕影響因素1感覺通道的性質2一定時間內(nèi)事件發(fā)生的數(shù)量和性質3情緒和態(tài)度4回憶二運動知覺〔一〕定義:對空間中物體運動特性的知覺。〔二〕分類1真動知覺:物體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從一處向另一處作連續(xù)的位移。由此引起的知覺就是真正運動的知覺。2似動知覺: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人們在靜止的物體間看到了運動,或者在沒有連續(xù)移動的地方看到了連續(xù)的運動。似動知覺〔1〕動景運動〔stroboscopicmotion〕:當兩個刺激物按一定空間間隔和時間距離相繼呈現(xiàn)時,我們會看到從一個刺激物向另一個刺激物的連續(xù)運動,這就是動景運動?!?〕自主運動:個體在暗室中注視一個靜止的光點,過一段時間便會感覺到它在不停地動來動去,此即自主運動?!?〕誘導運動:當兩個物體中的一個運動時,在缺乏參照的情況下,由于運動的相對性,人們會知覺是另一個物體在運動。〔4〕運動后效〔瀑布效應〕:注視向一個方向的物體運動之后,將注視點轉向靜止的物體,會看到靜止的物體似乎向相反的方向運動。第五節(jié)錯覺一錯覺的定義:在特定的條件下對客觀事物的歪曲的知覺。二錯覺的種類〔一〕大小錯覺〔二〕形狀錯覺〔三〕方向錯覺〔四〕形重錯覺〔五〕方位錯覺〔六〕情緒錯覺〔七〕時間錯覺〔八〕運動錯覺〔九〕戀愛錯覺三錯覺的理論1眼動理論:當掃視圖形的某些特定局部時,由于周圍輪廓的影響,改變了眼動的方向和范圍,造成取樣的誤差。2神經(jīng)抑制作用理論:當兩個輪廓彼此接近時,網(wǎng)膜內(nèi)的側抑制過程改變了由輪廓所刺激的細胞的活動,使神經(jīng)興奮分布的中心發(fā)生變化。3深度加工和常性誤用理論:錯覺是人們誤用了知覺恒常性的結果。第三章意識和注意第一節(jié)意識一意識〔conciousness〕界定〔一〕定義1心理狀態(tài):清醒、警覺、覺察、注意集中等。2心理內(nèi)容:包括可用語言報告出來的東西。3行為水平:意味著受意愿支配的動作和活動。4哲學水平:與物質相對立的精神實體。意識是覺醒狀態(tài)下的覺知,包括對客體、直接經(jīng)驗、意識過程本身的覺知〔二〕意識水平1無意識:個體對某些生理、心理活動和行為不能覺知的意識狀態(tài)2下意識:人在不注意或略微注意的情形下的覺知狀態(tài)3潛意識:蘊含在意識層面之下的觀念、欲望、想法、恐懼等被控制和壓抑而使個體在當時不覺知的意識狀況。無意識1定義:是相對于意識而言的,是個體不曾覺察的心理活動和過程。2常見的無意識現(xiàn)象〔1〕無意識行為〔2〕對刺激的無意識〔3〕盲視二意識狀態(tài)1定義:人在不同時間、不同條件下意識所呈現(xiàn)的特征2分類:正常的意識狀態(tài)、異常的意識狀態(tài)正常的意識狀態(tài)1定義:人腦沒有發(fā)生任何病變,也沒有受到任何藥物等非正常刺激影響下的意識狀態(tài)2表現(xiàn)形式〔1〕睡眠與夢〔2〕催眠〔3〕白日夢與夢想3生物節(jié)律的周期性與意識狀態(tài)的變化〔一〕睡眠與夢1腦電波波:當大腦處于清醒、安靜和休息狀態(tài)時,出現(xiàn)波。波波幅稍大,頻率較低,每秒8-13個周期。波:當大腦處于清醒和警覺狀態(tài)時,出現(xiàn)波。波波幅較低,頻率較高,每秒14-30個周期。2睡眠的周期第一階段:腦電波是混合的,頻率和波幅都較低。約持續(xù)10分鐘。第二階段:偶爾出現(xiàn)“睡眠錠”的腦電波。約20分鐘。第三階段:“睡眠錠”腦電波。約持續(xù)40分鐘。第四階段:⊿波〔深度睡眠〕。3睡眠不同狀態(tài)下的腦電特征〔1〕清醒和警覺狀態(tài):β波〔2〕安靜和休息狀態(tài):α波〔3〕睡眠狀態(tài):波從清醒到睡眠腦電變化規(guī)律:從高頻低幅向低頻高幅過渡4睡眠的狀態(tài)慢波睡眠:第三、四階段通常被叫做慢波睡眠〔SWS〕,幾乎所有人的睡眠都會經(jīng)歷這四個階段,否那么的話,就預示著身體或心理功能的失調(diào)??觳ㄋ撸荷鲜鏊膫€階段大約持續(xù)1小時到90分鐘,之后進入此階段,⊿波消失,出現(xiàn)高頻、低幅的腦電波,與個體清醒狀態(tài)的腦電活動很相似,睡眠者的眼球開始快速上下左右移動,且常伴隨著夢境。身體狀態(tài)如清醒狀態(tài)或恐懼時的反響,肌肉松軟,呼吸急促,血壓不規(guī)那么。4睡眠障礙失眠癥突發(fā)性睡眠癥睡眠窒息5睡眠的功能〔1〕休息理論:使工作了一天的大腦和身體得到休息、休整和恢復。〔2〕生態(tài)學理論:與生物進化有關的生態(tài)學理論解釋。睡眠可以使動物防止消耗能量,和在一天中不適應的一段時間內(nèi)防止受到傷害。6夢〔1〕精神分析的觀點:夢是潛意識過程的顯現(xiàn),是通向潛意識過程的最可靠的途徑。被壓抑的潛意識沖動或愿望以改變的形式出現(xiàn)在意識中,這些沖動和愿望在清醒狀態(tài)下不被社會倫理道德所接受,受到壓抑和控制,而在睡眠狀態(tài)下,意識的警惕性放松,這些沖動和愿望就會在夢中表現(xiàn)出來?!?〕認知的觀點:睡眠中認知系統(tǒng)依然對儲存的知識進行檢索、排序、整合、穩(wěn)固等,這些活動一局部會進入意識,成為夢境。夢的功能就是將個體的知覺和行為經(jīng)驗重新編碼和整合,使之成為可用的知識?!捕炒呙?什么是催眠催眠是一種特殊的意識狀態(tài)。催眠狀態(tài)下,個體的思維、言語和活動在催眠師的指示下進行,個體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催眠時,腦電記錄與清醒狀態(tài)時一樣。2什么樣的人易受催眠〔1〕常做白日夢〔2〕想象力豐富〔3〕容易沉浸于眼前或想象的場景〔4〕依賴性強,經(jīng)常尋求他人的指導〔5〕對催眠的作用深信不疑〔6〕有經(jīng)驗別離的經(jīng)歷,體驗過記憶和自我的各局部的別離。3對催眠的解釋〔1〕角色扮演的觀點:催眠反映了催眠師和被催眠者之間的一種特殊的關系。被催眠者扮演著一個特殊的社會角色——被催眠的人,他要無條件的接受催眠師的指揮?!?〕意識功能別離的觀點:人的意識有兩種根本功能:執(zhí)行和監(jiān)督,一般情況下,這兩種功能連在一起,但催眠時,可以使這兩種根本的功能別離,執(zhí)行功能正常,但監(jiān)督功能不起作用?!?〕催眠弱化了意識對行為的監(jiān)控4催眠的功用*心理治療方面:改變錯誤的認知方式和內(nèi)容*醫(yī)學方面:控制疼痛、撫慰劑效應*犯罪偵破方面:測謊儀的應用等*運發(fā)動訓練方面:自我誘導、心像訓練〔三〕白日夢與夢想1定義:是意識的自發(fā)漂移,通常表現(xiàn)為漫無目的的遐想。白日夢程度嚴重,就成了夢想。2白日夢和夢想的內(nèi)容:e.g.成功和失敗;攻擊和敵意;性夢想或浪漫奇遇;內(nèi)疚等。3功能:有助于為即將來到的事情作好方案,運發(fā)動的心像訓練,軍人的心理準備,有助于疏通心理障礙三意識的內(nèi)容〔一〕意識的內(nèi)容1對內(nèi)外刺激的覺知2對覺知的反映3自我覺知〔selfawareness〕〔二〕研究方法1出聲思維報告法〔think-aloudprotocols〕2經(jīng)驗抽樣法〔experience-samplingmethod〕四意識的功能1幫助生存〔1〕對所覺察和注意的資源進行限制,從而減少刺激的輸入〔2〕選擇儲存〔3〕方案、執(zhí)行、控制2對現(xiàn)實的個人和文化的建構第二節(jié)注意一注意概述〔一〕定義: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捕程攸c:1指向性:在某個瞬間,選擇了某個對象,而忽略了另外一些對象。2集中性:在某個方向上的活動的強度和緊張度。〔三〕功能:1選擇2保持3調(diào)節(jié)4監(jiān)督〔四〕外部表現(xiàn)〔1〕適應性動作的出現(xiàn)〔2〕無關動作的停止〔3〕呼吸輕微而緩慢視覺注意眼睛運動形式:注視跳動追隨運動〔五〕分類1不隨意注意〔1〕定義:事先沒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影響因素①刺激本身的屬性:刺激的新異性,刺激的相對強度,刺激的運動變化②人本身的狀態(tài):需要、期待、情感、興趣和過去經(jīng)歷。這些因素稱為刺激的意義性。例如雙耳分聽實驗。2隨意注意〔1〕定義:有預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隨意注意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注意形式。只有人才具有隨意注意。〔2〕影響因素①注意的目的和任務②興趣特點、間接興趣③活動的組織性〔生活和工作習慣,記筆記〕④過去的經(jīng)驗⑤人格特征3隨意后注意〔1〕定義:有預定目的不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在隨意注意的根底上開展起來的?!参濉匙⒁獾钠焚|1注意的穩(wěn)定性〔1〕定義〔sustainedattention〕::對同一對象或同一活動上注意所能持續(xù)的時間。〔2〕影響因素對象本身的特點活動的目的任務人的主觀狀態(tài)〔3〕注意動搖〔案例:方框圖〕:注意在短時間內(nèi)起伏波動的現(xiàn)象,平均8-12秒2注意的廣度1定義〔spanofattention〕:也叫注意的范圍,在同一時間內(nèi)能清楚把握的對象的數(shù)量。2影響因素〔1〕知覺對象的特〔2〕知覺者的活動任務和知識經(jīng)驗3注意的分配〔1〕定義:個體在同一時間內(nèi),對兩種和兩種以上的刺激進行注意,或將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動中的現(xiàn)象。注意的分配是完成復雜工作的重要條件?!?〕影響因素①同時進行的幾種活動的熟練或自動化程度②活動的性質:注意分配在技能上比擬容易,分配在智力活動上比擬困難〔3〕研究方法:雙作業(yè)操作4注意的轉移1定義:根據(jù)新的任務,主動地把注意從一個對象轉移到另一對象,或由一種活動轉移到另一種活動的現(xiàn)象。2影響因素〔1〕原來活動吸引注意的強度〔2〕新事物的性質與意義〔3〕事先是否具有轉移注意的信號二注意和意識的關系1注意不等同于意識。注意是心理活動或“心理動作”,而意識是心理內(nèi)容或體驗。2注意和意識密不可分。處于注意狀態(tài)時,意識水平較高,意識內(nèi)容比擬清晰。注意指向的內(nèi)容一般處于意識的活動中心。注意可能是有意識的過程,也可能是無意識的過程。三注意的理論〔一〕注意的選擇功能:關注注意選擇作用的實質,選擇發(fā)生在信息加工的哪個階段。1過濾器理論1958年,英國心理學家布羅德本特〔Broadbent〕提出:注意是一個瓶頸或過濾器,當信息通過各種感覺通道進入神經(jīng)系統(tǒng)時,要先經(jīng)過這一過濾機制。只有一局部信息可以通過這一機制,并接受進一步的加工,其它信息那么被完全阻斷在外。選擇是“全或無”的過濾,選擇發(fā)生在知覺分析2衰減器理論1964年,心理學家特瑞斯曼〔Treisman〕提出:與過濾器理論不同,當信息經(jīng)過過濾裝置時,不被注意的信息只是在強度上減弱了,而不是完全喪失。選擇是衰減,與刺激的激活閾限有關,選擇發(fā)生在知覺分析之前3后期選擇理論由多伊奇〔Deutsch〕等人于1963年提出,輸入的信息在進入過濾器或衰減器之前已經(jīng)受到了充分的分析,然后才進入過濾或衰減裝置,選擇依賴于記憶,有很大的主動性,因此選擇是發(fā)生在加工后期的反響階段。4多階段選擇理論由約翰遜〔Johnson〕等人1978年提出,選擇過程在不同的加工階段都有可能發(fā)生。這一理論有兩個主要的假設:〔1〕在選擇之前的加工階段越多,所需要的認知加工資源就越多?!?〕選擇發(fā)生的階段依賴于當前的任務要求?!捕匙⒁馀c認知資源分配1認知資源理論認知資源理論從另外一個角度,即把注意看作是一組對刺激進行歸類和識別的認知資源或認知能力。認知資源是有限的,對刺激的識別需要認知資源,刺激越復雜,占用的認知資源就越多,當認知資源完全被占用時,新的刺激就得不到加工,因此就未被注意。刺激本身不自動占有資源,而是由內(nèi)部機制分配。影響資源分配機制的因素:喚起水平、刺激性質、當前意向。2雙加工理論在認知資源理論的根底上,將認知加工分為兩類:自動化加工和受意識控制的加工。前者不受認知資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動進行加工的,一旦形成很難改變。意識控制的加工經(jīng)過大量練習,可以轉化為自動化加工。后者受認知資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參與,可以隨環(huán)境的變化而調(diào)整。雙加工理論可以解釋人們能夠同時做好幾件事的。第四章記憶〔memory〕第一節(jié)記憶概述一記憶的界定1定義:過去經(jīng)驗過的事件在頭腦中的反映。2記憶的環(huán)節(jié):識記、保持、再認或回憶〔1〕識記:指個體識別與記住事物的過程〔2〕保持:指已識記的知識經(jīng)驗在人腦中的穩(wěn)固過程〔3〕回憶或再認:在不同條件下恢復過去經(jīng)驗的過程回憶:過去經(jīng)歷過的事物不在面前,能把它們在人腦中重新呈現(xiàn)出來的過程再認:過去經(jīng)歷過的事物再次出現(xiàn)在面前,能把它們加以確認是已識記過的事物的過程回憶:1定義:過去經(jīng)歷過的事物在人們的頭腦中重新出現(xiàn)的過程。2回憶的策略和條件:〔1〕聯(lián)想是回憶的根底。接近律、相似律、比照律、因果律?!?〕定勢和興趣直接影響回憶的方向和效果?!?〕雙重提取。尋找關鍵支點是回憶的重要策略?;貞涍^程中,借助表象和詞語的雙重線索,可以提高回憶的完整性和準確性?!?〕暗示回憶和再認有助于信息的提取?!?〕與干擾作斗爭。"舌尖現(xiàn)象"〔tipoftongue〕。再認:1定義:指人們對感知過、思考過或體驗過的事物,當它再度呈現(xiàn)時仍能認識的心理過程。2影響因素〔1〕材料的性質和數(shù)量。相似的材料,再認時容易發(fā)生混淆。材料的數(shù)量對再認也有影響?!?〕時間間隔。間隔越長效果越差。〔3〕思維活動的積極性?!?〕個體的期待。〔5〕個性特征。二記憶的神經(jīng)生理機制1記憶機能定位觀:在大腦中存在著視覺記憶的中樞、聽覺記憶的中樞、語言記憶的中樞和運動記憶的中樞2記憶機能整體觀:記憶在大腦中是整體活動3突觸生長觀:當刺激持續(xù)作用就會使神經(jīng)元的突觸發(fā)生變化4記憶分子觀:記憶經(jīng)驗由脫氧核糖核酸(DNA)借助核糖核酸(RNA)來傳遞遺傳信息三記憶的加工過程〔1〕編碼〔encoding〕:對外界信息進行形式轉換的過程。在整個記憶系統(tǒng)中,編碼有不同的層次或水平,而且是以不同的形式存在著的?!?〕存儲〔storage〕:把感知過的事物、體驗過的情感、做過的動作、思考過的問題等,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們的頭腦中?!?〕提取〔retrieval〕:指從記憶中查找已有信息的過程。四記憶的分類〔一〕情景記憶Vs語義記憶情景記憶〔episodicmemory〕:人們根據(jù)時空關系對某個事件的記憶。語義記憶〔semanticmemory〕:人們對一般知識和規(guī)律的記憶,與特殊的地點、時間無關。它表現(xiàn)在單詞、符號、公式、規(guī)那么、概念這樣的形式中?!捕乘矔r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感覺記憶〔sensorymemory〕:當客觀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覺信息在一個極短的時間內(nèi)保存下來,這種記憶叫感覺記憶或瞬時記憶?!?〕進入感覺記憶中的信息完全依據(jù)它所具有的物理特征編碼,并以感知的順序被登記,具有鮮明的形象性〔2〕進入感覺記憶的信息保持時間很短暫。圖像記憶保持的時間約1秒左右,聲像記憶雖超過1秒,但不長于4秒〔3〕感覺記憶的記憶容量由感受器的解剖生理特點所決定短時記憶〔short-termmemory〕:感覺記憶和長時記憶的中間階段,保持時間大約為5秒到2分鐘,容量為7±2個組塊〔chunking〕?!?〕信息的保持時間:在無復述的情況下一般只有5~20秒,最長也不超過1分鐘〔2〕容量有限。人類記憶廣度為7±2,即5—9個組塊,其平均數(shù)為7。組塊:短時記憶的單位,是加工處理信息材料的意義單元。它將假設干單位聯(lián)合成有意義的、較大單位的信息加工的記憶單元。長時記憶〔long-termmemory〕:指信息經(jīng)過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頭腦中長時間保存下來。它的保存時間長,從1分鐘以上到許多年甚至終身;容量沒有限度?!?〕信息保持時間長久,它能夠按時、日、月、年乃至終身〔2〕容量無限〔三〕外顯記憶Vs內(nèi)隱記憶〔1〕定義:外顯記憶〔explicitmemory〕:指個體有意識地或主動地收集某些相關經(jīng)驗用以完成當前面臨的任務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記憶。這種記憶是個體有意識回憶的,因此又被稱為意識控制的記憶。內(nèi)隱記憶〔implicitmemory〕:過去經(jīng)驗對個體當前所從事任務產(chǎn)生的無意識影響。由于這種記憶對行為的影響是自動發(fā)生的,是個體無法意識到的,因此又被稱為自動的無意識記憶2關系〔1〕加工深度:內(nèi)隱不受加工深度因素影響〔2〕保持時間:內(nèi)隱保持時間較長〔3〕記憶負荷量的變化產(chǎn)生的影響不同:內(nèi)隱不受影響〔4〕呈現(xiàn)方式:內(nèi)隱受到嚴重影響〔5〕干擾因素:內(nèi)隱很少受到影響〔四〕陳述性記憶Vs程序性記憶陳述性記憶〔declarativememory〕:指有關事實和事件的記憶,它可以通過語言傳授而一次性獲得。程序性記憶〔proceduralmemory〕:指如何做事情的記憶,包括對知覺技能、認知技能和運動技能的記憶。四記憶的作用1工作、學習和生活的重要條件2個體心理開展的重要條件3形成主觀世界的重要條件五記憶的測量(一)回憶法:保持量=正確回憶的工程量/原來學習的工程量100%(二)再認法:保持量=〔認對數(shù)-認錯數(shù)〕/呈現(xiàn)材料的總數(shù)100%〔三〕節(jié)省法:保持量=〔初學時間或次數(shù)-再學時間或次數(shù)〕/初學時間或次數(shù)100%〔四〕重建法:在記憶測量中,要求被試再現(xiàn)學習過的刺激次序。第二節(jié)記憶系統(tǒng)記憶是一個結構性的信息加工系統(tǒng)。所謂結構性是指記憶在內(nèi)容、特征和組織上有明顯的差異。記憶結構由3個不同的子系統(tǒng)構成:感覺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一感覺記憶系統(tǒng)〔一〕編碼1編碼形式:刺激物的物理特征。2編碼方式:〔1〕視覺編碼〔2〕聽覺編碼〔二〕存儲1存儲方式:視像〔icon〕、回聲〔echo〕。2存儲特點〔1〕視像記憶保持的時間相當短,超過250毫秒,遺忘就開始了,保持的容量在5-9個字母之間。〔2〕回聲記憶的的保持時間要比圖象記憶長,可以到達4秒之久,容量要比視像記憶小,平均只有5個左右。二短時記憶系統(tǒng)〔一〕編碼1編碼方式:〔1〕語音聽覺編碼:e.g聽覺混淆語音聽覺編碼實驗實驗任務:依次呈現(xiàn)B、C、P、T、V、F等輔音字母,要求被試嚴格按順序進行回憶。實驗條件:發(fā)音相似〔B和V〕、形狀相似〔E和F〕實驗結果:在視覺呈現(xiàn)條件下,發(fā)音相似字母容易發(fā)生混淆,而形狀相似字母之間很少發(fā)生混淆?!?〕視覺編碼視覺編碼實驗實驗任務:讓被試判別兩個字母是否是同一個字母。實驗條件:〔1〕字母特征:同形同音〔AA〕,同音異形〔Aa〕〔2〕呈現(xiàn)方式:同時呈現(xiàn)、繼時呈現(xiàn)。兩個字母的關系分兩種,一種是兩個字母的音和形都一樣稱為同形關系;另一種是兩個字母的音一樣,而形不一樣稱為同音關系。實驗結果:當兩個字母同時呈現(xiàn)時,同形關系的字母反響更快;繼時呈現(xiàn)時,同形關系和同音關系的反響時沒有差異。2影響因素〔1〕覺醒狀態(tài)〔2〕組塊〔3〕加工深度〔二〕存儲1方式:復述〔rehearsal〕:復述是短時記憶信息存儲的有效方法,它可以防止短時記憶中的信息受到無關刺激的干擾而發(fā)生遺忘。2分類:〔1〕機械復述:即將短時記憶中的信息不斷地簡單重復;〔2〕精細復述:將短時記憶中的信息進行分析,使之與已有的經(jīng)驗建立起聯(lián)系。研究方法Brown-Peterson法〔在呈現(xiàn)刺激和回憶之間插進干擾作業(yè)〕實驗〔等〕〔1〕實驗任務:記住以聽覺形式呈現(xiàn)的三個字母,為了阻止被試進行復述,呈現(xiàn)字母之后馬上讓被試對一個數(shù)字進行連減3的計算,直到主試發(fā)出信號再回憶剛剛呈現(xiàn)的三個字母。〔2〕實驗結果:當時間間隔為3秒時,回憶正確率為80%,當時間間隔延長到6秒時,正確率迅速下降到55%,而延長到18秒時,正確率就只有10%了?!?〕結論:短時記憶存儲的時間很短,如得不到復述將會迅速遺忘。〔三〕提?。篹.gSternberg的實驗〔1966,1969〕1平行掃描:同時對短時記憶中保存的所有工程進行提取。2系列掃描:逐項依次地提取〔1〕自動停止的系列掃描:對工程逐個進行的提取,一旦找到目標工程就停止查找?!?〕完全的系列掃描:是對全部工程進行完全的提取,然后再作出判斷。Sternberg的短時記憶研究實驗指標:反響時實驗方法:相加因素法實驗程序:〔1〕儲存期:呈現(xiàn)記憶集合〔memoryset〕;被試將該記憶集合納入短時記憶〔2〕檢索期:呈現(xiàn)檢驗數(shù)字,被試作出反響〔有/無〕三長時記憶系統(tǒng)〔一〕編碼長時記憶中的信息編碼方式是以意義編碼為主。意義編碼有兩種形式:語義編碼、表象編碼。它們被稱為信息的雙重編碼?!?〕表象編碼:事物不在眼前時,頭腦中出現(xiàn)的關于事物的形象。主要是加工處理非言語對象和某事件的知覺信息〔2〕語義編碼:按言語發(fā)生的順序以系統(tǒng)方式來表征信息,包括言語聽覺和言語運動兩方面的信息?!捕承畔⒋鎯Φ膭討B(tài)變化1量的變化:存儲信息的數(shù)量隨時間的遷移而逐漸下降。e.g.記憶恢復〔P.B.Ballard,1913〕。2質的變化:〔1〕內(nèi)容簡略和概括,不重要的細節(jié)將逐漸趨于消失〔2〕內(nèi)容變得更加完整、合理和有意義;〔3〕內(nèi)容變得更加具體,或者更為夸張和突出。記憶恢復1定義::指學習某種材料后間隔一段時間所測量到的保持量,比學習后立即測量到的保持量要高。實驗:Ballard,19132影響因素〔1〕年齡〔2〕學習程度〔三〕信息存儲的條件和方法1組織有效的復習2利用外部記憶手段3注意腦的健康和用腦衛(wèi)生〔四〕信息提取:再認和回憶1再認〔1〕對原有事物或材料識記的穩(wěn)固程度〔2〕當前呈現(xiàn)的事物或材料同過去識記過的事物或材料相類似的程度2回憶〔1〕聯(lián)想是回憶的根底:接近、相似、比照、因果、隸屬聯(lián)想:由一個事物想到另一個事物的心理活動?!?〕定勢和興趣直接影響回憶的方向和效果?!?〕線索提示〔4〕暗示第三節(jié)記憶品質和遺忘一記憶品質1敏捷性2持久性3準確性4準備性二遺忘1定義:記憶的內(nèi)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時有困難。2分類〔1〕不完全遺忘:能再認不能回憶〔2〕完全遺忘:不能再認也不能回憶〔3〕臨時性遺忘:一時不能再認或回憶〔4〕永久性遺忘:永久不能再認或回憶3遺忘的過程4遺忘的規(guī)律〔艾賓浩斯遺忘曲線〕遺忘不是勻速進行的,遺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剛學過以后在短時間內(nèi)的遺忘比擬快,量也比擬多。隨著時間的消逝,遺忘逐漸緩慢下來,到了一定時間,幾乎就不再遺忘了。5遺忘的影響因素〔1〕時間〔2〕識記材料的系列位置〔3〕學習的程度〔4〕識記者的態(tài)度〔5〕識記材料的數(shù)量與性質6遺忘的原因〔1〕記憶痕跡衰退:強調(diào)生理活動過程對記憶痕跡的影響。認為遺忘是因為記憶痕跡得不到強化而逐漸減弱,衰退以至消失。這種說法接近于常識,容易為人們接受,因為某些物理的、化學的痕跡有隨時間而衰退甚至消失的現(xiàn)象。〔2〕干擾抑制說:遺忘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在學習和回憶時受到了其它刺激干擾的結果。一旦排除了這些干擾,記憶就可以恢復。干擾抑制分為兩類:前攝抑制與倒攝抑制。干擾抑制理論與記憶衰退理論的不同點在于記憶痕跡并沒有從頭腦中不消失,只是由于相互抑制而造成了遺忘。前攝抑制:先學習與記憶的材料對后繼學習與記憶材料的干擾倒攝抑制:后學習與記憶的材料對先前學習與記憶材料的保持與回憶的干擾〔3〕動機性遺忘說:動機性遺忘說又稱為壓抑說,認為遺忘是由于某種動機的壓抑所致?!?〕線索依賴性遺忘:遺忘不是由于痕跡的消退,而是因為檢索線索困難所致。即,信息仍存儲在記憶系統(tǒng)里,但一時不能被提取出來。三記憶的策略結果反響背誦〔recitation〕重復選擇組織整體學習和局部學習相結合系列位置效應記憶線索〔memorycue〕過度學習〔overlearning〕保證睡眠復習第五章思維和想象第一節(jié)思維一思維界定1定義:人腦對客觀事物概括和間接的反映,是認識的高級形式2特征〔1〕概括性:在感性材料的根底上,抽取一類事物共同特征和規(guī)律?!?〕間接性:人借助于一定媒介和知識經(jīng)驗對客觀事物進行間接的認識,超越感知覺的局限,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二思維與感知覺的關系1聯(lián)系:都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2區(qū)別:①反映的內(nèi)容:感覺和知覺反映的是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整體特征、外表現(xiàn)象及外部聯(lián)系,而思維反映的是客觀事物共同的、本質的屬性與特征和內(nèi)部聯(lián)系②反映的形式:感覺和知覺屬于感性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外部特征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臨時市場場地租賃定金合同
- 專利使用權授權合同范本
- 個人建房合作開發(fā)合同
- 專業(yè)技術服務承包合同
- 上海房屋交易合同范本
- 二手房購房合同定金支付協(xié)議
- 鄉(xiāng)村住宅買賣合同范本
- 個人農(nóng)田種植承包合同范本
- 臨時攤位租賃合同細則
- 個人買賣合同范本
- 脊柱外科護理進修心得
- 4.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課件-2024-2025學年高中政治統(tǒng)編版必修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 護理工作中的人文關懷
- 完整液壓系統(tǒng)課件
- 班級建設方案中等職業(yè)學校班主任能力大賽
- T-TJSG 001-2024 天津市社會組織社會工作專業(yè)人員薪酬指導方案
- 芯片設計基礎知識題庫100道及答案(完整版)
- 00015-英語二自學教程-unit2
- 人教版九上化學第二單元課題2氧氣課件
- 區(qū)塊鏈技術指南
- 中頻治療儀的使用流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